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美女大全 > 黃陂姚集10大美女

黃陂姚集10大美女

發布時間:2022-04-18 12:10:57

A. 袁了凡的故事為何一直被世人廣為流傳

袁了凡的故事之所以一直被世人所流傳,不是因為他改造命運的神奇,而是他的積德與行善。袁不凡的善良,從他的故事與經歷可以一一體現,這也是他改命能與善良聯繫到一起的依據。袁不凡主張人的命運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去改變,所以,他一直在努力改變,從未放棄過,始終如一堅持行善。袁了凡不僅自己樂善好施,其妻子也是賢慧善良。袁了凡在當知縣期間,時刻要求自己要做好事。他准備一本小冊子,專門用來記錄自己的行為舉動以示監督,不會識文寫字的妻子還會因為袁了凡繁忙顧不上做善事而皺眉,她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提示袁了凡多做功德之事。袁了凡的故事有很多很多,如果硬要用文字的形式去表達,可能無法盡顯其意。他的故事無非是在訴說善良人的樸素事,卻是在善意提醒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他想用自己的方式去告誡後人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可以努力的機會。

同時,「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袁了凡的故事也是在勸慰後人要有胸懷,給予犯錯者改正的機會,讓更多的知錯能改。他也在告訴我們用寬容去理解,去原諒,學會給別人機會。總之,袁了凡的故事總能使人豁然開朗,柳暗花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心要求功名的,一定可以得到功名;有心要求富貴的,一定可以得到富貴。明朝重要的思想家袁了凡,是到現在為止眾所周知的第一位具名的善書作家,他寫的《了凡四訓》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他的故事一直被人們所津津樂道。那麼,究竟袁了凡是個什麼樣的人呢?首先,袁了凡是一個十分博學多才的人。他涉足佛學、民生、水利、音樂、幾何等多個領域,在這些領域都頗有建樹,他寫的《歷法新書》中講述了46種歷法,包含了一百五十多種求算的方法,對學問的了解十分深邃,因此他也是明朝史上著名的農學家、歷法學家。更重要的是,袁了凡是善舉運動的推動者。明朝末年的時候,社會變得十分動盪,人們變得不再遵守道德。因此就有許多有學問的人將勸導人們行善懲惡的故事編撰成「善書」,以小說或者說唱的形式廣泛流傳於民間。而袁了凡對善書的興盛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編寫的《了凡四訓》被奉為經典,在這部書中一大半的內容都在勸導人們向善,詳細敘述了什麼是善,善惡之間是以怎樣的標准衡量,怎麼樣行善等與善相關的問題,為人們行善指明了方向。除此之外,他還以功過格來自律。功過格是一種自律的工具,將每天做的事按照善惡增減來計數,他就是用這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也因此他的言行經歷對後人有著重要的影響。這便是袁了凡是個什麼樣的人問題的答案。

從上述內容可以知道袁了凡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博學多才、克於律己還積極行善。在學界有著很高的聲譽,他的思想至今仍有著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B. 花木蘭的故事

花木蘭,中國古代民族女英雄,忠孝節義,以替父從軍擊敗北方入侵民族聞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影響深遠到全世界。花木蘭受中國人尊敬,其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 2009年匯集了中國影壇巨星趙薇,陳坤主演的電影《花木蘭》真實自然感人堪稱經典,口碑和票房雙豐收,國外市場銷售創造了傲人的成績。海外揚威,亞洲票房飄紅,創新傳統文化樹新風,引跑民族題材,完勝百花獎。趙薇的完美演繹連奪國內外電影節4個影後,百花獎優秀故事片。是《電影看中國》系列產品傳播中國電影和文化。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 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蘭在家裡織布,後文還有「出郭相扶將」,說明木蘭的家是在城市范圍內的。這個關鍵詞說明木蘭家過著漢人的生產方式,至少是漢化的鮮卑人。「昨夜」,為什麼朝廷要在夜間把出征名冊通知到戶呢?按照我們的生活常識,不應該是白天張大榜公布嗎?這恐怕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遺習了。北方部落,白天出去放牧,夜裡才回到部落,所以大事軍務,都在夜間通告到戶。北魏鮮卑人入中原不久,還應該保持著這一遺習。軍書:即兵冊。北朝時,世兵制過渡到府兵制,軍戶、士家世代出兵員,父退子繼,戶口也與民戶不同,平時生產、訓練,戰時出征。北朝和隋初時,這樣的家庭,社會地位低於民戶,但高於奴婢。隋煬帝時,軍戶編入民籍,差別消失。可汗-天子:詩句里邊上一句「可汗」(「可汗大點兵」),下一句「天子」(「歸來見天子」),指的都是同一人,就是皇帝,游牧民族稱其為「可汗」,漢族稱其為「天子」。這樣混亂的稱呼,應當是因為北魏孝文帝開始強制漢化,不說漢語就不許當公務員,而民間趕緊改口,但改口不久,時時仍要冒出一點「口音」的緣故。據考,一直到隋代,有些鮮卑族的軍戶還是時有口音的。 市鞍馬:這一段非常奇異。木蘭去搜街,買了一大堆裝備回來。唐代以前,世兵或府兵由國家提供裝備、補給,而從唐代起,府兵要自帶裝備、補給,所以,這一段的描寫背景不會早於唐代初期。至於里邊東南西北各買一樣的寫法,叫做互文,形容木蘭搜街,跑了很大一圈,很認真地置辦裝備,為後文木蘭能夠作戰立功進行鋪墊。拿到現在,就像老人磨嘰月光族的句法:「一天也不懂過日子,今天上五愛買雙鞋,明天擱中街買個包兒,後天上網買套衣服,就知道刷卡」(編者注:五愛市場為沈陽的服裝織紡批發集散地,中街則是沈陽著名的商業步行街。)十二:文中三次出現十二,軍書是十二卷,策勛是十二轉,出征居然也是十二年。這顯然是約數。古人習慣以虛數入詩,如三、九、十、十二、千、萬等,但十二用得這樣頻繁,說明隋唐之際,十二是比較被習慣入詩的一個流行的數字。黑山:不是遼寧的黑山。有考據稱,這里的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東南百里。燕山:也不是北京的燕山,而是「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杭愛山。「殺虎山」和「燕然山」一代,都是北魏與柔然間大戰的著名戰場。策勛:隋開皇初年,采後周之制,置上柱國以下十一等,以酬勛勞。「十二級」的戎勛制度確立於唐高祖武德七年。這又是唐朝時候的事情了。花黃:即額黃、眉間黃。這種妝扮起源於北周。原來,北周宣帝宇文斌禁止天下婦女施粉黛,除了嬪妃宮女,都得「黃眉墨妝」。這說明《木蘭詩》產生年代不能早於北周宣帝末年。但,到唐時花黃已不流行了。紅妝:姐姐歡迎妹妹,「當戶理紅妝」。紅妝是胭脂,屬於施粉黛之列,說明這個姐姐又是唐朝人。
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爭,且表現突出,但卻無人發現她是女子。戰爭結束後,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拒絕
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多載,屢建功勛。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北朝民歌的絕唱,這是一篇由宋代郭茂倩編的長篇敘事詩歌,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木蘭辭》是公認的北朝民歌,和隋朝缺乏密切的關系,這種隋朝末年的說法卻與全文多處有沖突,但是不知道為何會流傳這種說法)。
姓氏解析
據明人焦紱在其《焦氏筆乘》中說:「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 ;清代《康熙黃陂縣志》載:「木蘭,本縣朱氏女……假男子代父西征……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 可見,木蘭本姓朱,西漢人,出生於今武漢市黃陂區姚集鎮大城潭村。黃陂朱木蘭,有關文獻、實物、 傳記三重證據。
故里探尋
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無確載,因此,木蘭之爭歷代有之。最早言及木蘭籍貫的是東晉末、南北朝初的何承天,他在《姓苑》一書中言木蘭任城人。他認為木蘭姓木,乃孔子的弟子端木賜(子貢)之後。端木氏曾因避仇而改姓木。子貢原籍魯國,即今曲阜一帶,東晉南北朝時,曲阜曾屬任城郡,所以何承天稱木蘭是任城人,不過此說學術界並不認可。當前爭議最激烈的有安徽亳州、河南虞城、湖北黃陂、陝西延安四個地方。虞城由娘娘廟改為木蘭廟,再附會為木蘭家鄉;黃陂由木蘭樹稱木蘭山,建木蘭廟,再附會為木蘭故里;延安在黃河西邊百餘里,也可「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那裡有座萬花山,也被附會為木蘭故里。以上三地都認為木蘭是隋朝或唐朝人。 1、河南商丘市虞城縣營郭鎮是木蘭故里,有花木蘭祠為證。

C. 花木蘭有真人嗎或者是誰的替身

有真人!不過她的名字比較有爭議!
姓氏解析
據明人焦紱在其《焦氏筆乘》中說:「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 ;清代《康熙黃陂縣志》載:「木蘭,本縣朱氏女……假男子代父西征……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 可見,木蘭本姓朱,西漢人,出生於今武漢市黃陂區姚集鎮大城潭村。黃陂朱木蘭,有關文獻、實物、 傳記三重證據。
故里探尋
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無確載,因此,木蘭之爭歷代有之。最早言及木蘭籍貫的是東晉末、南北朝初的何承天,他在《姓苑》一書中言木蘭任城人。他認為木蘭姓木,乃孔子的弟子端木賜(子貢)之後。端木氏曾因避仇而改姓木。子貢原籍魯國,即今曲阜一帶,東晉南北朝時,曲阜曾屬任城郡,所以何承天稱木蘭是任城人,不過此說學術界並不認可。當前爭議最激烈的有安徽亳州、河南虞城、湖北黃陂、陝西延安四個地方。虞城由娘娘廟改為木蘭廟,再附會為木蘭家鄉;黃陂由木蘭樹稱木蘭山,建木蘭廟,再附會為木蘭故里;延安在黃河西邊百餘里,也可「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那裡有座萬花山,也被附會為木蘭故里。以上三地都認為木蘭是隋朝或唐朝人。

D. 中國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後花木蘭這個人如果有是哪朝的人

流傳千古的巾幗英雄花木蘭在維護民族統一的戰爭中,曾立下不朽戰功,不愧為是頂天立地的女中豪傑和民族英雄。木蘭將軍的形象家喻戶曉,影響深遠,歷久不衰。但千百年來,有關木蘭的身世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爭議的焦點主要有:究竟有沒有木蘭這個人?木蘭究竟出生於哪個朝代?木蘭是何地人?木蘭姓什麼等等。針對以上人們普遍關注的四個問題,考證如下: 一、究竟有沒有木蘭這個人?從古至今,不論是本地還是外地均有人認為,花木蘭只不過是一個文學作品中人物,而實無其人。其理由是,木蘭其人只見於《木蘭辭》,而無正史記載,只是野史傳說等等。筆者認為,這種看法是不確切的。一是木蘭其人不是最早只見於《木蘭辭》,而是遠在《木蘭辭》問世之前就有人提到木蘭了。圈內人士周知,《木蘭辭》最早見於南北朝陳代釋智匠所編的《古今樂錄》一書,而生於東晉末、南北朝初期的著名學者何承天(370—447),在其《姓苑》一書中就已經提到木蘭了。在《木蘭辭》問世前一百多年,就有人提到木蘭了,怎麼能說木蘭其人最早見於《木蘭辭》呢?二是祭祀木蘭的廟宇,至遲在唐代就出現了,晚唐詩人杜牧到木蘭山還寫過一首《題木蘭廟》的詩。在中國,為純文學作品中人物立廟是沒有的。不論立什麼廟,都有其原始化身。所以曾疑《木蘭辭》為「寓言」的宋代學者程大昌看到杜牧的詩,在其所著《演繁露》中驚嘆:「觀杜牧此詩,既有廟貌,又曾作女郎,則誠有其人矣!異哉!」三是在我國古代詩歌中,尤其是在《木蘭辭》出現前後的一段歷史時期中,詩歌中的所謂「文藝形象」,幾乎均有其真實的原形。所以說,我們不能拿現代文學創作來衡量古代,可以大膽地說,在我國歷史上確有木蘭其人。二、木蘭是哪個朝代的人目前對木蘭生活時代有三種說法:一是漢代;二是南北朝;三是隋唐。究竟哪種說法正確?這需要史料來證實。《木蘭辭》最早見於南北朝陳代,此前何承天在《姓苑》中也曾提到木蘭、《南齊書·州郡志》中提到在今湖北黃陂曾設過木蘭縣。依此推斷,木蘭生活的時代不會晚於南北朝,不會晚於何承天。試想:何承天那個時候,木蘭之名已蜚聲海內,說明木蘭生活的年代要比何承天早得多。所以,南北朝和隋唐之說至少是難以服眾的。那麼,木蘭漢代說倒是有證據的。木蘭曾戍邊燕山,在燕山南麓的河北省完縣,自古以來都有祭祀木蘭的廟宇。那裡至今尚存一塊元代碑刻,題為《漢孝烈將軍記》。碑載:「漢文帝時,單於侵境,大括天下民以御,神父當行戍。父極痛無男子可代己者。哀嘆良久,竟行。神閨中,憫其父老,即洗鉛粉,脫梳珥,一變戎服,貫甲胄,趨赴軍中。搴旗斬將,攻城略地,所向克捷,莫有當其鋒者。在軍凡十二年,屢立殊勛,論功上首,辭弗受賞,願歸故里,事奉父母。文帝嘉焉,特從其志。漢世嘗作《木蘭辭》,闡揚於前,唐杜牧之亦歌其事於後。」此碑立於元寧宗懿麟質班至順三年(1332年),是目前發現的記載木蘭事跡的最早的碑刻。從碑文來看,其中提到的漢世嘗作《木蘭辭》,這就充分說明木蘭出生的年代早,也說明木蘭出生於漢代。三、木蘭是哪裡人人們總是想用流芳百世的英雄美人為自己的故里增光,而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家又無確考,因此,木蘭之爭歷代有之。最早言及木蘭籍貫的是東晉末、南北朝初的何承天,他在《姓苑》中言木蘭是任城人。河北省《完縣志》載:木蘭姓魏,亳州人。安徽省《亳州志》載:「木蘭,一名花弧,魏姓,譙郡(今亳州)城東魏村人。」河南省虞城縣營廓鎮(古屬商丘縣)北二里有塊碑文記載,木蘭是虞城人。明代鄒之麟《俠女傳》言:「木蘭,陝人也。」加之豫劇《花木蘭》(五十年代已拍電影)也說花木蘭是陝西延安人。《湖北通志》、《黃州府志》和《黃陂縣志》則記載木蘭為黃陂人。對以上各種說法,學者們通過實地考察,大多數認為木蘭是湖北黃陂人的理由最充分。第一,不少史書記載,木蘭為黃陂人。據《寰宇記》載:湖北省黃陂縣北六十里有一座木蘭山,山上唐代就有一座木蘭廟,杜牧作黃州刺史時曾來此,並寫《題木蘭廟》詩一首。蠃園舊主著《木蘭奇女傳》小說一書。修慶民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為本書作序。序中說:《唐書》言:木蘭,姓朱,西陵人。嫻弓馬,諳韜略,轉戰沙漠,累大功十二,封武昭將軍,凱旋還里……。2004年,中央電視台與廣州軍區政治部《花木蘭》電視劇劇組到黃陂區考證,也確認花木蘭是雙龍鎮、即今黃陂木蘭山北數里之遙的姚集鎮大城潭村人。第二,古時黃陂曾以木蘭命名設置過木蘭縣。據《黃陂縣志》載:木蘭山北雙龍鎮朱異(字壽甫)之女木蘭,十八歲女扮男裝,替父從軍,英勇征戰十二年,「掃滅羌胡,功懸日月」,晉封為將軍。她不受朝祿,卸戎裝歸鄉,侍奉雙親,成老閣九十壽終,葬於木蘭山北,墓前豎碑曰「木蘭將軍之墓」。80年代中期,省市文物部門勘探,在木蘭山北立新店背側果然發現一大土冢。土冢直徑30米,高5.8米,人們稱其為將軍墳。現在土冢的南端已復立一石碑,據說這塊石碑很早以前就流落民間,幾年前才被相關單位找回。碑文雖難看清,但「敕建木蘭將軍墓碑序」幾字仍依稀可辨。此外,在「將軍墓」西南,還復修了在「*」期間遭受毀沒的唐木蘭將軍廟。顯然,木蘭生於黃陂,卒於黃陂,故為黃陂人。四、木蘭姓什麼關於木蘭姓氏,說法很多,至少有四種。一說何承天在《姓苑》中認為木蘭姓木;二說陝西延安木蘭姓花;三說湖北黃陂木蘭姓朱;四說安徽亳州、河北完縣、河南虞城都稱木蘭姓魏。但各地都稱花木蘭,而不稱朱木蘭、魏木蘭。花木蘭本是姓朱,家住湖北黃陂北鄉雙龍鎮大城潭村(今屬武漢市黃陂區姚集鎮)。木蘭父親任職千戶長,名朱異,字壽甫,號天祿。母親名趙桂貞。那麼朱木蘭為什麼稱為花木蘭呢?據《武漢史話黃陂分卷》記載:木蘭本姓朱,十八歲時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沙場上橫*躍馬,用兵如神。羌胡一個叫花阿珍的女將,對她產生了愛慕之情。花阿珍千方百計要俘獲木蘭,但總是得不到手。後來在一次與木蘭的交鋒中用「捆仙繩」捆住了木蘭,硬要與她成親。木蘭佯說:「成親可以,但你得和我一起投奔大漢。」花阿珍同意了。從此木蘭手下又多了一名驍勇的女將。十二年後,班師回朝,木蘭還了女兒身,花阿珍好不驚訝。木蘭覺得對不起阿珍,就和她結成姊妹,還幫她提了一門親事。之後,花阿珍就叫木蘭為「花妹」,木蘭也稱花阿珍為「花姐」了。久之,人們就叫朱木蘭為花木蘭了。

E. 歷史上有花木蘭這個人嗎花木蘭的原型是誰

確有其人。
關於花木蘭,有很多不算是文學作品的書籍(紀錄、縣志)都有記載,由此而論似乎其人存在(起碼是有原型的);但是各處記載存在很大的分歧,給人感覺有虛構和文飾的成分,所以若說其真實存在,似乎也缺乏證據。
以下是各文獻的記載:
祖沖之《述異記》、李亢《異志》:木蘭姓花,女扮男裝參軍。
清康熙年間的《黃陂縣志》:木蘭,本縣朱氏女,生於唐初,……假男子代父從軍,……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
焦竑《焦氏筆乘》: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
《新唐書》:少女木蘭,姓任
《大清一統志》:潁州譙郡城東魏村人
現在結論:
1993年,虞城縣舉辦了中國第一屆木蘭文化節。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蘭辭》內容和尚存的元碑記載。一致認為,花木蘭的故鄉在虞城,已確鑿無疑。木蘭故里在虞城,有花木蘭祠為證。在京九鐵路線上,有個虞城木蘭站,不遠處即為花木蘭祠,是隋朝木蘭故居所在地。祠始建於唐代,佔地面積72000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門、大殿、獻殿、後樓和各院落,共有百餘間。大門過道內,塑有花木蘭的高大戰馬;大殿內,塑有花木蘭戎裝出征像和兩側侍衛;後樓塑有花木蘭少女像、全家合歡像;祠殿內外,有歷代官吏、名人贊美花木蘭的撰文、題詩、書畫等碑刻十餘通。如唐代杜牧詩:「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佛雲堆上祝明妃。」可惜,原祠毀於1943年一場戰火,近年重修,尚有清代祠碑保存完好。
木蘭祠始建於唐代,金代泰和年間(公元1201-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至元代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7年),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松等,又募資修祠立碑。由於歷代重修,祠宇佔地面積一萬平方米,祠地四百餘畝,住僧人十餘人。
1943年毀於戰火。現倖存祠碑兩通。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內東側。碑為青石,通高3.6米,寬1米,碑首前後皆為深浮雕的二龍雲里戲珠,布局對稱,造形大方。篆字題名《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四邊刻有圖案,上邊用誇張浪溫的手法,刻有二龍戲珠,龍頭大而逼真,龍身簡而細小,穿入流雲,生動美妙。兩邊陰刻牡丹花紋,線條活潑流暢,古樸而不俗。碑文正書31行,滿68字,其刻書精美,蒼勁有力。龜座高0.7米,龜形伸頭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卧,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統二年,祖居歸德湯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經專家鑒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1982年,由省文局撥款,又重修碑樓,頂為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17層封檐,前後園門,古樸典雅,碑樓四周砌有圍牆。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外西側。通高2.14米,寬0.78米,方座,碑額刻有深浮雕盤龍,篆字題名,碑文正書,歸德府商丘縣庠生孟毓謙撰文,歸德府商丘縣邑大學生孟毓鶴書丹,芒山石工張握玉刻石。

F. 黃陂區的歷史沿革

據在黃陂區長軒嶺境內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明遺址——採石場遺址證實,早在5萬年前,就已有人類在黃陂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距今6000—4000年的新石器時期,以西陵國和「三苗」氏族為主體集團星布於灄水干支流域,歷經大溪文化時期、屈家嶺文化時期和石家河文化時期的更迭與積累。距今4400年的張西灣城址為武漢市迄今發現最早的城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型城址聚落。夏商屬古荊州之域。
距今3500年的商代的盤龍城遺址,是長江流域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古城,被稱為「華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漢之根」。盤龍城出土的94厘米長的大玉戈納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被稱為玉戈之王。
公元前980年,周昭王南征荊楚,建長子國,都城在黃陂前川椅子山遺址(今區檔案局)。前655年起屬楚國。秦,黃陂屬南郡。
漢屬荊州江夏郡西陵縣。漢末黃祖於此築城鎮遏,名黃城。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魏王曹操在黃陂黃花澇置石陽縣,為荊州江夏郡駐地。
南齊年間,為榮耀木蘭故里,在黃陂北部的姚集大城潭設置木蘭縣。南朝梁武帝在湘州梁安縣(今六指街道東城址)築冶城。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在梁興縣鹿關城(黃陂區北)置北江州,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改為南司州州府駐地,並置黃陂縣,系合黃城與武湖得名。
隋在黃陂雙龍鎮復置木蘭縣。唐初屬南司州,為安昌郡郡府駐地。後屬淮南道黃州。五代初屬吳,後屬南唐。
宋屬淮南西路黃州齊安郡。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屬湖廣行省黃州路。明屬湖廣布政使司黃州府。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屬湖北布政使司漢黃德道漢陽府。 中華民國早期,廢府改道,先後屬鄂東道,江漢道、省直轄。自民國二十一(1932年)年起,先後屬第二、三、四行政公署及鄂東行署。
1949年,黃陂屬孝感專區管轄。1959年,劃歸武漢市,1961年劃入孝感地區,1983年,黃陂再次劃歸武漢市管轄。
1998年,國務院同意撤銷黃陂縣,設立武漢市黃陂區,行政級別為副廳級,享有地級市經濟許可權,以原黃陂縣的行政區域為黃陂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黃陂大道380號。

G. 花木蘭 為什麼叫朱木蘭

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中華大地流傳1000多年,可謂家喻戶曉。但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楚文化研究專家劉玉堂最近卻語出驚人:花木蘭其實不姓花,而是姓朱。
在最新一期《今日湖北》雜志上,劉玉堂等人撰文稱:在樂府詩歌《木蘭辭》中,木蘭是無姓的。民間以為木蘭姓花,俗稱「花木蘭」。為突出其女性美,民間遂將「花」作為木蘭之姓。
其實,木蘭姓朱,西漢人,出生於今武漢市黃陂區姚集鎮大城潭村。黃陂朱木蘭,有文獻、實物、口傳三重證據。明人焦紱在其《焦氏筆乘》中說:「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
清代《康熙黃陂縣志》載:「木蘭,本縣朱氏女……假男子代父西征……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
為何有人說木蘭是河南虞城人、陝西延安人、安徽亳州人或山東曹縣人?劉玉堂接稱,由於木蘭故事作為歷史事實與作為文學藝術表現對象,有著較大出入,因而造成了這種差別。

H. 花木蘭的資料,越詳細越好,還有時代背景,急!!!!

花木蘭
孝烈將軍—花木蘭,中國古代民族女英雄,忠孝節義,以替父從軍擊敗北方入侵民族聞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影響深遠到全世界。《木蘭辭》又稱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也是敘事詩。花木蘭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花木蘭是北魏人,北方人喜歡練武。花木蘭的父親以前是一位軍人,從小就把木蘭當男孩來培養。木蘭十來歲時,他就常帶木蘭到村外小河邊,練武,騎馬、射箭、舞刀、使棒。空餘時間,木蘭還喜歡看父親的舊兵書。
電影《花木蘭》海報,趙薇飾演(18張)北魏遷都洛陽之後,經過孝文帝的改革,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較為安定。但是,當時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 木蘭的父親年紀大了,沒辦法上戰場,家裡的弟弟年紀又小,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多年的軍旅生活。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人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更不要說木蘭又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但是花木蘭最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十數年(原文為12年,是虛指)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認為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不過,花木蘭拒絕了,她請求皇帝能讓自己回家,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朴。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 《木蘭詩》被列入中小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生世代誦頌。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
商丘第五屆國際木蘭文化節(20張)河南商丘虞城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木蘭之鄉」。人們為了紀念花木蘭,在河南商丘虞城縣內還建有木蘭中學、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花木蘭度假村、花木蘭產業集團、花木蘭民兵連、木蘭巨型雕像等。商丘市還組建有花木蘭武術協會、花木蘭盤鼓隊、花木蘭舞龍隊。每年的四月初八,木蘭的生日,人們前來祭祀,人山人海,廟會盛大。2009年10月26日上午,新落成的虞城縣木蘭文化廣場鑼鼓喧天,彩旗招展。備受矚目的中國·商丘第五屆國際木蘭文化節在這里隆重舉行。木蘭文化源遠流長,木蘭故事家喻戶曉。「虞城縣木蘭傳說」是2007年3月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6月國務院確認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更好地弘揚木蘭精神和民族文化,商丘市從2000年開始舉辦木蘭文化節系列活動,已經成功舉辦了五屆。現在,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名子不但在我國家喻戶曉,而且由於美國迪斯尼公司耗巨資製作的卡通片《花木蘭》的巨大影響,她的美名已傳遍了全球。美國新聞媒體賦詩稱贊"古有神州花木蘭,替父從軍英名響;今有卡通"洋木蘭",融中貫西四海揚。" 2009年12月由星光國際領銜出品的中國電影趙薇版《花木蘭》 取得了票房和口碑雙豐收,引國內外媒體關注,創新傳統文化樹新風。不但在國內上映時候成功迎戰多部進口的美國好萊塢大片的圍攻,在海外市場上也表現不俗,實現了「走出去」。該片去年11月27日全國公映,作為2009年賀歲檔第一部國產大片,《花木蘭》憑借民族題材和演員陣容的雙保險,高舉民族題材的大旗,上映時在眾多好萊塢大片的圍 追堵截之下,創造了傲人的成績。在中國內地、香港、台灣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亞太地區上映以來,票房已經突破1.1億。《花木蘭》海外再揚威,韓國首周末票房飄紅華語片《花木蘭》自9月2日起在韓國上映,首周票房名列票房榜前列,票房飄紅。9月7日晚,在中國電影局參與的電影研討活動中,現場表彰了近幾年在「走出去」工程中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國際上有巨大影響的十部國產影片,《花木蘭》、《赤壁》、《建國大業》等優秀影片均在其中。主演《花木蘭》的中國著名女演員趙薇更在2010年8月,出任第10屆長春電影節形象大使並獲得影後殊榮,2010年10月16日榮獲第19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之第三十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獎等多個影後桂冠。電影《花木蘭》成功斬獲百花獎優秀故事片獎。 《花木蘭》熱映的消息不但登上《新聞聯播》還吸引了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美國《時代》周刊專門在官網上以《中國VS迪士尼:木蘭之爭》為題發表評論指出,「中國本土的電影人也開始立足於發掘和創新傳統文化,借鑒好萊塢的成功元素和商業操作模式。目前正在熱映的《花木蘭》正是一個很好的實例,經典題材加上國內一線的演員,以商業大片的模式加以運作,同樣取得了豐厚的票房回報。
編輯本段相關記載
花木蘭(有學者考證,其生於412年,死於502年,享年90歲。一說生於412年,在從軍12年後返鄉,因不願做魏主之妃,自殺。)的故事流傳廣遠,一千多年以來有口皆碑,但對於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傳說紛壇,莫衷一是。 關於她的姓氏,有人說是姓朱,有人說是復姓木蘭,有人說是姓魏,明代的徐渭在《四聲猿傳奇》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一說朱文祿)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仍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 至於出生年代,姚瑩在《康輶紀行》中說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時人;宋翔鳳的《過庭祿》中則說她是隋恭帝時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則說她是唐初人,比較起來北魏時人的說法比較可靠。 說到籍貫里居,姚瑩以為她是涼州人,《大清一統志》說她是穎州譙郡東魏村人,還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或黃州人,河南省《商丘縣志》則說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縣志》的說法比較合理。 然而不管怎麼說,正如《中國文學發展史》所言:「考證這些無稽之談,實在沒有一顧的價值,我們只要知道花木蘭是一個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夠了。」
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河南通志》:「隋木蘭,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時發兵御戍,木蘭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還。鄉人為之立廟」。 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歷年以紀,交鋒十有八戰,策勛十二轉。朝覲,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視。擁兵還譙,造父室,釋戎服,復閨裝,舉皆驚駭。咸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見也。衛兵振旅還,以異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謚也……」 明人劉惟德著《韓木蘭(娥)傳》載:「少女木蘭,姓韓,原名娥,四川閬中人。」
編輯本段歷史民歌
《木蘭詩》
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在《木蘭詩》的註解中稱「不知起於何代」。《古今樂錄》記載:「《木蘭詩》本唐朔方節度使韋元甫始得於民間。」然而,《古今樂錄》早已失傳。此說如今仍有爭議。參見《木蘭詩》種種。 民歌《木蘭詩》,很多人成年後仍能背誦,可是細勘詩句,卻總感覺味道很怪。 因為,這是一首很雜糅的詩歌,詩句的後面似乎藏著不同時代的迥異聲音。南北朝時代落日的余暉,令木蘭從軍征戰的故事,留下長長短短的暗影,一直投射到當代人的書卷旁邊。
《木蘭詩》(11張)詩歌原文
—— 郭茂倩《樂府詩集》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 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相關評價
北朝樂府民歌,又稱《木蘭詩》,約作於北魏遷都洛陽以後,中經隋唐文人潤色。最初錄於南朝陳僧智匠《古今樂錄》,長300餘字。它是我國古代民間文學中的一篇優秀敘事詩。寫的是女英雄木蘭喬扮男裝替父從軍,最後光榮還鄉的故事。 這是一首流傳很廣的北方民歌《木蘭辭》,這首民歌的主角是一位英勇的北方女子花木蘭。這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創作背景
創作過程的時代真相,首先必須明確,《木蘭詩》是一首民歌。最早在南陳時,有個和尚叫智匠,編了一本《古今樂錄》,錄有「歌辭有《木蘭》一曲」。劉宋朝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在《木蘭詩》的註解中稱「不知起於何代」,意思是沒有確切的創作年代。 北朝同一時期的民歌開頭用起興手法,往往異曲同詞,如《折楊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當窗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開頭的起興,顯然與《折楊柳》同源,再加上詩中的一些關鍵詞和細節,可以證明,《木蘭詩》的雛形產生於北朝是無疑的;到南朝梁陳之時曲辭流傳到南方,得到記載和整理;到唐朝,有一個叫韋元甫的朔方節度使,在民間又得到這首已經流變了很多年的民歌,再次整理潤色出來,很可能還參照了《古今樂錄》的版本,於是才有了《木蘭詩》最終的版本。 現代人的歌詞里唱「東邊牧馬,西邊放羊」,那麼,真實的生活里就不到西邊去牧馬,不在東邊去放羊了嗎?這個跟「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一樣,也都是互文,是趣味化的鋪陳。北朝,是性情奔放的年代,女人牧馬、放羊、打仗,都是很厲害的,絲毫不讓須眉。所以,木蘭的故事,應該有很多的個案為其衍生的素材。 民歌體裁作品的產生、流傳、變化和整理完成,一般都要經歷過一個很長的發酵時間,不可能一蹴而就。《木蘭詩》之中雜糅了各個時代的印記,正是這一文學規律的極好註解。比如,假設過幾天有人要排一部新戲《明英烈》,有這么個細節:劉伯溫為永樂皇帝營建北京,二人正在圓明園議事,太子過來參見說:老爸,什麼時候帶我去打獵?於是五百年後,有專家據此考據,並產生了爭議:有專家指出,戲名叫《明英烈》,那麼應該是清末的作品;可是有的專家又根據「劉伯溫為永樂皇帝營建北京」這個根本沒有史實依據的故事情節,推測這出戲一定拍攝於「戲說」風流行的2000年左右;還有人根據其中「老爸」這個稱呼,推測該戲一定產生於用自己的心得說歷史、把經典加以碎片化處理的2006年左右。文學作品的年代分歧,一般都是這么產生的。《木蘭詩》也不例外。
詳細分析
《木蘭詩》究竟是什麼時代的產物? 花木蘭為什麼姓花? 她的家鄉究竟在哪裡? 《木蘭詩》的原文,自相矛盾,時代符號錯綜糾結: 機杼:木蘭在家裡織布,後文還有「出郭相扶將」,說明木蘭的家是在城市范圍內的。這個關鍵詞說明木蘭家過著漢人的生產方式,至少是漢化的鮮卑人。「昨夜」,為什麼朝廷要在夜間把出征名冊通知到戶呢?按照我們的生活常識,不應該是白天張大榜公布嗎?這恐怕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遺習了。北方部落,白天出去放牧,夜裡才回到部落,所以大事軍務,都在夜間通告到戶。北魏鮮卑人入中原不久,還應該保持著這一遺習。軍書:即兵冊。北朝時,世兵制過渡到府兵制,軍戶、士家世代出兵員,父退子繼,戶口也與民戶不同,平時生產、訓練,戰時出征。北朝和隋初時,這樣的家庭,社會地位低於民戶,但高於奴婢。隋煬帝時,軍戶編入民籍,差別消失。可汗-天子:詩句里邊上一句「可汗」(「可汗大點兵」),下一句「天子」(「歸來見天子」),指的都是同一人,就是皇帝,游牧民族稱其為「可汗」,漢族稱其為「天子」。這樣混亂的稱呼,應當是因為北魏孝文帝開始強制漢化,不說漢語就不許當公務員,而民間趕緊改口,但改口不久,時時仍要冒出一點「口音」的緣故。據考,一直到隋代,有些鮮卑族的軍戶還是時有口音的。 市鞍馬:這一段非常奇異。木蘭去搜街,買了一大堆裝備回來。唐代以前,世兵或府兵由國家提供裝備、補給,而從唐代起,府兵要自帶裝備、補給,所以,這一段的描寫背景不會早於唐代初期。至於里邊東南西北各買一樣的寫法,叫做互文,形容木蘭搜街,跑了很大一圈,很認真地置辦裝備,為後文木蘭能夠作戰立功進行鋪墊。拿到現在,就像老人磨嘰月光族的句法:「一天也不懂過日子,今天上五愛買雙鞋,明天擱中街買個包兒,後天上網買套衣服,就知道刷卡」(編者注:五愛市場為沈陽的服裝織紡批發集散地,中街則是沈陽著名的商業步行街。)十二:文中三次出現十二,軍書是十二卷,策勛是十二轉,出征居然也是十二年。這顯然是約數。古人習慣以虛數入詩,如三、九、十、十二、千、萬等,但十二用得這樣頻繁,說明隋唐之際,十二是比較被習慣入詩的一個流行的數字。黑山:不是遼寧的黑山。有考據稱,這里的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東南百里。燕山:也不是北京的燕山,而是「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杭愛山。「殺虎山」和「燕然山」一代,都是北魏與柔然間大戰的著名戰場。策勛:隋開皇初年,采後周之制,置上柱國以下十一等,以酬勛勞。「十二級」的戎勛制度確立於唐高祖武德七年。這又是唐朝時候的事情了。花黃:即額黃、眉間黃。這種妝扮起源於北周。原來,北周宣帝宇文斌禁止天下婦女施粉黛,除了嬪妃宮女,都得「黃眉墨妝」。這說明《木蘭詩》產生年代不能早於北周宣帝末年。但,到唐時花黃已不流行了。紅妝:姐姐歡迎妹妹,「當戶理紅妝」。紅妝是胭脂,屬於施粉黛之列,說明這個姐姐又是唐朝人。
編輯本段史海鉤沉
年代考證
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辭》(又作《木蘭詩》)(約作於北魏遷都洛陽以後,中經隋唐文人潤色)的描述,對於花木蘭的歷史年代問題,目前有兩種主要的民間說法是: 花木蘭
第一種說法是: 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爭,且表現突出,但卻無人發現她是女子。戰爭結束後,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拒絕。 第二種說法是: 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多載,屢建功勛。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北朝民歌的絕唱,這是一篇由宋代郭茂倩編的長篇敘事詩歌,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木蘭辭》是公認的北朝民歌,和隋朝缺乏密切的關系,這種隋朝末年的說法卻與全文多處有沖突,但是不知道為何會流傳這種說法)。
姓氏解析
據明人焦紱在其《焦氏筆乘》中說:「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 ;清代《康熙黃陂縣志》載:「木蘭,本縣朱氏女……假男子代父西征……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 可見,木蘭本姓朱,西漢人,出生於今武漢市黃陂區姚集鎮大城潭村。黃陂朱木蘭,有關文獻、實物、 傳記三重證據。
故里探尋
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無確載,因此,木蘭之爭歷代有之。最早言及木蘭籍貫的是東晉末、南北朝初的何承天,他在《姓苑》一書中言木蘭任城人。他認為木蘭姓木,乃孔子的弟子端木賜(子貢)之後。端木氏曾因避仇而改姓木。子貢原籍魯國,即今曲阜一帶,東晉南北朝時,曲阜曾屬任城郡,所以何承天稱木蘭是任城人,不過此說學術界並不認可。當前爭議最激烈的有安徽亳州、河南虞城、湖北黃陂、陝西延安四個地方。虞城由娘娘廟改為木蘭廟,再附會為木蘭家鄉;黃陂由木蘭樹稱木蘭山,建木蘭廟,再附會為木蘭故里;延安在黃河西邊百餘里,也可「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那裡有座萬花山,也被附會為木蘭故里。以上三地都認為木蘭是隋朝或唐朝人。 1、河南商丘市虞城縣營郭鎮是木蘭故里,有花木蘭祠為證。 在京九鐵路線上,有個虞城木蘭站,不遠處即為花木蘭祠,是隋朝木蘭故居所在地。祠始建於唐代,佔地面積72000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門、大殿、獻殿、後樓和各院落,共有百餘間。大門過道內,塑有花木蘭的高大戰馬;大殿內,塑有花木蘭戎裝出征像和兩側侍衛;後樓塑有花木蘭少女像、全家合歡像;祠殿內外,有歷代官吏、名人贊美花木蘭的撰文、題詩、書畫等碑刻十餘通。如唐代杜牧詩:「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佛雲堆上祝明妃」。可惜,原祠毀於1943年一場戰火,近年重修,尚有元代、清代祠碑保存完好。2007年5月22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做出決定,命名虞城縣為「中國木蘭之鄉」,並同意虞城縣掛牌成立「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 木蘭葬於延安,聖地有勝跡。木蘭家住延安城南萬花鄉花塬頭村,為花姓,北魏人。死後葬於村旁山上,稱「花家陵」。皇帝還派人送葬,墓下有石階,兩旁分列石人、石馬、石獅、石羊。1984年,在延安萬花山修復了木蘭陵園。該園雕梁畫檔,典雅壯觀,依山建有墓冢,石碑上刻有舒同所書的「木蘭詩」、「花將軍墓」,以及白居易、杜牧等著名詩人歌頌花木蘭的詩詞。園內遍植滿了木蘭喜愛的牡丹花,塑有木蘭戎裝石像,躍馬橫劍,逼真再現了木蘭當年的英雄氣概。 2、安徽亳州市也有史書文物建築證明自己是花木蘭故里。 亳州說認為花木蘭是漢朝人,早於北朝的木蘭辭,符合邏輯。城郊有陵,並有多塊石碑。 木蘭亳州人之說主要有下列根據: (一)明代,由皇帝御批的《大明一統志》載:「木蘭姓魏,亳州人。嘗代父戍完(縣),唐封孝烈將軍」。 (二)清代,《大清一統志》引《大明一統志》雲:「木蘭姓魏,亳州人。漢文帝時,匈奴寇北邊,發內郡戍之。木蘭代父為戍卒,以功為小校,所戍是完縣,故完人祀之。孝烈將軍,唐所封也。」 (三)明清以來的《鳳陽府志》、《潁州府志》、《保定府志》異口同聲,均言「木蘭姓魏,亳州人。」《歸德府志》雲:「木蘭,亳之譙人也。」 (四)古代《亳州志》、《完縣志》均言:「木蘭姓魏,亳州人」 。 (五)清代由皇帝欽定的大型圖書《古今圖書集成》內言「木蘭姓魏,亳州人。」 (六)明代巡按御史(皇家史官,自稱柱下史)何出光曾作《木蘭祠賽神曲》12首,他在序文中說:「木蘭,亳人,魏氏女。」 (七)完縣(今名順平縣)木蘭祠元代碑刻《漢孝烈將軍記》言:「神姓魏,字木蘭,亳州人。」 (八)木蘭戍邊燕山,《燕山叢錄》一書對木蘭的記載較為詳細,雲:「完縣東門外有孝烈廟,榜曰孝烈將軍。」《大清一統志》引《大明一統志》雲:「縣東或雲即木蘭女嘗代父戍此。唐封孝烈將軍。」有古碑稱曰:「木蘭姓魏,亳州人。」 (九)歷代學者,如元代學者達世安、明代學者朱國楨、明代詩人吳姚奎等,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白無誤地稱:「木蘭姓魏,亳州人。」 (十)木蘭家鄉亳州及木蘭戍邊之地燕山一帶均有很多傳說,不約而同地認為:木蘭是漢代女子,從軍的背景也是匈奴犯境。 3、湖北黃陂縣:據一些史料記載,湖北黃陂縣城北20里為木蘭故鄉,古時曾置木蘭縣。 在《湖北通志》、《黃陂縣志》因黃陂有木蘭廟、木蘭將軍冢。《木蘭古傳》曰:「木蘭將軍黃郡西陵人也。」清《忠孝勇烈奇女傳》稱:「木蘭朱姓,為湖廣黃州府西陵縣雙龍鎮人。」史傳明示則成為湖北黃陂人「與木蘭同籍」的最大理由。黃陂雙龍鎮有座「木蘭山」,山的北坡有一大土冢,冢前墓碑銘刻「敕建木蘭將軍墓碑序」。木蘭山上尚存「唐木蘭將軍坊」,上鐫「忠孝勇節」。 歷史遺跡
木蘭祠
木蘭祠始建於唐代,金代泰和年間(1201年-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至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1807年),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松等,又募資修祠立碑。由於歷代重修,祠宇佔地面積一萬平方米,祠地四百餘畝,住僧人十餘人。 1943年毀於戰火。現倖存祠碑兩通。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立於 河南虞城木蘭祠
該祠大門內東側。碑為青石,通高3.6米,寬1米,碑首前後皆為深浮雕的二龍雲里戲珠,布局對稱,造型大方。篆字題名《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四邊刻有圖案,上邊用誇張浪漫的手法,刻有二龍戲珠,龍頭大而逼真,龍身簡而細小,穿入流雲,生動美妙。兩邊陰刻牡丹花紋,線條活潑流暢,古樸而不俗。碑文正書31行,滿68字,其刻書精美,蒼勁有力。龜座高0.7米,龜形伸頭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卧,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統二年,祖居歸德湯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經專家鑒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1982年,由省文局撥款,又重修碑樓,頂為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17層封檐,前後園門,古樸典雅,碑樓四周砌有圍牆。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外西側。通高2.14米,寬0.78米,方座,碑額刻有深浮雕盤龍,篆字題名,碑文正書,歸德府商丘縣庠生孟毓謙撰文,歸德府商丘縣邑大學生孟毓鶴書丹,芒山石工張握玉刻石。1993年,虞城縣舉辦了中國第一屆木蘭文化節。我國部分歷史學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蘭辭》內容和尚存的元碑記載。大多數學者一致認為,花木蘭的故鄉在虞城。
《木蘭從軍》
原文: 木蘭者,古時一民間女子也。少習騎,長少而益精。值可汗點兵,其父名在軍書,與同里諸少年皆次當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蘭乃易男裝,市鞍馬,代父從軍,溯黃河,度黑山,轉戰驅馳凡十有二年,數建奇功。嘻!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余觀夫木蘭從軍之事因益信。 翻譯: 木蘭是古時候的一位民間女子。從小練習騎馬,隨著年齡的增長技術不斷精深。時值皇上點兵,她的父親也在名冊上,和同村的許多年輕人都在此次出征中.她的父親因年老多病而不能勝任。木蘭便女扮男裝,給馬買好馬鞍,替父親出征。逆黃河而上,翻越黑山,與敵作戰馳騁沙場十二年之久,屢建奇功。!男子可做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我看到木蘭從軍之事後便更加相信這個道理了花木蘭

I. 花木蘭是虛構人物還是真實的歷史人物

花木蘭:隋代人,花木蘭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周庄村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木蘭祠始建於唐代,金代泰和年間(公元1201-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至元代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7年),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松等,又募資修祠立碑。由於歷代重修,祠宇佔地面積一萬平方米,祠地四百餘畝,住僧人十餘人。

可惜,這座古雅祠宇,1943年毀於戰火。現倖存祠碑兩通。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內東側。碑為青石,通高3.6米,寬1米,碑首前後皆為深浮雕的二龍雲里戲珠,布局對稱,造形大方。篆字題名《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四邊刻有圖案,上邊用誇張浪溫的手法,刻有二龍戲珠,龍頭大而逼真,龍身簡而細小,穿入流雲,生動美妙。兩邊陰刻牡丹花紋,線條活潑流暢,古樸而不俗。碑文正書31行,滿68字,其刻書精美,蒼勁有力。龜座高0.7米,龜形伸頭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卧,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統二年,祖居歸德湯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經專家鑒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1982年,由省文局撥款,又重修碑樓,頂為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17層封檐,前後園門,古樸典雅,碑樓四周砌有圍牆。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外西側。通高2.14米,寬0.78米,方座,碑額刻有深浮雕盤龍,篆字題名,碑文正書,歸德府商丘縣庠生孟毓謙撰文,歸德府商丘縣邑大學生孟毓鶴書丹,芒山石工張握玉刻石。1993年,虞城縣舉辦了中國第一屆木蘭文化節。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蘭辭》內容和尚存的元碑記載。一致認為,花木蘭的故鄉在虞城,已確鑿無疑。

花木蘭的故事是一支英雄的歌,悲壯的詩。《木蘭辭》被列入中小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生所誦頌;多年來,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台,《木蘭從軍》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在保衛國家的戰斗中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壯舉。人們為了紀念她,在虞城縣內還建有木蘭中學、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花木蘭度假村、花木蘭產業集團、花木蘭民兵連。商丘市還組建有花木蘭武術協會、花木蘭盤鼓隊、花木蘭舞龍隊。每年的四月初八,木蘭的生日,人們前來祭祀,人山人海,廟會盛大。現在,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名子不但在我國家喻戶曉,而且由於美國迪斯尼公司耗巨資製作的卡通片《花木蘭》的巨大影響,她的美名已傳遍了全球。美國新聞媒體賦詩稱贊"古有神州花木蘭,替父從軍英名響;今有卡通"洋木蘭",融中貫西四海揚。"

《木蘭辭》詩是這樣寫的: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詩中稱天子為「可汗」,征戰地點都在北方。黃河姑且不說,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花木蘭參加的戰事,當發生在北魏與柔然之間。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晉未年曾被封為代王,後為苻堅所滅。符堅在淝水之戰中失敗,拓跋氏復國,改國號為「魏」,經過五、六十年的征戰,結束「五胡亂華」的十國時代,統一黃河流域。傳到北魏孝文帝時已八十六年,經過了五位皇帝,孝文帝崇尚中原漢族文化,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政策,今天的「元」姓即多為北魏皇室後代。當時承平日久,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社會經濟發展,花木蘭就生活在這樣一種社會中。

這時立國已一百五十八年的北方游牧大國蠕蠕,也就是柔然不斷南侵,北魏政權便多次「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里。」與柔然大戰。

戰爭產生英雌,在世無男英雄的情況下,便會有女英雄,北魏與柔然戰爭沒有突出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蘭。

在《木蘭詩》中開頭就說明了當時的軍情緊急:「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而花木蘭家中除了年邁的父母,就是年幼的弟弟,衰老的父親怎能去遠征殺敵,可是祖國的召喚又義不容辭,面對這雙重的考驗,木蘭挺身而出:「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木蘭好女兒,替父從軍的意志,實為對父親的愛心與對祖國的忠心的凝聚,是巾幗英雄本色的表現。

花木蘭就要出征了,她「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疇,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是多麼的急促緊張,是多麼的昂揚士氣,她早晨告別爺娘,晚上就宿在了黃河岸邊,行軍多急,軍情多緊張,軍令如山倒,作為一個少女離開閨閣,投入戰場,何異投入另一個世界。暮色蒼茫中,一個女戰士枕戈待旦,這是何等荒涼而又悲壯的境界。「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見戰事是十分的頻繁,歲月是十分的漫長,那麼多的將軍蝶血疆場,花木蘭能活著回來是十分的不容易。那可是:

北風振漠,胡兵伺便;主將驕敵,期門受戰;

野樹旌旗;川回組練;法重心駭,威尊命賤;

利杴穿骨,驚沙入面,主客相博,山川震眩;

聲析山河,勢崩雷電。至若窮陰凝閉,凜冽海隅;

積雪沒脛,堅冰在須。當此苦寒,天假強胡,

憑陵殺氣,以相剪屠。徑截輜重,橫攻士卒;都尉新降,將

軍覆沒;屍填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

……鳥無聲兮山寂寂,夜正長兮風漸浙,魂魄結兮天沉沉,

鬼神聚兮雲冪冪,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

花木蘭回來了,這很不容易。她重視生命的可貴,更加懂得家庭的溫暖。她拒絕了天子的賞賜,也不願在朝為官,將榮華富貴輕輕地拋下,她願馳千里足,早日還故鄉。

她回來了,年邁的父母攙扶著出來迎她,姐姐理妝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豬羊,以實際行動迎接姊姊的回來。看到這一切,花木蘭由衷地高興,十二年的沙場出生入死,多難。十二年的喬裝而不露痕跡,多難,然而這一切都過去,花木蘭內心的精神力量,該是何等地偉大。

日子安定下來,過去的夥伴又來看她,她每次都總是以女兒裝見他們,對驚怕的過去的夥伴,花木蘭在內心說:知道了么?過去與你一道血戰沙場,立下大功;回朝後不願為尚書郎的我是個女孩子。

還我女兒本色,花木蘭多麼自豪。

閱讀全文

與黃陂姚集10大美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美女獨自走在夜路 瀏覽:1556
動漫美女被騙10萬 瀏覽:1302
高鐵上的小女孩圖片大全 瀏覽:2084
美女絲襪中出電影有哪些 瀏覽:1080
古代四大美女ppt 瀏覽:1918
韓國美女車載dj音樂完整版 瀏覽:1851
巨臀美女手機在線看 瀏覽:808
小美女跳舞干凈利落 瀏覽:2223
繼承醫館美女小說 瀏覽:1558
最美軍訓女生爬草坪的圖片 瀏覽:1776
裸體女人和男人日B圖片 瀏覽:2130
美女是黃視頻下載 瀏覽:1734
大漠蒼狼偷看美女換衣服是第幾集 瀏覽:1625
男生溫頭像柔圖片 瀏覽:1107
讓圖片可愛起來的小圖案 瀏覽:1259
什麼叫姿身大美女 瀏覽:3740
看日韓美女生活片 瀏覽:1909
女人使用健慰器圖片 瀏覽:2090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聽溫柔大方美美噠 瀏覽:1138
哪裡能請到美女演員 瀏覽: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