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女人也是半邊天,中國古代傑出女性都有誰
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女性人物四大代表:一代女皇武則天;民族團結的象徵王昭君;多才多藝的女詩人蔡文姬以及南宋女詞人李清照。
一代女皇武則天
唐高宗李治皇後,後為周則天皇帝,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24—705年)。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
武氏自立為皇後之後,開始參預朝政,與高宗並稱「二聖」。683 年,高宗死,李顯繼位為中宗,尊武氏為皇太後,由太後臨朝稱制。翌年,廢李顯為廬陵王,立李旦為睿宗,武太後掌實權。690 年,廢李旦自立為則天皇帝,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史稱「武周」。武則天稱帝後,大開科舉,破格用人;獎勵農桑,發展經濟;知人善任,容人納諫。在她掌理朝政近半個世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為後來「開元盛世」打下基礎。
705 年,宰相張柬之乘武則天年老病危,擁立中宗復位,尊武氏為「則天大聖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歲,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李白把武則天列為唐朝「七聖」之一。
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全唐詩》等錄有其詩58首,多為廟堂祭奠之作,然也間有記游抒情詩篇,其《如意娘》詩雲: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作為女皇的武則天,是一個鐵腕人物,給人留下女中須眉的印象,然作為女人,也有情意纏綿,柔情若水的一面,於此詩可見。
據《新唐書•藝文志》錄有武則天《垂拱集》一百卷,《金輪集》十務已佚。令人輯有《武則天集》行於世。
民族團結的象徵王昭君
王昭君原名王嬙(約公元前53-?),字昭君,西漢南郡(今湖北省興山縣高陽鎮)人,與西施、貂嬋、楊貴妃並稱我國四大美女。漢元帝時被選入宮。竟寧元年春(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於入漢親覲元帝,要求「婿漢氏以自親」。為維護民族團結,王照君毅然「出塞」。入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即皇後),從此漢匈兩族和睦相處,「數世不見烽火之警,人民熾盛,牛羊遍野」。董必武有詩贊曰:「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容各攄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
多才多藝的女詩人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既字文姬,又字明姬,她的父親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據《後漢書•董祀妻傳》,蔡文姬為陳留郡國(今河南)人,漢末著名才女,史書說她「博學而有才辨,又妙於音律。」著有《悲憤詩》、《胡笳十八拍》等。
她6歲時聽父親在大廳中彈琴,隔著牆壁就聽出了父親把第一根弦彈斷的聲音。其父驚訝之餘,又故意將第四根弦弄斷,居然又被她指出。長大後她更是琴藝超人。
蔡文姬16歲時嫁給衛仲道,衛家當時是河東世族,衛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學子,夫婦兩人恩愛非常,可惜好景不長,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因咯血而死。獻帝興平年間,時值天下動亂,四處交兵,蔡文姬被南匈奴所擄,沒入左賢王名下,在匈奴十二年,生二子。
父親蔡邕是曹操的摯友,著名學者。曹操出於對故人蔡邕的憐惜與懷念,乃遣使者以金璧將蔡文姬從匈奴贖回國中,讓她整理蔡邕所遺書籍四百餘篇,為中國文化的傳播作出了貢獻。這就是我國歷史上被盛傳為佳話的「文姬歸漢」的故事。
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漢後參考胡人聲調,結合自已的悲慘經歷,創作了哀怨惆悵,令人斷腸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再嫁董祀後,感傷亂離,作《悲憤詩》,是中國詩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悲憤詩》載於《漢書》,詩傾述戰亂之苦及歸漢時母子別離之慘,哀怨激憤,感人至深。
傑出女詞人李清照
在中國的文學史上,宋詞是文學創作的一個顛峰,它上接唐詩,下衍元曲,堪作中國韻文的三大典範。在宋詞的創作上,能夠獨樹一幟的,首推傑出詞人李清照。
李清照一生,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四庫全書》提要有這樣的評價,「李清照以一婦人而詞格乃抗軼周、柳,雖篇佚無多,固不能不寶而存之,為詞家一大也。」李清照,(1084-約1151)號易安居士,濟南人。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與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鏟金釵流。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十七歲左右的李清照就才華橫溢,所作的詩、詞借古諷今,切中時弊。
金兵入據中原,宋高宗偏安一隅,把北方大片國土讓給金朝,在流寓南方途中,明誠病死。她境遇孤苦,隨難民隊伍漂泊於杭州、紹興、金華等地直到去逝。
此間,所作詞,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
❷ 有人說「女人能頂半邊天」,你認可嗎
當然認可了!雖然都說男人是家裡的頂樑柱,但是把家比喻成一個房子的話,房子只需要一根頂樑柱可不夠。至少還需要另外一個,而這另外一個,就是女人!所以,「女人能頂半邊天」這句話,形容的很對很恰當啊!
有人說女人能乾的事情,男人也能幹,女人幹不了的事情,男人還能幹!一個男人沒有女人,難道就幹不了嗎?但那指的是一個人,一個人算家庭嗎?不算!女人能頂半邊天,指的可是在家裡面的重要性!有男人有女人,才叫一個家。
不要小看了女人在家庭當中的作用,雖然有些事情女人的確做不了,但是少了女人的存在還不行!這就足以可見,在一個家庭當中,女人存在的重要性了,而半邊天的說法,自然,也就是直接認可了!
❸ "女人能頂半邊天"是毛澤東哪一年說的
是「婦女能頂半邊天」,這是毛澤東1955年提出的。
1955年,貴州民主婦女聯合會刊物發表了《在合作社內實行男女同酬》的文章,毛澤東看到文章後親批:「建議各鄉各社普遍照辦」。
之後,毛澤東提出「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口號,迅速響徹大江南北。
意義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婦女和男同志一樣都能發揮主力軍的作用,隱含男女平等的意思。
(3)女人也是半邊天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親筆撰寫多篇揭露封建禮教對婦女殘害的文章,提出了「婦女是一支偉大的人力資源」「婦女能頂半邊天」等著名論斷,為改變中國婦女受壓迫的命運做出了卓越貢獻。
❹ 有人說「女人能頂半邊天」,你怎麼看
女人現在能頂大片天。
都說女人能頂半邊天,女人的能力和強大一直都被低估,可能是受傳統男權思想的影響,大家都認為女人應該在男人的庇護下生存,但是,如今男女平等的社會,女權思想也被世人所重視,女人的地位和能力也獲得大家的認可。
其實,在面臨困境、苦累、疾病、意外等考驗時,女人身心各方面並不比男人差,甚至有些女人還比男人更堅強,女人除了身體結構和男人不同,身體力量方面較弱以外,並不輸於男人。
男人並不是一直都很堅強,他們也是普通人。也有脆弱的時候,只是男人信奉「男兒有淚不輕彈」和「頂天立地男子漢」的信條,就算他們身心疲憊、不堪重負,也要苦撐下去。
這個時候女人愛自己的男人,就要展示出自己的強大,女人不止能頂半邊天,在男人脆弱的時候,更要撐起一片天,這樣兩個人才算得上相濡以沫,才有機會談未來。
感情一般解釋為對外界刺激的比較強烈的心理反應、動作流露,同時也表示對人或事物關切、喜愛或厭惡的心情。
感情是情緒和情感的總稱。認為情緒和情感是區別於認識的兩種感情性的心理活動的形式。其中,情感是對感情性過程的感受和體驗,情緒是這一體驗和感受狀態的過程。故情緒和情感是感情同一活動的兩個方面。
感情是包括情緒和情感的綜合過程。在漢語中,常把情感過程的產物稱為感情,或者把情感和感情視為同義語。
從這個心理學定義可以了解到:情感是一種主觀體驗、主觀態度或主觀反映。屬於主觀意識范疇,而不屬於客觀存在范疇。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主觀意識都是人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情感是一種特殊的主觀意識,必定對應著某種特殊的客觀存在,問題的關鍵在於能否找到這種特殊的客觀存在。
❺ 女人半邊天是什麼意思怎麼回事啊
女人半邊天的意思就是說男女平等。
在20世紀50年代的農業大生產熱潮時期,養龍司鄉堡子村在1954年年底成立了農業生產合作社。當時的許多男社員輕視女性的舊思想還未扭轉,不贊成婦女出門幹活,導致全村23名女社員只有三四人出工。
她們和男社員干同樣的活,但以當時的工分制來算,男社員每天記7分,女社員只記2.5分,這就嚴重影響了女社員的生產積極性,村裡勞動力不足導致群眾吃飯困難。
這時,任村農業生產合作社婦女主任的易華仙提出:「毛主席都說男女平等了,女社員也應該出工,並且工分要和男社員一樣多。」就這樣,易華仙帶領婦女和男社員一起下田犁土、插秧,調動了全村婦女的積極性,使農作物產量增加了三成。
1955年,貴州民主婦女聯合會刊物發表了《在合作社內實行男女同酬》的文章,表彰實行男女同酬的第一村——— 堡子村。毛澤東看到文章後親批:「建議各鄉各社普遍照辦」。之後,毛澤東提出「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口號,迅速響徹大江南北。
(5)女人也是半邊天圖片擴展閱讀:
女媧傳說是中華第一女性。女媧造人,雖然缺乏科學依據。但表明女性在人類自身的再生產中占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她們是生命的象徵,是促進人類不斷繁衍的偉大母親。
縱觀社會發展史,不難發現,婦女是推動人類進步的重大力量,婦女事業和人類發展緊密相連。婦女同男人一樣是人類歷史前進的推動者,是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創造者。正如毛澤東說,「婦女占人口的半數」,「是決定革命勝敗的一個力量」,「婦女能頂半邊天」。
2015年9月27日,習近平在全球婦女峰會上指出:「婦女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力量。沒有婦女,就沒有人類,就沒有社會。」
❻ 「婦女能頂半邊天」後半句是什麼講述了什麼道理
這句話無非就是講述了女性的重要性,不再是作為男性的附庸,而是擁有與男人同等的地位,因為在過去的話女性的地位可謂是非常低的,一直都是作為男性的附屬品而存在的,但我們偉大的領袖毛爺爺認為女性的地位跟男人是沒有差別的,因為男人能夠做到的事情,女人也是照樣能夠完成的,所以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就開始講究男女平等了,所以現在在很多領域上女性的表現可以說也都不錯,甚至有些是比男性還要厲害都有。
現在女性的地位可以說是越來越高了,或許在職場方面男性的收入比女性要高,但是一旦回到家中的話,可以說很多事情都是要聽取老婆的意見才行,甚至有時候自己連決定權都沒有,其實對於這點很多人都會說這是怕老婆的體現,按我看來這反而是愛老婆,所以這樣也恰恰是男女平等社會的最佳展現了。
❼ 女人也是半邊天,古今中外女性名人有哪些
有:武則天,弗洛倫斯·南丁格爾、居里夫人、花木蘭、李清照等。
1、武則天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自名武曌(zhào),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後,尊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武則天在位前後,大肆殺害唐朝宗室,興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斷」,多權略,能用人。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材,所以使得賢才輩出。晚年逐漸豪奢專斷,漸生弊政。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等發動「神龍革命」,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復唐朝後,為其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
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於上陽宮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後」,以皇後身份入葬乾陵。其後累謚為「則天順聖皇後」。
2、弗洛倫斯·南丁格爾
弗羅倫斯·南丁格爾(英語:Florence Nightingale,1820年5月12日-1910年8月13日),英國護士和統計學家,出生於義大利的一個英國上流社會的家庭。在德國學習護理後,曾往倫敦的醫院工作。於1853年成為倫敦慈善醫院的護士長。
克里米亞戰爭時,她極力向英國軍方爭取在戰地開設醫院,為士兵提供醫療護理。她分析過堆積如山的軍事檔案,指出在克里米亞戰役中,英軍死亡的原因是在戰場外感染疾病,及在戰場上受傷後沒有適當的護理而傷重致死,真正死在戰場上的人反而不多。
她更用了圓形圖以說明這些資料。南丁格爾於1854年10月21日和38位護士到克里米亞野戰醫院工作。成為該院的護士長,被稱為「克里米亞的天使」又稱「提燈天使」。
由於南丁格爾的努力,讓昔日地位低微的護士,於社會地位與形象都大為提高,成為崇高的象徵。「南丁格爾」也成為護士精神的代名詞。
她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女護士,開創了護理事業。「5.12"國際護士節設立在南丁格爾的生日這一天,就是為了紀念這位近代護理事業的創始人。
3、居里夫人
瑪麗·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出生於華沙,世稱「居里夫人」,全名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łodowska Curie),法國著名波蘭裔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
1903年,居里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因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發明分離放射性同位素技術、發現兩種新元素釙和鐳。
在她的指導下,人們第一次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由於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居里夫人於1934年7月3日因惡性白血病逝世。
4、花木蘭
花木蘭(412年-502年),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
花木蘭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
5、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約1155年),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❽ 女性能頂半邊天,屠呦呦是如何證明這句話的
說明女性在社會當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女性對世界的發展已經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並且受到了更多人的尊重。女性同樣是可以擁有自己的事業,又有社會地位的群體。
屠呦呦教授用自己的努力,證明了女性的能力同樣可以達到世界頂尖的水準。可依靠一個人的力量還遠遠不夠,期待有更多出色的女性楷模不斷出現在生活當中為女性發聲。也期待徹底摒除偏見的那一天。
❾ 女人也是半邊天,歷史上關於女英雄的故事都有哪些
1、樊梨花
唐太宗貞觀年間人,父樊洪為西涼國(西突厥)寒江關守將,後投唐,與薛丁山結為夫婦。二人智勇雙全,登壇掛帥。在薛家滿門抄斬後,她率子薛剛殺進長安,除奸報仇。在民間傳說中,她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
2、荀灌
西晉人物,晉朝平南將軍荀崧的女兒,荀彧的五世孫女,潁川郡臨潁(今河南省臨潁)人。建興三年(315年),奉長安所遣征南大將軍,監荊、梁、益、寧四州第五猗之命,杜曾率領一萬兵馬圍攻宛城(今河南南陽)。城中幾乎糧盡,荀崧打算派人到襄陽求援。
當時12歲的荀灌,主動請纓出城求援。荀崧開始不同意,後來經過荀灌多次懇求,他終於答應了。荀灌帶領十幾個勇士,穿越杜曾的重重包圍,到達襄陽。南中郎將周訪派遣其子周撫,會同襄城郡太守石覽,援救宛城,擊退了杜曾的軍隊。
3、楊娥
明永曆帝護衛張小將的妻子,自幼習武,驍勇過人,將殉國,娥為報國仇家恨投身義軍,反清復明,化裝成賣酒婦,刺殺明朝叛將吳三桂,行刺未成,而壯烈犧牲。
4、葛嫩娘
清兵入侵中原時,其父戰死,葛嫩娘無所依侍,被歹徒拐賣至妓院.在一次偶遇中,葛嫩娘結識孫克咸,兩人一同投入抗清軍隊中。但因清兵的力量太大,終至戰敗被俘,清兵主將欲娶葛嫩娘為妾,葛嫩娘大怒,嚼碎了自己的舌頭,滿口鮮血噴向清將,清將來不及防備,猛地吃了一驚,順勢將劍一挑,刺入了葛嫩娘的胸膛 ,鮮血噴涌而出,染紅了大片的土地。
❿ 攝影家_劉俊陽_基本情況
1965年出生於重慶黔江的土家族攝影家劉俊陽,是一名體制內的官員,也是重慶市攝影家協會會員。劉俊陽是勤奮的,他幾乎把自己的全部業余時間都交給了攝影,這自然比起那些只談論少實踐的所謂愛好者甚至攝影家強很多,這也是他能快速提高技藝的關鍵;劉俊陽是好學的,在我創辦攝影培訓高級班一年裡,他幾乎每次課、每次點評都不落下,而且還奔走各地,聽鄧維、索久林等大師們的講座,觀摩連州國際展、第二十四屆國展等著名影展,這是他不斷自我糾正,增加藝術儲備,完善創作思維的較好手段;劉俊陽是用心的,他不只是在拍攝,而且善於思考,關注社會,樂於助人,這是攝影作品提高到一定層次對攝影家個人修養的要求和必然選擇。
攝影創作就是一種修行,是自我人格完善的過程,也是攝影家靈魂的旅行。豐富生動的影像,在攝影人這種心靈旅行中吟唱,發出他自己內心深處的,而且是這個世界所期待的聲音。
這些年,他的作品開始在網路和中國主流攝影媒體上頻頻亮相,受到廣泛關注。《半邊天》、《苗鄉盛事》在《中國攝影》雜志發表;《家在黔江》、《掌中大世界》在《大眾攝影》雜志發表;《苦練》、《基礎》等作品在《中國攝影報》發表;《五彩生活》入選重慶市第十六屆書法美術攝影聯展;《苗鄉盛事》入選2013年貴州梵凈山國際攝影展;《掌櫃午餐》在《大眾攝影》最近的徵集活動中獲得一級佳作獎;剛剛評選結束的2013首屆「天翼手機杯」全國攝影大展中,他的《喜訊》獲得了最高榮譽——金質收藏獎。
2
劉俊陽喜歡攝影的時間也不算太短,但前些年他的作品很少引起我的關注,過去的印象中他喜歡拍攝些自然風光、花卉小品、美女模特什麼的。曾經讓我感覺就是一般官員攝影群體和沙龍攝影的拍攝路數,玩玩小資情調,追求唯美和快樂。然而,最近一年多來,他的創作出現了明顯變化,作品中多了對社會生態的觀察,對人本意識的思考,對民生萬象的關注。換言之,他的作品中有了更多思想和精神層面的東西,語境出現了新的變化,語言的張力明顯增強,作品顯現出更多耐人尋味的東西。看劉俊陽這些年攝影作品的發展和變化,讓我想起了2013年連州國際攝影年展的主題——告別經驗。
在藝術漸漸淪為生產的時代,在攝影圖片瘋狂增長的今天,我們曾經擁有的藝術經驗,不斷受到批評和詬病。我們需要告別過去,告別經驗,重構攝影理論的細節和評價體系,重新審視自己鏡頭和作品,重新思考我們所拍攝的圖片到底要拿來干什麼?它對人類的文明與進步,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作用?這一年來,劉俊陽或許正是經歷了這樣的思考、變化甚至是陣痛。
任何一種藝術創作最可悲的莫過於不斷地重復自我。敘述方式、語言情趣、題材取向等已成了不少攝影家的包袱。每一張攝影作品都是攝影師內心世界的情感密碼,他們感覺自己前面的路越來越窄,感覺無法跟上時代的變化,感覺自己的世界已經沒有了秘密,甚至難以對他人的作品產生共鳴。這個時候,攝影家應該做的,就是和劉俊陽一樣,果斷地向經驗告別,重新尋找到更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更有利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創作方向。或者告別沒有出路的天空,或者告別沒有天空的出路,重新開始。
3
當代藝術不再強調形式感和裝飾性,不再擁戴形式上的純粹主義。1970年代以來,攝影轉向用批判的目光看待視覺藝術,開始強調觀念的表達和批判性實踐。那些所謂權威和大師們按他們的經驗制定的攝影藝術游戲規則,其實大可一笑而過,將我們的鏡頭指向人類所共同面對的問題與困境,才是攝影作為當代藝術應該擔當的責任,這也是攝影本質的所在,即便不把攝影創作當成藝術也沒什麼大不了。劉俊陽作品明顯經歷了這樣的變化,特別是從他在《大眾攝影》獲獎而編的作品集《驛站》中可以看見這樣的「告別」與「前行」。
《半邊天》是劉俊陽第一次在攝影圈認可的幾種專業媒體之一《中國攝影報》(2013年44期)上發表的第一張作品,或者叫嚴格意義的處女作。作品拍攝於重慶黔江濯水古鎮上的小酒廠里,就是那種傳統煮酒的作坊,水泥磚砌成的簡陋的作坊里霧氣升騰,紅衣女在霧氣中揮鏟勞作,從酒鍋里鏟出酒糟。這口大酒鍋,在廣角鏡前,只半邊就占據了畫面的一半,這半邊鍋的視覺形象就是這女人的「半邊天」,形式感和空間效果是作者沒有放棄的「經驗」,也可能是這幅作品被編輯選擇的理由。放棄了「陪體」之「經驗」反而增強了內容的孤獨感,突出了「女人能頂半邊天」的中國式女性頌歌。這張作品後來又發表在《中國攝影》2013年9期上。
《苦練》首度發表於2013年59期《中國攝影報》。這幅作品貌似用定焦鏡頭、大光圈,靠近被攝對象拍攝,大光圈所營造出的虛實對比,很好地表現出點面的關系和縱深感,也突出了主體形象。准確的用光,有力的雙手,下巴上欲滴的汗珠,極好地體現出行伍本色。嚴肅的神情中透露出軍人的特質,也成功地刻畫了人物形象。從這張作品上可以看出劉俊陽良好的攝影技術功底和構圖經驗。
非常難得的是,《中國攝影報》發表《苦練》之後的下一期報上,緊接著又發表了劉俊陽的《基礎》。暗光下的拍攝,再次證明了他的技術功底。這也是一張形式感極強的作品,柱基之下,深穴之中,工人依稀可見,柱洞形成的圓圈,營造出很強的空間感和節奏感。這一基礎不只是城市建設之基礎,也表達出對民工的情感,他們也是中國社會發展之基礎。由這幅作品,我看到了作為官員的劉俊陽,對基層民眾的觀注,對社會民生的解理,對人類發展的思考。
《苗鄉盛事》首先發表於《中國攝影》2013年11期。拍攝角度也非常獨特,構圖上突破並告別了日常「盛會」拍攝的經驗。仍然是他慣用的定焦頭、大光圈手法,虛化了那些本來就不可能清晰的「盛事」,進一步突顯主體,突出表現三個苗家女的頭帕,很好地刻畫了 「苗鄉」女人服飾上的特點,完成了作品樸素而又准確的記錄表達。
《五彩生活》這幅作品是我和作者還有其它幾位影友一起拍攝的。同一畫面的作品在國內多項比賽和展出中亮相。劉俊陽這一幅也入選了重慶市第十六屆書畫攝影展,並獲得優秀獎。一面牆前,潔白的牆面上描繪著她們對生活的追求和夢想,她們不是在自由創作,自由構思,自由抒發情感,她們不為浪漫,而是一種勞動,為了生活和夢想的勞動。畫面中這個小小女生則是這幅作品成功的關鍵,是這張照片的亮點、焦點、興趣點。成人與兒童、站與蹲、明與暗、心中之境與筆下之境的對比,也表達出民工孩子別樣的周末或假日。作品真實再現了農民工的生活境遇,也表達了作者善良、客觀而豐富的人本精神。從這些作品開始,我看到了劉俊陽攝影作品的根本變化,他開始了直面社會、直面生活、直面自己更真實的內心和攝影本真,也開始了作品生活化新風格之旅。
這張《掌中大世界》最初獲得的是大眾攝影雜志網路天地 「一級佳作獎」,並發表於《大眾攝影》2013年第10期,後來又以《喜訊》之名,在2013首屆「天翼手機杯」全國攝影大展獲金質收藏獎。這也是他第一次獲得全國大賽金獎。作品拍攝於重慶市正陽工業園區一個鋼材銷售企業庫房。畫面簡潔而不簡單,人物單純而不單調。在夏天,這種鋼筋圈裡,是民工們午睡的地方,悶熱時節,這裡面反而顯得涼快許多,鋼筋圈裡已經磨得光滑的稻草和紙板,可以看出這里是他們常常休息的地方。然而這個小夥子卻沒有睡意,他蜷縮在裡面,專注於手機,甜美的神情中流露出幸福和快樂。這一刻,打工生活的種種體驗豐滿而充實。
《掌櫃午餐》於近期獲得了《大眾攝影》微徵集活動一級收藏獎,並獲准免費印製了他的第一本作品集。作品給我們分享了一個春節前夕春聯攤點的故事。一個看攤的小女孩,看似中午正餓的時候,一邊看攤,一邊很滿足地吃著燒餅。黃金分割線上的主體人物形象而生動,目光關注著這新年將至的時刻。溫暖的紅色透出濃濃年味,年味中自然地表現了作品的主題:孩子們從小學習著生活的擔當。這樣的圖片更顯真實,更有生活氣息,這是民俗事項很好的敘述方式,在生動的敘述中表達作者的真情。
劉俊陽還有很多優秀的作品可讓我們玩味,讓我們為之感動,通過對部分作品的分析,我們粗略了解了他攝影作品的變化歷程,知道了他經歷變化後作品的基本風格,也感覺到了他告別固有經驗之後新的前行。
4
我以為,剛剛所分析的這些作品,是劉俊陽告別經驗之後的影像行吟。然而這種告別還只是一種對自我經驗的告別,還帶著明顯的他人經驗或者說是攝影的固有經驗。這應該是他繼續前行中,攝影留給他的一個思考。
從他的作品中,觀念和思想並不是一眼可以洞察的東西,他把這些都退到了影像的背後,把思考留給了讀者。然後,對自我觀念的表達,自己真的是清楚的嗎?我們可以不把話說完,但不可以心中不清楚。因而我想,明確自己每一張作品的內在觀念,應該是他可以突破的一個方向。
我相信,劉俊陽一直在努力將心像變為鏡像,同時也在努力將鏡像變為心像。因為映像中他一直努力於攝影的後期的學習和研究。從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可以看到這樣的印記。不過,我更願意看到,有一天,他能夠心鏡合一,淡忘那些所謂的PS技術,少一些匠氣,多一份自然,回到相機最初的功能上來,實現在影像語境中自由呼吸,以最原始也是最真實的方式直面社會,直面內心,創作出更多不但有檔案意義,也有現實意義和藝術價值的作品。
有人說攝影是「有錢、有閑」人的玩法,作為體制內的攝影人,要在工作之餘進行創作,特別是還要做到有所突破,有所收獲,更不容易。劉俊陽有這樣的能力,而這種能力不是人人都有的。我祝願他在攝影路上一路前行,並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