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彝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1、火把節——彝族的狂歡節:"火把節"一般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舉行,是彝族盛大的節日。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有的地區也祭土主,相互宴飲,吃坨坨肉,共祝五穀豐登。火把節一般歡度3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2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2、彝族年
彝族年,彝語稱為「庫斯」,「庫」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大小涼山彝族傳統的祭祀兼慶賀性節日。「庫斯」一般選定在農歷10月,莊稼收割完畢的季節。彝族年為3天。彝族年的頭夜叫「覺羅基」,過年第一天叫「庫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機」。
3、跳公節
即跳弓節,彝語稱為「嘈契」,意為「跳弓舞」,也稱「孔夠」,意為「快快樂樂,祈禱祝福」。跳弓節是居住在那坡縣桂滇交界地區彝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各個村屯過節的具體日期雖不盡相同,一般都在每年農歷四月上、中旬舉行。
節的來歷,據傳是有一位祖先曾率領彝人在保衛疆土的戰斗中被敵人圍困在大山竹林中,情況十分危急。後他們以竹子製造弓箭,奮起反擊,終獲勝利。凱旋迴來,受到族人的熱烈慶賀,久而久之,遂成風俗節日。
4、補年節
居住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後的農歷二月初十和十一,還要過一次年節,彝語稱這個節為「麻龍火」。在祭祀活動中,以祭龍規模最大。祭龍選在二、三、四月中的一個龍日,以村寨為單位每人自帶一碗米、一小塊鹽,由老人備香火,
在龍樹下集體祭祀;雲南彝族則選擇正月的第一個龍日進行祭龍,祭祀後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長幼,飯自帶,肉共食,是一種大規模的集會。
5、賽裝節
顧名思義,就是服裝,服飾的比賽。這是一個充分顯示彝族人民聰明,勤勞,能乾的節日。也是一個愛美,選美,比美的日子。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彝族人民都要聚集在一起歡度賽裝節。到彝族的賽裝節會上觀光,是一種賞心悅目的享受。
賽裝場,色彩繽紛,滿眼都是花花綠綠,五顏六色,五彩繽紛的鮮艷服裝,一定會令你目不暇接。彝族婦女也很會刺綉,不光在衣服,帽子,圍腰上綉花,而且還在挎包,鞋子,鞋墊上綉滿了可愛,頑皮的俏麗圖案。
2. 請問那裡有彝族服飾的高精度圖或者是穿著民族服飾的美女圖片有矢量的彝族圖案更好!!!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新中國誕生後的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省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份。
峨山,位於東經101度52分--102度37分、北緯24度21分至24度32分之間,東連玉溪市紅塔區、通海縣,南接紅河州石屏縣,西南毗連新平縣,西北與楚雄州雙柏縣隔綠汁江相望,北連易門縣和昆明市晉寧縣。
全縣幅員面積1972平方公里,土地面積2908869畝,人均19.82畝,耕地面積169590畝,人均1.16畝。縣轄五鎮三鄉,75個村(居)委員會,567個村民小組。在這塊古老神奇的土地上,居住著彝、漢、哈尼、回、傣、白、蒙古等25個勤勞、勇敢、智慧、純朴的各族人民,少數民族佔64%。全縣總人口146764人,人口密度為74人/平方公里。
峨山源遠流長,歷史文化悠久,人傑地靈,具有光榮革命傳統。歷史造就了一批文化名人,前清進士、著名書法家周於禮就是傑出代表。近代有護國名將范石生將軍,曾對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從道義上和物質上給予巨大幫助。峨山是歌舞之鄉,也是藝術的搖籃,文學藝術人才濟濟。無論小說、散文、戲曲,還是美術、攝影、歌舞等,每一個藝術的領域都有彝鄉的驕傲。許多作品在省部級獲獎。
解放戰爭時期,作為滇中革命根據地,峨山人民付出了重大犧牲,作出了顯著貢獻,有一千多人參加了黨的地下組織,有數千人參加武裝斗爭,有200多位烈士為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生命。
峨山縣是全省僑鄉之一,共有歸國華僑24戶24人,港澳同胞9戶39人;華僑和外籍華人333戶1398人,僑眷僑屬411戶2090人,台灣眷屬139戶692人。分布在緬甸、泰國、新加坡、越南、日本、美國、法國、英國、義大利、沙烏地阿拉伯等11個國家和我國香港、台灣地區。
峨山縣地處哀牢山脈以東,滇東高原以西,屬高原地形,山地遼闊,在群山之間有河谷、平壩、坡地等多種地形相間,使峨山的地貌、土壤、氣候和植物都有明顯的差異和立體特徵,幾乎匯集了雲南氣候特徵和亞熱帶的生物資源。這里山清水秀,氣候宜人,雨量充沛,森林茂密,溪河縱橫,素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之美譽。
峨山境內居住著彝、哈尼、回、蒙古等17少數民族,彝族為主體民族,分聶蘇、納蘇、山蘇三個支系,民族風情濃郁,民族文化豐厚。
為了推進民族文化建設,實現內聚人心、外樹形象的目標,峨山著力重點規劃、挖掘精品、搶占高地。
峨山將集中力量推出彝族祭祖節、彝族火把節和花鼓舞藝術節,以三個民族節日作為重頭戲打響峨山文化品牌。
彝族
人口為7762286人。
民族概況
彝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諾蘇、納蘇、羅武、米撒潑、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稱。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區有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貴州畢節地區和六盤水地區。
彝族歷史上一個重要特徵,是長時期保持著奴隸佔有制度。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會已出現游牧部落與定居農業部落的分化。東漢至魏晉時期,各彝族先民地區繼續分化出一批叟帥、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礎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從原始部落向奴隸佔有制度的過渡。
農業是廣大彝族地區的主要經濟部門,農作物主要有玉米、蕎麥、土豆、小麥、水稻、大麥、燕麥、元根等。農具主要有犁、耙、條鋤與板鋤。
文化藝術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間有各種各樣的傳統曲調,諸如爬山調、進門調、迎客調、吃酒調、娶親調、哭喪調等。有的曲調有固定的詞,有的沒有,是臨時即興填詞。山歌分男女聲調,各地山歌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彝族樂器有葫蘆笙、馬布、巴烏、口弦、月琴、笛、三弦、編鍾、銅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頗具特色,分集體舞和獨舞兩類,其中多為集體舞,如「跳歌」、「跳樂」、「跳月」、「打歌舞」和「鍋庄舞」等。動作歡快,節奏感強,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能歌善舞的民族
涼山是歌舞之鄉,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涼山彝族音樂風格古樸,品種繁多,民族特色鮮明而濃郁。民間音樂中的民歌和民間文學關系密切,很多普遍流傳的抒情長詩,如《阿莫尼惹》、《阿依阿呷》、《阿惹妞》、《阿絲牛牛》等。都是用歌曲形式傳唱的。除敘事性的歌曲外,有結婚時唱的歌曲如《惹打》,火把節唱的歌曲如《都火》、勞動時唱的歌曲如《犁地歌》、《牧學歌》等。此外還有山歌,如布拖高勝山歌、兒歌等。
彝族民歌因地區的不同,其風格也有差異。涼山南部地區的民歌高吭激越,中西部地區的民歌輕柔優美,東部依諾地區的民歌敦厚朴實。過去的彝族民歌,總的說來給人以壓抑低沉之感,但其樸素優美的民族、地區韻味十分鮮明。民間器樂不是供作伴奏,而是獨立發展,自成系統。引人注目的是它展示的歷史時空跨度極大。常見的有口弦、月琴、馬布、葫蘆笙、胡琴、彝簫、堅笛、嗩吶等。此外,吹木葉,即以一片樹葉來吹奏樂曲也是彝族人民喜愛的民間音樂。口弦和月琴十分普遍,幾乎所有的婦女.無論老幼,襟前都掛著一付口弦,隨時可以演奏。口弦是一種獨特而簡易的樂器,由幾片長約七八厘米的薄簧片組成.有竹片和銅片兩種,最少的兩片,最多的達五六片。竹製的音色深厚、低沉。銅制的音色清脆、秀麗。吹奏時以手指撥動黃片,利用口腔共鳴變化音色。簧片除發出本音外.還發出十分優美的泛音,構成音樂較寬的曲調。月琴多為中青年男子喜愛,其中不乏優秀的民間月琴手。50年代.涼山彝族姑娘沙瑪烏芝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奏的月琴.受到熱烈贊揚。
涼山彝族的民間舞蹈往往和歌唱、器樂的演奏分不開。民間舞一類是產生於生產勞動中的舞蹈如蕎子舞、包穀舞、織氈舞等,大多是模擬勞動動作和表現生產過程。另一類是在節日或在婚嫁歡樂場面中常見的舞蹈如跳鍋庄、跳「都火」、對腳舞、被氈舞、蘆至舞。有的表現耕牧的勤勞。豐收的歡樂,有的表現征戰的勇敢、愛情的追求。
從彝族民間藝術中開出的涼山歌舞之花,不僅在中外舞台上一展輝煌,而且在現代生活中遍地開放。今天,在涼山城鄉經常可以看到男女老少手拉著手,踏著民族風味的節拍,歡樂地跳著達體舞。達作是彝語的音譯,意為踏地舞或腳踏舞,是在傳統的彝族歌舞基礎上編創而成的一種集體舞蹈。動作簡煉明快,音樂悠揚流暢,鄉土氣息濃郁,時代色彩強烈。80年代一經形成,迅速普及全州並以大西南民族交誼舞的態勢,很快向州外、省外推開。在94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上來自國內外的客人和彝族同胞手拉手,圍著一堆堆青火.跳在一起,融為一家,場面熱烈壯觀.氣氛親切感人。
風俗習慣
彝族服飾,各地不盡相同。涼山、黔西一帶,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有的地區穿小褲腳長褲,並在頭前部正中蓄小綹長發頭帕,右方扎一鉗形結。婦女較多地保留民族特點,通常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一些地方的婦女有穿長裙的習慣。男女外出時身披擦爾瓦。首飾有耳墜、手鐲、戒指、領排花等,多用金銀及玉石做成。
宗教信仰與重要節日
彝族宗教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對精靈和鬼魂的信仰。
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節」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歷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轉繞住宅和田間,然後相聚一地燒起篝火,翩翩起舞。
彝族是六七千年前中國古代生活於西北氏羌族群的後裔。彝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為特點,與其他民族交錯而居。彝族有自己的文字和語言。
彝族屬山地民族,主要以種植玉米、馬鈴著、養麥等農作物為生。雲南的彝族約有470.57萬人,其中位於雲南西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雲南境內彝族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
來源廣,歷史久,分支多,造就了彝族文化的豐富性;大雜居,小聚居,分布廣,鑄就了彝族文化的差異性。崇虎、尚黑、敬火、愛武,是彝族文化的幾個明顯特點。而彝族的十月太陽歷。可與聞名於世的瑪雅文明相媲美。
火把節--彝族的狂歡節:"火把節"一般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舉行,是彝族盛大的節日。
當夜幕降臨後,人們揮動火把,成群結隊繞村串寨,翻山過田,互相往對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滿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晝。照彝族的習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騰起一團絢麗的火花,並揚起一股香氣,是表示一種美好心願:後輩對老輩撒,是尊敬,祝 福長壽;長輩對晚輩撒,是愛撫,祝願吉利; 同輩互撒,是親密友愛;青年男女互撒,則是戀愛的開始。
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節日期間,人們彈著大三弦,跳起"阿細跳月",同時舉行摔跤、鬥牛等活動;楚雄、彌勒等地的彝族,也舉行傳統的"祭火"儀式。節日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處,到處是"火樹銀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壯觀。
賽裝節--彝族少女的時裝表演:楚雄彝州有兩個地方有賽裝節。一個是永仁縣直苴村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日。一個是大姚縣三台鄉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
賽裝節為居住分散,平時很難有機會相聚相識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個表白愛情的機會。而姑娘們最能顯示自己的,就是看誰的衣服最漂亮。彝族女子的服裝,全靠手工桃花和刺綉,做一套衣服往往要花一兩年的時間。因此,誰的衣服多、花樣好,誰就會被看作是勤勞能幹、心靈手巧的人。
與過去的賽裝方式不同、現在,人們已不再把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而是不停地更換新衣,有的姑娘一天要換五六套衣服。於是,賽裝節上也就多了一個景緻:在山管邊、青樹下,老人們搭起無數帳棚,烹煮著食物,忠實地為自己的姑娘守護著服裝。
賽裝節從一開始就有比賽的性質,這可謂是最早的時裝表演。所不同的是,彝族少女既是服裝的設計者,也是製作者,更是表演中的"時裝模特"。
打歌--最受歡迎的全球民間舞蹈:每逢收獲、婚嫁或節慶,生活在雲南的彝族,少則數十人,多則數百上千人,圍著一堆堆熊熊的烈火,以四周沉寂肅穆的青山和深邃神秘的天幕為背景,合著蘆笙、短笛、月琴和樹葉吹奏的音樂節拍,男女手拉手,圍成圓圈,逆時針方向踏足而歌,通宵達旦,興盡方休。
1986年,美國國際民間藝術組織曾把這種民間自娛性的歌舞列為最受歡迎的"全球十大民間舞蹈"之一。
"打歌"遍及雲南,不僅彝族,就連白族、納西族等民族中都盛行這種歌舞形式,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如有"打歌"、"左腳舞"、"踏歌"、"跳蘆笙"等名稱。
據考證,"打歌"系"踏歌"轉音而來。早在漢唐之際,"踏歌"就曾是我國中原及南方民間十分活躍的民俗性歌舞。而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銅鼓形貯貝器上所鑄的"滇族羽舞"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18個垂尾人連臂環舞的銅扣飾以及凝固在雲南滄源等地崖畫上的舞蹈圖紋,其舞蹈圖案都與彝族的"打歌"形象相同,這也許可作為彝族"打歌"起源古老悠久的佐證。
至今,在雲南巍山縣巍寶山龍譚殿的壁畫上還保留著一幅清代人繪制的"踏歌圖",其情形與今天巍山彝族的打歌非常相似。
與瑪雅文明相媲美的彝族十月太陽歷:歷法是人類文明的標志。聞名世界的瑪雅文化其精髓之一便是歷法。以前,中國大部分地區都通行農歷。但在我國的彝族,至今還保留著一種鮮為人知的古老的歷法--彝族十月太陽歷。據推測,此種歷法源淵於遠古伏羲,大約有上萬年的歷史。它把中國的文明史追溯到埃及、印度、巴比倫三個文明古國之前。
彝族十月太陽歷以12屆相輪回紀日,3個屬相周期為一個時段(月),即36日為一月,30個屬相周為一年。1年10個月,360日,10個月終了,另加5日"過年日",習稱"過十月年",全年為365天。每隔3年多加1天,即閏年(閏日),為366天。
據考證,彝族的向天墳,其實就是古人用以觀天象星斗的天文台,與彝族太陽歷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彝族十月太陽歷是悠久神秘的古老歷法,它與中國儒、道、陰陽學說有深厚的淵源關系,至今還有許多"密碼"有待破譯和研究。
"爬花房"--彝族男女的婚戀:"爬花房"是楚據彝族特有的風俗。姑娘年滿16歲,父母就為她另蓋一間小草樓,讓其單獨在其中過夜,而年滿20歲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愛姑娘的草樓談情說愛。他們在一起吹響蔑,對調子,互訴愛戀之情。即使同時有幾對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並無拘束。一旦愛情成熟,男女雙方只要徵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結婚,雙方父母一般不會干涉兒女們的選擇。
雲南小涼山彝族的婚禮相當別致。結婚時,男方要備馬,攜帶酒、布、肉、養面等禮物去迎新娘。女方村裡的姑娘,可使出渾身本事向迎親的客人潑水,捉住拚命戲樂。送親的人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門前,要到太陽落山方可進門。進門前,由一人托著裝有羊肉、養把把和酒的木碗,在新娘頭上繞一圈,以示婚後生活富裕。然後,新娘由表兄弟背進屋去。
"跳菜"--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即舞蹈著上菜。它是雲南無量山、哀牢山彝族民間一種獨特的上菜形式和宴賓時的最高禮儀,是舞蹈、音樂與雜技完美結合的歷史悠久的傳統飲食文化。
宴賓時,通常用方桌沿兩則一溜擺開,賓客圍坐三方,中間留出一條"跳菜"通道。三聲大鑼 拉開"跳菜"序幕:大鑼、蘆笙、三弦、悶笛、樹葉等民樂齊奏;在姑娘小伙"嗚哇哩--噻噻"的吆喝聲中,只見頂著托盤的彝家男子雙手拱揖,腳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緩,另一個人頭頂和雙臂各撐一菜盤(共24碗)緊隨其後入場。他們合著古樸純厚的民樂協奏曲,臉上作著滑稽州怪相,跳著歪來復去而又輕松、優美、流暢、連貫的舞步,一前一後登場。兩位手舞毛巾的搭檔,則怪態百出,形如彩蝶戲花般忽前、忽後、忽左、忽右地為其保駕護航。
一對托菜手要上菜四桌,搭檔把32碗菜擺成回宮八卦陣,每碗菜都像一粒"棋子"。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規矩逐一落桌,絲毫不亂。
土掌房--彝族獨特的民居建築:彝族的"土掌房"與藏式石樓非常相似,一樣的平頂,一樣的厚實。所不同的,是它的牆體以泥土為料,修建時失用夾板固定,填土夯實逐層加高後形成土牆(即所謂"干打壘")。平頂的製作也與石樓相似,也具備曬場的功能。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東南一帶。這一帶土質細膩,干濕適中,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條件。
彝族住房多為三間或五間。正中一間為堂屋,是家庭成員聚會之所,亦為接待客人之所。靠牆壁左側,設一火塘,火塘邊立石三塊成鼎狀,鍋支其上,稱為"鍋庄"。鍋庄嚴禁人踩踏跨越,否則認為不吉。鍋莊上方,以蔑索吊一長方形木架,上鋪竹條,作烘烤野獸干肉或蒜頭、花椒、辣子之用。火塘用以煮飯、燒茶、取暖和照明。彝族一家老幼,常圍火塘而坐,敘天倫之樂,火塘成為彝族傳遞文化的場所。一般彝族人家,則在火塘邊鋪一草席,身裹披氈而眠。
3. 大理有哪些縣區
截至2010年12月31日,大理白族自治州轄1個縣級市,8個縣,3個自治縣,分別是:大理市、祥雲、彌渡、賓川、永平、雲龍、洱源、鶴慶、劍川8個縣以及漾濞、巍山、南澗3個少數民族自治縣。
1、大理市
大理地處雲貴高源與橫斷山脈結合部位,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貌復雜多樣,點蒼山以西為高山峽谷區,點蒼山以東、祥雲以西為中山陡坡地形。境內的山脈主要屬雲嶺山脈及怒山山脈,點蒼山位於大理境中部,如拱似屏,巍峨挺拔。
2、祥雲縣
祥雲縣是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轄的縣之一,它位於雲南省中部偏西,東與大姚、姚安、南華三縣交界,南和彌渡縣相連,西與大理市接壤,北和賓川縣毗鄰。祥雲是雲南開發較早、經濟發展較好的縣份之一,曾經長期為滇西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3、彌渡縣
彌渡縣,地處雲南高原西部、大理州東南部,東與祥雲、南華縣接壤,南與景東、南澗縣毗鄰,西靠巍山縣,北連大理市。東距省會昆明320公里,北離州府下關61公里,南距漫灣電站144公里。是紅河發源地之一和瀾滄江中游經濟帶的腹帶,古稱「六詔咽喉」,是聞名全國的花燈之鄉和民歌之鄉。
4、賓川縣
賓川縣是雲南省大理州下轄的縣之一,地處雲嶺橫斷山脈邊緣,金沙江南岸雲貴高原西南部。境內主要山脈、壩子、河流多呈南北走向。地勢東西高、中部低。境內有納溪河、平川河、清水河、朵背箐河4條水系。納溪河最大,縱貫賓川中部壩區,其支流水量以煉洞河為最。
5、永平縣
永平地處東經99°17′~99°56′,北緯25°03′~25°45′,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部,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就已立縣,取名博南縣。
6、雲龍縣
雲龍縣總體上屬大陸性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但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地貌影響,使得光熱水等氣候要素在組合和分配方面,突出表現為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相互交叉,且以垂直方向更為明顯,形成復雜多變的「復合型立體氣候」,可謂「一山分四秀,一地分四帶,十里不同天」。
7、洱源縣
洱源,是高原明珠洱海的發源地,位於雲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東與鶴慶縣相連,南與大理市、漾濞縣接壤,西與雲龍縣分疆,北與劍川縣毗鄰。
8、鶴慶縣
縣境內峰巒起伏、山體連綿,形成有山地、丘陵、小盆地、河谷等多種地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南北兩端有兩個狹長的小盆地,南端的黃坪壩屬低熱河谷區,海拔1300米至1700米。縣內水系主要為金沙江、漾弓江、落漏河、河川河等。
9、劍川縣
境內河流眾多,水能資源蘊藏量21.96萬千瓦,連接川滇兩省和四地州的滇西北電網在劍川交匯。劍川地處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成礦帶區域,有銅、鐵、煤、花崗石等礦藏資源,毗鄰蘭坪鉛鋅礦。烤煙、芸豆、松茸、地參、山嵛菜、葯材等為可開發的特色生物資源。
10、漾濞彝族自治縣
漾濞縣屬橫斷山滇西高山峽谷區,地形起伏較大。境內最高點為東北部點蒼山馬龍峰,海拔4122米;最低點在南境羊街河入漾濞江的匯流處,海拔1174米。地勢由北向南漸次降低,北部山勢陡峻,嶺谷高差在2000米以上,南部山勢平緩,嶺谷高差小於2000米。
11、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巍山縣屬雲嶺橫斷山脈的南延部份,地處哀牢山和無量山北段地區,和大理點蒼山遙遙相望。河谷、盆地、山地相間分布。地勢為北高南低,東高西低。海拔高差懸殊大,其中河谷最低海拔1146米,山地最高海拔3037米。
12、南澗彝族自治縣
南澗縣地處雲南省西部橫斷山系縱谷區,在雲嶺余脈的無量山、哀牢山結合部。地勢由中南部向東北、西南逐步降低。南澗縣最高點為北部的太極頂山,海拔3061米,最低點為瀾滄江畔的小灣子一帶,海拔994米。
4. 中國十大貧困縣之首是哪個縣
2015年中國十大貧困縣之首是 金陽縣。其它九個以次是:昭覺縣、布拖縣、雷波縣、曾格縣、喜德縣、鹽源縣、木里藏族自治縣、越西縣、甘洛縣。
國家級貧困縣,又稱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是國家為幫助貧困地區設立的一種標准。目前共有592個國家貧困縣(包括縣級行政單位區、旗、縣級市)。國家為扶持貧困地區,設立國家級貧困縣標准,資格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認定,審批工作共進行過三次。少數民族自治地區有不同評定標准,稱民族自治地方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
金陽縣位於四川省西南部,東、南兩面隔金沙江與雲南省昭通市永善、魯甸、巧家三縣相望,北與昭覺、雷波接壤,西與布拖以西溪河為界。金陽縣總面積1587平方公里。
金陽縣轄4個鎮、30個鄉。2011年末,金陽縣總人口18.56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46萬人,另有流動人口0.36萬人。總人口中,男性9.55萬人,女性9.01萬人。2010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8.5億元。
5. 大理有多美麗
大理人傑地靈,素有「文獻之邦」的美譽,這里蒼山十九峰的雄奇聞名遐爾,佛教勝地雞足山馳名東南亞,石寶山石窟與敦煌壁畫媲美,巍寶山是唐南詔國的發祥地……且座座危崖千仞,蒼松翠竹,清泉叮咚。
外雄內秀的大理古城內外,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處處閃現。大理崇聖寺三塔點綴於蒼山餌海之間;城南有太和城遺址、南詔德化碑、感通寺以及杜文秀墓和大石庵;弘聖寺塔和元世祖平雲南碑;城內有杜文秀帥府、西雲書院、元碑群和山花碑等;大理賓川縣內還有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雞足山。
大理的自然風光以「風、花、雪、月」四大奇景聞名天下;每當冬春時節,山茶花、馨蘭爭芳斗艷,傲雪開放,蒼山如屏,山頂長年積雪;洱海如鏡,碧波萬頃,白帆點點。此外,蝴蝶泉深幽,清碧溪多變,還有如畫如詩的田園風光、洱海畔的漁家情調,讓遊客如入夢境。
風景一:雞足山
雞足山位於大理洲賓川縣以西約30公里處,距下關110公里,距昆明400公里。因其以天柱峰為中樞,前列三峰,後拖一嶺,形似雞足而得名。全山南北寬六公里,東西長七公里,共40座奇山,13座險峰,34座崖壁,潭百餘處,以雄秀幽奇著稱。對於雞足山的美景,古人用「四觀八景」盛稱。
雞足山不僅風光優美,而且是滇西的佛教勝地。山上的佛教建築,始建於唐,至清康熙時,已有「大寺八,小寺三十四、庵院六十有五,靜室一百七十餘所,寺僧五千餘人。如今祝聖寺、慧燈庵、太子閣、銅瓦殿、金頂寺等已陸續修復或重建,並修了索道,方便遊客游覽。
交 通:從景區有公路通向賓川、大理、鶴慶。從賓川縣城可以乘中巴(32公里)到達雞足山前(靈山一會坊),車費15.00元。從山門「靈山一會坊」登山到金頂寺,游路全長8公里,通常需要1天時間,也可乘纜車或騎馬上山。
票 價:30.00元
風景二 巍寶山
巍寶山簡稱巍山,位於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城南11公里。海拔2509米,峰巒起伏,綿綿數十里。山中綠樹成蔭,地涌青霞、花放異彩,前人認為有寶氣,故得名。
巍山可分為前山和後山兩個景區,景點有30多處。除10多個道觀外,有洗心間、銀粟泉、七星井等新景觀,還有古人撮合的美女瞻雲、龍池煙柳、鶴樓古梅等八景,這些景觀往往與神話故事相關聯,使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互相交融,形成巍山一大特色。此外,巍寶山還是南詔發祥地,道教名山,如今又恢復了洞經音樂樂奏會和彝族歌會,使這座名山更加璀璨。
交通:下關至巍寶山可乘班車先至縣城,再轉乘中巴前往。班車票價 12.00-16.00元,縣城至巍寶山中巴票價 5.00-8.00.
游覽提示:距巍山縣城6千米,乘微型中巴,票價6.00元。
門票:20.00元
風景三 大理崇聖三塔
大理也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也是雲南早期文化發展的中心,素有「經藏之都」的美名。早在南詔時期,大理的文化已相當發達,崇聖三塔便是古代文化的象徵,張順、王奉宗的《南詔畫卷》、張勝溫的《大理畫卷》等佳作,充分說明了大理是一座古老的歷史名城。
蜀漢諸葛亮南征大理時置雲南郡,唐代南詔國、宋代大理國都設都在此。這個城市,很早便是雲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悠久的歷史造就了大理眾多的歷史文化古跡,崇聖三塔、石寶山石窟、雞足山佛教聖地、南詔德化碑、感通寺…… 漫遊大理,猶如翻閱一本古老的書。
大理崇聖寺三塔,距離大理城1公里。雪巒萬仞、鏤銀灑翠的點蒼山峙其後;波濤萬頃、橫練蓄黛的洱海嵌於前;三塔鼎峙,撐天拄地;玉柱標空,雄渾壯麗,為蒼洱勝景之一。
「勝地標三塔,浮圖秘鬼工。」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尋塔,高69.13米,為方形16層密檐式塔,與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築。塔下仰望,只見塔矗雲端,雲移塔駐,似有傾倒之勢。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三層,下層邊長為33.5米,四周有石欄,欄的四角柱頭雕有石獅;上層邊長21米,其東面正中有石照壁,上有「永鎮山川」四個大字,莊重雄奇,頗有氣魄。
門票:20.00(含1元保險費)
電話:2670469
開放時間:8:00-19:00
風景四 雲南第一大碑-南詔德化碑
大理市太和村西面的南詔太和城遺址內,屹立著一塊黑色的古碑--南詔德化碑,被譽為「雲南第一大碑」。碑高3.02米,寬2.27米,厚0.58米。正面刻碑文40行,約三千八百餘字。碑陰刻書41行,詳列南詔清平官、大將軍、六曹長等職銜和姓名,但經過千百年的風風雨雨,碑文僅存八百餘字。
碑文相傳為南詔清平官鄭回所撰,唐流寓南詔御光庭書寫。碑文主要頌揚了閣邏鳳的文治武功,並敘述了南詔、唐朝和吐蕃間的關系,以及歷次戰爭的緣由和經過,表明了叛唐的不得已,和希望與唐和好的願望。該碑對研究雲南民族史、西藏地方史都是寶貴的實物資料。
交通:可從下關或大理古城乘中巴前往。
風景五 風花雪月
大理自古即以「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風花雪月四景著稱。
所謂下關風是因下關位於埡口,風季時狂風呼嘯穿街掃巷,一出下關,則風煙寥寥,不見稻浪;而其中上關花據大理府志記載:「山茶樹高六丈,其質似桂,其花白,每朵十二瓣,應十二月,過閏月則朵一瓣,俗以先人遺種,在大理府和山之麓,土人因其地名之」。
蒼山山勢雄偉,南北長四十二公里,上有十九峰、十八溪,山頂積雪嚴夏不化,銀裝素裹璀璨奪目,這便是大理三景蒼山雪;洱海清澈如鏡,宜泛舟漫遊,每當皓月當空,蒼山銀峰粼粼閃爍,銀光月色交相輝映,白族漁姑出沒於波光樹影之間,這就是大理四景洱海月。
風景六 蒼山
蒼山位於洱海之西,又稱點蒼山,古時稱為熊蒼山、靈鷲山。蒼山是雲嶺山脈南端的主峰,北起洱源鄧川,南止下關天生橋,長約50千米,東西寬20千米,東臨洱海,西瀕黑惠江。蒼山有19峰,海拔都在3500米以上,最高的馬龍峰海拔為4122米。蒼山十九峰,每兩峰之間,都有一條溪水,下瀉東流,注入洱海,有18溪,溪水清澈,四季長流,形成飛瀑疊泉。
巍峨雄偉的點蒼山,向來以雲、雪、泉、石著稱。雲——變幻多姿,獨具特色;雪——山頂上終年積雪,灼灼生輝;泉——甘甜可口,四季奔流;石——更是蒼山之魂,天下一絕,故名「大理石」。
游覽提示:蒼山修建了旅遊索道,下站位於大理古城三月街賽馬場以西,上站中和寺。
費用預算:在山腳下可乘坐纜車上山,來回票價35元,帶至中和寺停車,然後步行上山,如果你不願乘坐纜車上山的話,你可在古鎮上租馬匹上山,費用約80元。
說明:蒼山東面山腰的玉帶雲游路是專門為游覽蒼山而開辟的旅遊路線,沿著蒼山山腰,南北走向,沿路可以游覽感通寺,清碧溪等景點。
風景七 洱海
洱海是風光明媚的高原湖泊,呈狹長形,南北長40公里,面積約240平方公里。風平浪靜時泛舟洱海,給人以寧靜而悠遠的感受。在洱海最南端的團山有一座洱海公園,是觀賞蒼山洱海景色的好處所。
其東北部是一片種植著雲南山茶、報春、雪蓮等名貴花木的花苑苗圃;北面沙底淺海,圍作海濱浴場;草坪之後,是用花崗石砌起200多級登山石級,石級之上,有飛檐出角的望海樓,望海樓又貫串著一列畫棟長廊,在林木蔥蔥的團山頂部,構成一組古色古香的民族形式建築;在望海樓上,漫步長廊,極目眺望,蒼山洱海壯麗風光盡收眼底。
交通:從下關市到洱海碼頭,可乘6路車或的士。如果你在古城,可以步行到洱海邊。
費用:在碼頭停靠著許多私人的小船,整條船最多可坐20人,船夫開價150元,在旅遊旺季時他會要求每人50元,但在淡季即使一條船120元的生意他們也做。
游覽提示:一般小船不去南詔風情島,通常途徑金梭島、小普陀島、觀音閣然後返回。
蝴蝶泉位於蒼山雲弄峰下,泉水清澈如鏡,這里曾經有過一段動人的愛情故事,這就是有名的「蝴蝶會」,每年到農歷四月十五,蝴蝶會時,成千上萬的蝴蝶從四面八方飛來,在泉邊漫天飛舞。有的蝴蝶如巴掌那麼大,也有的如銅錢那般小,無數蝴蝶還鉤足連須,首尾相銜,一串串地從大合歡樹上垂掛至水面。五彩斑斕,蔚為奇觀。
位置:在蒼山雲弄峰下,大理古城北約25公里,距離下關40公里。
交通:從古城西門外或博愛路攔乘中巴,約40分鍾可到達,也可從下關乘坐開往洱海方向的班車,約需50分鍾。
門票:20.00元
開放時間:8:00-19:00
風景八 清碧溪
位於蒼山馬龍峰和聖應峰之間,在蒼山十八溪中最負盛名。游清碧溪,可從七里橋沿溪水而上。小路時隱時現,終將你引入深谷。一路上,時而走入谷底與溪水相嬉,時而又躍上山崖,隱入綠色中。
清碧溪第一潭是一個半圓形的小潭,池水碧綠,令人目炫。從此向上攀過一塊鋪滿青苔,陡峭的山岩後,便到了第二潭,此潭躲於三面峭壁中,面積不大,卻最美。面潭而立,只見溪水從一塊高四五丈的石壁上飛流直入,跌入潭中。池水出人意料地綠,綠得奪目,綠得圓滑,到此便不再有路。欲看第三潭,須由馬龍峰繞行四五百米,方得一睹,只見泉水從石間湧出,匯成一個圓池,池水清澈,池底石子明晰可見。如果說第一、二潭是歡快型,那第三潭就是文靜型,靜靜卧於深谷中,獨享一份悠然。
交通:乘中巴到七里橋後,(距大理古城5分鍾車程),沿清碧溪步行上山(全程10公里)。回來的時候,可以沿玉帶路至中和寺,乘馬車或索道下山,需要一天時間
6. 彝族有哪些民風民俗
待客習俗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先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里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並為長輩添飯、挾菜、泡湯.
烤茶相親習俗
烤茶是我國高山峽谷地區少數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於氣候寒冷乾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濃郁熱茶的方法來補充營養素的不足,所謂「每日必飲三次茶」。烤茶種類多樣,咸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艱苦勞作的能量之源,也是節慶待客的靈性之物。
據說在當地,若學不到一手烤茶技術,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會認為你沒本事,而不願將姑娘嫁給你,因此,當地小伙十五六歲就要學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絕招。
彝族人還流傳著百靈從無量山百丈高崖銜來茶種為人治百病的故事,為紀念靈鳥,客人飲茶時,少男少女總會模仿靈鳥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靈有關。[2]
婚俗
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准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一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煙、吃飯、閑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
彝族的婚戀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舉行過「換裙禮」的少女,方可在「玩場」中與心上人結交戀愛,以及媒人說親和吃酒定親、讓新娘挨餓、親朋通宵哭嫁、向迎親者潑水、搶背新娘、洞房博斗等傳統婚俗。
少女換裙帶禮
彝族姑娘進入成年時(一般多在15歲),依俗要舉行隆重的「換裙禮」。換裙禮儀式上,姑娘要讓姐妹們把她原來的單辮子改梳成雙辮子,盤於頭頂。還要把原先佩帶兩耳的白墜片或穿耳舊線扯下,換上紅瑪瑙似的珊瑚珠或銀光閃閃的耳墜,以示吉祥。最後,姑娘脫去原先的紅白兩色童裙,換上綉了花邊的上衣和黑、藍、黃、白等五彩相間的有褶拖地長裙。換上新裙後,姑娘便可到「玩場」跳舞唱歌,參加社交活動,開始尋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
按照彝家俗規,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背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綉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潑水接親
彝族認為,清水能驅惡除邪,送走妖魔,帶來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時一定要潑水,為能經受住這個考驗,在迎親時,男家選派未婚伙子去接親時,既要身體強壯,又要精明能幹,既能招架潑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搶走"新娘的艱巨任務,往往在推薦人選時反復審議,擇優錄用,有的不惜長途跋涉,選拔良才。
彝族的迎親是通過"搶"的方式完成的。在「搶親」的頭一天晚上,姑娘們向小夥子展開了猛烈的水戰。姑娘們用潑、淋、灌、射等各種方式兇猛地攻擊小夥子,使來「搶親」的小夥子難以招架。於是,聰明的小夥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減輕「水災」的襲擊。
經過一晚上的水潑,當早晨來臨時,「搶親」便開始了。這時,姑娘們擁著新娘,小夥子們前去「爭搶」,姑娘們防守嚴格,小夥子必須機靈多變,乘一瞬間出現的漏洞,搶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為行走。可見,把新娘「搶」到婆家是多麼的不容易!但彝族卻認為,婚禮中的這一潑一搶才會驅除邪祟而保證日後生活不受侵擾。
洞房裡的打鬥
按照彝族習俗,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鬥,將被人嘲笑:「這是不會反抗的女人!」據說,他們日後生下的孩子,祖先將不予承認,死後還進不了「陰間」呢!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裡的一對新人,還有一番打鬧搏鬥。他們摔摔打打,撕衣抓臉,從洞房裡傳出來的砰砰之聲,震得四鄰皆聞。[3]
第二天早晨,新郎便領著新娘認父母。下午,新郎便約上一個夥伴,跟著新娘回娘家,去認岳父母。如果那個作陪的小夥子是個調皮鬼,當他們到新娘家時,這個小夥子便會搶先進門,甜聲甜氣地首先叫爹叫媽,接著新郎也叫,使得新娘的父母弄不清究竟哪個才是自己的女婿。[4]
食俗
大多數彝族習慣於日食三餐,以雜糧面、米為主食。手沙江、安寧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為疙瘩飯。午餐以粑粑做為主食,備有酒菜。在所有粑粑中,以蕎麥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據說蕎面粑粑有消食、化積、止汗、消炎的功效,並可以久存不變質。貴州女寧蕎酥已成為當地久負盛名的傳統小吃。
肉食以豬、羊、牛肉為主。主要是做成「坨坨肉」、牛湯鍋、羊湯鍋,或烤羊、烤小豬,狩獵所獲取的鹿、熊、岩羊、野豬等也是日常肉類的補充。
山地還盛產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園生產的蔬菜,使得蔬菜的來源十分廣泛。除鮮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兩種,另一種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間最常見的菜餚。
彝族日常飲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間有「漢人貴茶,彝人貴酒」之說。飲茶之習在老年人中比較普遍,以烤茶為主,彝族飲茶每次只斟淺淺的半杯,徐徐而飲。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蕎粑,彝族風味主食;麵糊酸菜肉,彝族農家常菜;白水煮乳豬,雲南彝族傳統佳餚,用乳豬水煮後蘸食;鍋巴油粉,雲南彝族風味名小吃,用豌豆面製成。
服裝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飾差異大,服飾區別近百種,琳琅滿目,各具特色。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綉花的大
十月年
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頭、耳環,領口別有銀排花。除小涼山的彝族穿裙子外,雲南其他地區的彝婦女都穿長,許多支系的女子長褲腳上還綉有精緻的花邊,已婚婦女的衣襟袖口、領口也都綉有精美多彩的花邊,尤其是圍腰上的刺綉更是光彩奪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鮮艷的綴有紅纓和珠料的雞冠帽,雞冠帽常用布殼剪成雞冠形狀,又以大小數十、數百乃至上千顆銀泡鑲綉而成。居住在山區的彝族,過去無論男女,都喜歡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氈。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織成,長至膝蓋之下,下端綴有毛穗子,一般為深黑色。彝族少女15歲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童裙,梳的是獨辮,滿15歲,有的地方就要舉行一種叫「沙拉洛」的儀式,意即「換裙子、梳雙辮、扯耳線」,標志著該少女已經長大成人,15歲以後,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長裙,單辮梳成雙辮,戴上綉滿彩花的頭帕,把童年時穿耳的舊線扯下換上銀光閃閃的耳墜。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鑲有花邊的右開襟上衣,下著多褶寬腳長褲。頭頂留有約三寸長的頭發一綹,漢語稱為「天菩薩」,彝語稱為「子爾」。這是彝族男子顯示神靈的方式,千萬不能觸摸。外面裹以長達丈余的青或藍、黑色包頭,右前方紮成拇指粗的長椎形的「子爾」——漢語稱「英雄髻」。男子以無須為美,利用閑暇把胡須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綴紅絲線串起的黃或紅色耳珠,珠下綴有紅色絲線。
節慶
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
十月年: 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歷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節期5~6天,節日里要殺豬、羊,富裕者要殺牛,屆時要盛裝宴飲,訪親問友,並互贈禮品。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有的地區也祭土主,相互宴飲,吃坨坨肉,共祝五穀豐登。火把節一般歡度3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2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補年節:居住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後的農歷二月初十和十一,還要過一次年節,彝語稱這個節為「麻龍火」。
補年節
在祭祀活動中,以祭龍規模最大。祭龍選在二、三、四月中的一個龍日,以村寨為單位每人自帶一碗米、一小塊鹽,由老人備香火,在龍樹下集體祭祀;雲南彝族則選擇正月的第一個龍日進行祭龍,祭祀後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長幼,飯自帶,肉共食,是一種大規模的集會。
彝族少女成人禮:神秘「換裙」儀式
在大小涼山地區,彝族少女成年時要舉行一種神秘的「換裙」儀式,彝語叫「沙拉洛」,意為脫去童年的裙子,換上成年的裙子。彝族少女在「沙拉洛」之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的童裙,梳的是獨辮,耳朵掛的是穿耳線。「換裙」儀式舉行之後,就要穿上中段為黑藍色的三接拖地長裙,原先的獨辮要改梳成雙辮,並要戴上綉花頭帕,掛上耳墜。
舉行「換裙」儀式後,少女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趕場、看賽馬、交朋友、談戀愛了。「換裙」時間是根據少女的發育情況而定的,一般選在15~17歲之間,多擇單歲。因為在當地彝民看來,雙歲「換裙」會多災
「換裙」儀式
多難,終生也不會吉利。至於「換裙」的具體日期,則要請老人好好地擇算一下,才能最後定下吉日佳期。
由於「換裙」是女子由童年到成年的標志,作為父母對此都非常重視。特別是母親,她是女兒的貼心人,也最了解女兒的生理狀況,在臨近換裙前就熱心地為女兒准備好了頭上戴的花邊黑色哈帕、新裙,以及顏色各異的珠子和領上的銀牌等服飾品。
民族節日
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節」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轉繞住宅和田間,然後相聚一地燒起篝火,翩翩起舞。
火把節
火把節——彝族的狂歡節:"火把節"一般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舉行,是彝族盛大的節日。
當夜幕降臨後,人們揮動火把,成群結隊繞村串寨,翻山過田,互相往對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滿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晝。照彝族的習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騰起一團絢麗的火花,並揚起一股香氣,是表示一種美好心願:後輩對老輩撒,是尊敬,祝福長壽;長輩對晚輩撒,是愛撫,祝願吉利; 同輩互撒,是親密友愛;青年男女互撒,則是戀愛的開始。
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節日期間,人們彈著大三弦,跳起「阿細跳月」,同時舉行摔跤、鬥牛等活動;楚雄、彌勒等地的彝族,也舉行傳統的「祭火」儀式。節日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處,到處是「火樹銀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壯觀。
賽裝節
賽裝節——彝族少女的時裝表演:楚雄彝州有兩個地方有賽裝節。一個是永仁縣直苴村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一個是大姚縣三台鄉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
賽裝節為居住分散,平時很難有機會相聚相識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個表白愛情的機會。而姑娘們最能顯示自己的,就是看誰的衣服最漂亮。彝族女子的服裝,全靠手工桃花和刺綉,做一套衣服往往要花一兩年的時間。因此,誰的衣服多、花樣好,誰就會被看作是勤勞能幹、心靈手巧的人。
與賽裝方式不同,人們已不再把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而是不停地更換新衣,有的姑娘一天要換五六套衣服。於是,賽裝節上也就多了一個景緻:在山管邊、青樹下,老人們搭起無數帳棚,烹煮著食物,忠實地為自己的姑娘守護著服裝。
賽裝節從一開始就有比賽的性質,這可謂是最早的時裝表演。所不同的是,彝族少女既是服裝的設計者,也是製作者,更是表演中的「時裝模特」。
打歌——最受歡迎的全球民間舞蹈:每逢收獲、婚嫁或節慶,生活在雲南的彝族,少則數十人,多則數百上千人,圍著一堆堆熊熊的烈火,以四周沉寂肅穆的青山和深邃神秘的天幕為背景,合著蘆笙、短笛、月琴和樹葉吹奏的音樂節拍,男女手拉手,圍成圓圈,逆時針方向踏足而歌,通宵達旦,興盡方休。
1986年,美國國際民間藝術組織曾把這種民間自娛性的歌舞列為最受歡迎的「全球十大民間舞蹈」之一。
「打歌」
遍及雲南,不僅彝族,就連白族、納西族等民族中都盛行這種歌舞形式,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如有「打歌」、「左腳舞」、「踏歌」、「跳蘆笙」等名稱。
據考證,「打歌」系「踏歌」轉音而來。早在漢唐之際,「踏歌」就曾是我國中原及南方民間十分活躍的民俗性歌舞。而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銅鼓形貯貝器上所鑄的「滇族羽舞」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18個垂尾人連臂環舞的銅扣飾以及凝固在雲南滄源等地崖畫上的舞蹈圖紋,其舞蹈圖案都與彝族的「打歌」形象相同,這也許可作為彝族「打歌」起源古老悠久的佐證。
至今,在雲南巍山縣巍寶山龍譚殿的壁畫上還保留著一幅清代人繪制的"踏歌圖",其情形與今天巍山彝族的打歌非常相似。
慶年節
慶年節是彝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彝族人民都要過慶年節,並相互拜祝,載歌歡舞,祝賀節日。
跳虎
在雲南省雙柏縣小麥地沖的彝族人過年時有著「跳虎節」的特殊風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於村後土地廟遺址,殺狗獻「咪司」(「咪」意土,「司」意主人,迷司即為土主神之意),隨後由本村「畢摩」祭土主請虎神。8位村民化裝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們」兩耳高聳,尾巴粗壯,渾身虎紋,額上繪一漢字「王」,頸上掛一個大銅鈴,威風凜凜。「畢摩」念罷祭辭請虎神後,虎王率眾老虎入村。整個跳虎節期內,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觀虎跳躍和驅趕邪惡鬼怪的一派歡樂氣氛中,當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過一年一度的傳統跳虎、敬祭虎神和祈願老祖宗的保佑後,全體村民才能五穀豐登,人丁興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滿幸福。
食俗
彝族是西南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於中國西南部幾個省。雲南彝族占
2/3,由於居住的地理環境和資源極為豐富,以農業為基礎的彝族多種植玉米、土豆、大麥、小麥和蕎麥。蔬菜也較為豐富。居住在山區、半山區的彝族喜歡養羊,尤以小涼山的彝族養羊最多。
羊肉是其主要的食源,吃羊時有一些特殊的習俗:羊肝、羊胃先用來祭祀祖靈,然後燒食,也有的生食;羊腦給老人吃;處於生育期的婦女忌吃公羊;牧羊人不能食羊尾巴;羊血用蘿卜絲拌後腌做鹹菜,放在飯上蒸熟吃,味道特別鮮美。
彝族吃雞也有一些講究。一般吃清燉,用陶鍋煮,不用刀切。煮熟後用手將雞撕成條塊,蘸辣椒、花椒汁食。雞頭由老人吃,並要看卦(雞腦的形狀)。
彝族喜歡喝酒,酒分甜、辣兩種,過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釀造。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釀制。有「客人到家無酒不成敬意」的傳統。
彝族在過年過節時都要椎牛打羊,宰豬宰雞,而平時一般很少動牲,除非款待客人。彝族有殺年豬的食俗,一半留給自己吃,另一半送給岳父岳母。年豬多用來腌制,掛起來,陰干後成為臘肉或火腿。過年節時還要吃砣砣肉、糍粑,喝壇壇酒、泡水酒、酒茶。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時,家家戶戶宰羊殺雞,煮新蕎麥飯。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潑撒,表示祭祀,祈求莊稼好,無災無病。晚上,點燃火把,載歌載舞以驅散蟲蛇和害蟲。廣西彝族在九月初一過打粑節時有"嘗新"習俗,即吃新稻穀。這些都是節日喜慶的食俗。
彝族有一套社交禮儀食俗。彝家好客,凡家中來客皆先要以酒相待。宴客規格或大或小,以椎牛為大禮,打羊、殺豬、宰雞漸次之。打牲時,要將牲口牽至客前以示尊敬。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用手捏死或捶死,故稱打牲,其手法極敏捷,往往牲未死而皮已剝。
宴客時的座次順序有一定的慣制,一般圍鍋庄席地而食,客人一般讓坐於鍋庄之上首,彝稱「呷爾果」處;評價陪坐於鍋庄之右首,彝稱「尼木」處;幫忙者、婦女和親友則坐於鍋庄下首,彝稱「呷基果」處。客人多時,順延至右側。
行酒的次序依據彝諺「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以上而下」。先上座而後下座,「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輕人的」,端酒給貴賓後,要先老年人或長輩,次給年輕人,人人有份。
在農村無論婚喪嫁娶,都有「早六晚八」的習俗。即早上六碗萊,如水豆腐、紅燒豬肉、回鍋肉、白菜粉條、豬血和花生米。晚上八碗萊,如黃條、紅燒肉、,縐沙(炒肉皮)、千張肉、涼白肉、燴臘腸、花生等,經濟寬裕的還要燉上一碗雞。彝族擅長烤、炸、煮、拌等烹調技法,口味嗜咸、香、辣、麻,尤以製作乳餅而聞名。
彝族日常飲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間有"漢人貴茶,彝人貴酒"之說。
7. 雲南旅遊線路
推薦昆明—大理—麗江—香格里拉
雲南各大城市都有通高速路,自駕者可根據自己的出行路線來選擇,自由旅行者要知道的是雲南目前有11個機場:昆明、麗江、大理、西雙版納、芒市、香格里拉、昭通、文山、保山、臨滄、思茅。
雲南是高原地區,早晚溫差大,這個季節早晚涼,中等外套必備,白天短袖加長袖即可,出門長袖防曬。
雲南地處雲貴高原,室外紫外線照射較強,注意防曬,帶好防曬用品。
雲南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所以尊重地方的民族習慣是我們必須要做到的。因此要求您在雲南旅遊中一定要認真聽從導游的講解,不但能夠讓您了解到和少數民居交流的注意事項,而且對於增長您的知識也是一個很大的樂趣!!
可以住當地民族特色的民宿,可以通過小程序<旅小築>來預訂,每天還有免費入住名額可以搶,可以說是非常的劃算了。通過旅行,人們可以親眼觀察到豐富的人文景觀 ,還可以了解各地的文化風俗 ,飲食習慣和宗教信仰 ,通過旅行可以給人帶來全新的感受。
8. 巍山縣廟街鎮新莊村的女孩誰最漂亮
這個問題問的好啊 !要說最漂亮還是一個叫陳丹的小姑娘 好傢伙 那叫漂亮啊 那個什麼傾國傾城很多人都以為是誇張,當你見了陳丹之後 那才知道什麼叫傾國傾城,基本上看她1眼屬於災難,因為從此你發現你身邊的人 都太。。。。
9. 國內適合秋冬季旅遊的地方
1、西雙版納
在西雙版納根本找不到冬天感覺,平均氣溫26~28℃,冬天裡根本不用裹上厚厚的羽絨服,穿一件春秋單衣就可以到處游盪。
北方的初春,嫩芽剛剛吐出來,綠色還未成規模,可是版納的冬天卻能讓你領略到鬱郁蔥蔥的熱帶雨林那蓬勃肆意的生命力!溫潤的空氣和正宗而豐富多彩的傣味美食、水果和蔬菜,足以推翻你傳統的冬天記憶。
你可以在熱帶雨林中穿梭,到勐臘縣的望天樹景區感受一下20層樓高的望天樹上懸掛的「空中走廊」。
還可以去看看比大熊貓要珍貴的野象。野象谷是中國唯一也是最大的野象保護區,300餘頭野生大象,連同綠孔雀和珍稀蝴蝶,在這里世代繁衍。
西雙版這是個全民信佛的地方,人們虔誠,平靜的到佛寺中與佛爺暢談人生,感悟生命。看著太陽從頭頂西滑到山後,大半天時間就過去了。而一切顯得如此平靜。
西雙版納的也是特別熱鬧、逛夜市可以品嘗各種美食物、美女也很多,十分養眼。
版納美食:各種美味的水果,菠蘿紫米飯、香茅草烤魚、卵石鮮魚湯、香竹飯、傣味酸肉、香茅草烤雞、包燒、蟹肉園子、蕉葉蒸雞、傣家牛撒撇、勐海竹筒雞、酸筍煮螺螄、炸竹蟲、各種燒烤.....
2、大理
巍山歷史悠久,是雲南省設置郡縣最早的地區之一,地處哀牢山和無量山北段地區,和大理點蒼山遙遙相望。巍山縣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除部分高山冷涼地區及河谷低熱地區外,大部份地區都是四季如春。
「南詔古都、彝祖故里、道教聖地、鳥道雄關、紅河之源、和諧回村」是巍山極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點的六張名片。
其他遊玩景點:巍山古城 、古洞藏春、巍寶山、圖山城 、玉皇閣及文華書院 、大理玉皇閣 、等覺寺及雙塔(報國寺) 、巍山文廟
3、騰沖:
騰沖是個溫潤的地方,被國家地理雜志評選為「雲南最美的地方」,與溫哥華一道成為國際公認空氣質量最好的城市,被譽為「天然氧吧」,是現代人理想的「洗肺、保濕、靜心、養老」的休閑養生天堂和避寒聖地。
冬暖夏涼,四季如春,氣候宜人的騰沖年平均氣溫20 ℃,全年有300多天都是陽光燦爛的晴天。
在寒冷的冬季找在這里泡溫泉,是件十分愜意的事之一,騰沖溫泉以數量多,水質好聞名遐邇,每年冬春都會吸引大量的遊客前來泡溫泉避寒。
泡完了溫泉,再去享用一餐溫泉美食,這也是人生一大樂事,美味健康營養又養生,很多外地遊客都特別喜歡。
4、元陽
元陽因地處紅河上游元江之南,故得此名。元陽縣土地全為山地,無一平川,年平均氣溫24.4℃。元陽是雲南熱帶水果和雲霧茶及黃金的重要產地之一。
景點:紅河哈尼梯田、老虎嘴、猛弄司署景點、箐口哈尼族民俗文化生態旅遊村、元陽縣紅葉溫泉度假村
元陽美食:牛乾巴、哈尼蘸水雞、梯田魚、炒田螺、燒豆腐、哈尼臘肉、元陽梯田紅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