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葉赫部第二大美女蘇泰太後為何甘心做皇太極的一顆棋子呢
問這個問題的人是不了解古代女子的命運,女子命運並不是掌握自己手裡,父母國家為大,何況是皇帝,或許能作為皇太極的棋子是一件更加光榮的事情。
葉赫那拉·蘇泰,葉赫那拉氏,名蘇泰,葉赫部台吉德爾赫禮之女。初嫁蒙古察哈爾林丹汗,為林丹汗的第三大妃,八大福晉中的第三位,稱蘇泰大福晉,史稱蘇泰太後。那麼林丹汗是皇太極害死的。林丹汗死後,蘇泰被改嫁給濟爾哈朗,她也成為了嫡福晉。
說是作為棋子,其實雙方互利互惠,蘇泰也是得了好處的。後濟爾哈朗被封為和碩鄭親王;蘇泰也被冊封為和碩鄭親王之和碩(繼)嫡福晉。而他的丈夫不是努爾哈赤的兒子,卻能死後進太廟,那麼作為嫡福晉的她也能獲得這個榮譽吧,她一點沒吃虧啊。子承母貴,蘇泰與林丹汗的兒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後成為皇太極次女固倫公主駙馬。
而且尼采覺得蘇泰和濟爾哈朗也是相互利用,因為他倆沒有子嗣,甚至連女兒也沒有。想來蘇泰並不是一個感情用事的女子,只要有權有勢的過下半生即可。這不皇太極就投其所好么。如果她是個至情至性的女子,估計隨林丹汗而去,或者跟兒子在蒙古相依為命了。
㈡ 與乾隆合葬的五個女人分別是誰呢
古代的時候,由於女性地位低下,死後能夠與丈夫合葬是一種莫大的榮譽,即使是皇家也是如此。乾隆皇帝一生妃嬪眾多,光是有歷史記載的就有41人,其中五人死後和乾隆合葬在裕陵地宮內,她們分別是誰?
1928年,軍閥孫殿英借著演習、剿匪的名義盜挖了慈禧定東陵及乾隆裕陵,造成裕陵內屍骨不全!
㈢ 多爾袞的女人
嫡福晉(1610-1649),即元妃,是多爾袞的元配大福晉。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桑噶爾寨(吉桑阿爾寨)台吉之女,科爾沁貝勒明安之孫女。是孝端文皇後的從侄女,孝庄文皇後的從姐.
側福晉。佟佳氏,建州女真本部尚書孟噶圖之女。其父為工部承政孟噶圖(孟阿圖),屬正白旗。
側福晉。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名扎爾莽,蒙古扎魯特部根杜爾台吉之女。
側福晉。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拉布希西(應為圖美之子喇嘛什希)台吉之女.
側福晉。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巴特瑪,福晉是蒙古科爾沁和碩福妃之女。多鐸繼福晉的姐妹。
多爾袞在元妃去世後娶的繼室大福晉。李氏,她來自朝鮮,金林郡公李開音之女被封為義順公主,順治七年五月所娶,她時年十六。
妾,博爾濟吉特氏。蒙古杜思噶爾卓農台吉之女
妾,察哈爾公齊特氏。蒙古察哈爾部布延圖台吉之女。
妾,濟爾莫特氏。幫圖武之女。
妾,李氏。稱小福晉。李世緒之女,朝鮮宗室女子。
以上10位都是入了《睿親王家譜》的。
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蒙古扎魯特部貝勒之女。天聰五年所娶
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貝勒滿珠習禮(齋桑第四子)之女。天聰八年所娶
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土謝圖汗巴達禮之女。順治三年所娶
強取的豪格福晉,他元妃的親妹妹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吉桑阿爾寨之女
多爾袞在崇德五年三月娶了康惠淑妃撫養的蒙古女
這五位都是明媒正娶,但沒有如家譜的。
其外和多爾袞有關系重要女人就是孝庄皇太後,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還有吳爾庫霓。
㈣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後宮女人有哪些
你好~
我很喜歡後宮這種類型的史記,讓我試試幫你解答吧~O(∩_∩)0~
西漢:
呂雉(漢高祖後):
漢高皇後,姓呂名雉,前241年-前180年)。漢高祖劉邦的皇後(前202年—前195年在位),高祖死後,被尊為皇太後(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後和皇太後。又稱為漢高後、呂後、呂太後。同時呂雉也是封建王朝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子,掌握漢朝政權長達十六年。
戚夫人(漢高祖妃):
(?-公元前194年)一稱戚姬,名懿,下邳(今江蘇邳州)人,祖籍秦末漢初定陶(今山東定陶),是漢高帝劉邦的寵妃,曾隨劉邦征戰四年,她也是西漢初年的歌舞名家,她擅跳「翹袖折腰」之舞,從出土的漢畫石像看來,其舞姿優美,甩袖和折腰都有相當的技巧,且花樣繁復。戚夫人舞時只見兩只彩袖凌空飛旋,嬌軀翩轉,極具韻律美。戚夫人還長於鼓瑟,節奏分明,情感飽滿細膩,劉邦聽之常不由自主地隨聲唱和,高興時,兩人開懷大笑,憂傷時則相對唏噓不已。戚夫人可謂是漢高祖最寵愛的女人。
薄姬(漢高祖妃):
薄姬,漢高祖劉邦的嬪妃。劉邦的第四子劉恆之母。劉恆即皇位後,尊其母為太後娘娘,即薄太後。薄姬是漢高祖所有的女人中最幸運的一個。
竇漪房(漢文帝皇後):
西漢竇太後,傳說名為竇漪房,是西漢時期漢文帝劉恆的皇後,漢景帝的母親。其出身貧寒,後被選入宮中,呂後將一些宮女分給諸侯王的時,竇氏被分給了漢文帝。與漢文帝育有一女二男,長子劉啟即後來的漢景帝,最寵愛的是小兒子劉武。
竇漪房(公元前205-公元前135年)是西漢時期的一代美人,出身貧寒而天授漪媚的她備受命運垂青由民女到宮女最後成為輔佐文景武三位帝王治理大漢江山的傑出女性。
栗姬(漢景帝妃):
栗姬,漢景帝的姬妾之一,齊國人,家世不祥,生卒不祥。受景帝寵愛,為景帝生下劉榮、劉德、劉閼於三個兒子。劉榮是漢景帝長子,最早被立為太子。之後栗姬在後宮爭斗中屢屢失策,失寵於景帝,劉榮也因此被廢,栗姬憂郁而死。王夫人之子劉徹遂被立為太子,即為後世所稱漢武帝。司馬遷說:「栗姬負罪,王氏乃遂。」(《史記。太史公自序》)從栗姬的盛衰,可見後宮爭斗之一斑。
王娡(漢景帝後):
孝景王皇後(前173年-前112年),姓王氏,名娡,為漢景帝第二任皇後,漢武帝生母。王皇後是槐里(今陝西興平)人,母臧兒為燕王臧荼孫女,父為槐里人王仲。
陳阿嬌(漢武帝廢後):
陳皇後(前2世紀-前2世紀),漢武帝劉徹第一任皇後,陳皇後的名字在《漢武故事》記載為嬌,故後人稱其為陳阿嬌或陳嬌。與漢武帝劉徹青梅竹馬,後嫁與劉徹成為大漢朝身份最尊貴的皇後之一。「千金買賦」及「金屋藏嬌」等典故都與陳皇後有關。現存描寫陳皇後詩詞共70餘首。
衛子夫(漢武帝後):
衛子夫(?-前91年),名不詳,字子夫。西漢平陽(今山西臨汾)人,漢武帝劉徹的第二任皇後,大司馬大將軍衛青是她的弟弟,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去病是她的外甥,生有一男三女,男為戾太子劉據,女為衛長、諸邑、石邑三位公主。衛子夫建元二年入宮,第二年懷孕後被封為夫人。元朔元年衛子夫生下劉徹長子劉據,被立為皇後。在她被立為皇後的第38年,即征和二年(前91年)的巫蠱之禍中,衛子夫母子等人遭江充等人陷害,不能自明,自殺。十八年後漢宣帝劉詢以皇後禮重新厚葬她,追謚號曰 「思」,建園置周衛。史稱孝武衛思後。
李妍(漢武帝妃):
李妍,即漢武帝寵妃李夫人,倡家出身,中山人(今河北省定州市),李廣利與李延年之妹,天生麗質,精音律,擅歌舞。有次李延年為武帝唱其為妹妹李佳人譜寫的新歌「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使人難再得。」武帝因此召見李佳人,後遂狂寵之。因體弱,產下一子後便早逝。武帝傷心欲絕,以皇後之禮營葬,並親自督飭畫工繪制他印象中的李佳人形象,懸掛在甘泉宮里,旦夕徘徊瞻顧,低徊嗟嘆。昭帝即位後,大將軍霍光按武帝的旨意,上奏昭帝,追尊李夫人為「孝武皇後」。
趙鉤戈(漢武帝妃):
鉤弋夫人趙氏,齊國河間人。因她總是握拳,被稱為「拳夫人」。漢武帝過河間,「望氣者言此有奇女」,一日召見她,她才將手展開。傳說因為手開後掌中握有一玉鉤,因此被封為鉤弋夫人,後被封為婕妤。漢昭帝劉弗陵的生母。
郭聖通(東漢武帝廢後):
郭聖通(?—公元52年),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第一任皇後,西漢皇族後裔。新莽王朝覆滅之後,天下陷入了軍閥與諸侯混戰之中。圖謀大業的劉秀欲藉助河北真定府之力,實現其平定河北的戰略。 為達這一目的,劉秀雖然在前6個月剛剛娶妻陰麗華,仍親赴真定府,迎娶了出身於河北真定王室的郭聖通。劉秀稱帝之後,郭聖通被冊封為皇後,陰麗華為貴人。夫妻恩愛,相濡以沫十幾年。然後人到中年後,卻遇到中年危機,建武十四年後,郭皇後「寵稍衰」,沒有調整好心態,有不安及怨言。建武十七年,郭氏被廢為中山王太後。建武二十八年,在被廢十一年之後,郭聖通病逝,安葬於京師洛陽近郊的邙山。
陰麗華(東漢光武帝後):
陰麗華(公元4—64年),南陽新野人。東漢王朝開國皇帝劉秀的第二任皇後,劉秀的結發妻子,為春秋時代著名的齊相管仲之後。陰麗華在歷史上以美貌著稱。史載,劉秀還是一個沒落皇族之時,十分仰慕陰麗華的美貌,不禁嘆曰:「娶妻當得陰麗華」。劉秀稱帝之後,陰麗華成為了他的寵妃,備受光武帝的寵愛。建武十七年,即劉秀掃滅群雄、統一天下之後的第5年,陰氏被冊封為皇後。永平七年,陰麗華薨,在位二十四年,與劉秀合葬於原陵。史載:陰後在位之時,端莊賢淑,不喜言笑,有母儀之美。皇後內持恭儉,外抑宗族,為一代賢後。
馬氏(漢明帝後):
明德皇後馬氏(38-79),漢明帝劉庄唯一的皇後,伏波將軍馬援的三女
兒。閨名已經失傳,她的謚號為明德皇後,單從謚號上來看,就知道她是一位令人敬服的皇後。
長孫無垢(唐太宗後):
長孫皇後,小字觀音婢,名不見載。隋右驍衛將軍晟之女。八歲喪父,由舅父高士廉撫養,13歲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冊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爭取李淵後宮對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勉慰諸將士。之後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冊封為皇後。在後位時,善於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並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後為皇帝誕下三子四女。貞觀十年薨。謚號文德皇後。上元元年,加謚號為文德聖皇後。李世民譽之為「嘉偶」「良佐」並築層觀望陵懷念。嘗著有《女則》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僅存《春遊曲》一首。幼子即唐高宗。
武瞾(唐高宗後):
武則天(624年~705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唐高宗時代曾出現另一個民間起義的女皇帝陳碩真),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唐高宗時為皇後(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時為皇太後(683—690),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705),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並號其為「神都」。史稱「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氏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於稱帝後上尊號「聖神皇帝」,退位後中宗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和政治家。
韋後(唐中宗後):
韋皇後(?-710年),唐中宗第二任妻子,名號不詳。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中宗復位後,韋皇後勾結武三思等專擅朝政,以其從兄韋溫掌握實權,縱容女兒安樂公主賣官鬻爵,大肆修建封寺廟道觀。韋後於景龍四年又毒死中宗,立溫王李重茂為帝,臨朝稱制。不久臨淄王李隆基發動政變,擁其父相王李旦復位,韋皇後被殺於宮中。
江采萍(唐玄宗妃):
梅妃(710年-756年),姓江名采蘋,唐玄宗早期寵妃。其體態清秀,稍瘦,並且好淡妝雅服。出生於閩地莆田(今福建莆田),父親江仲遜,家族世代為醫。多才多藝的江采萍,不僅長於詩文,還通樂器,善歌舞,而且嬌俏美麗,氣質不凡,是個才貌雙全的奇女子。後來,唐玄宗奪媳楊玉環為妃,梅妃漸失寵直至被貶入冷宮上陽東宮。她曾作有《謝賜珍珠》和《樓東賦》等著名詩賦。
楊玉環(唐玄宗妃):
楊貴妃(719-756),即楊玉環,原籍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開元七年(719年)六月一日生於蜀州(今四川崇州)。開元二十三年(735),17歲的楊玉環被冊為壽王妃(壽王李瑁,李隆基第十八子)。天寶四載(745),27歲的楊玉環被李隆基冊為貴妃,距楊玉環被冊為壽王妃整十年。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十四日,隨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禁軍嘩變,38歲的楊貴妃被縊死,香消玉散。楊貴妃天生麗質,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堪稱大唐第一美女,此後千餘年無出其右者。其與西施、昭君、貂蟬並稱中國四大美女,是體態豐腴之美。
謝道清(宋理宗後):
謝道清(1210—1283年),即歷史上有名的謝太後、南宋女政治家。臨海縣(今臨海市)城東下渡人。宰相謝深甫孫女,17歲入宮為通義郡夫人,1227年(理宗趙昀,寶慶三年)冊封為皇後。度宗趙禥即位,尊為皇太後,1275年(德佑元年)恭帝趙顯即位,尊為太皇太後。時恭宗5歲,應眾大臣屢請,隨恭宗垂簾聽政。
馬氏(明太祖後):
明太祖孝慈高皇後,馬氏(1332-1382年),安徽宿州人,史載,馬氏仁慈、聰明、有見識,朱元璋稱帝前後,馬氏給了很多幫助。 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卒,年51歲。太祖甚悲慟,遂不復立後。是年九月葬孝陵,謚曰孝慈皇後。永樂元年(1403年)六月上尊謚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後。嘉靖十七年(1538年)加上尊謚孝慈貞化哲順仁徽成天育聖至德高皇後。
萬貞兒(明憲宗妃):
恭肅貴妃萬氏 (1428—1487年),小名貞兒,原籍青州諸城(今山東益都縣一帶),萬貴之女。明憲宗朱見深之寵妃。 明憲宗即位時,萬妃已經三十五歲了,成化二年,生皇一子,封貴妃,後皇子早夭。逝於成化二十三年,謚曰恭肅端慎榮靖皇貴妃,葬天壽山。明朝一代傳奇貴妃——大皇帝十九歲,但成為皇帝最寵愛的貴妃!
周玉鳳(明思宗後):
明思宗的皇後周玉鳳是嘉定婁塘周奎的女兒,被選為當時還是信王的王妃,崇禎即位後,立為皇後。皇帝最寵愛貌美無雙,且琴棋書畫,刺綉烹調,弓馬騎射無一不能的田貴妃。周皇後當然對此深感不滿,時時在田面前端出皇後的架子故意使其難堪。一年除夕田貴妃按例赴周宮中朝賀,周有意拖延不及時召見,使田在寒冬臘月里於門外苦凍了許久。待其入內參拜畢,周又久久不發一言,態度冷淡,事後田向崇禎哭訴了此事。後來帝後在閑話中「偶然」談及,言語間起了沖撞,皇帝將皇後一下子推倒在地,拂袖而去。幾日後,崇禎忽然覺得自己當日對皇後的態度有些粗暴,叫人送一件貂皮褥子給皇後並代致問候起居,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歉意。不久,田終因恃寵失禮,一連幾個月都沒有見到皇帝。一日帝後觀花時,周提出是否可以請田來共賞?崇禎聽後只是笑笑沒有回答,算是默許。於是周將田以宮車接到,帝後,後妃,帝妃間遂和好如初。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破都城,崇禎命其自裁。
葉赫那拉*孟古(清孝慈高皇後):
孝慈高皇後,葉赫那拉氏,名孟古姐姐(1575年-1603年)其父為海西女真葉赫部貝勒楊吉砮,清朝第一位被追封的皇後。 葉赫那拉氏,孟古姐姐於一五七五年生於葉赫,一五八八年與建州女真努爾哈赤結婚,因其端莊秀麗溫柔可愛,受努爾哈赤的寵愛,一五九二年生皇太極,一六零三年病逝,年僅二十九歲。 努爾哈赤痛失其寵,愛不能舍。齋戒月余,宰牛、馬各百敬祭。令四婢殉之,停孟古靈於院內三載,後葬尼亞滿山崗,後金天命九年遷葬東京楊魯山,後金天聰三年再遷遼陽石頭山,即今沈陽東陵,與努爾哈赤合葬於此。 1636年5月16日清太宗皇太極登基,孟古母以子貴,追封諡號為孝慈昭憲純德貞順承天育聖武皇後。康熙元年改謚為高皇後,以系太祖謚,雍正、乾隆累加謚,為孝慈昭憲敬順仁徽懿德顯慶承天輔聖高皇後。 孝慈高皇後「莊敬聰慧,詞氣婉順,得譽不喜」倍受世人稱贊。
博爾濟吉特氏(清孝端文皇後):
孝端文皇後(1599年5月31日-1649年5月28日),博爾濟吉特氏,名哲哲,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正宮皇後。生於萬曆二十七年四月十九日,蒙古科爾沁貝勒莽古思之女。清太宗時為國君福晉,正宮皇後,居中宮。清世祖時尊為皇太後。順治六年(1649年)四月十七日崩,年五十一。順治七年二月葬昭陵。雍正、乾隆累加謚,謚曰孝端正敬仁懿哲順慈僖庄敏輔天協聖文皇後。無子,生三女,下嫁額哲、奇塔特、巴雅思祜朗。
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清孝庄文皇後):
孝庄文皇後(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蒙古科爾沁部(在今通遼)貝勒寨桑之次女。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之妃,孝端文皇後的侄女,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的生母。是史上有名的賢後,一生培育、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主,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
博爾濟吉特氏海蘭珠(皇太極妃):
清太宗皇太極後宮中有五位後妃,包括孝端後和後來的孝庄文皇後等,個個都是艷麗超群的美貌佳人,皇太極沒有一個不喜愛的,然而最受寵愛的莫過於宸妃了。 宸妃是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之女,姓博爾濟吉特,名哈日珠拉,漢名海蘭珠。她是孝端皇後的侄女, 庄妃(孝庄文皇後)的姐姐。
博爾濟吉特氏(清世祖福臨繼後):
孝惠章皇後(1641年11月5日-1718年1月7日),博爾濟吉特氏,名不詳。生於後金崇德六年(1641)十月三日,科爾沁貝勒綽爾濟之女,世祖廢後之侄女。清世祖時為妃、皇後,聖祖時尊為仁憲皇太後。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二月丙戌卒,年七十七。五十七年(1718年)上謚,葬孝陵(清東陵)之東,稱孝東陵,祔太廟。雍正、乾隆朝累加謚,為孝惠仁憲端懿慈淑恭安純德順天翼聖章皇後。無子女。
佟佳氏(清世祖福臨妃):
孝康章皇後,佟佳氏,少保、固山額真佟圖賴女。後初入宮,為世祖妃。順治十一年春,妃詣太後宮問安,將出,衣裾有光若龍繞,太後問之,知有妊,謂近侍曰:「朕妊皇帝實有斯祥,今妃亦有是,生子必膺大福。」三月戊申,聖祖生。聖祖即位,尊為皇太後。康熙二年二月庚戌,崩,年二十四。初上徽號曰慈和皇太後。及崩,葬孝陵,上謚。雍正、乾隆累加謚,曰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溫穆端靖崇文育聖章皇後。後家佟氏,本漢軍,上命改佟佳氏,入滿洲。
董鄂氏(清世祖妃):
孝獻皇後(1639 -1660年)董鄂氏,又譯棟鄂氏,世稱董鄂妃,清順治帝福臨寵妃,內大臣鄂碩之女,撫遠大將軍費揚古之姊。有學者認為襄昭親王博穆博果爾是董鄂妃的前夫,並且由於順治與其搶奪董鄂氏而死,這個傳說不見於正史。
赫舍里氏(康熙皇後):
孝誠仁皇後(1654-1674),赫舍里氏,生於順治十年十二月十七日(1654年2月3日),崩於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1674年6月6日)。她是康熙皇帝的第一位皇後(元配)。
鈕祜祿氏(康熙皇後):
孝昭仁皇後(?—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輔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女,鰲拜義女。初入宮時封為妃,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冊為康熙帝第二任皇後,溫僖貴妃的姐姐,兩人同為康熙帝妃嬪。
佟佳氏(康熙皇後):
孝懿仁皇後,(?——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十日),佟佳氏,滿洲鑲黃旗人,是康熙第三任皇後,也是他的嫡親表妹。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封後,翌日崩逝,實際上只當了一天不到的皇後,成為我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後,而他的丈夫,清聖祖康熙皇帝,則是我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烏雅氏(康熙皇後):
孝恭仁皇後,烏雅氏,雍正帝生母。康熙十七年,生皇四子胤禛。康熙十八年晉封為德嬪,二十年晉德妃。雍正元年五月崩逝於永和宮,享壽六十四歲。同年八月加謚號「孝恭宣惠溫肅定裕贊天承聖仁皇後」,九月合葬景陵,升祔太廟。乾隆元年三月加謚「慈純」,嘉慶四年五月加謚「欽穆」。最終謚號是孝恭宣惠溫肅定裕慈純欽穆贊天承聖仁皇後。
烏拉那拉氏(雍正後):
孝敬憲皇後烏拉那拉氏,滿洲正黃旗,內大臣費揚古之女,元配嫡後。世宗為皇子時,康熙指婚為雍正的嫡福晉。雍正元年,冊為皇後。九年九月己丑崩。謚孝敬皇後;乾隆、嘉慶累加謚,曰孝敬恭和懿順昭惠庄肅安康佐天翊聖憲皇後。祔葬泰陵。子一,皇長子弘暉,殤。
鈕祜祿氏(雍正妃):
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鈕祜祿氏在雍正在世時僅做到了貴妃,皇後是乾隆即位後尊封的。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四品典儀凌柱之女。雍正為親王時為藩邸格格。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生弘歷。雍正元年封熹妃;八年晉熹貴妃;九年,孝敬皇後崩後,攝六宮事。雍正十三年九月,弘歷即位,尊為(聖母)皇太後,上徽號曰崇慶皇太後。國有慶,屢加上,曰崇慶慈宣康惠敦和裕壽純禧恭懿安祺寧豫皇太後。四十二年丁酉正月二十三日,崩於圓明園之長春仙館,年八十六。葬泰陵東北,曰泰東陵。既葬,上謚;嘉慶中,再加謚,曰孝聖慈宣康惠敦和誠徽仁穆敬天光聖憲皇後。子一,皇四子弘歷,即乾隆帝。
富察氏(乾隆皇後):
孝賢純皇後(1712-1748),富察氏,乾隆帝第一任皇後,滿洲鑲黃旗人,出身於顯赫的官宦世家,察哈爾總管李榮保女,保和殿大學士傅恆(後追封郡王)姊。史載:皇後恭儉,平居冠通草絨花,不御珠玉。乾隆對其「每加敬服,鍾愛異常」。乾隆十三年,隨帝東巡,崩於德州舟次。乾隆深為哀慟,作《述悲賦》悼之。子二:端慧皇太子永璉、哲親王永琮,女二:皇長女、皇三女固倫和敬公主。
魏佳氏(乾隆妃):
孝儀純皇後(1727.10.23——1775.2.28),魏佳氏,內管領魏清泰之女,祖父內務府總管武士宜。 後家魏氏,本正黃旗包衣。乾隆四十年(1775年)奉旨將令懿皇貴妃之外戚人等由內務府撥出編立本旗,抬入滿洲鑲黃旗。嘉慶二十三年正月,奉旨修改玉牒,於玉牒內孝儀純皇後之母家書寫為魏佳氏。 雍正五年(1727年)九月初九生,比乾隆帝小十六歲。 初入宮, 乾隆十年初封魏貴人,同年冊為令嬪。 乾隆十三年晉令妃。二十四年晉令貴妃。 乾隆三十年五月初十晉令皇貴妃。
鈕祜祿氏(道光帝皇後):
清宣宗孝全慈敬寬仁端愨安惠誠敏符天篤聖成皇後(1808年3月24日—1840年2月13日),姓鈕祜祿氏(滿語,穆麟德轉寫:Niohuru hala),本名不詳。曾祖父為乾隆朝著名駐藏將軍成德, 祖父為戰功赫赫的將軍穆克登布,父親為清朝蘇州駐防將軍、乾清門二等侍衛、世襲二等男爵、贈一等承恩侯、晉贈三等承恩公頤齡,滿洲鑲黃旗人。她是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的第三位嫡妻1、即位後所立的第二位皇後2(1834年起在位),清文宗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的生母。
葉赫那拉氏(咸豐帝妃):
孝欽顯皇後(慈禧太後)1835年-1908年,葉赫那拉氏,名杏貞。出生於葉赫部(今四平附近)。咸豐皇帝的妃子,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後身分或垂簾聽政或臨朝稱制,為自1861年至1908年間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為期僅次於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人稱清朝「無冕女皇」,由於在其48年的統治期間,中國除了太平天國之亂外,還飽受外國侵略,中國國力日漸衰敗。其執政能力頗受爭議,加上中國傳統對於女性執政的負面意見,近來,史學界逐漸開始有人從歷史條件局限的觀點,對慈禧當政提出多元化的評價。但她在大多數人的心中,依然是一位負面人物。
葉赫那拉氏(光緒帝後):
孝定景皇後(1868年-1913年2月22日),姓葉赫那拉氏,諱靜芬,或稱隆裕太後、隆裕皇後、光緒皇後。1光緒帝的表姐和皇後,慈禧太後之弟都統桂祥的女兒。
他他拉氏(光緒帝妃):
恪順皇貴妃(1876年—1900年)他他拉氏,滿洲鑲紅旗人,人們一般習慣按她曾獲封的珍妃來稱呼她。清朝光緒皇帝的側妃,也是最為受寵的妃子,生於光緒二年二月初三為禮部左侍郎長敘之女。 珍妃和光緒
光緒十四年(1888年)10月初五慈禧太後選定其弟,副都統桂祥的女兒葉赫那拉氏為光緒帝之後,同時封珍妃與她的姐姐瑾妃為嬪,時瑾嬪15歲,珍嬪13歲。光緒二十年,兩人同時晉封為妃。珍妃其祖父乃陝甘總督裕泰,其父長敘曾任戶部右侍郎,其伯父長善乃廣州將軍,珍妃與其姊瑾妃自幼隨長善在廣州長大。珍妃10歲那年,長善卸任廣州將軍,她與姊姊隨同北返北京。 1889年,珍妃兩姊妹被入選宮中,13歲的她被封為珍嬪,15歲的姐姐封為瑾嬪,嬪為九等宮女序列中的第六等,直至光緒二十年甲午春(1894年),因慈禧太後六旬萬壽加恩得晉嬪為妃,前面還有皇後、皇貴妃、貴妃三個等級。光緒26年(1900年)8月初,八國聯軍集結兵力進攻北京,慈禧太後挾持光緒帝慌忙出逃。[行前,命太監將幽禁於北三所壽葯房中的珍妃喚出,推入位於慈寧宮後貞順門的井中淹死。當時,珍妃年僅25歲。
郭布羅氏(溥儀皇後):
郭布羅·婉容,字慕鴻,號植蓮,生於清光緒三十二年九月二十七日(公歷1906年11月13日)。原籍黑龍江省訥河市龍河鄉滿乃屯,達斡爾族,後編入滿族正白旗。高祖郭布羅·阿爾景,是咸豐年間的副都統,並封為武顯將軍、建威將軍。
還有很多,一時間也說不出~我還是比較了解清朝的後宮妃嬪~~~
㈤ 誰知道乾隆皇帝有多少女人
有後妃41名。
一、後妃列表
1、皇後(3位)
孝賢純皇後富察氏,繼皇後輝發那拉氏,孝儀純皇後魏佳氏。
二、皇貴妃(5位)
慧賢皇貴妃高佳氏、淑嘉皇貴妃金佳氏、純惠皇貴妃蘇氏、慶恭皇貴妃陸氏、哲憫皇貴妃富察氏 。
三、貴妃(5位)
忻貴妃戴佳氏、愉貴妃珂里葉特氏、循貴妃伊爾根覺羅氏、穎貴妃巴林氏、婉貴妃陳氏。
四、妃(6位)
舒妃葉赫那拉氏、豫妃博爾濟吉特氏、惇妃汪氏、芳妃陳氏、晉妃富察氏、容妃和卓氏 。
五、嬪(6位)
儀嬪黃氏、怡嬪柏氏、恂嬪霍碩特氏、誠嬪鈕祜祿氏、慎嬪拜爾葛斯氏、恭嬪林氏。
六、貴人(12位)
白貴人柏氏、金貴人柏氏、慎貴人柏氏、新貴人曾氏、瑞貴人索綽洛氏、福貴人索淖洛氏、秀貴人索綽洛氏、壽貴人柏氏、順貴人鈕祜祿氏、鄂貴人西林覺羅氏、武貴人索綽洛氏、陸貴人陸氏。
七、常在(4位)
張常在張氏、寧常在寧氏、揆常在揆氏、平常在平氏。
二、後妃資料
1、孝賢純皇後
孝賢純皇後(1712年3月28日-1748年4月8日),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乾隆帝原配嫡後,察哈爾總管李榮保之女,太保大學士公傅恆姐姐,清代唯一一位富察氏皇後。
姿容窈窕,性格恭儉,平居冠通草絨花,不飾珠玉。乾隆對其「每加敬服,鍾愛異常」。
乾隆十三年(1748年),隨乾隆帝東巡,崩於德州舟次,乾隆深為哀慟,作《述悲賦》悼之。皇後的去世,對乾隆的情緒及個性造成相當大的影響,繼而引起朝廷內外一場不小的風波。
2、孝儀純皇後
孝儀純皇後(1727年10月23日-1775年2月28日),魏佳氏,乾隆帝的第三任皇後,清朝歷史上唯一一位漢族皇後,嘉慶帝生母,內管領、追封三等承恩公魏清泰之女。
乾隆十三年,魏佳氏被晉為令妃,乾隆二十四年魏佳氏又被晉為令貴妃,乾隆三十年更是一躍成為皇貴妃。
此時孝賢皇後富察氏已故,皇後那拉氏也因斷發不廢而廢,乾隆帝因崇慶皇太後(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阻攔未能立魏佳氏為後,魏佳氏從此以皇貴妃之尊統攝六宮之事,代行皇後之責,成為後宮之主達十年之久(乾隆帝在紀念魏佳氏的輓詩中稱她為「蘭宮領袖」)。
終乾隆一朝,魏佳氏是為乾隆帝生兒育女最多的一位後妃,也是清朝生育子女最多的後妃之一。
3、慧賢皇貴妃
慧賢皇貴妃(?—1745年),高佳氏,大學士高斌女,乾隆帝妃嬪,乾隆朝首位貴妃,首位皇貴妃。雍正年間選為四阿哥弘歷使女(即格格);
雍正十二年三月,雍正帝將高氏從使女中超拔為側福晉;雍正十三年九月,乾隆帝登基後,詔封高氏為貴妃;
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三日,晉封貴妃高氏為皇貴妃;正月二十五日皇貴妃高氏薨,謚曰慧賢皇貴妃;乾隆十七年入葬裕陵。
4、愉貴妃
愉貴妃(1714年6月15日—1792年7月9日),珂里葉特氏,員外郎額爾吉圖之女。生於康熙五十三年五月初四。
雍正時,入侍藩邸,為格格。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三,雍正第四子寶親王愛新覺羅·弘歷承帝位;二十四日,初封海常在。乾隆元年晉海貴人。
乾隆六年二月初七生皇五子愛新覺羅·永琪;十三日封愉嬪;乾隆十年正月晉封愉妃。乾隆五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薨,年七十九,五月二十三日追封愉貴妃,乾隆五十八年十月二十日奉安。
5、婉貴太妃
婉貴太妃(1717年2月1日-1807年3月10日),陳氏,陳延璋之女。生於康熙五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乾隆帝妃嬪之一。乾隆帝即位前的侍妾之一,乾隆即位後初封陳常在,累晉婉妃。
嘉慶帝即位後,尊封為婉貴妃。嘉慶十二年二月初二日薨,年九十二(古代虛歲),為乾隆帝後妃中最為長壽的一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愛新覺羅·弘歷
㈥ 當代著名女作家有哪些
龍應台(台灣散文作家),畢淑敏,蕭紅,林海音,林徽因,林白,亦舒(香港人,主寫言情小說,亦舒的作品以情節取勝,故事往往跌宕起伏,環環相扣,結局受歐·亨利的影響,常常出乎意料,富有傳奇色彩。在語言形式上,亦舒小說都是以一、兩句話為一個段落:跳躍性大,節奏感強,這各香港惜時如金的緊張生活很吻合。)須蘭(多歷史小說,如《彷彿》《紅檀板 》《宋朝
故事 》《武則天》)瓊瑤:
瓊瑤,原名陳 吉吉 ,1938年出生於四川,後隨家人來到台灣。瓊瑤是言情小說界名家,在華人讀者中享有盛名。
雖然已經過了看瓊瑤的年齡,並且開始難以忍受老年瓊瑤的媚俗,但我卻無法否認在少年時自己曾經迷戀過她的童話愛情世界,並且曾經為《窗外》而流淚。因此,我不願全盤否定瓊瑤,正如我不願全盤否定過去的自己。
三毛:
原名陳平,台灣當代著名作家,現已辭世。其作品介於自傳性散文與小說之間,描寫一個女子在世界各地的所見所聞,及在異域的生活,將傳奇的浪漫與別樣的面對世界的態度結合一處,吸引許多讀者的關切。三毛的世界也許帶有某種虛幻的成分,但她帶給讀者的卻是真實的閱讀樂趣,而窮究作品內容是否真實,也實在是一件非常無聊的事情。
席慕容
席慕蓉,著名詩人、散文家、畫家。一位來察哈爾盟明安旗的蒙古姑娘,是蒙古族王族之後,外婆是王族公主。她於一九八一年出版第一本新詩集《七里香》,在台灣颳起一陣旋風,其銷售成績也十分驚人。一九八二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成長的痕跡》,表現她另一種創作的形式,延續新詩溫柔淡泊的風格。
張曉風
張曉風,1941年生,江蘇銅山人,生於浙江金華。八歲後赴台,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他處,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灣十大散文家選集》,編者管管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於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餘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稱其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皆評價甚高
㈦ 乾隆有幾任皇後
一共有三任,分別是:
1、孝賢純皇後(1712年—1748年),富察氏。弘歷之元配皇後。滿州鑲黃旗,察哈爾總管李榮保之女。
2、繼皇後(1718年—1766年),輝發那拉氏(《清史稿》記為烏拉那拉氏),初為嫻妃,名不詳。
3、孝儀純皇後(1727年—1775年),魏佳氏,嘉慶帝生母。
(7)察哈爾美女大全擴展閱讀:
歷乾隆一朝,共冊封過兩個皇後,分別是孝賢皇後富察氏和皇後烏拉那拉氏。第三位孝儀皇後魏佳氏,是在她的兒子嘉慶登基之後才被追封的,當時魏佳氏已死,所以生被冊立為皇後者,只有富察氏和烏拉那拉氏二人。
因為乾隆皇帝的壽命很長,活了89歲,他的絕大部分後妃都沒有活過他。上面提到這兩位皇後,第一位死於乾隆十三年(1748年),第二位死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一、乾隆第一位皇後,孝賢皇後
在乾隆尚未寶親王之時,富察氏便是他的嫡福晉。孝賢皇後是個很簡朴的人,「平居以通草絨花為飾,不御珠翠」。
同時也很識大體,「歲時以鹿羔沴毧制為荷包進上,仿先世關外遺制,示不忘本也」。所以乾隆對她非常看重。
《清史稿》後妃傳記載:「(乾隆)十三年,從上東巡,還蹕,三月乙未,後崩於德州舟次,年三十七」。
孝賢皇後是死在了和乾隆出巡的路上,因她的死,乾隆異常悲痛。
在孝賢皇後的喪禮中,一向寬厚的乾隆對群臣大發雷霆,因為喪禮中一些細節做得不夠好處罰了一大批人。
大阿哥和三阿哥對孝賢皇後之死表現得不夠悲痛,乾隆甚至下旨剝奪了他們繼承皇位的權利:「伊等俱系朕所生之子,似此不識大體,朕但深引愧而已,尚有何說,此二人斷不可承繼大統」。
二、皇後烏拉那拉氏
清朝歷代皇後都有謚號,但這位皇後卻無尊謚,就連喪儀都是降為皇貴妃的規格辦理的。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位皇後在一件事情上得罪了乾隆。
這位皇後出事,也是因為和乾隆出巡有關。《清史稿》載:「(乾隆)三十年,從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後剪發,上益不懌,令後先還京師。三十一年七月甲午,崩。上方幸木蘭,命喪儀視皇貴妃。自是遂不復立皇後」。
在烏拉那拉氏去世的十二年後,乾隆因金從善一案,再次說起當年之事,提到:「孝賢皇後崩逝時,因那拉氏本系朕青宮時,皇考所賜之側室福晉,位次相當,遂奏聞聖母皇太後,冊為皇貴妃,攝六宮事。又越三年,乃冊立為後。其後自獲過愆,朕仍優容如故,乃至自行翦發,則國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顧」。
可見,這位皇後當著乾隆的面剪斷自己的頭發,是乾隆痛恨於她的原因。
在發生剪發事件後,乾隆讓皇後從水路先返回北京,而後實際上將其打入了冷宮,導致皇後在第二年就去世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愛新覺羅·弘歷
㈧ 皇太極最愛5位美女,為何最不得寵的孝庄成了太後
我國歷史上的帝王大多都有3宮6院72嬪妃,這充分說明帝王私生活的奢侈無度,也正因為如此,歷史上的帝王大多數都是短壽之人。而不是像他們的臣子高呼的那樣“萬歲,萬萬歲”。他們居廟堂之高,權至極品,在豐厚的物質生活催化下,縱欲無度,殊不知物極必反,此所謂“殺人一萬,自損三千”。
娜木鍾再次出嫁時,面對前夫舊臣也痛苦流涕。可見所謂“紅顏薄命”有時可真是無可奈何了。但是皇太極婚後對她還算不錯,封其為西宮,地位僅在海蘭珠之下。巴特瑪璪本是林丹汗的大福晉,據說長得很美,當時林丹汗被皇太極打敗後,為了招降其殘部。朝中大臣也紛紛撮合皇太極納巴特瑪璪為妃。而皇太極本來就為其容貌所傾倒,於是就順水推舟收了她為妃。並封她為次東宮,地位在庄妃之上,尊其為淑妃。五宮之中,庄妃地位最低,也最不得寵。但這個最不得寵的妃子卻真正為大清朝延續了皇室血脈。若皇太極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㈨ 皇太極女人順序是什麼
皇太極女人順序是:
1、元妃(1593―1612),鈕祜祿氏。弘毅公額亦都的女兒,皇太極原配夫人,首任大福晉。生一子,洛博會,幼殤。明萬曆四十年卒,年二十。
2、孝端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所有博爾濟吉特氏都是蒙古科爾沁部人),名哲哲。正宮皇後。生三女,下嫁額哲、奇塔特、巴雅思祜朗。
3、敏惠恭和元妃,博爾濟吉特氏,名海蘭珠。關睢宮宸妃。生一子,二歲而殤。
4、懿靖大貴妃,博爾濟吉特氏,名娜木鍾。麟趾宮貴妃。生一子,博穆博果爾。一女,下嫁噶爾瑪索諾木。
5、康惠淑妃,博爾濟吉特氏,名巴特瑪璪。衍慶宮淑妃。
6、孝庄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永福宮庄妃。生一子,順治帝。三女,下嫁弼爾塔哈爾、色布騰、鏗吉爾格。
7、繼妃,烏拉納喇氏。生二子,豪格、洛格。一女,下嫁旺第。
8、側妃,葉赫那拉氏。生一子,碩塞。
9、側妃,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戴青貝勒女。生兩女,一女固倫公主下嫁誇扎,一女下嫁哈尚。天聰九年十月初七日,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被皇太極給了葉赫部的南褚。
10、庶妃,納喇氏。生一子,高塞。二女,下嫁輝塞、拉哈。
11、庶妃,奇壘氏。察哈爾部人。生一女,第十四女建寧公主,下嫁吳應熊。
12、庶妃,顏扎氏。生一子,葉布舒。
13、庶妃,伊爾根覺羅氏。生一子,常舒。
14、庶妃,生一子,韜塞。
15、庶妃,生一女,下嫁班第。
詳細介紹:
皇太極一共十五個後妃,其中五宮後妃皆蒙古族.皇太極早在一六一四年即受父命娶蒙古科爾沁部貝勒莽古思的女兒博爾濟吉特氏(孝端後)。滿洲舊俗,婚娶不嚴格限制輩分,一六二五年又娶莽古思子宰桑之女博爾濟吉特氏(孝庄後)。
一六三四年娶孝庄後寡姐,漢名海蘭珠。此外,加上蒙古虎墩兔汗的兩個妻子,這五個蒙古後妃都姓博爾濟吉特氏。一六三六年,皇太極稱帝之後,也依仿漢制封後妃。
生母納喇氏早死,追封為孝慈武皇後(康熙時改謚高皇後)。莽古思女博爾濟吉特氏立為清寧宮皇後,宰桑女博爾濟吉特氏封永福宮庄妃,庄妃姐封關睢宮宸妃。另二蒙古妃,懿靖大貴妃囊囊封為麟趾宮貴妃、竇土門封衍慶宮淑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