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美女大全 > 禹州方山鎮四大美女

禹州方山鎮四大美女

發布時間:2022-04-14 09:07:33

① 河南省禹州 在哪裡

不知道您是要從哪裡去禹州呢? 中國大禹文化之鄉 禹州市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文化遺跡上古時期,禹州屬於應龍氏部落領地。發祥於黃帝,昌明於大禹,傳承於夏啟。於中華5000年文明史同步。 禹州境內北部的具茨山脈、西部的大鴻寨山脈,是以黃帝為首的有熊氏部落以及與黃帝有親緣關系的方嫘氏部落、大鴻氏部落、風後氏部落的重要活動區域。黃帝的姻親——方嫘氏部落領地,在禹州西部方山(今方山鎮)。重要軍事力量——大鴻部落,在城西大鴻寨山區(今鳩山大鴻寨風景區)。協助黃帝戰蚩尤的重要軍事首領——風後氏部落,在城北無梁一帶(今無梁鎮)。禹州市城區有「迎風閣」,以迎風閣為中心,南北東西輻射四條街,分別叫迎上街, 迎下街,迎東街,迎西街。建「迎風閣」的本意,一說是因為風後輔佐黃帝有功,封其食邑於此,特建閣以紀念;一說是「迎送風後」之意。 距城12公里的古城寺,古為氏城,雍梁城,本是軒轅黃帝命雍父做杵、臼之處,後來成為雍父的封地。 《莊子·有宥篇》說,黃帝十九年,「聞廣成子在於崆峒之上,故往見之 」,求問「修德習武」、駕馭諸部落的「至道」,據傳廣成子是上古時期非常有頭腦的「哲人」,居於今禹州城西北20公里的崆峒山上。該山東西走向,長 1.5公里,寬1公里,崗嶺交錯,古木疊翠,山水相宜。因此,黃帝暮年,帶了元妃嫘祖娘娘,在淺井鄉散駕村辭別群臣,散駕登山,再訪成子,退隱逍遙觀。至今這里還留有黃帝「問道處」、「得道庵」,「廣成子廟」和黃帝暮年與廣成子在此修道的「大仙觀」。 黃帝之後的諸多帝王,如顓頊、帝嚳、堯、舜等領地均在禹州。其中大禹在禹州活動最頻繁,最長久,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帝舜封為夏伯,把他的領地虞邑賜予大禹,改名夏邑。夏邑便是今日之禹州。在城南三峰山左邊建有夏亭城。帝舜故世後,大禹即天子位,國號夏。 史家言:堯舜傳賢,禹傳子。從此以後,禹州成為中國最早的奴隸制王朝的國都。 夏邑(禹州)作為大禹的封國,大禹治水的基地,留下很多關於大禹活動的遺跡。據史籍記載:禹安民治室,居靡山伐木為邑。這便是大禹即位後建造的宮室。靡山今稱梅山崗,位於范坡鄉境內。禹之子啟繼位後,在此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史稱夏朝,因此禹州素有「華夏第一都」之譽。至今留存有夏禹和啟召集群臣的古鈞台,治水遺跡禹王鎖鮫井,禹母石,啟母石等歷史遺跡。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禹州瓦店遺址作為夏代的都城級王城遺址、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要發現之一,為禹州是夏朝都城提供了直接的歷史證據。 堯舜時期,禹州稱夏,是夏部族聚居與活動的中心。大禹為夏部族首領, 是黃帝的玄孫。禹總結了他父親治水的經驗教訓,改用開 挖疏導為主,居外十三年,終於使洪水東注,治水成功,被封於夏(今禹州市),史稱「夏禹國」。禹被稱為「夏伯」,即分封方國國君。癸西四十八載(約公元前2208年 ),舜崩於蒼梧(今雲南省寧遠),天下諸侯不服舜之子而擁戴禹。於是,禹在夏邑(今禹州市)即天子位,並用自己的封號「夏」為天下之號,稱「夏朝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中原地區諸夏民族為主體,容納吸收周邊夷夏各部族共同創立的多民族統一的大國。它「咸有九州」,「協和萬邦」,是我國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制社會的第一朝代,被稱為「華夏第一國」。大禹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帝王,後人稱之為伯禹、夏禹、神禹。禹州就是因為大禹初封於此,故稱「大禹之州」。後因夏王朝創立並建都於此,又稱「夏都」或「華夏第一都。」 禹在夏都(今禹州市)執政八年,號令全國實行統一的夏時制,俗稱「夏歷」,也叫「農歷」。並且定車制,立貢法,建學校,作夏樂,提倡養老,令行薄葬,實行「五音聽治」。加上其它許多行之有效的措施, 將一個新生的夏朝治理得井井有條,殷盛富庶,「公家有三十年之積,私家有九載之貯」。 中國大禹文化之鄉
約公元前2198年,禹百歲,巡狩江南,死於會稽,就地埋葬。其子夏啟「 大饗諸侯於鈞台」,四方諸侯都擁護夏啟繼禹之位,是所謂「父傳子,家天下」的開始。啟在位十年,傳給其子太康,太康在位二十九年(有記四年),傳 給其弟仲康。仲康名義上在位十三年,傳統給其子相。相在位二十八年,被寒浞逼殺。夏朝從此中斷四十年。直到相的遺腹子少康長大後,居於綸邑(今禹州西北16公里康城),招集夏遺民,聯絡夏舊臣,經過十年准備,終於在不惑之年消滅了寒浞勢力,「整威儀東南行,求陽翟(今禹州)夏王之故都」,「坐鈞台而朝諸侯」恢復夏朝基業,史稱「少康中興」。此後,夏朝又傳十一主,至夏桀,共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累計維系了四百七十一年。 夏啟會諸侯於城北諸侯山(無梁鎮北),大饗諸侯於鈞台(梁北鎮杜崗寺村)。從大禹時代起便出現了較完整的行政區劃和賦稅條律。禹州在上古時期就已經成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活動中心。國家的框架已基本形成。 夏朝第三帝名相,被大臣寒浞逼殺,致使夏統治中斷40年。少康中興,改都綸邑(今禹州順店鎮康城村)。最後一帝桀,將商部落首領湯囚禁於鈞台(在梁北鎮杜崗寺村)。據「中國監獄史」記載:中國第一座監獄即鈞台。商滅夏後,禹州做為首都的地位開始變遷。 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韓景侯將韓國國都自平陽遷至陽翟。公元前375年,韓國攻滅鄭國,遂將國都遷新鄭。僅五年,即公元前370年,韓懿侯便將國都城重又遷回陽翟。此後歷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元等二千餘年,禹州稱陽翟不變。所以,許多 文獻史籍在記述歷史事件及地地域時,習慣將上古時期尚無陽翟名稱的夏、夏邑、歷地、櫟邑等統稱為「陽翟」。

② 河南省禹州市有哪些

截止2018年,河南省禹州市轄潁川、夏都、韓城、鈞台4個建制街道;神垕、方山、順店、無梁、鴻暢、梁北、古城、火龍、文殊、鳩山、褚河、郭連、范坡、朱閣、淺井、花石、張得、方崗、萇庄19個鎮;小呂、、磨街、山貨3個鄉。

1、褚河鎮位於禹州市高鐵新區,東鄰許昌市,西接禹州市東城區。2018年11月8日,省考察團通過了褚河鎮撤鎮建辦的各項工作。

2、郭連鎮位於禹州市潁北區,區位優勢明顯,鄭堯、永登兩條高速穿境而過,即將開工的鄭萬高鐵途經鎮區,交通便利。郭連鎮是三國時期曹操重要謀士郭嘉故里,境內現有禹州森林植物園、郭嘉故里等景區。

3、梁北鎮位於河南省禹州市西區,地處三峰山、柏山之間,平禹鐵路和許禹鐵路穿境而過,禹郟公路(禹州—郟縣)、鄭南公路(鄭州—南陽)貫穿全境,禹州南三環橫貫東西,地理位置優越。

4、朱閣鎮位於河南省禹州市潁北區西北部,南瀕潁河,東鄰郭連鎮、古城鎮,南接鈞台街道,西與順店鎮、火龍鎮搭界,北與淺井鎮接壤。

5、方崗鎮位於河南省禹州市龍崗新區,三峰山北麓,東連梁北鎮,西接文殊鎮,南毗鴻暢鎮,北鄰火龍鎮,鎮政府駐方東村。

③ 禹州市方山鎮與無梁鎮經濟哪個好

無梁鎮緊挨禹州市區,方山鎮遠離市區,故應該是無梁鎮經濟發展好一些。

④ 方山風景區有什麼玩的

地理位置
方山(2張) 方山位於河南省的禹州西部山區,地處中原八百里伏牛山余脈向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東距京廣線65公里,北距省城鄭州110公里,西距中嶽嵩山世界地質公園(外方山),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登封少林寺40公里。全鎮總面積74平方公里,轄27個行政村,143個自然村,21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萬人。湧泉河、潘家河、潁河三條河流貫穿全境,紙坊水庫、杏山坡水庫、白沙水庫猶如三顆璀璨的明珠環繞鑲嵌在群山之中。
歷史沿革
方山,亦稱方城山,古稱龍山。清《禹州志》載:方山有「五龍壁」或「九龍壁」之稱,故呼為「龍的故鄉」。因地處中原人類始祖活動的中心地帶,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景點繁多,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比較著名的有:伏羲墓、伏羲廟、軒轅洞、八卦台、觀月台、睡佛、朱太尉墓、禹母洞、啟母洞、紅廟、長壽山莊、溯源亭、紙坊水庫等。
華夏源泉
方山,古稱龍山,也是華夏民族,華夏族裔生息繁衍的發源地。方山北麓,中嶽嵩山的南麓兩山之間,是夏族群的生息繁衍地,中華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夏禹國的誕生地,夏初都地,後稱陽城(河南登封)。夏後自方山北麓遷徙至方山東麓的穎水之濱,夏都夏邑,後稱陽翟(河南禹州)。方山穎水,是華夏民族,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發源地。
今日方山
方山鎮於2002年被省委組織部命名為「全省六好鄉鎮黨委」,全省農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動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鎮團委於2004年10月被團中央授予「全國五四紅旗團委」稱號,連續三年被省農調隊評詁為全省「百強鄉鎮」。 方山礦產資源蘊藏豐富,已探明儲量達數72噸,以煤炭、鋁礬土、石灰石為主,品質優良,享譽省內外,另有石英石、鐵礦、陶土、白堊等礦藏,也頗具開發潛力;全鎮機械加工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企業總數已達近百家;以林葯果綜合開發為主的特色農業經濟前景看好。近幾年來,方山鎮黨委政府不斷推出優惠政策、強化服務意識,放手發展民營經濟,截止2004年底,全鎮生產總值已達15億元,財政收入達2167.8萬元,其中民營經濟已佔經濟總量的75%,經濟增長帶動了文化、教育、衛生、環境保護等社會事業的蓬勃發展。同時,以城鎮建設為主,大力推動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發展創造了優良的環境。
方姓之源
方山是世界方雷鄺氏發源地,自方樹福堂基金會主席方潤華先生回方山祭祖以來,我們即開始與海內外方氏宗親社團的交流,並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方潤華先生為方山的發展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從1997年起,先後投資100多萬元,建成了肇彝希望小學、潤良中學、方山幼兒園、溯源亭、功德亭,修築了柏油路等捐助項目。禹州市主要領導對方雷氏歷史文化研究及旅遊開發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

⑤ 潮汕居民中大宅的穎川舊家是什麼意思

這是因為對不少陳姓、鍾姓、荀姓、庾姓族人來說,潁川是個神聖的地方,因為他們的祖先曾在那裡書寫過輝煌。因此,在他們的族譜或堂聯上都有「潁川」字樣。

潁川在歷史上一直是大郡,自設立以後一直是京師之外人口最多,最為繁華的地方。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潁川郡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黃帝生於此,夏禹建都於潁川。也因此成為中國眾多姓氏的發祥地。歷史上潁川人才輩出,數不勝數。

(5)禹州方山鎮四大美女擴展閱讀:

韓氏———以「潁川」為堂號,雖遷居異鄉,仍以是潁川人為榮。

方姓——— 禹州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一九九七年,經過有關姓氏專家的考察論證,確定河南禹州方山鎮的方山為方姓鼻祖方雷公的封地,海內外方氏的發源地。

鍾姓———同為「潁川堂」。至於五百年前這句話的原意是:「五百年前在一個鍋裡面煮肉吃」,在客家人裡面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家人,所以就有這個說法了。廣東興寧的資料的客家人中潁川堂的人是最多的。

郭氏————新唐書的記載講清了五個問題,一是郭氏來源,郭氏來自姬姓,由虢叔之虢按聲轉為郭。二是陽曲是郭姓開宗之地,因虢叔裔孫序封於陽曲,號曰郭公。三是陽曲是郭氏居住延續接代之地,因郭全"代居陽曲",還生下了數代人。

四是陽曲是郭氏祖籍地,因為"裔孫從潁川",郭氏之後代離開祖籍地陽曲而遷往潁川。五是虢叔為郭氏始祖,序是虢叔的裔孫,序做為虢叔後裔的代表者,是經周王朝正式承認的,從序開始號為郭氏,成為虢轉為郭的第一代人。

賴氏———潁川郡:秦王政17年置郡。相當今河南登封、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以北縣地。此支賴氏,其開基始祖為叔穎。

庾姓———在兩漢時代形成了潁川和新野兩大郡望,而潁川庾姓最繁盛是當今庾姓中最大支派。

烏姓———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代,少昊氏以烏命官,有烏鳥氏,他的後人去鳥字姓烏,稱烏氏。望族出於潁川、汝南、鄱陽。

繁姓———望居潁川郡(今河南省禹州市一帶)。歷史名人繁欽為漢末文學家。字休伯,潁川(今河南省禹州)人。

⑥ 河南方姓

方姓發源地——禹州方山

禹州地處中原腹地,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名勝薈萃、交通便利、資源豐富,素有有瓷瓷都、葯城、煤海之稱。在上古時期,是黃帝國都有熊的中心區域,黃帝政治活動的諸多傳說與遺跡大多遺存在禹州境內。黃帝的許多重臣都有分封在禹州,如風後的封地風後嶺,大鴻的封地大鴻山,伐蚩尤有功的方雷封地方山等。此外,還有黃帝將見大隗於具茨之山的具茨山,見廣成子的崆峒山,黃帝散駕處的散駕樹,嫘祖廟等古跡。後來由於治水有功,大禹被舜封於此地,禹的兒子啟在此建都,史稱夏邑。因此,禹州又有華夏第一都之譽。
方山,位於禹州西部二十五公里處的方山鎮方山村南鍘,海拔403米,山陰坡陡,山陽坡緩,緩接平川。在方山北麓的半山腰,原有面積很大的方氏祖墳,蒼松翠柏,鬱郁蔥蔥,遠近聞名。後來,在1958年因治山治水,平整土地,這里變成了沃土梯田,至今仍留有一比的痕跡。方山腳下因山得名的方山村,是上古時期方姓氏族休養生息、繁衍子孫,進而形成部落的地方。因歷史變遷如今的方山村姓氏雜居,方姓已不佔主流。但在方山之尾的方崗,卻聚居著6000多方雷氏後裔。方姓人古時稱方山為上方山,稱方崗為下方山。方山與方崗,山崗相連,一脈相承,同屬方姓源頭。方山山門前的北面山腰有「古方雷氏封邑」石碑。香港方潤華先生捐建的「溯源光輝門樓」和「方氏溯源亭」,大韓民國溫陽方氏中央宗親會為他們的籍遷一世祖所立的「大唐翰林學士奉旨赴新羅文化便者方智先生」紀念碑。在下方山方崗,香港「雷方鄺溯源堂」尋根訪祖團捐資興建有「方氏總祠堂」和「溯源紀念堂」。新發掘的方氏古碑林立於總祠堂前,使上、下方山歷史文化交相輝映。

⑦ 河南省禹州市方山鎮有明名叫張國紅的嗎

方鋼鎮的吧

⑧ 禹州市的歷史

州市位於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南緣的中心城市。地處伏牛山余脈與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潁河自西至東橫貫全境。緊鄰京珠高速公路、京廣鐵路,鄭石高速、永登高速公路交匯於此,禹登鐵路、禹鄲鐵路、平禹鐵路貫穿全境。距省會鄭州70公里、新鄭國際機場39公里。城鎮人口46萬,其中市區人口35萬,市區建成區面積約40平方公里。禹州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是華夏民族之根。被譽為華夏第一都。依託資源和區位優勢,禹州市發展產業集群經濟,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在2008全國縣域經濟競爭力百強中名列第68位,全國中小城市100強第86位。
禹州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是華夏民族之根。禹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洪荒初開,人類祖先便在這里繁衍生息。早在新、舊石器時代,就閃耀著華夏文明之光,為華夏文明的中心。早在原始社會末期,這里就是黃帝部落活動的中心 區域之一。後來黃帝成為部落聯盟首領,居住在今禹州市西北部和北部山區的具茨山。
據史書記載:「帝啟之歲癸亥,帝即位於夏邑,大宴諸侯於鈞台,諸侯從」(《竹書記年》)。潁河上游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禹州自古稱華夏第一都,大禹治水的政事在禹州廣為傳頌,禹州也因大禹治水、禹讓位於啟而得名,北京世紀壇銅柱歷史紀年即禹州為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建都之地。大禹因治水有功曾在此受封「夏伯」。禹子啟繼位後,於鈞台大宴天下諸侯,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從此,華夏五千年文明從這片熱土開始。自夏始,經商、西周、春秋戰國,曾三次為夏韓古都;秦以降,至順治十八年(1661年)歷時兩千多年,均為京畿重地或一方一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秦漢為潁川郡,晉唐為陽翟,宋元明為鈞州,清順治年為禹州。
禹州市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文化遺跡上古時期,禹州屬於應龍氏部落領地。發祥於黃帝,昌明於大禹,傳承於夏啟。於中華5000年文明史同步。
禹州境內北部的具茨山脈、西部的大鴻寨山脈,是以黃帝為首的有熊氏部落以及與黃帝有親緣關系的方嫘氏部落、大鴻氏部落、風後氏部落的重要活動區域。黃帝的姻親——方嫘氏部落領地,在禹州西部方山(今方山鎮)。重要軍事力量——大鴻部落,在城西大鴻寨山區(今鳩山大鴻寨風景區)。協助黃帝戰蚩尤的重要軍事首領——風後氏部落,在城北無梁一帶(今無梁鎮)。禹州市城區有「迎風閣」,以迎風閣為中心,南北東西輻射四條街,分別叫迎上街, 迎下街,迎東街,迎西街。建「迎風閣」的本意,一說是因為風後輔佐黃帝有功,封其食邑於此,特建閣以紀念;一說是「迎送風後」之意。
距城12公里的古城寺,古為氏城,雍梁城,本是軒轅黃帝命雍父做杵、臼之處,後來成為雍父的封地。
《莊子·有宥篇》說,黃帝十九年,「聞廣成子在於崆峒之上,故往見之 」,求問「修德習武」、駕馭諸部落的「至道」,據傳廣成子是上古時期非常有頭腦的「哲人」,居於今禹州城西北20公里的崆峒山上。該山東西走向,長 1.5公里,寬1公里,崗嶺交錯,古木疊翠,山水相宜。因此,黃帝暮年,帶了元妃嫘祖娘娘,在淺井鄉散駕村辭別群臣,散駕登山,再訪成子,退隱逍遙觀。至今這里還留有黃帝「問道處」、「得道庵」,「廣成子廟」和黃帝暮年與廣成子在此修道的「大仙觀」。

黃帝之後的諸多帝王,如顓頊、帝嚳、堯、舜等領地均在禹州。其中大禹在禹州活動最頻繁,最長久,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帝舜封為夏伯,把他的領地虞邑賜予大禹,改名夏邑。夏邑便是今日之禹州。在城南三峰山左邊建有夏亭城。帝舜故世後,大禹即天子位,國號夏。
史家言:堯舜傳賢,禹傳子。從此以後,禹州成為中國最早的奴隸制王朝的國都。
夏邑(禹州)作為大禹的封國,大禹治水的基地,留下很多關於大禹活動的遺跡。據史籍記載:禹安民治室,居靡山伐木為邑。這便是大禹即位後建造的宮室。靡山今稱梅山崗,位於范坡鄉境內。禹之子啟繼位後,在此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史稱夏朝,因此禹州素有「華夏第一都」之譽。至今留存有夏禹和啟召集群臣的古鈞台,治水遺跡禹王鎖鮫井,禹母石,啟母石等歷史遺跡。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禹州瓦店遺址作為夏代的都城級王城遺址、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要發現之一,為禹州是夏朝都城提供了直接的歷史證據。
堯舜時期,禹州稱夏,是夏部族聚居與活動的中心。大禹為夏部族首領, 是黃帝的玄孫。禹總結了他父親治水的經驗教訓,改用開 挖疏導為主,居外十三年,終於使洪水東注,治水成功,被封於夏(今禹州市),史稱「夏禹國」。禹被稱為「夏伯」,即分封方國國君。癸西四十八載(約公元前2208年 ),舜崩於蒼梧(今雲南省寧遠),天下諸侯不服舜之子而擁戴禹。於是,禹在夏邑(今禹州市)即天子位,並用自己的封號「夏」為天下之號,稱「夏朝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中原地區諸夏民族為主體,容納吸收周邊夷夏各部族共同創立的多民族統一的大國。它「咸有九州」,「協和萬邦」,是我國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制社會的第一朝代,被稱為「華夏第一國」。大禹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帝王,後人稱之為伯禹、夏禹、神禹。禹州就是因為大禹初封於此,故稱「大禹之州」。後因夏王朝創立並建都於此,又稱「夏都」或「華夏第一都。」
禹在夏都(今禹州市)執政八年,號令全國實行統一的夏時制,俗稱「夏歷」,也叫「農歷」。並且定車制,立貢法,建學校,作夏樂,提倡養老,令行薄葬,實行「五音聽治」。加上其它許多行之有效的措施, 將一個新生的夏朝治理得井井有條,殷盛富庶,「公家有三十年之積,私家有九載之貯」。
約公元前2198年,禹百歲,巡狩江南,死於會稽,就地埋葬。其子夏啟「 大饗諸侯於鈞台」,四方諸侯都擁護夏啟繼禹之位,是所謂「父傳子,家天下」的開始。啟在位十年,傳給其子太康,太康在位二十九年(有記四年),傳 給其弟仲康。仲康名義上在位十三年,傳統給其子相。相在位二十八年,被寒浞逼殺。夏朝從此中斷四十年。直到相的遺腹子少康長大後,居於綸邑(今禹州西北16公里康城),招集夏遺民,聯絡夏舊臣,經過十年准備,終於在不惑之年消滅了寒浞勢力,「整威儀東南行,求陽翟(今禹州)夏王之故都」,「坐鈞台而朝諸侯」恢復夏朝基業,史稱「少康中興」。此後,夏朝又傳十一主,至夏桀,共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累計維系了四百七十一年。
夏啟會諸侯於城北諸侯山(無梁鎮北),大饗諸侯於鈞台(梁北鎮杜崗寺村)。從大禹時代起便出現了較完整的行政區劃和賦稅條律。禹州在上古時期就已經成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活動中心。國家的框架已基本形成。
夏朝第三帝名相,被大臣寒浞逼殺,致使夏統治中斷40年。少康中興,改都綸邑(今禹州順店鎮康城村)。最後一帝桀,將商部落首領湯囚禁於鈞台(在梁北鎮杜崗寺村)。據「中國監獄史」記載:中國第一座監獄即鈞台。商滅夏後,禹州做為首都的地位開始變遷。
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韓景侯將韓國國都自平陽遷至陽翟。公元前375年,韓國攻滅鄭國,遂將國都遷新鄭。僅 五年,即公元前370年,韓懿侯便將國都城重又遷回陽翟。此後歷秦、漢、三國 、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元等二千餘年,禹州稱陽翟不變。所以,許多 文獻史籍在記述歷史事件及地地域時,習慣將上古時期尚無陽翟名稱的夏、夏邑、歷地、櫟邑等統稱為「陽翟」。
禹州地理氣候優越,盛產動、植、礦物葯材1084種,蘊藏量12萬噸。唐朝葯王孫思邈曾長期游居禹州,行醫采葯、著書立說,孫思邈去世後,禹州人民在西關購地建「葯王閣」永久紀念。禹州的中葯文化自此開始繁榮。 宋仁宗年間,陽翟古城寺以東盛產白芷、南星、菊花、薏米等葯材,時任河南主薄的著名詩人梅堯臣游覽禹州,正值春和景明,翅花盛開之際,不禁詩興大發,遂作詩一首:「雲外陽翟山,實與嵩少接,山中采葯人,能自辨苗葉,當須刨其根,以道素所愜」。元世祖至元一年(1264年),禹州已成為葯材匯集之區,填滿街市,猶如糞土,故農家深山大壑采葯者往來不絕。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曾詔令全國葯商來禹集結,每年春、秋、冬三個會期。「內而全國22省、外越西洋、南洋、東極高麗、北際庫倫,皆每車節轉而至,真可謂無街不葯行,處處聞葯香」。長期的葯材交易,逐漸產生了以經營類別或區域性質劃分的葯行幫、葯棚幫、甘草幫、黨參幫、江西幫、山西幫、陝西幫、祁州幫、商城幫、亳州幫、金陵幫等18個幫會組織,繼而形成禹州獨特的中葯文化。商幫建設了各自的會館,其中規模最大的為懷幫會館,也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葯商會館。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四大中葯材集散地之一,被稱為「中華葯城」。
明代周定王朱橚到禹州考察採集標本,於1406年撰寫的《救荒本草》共列可救荒植物414種。著有《普濟方》168卷,收載醫方61709個,為歷代醫方之最,在劇毒葯材處理上,採取吸附分離技術等都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清代禹州的「保光清涼散」、「九天阿膠」相繼問世,行銷全國,頗享盛譽。繼之開業的名店葯堂趙隆太,加工炮製的「九蒸九制大熟地」於宣統三年在德國柏林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參展。
禹州的中葯材種植歷史悠久,明嘉靖年間,已種植名貴地道葯材45種,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已列入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解放後,中葯材生產有較大發展,1969年全市出現200多個葯材種植村。1985年3月中葯材交流大會重新恢復,推動了中葯材種植業發展。
而禹州中葯材炮製工藝、禹州葯交會也因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禹州中葯加工炮製始於明朝,清朝趨於規范。飲片加工及炮製因葯制宜,技藝獨特,製作精細,在國內久享盛譽,有「葯進禹州倍生香」之說。在加工、炮製過程中,其「浸、泡、煅、煨、炒、炙、蒸、煮」等方面都有其獨到之處。有的飲片加工後,細如絲、吹能飛,片片均勻,厚薄適宜。在炮製方法上以精益求精而久負盛名。
進入新時期以來,禹州中葯材產業發展更加迅速。成為全國17家標准化、規范化的國家級中葯材專業市場之一,也是河南唯一的國家級中葯材專業市場。年交易額居全國第三位。在中葯材貿易中的影響力愈加增強,被批准為「全國中葯飲片配送中心」。同時標准化的中葯材生產規模也進一步擴大,通過國家GAP認證的葯材基地數量逐年增加。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豫西丹參4種道地葯材取得國家原產地域地理標志保護,在全國名列前茅。 「葯不經禹州不香,醫不見葯王不妙」,一年一度的中國·禹州葯王孫思邈國際醫葯文化節暨中醫葯交易大會不僅為禹州帶來了交易收入,而且又把禹州與全國聯系得更加緊密。
禹州市為河南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在原始社會末期,它是夏部族活動的中心區域,又是中國從原始社會走向奴隸制社會,形成國家概念的第一座首都。作為夏朝都城和春秋戰國時期韓國的都城陽翟,並作為潁川郡治所,有著豐富的歷史人文遺存。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餘處。
境內各類古建築群26處,官宦墓葬300餘處,帝王陵墓7處,大型寺廟宮觀8座,小型古跡景點763處,其中大禹遺跡、夏文化遺址,全國保存最完整的葯商會館--懷幫會館、秦相呂不韋故里、南北朝時期後晉褚太後故里、畫聖吳道子故里、鈞台鈞官窯遺址、後漢皇帝劉知遠墓等在全國均屬獨一無二。黃帝遺跡、逍遙觀、東嶺關、周定王陵、妃子墓等也是屈指可數的文化遺跡。 同時擁有河南僅有的兩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
據《史記·夏本紀》載:禹在此受封為夏伯,夏者:帝禹封國號也。《郡國志》潁川郡條下載:陽翟禹所都。蓋由禹始封於此為夏伯,禹的兒子啟又於此創建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並大饗諸侯於鈞台,舉行開國典禮。帝相失國後,少康中興,也由夏眾滅浞,奉少康歸於夏邑,諸侯始聞之,立為天子,而都於此。故在史籍中,早期多稱禹州為夏邑。
禹州在春秋時,為鄭之別都櫟邑。戰國初,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韓景侯虔在禹建都。史籍上自此稱禹為陽翟。韓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韓滅掉鄭,遂遷都新鄭。五年之後,在周烈王六年(公元前370年),韓復遷都陽翟。
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使內史騰滅韓,虜韓王安,以其地置潁川郡,郡治首府設在陽翟。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項梁立韓公子成為韓王,仍置都於陽翟。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劉邦立故韓王信為韓王,置都陽翟。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徙韓王信於太原,復以韓國之地為潁川郡,郡治首府設在陽翟,領縣二十(陽翟、昆陽、潁陽、定陵、長社、新汲、襄城、郾城、郟縣、舞陽、潁陽、高、許昌、鄢陵、臨潁、父城、成安、周承休、陽城、綸城)。
新莽時期,王莽復古改制,在天鳳年間(公元9——14年),將潁川改為左隊郡。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左隊郡為潁川郡,治所仍置陽翟,領縣十八。
西晉時罷郡設陽翟縣。東晉十六國時,陽翟曾先後屬前後趙、前後秦及前後燕。南北朝時期屬魏。在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分陽翟、陽城部分地區,在陽翟境內的「少康城」設縣,稱康城縣,該縣劃歸陽城郡領屬。在東魏孝靜帝興和元年(539年),又劃陽翟東部部分地區,在黃台村設縣,並於陽翟,設置陽翟郡,領陽翟、黃台二縣。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撤銷陽翟郡治。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黃台縣撤銷。至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康城縣也被廢掉,恢復了原陽翟縣的轄區。
唐以後地方建制不再設郡,但陽翟縣名一直被沿用。在金代偽齊劉豫統治時期,在陽翟縣設潁川軍。
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改軍為州,稱潁順州。陽翟縣仍為其附郭。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因州有古「鈞台」遺跡,改潁順州為鈞州。轄陽翟、新鄭二縣和一個郭店鎮。
元順帝至正元年(1341年),鈞州改領陽翟、新鄭、密縣3縣。明洪武初年,撤銷陽翟縣制並入鈞州州治(沿用1700餘年的陽翟縣名,至此告終),仍轄密縣、新鄭二縣。
明神宗萬曆三年(1575年),為避神宗朱翊鈞名諱,改鈞州為禹州。闖王李自成曾一度將禹州改為均平府。
清初沿襲明制,清初仍改為禹州,屬開封府,至雍正二年(1724)升禹州為直隸州,十二年降為散州,乾隆六年(1741)復隸屬開封府。

閱讀全文

與禹州方山鎮四大美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美女獨自走在夜路 瀏覽:1556
動漫美女被騙10萬 瀏覽:1302
高鐵上的小女孩圖片大全 瀏覽:2086
美女絲襪中出電影有哪些 瀏覽:1080
古代四大美女ppt 瀏覽:1919
韓國美女車載dj音樂完整版 瀏覽:1851
巨臀美女手機在線看 瀏覽:808
小美女跳舞干凈利落 瀏覽:2224
繼承醫館美女小說 瀏覽:1560
最美軍訓女生爬草坪的圖片 瀏覽:1776
裸體女人和男人日B圖片 瀏覽:2130
美女是黃視頻下載 瀏覽:1734
大漠蒼狼偷看美女換衣服是第幾集 瀏覽:1625
男生溫頭像柔圖片 瀏覽:1107
讓圖片可愛起來的小圖案 瀏覽:1259
什麼叫姿身大美女 瀏覽:3741
看日韓美女生活片 瀏覽:1909
女人使用健慰器圖片 瀏覽:2090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聽溫柔大方美美噠 瀏覽:1138
哪裡能請到美女演員 瀏覽: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