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那個什麼 楊二車娜姆是個什麼東東
楊二車娜姆:
摩梭人,13歲離開家鄉雲南瀘沽湖,那裡還是原始母系社會女兒國。而後考入上海音樂學院;畢業後進入中央民族歌舞團。
1990年離開中國到美國,後在義大利當模特,游歷歐洲。先後到日本、新加坡和我國台灣等地講學和演出。曾與國家地理雜志社著名記者有短暫的婚姻,後與挪威王國外交官石丹梧結緣。1997年開始寫作出版,著有《走出女兒國》《中國紅遇見挪威藍》《你也可以》等書。其作品已被譯成多國語言,在全世界熱銷。現為《時尚———中國服裝》專欄作家。
楊二車娜姆,一個總是身穿中式服裝周遊世界的傳奇女人。
她14歲從摩梭部落翻山越嶺,徒步走過幾座大山,走進上海音樂學院,走進北京中央民族歌舞團,走到美國,又走到挪威和瑞士……她在走路中成長,在走婚中成熟。
幾年前,一本《走出女兒國》的自傳小說,讓我們認識了無比神秘的楊二車娜姆;認識了神秘無比的摩梭族。這個被稱做人類早期社會形態活化石的摩梭族,是當今世界惟一的母系王國。
在中國雲南省境內生活著一個少數民族--摩梭族,他們世世代代居住在瀘沽湖邊維系著母系氏族的傳統生活,藍天、白雲、綠水;樸素、平靜而真實的生活使這里的人們對人生有著最朴實的理解。
因為高山的阻擋,摩梭人很少走出瀘沽湖的懷抱,他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似乎對外面的世界也並不感興趣,但終於有一天,一個摩梭女孩兒在晨羲中離開瀘沽湖踏著石子路開始了出走的歷程。這個摩梭女孩兒名叫楊二車娜姆,她離開家鄉來到上海,然後到北京,一個偶然的機會又去了美國,之後是歐洲之旅,當想家的時候她又回到瀘沽湖,她像一片雲,在這個對她來說很小的世界裡飄來盪去。
娜姆依然住在北京外交公寓里,這不過是她幾個家之中的一個。自從「嫁」給她的王子——瑞士外交官石丹梧以來,這就是她在中國除瀘沽湖以外的固定的家了。
楊二車娜姆最早的家在川滇高原瀘沽湖畔一個叫左所的地方,跟摩梭最後一個王妃肖淑明是鄰居。去年我翻山越嶺跑到那兒找她,摩梭人告訴我:「娜姆到美國走婚去了,大把大把的美金寄回來,她家現在是我們摩梭部落最有錢的!」
我嚇了一跳,原來她嫁給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攝影記者「鵪鶉蛋」,在他們看來不過是走走婚而已。
事實上他們後來也真離了。
現在她的身份,已是挪威王國外交官石丹梧的夫人。其實呀,也可以叫她同居女友,因為娜姆說她的摩梭媽媽不知把戶口簿塞在家裡的哪條牆縫里了,所以無法跟她的挪威王子石丹梧正兒八經地去注冊。所以也沒有人知道娜姆的真實年齡,因為她說自己也真不太清楚,老一代摩梭人不會算數,不計時間,現在也是,要5個雞蛋就伸5個指頭,11個就要出動腳趾頭了。
既然她老是像宮雪花那樣,一涉及到年齡和一些關鍵性問題就「失憶」,我們就只能忽略這些細節了。
有人說石丹梧壓根不想跟她結婚,幸虧挪威有法律規定:同居了3年以上的戀人,就算事實婚姻。楊二車娜姆與石丹梧在一起接近6年,算兩次都可以了。所以她的每本書里,稱石丹梧是王子,她自己是大使夫人。
楊二車娜姆一點不在乎別人怎麼看她,她率直地說:「我的的確確是在走婚,走的是『國際婚』,要知道,走婚是我們摩梭人祖祖輩輩的傳統的戀愛與婚姻狀態呀!」
她說去年11月,王子從瑞士飛美國,與從中國飛回去的她在舊金石住了10天,一是為她的英文版自傳與出版社簽合同,二是度走婚假。
這是她在快樂男生的經典語錄:
1、 機會就是禿子頭上的一根毛,抓住了就抓住了,抓不住就沒了。——這句話本不過分,但一天下來說了五六次就有些過分了,連斯琴格日勒、沈黎暉兩位評委都以此調侃楊二車娜姆,堪比柯以敏當年的「VERY VERY VERY……GOOD」
2、 你這是從哪位姑娘身上扒下來的外套——見到一位選手外套偏小且偏女性化時說。
3、 出去重新走一便,看你的樣子就沒睡醒。
4、 你別唱了,讓我們看得太緊張了,簡直慘不忍睹。
5、 挺可愛的,挺娛樂的,但也絕對不會通過的。
6、 不通過,絕對不要再重頭再來了——點評一位演唱《重頭再來》的選手。
7、 你不是在唱歌,是在哭歌。
8、 你唱歌太難聽了,沒法唱就別唱了。
9、 幫都幫不了你,想給你機會都給不了
10、 生日快樂,但我送給你的禮物就是不通過。
11、 你的頭發、毛衣、褲子、鞋就跟一堆亂麻一樣。
12、 你都要離開她了,還這么無所謂,沖你這動作也不能通過。——一個選手揣著口袋唱離別的情歌。
13、 街頭臟臟的小屁孩就有這股味,你就沒有,你太干凈了——點評一位唱街頭音樂的選手。
14、 我可以陪你去看星星,但你的表情就告訴我你很不情願。
15、 自己都覺得不好還來干什麼,恭喜你,我這邊就不通過了。
16、 這又不是脫衣舞比賽,跳得太難看了。
17、 你要有自己的風格,就像頭上帶著一朵花的就是你楊姐姐——挖苦別人的同時,也不忘記自誇。
18、 好了,不要再裝小天真了——對一個剛滿18歲的參賽選手所說
㈡ 摩挲族有什麼特點
美麗的瀘沽湖畔,生活著納西族的分支摩梭人,他們是當今世上碩果僅存的母系氏族社會,一切全由女性支配。因此,較之其他地方女性,摩梭姑娘多情且主動。同時,由於青山秀水的滋潤,摩梭姑娘大都容貌俊美且別有自然風韻。來到這里,恍如進入花的海洋。
摩梭人的走婚制是世界上最奇特、最有自由色彩的婚姻形態。摩梭女孩成年(12歲)時會舉行隆重的穿裙禮,從此之後,可由她挑選如意郎君,其他人(包括父母)均不能幹涉。一旦選中,女孩會暗示情郎夜來閨房探訪。摩梭人沒有明確的婚姻關系,雙方不娶不嫁,不建立家庭,全靠感情維系關系。每天晚上所有的成年男人便到自己意中人的家中幽會,到第二天早上又回到自己的家中,小孩由女方家庭撫養。一旦感情破裂,男不走訪或由女方在閨房門口放雙男鞋即可離散,無怨恨,無忌妒,隨緣而行,外人更不可有異議。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婚姻大都仍保持著一夫一妻制,更無女尊男卑的觀念。
材料2
梭族由官方歸入納西民族。這兩個民族有不同的語言、宗教和文化生活。摩梭族對此
深感憤怒,不願被稱為納西族人。摩梭族是母系社會,實行母系家長制,孩子跟從母
姓。婚姻體制意味翍所有的財產都由母系遺傳,從母親傳給最小的女兒。摩梭
族婦女沒有丈夫,只有幾個「走婚」者。男人只許夜探情人,次晨必須離開女方住屋,
回到自己母親的家中。小孩由生母及其兄弟承擔撫養長大。小孩父親的身分根本就無從
知曉,摩梭族語言中沒有「父親」這詞彙。雖然政府極力阻止這種制度,但有六成摩梭
人仍然以這種方式生活。
1、居 住
摩梭人依山傍水而居,傳統住宅獨具風格。房屋皆用圓木或方木壘牆,以木板覆頂(現多已蓋瓦),一般由四棟二層樓房經戒四合院,分正房、花樓、經堂、門樓。其建築結構,與宗教信仰、婚姻形態和家庭組織相適應。正房,摩梭語稱"依咪",是家庭集中飲食、議事、祭祀及老人兒童住宿場所,因而其結構較為復雜。屋後設夾壁,直通後院,分隔時里外兩間,里間儲存糧食和肉食,兼作老年人的起居室;外間存放農具雜物,人去世後,屍體停放於此,婦女也在此生育、"坐月子"。正房左側為家庭主婦的居室兼儲藏貴重物品;右側設大灶,用來煮豬食、烤酒,並設置石磨、石破等。在正房的正中間屋內設有高灶台,兩側裝有木板,可供人睡;灶台頂角有一神鑫叫"梭拖",上面放置神像、花瓶和供品。高灶台下方設火塘,設置鍋庄石和平台,壁上供有泥塑或硬紙畫成的圖像,上有日月星辰、火苗、海螺、金銀元寶等,摩梭人稱"冉巴拉",即灶神,一日三餐例行祭祀。火塘兩邊,均鋪木地板,右邊是主位,左邊是客位,不能相混。房中有兩根大柱子,左為男柱,右為女柱。摩梭人在砍這兩根柱子時必須用一棵樹,頂上一節為左柱,根底一節為右柱,象徵男女柱生同根、存同基,團結一體。在舉行成年禮儀時,男的在左柱旁舉行,女的在右柱旁舉行花樓摩梭語稱"尼扎日",供年輕女子居住,以便於單獨接交男阿夏。底樓主要存放雜物,樓上分隔成2至4間小房,每屋設有小火塘,裝飾華麗。樓梯設在底層走廊中段,靠樓梯間的樓板平面上有一橫杠封住上樓進口。經堂,摩梭語稱"嘎拉日",是另外一側廂房,供本家僧侶念經修習也F。樓下住單身男子或客人,樓上專辟一間潔凈的房間作象瓮經堂。經堂神鑫上供奉菩薩造像,板壁上繪蓮花、海螺、火焰等圖像。案桌上供長年油燈和凈水碗,每日清晨換一次。家庭經堂除僧侶和貴賓外,其他人均不得使用。門樓,也稱草樓,以庭院大門相配套。底層正中開有大門,大門隨邊設有畜厥,樓上則放草料等雜物。
2、服 飾
摩梭人在13歲以前,不論男女都穿長衫,少男剃光頭,少女則留小辮、佩戴彩珠。到13歲舉行成年禮後,便開變服飾。成年女子頭上盤繞加以穩牛尾做的粗長假辮,戴交纏式布包頭,雙耳戴金銀銅質耳環為飾。上衣多用黑色或紅色金絲絨布料縫製成大襟右衽短衣,長不過臍,袖口緊小,外翻寸許露紅里為飾,銅銀鈕扣從頸項、右胸、腋下分三組兩副排列。腰間纏繞花紋艷麗的寬布帶子,胸前配戴雙須銀鏈,手上多戴玉石、象牙、銀質鋪子或金銀戒指作飾。下著筒狀百槽長裙,色彩以素白為普遍,僅在裙身中間用紅線彩飾兩圈,走起路來,長裙搖曳擺動,頗為美觀大方。成年男子頭戴寬邊呢氈帽,上穿金邊大襟短衣,系紅花腰帶,配腰刀。富有者外罩一件厚呢及膝長衫,寬衣長袖,俗稱"楚巴"。外配長刀及偌囊作飾,下穿寬腳長褲、長統皮靴。褲腳折放在靴筒內,不穿長統靴的,則裹綁腿,扎綵帶,保有古代牧民遺風。他們走起路來,顯得精神抖擻,瀟灑利落。
3、飲 食
摩梭人以大米、玉米為主食,兼食青裸、大麥、洋芋等。夏秋季節,以青菜、蘿卡等新鮮蔬菜作佐食,冬春兩季以酸脆菜、干蘿蘿卜絲、腌魚、臘肉等作佐食。肉食中,議豬朦(稱琵琶肉)為貴、還有灌豬腳、香腸、米灌腸等風味食品。正餐前,喜歡喝酥油茶,以精把為佐食。男女老少喜喝蘇理瑪酒。摩梭人的家庭多屬母系大家庭,一般都在一二十人左右,在家庭的飲食上不論男女老幼都是平等的。就餐時分菜共飯,主婦要按每個人的食量以及所承擔的勞動,合理分配菜餚,特別是對肉食或難以吃得上的稀有菜餚,要平均分配,即使外出不在家的也要留上一份。分菜時,先敬長輩,後給晚輩,以示禮貌。平均分食的規矩,只有過春節吃年夜飯時才可例外,主婦在火塘周圍擺上豐富的飯菜,大家團團而坐,各取所需,不再分食。
4、成年禮
摩梭孩子長到13歲時,家人依俗要為之舉行成年禮,女孩叫"穿裙禮",男孩稱"穿褲禮"。成年禮在農歷正月初一清晨舉行。到時男孩站在正房左邊柱下,女孩站在右邊柱下,左腳踩著豬原肉,右腳踩著糧食口袋,象徵今後吃用不盡。女孩由母親為她脫去舊的麻布長衫,穿上美麗穿裙禮的金邊衣、百榴裙,繫上綉有花卉圖案的腰帶,為其盤纏發辮,配上項鏈、耳環、手錫等飾物。男孩則由舅舅為其脫去舊的長衫,穿上新的上衣和長褲,紮上腰帶,佩上腰刀。這時,穿上新裙或新褲的孩子,還要把狗喚進屋來,給狗喂飯團和豬肉,並說:"狗能活60歲,人只能活13歲,咱們換個歲數,我才能長命百歲。"關於這一換歲數的習俗,摩梭人中流傳著一個神話故事A遠古時期,人與動物雜處一起,但都沒有固定的壽命。後來》司已神要給動物規定生命年限了,並告訴人類要在半夜傾聽他的呼聲,也可得到長壽。天神是在大年三十午夜喊歲數的,誰答應了便把這歲數給誰。天神第一次喊1000歲時,動物都在沉睡之中,只有機警的白鶴聽見,它答應一聲,便得了一千歲。第二聲喊100歲,讓水鴨聽見領去了。第三聲喊60歲,讓狗答應領受了。直到天神喊13歲時,人才驚醒應諾。人類覺得壽命太短,求得天神的允許,與內換了歲數。於是,人每天要給狗喂三頓飯,並且每當舉行成年禮時都要喂狗,以示感謝狗的換歲之恩。儀式結束後,大人帶著穿上新裙、新褲的孩子,在村裡轉一圈,接受村民的祝福和賀禮。同時,這也是向眾人宣布,孩子經歷了一生中第一周的十二生肖,已長大成人了,今後可參加各種社交活動了。摩梭先民認為,未滿十二歲的孩子還沒有靈魂,既不享了氏族的權利,也不承擔義務,不能參加正式的社交活動,死後也不能葬在氏族公共墓地上。而一旦滿了十二歲時,必須興趣行以拴系靈魂(拴素)為內容的男穿褲女換裙的成年儀式,從此成了氏族的正式成員,便匹敵得了人生的各種權利。
5、禁 忌
禁忌是原始宗教的一個組成部分,反映在生產、飲食、婚姻、妊娠和死亡等各個方面。摩梭人的禁忌主要有:禁忌任何人用腳跨過火塘,禁忌沷水在火塘里,忌用腳在外做活累了,不能進家門就抱嬰兒。不準虐待歧視殘疾人。婦女正在分娩時,忌諱生人進家門。禁食狗、貓、蛙肉,忌捕殺緩帶鳥。忌用刀子砍門檻,忌男客登女榻。清早不能說夢見的事,傍晚不掃地。孕婦不得橫跨馬韁繩,孕婦面前忌談兔、蛇。孕婦天黑後不出門,產前婦女不參加葬禮。正在釀酒時,來人不能提喝酒的話。忌伐水源或墓地上的樹。果樹第一年結的果要讓老人吃。同一母系血統內的人不能結交阿夏(情侶)。小孩的頭一件衣服須用老人的舊衣服改做
㈢ 請問一下,中國的哪個民族是母系社會不知道吧
摩梭族 摩梭人是寧蒗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漢元鼎6年,即公元前111年,迄今已有2000多年。從《後漢書》以後的歷代漢文史籍中,均有關於「摩梭」的記載。在寧蒗,無論是建國前還是建國後,寧蒗各族人民都稱他們為「摩梭族」。 摩梭族由官方歸入納西民族和蒙古民族。這兩個民族有不同的語言、宗教和文化生活。摩梭族是母系社會,實行母系家長制,孩子跟從母姓。「阿夏」婚姻體制意味著所有的財產都由母系遺傳,從母親傳給最小的女兒。摩梭族婦女沒有丈夫,只有幾個「走婚」者。男人只許夜探情人,次晨必須離開女方住屋,回到自己母親的家中。小孩由生母及其兄弟承擔撫養長大。小孩父親的身分根本就無從知曉,摩梭族語言中沒有「父親」這詞彙。雖然政府極力阻止這種制度,但有六成摩梭人仍然以這種方式生活。 傳說女兒國的走婚習俗 摩梭族,這個素有「女兒國」之稱的民族,這里仍保留母系社會制度,摩梭族的一切都有女性支配。摩梭族有一種獨特的婚姻方式——走婚,走婚在摩挲語中叫「色色」,意為「走來走去」,它形象地表現出走婚是一種夜合晨離的婚姻關系:男女雙方不結婚,只在晚上男子到女人家居住,白天仍在各自家中生活勞動。一到夜晚,男子會用獨特的暗號叩開女子的房門。在摩梭族眼中,男人女人各住自家,天下男子到處有,東方「女兒國」的女子任我求。在性事方面女方佔主要地位,女子一旦不再為男子開門,走婚關系就結束了。 母系家庭文化 母系家庭是摩梭母系社會的基本社會單位,許多不同的母系家庭構成了摩梭母系社會,正因為有了母系家庭,才使摩梭人一直保留著獨特而神奇的婚俗-走訪婚(簡稱為走婚),摩梭人母系家庭的歷史,也就是摩梭人走訪婚的歷史,什麼是摩梭母系家庭呢? 整個摩梭社會的文化結構,就是母系家庭文化,母系家庭("日杜")是摩梭最基本的社會單位, 指同一母系親族成員組成的家庭及其居住的房屋,包含"母系家庭"和"房屋"雙重概念; 摩梭人認為母為尊,女為貴,母親是摩梭人生活中的軸心和靠山,摩梭人離不開母親,離不開以母親為主的家屋,女性在母系家屋中享有尊貴的地位;母系家庭中的成員,少則十幾人,多則幾十人,均系一個或幾個外祖母的後裔組成,在母系家庭中,男不婚女不嫁,夜間,女子在家中花樓接待來自另一家庭的男子,而男子則外出與另一家庭的女子偶居,所生子女皆屬女方,血緣按母系計,財產按母系繼承,男子只負責撫養自己姐妹的孩子;摩梭人以生女孩為榮, 在每個母系家庭中由一個最能幹、 公正而且有威望的婦女安排生產、生活,保管財產, 稱"依杜達布"或"達布", 她是母系家庭的一家之長,負責一切內外事務,"達布"往往是自然產生的,不須經過任何選舉或儀式,家庭成員都絕對服從達布的安排,母系家庭中的成年男性一般以舅舅的身份和名義進行活動,他們盡力協助"達",參加全家的一切活動,撫養姐妹的子女,共同維系母系大家庭,當他們年老的時候,就由他們姐妹的子女照顧,由於共同的生活和勞作,們與姐妹的子女之間的關系比其生父的關系更為密切和特殊。在摩梭母系家庭中,只有"同一根根"(同一母系血緣)母系成員是的親人,包括母親,女兒,兒子,舅舅等,"父親","妻子"等都是外人。 摩梭母系家庭與外界社會的家庭含義不同,首先摩梭母系家庭的結構模式不一定是一夫一妻制,傳統摩梭母系家庭內沒有父親,丈夫,妻,女婿或媳婦的角色,也沒有父子,夫妻,妯娌,翁婿或姑嫂關系,人人都與外祖母,外祖母的姐妹兄弟,母親,母親的姐妹兄弟同住,男不婚女不嫁,過著走婚的生活,家庭內每一個成員都來自同一根根(母系血緣),母系家庭以母系血緣為本,以走訪婚為主體;其次摩梭母系姐妹兄弟不分彼此, 一個家庭內的摩梭個人基本沒有私有財產的概念, 一切財產由家庭成員共分,其生活的原則是"分享"不是"佔有",生活的主導意識"我們"不是"我";摩梭母系家庭中摩梭女人享受著高度的自主空間, 男人也輕松無壓力, 摩梭母系家庭文化體現了"重女不輕男"的母系文化思維。 摩梭人的日常稱謂非常簡單,用得最多的就是母親("唉咪")和舅舅("唉烏");在同一摩梭母系家庭中與母親同輩的女性全部被稱作母親("唉咪"),男性全部被稱作舅舅("唉烏"),這種獨特的母系文化使摩梭小孩子擁有多位母親和舅舅,在體貼關愛與自由的氛圍下成長,以至於有很多在母系大家庭長大的成年摩梭人,一直都分不清眾多母親中究竟誰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 舅舅要承擔起教育和 撫養自己姐妹的孩子的責任,這些與漢族家庭截然不同,這種特殊的母親和舅舅的思想也一直擴展到了所有的摩梭家庭,不論是走婚的,還是結婚的;正是由於摩梭母系體制,摩梭人很少分家,因為沒必要通過增加人口來增加勞動力,而且姐妹的子女都是自己的子女,一個家庭中只要有一個同輩姐妹生下女嬰,根根便可延續,其他姐妹就不一定要走婚,不一定要生小孩,摩梭人口增長速度極為緩慢,數百年來摩梭人口增長速度之慢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中之最,實是天然的計劃生育。 摩梭母系家庭與走婚,二者相輔相成;由於這種"同一根根"的母系家庭格局,生成了走婚這種特殊的婚姻形式, 因為走婚保持了一個家庭中 的成員只會是一個母親的後代,保持了母系家庭的母系純潔性,維護了"同一根根"的延續;摩梭人的走婚,是世界種種婚俗中,絕無僅有一朵奇葩, 這種至今保留著唯一的、亘古獨存、淳樸獨特的奇俗,由21世紀外界社會看來,簡直不可思議,著實讓人感到撲朔迷離,充滿了神秘的誘惑。
㈣ 摩梭族的走婚習俗十分獨特,放到現代社會該如何看待
茶馬古道位於我國西南地區,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許許多多的西南少數民族世世代代居住在這條古道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古道為生。
夫妻兩人的小孩出生在女子家裡,等到了小孩滿月的日子,男方的家裡人就到女方家辦滿月酒。帶上禮物送給村裡的每家每戶,以確認父親的身份。至今,百分之幾十以上的摩梭男女仍然實行走婚。僅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情侶雙方需要同居。這就是摩梭人神秘的走婚習俗,看過道道的介紹後,大家有沒有更了解真相呢?
㈤ 楊車二娜姆資料
楊二車娜姆的正面資料,我找到最全的一份,你慢慢看啊,不知道寫的是真資料的還是假資料。
看她現實中的表現,和這份楊二車娜姆資料,好像完全是兩個人。
不多說了,你自己慢慢看楊二車娜姆資料的資料好了。
轉載,請註明:搜星網 www.aisostar.com
楊二車娜姆個人簡介
姓名:楊二車娜姆
姓別:女
年齡:37
漢語名字:楊寶仙
英文名:leorowi
生日:(其父母是走婚 不知道自己的生日)
出生地:雲南川滇高原瀘沽湖畔左所
種族:摩梭人
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
國籍:美國
地域:歐美
身高:163cm
血型:AB型
三圍:82/62/80
嗜好:寫作,演出
歷史記事:
1983年13歲時楊二車娜姆離開原始母系社會女兒國,考入上海音樂學院;
1989年楊二車娜姆調入中央民族歌舞團,成為全國最年輕的獨唱演員;
1990年楊二車娜姆與美國攝影師結婚至美國,後離婚在美獨力生活十年,在義大利當模特
1992年楊二車娜姆游遍歐洲;
1993年2月楊二車娜姆先後到日本、新加坡、台灣等地講學和演出;
1995年楊二車娜姆開始從事時裝生意並作模特,參加好萊塢電影演出並為其配唱歌曲。
後楊二車娜姆與瑞典外交官石丹梧相戀七年,號稱「國際走婚族」。
1997年楊二車娜姆開始寫作出版,著有《走出女兒國》、《中國紅遇見挪威藍》、《你也可以》等13本,翻譯超過27種文字。。
2003年楊二車娜姆自傳體小說《離開母親湖》轟動美國,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她用自己的歌喉,用自己獨特的美國和天質的聰明徵服了瀘沽湖以外的世界,讓世界對那片神奇美麗的土地驚奇地睜大了眼睛。
2005年楊二車娜姆出版《七年之癢》、《暗香》
其人簡介:
楊二車娜姆,一個總是身穿中式服裝周遊世界的傳奇女人。 楊二車娜姆14歲從摩梭部落翻山越嶺,徒步走過幾座大山,走進上海音樂學院,走進北京中央民族歌舞團,走到美國,又走到挪威和瑞士……楊二車娜姆在走路中成長,在走婚中成熟。 幾年前,一本《走出女兒國》的自傳小說,讓我們認識了無比神秘的楊二車娜姆;認識了神秘無比的摩梭族。這個被稱做人類早期社會形態活化石的摩梭族,是當今世界惟一的母系王國。 在中國雲南省境內生活著一個少數民族--摩梭族,他們世世代代居住在瀘沽湖邊維系著母系氏族的傳統生活,藍天、白雲、綠水;樸素、平靜而真實的生活使這里的人們對人生有著最朴實的理解。 因為高山的阻擋,摩梭人很少走出瀘沽湖的懷抱,他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似乎對外面的世界也並不感興趣,但終於有一天,一個摩梭女孩兒在晨羲中離開瀘沽湖踏著石子路開始了出走的歷程。這個摩梭女孩兒名叫楊二車娜姆,她離開家鄉來到上海,然後到北京,一個偶然的機會又去了美國,之後是歐洲之旅,當想家的時候楊二車娜姆又回到瀘沽湖,楊二車娜姆像一片雲,在這個對楊二車娜姆來說很小的世界裡飄來盪去。 楊二車娜姆依然住在北京外交公寓里,這不過是楊二車娜姆幾個家之中的一個。自從「嫁」給她的王子——瑞士外交官石丹梧以來,這就是楊二車娜姆在中國除瀘沽湖以外的固定的家了。 楊二車娜姆最早的家在川滇高原瀘沽湖畔一個叫左所的地方,跟摩梭最後一個王妃肖淑明是鄰居。去年我翻山越嶺跑到那兒找楊二車娜姆,摩梭人告訴我:「娜姆到美國走婚去了,大把大把的美金寄回來,她家現在是我們摩梭部落最有錢的!」 我嚇了一跳,原來楊二車娜姆嫁給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攝影記者「鵪鶉蛋」,在他們看來不過是走走婚而已。 事實上他們後來也真離了。 現在楊二車娜姆的身份,已是挪威王國外交官石丹梧的夫人。其實呀,也可以叫楊二車娜姆同居女友,因為娜姆說她的摩梭媽媽不知把戶口簿塞在家裡的哪條牆縫里了,所以無法跟她的挪威王子石丹梧正兒八經地去注冊。所以也沒有人知道娜姆的真實年齡,因為她說自己也真不太清楚,老一代摩梭人不會算數,不計時間,現在也是,要5個雞蛋就伸5個指頭,11個就要出動腳趾頭了。 既然楊二車娜姆老是像宮雪花那樣,一涉及到年齡和一些關鍵性問題就「失憶」,我們就只能忽略這些細節了。 有人說石丹梧壓根不想跟楊二車娜姆結婚,幸虧挪威有法律規定:同居了3年以上的戀人,就算事實婚姻。楊二車娜姆與石丹梧在一起接近6年,算兩次都可以了。所以她的每本書里,稱石丹梧是王子,她自己是大使夫人。 楊二車娜姆一點不在乎別人怎麼看她,楊二車娜姆率直地說:「我的的確確是在走婚,走的是『國際婚』,要知道,走婚是我們摩梭人祖祖輩輩的傳統的戀愛與婚姻狀態呀!」 楊二車娜姆說去年11月,王子從瑞士飛美國,與從中國飛回去的她在舊金石住了10天,一是為她的英文版自傳與出版社簽合同,二是度走婚假。
娜姆的走婚依據
也許很多人不理解走婚,其實它不是一件兒戲的事兒。 在瀘沽湖摩梭人中,結婚後兩夫妻同住一屋檐下的,是數得出的少,連村長也奉行走婚,在月黑風高的晚上,村裡只剩幾聲狗吠的時候,才從媽媽的家中走出來,去找固定的「阿夏」(情人),他們生下的孩子,都放在阿夏的家,在媽媽作主的家庭,舅舅代替了爸爸的地位,如果哪家孩子闖了禍,別人會說:「你家舅舅怎麼教你的!」 當了爸的男人完全不需要養育自己的孩子,卻要管好同住一起的姐姐和妹妹的孩子。他的孩子在別人家裡,別人的孩子也在他家裡。對一個摩梭男人而言,當舅舅的角色,遠比當父親的角色重要。 摩梭人在十二三歲就舉行一生中最大的節日——成丁禮,行過成丁禮以後,無論男孩女孩都可以自由戀愛與走婚,所以走婚對成年人的楊二車娜姆來說,是天然的事兒。 那個陽光一點不比梵高的阿爾小鎮遜色的地方,那個向日葵與土豆都長得又大又圓的地方,孕育了野性的楊二車娜姆,那一湖濃藍的水,高原清朗透明的天空,賦予了她率直、奔放的性格。 發生在楊二車娜姆身上的事情,總讓主流社會覺得怪怪的,有悖常規。但很另類又說不上,她做起事情來還是挺實在、挺現代的嘛。 到底那些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都湊巧發生在她身上,還是她的性格註定了一生都要製造故事?
摩梭「公主」走出女兒國
「我的性格註定了我的命運只能這樣,我喜歡在路上的感覺,喜歡轉換不同的角色,喜歡嘗試各種事情,只要我想,我就要去做,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攔住我!」 小時候的娜姆是湖裡的一隻丑小鴨,既不漂亮,也不聽話,路過的喇嘛給她起名為楊二車娜姆,意為「寶石仙女」,寶石仙女天生一副好嗓子,祭山時一唱起來,旁邊的山頭都聽得見。 如果不是自小心裡有一股不要命也要走出去,不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就白活了的潮水涌動,楊二車娜姆現在和她的同村姐妹一樣,還在群山環繞的湖邊放羊,撿柴火,割麥子,窮盡一生也走不出那幾座大山。她所見到的最大的SHOW不過是過節時到湖對岸去參加賽馬和劃船比賽。只有在那邊,她才可以見到更多從外面走進湖裡玩的人,那些穿著不同服飾的外來遊客,告訴她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采。 14歲那年,一支采風隊「采」中了她和另外3個女孩,到縣里參加歌唱比賽,她這才看到那條可以通向遠方的公路,她知道,順著那兒,她可以走到北京去。北京從來都是摩梭人心中嚮往的天堂。 晚上住在招待所,繩子一拉,整個房間都亮了,把娜姆嚇了一跳,原來電燈就是這個樣子!她整晚又開,又熄,拉來拉去,恨不得把繩子剪回家,掛在祖母屋裡,從此不用上山砍松脂照明。 那一次外出讓她明白了,靠唱歌也可以唱到外面去,於是,她從縣里唱到自治州,再唱到上海音樂學院……高原猛烈的陽光把她的臉頰曬出兩朵「高原紅」,像天然胭脂,那如山上百靈鳥一樣的歌聲和摩梭姑娘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讓14歲的她打了包袱,裡面裝著幾件衣服、7個雞蛋和一盒火柴,一個人逢山過山,遇水淌水地翻過幾座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走到了城市。 她花了兩年時間才學會普通話,3年的大學,讓她在上海交了很多漢族朋友,但為了圓摩梭人也能到神聖的北京去的那個夢,為了做摩梭的「才旦卓瑪」,她歷盡艱辛,坐火車跑北京不下30次,終於調進北京中央歌舞團。
從美國走婚到歐洲
1989年,酷愛照相的娜姆愛上《國家地理》雜志一個外號叫「鵪鶉蛋」的攝影記者。婚後,他把娜姆帶到了美國舊金山,在那兒,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令兩人感情破裂,離婚後的娜姆語言不通,經濟拮據,為了養活自己,一個人要打四五份工,巨大的生活壓力令她右耳失陪,不能再唱歌,後來,她從一句英文不會說,到可以用滿嘴臟話罵老闆,生活之重令她從一個單純的驕傲的摩梭女孩蛻變成一個可以忍辱負重的女人。 我問她:「你恨鵪鶉蛋嗎?」她哈哈笑著說:「不會,我們還是好朋友,畢竟是他把我帶到美國的,他現在也住舊金山,最近他太太要生小孩了。前年他帶著太太到瀘沽湖去玩,就住在我老家裡,跟媽媽和哥哥他們相處得可好了……」 1996年,在義大利胡逛的娜姆通過新聞獲知距家不遠的麗江大地震,嚇得連夜買機票回國往家鄉趕。途經北京,她住在一個義大利女朋友在使館區的家,不期然地認識了鄰居石丹梧。 比她小很多的石丹梧是一個挪威帥哥,褐色頭發,藍眼晴,英國倫敦外交官學校的高才生。 剛開始她居然有點看不上人家,後來覺得這個人品不錯嘛,才慢慢地給他機會。最後他就成為她心中的白馬王子,兩個你叫我王子,我叫你公主,肉麻之至,仿如不經意墮進了童話世界。受她出的書感染,大家都跟她這樣叫。 我問:「有人說,你利用與你走過婚的男友,從他們身上收獲成熟與成功,你怎麼看?」娜姆毫不在乎地說:「Idon』tcareanything!(我不在乎一切!)如果這也可以的話,也不是個很笨的方法呀,Whynot?(為什麼不呢?)我知道,知道我的有兩種人,一種人很喜歡我,其實我也很羨慕我自己的經歷,有時我也會對自己大吃一驚,為什麼我總是那麼幸運,可以走得那麼遠呢?……另外有一種人不會喜歡我,說我太張揚,太自以為是,太自戀,其實,活出真實的自己有什麼不對呢?這個世界很大很美,我不會為這些小事不開心。」 「結」了婚的她生活狀態一點沒變,照樣是滿世界跑,一年回一次瀘沽湖,在北京呆幾個月,在美國呆幾個月,在瑞士呆幾個月——因為石丹梧在那兒工作。 我問:「你馬不停蹄地跑,你的王子會不會不滿意?」 「怎麼會,我們各人忙各人的,去年有7個月沒有一起了,但絲毫不影響兩人的感情,我和他至少一周通一次電話,出門前都先交換自己的日程表。這次在美國度假都是分頭去,10天後又天各一方,他忙,我也忙。」 楊二車娜姆說一口氣出了兩本書,去年底是《女人夢——煙雨是天涯》,今年初是《你也可以》。剛剛與台灣簽了3本書,計劃5月份推出,分別是自傳、散文集與時尚薈萃。 娜姆特別跟我提到她最近家裡的大事——在瀘沽湖獅子山下買了4畝地,面湖建起了擁有30個房間的木頭房子,還有一個展示她與王子一起到各國進行文化交流的圖片和書籍的個人展廳。她老強調在那兒可以很寧靜地寫東西和懷孕,而且寫的東西和生的孩子都會非常漂亮。 讓我再次領略到娜姆的宣傳意識和經營策略。而她的可愛之處也在於不避嫌、不忌諱的無懼的生存意識。 她說,走哪匹山,就唱哪匹山的歌。在美國做生意,她要穿名牌服裝;在瑞士當外交官夫人,她要跟潮流,趕派頭;在北京,她是個寫字的人,餓了會跑去吃路邊店;而回到摩梭,她就會洗盡紅顏,素麵朝天地和媽媽、兄弟姐妹們一起種玉米,割向日葵,那才是她最大的享受。
最新動態:
楊二車娜姆,一個總是身穿中式服裝周遊世界的傳奇女人。剛剛經歷了離婚陣痛的楊二車娜姆很快從傷痛中走了出來,在8月25日生日當天推出了自己的新書《暗香》,以西方胸罩、中國肚兜為題材解讀東西方服飾文化。
楊二車娜姆新書問世
楊二車娜姆新著《中國紅遇見挪威藍——我的外交官夫人生活隨筆》,已由華藝出版社出版,今日與讀者見面。
在川滇交界處的大山裡生活著以「女兒國」著稱於世的摩梭人,她們獨特的走婚制度塑造了一代代熱情奔放、活潑開朗的美麗女性,本書作者楊二車娜姆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她曾因婉轉的歌喉贏得了人們的關注,後又遠渡重洋,在美國經商。楊二車娜姆既喜歡帶著簡單的行李浪跡天涯,在深山野嶺中獨享大自然的神秘廣博,又能在繁華的城市裡盡享現代物質文明所帶來的快樂。正當這位有「摩梭文化大使」之稱的「亞洲公主」頻繁穿梭於中美之間時,一位挪威小夥子走進了她的生活。於是,正如本書的書名所說:中國姑娘火一樣熾烈的愛情在挪威青年像海一樣藍的眼睛中燃燒起來。
成為挪威外交官夫人後,楊二車娜姆有太多的思緒、太多的感慨要向她的中國同胞們傾吐:拜見挪威婆婆的尷尬;吃不到大米的苦惱;通過垃圾破案的瑞士清潔工;和她一同為女性命運抱頭痛哭的人類學者;還有最最重要的——如何使這來之不易的異域婚姻保持永遠的芬芳。林林總總,無奇不有,但又都帶有作者鮮明獨特的生命烙印:經多識廣的閱歷使她的文風舒展自然,毫不忸怩造作;摩梭人粗獷的天性使她行文大膽同時又不失女性特有的細膩婉約。該書還配以大量精美的人物及風情圖片,為讀者呈現出一幅幅更全面、更生動的今日外交官夫人生活畫卷,讓人更充分、更翔實地領略國門之外那片精彩的天地。
楊二車娜姆寫新書緬懷逝去情感
幾年前,一本《中國紅遇見挪威藍》,讓我們見證了無比神秘的摩梭族女兒楊二車娜姆和挪威外交官石丹梧的童話般愛情。然而最終卻是王子敵不過寂寞,中了可怕的「七年之癢」魔咒另有所愛。被年輕女孩奉為經典的愛情煙消雲散,楊二車娜姆只能在新書《中國紅別挪威藍》中緬懷逝去的愛情童話。該書於日前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發行。
三個月出一本暢銷書
6歲才穿到鞋子,13歲在原始森林走了五天五夜才看到最近的縣城,30歲就擁有了女人夢想的一切,包括物質和愛情——作為世界最後一個母系王國的女兒,楊二車娜姆有著所有女人夢想的一切。楊二車娜姆奇跡般的成功,在別人看來是運氣,只有她自己明白,所有一切都是靠自己努力爭取來的。
她告訴記者,自己3個月一本暢銷書的效率,是她每天6點就爬起來一直寫到下午兩點的成果。常常是一杯咖啡、幾片麵包就湊合了午餐。現在她手邊又有兩本書要出版,《暗香》是一本好看的圖文書,裡面展示了她花了7年時間精心收藏的中國古老肚兜,而另一本書《一會兒就回來》則是與社交禮儀有關的作品。
為家鄉建博物館被騙
在楊二車娜姆看來,現在最重要的就是把家鄉的私人博物館建好。因為建好博物館能使家鄉瀘沽湖成為旺盛的旅遊景點,所以她不得不一天打5份工:寫書、拍廣告、作演講、設計服裝、舉辦活動,然後把錢再全部投入博物館的建設。不過,在這樣艱辛的努力過程中,卻有一件事給了楊二車娜姆沉重的打擊。
原來,當時楊二車娜姆把建館的任務全權交給一個藝術家朋友負責,投進去60萬,結果卻被這位朋友攜款私逃了。「是我一廂情願相信別人了吧,那次打擊比感情上的打擊更讓我難受。」
可是,盡管有過一次上當的經歷,楊二車娜姆仍選擇相信朋友,現在博物館的工程她還是托朋友幫忙。
「我想做一個楊二車娜姆品牌的香水和服裝,希望未來7年能在國際品牌上佔有一席之地,中國僅有『海爾』太孤單了。」
楊二車娜姆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但現在,她只想能為家鄉多建幾所小學,「我會一步步按照自己的計劃拼下去的。」
兩次婚變依然相信愛情
楊二車娜姆哀傷地告訴記者:「2002年的生日,是我最大的痛。」那一天,楊二車娜姆發現丈夫有了新歡。不過楊二車娜姆並沒有馬上公布自己婚變的消息,以至於在很長時間里,走到哪裡都會有讀者問她,怎麼不和「挪威王子」一起來。楊二車娜姆明白總有一天會瞞不下去,於是動筆寫《中國紅別挪威藍
》,給所有關心她的人一個交代。這是楊二車娜姆第一次以第三人稱寫的小說,寫時覺得很痛,很難寫,但文字很凄美。
經歷了兩段失敗異國婚姻的楊二車娜姆,雖然沮喪地表示:「現在沒有時間和精力再去戀愛,而且我是個不斷找事情做的人,別人養不起的。」但她仍然相信一見鍾情,笑言:「不介意另一半是什麼國籍,只要看對眼就行」。
楊二車娜姆痛悼「童話愛情」
楊二車娜姆日前接受北京媒體采訪時,透露了她與「挪威王子」石丹梧的情變,但其中很多的故事和她對此事的感受思考卻未細說。昨日,華藝出版社編輯黃先生告訴記者:楊二車娜姆正在閉門寫書,她將把所有的心路歷程及她和「王子」之間尚未寫盡的故事,一一細說給喜愛她的讀者們。
楊二車娜姆稱,在書中一是懷念那段「高燒」羅曼蒂克的愛情,一是反思與整理自己 的人生、愛情感悟,更有很多話,要與「高燒」中的人們分享。據介紹,該書已經成稿六七萬字,將很快出版。
現在楊二車娜姆每天早晨六點就起床了,她開玩笑說,一個人睡那麼大一張床,睡不著。如果陽光很好,她會覺得自己依舊是那個高聲談笑的摩梭女人;天氣不好,她會偶爾突然很愛憐很惋惜自己,會很狂燥。一個女人如果是一個悲劇,還有未來嗎?以前,她每天早晨喝的是「挪威王子」石丹梧給她煮的咖啡,現在,每天早晨喝自己煮的咖啡,覺得也真的沒什麼大不了!
轉載,請註明:搜星網 www.aisostar.com
參考資料:http://www.aisostar.com/qitamingxing/20070703/155.html
回答者:冷凍的火 - 助理 三級 7-10 02:02
㈥ 摩梭族為什麼不在中國56個民族之中,她是不是一個民族
摩梭族因為與納西、蒙古族語言,心理素質,地域和宗教信仰上相似,是一個不被官方認可的民族。
摩梭人是一個未識別民族,該族群在國家的整個識別過程中,並未經中央政府以公告的方式宣告民族族別身份。
1959年,中共寧蒗工委辦公室編寫的《寧蒗概況》中,多處提到「摩梭族」。但後來,國家有關部門將居住在雲南寧蒗等地的摩梭歸為納西族,將居住在四川鹽源、木里、鹽邊等地摩梭歸為蒙古族。
多年來,廣大摩梭幹部群眾強烈要求解決族稱問題,寧蒗縣黨政機關和摩梭人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向黨和國家有關部門歷史地、客觀地一再進行反映、迫切要求盡快恢復摩梭族稱。
在摩梭人的強烈要求和縣委、政府以及其他各族群眾的多次反映下,引起了上級的重視。但是由於其在語言,心理素質,地域和宗教信仰上都和當地蒙古族幾乎雷同,沒有得到批准。
(6)摩梭小美女擴展閱讀:
摩梭人的傳統婚姻習俗——走婚
走婚是雲南和四川的少數民族摩梭人的獨特婚姻方式,摩梭人是母系社會,除了少數因為要增加家庭勞動人口而娶妻或招婿外,基本上沒有婚姻制度。
走婚是情投意合的男女通過男到女家走婚,維持感情與生養下一代的方式。由於母系社會中由女性當家。
因此所生下的小孩歸母家生養,生父會在滿月時公開舉辦宴席,承認彼此的血緣關系,避免發生同父亂倫。男性稱女情人為「阿夏」,女性稱男情人為「阿注」。
摩梭人在白天,男女很少單獨相處,只有在聚會上以唱歌、跳舞的方式對意中人表達心意。男子若是對女子傾心的話,在白天約好女子後,會在半夜時分到女子的「花樓」(摩梭成年女性的房間,獨立於祖母屋即」家屋「外)。
傳統上會騎馬前往,但不能於正門進入花樓,而要爬窗,再把帽子等具有代表性的物品掛在門外,表示兩人正在約會,叫他人不要干擾。
然後在天未亮的時候就必須離開,這時可以由正門離開。若於天亮之後或女方家長輩起床之後再離開,則會被視為無禮。
㈦ 關於摩梭族走婚的一些看法
在麗江,有的是隱士和狂人,在和小店老闆討價還價時,你很有可能面對的是一個藝術家或者其他什麼家的,而他們則多是在旅行途中選擇定居在此,麗江的誘惑可見一斑。這里的青石板斑駁中寫著古老的印記,走在上面,城市女孩的高跟鞋絕對需要扔掉,古老的四方街也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對每一個遊客訴說著這種亦幻亦夢的感覺。
走在古城的小巷中,時常莫名其妙地想落淚。迷路是常事,發呆也不足為奇,在這里要尋找一個人,不是在曬太陽,就是在酒吧,不是在酒吧就是在去酒吧的路上。麗江是治療城市病最好的地方,如果在這里拍攝一部東方的「廊橋遺夢」,恐怕所有的故事情節和現代語言都是蒼白的。
同行的年輕人對於艷遇酒吧充滿了希冀。一條小河,兩側古老的建築,大紅燈籠、一輪明月、四方的遊客和各種情調的酒吧,這就是古城晚上最熱鬧的地方???酒吧一條街。臨河而坐,要一杯大理產的風花雪月啤酒,和傳說中的地圖王神侃一番,看著河水中不時飄過的蓮花燈,許個只有自己知道的心願,時間在這一刻凝固了。
艷遇總是不期而遇,兩個滇南的女子丁丁和鐺鐺在這時出現了,她們也是剛到古城,為了忘卻,也為了尋找。沒有風花雪月,只有靜坐沉默,時間和心情一起流逝,在告別的時候約好了明日一起前往瀘沽湖。
對瀘沽湖的嚮往尤顯迫切,美麗的地方更難得有神奇的色彩,除了高原出平湖的女兒國,瀘沽湖畔的母系氏族和摩梭人特有的走婚習俗,更讓同行的熱血男兒們躍躍欲試。
前一天攀登玉龍雪山尋找雪域之光時,峰頂賣巧克力奶的納西族小夥子就告訴我們,要想真正地走婚,就得在瀘沽湖租一匹馬到深山裡尋找,如果遇到自己可意的摩梭女子,一定記住要摳對方的手心,如果對方回摳的話,那就表示她對你情投意合,你當晚就可以跟她走了(註:摩梭人是母系氏族,當地成年男子沒有居住的地方)。練習了無數遍如何摳手心之後,終於在期待中上路了。
導游阿國瑪是半彝半摩人,父親是彝族人,而母親則是地道的摩梭人,她便是父母走婚的結晶(在摩梭風俗中,男子沒有社會地位,也對自己孩子不負任何的撫養責任,孩子的撫養和教育完全由舅舅來承擔)。阿國瑪告訴我們,如果當晚要找到自己心儀的阿肖(「阿肖」是瀘沽湖摩梭人中有情愛關系的男女雙方的互稱),必須過打跳和對唱這一關。摩梭人以能歌善舞著稱,用他們的話來說,剛學會說話就能唱歌,剛學會走路就能跳舞。為了達成我們走婚的願望,阿國瑪在車上帶領我們這幫小夥子唱起了「瀘沽湖情歌」:「隔山隔水來相會,素不相識初見面,只怕白鶴笑豬黑。阿妹、阿妹,瑪噠咪(摩梭語我愛你)、瑪噠咪……」
同阿國瑪的情歌對唱,再加上有兩個滇南美女的相陪,一路的旅程也不顯得枯燥了。沿著金沙江蜿蜒而行,經過五六個小時的車程,群山環繞之中,滿目蒼翠之間,一泓碧藍終於呈現在眼前。
造物主的神奇和恩賜在這里一覽無余,52平方公里的湖面使天地、時光和每個人的心情都在這里凝結了。據說瀘沽湖水面在每天不同的時段都呈現不同的顏色,每年四五月的時候,湖面上會聚集成千上萬的黃鴦(一種黃顏色的鴛鴦),人間和自然界的恩愛全都集中於此了。
旅途的勞累頓時被這里的一切洗滌去了,盪舟湖中,將手放入能見度達12米的湖水之中,摩梭女一曲高揚的「瀘沽湖情歌」將塵世間所有的煩惱都拋到了雲霄之外。湖中小島的名字我始終沒有記住,但它的美麗和清純卻徹底融入了這湖光山色之中。島上的喇嘛廟里有一個摩梭老者,他是村上推選出來看島的。在攀談中我們得知他一生走了六七十次婚,有三個固定的伴侶,他會經常到她們那裡居住。子女有8個,都是由各自的舅舅撫養。對於都市來的我們而言,自然無法理解這樣的生活。
㈧ 有誰知道摩梭族啊
雲南--傳說中女兒國的神秘民族就生長在那,那裡的摩梭人男的叫小阿哥,女的叫小呵妹,至今還保留著"走婚"的風俗習慣。情人之間稱呼,男管叫阿柱,女的則叫阿夏。摩梭族的小阿哥若是見到自己喜歡的女孩,通常會以歌聲來打動她。他們的愛情要經過八年,男要是對自己有意思的女的表示愛意必須經過三關:大門、狗、老祖母。一家當中最有身份地位的是老祖母,不能驚動小狗,要偷摸著進屋。女孩住在花摟,他們的婚姻自由。會為每個小孩擺酒席,由男方出錢,認出自己父親後,孩子由舅舅撫養父親到家時候像客人一樣對待。摩梭人至今很少人考取大學.現在的摩挲族已經基本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只是他們不住在一起,覺得不和好了各自走,女方要撫養孩子。
這樣的生活真的很不幸福!
摩梭族的文化讓人覺得神秘。男人生活在這樣的世界裡會不會感覺到無能的?什麼都是女人做,而他們卻什麼都不用干。
㈨ 電視劇紙婚裡面的摩梭族女孩演員是誰
對她顧小影而言,生活不是小說,不是一點誤會就要尋死覓活、分道揚鑣——生活最真實的地方就在於,即便偶爾有些此起彼伏的矛盾沖突,也不是說放手就能放手的。
那晚,待到顧爸顧媽入睡,顧小影才拿起電話,撥通了管桐的手機。
只響了一聲,那邊就急急接起來,張嘴就說:「爸,我是管桐。」
顧小影鼻子一酸,沒有說話,管桐以為信號不好,著急地「喂喂」兩聲:「爸,信號不好,你再說一遍,出什麼事了嗎?小影好不好?」
顧小影的眼淚終於止不住地湧出來,她吸吸鼻子,可心裡沉沉的也不知道說什麼好。
聽到啜泣的聲音,管桐急忙問:「小影?你怎麼了?哪裡不舒服?肚子還疼嗎?」「我哪裡都不舒服!」顧小影終於忍不住哭出聲,她知道自己此時一定難看極了,可是她就想咧嘴大哭一場,「管桐,你什麼時候回來啊?」管桐心裡猛地抽痛一下,手緊緊抓住電話聽筒,遲疑了幾秒鍾的時間。顧小影還是不停地哭,管桐覺得自己的心臟都被她哭成了一片一片的。
半晌,管桐終於開口:「小影,不哭了,你先睡覺,我忙完手頭的事就回去看你。」
顧小影聽到這句話,更加悲從中來——每一次,他似乎都是這么敷衍她,對她說「我忙完」就如何如何,可是恐怕連他自己都知道,他永遠都忙不完。
顧小影沒有再說話,只是輕輕掛斷手中的電話。
㈩ 為什麼現在女孩喜歡大齡男人
經常看到這樣的抱怨「可恨的女孩,滿世界年輕的小夥子不找,為什麼偏要從媽媽手裡奪走爸爸」、「小女孩,你到我家來,我是叫你妹妹還是叫媽媽」。 走在大街上,你一不留神就能看到胳膊上挎著小美女,手放在美女屁股上摩梭的老男人,那色迷迷的樣子,你絕對不能把他們的關系界定為父女,真要是父女,那也是亂倫的一對,可事實是,亂倫的父女並不多見,那麼,他們就是戀人或夫妻了。 許多女人,都喜歡年紀大的男人,不管比自己大多少,也不管什麼地位,有錢沒錢,也不看相貌帥氣還是平庸,只要你說愛我,只要你有值得我崇拜的地方,我就投懷送抱。 為了喜歡,有的是不遺餘力,使盡了巴結,獻媚的手段,有的則明目張膽的去搶奪人家的老公。為了那份愛,小女孩竟然愛的如醉如痴,死去活來。 為愛情自殘的有之,為愛情殉身的有之。 如今,人們都在驚嘆女人的思維,驚嘆緣份中隱藏的玄機,這個世界越來越讓人看不懂了,年輕漂亮的女人不知道怎麼了,各個像飢不擇食的天使,見到可食之物,就會收攏翅膀,跌落凡塵,哪怕那隻是一粒不起眼的玉米。 有人不解,這些女人是腦子進水了,是讓毛驢給踢了,還是讓人灌了迷魂湯,那麼多帥哥俊男不愛,偏偏喜歡大齡男人,其中還有不少是有老婆孩的,有不少可以做爺爺的。 有的年輕男人妒火中燒,於是,仰天長嘆:「小妹妹們,難道你真的缺少父愛嗎? 現在的男人,越來越老牛吃嫩草了,都想找年輕漂亮的女人做老婆,好像誰找的女人越年輕,越漂亮,誰就越是男子漢。 女人,猶如穿在男人身上的衣服,已經完全成了男人身份的象徵。 有一個年輕男人酸溜溜的說,老男人總是俯瞰女人,那眼神,傲了吧唧的,女人向他求愛,被他看中的只點點頭就算答應了,看不中的,眼皮一耷拉,就像死了爹似的。就是那些離婚的老垃圾們都牛氣沖天的,好像還沒有被女人破身,好像自己依然多麼清純,屁股下坐了一個墊子就以為自己是騎白馬的王子了,你要是給他介紹一個年紀差不多的,他還生氣,說你羞辱他:「怎麼,比我女兒還大?這年紀的女人你還覺得有意思嗎?我又不缺媽。 他說:「瞧這些狗屁男人那副熊樣,那個造作,縱然你很有錢,縱然有無數小姐等你嫖,你也不能拿女人不當一回事啊!」 最後,他暴跳如雷,歇斯底里的說:「媽的,這么牛氣」。 小女人喜歡老男人,老男人更是喜歡小女人,我曾問過一個四十多歲的未婚男人,你能接受多大年齡的女人做老婆,他說,三十左右吧,大了就不行了,因為我不想讓自己感覺她是媽媽,那樣我將不舒服。 小女人嫁大男,本來是無可厚非的,聖人孔子出生時,他的父親已經七十二歲了,而母親只有十八歲,不過,小女子要是爭著搶著嫁老男人成為時尚,這個社會就有問題了,最起碼說是年輕的男人的失敗。 老牛吃嫩草這一社會現象,的確令人匪夷所思,誠如女王懷孕了,人們要相互打探是誰乾的一樣,男人牛氣了,又是誰慣的呢! 小女孩偏愛老男人,嫁老男人,甚至跟一個比自己大上幾十歲的女人爭奪男人,甘願舍棄青春年華與風燭為伴,到底為哪般? 請不要用緣來解釋,我根本就不相信緣,雖然說愛一個男人不需要理由,但是,其中還是有值得她愛的地方,最起碼感覺好。 對小女愛大男這一社會現象,我曾做過調查,不同年齡段的女人都有,其中以三十多歲的女人為多,我特別關心年輕女孩對擇偶的態度,曾問過不止十個二十多歲的女孩,你會不會愛上一個四十多歲的未婚男人,有的回答一切皆有可能,有的乾脆回答會。 她們的理由驚人的相似,說年齡大的男人有著無法抗拒的魅力,除了能夠享受到一種溫馨的父愛外,他們還成熟、穩重、含蓄,最關鍵的是能夠像哥哥,父親一樣的愛她,疼她,懂她,呵護她,還寬容,愛家,敬業,也不會輕易拋棄她。 她們不喜歡年齡跟她們差不多的男人,說他們是青頭愣,由於年紀相當,互不相讓,他們總不拿女人當一回事,也缺乏寬容和信任,吵架,打鬧,賭氣容易成為家常便飯,離婚也不稀奇。 她們的想法沒錯,是這樣的。 所有女人都想擁有一個穩固的家,哪怕是窮點,尷尬點,也不希望婚姻破碎,她們知道,離婚後的女人沒有幾個不凄慘的,有了家,女人的心才踏實,有了家,女人的靈魂才有寄託。而穩定的婚姻只有那些成熟,有責任感,愛她如自己生命的男人才能給予,這些男人,就是年紀大的男人。 你若善於觀察,就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大男小女的婚姻都非常穩固,也和睦,因為,那些老男人都知道珍惜小女子,就像哥哥,父親疼愛妹妹,女兒一樣,所以,你幾乎看不到大男小女有離婚的,更難以看到大男欺負小女,隨意拋棄小女的,至於花心,在外養情人更是罕見。 一個男人跟比自己小十幾歲,幾十歲的小女子吵架,隨意離婚拋棄她,就是別人不說什麼,他都覺得對不起自己的良心,一個小女子能看上他,嫁給她,已經為他付出了許多的代價,你還要欺負她,豈不是太不是人了嗎! 小女嫁大男是聰明的,因為大男絕對能給她的愛情,婚姻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人說:「男人如果具備了淵博的知識、良好的修養、文明的舉止、優雅的談吐、博大的胸懷,以及一顆充滿愛的心靈,一定可以讓一個女人活得足夠漂亮,足夠幸福,哪怕你本身長得並不帥」。誰是這類男人?我想,非大齡男人莫屬。 許多大齡男人,正是由於成熟,閱歷深,才活出一種精神、一種品位、一份至真至性的精彩,這些,正是女人們所仰慕的。 所以,為了女人的幸福,我們也要一如既往的支持小女嫁大男,只不過,某些小男人恐怕要生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