① 回族的衣服是什麼樣子的
淘寶搜
② 回族的特色服飾是什麼
主要標志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白色的圓帽。回族婦女常戴蓋頭。回族老年婦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頭巾,夏季則戴白紗巾,並有扎褲腿的習慣。青年婦女冬季戴紅、綠色或蘭色頭巾,夏季戴紅、綠、黃等色的薄紗巾。山區回族婦女愛穿綉花鞋,並有扎耳孔戴耳環的習慣。
作用:
回族的服飾具有多重作用。一是保護身體。這是人類生產、生活和生存的客觀的必然需要。根據不同的季節選擇不同的服飾,夏天穿單衣,冬天北方回族人多穿棉衣和皮衣、皮鞋等,東北和西北地區的回族人為了防寒還戴棉帽、皮帽或耳套等。回族婦女為了防風沙還戴蓋頭、搭圍巾等等。
二是裝飾的作用。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回族人也不例外,這是人類美化自身的內在要求。如男子穿襯衫、套青坎肩,女子點額、染指甲,在衣服上綉花,都有裝飾的因素。
三是具有信仰的因素,回族人去清真寺或過民族節日,需頭纏戴斯達爾、穿准白、穿麥賽襪子,婦女搭蓋頭等,因此回族服飾除了保護身體和裝飾的作用外,還有信仰的因素,這構成了回族服飾的民俗特點。
③ 回族的衣服是什麼樣的
服裝方面,回族婦女一般都頭戴白圓撮口帽,戴蓋頭(也叫搭蓋頭)。無論在泉州、廣州、海南等沿海地區,還是在內地,一般都是綠、青、白三種顏色,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已婚婦女戴黑色的,有了孫子的或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
綠蓋頭清俊嬌麗;白蓋頭干凈持重;黑色蓋頭素雅端正。大都選用絲、綢、喬其紗、的確良等高中檔細料製作。老年人的蓋頭較長,要披到背心處;少女和媳婦的蓋頭比較短,前面遮住前頸即可。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是中國人口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總人口10586087人(2010年,不包括台灣省),當代回族通用漢語,不同地區持不同方言。關於回族分布總體上看,主要表現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因為信仰伊斯蘭教,回族每年主要過三個重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節日均以伊斯蘭教歷計算。
伊斯蘭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與佛教、基督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中國舊稱大食法、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回回教門等。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約68億人口中,穆斯林總人數是15.7億, 分布在204個國家和地區,佔全世界的23%。
回族的服飾,既受到了伊斯蘭教的影響,又受到了統治階級的強迫限制。但是,回族服飾並沒有因為統治階級禁止就完全屈服而全部改著漢裝,而把一些帶有伊斯蘭教特色和民族特色較濃的服飾習慣,堅持和保留了下來。
如清代袁大化《新疆圖志》記載:「阿訇之帽,上銳而高,檐以白布綻之,厚二三寸,脫帽為敬。入門必解履。婦女必障面。皆古制也。」又說「惟寺中禮拜,戴棱冠。上銳下圓,五色皆備,而白者為多」。直到今天,回民仍然頭戴白帽,有的頭纏「戴斯達爾」,女的搭蓋頭等,這都是回族服飾習俗發展變化的重要特徵。
④ 回族服飾是怎樣的男的是回族,女的是漢族,5個兒子+1個女兒,都是回族,為什麼
回族是在中國形成的一個民族集團,歷史上的回族來源復雜,種族各異,沒有統一的經濟生活,也沒有統一的生活區域,更沒有統一的語言,一直處於大分散小聚居的生活狀態,所以從未形成過統一的民族服飾。
在伊斯蘭教的影響下,回族的某些服飾具有宗教特點,不過這些服飾特點僅僅局限於有伊斯蘭信仰傳統的回族族群中,比如分布於西北的回族常見的禮拜帽,就是我們俗稱的小白帽,就是某些回族人士的刻意選擇,這種頭飾原意來自猶太教,即禮拜的時候露頭屬於不敬,後被伊斯蘭教繼承,當前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信徒都有這種包頭的習俗,只是部分回族女性選擇了蓋頭,男性選擇了小白帽,後世訛傳為禮拜叩頭不方面,完全屬於對宗教信仰的誤解。
這種頭飾並非回族的傳統服飾,僅是信仰伊斯蘭教的部分回族人士的選擇,實際上僅僅男性的包頭,歷史除小白帽外還有有多種,至於女性選擇蓋頭,更是近些年來,宗教意識強化的結果,而非民族特點,歷史上的回族女性沒有戴蓋頭的風俗。這里我們要再次強調回族的部分先民在進入中國時,伊斯蘭教還未形成,並非所有的回族都是穆斯林。
至於不同民族通婚後,子女的民族屬性選擇,那是他們的自由。但在當前的社會,還屬於男權社會,子女民族屬性隨父者為主。尤其是在當前中國大陸,少數民族有特殊權益,漢族和其他民族的通婚的子女多選擇少數民族,利益而已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