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雲南建水曲江溫泉度假村好玩嗎
度假村可以泡澡,溫泉酒店可以泡澡,玩的最好帶上你的女朋友,因為出門在外,只有女朋友好玩
B. 建水縣曲江鎮八大風景區
摘要 這八大景是:慈雲鍾聲、新橋映月、龍泉勝景、柏枝無影、秋江晚渡、白雲古洞、獅象把關、白馬懸蹄。
C. 建水,連續被《舌尖》、《人生一串》點名,這座雲南小城憑何走紅
雲南的建水小城沒有其他旅遊區那麼濃郁的商業氣息,給人一種悠閑舒適、清新脫俗的感覺。這里著名的景點也有很多,美味的雲南小吃亦是數不勝數。
建水能夠成為網紅旅遊區,就是因為這些悠久又著名的古城景點和經典美味的小吃的存在。愛玩又愛吃的小夥伴怎麼會錯過呢?
D. 雲南的民風民俗,你知道哪些
丨建水十八吃丨
建水土地肥沃,豐富,勤勞智慧的建水縣人有美味可口的創造了很多的智慧,吃十八隻建水美食在某種建水縣精緻的特色菜,「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第一吃,氣鍋雞
第二吃,過橋米線
有案可查的文字,遠不如傳說那樣美好香艷,但生命的氣息:貞節,外座鎖龍橋建水溢出,橋這邊是屠房,橋那邊有米線坊,屠房磨刀霍霍向豬羊之餘,還兼賣下水湯鍋。
第三吃,草芽
據說極端正統風格的過橋米線,湯融匯豬、雞、鴨、火腿於一鍋,葷一定要有桿條魚片(可惜已經消失),素必須草芽。
第四吃,酸甜石榴
酸石榴在建水已有三百年以上的栽培歷史,哪裡是特殊的果樹種植建水傳統名稱,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康熙將「國家」的文章建水縣房產」已經記錄了簡水石榴,並將沙壩石榴列為「最有特色之水果」之一。
第五吃,燒豆腐
建水燒豆腐又稱臨安豆腐是雲南省建水縣的特色傳統特色名吃。在中國「後文中的「舌、臨安市成名已久的豆腐建水,雲南在整個城市和農村地區,建設水成街道、菜市場、夜市、風景旅遊景點燒豆腐,人們來到城市居住,成為古城的一道亮麗的風景點。這也是吸引旅遊者的一個亮點。
第六吃,糯米揣蓮耦
第七吃,曲江烤鴨
第八吃,燕窩
第九吃,燕窩稀飯
第十吃,燕窩酥
第十一吃,獅子糕
第十二吃,羊奶菜
第十三吃,臍橙
第十四吃,脆黃瓜
第十五吃,涼勺粉
第十六吃,沙莜(即紅薯)
第十七吃,炒米豆腐
第十八吃,水泡梨
貳
丨建水十八歌丨
建水人對民歌的喜好,有些人還唱民歌不小調:干,喜歡吃不加鹽;三天不唱調子,這個女孩變成了一個老母親。不要唱民謠,就像春天沒有花,每天唱歌,姑娘變成小娃娃。
建水民歌多得就像海里的珍珠數也數不清,十八部分是經典民歌建水縣人唱歌,唱的最亮的。建水十八歌為:《四門調》、《朝山調》、《小哥哥》、《想郎調》、《掛妻調》、《單送郎》、《青菜白菜兩小盤》、《一股蜜蜂》、《老人家》、《走廠調》、《祝英台小調》、《採花調》、《出門調》、《貨郎調》、《栽秧調》、《西鄉壩子一窩雀》、《阿咪郎踩合》、《六穿花》。
叄
丨建水十八故事丨
建水民間故事,如天上繁星眾多而閃亮,讓人在閱讀中思考的房子。別忘了笑,總是可以讓人。數十萬年後,這個故事就像一罐葡萄酒,醇香而耐人尋味。
E. 曲江鎮的沿革
早在公元前286年,就開始在曲江設置行政機構。漢武帝時期設律高縣,唐設曲江館。明屬建水州的大、小曲鄉,同時設有曲江巡檢司及曲江驛與曲江軍屯。臨安府通判(分掌糧運、督捕、水利的佐官)曾一度移駐曲江。清初,曲江曾一度設為縣治,不久裁撤縣治,仍歸建水管轄。裁縣後仍置巡檢司,又設有關、汛、哨、塘,其中關為箐口關,汛為曲江汛。清設巡檢司、箐口關、曲江訊,國民時期設曲江縣佐。1950年為曲溪縣第一區、第二區。1958年10月,曲溪縣並入建水縣後,原曲溪縣第一、二區改為曲江公社。1959年7月龍街公社和東山公社分別從曲江公社劃出,1960年4月,龍街公社和東山公社並入曲江公社。1961年10月,恢復東山公社(1982年更名東山壩公社)。1978年,曲江公社轄新街、歐營、西山、小里寨、王和營、橋頭、閆家坡、龍街、山田、王馬寨、他龍、觀音廟12個大隊和1個新街居委會,下設156個生產隊,105個自然村,有8045戶、3660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91人;東山壩公社轄水寨、干寨、松樹營、興隆、館驛、香木橋、金家莊7個大隊,下設56個生產隊,42個自然村,有3739戶、1706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75人。
1984年2月改曲江區、東山壩區,1987年10月改曲江鎮、東山壩鄉。1997年,曲江鎮面積240平方千米,人口4.4萬,其中漢族佔75.5%,彝族佔21.8%,鎮政府駐高官營,轄新街居委地及新街、小里寨、龍街、歐營、西山、山田、閻家坡、橋頭、王寨、觀音廟、王和營、他龍12個行政村;東山壩鄉面積119平方千米,人口2.1萬,漢族佔68%,回族佔18%,鄉政府駐老余坡,轄水寨、干寨、館驛、興隆、金家莊、松樹營、香木橋7個行政村。2003年7月,撤銷曲江鎮、東山壩鄉,合並設立新的曲江鎮,鎮政府駐地新街村;全鎮面積358.91平方千米,轄19個行政村、1個社區,147個自然村(一說146個),21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8143人(2003年末)。2004年,總人口68772人,其中,農業人口63286人,非農業人口5486人;漢族48337人,彝族14702人,回族4620人,哈尼族181人,傣族757人,其他少數民族15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