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古代的女子要裸腳
纏足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陋習,即把女子的雙腳用布帛纏裹起來,使其變成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蓮」。「三寸金蓮」也一度成為中國古代女子審美的一個重要條件。但是,古代婦女纏足始於何時,裹足小腳為什麼被稱為「金蓮」?卻始終是一個謎。
纏足起源的傳說
關於纏足的起源,說法不一。有說始於隋朝,有說始於唐朝,還有說始於五代。有人甚至稱夏、商時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腳。可謂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確有此痕跡。傳說大禹治水時,曾娶塗山氏女為後,生子啟。而塗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說殷末紂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變的,或說是雉精變的,但是她的腳沒有變好,就用布帛裹了起來。由於妲己受寵,宮中女子便紛紛學她,把腳裹起來。當然,這些僅僅是民間神話傳說,含有較多的演義附會成份,不足以成為當時女子纏足的憑證。
纏足始於隋,也源自民間傳說。相傳隋煬帝東游江都時,征選百名美女為其拉纖。一個名叫吳月娘的女子被選中。她痛恨煬帝暴虐,便讓做鐵匠的父親打制了一把長三寸、寬一寸的蓮瓣小刀,並用長布把刀裹在腳底下,同時也盡量把腳裹小。然後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蓮花,走路時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蓮花。隋煬帝見後龍心大悅,召她近身,想玩賞她的小腳。吳月娘慢慢地解開裹腳布,突然抽出蓮瓣刀向隋煬帝刺去。隋煬帝連忙閃過,但手臂已被刺傷。吳月娘見行刺不成,便投河自盡了。事後,隋煬帝下旨:日後選美,無論女子如何美麗,「裹足女子一律不選」。但民間女子為紀念月娘,便紛紛裹起腳來。至此,女子裹腳之風日盛。
纏足始於五代之說,則是源自南唐李後主的嬪妃娘,美麗多才,能歌善舞,李後主專門製作了高六尺的金蓮,用珠寶綢帶纓絡裝飾,命娘以帛纏足,使腳纖小屈上作新月狀,再穿上素襪在蓮花台上翩翩起舞,從而使舞姿更加優美。
宋代已有纏足記載
而一些學者經研究指出,中國古代女子纏足興起於北宋,五代以前中國女子是不纏足的。宋代詩人蘇東坡曾專門做《菩薩蠻》一詞,詠嘆纏足。「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只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偷立宮樣穩,並立雙跌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這也可稱之為中國詩詞史上專詠纏足的第一首詞。應該看到,纏足詩的寫作是以纏足習俗的出現為依存條件的,這說明,宋代確已出現纏足習俗。到南宋時,婦女纏足已比較多見,甚至南宋末年時,「小腳」已成為婦女的通稱。但在南宋時代,婦女纏足還並不普及,纏足者主要限於上層社會,在社會觀念上纏足尚未達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時,纏足的風俗是由北方傳到南方的,大約是在宋室南遷之時。
宋代的纏足與後世的三寸金蓮有所區別。據史籍記載,宋代的纏足是把腳裹得「纖直」但不弓彎,當時稱為「快上馬」。所用鞋子被稱為「錯到底」,其鞋底尖銳,由二色合成。目前這種纏足鞋的實物已在考古中有所發現。從考古發現的實物推測,穿這種鞋所纏裹出來的小腳要比後來的大。
蒙古貴族入主中原建元之後,他們本來不纏足,但並不反對漢人的纏足習慣,相反還持贊賞的態度。這樣,使得元代的纏足之風繼續發展,元代末年甚至出現了以不纏足為恥的觀念。元代婦女纏足繼續向纖小的方向發展,但這時不纏足者仍很多,特別是南方江浙、嶺南地區。明代,婦女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並在各地迅速發展。明末張獻忠進佔四川時,大刖婦女小腳,及至堆積成山,名曰金蓮峰,可見四川地區婦女纏足之盛。這時期,對裹足的形狀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女子小腳不但要小,要縮至三寸,而且還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狀等種種講究。
滿清統治者入主中原後,起初極力反對漢人的纏足風俗,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纏足。但此時纏足之風已是難以停止了,到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罷禁。這件事,一度被人們渲染為「男降女不服」——清兵入關,有「剃發令」,在武力高壓下,漢族男子最後不得不屈服執行,故而男子剃發,被視為向清廷屈服的象徵。與此同時,女子纏足雖也同樣為清廷下令停止,但後來並未達到禁止的目的,故而有「男降女不降」之說。由此可見纏足之風的根深蒂固。也正因為此,婦女纏足在清代可謂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社會各階層的女子,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甚至遠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數民族也染上了纏足習俗。與此同時,女子小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與關注。這一時期,腳的形狀、大小成了評判女子美與丑的重要標准,作為一個女人,是否纏足,纏得如何,將會直接影響到她個人的終身大事。在當時,社會各階層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腳為恥,小腳為榮。「三寸金蓮」之說深入人心,甚至還有裹至不到三寸的。以至出現女子因腳太小行動不便,進進出出均要他人抱的「抱小姐」,而且這樣的女子在當時還挺受歡迎的。
小腳為何稱「金蓮」
講到「三寸金蓮」,人們不禁要問,婦女因纏裹而成的小腳為什麼被稱為「金蓮」?「金蓮」與小腳是怎樣聯系起來的?長期以來,人們對這個問題也是倍感興趣,卻並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回答。
一種說法認為,金蓮得名於南朝齊東昏侯的潘妃步步生蓮花的故事。東昏侯用金箔剪成蓮花的形狀,鋪在地上,讓潘妃赤腳在上面走過,從而形成「步步生蓮花」美妙景象。但這里的「金蓮」並不是指潘妃的腳。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金蓮得名於前述五代娘在蓮花台上跳舞的故事。但這里的金蓮指的是舞台的形狀,也不是娘的腳。
對此,有學者認為,小腳之所以稱之為金蓮,應該從佛教文化中的蓮花方面加以考察。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門中被視為清凈高潔的象徵。佛教傳入中國後,蓮花作為一種美好、高潔、珍貴、吉祥的象徵也隨之傳入中國,並為中國百姓所接受。在中國人的吉祥話語和吉祥圖案中,蓮花佔有相當的地位也說明了這一點。故而以蓮花來稱婦女小腳當屬一種美稱是無疑的。另外,在佛教藝術中,菩薩多是赤著腳站在蓮花上的,這可能也是把蓮花與女子小腳聯系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什麼要在「蓮」前加一個「金」字呢,這又是出於中國人傳統的語言習慣。中國人喜歡以「金」修飾貴重或美好事物,如「金口」、「金睛」、「金鑾殿」等。在以小腳為貴的纏足時代,在「蓮」字旁加一「金」字而成為「金蓮」,當也屬一種表示珍貴的美稱。因此,後來的小腳迷們往往又根據大小再來細分貴賤美醜,以三寸之內者為金蓮,以四寸之內者為銀蓮,以大於四寸者為鐵蓮。於是言及金蓮勢必三寸,即所謂三寸金蓮。後來金蓮也被用來泛指纏足鞋,金蓮成了小腳的代名詞。
B. 誰有少女光腳和只穿各種短襪的相嗎,要是年輕美女腳
給你兩個動圖,喜歡的話就採納吧
C. 女生178太高了有沒有方法可以讓身高變矮啊啊啊
女生178厘米,哇,這么高,可以做藍球運動員和模特,很好。只有更高,沒什麼可以讓你變矮的方法。人家都羨慕你這高挑小美女,哪有想變矮的呢。
D. 有什麼古裝影視美女露白襪或裸足鏡頭倚天的不要
姜大衛主演的琥珀青龍。
港版天涯明月刀
E. 不知道小女子這個能不能稱得上是赤足如雪
必須的。
F. 誰有10-15歲小女孩光腳的寫真
喜歡的話就採納吧
G. 誰能發小女孩光腳穿涼鞋的圖片(可以只拍腿和腳),不勝感激。
該給她買漂亮的鞋子了
不要你買
讓孩子挑
有他們喜歡的那種鞋子
現在網上多便宜啊
多給她買幾雙
讓她換著穿
告訴她穿鞋要穿軟的
穿涼鞋
磨了皮
皮會變黑變厚
會很難看
H. 雅俗共賞,金庸描寫的女子赤足場景有哪些排名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孔子
金庸筆下的女主角,寥寥幾筆就能勾勒出一個個各具性格、又有著不同外貌特色的女子。比如黃蓉初登場的時候,卸去了一身的乞丐裝扮,河邊小舟之上長發披肩,一身白衣,卻又在長發上束了一條金帶,以白衣襯托金色束發金帶,雖然只是簡單的兩句衣著描寫,卻把黃蓉寫得“猶如仙女一般”。
而趙敏初次登場的描寫,只寫她一雙手,“手中摺扇白玉為柄,握著扇柄的手,白得和扇柄竟無分別”。以白玉般的扇柄襯托趙敏的膚色潔白,不光是白,還能讓讀者腦子里生出一股如同玉一般的清輝。明明是男裝扮相,卻又不失女子英氣和俊美,頓時把個趙敏寫得明艷不可方物。
而趙敏的反應,先是嬌笑,後是啜泣。周身是麻癢之下,連說話都帶著喘氣的效果。金老一段話,別說趙敏面紅耳赤,就算是讀者也是面紅耳赤心跳加速。待到趙敏妥協認輸,還要叫嚷著讓張無忌給她穿好鞋襪,這才讓無忌“心中一盪”,而趙敏則有了些“異樣的感覺”。
其實金庸筆下女子赤足不止這些,比如黃蓉就當著柯鎮惡洗腳,還嗔怪幾位士兵看她的腳。再比如楊康比武招親,順手也要擼下穆念慈的鞋子。還有鍾靈讓段譽帶信物去萬仇谷找解葯,別的不拿,一定要脫下鞋子讓段譽帶去。
有人說武俠小說難免落俗,要迎合讀者口味。話雖如此,但金庸大師文筆功力深厚,於俗中見雅,把筆下女子赤足寫得優雅動人,這份功力,才顯出大師功底。
I. 哪個動畫片女生或美女光腳穿涼鞋或赤腳
沒事我也遇到過我當時就赤腳體檢的,沒什麼不好意思的,但一般可以穿鞋的。
J. 這是一位美女的光腳。大家覺得這雙腳怎麼樣
這雙腳是內八字,古人說,腳大江山穩,起碼是穿39碼的鞋,並且腳還生碼肥大,肥大的腳不一定腳氣和臭,比謝大腳的腳還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