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美女大全 > 天津四大美女工作

天津四大美女工作

發布時間:2022-09-27 08:39:32

1. 我國古代四大美女和四大美男子各是誰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又指誰

我國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禪、楊玉環
我國古代四大美男子:潘安、曹植、沈約、衛玠
沉魚--西施
落雁--王昭君
閉月--貂禪
羞花--楊玉環(楊貴妃)

民國時期,出名的四大美男子:汪精衛、周恩來、梅蘭芳、張學良

著名歌妓:
杜秋娘,江南女子杜秋娘原是金陵的青樓歌妓,她天生麗質,能歌善舞,還會寫詩填詞作曲,她有一首著名的詩《金縷衣》: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鎮海節度使李琦與杜秋娘一見傾心,將她帶入府中充為侍妾,後李琦反叛被殺。
李琦死後杜秋娘作為罪犯的家屬被沒入掖庭,她顧盼依依的窈窕身影令憲宗為之心動,便召幸了她,封為秋妃。秋娘在唐憲宗身邊,似乎既是愛妃、玩伴,又是機要秘書,杜秋娘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令年輕的憲宗為之沉醉。
宰相李吉甫曾勸唐憲宗可廣選天下美女充實後宮,而不到三十歲的憲宗則自得地說「我有一秋妃足矣!」
他們常常徜徉於山媚水涯;泛舟高歌於太液池中;午窗人寂時,共同調教鸚鵡學念宮詩;冷雨凄凄的夜晚,同坐燈下對弈直至夜半。期間情深意摯,頗似當年唐玄宗與楊貴妃的翻版。
唐文宗太和年間,杜秋娘被詔賜歸老還鄉。一時衣食無著,過的是朝不保夕的生活。一些名士聽到她既老且窮的困境都十分同情哀傷,杜牧曾為此寫下《贈杜秋娘》詩並序,記敘她的身世經歷。白居易《琵琶行》:「曲罷曾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更是在後世廣為流傳。

念奴,唐天寶年間著名歌妓,傳說玄宗每年游幸各地時,念奴常暗中隨行,因之取念奴為詞牌名。據元稹《連昌宮詞》自註:「念奴,天寶中名倡,善歌。每歲樓下酺宴,累日之後,萬眾喧隘,嚴安之、韋黃裳輩辟易不能禁,眾樂為之罷奏。玄宗遣高力士大呼於樓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聽否?』未嘗不悄然奉詔。」王灼《碧雞漫志》卷五又引《開元天寶遺事》:「念奴每執板當席,聲出朝霞之上。」

李師師,原是汴京城染房老闆王寅之女,幼時寄養佛寺,因人稱佛門弟子為「師」,所以叫李師師。長大後出落得花容月貌,被妓院老闆李媼收養,學習琴棋書畫、歌舞侍人,成為汴京名妓,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孫競相爭奪的對象。最後,宋徽宗也想親睹芳容。因李師師與高俅是老相識,高俅遂安排相見。宋徽宗對李師師一見傾心,從此對後宮佳麗視若無睹。但師師最中意的是大才子周邦彥。一次師師與周溫柔之際,忽報聖駕到,周邦彥急忙藏在床下。宋徽宗因身體欠佳,送給師師一個鮮橙後就想回宮,師師假意挽留說:「現已三更,馬滑霜濃,龍體要緊。」但宋徽宗還是走了。於是周邦彥填了一首詞:「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指破新橙。錦幃初溫,麝香不斷,相對坐調箏。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誰知有一次李師師忘情把這首詞在宋徽宗面前唱了出來。徽宗問誰做的,李師師隨口說是周邦彥。徽宗臉色驟變,不久就找借口把周邦彥貶出汴京。李師師於是唱了一首《蘭陵王》給宋徽宗聽:「柳蔭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讖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桑條過千尺,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映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剪,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凄側。恨堆積,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記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沈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宋徽宗聽後感慨良久,就又把周邦彥召了回來。由於宋徽宗玩物喪志,終於在靖康之難成了俘虜。宋朝南渡後,李師師下落不明。

莘瑤琴,南宋杭州花魁娘子。幼時因戰亂與父母失散被賣入妓院,長到十四歲已經美艷異常。但她只想做青倌人,不肯接客,鴇母就將她灌醉,把她的初夜賣給了一個姓金的員外。瑤琴痛不欲生,但姐妹們勸說她,走到這一步更要接客,找到如意之人好盡早從良,還要積攢一些銀兩為將來贖身,瑤琴從此不再反抗。杭州清波門外開油店的朱十老收養了一個從汴京逃難來的小廝叫秦重,後改名朱重,每日幫朱十老榨油賣油。朱十老的使女蘭花與伙計邢權勾搭,挑撥離間,讓朱十老將朱重趕了出去,朱重只好走街串巷賣油。有一天他到錢塘門外的昭慶寺去賣油,恰好寺中要做九晝夜的功德,他一連九天挑油到昭慶寺。第九天秦重看到一位美若桃李的女子從寺中出來,他看呆了,經四處打聽,才知道是花魁娘子。朱重從此更加辛勤工作,一年以後終於攢到了十來兩銀子。他買了一身衣服,拿著剩餘的銀兩去找花魁娘子。但花魁娘子應酬很多,朱重多次撲空。但他仍不死心,每天前來,鴇母終於被他感動,讓朱重在瑤琴房中等。瑤琴回來時已經喝醉了,一進屋就和衣而卧。朱重在她身邊躺了一夜,除了為她蓋被、倒茶之外,沒有一點侵犯她的意思。瑤琴醒來後非常感動,她從未見過如此誠懇老實的男子,於是芳心暗許,並給了他二十兩銀子。此時朱十老染病在床,邢權與蘭花深夜捲走了銀錢。朱十老這才想到朱重的好處,他讓人找回朱重。朱重不計前嫌,用瑤琴給他的銀子做本錢,重新做起了生意。朱十老去世後,朱重一個人忙不過來,便招攬了一位從汴京逃難的中年漢子和他的妻子阮氏。這位中年漢子名叫莘善,正是瑤琴幼年走失的父親,但朱重並不知道。杭州城中有個吳八公子,人品惡劣,一向對瑤琴垂涎。一天,他強行把瑤琴帶至湖中船上想要輕薄。瑤琴平時就很反感他,死不從命,吳八公子就脫了她的綉鞋和纏腳布,讓她自己走回去。瑤琴倍感羞辱,痛不欲生,正巧碰到了路過此處的朱重,朱重把她送了回去。瑤琴對朱重更是欣賞有加,連鴇母也覺得他是個難得的忠厚之人。瑤琴拿出多年積蓄讓秦重為她贖了身。二人成婚之時,瑤琴又與多年失散的父母相認,真是雙喜臨門。

柳如是(1618~1664)本姓楊,名愛,字蘼蕪,又名雲娟、影憐,後改姓柳,名隱,又名是,字如是,號我聞室主,人稱河東君。原籍浙江嘉興,流寓吳江(今屬江蘇)。幼年為盛澤徐佛養女,後入吳江故相周道登家為侍婢。崇禎四年(1631年)自周家出,流落風塵,潔身自好,為「秦淮八艷」之一。以詞翰名噪青樓,明末已有詩集刊行。十四年,嫁錢謙益為妾。錢謙益造絳雲樓,和柳如是以書典相娛,詩詞酬唱。明亡時,柳曾勸錢謙益自盡殉國,未從。後隨錢歸里,與錢支持黃毓祺、黃宗羲、鄭成功的反清復明斗爭。錢歿,柳因族人爭產而自縊。能畫,工詩。詩幽艷秀發,蘊釀頗深。著有《戊寅草》、《湖上草》及《柳如是尺牘》、《河東君山水人物冊》,今人輯有《柳如是集》。

陳圓圓,原姓邢,名沅,字圓圓。蘇州人,幼從養母陳氏,故改姓陳。原為崑山歌妓,曾寓居秦淮。由於她色藝超群,更與重大歷史事件相聯,所以清人將她列入「秦淮八艷」,並說她是「前朝金陵倡家女」。崇禎末年李自成起義,崇禎帝日夜不安。外戚周奎欲給帝尋求絕色美女,以舒解皇帝憂慮之心,遂派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覓艷。田畹尋得陳圓圓後,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為己有。不久李自成逼近京師,崇禎帝急召吳三桂鎮山海關。田畹設筵為吳三桂餞行,圓圓率歌隊表演於廳堂。吳三桂見後神馳心盪,高興地摟其陪酒。這時突然警報響起,田畹惶恐地說:「寇至,若何?」吳說:「能以圓圓見贈,吾首先保護君家無恙。」未等回答,吳即帶圓圓拜辭。李自成打進北京後,吳三桂的父親投降了起義軍,陳圓圓被李之部下所掠。當吳三桂答應投降李自成時,聽說圓圓已被李之部將所佔,沖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為?」遂投降清軍與起義軍開戰。李自成戰敗,將吳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殺死後棄京出走。吳三桂為報殺父奪妻之仇,晝夜追殺起義軍到陝西。後吳的部將在京城搜尋到陳圓圓,飛騎傳送,吳三桂帶陳圓圓由秦入蜀,獨占雲南。順治中,吳進爵雲南王,欲將圓圓立為正妃,圓圓託故辭退,吳三桂別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圓圓遂獨居別院,後削發為尼,在五華山華國寺長齋綉佛。吳三桂死後,陳圓圓亦自沉於寺外蓮花池,死後葬於池側。直至清末,寺中還藏有陳圓圓照片,池畔留有石刻詩。

賽金花,原名趙靈飛,安徽人,因家道中落,化名「傅彩雲」,穿梭於秦淮河花船之上賣笑為樂,許多富商顯貴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賽金花賺了大把銀子。同治七年,賽金花被中了狀元的蘇州人洪鈞在探親途中相中,娶回家做了三姨太。光緒十四年,洪鈞帶其進京,又奉命出使歐洲。賽金花憑著她天生的交際才能和東方女性的溫柔在歐洲的上層社會中出盡了風頭,享盡榮華富貴,並與一些金發碧眼的社會名流有了曖昧關系。其中俄國陸軍中尉瓦西德最讓她心動。光緒十六年,洪鈞回國,三年後病逝,賽金花重操舊業。後八國聯軍打入北京,瓦西德為聯軍司令,賽金花見到昔日情人,鴛夢重溫。後曾樸以賽金花為原型寫了一部小說《孽海花》。

小鳳仙,原是京城陝西巷雲吉班姑娘。民國初年,蔡松坡任雲南督軍,袁世凱想方設法拉攏蔡松坡為己所用,同時也秘密派人監視他。蔡松坡的革命熱情相當高,根本不願當袁世凱的走狗,但礙於他的勢力也無可奈何。一天,他扮成商人來到陝西巷雲吉班散心,一眼看中小鳳仙。小鳳仙問他以何為生,他謊稱商人。小鳳仙笑道:「你氣度不凡,外歡內郁,絕不是商人。」蔡松坡見她並非賣弄風情,滿臉是誠懇和自信。但初次相識,蔡尚有戒心,沒有正面回答她。小鳳仙相信斷定他必定是個英雄人物,而蔡也覺得自己可能在垃圾堆中發現了寶。過了兩天他再次登門,兩人坦誠相待並商量一計。沒多久,京城的官員們就傳出緋聞,說蔡是「英雄難過美人關」!蔡松坡在雲吉班大擺筵席,夜夜笙歌,並大興土木為小鳳仙建屋造堂,後又把小鳳仙娶過去作妾,每天過著醇酒美人的日子。妻子劉俠貞勸他:「你一向以天下事為己任,如今怎能貪戀聲色,坐銷壯志!」蔡松坡不聽勸告,反而斥責妻子。一家人鬧得雞犬不寧,連袁世凱都有所耳聞,派人前去調停也無濟於事,袁世凱漸漸放鬆了對蔡的警惕之心。蔡的妻子與老母氣得搬出京城,去南方居住。蔡松坡知道北洋政府不會容下他,就故意與小鳳仙整日坐車遊玩,找准機會登上了開往天津的火車,第二天乘船逃至日本。袁世凱得知氣得火冒三丈,派人前去刺殺。蔡松坡轉去香港,不久繞道越南回國,在雲南組織了護國軍起義討袁。袁世凱禁不起內外夾擊,稱帝七十三天後死去。黎元洪繼任總統,蔡松坡為四川都督。由於過度操勞,身體每況愈下。小鳳仙還在耐心等他,蔡松坡卻沒能再見到小鳳仙,在日本就醫時死在福岡醫院,終年三十七歲。小鳳仙聞訊後悲痛欲絕,蔡松坡的靈樞被運回上海,舉行了一個隆重的追悼會。小鳳仙送來兩副對聯:「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萬里南天鵬翼,直上扶搖,那堪憂患餘生,萍水姻緣成一夢;幾年北地胭脂,自悲淪落,贏得英雄知己,桃花顏色亦千秋。」

2. 陸小琴的介紹

陸小琴,女,1976年生人,現居住與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光福鎮,高中學歷,自幼喜愛畫畫、雕刻藝術。主要作品有:「西方三聖」、「鍾馗嫁妹」、」八寶觀音」、」四大美女」、「天使系列」、「八仙過海」、「龍鳳呈祥」、「菩薩系列造像」等等,目前在北京、上海、天津各有一家代理商。所雕作品自然,生動,布局合理·極具欣賞價值,其作品一經面市深受玩家的喜愛和推崇,是個人收藏和送禮的首選之作。實乃核雕中之佳品。

3. 民國的四大才女是誰

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被稱為「民國四大才女」。 謝謝哦鋒芒初露 才女也有過人膽識
呂碧城(1883年-1943年),安徽旌德人,生於1884年。父親呂鳳歧,光緒三年進士及第與清末著名詩人樊增祥同年,曾任山西學政,家學淵源。呂家有姐妹四人,呂碧城是老三。呂碧城和她呂碧城
的姐姐呂惠如、呂美蓀都以詩文聞名於世,號稱「淮南三呂,天下知名。」 呂碧城12歲時,詩詞書畫的造詣已達到很高水準,當時有「才子」美稱的樊增祥讀了呂碧城的詩詞,不禁拍案叫絕。當有人告訴他這只是一位12歲少女的作品時,他驚訝得不能相信。 1895年,父親呂鳳歧去世,呂碧城的母親從京城回鄉處理祖產,族人因為覬覦呂家家產,唆使匪徒將母親劫持。呂碧城在京城聽到了消息,四處告援,給父親的朋友、學生寫信求助,幾番波折,事情終於獲得圓滿解決。但此事讓小小年紀的呂碧城顯示出了其非凡膽識,卻也讓與呂碧城有婚約的汪家起了戒心,認為小小年紀的呂碧城,竟能呼風喚雨,於是提出了退婚要求,呂家孤女寡母不願爭執,答應了下來,雙方協議解除了婚約。然而在當時女子被退婚,是奇恥大辱。呂碧城雖身為新女性也一度自怨自艾,對其今後婚姻產生了一定影響。 婚約解除後,呂碧城的母親帶著四個尚未成人的女兒投奔在塘沽任鹽運使的舅父嚴鳳笙。
主筆《大公報》提倡女權
1903年春,20歲的呂碧城有意到天津市內探訪女學,外甥女要入新學,腦筋陳舊的舅父嚴辭罵阻,呂碧城一時激憤,第二天就逃出了家門,隻身踏上了去往天津的火車,不但沒有旅費,就連行裝也沒來得及收拾。一個富家女子獨自出門,這在當時也算得上是驚世駭俗之舉。而此次出走,正是呂碧城登上文壇的開始,也是她與各界名人交往的開始。 身無分文、舉目無親的呂碧城,在去往天津的火車中,熟識了佛照樓旅館的老闆娘,到達天津後,暫住其家中。但沒有經濟來源,生活一時陷入困境,呂碧城只好寫信向居於《大公報》報館的方夫人求援,這封信恰被《大公報》總經理英斂之看到。英斂之一看信,即為呂碧城的文采所傾倒,連連稱許。不僅如此,愛才心切的英斂之還親去拜訪,問明情由,對呂的膽識甚是贊賞,並當即約定聘請她任《大公報》見習編輯。從此,呂碧城就走上了獨立自主的人生之路。 呂碧城到《大公報》僅僅數月,在報端屢屢發表詩詞作品,格律謹嚴,文采斐然,頗受詩詞界前輩的贊許。她又連續撰寫鼓吹女子解放與宣傳女子教育的文章,如《論提倡女學之宗旨》、《敬告中國女同胞》、《興女權貴有堅忍之志》等,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呂碧城也因此在文壇嶄露頭角,聲譽鵲起。她在詩文中流露的剛直率真的性情以及橫刀立馬的氣概,深為時人尤其新女性們所嚮往和傾慕。一時間,出現了「到處咸推呂碧城」的盛況。 1908年,光緒與慈禧先後亡故,一大批人為之惶惶不安,似乎慈禧一死,國家就失去了主心骨,不知如何辦才好。這時卻有人填了一闋《百字令》:「排雲深處,寫嬋娟一幅,翠衣輕羽,禁得興亡千古恨劍樣英英眉。屏蔽邊疆,京垓金弊,纖手輕輸去,遊魂地下,羞逢漢雉唐鵝。」並題詠慈禧的畫像,登在報上,痛斥慈禧,說她在主朝的近半個世紀中,把大清皇朝的江山搞得一踢糊塗,把中國邊疆的大量領土,國庫中的大把銀錢送給帝國主義國家,她到陰曹地府,一定怕和漢高祖的呂後、唐朝的武則天見面。這使清政府十分惱火,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這首引起轟動的詞作者就是當時年輕的呂碧城。1904年到1908年,呂碧城藉助《大公報》這一陣地,積極地為她的興女權、倡導婦女解放而發表大量的文章和詩詞,她結識了大批當時的婦女運動領袖人物,與秋瑾尤其交好。1904年5月,秋瑾從北京來到天津,慕名拜訪呂碧城。兩人此番相會不足四天,卻一見如故,情同姊妹,當即訂為文字之交。這可以稱得上是兩位新女性間的一段因緣佳話。 秋瑾也曾經用過「碧城」這一號,京中人士都以為呂碧城的詩文都是出自秋瑾之手,兩人相見之後,秋瑾「慨然取消其號」,原因是呂碧城已經名聲大著,「碧城」一號從此應當為呂碧城專用。交談中,秋瑾勸呂碧城同去日本,投身革命運動。呂碧城答應用「文字之役」,與秋瑾遙相呼應。此後不久呂碧城在《大公報》上發表的《興女權貴有堅韌之志》、《教育為立國之本》兩篇文章,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秋瑾的影響。1907年春,秋瑾主編的《中國女報》在上海創刊,其發刊詞即出於呂碧城之手。 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紹興遇難。呂碧城用英文寫了《革命女俠秋瑾傳》,發表在美國紐約、芝加哥等地的報紙上,引起頗大反響。呂碧城與秋瑾的交往也引起了官方注意,以致當時的直隸總督袁世凱一度起了逮捕呂碧城的念頭。只是介於找不到更多的借口,才沒有實行。
辦女學 育現代女性
除了在《大公報》積極宣揚女權,作婦女解放思想的先行者,在辦女學的實踐上,呂碧城積極籌辦北洋女子公學。首先,呂碧城發表多篇言論以作輿論宣傳,宣揚興辦女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她把興女學提到關系國家興亡的高度,以此沖擊積淀千年的「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陳腐觀念。反過來說,女權運動的興起,恰恰證明了社會上男女觀念的不平等,「欲使平等自由,得與男子同趨於文明教化之途,同習有用之學,同具強毅之氣。」呂碧城認為辦女學開女智、興女權才是國家自強之道的根本。 為了實踐自己的理論,呂碧城積極籌辦女學,英斂之介紹她認識嚴復、嚴范孫、傅增湘等津門名流,以求支持和幫助。在天津道尹唐紹儀等官吏的撥款贊助下,1904年9月,「北洋女子公學」成立,呂任總教習。兩年後,「北洋女子公學」改名「北洋女子師范學堂」,年僅23歲的呂碧城任監督(相當於今天的「校長」),為我國女性任此高級職務的第一人。呂碧城在這所當時女子的最高學府,從教習提任到學校的監督,一呆就是七、八年。她把中國的傳統美德與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結合起來,把中國的傳統學問與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結合起來,使北洋女子公學成為中國現代女性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她希望她所培養的學生將來也能致力於教育和培養下一代,為一個文明社會的到來盡各自的力量。周恩來的夫人鄧穎超曾經在這里親聆呂碧城授課。
游世界 揚中國女子威風
呂碧城的志向不僅在於教育,還有振興國家的宏願。在她的許多文章中,她都談到怎樣建立一個強國的想法。她認為在這競爭的世界,中國要想成為一個強國就必須四萬萬人合力,因此不能忽視二萬萬女子的力量。解放婦女,男女平權是國之強盛的唯一辦法。她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影響世人,濟世救民。1912年袁世凱在北京出任民國臨時大總統,呂碧城被聘為總統府秘書,她雄心勃勃,欲一展抱負,但是黑暗的官場讓她覺得心灰意冷,等到1915年袁世凱蓄謀稱帝野心昭昭時,呂碧城毅然辭官離京,移居上海。她與外商合辦貿易,僅兩三年間,就積聚起可觀財富。可見她不只是才學過人,同時也有非凡的經濟頭腦。 1918年呂碧城前往美國就讀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文學與美術,兼為上海《時報》特約記者,將她看到的美國之種種情形發回中國,讓中國人與她一起看世界。四年後學成歸國,1926年,呂碧城再度隻身出國,漫遊歐美,此次走的時間更長,達7年之久。她將自己的見聞寫成《歐美漫遊錄》(又名《鴻雪因緣》),先後連載於北京《順天時報》和上海《半月》雜志。呂碧城兩度周遊世界,寫了大量描述西方風土人情的詩詞,膾炙人口,傳誦一時。她的詩詞造詣深厚,尤擅填詞,字字珠璣,吟詠自如,被譽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傳世著作有《呂碧城集》、《信芳集》、《曉珠詞》、《雪繪詞》、《香光小錄》等。 1928年,她參加了世界動物保護委員會,決計創辦中國保護動物會,並在日內瓦斷葷。1929年5月,她接受國際保護動物會的邀請赴維也納參加大會,並盛裝登台作了精彩絕倫的演講,與會代表驚嘆不已。在游歷的過程中,她不管走到哪裡,都特別注重自己的外表和言行,她認為自己在代表中國二萬萬女同胞,她要讓世人領略中國女性的風采。此後,她周遊列國,宣講動物保護的理念,成為這一組織中最出色的宣傳員。 呂碧城極具反叛精神,對女子相夫教子、賢妻良母才為德的傳統理念不以為然。與她交往的社會名士中,不乏才子和高官,但她在婚姻一事上,早期被棄的陰影一直困擾不散,再加上她自恃清高,始終覺得身邊無可匹配之人,所以寧願獨身終老。當友人問及她的婚姻,她回答說:「生平可稱許之男子不多」。於是,呂碧城雖姿容優雅,但終身未婚。
婦運點評
呂碧城,作為《大公報》的第一位女編輯,聞名20世紀初京津地區。她的詩詞創作,有著極高的天賦和才華,是辛亥革命前後著名的文學團體——南社的重要成員,被稱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 她創辦了京津一帶最早的女子公學——北洋女子公學,1906年增添師范科,成為北方第一所正規女子師范學校。她不僅親身參與教育實踐活動,還特別注意宣傳自己的教育主張,對宣傳興辦新式女子教育的益處不遺餘力,大力推動了近代女子教育。 呂碧城不僅是女子教育的提倡者和組織者,還是男女平等的呼籲者和先行者,是提倡女權和女學的急先鋒。她在《大公報》上陸續發表的一些關於女學、女權和女子教育等方面的文章詩詞,受到極大關注和響應,眾多文人學士紛紛投詩相和。 此外,呂碧城一直堅持只用文言創作,反對「五四」時期開始的白話文運動。但有論者說,以呂的藝術感覺和描寫功力,如果能用白話文創作,成就可能超過新文學史上其他幾位女性作家。
風華絕代的「剩女」呂碧城
呂碧城的一生頗為傳奇:她不僅是「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社會活動家、資本家,還是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個女編輯、中國女權運動的首倡者、中國女子教育的先驅者……
鳳毛麟角之才女
呂碧城生於清光緒九年(1883年)。父親呂鳳岐乃光緒三年丁丑科進士及第,曾任國史館協修、山西學政等,家有藏書三萬卷。書香之家的熏陶,使呂碧城聰穎而早慧。 呂碧城9歲時便與同邑一汪姓鄉紳之子訂婚。13歲那年,她的家庭發生了重大變故,父親病逝,因無子嗣,全部家產被族人霸佔,母親嚴氏被強行幽禁。小小的呂碧城挑起重擔,給父親的朋友和學生寫信,四處求人告援,囚禁多時的母親得以脫險。但呂碧城「夫家」卻起了戒心:這樣的媳婦日後過了門恐怕難以管教,於是提出退婚。呂家自此劫難後孤兒寡母,勢單力薄。
《大公報》主筆
後來,呂碧城的母親帶著4個尚未成年的女兒,投奔於塘沽的舅父嚴鳳笙,開始過寄人籬下的生活。戊戌變法之後,維新思想狂飆突進,因不滿閨中粉黛絲竹的生活,20歲的呂碧城逃出了家門,踏上開往天津的火車。由於沒有經濟來源,生活一時陷入困境。她無意中得知舅父秘書的夫人住在《大公報》報社,就給她寫了一封信尋求援助。 這封信恰巧被《大公報》總編輯英斂之看到了,他對呂碧城的膽識甚為贊賞,當即決定邀請她擔任《大公報》見習編輯,呂碧城自此成為我國新聞史上第一個女編輯。才女呂碧城到《大公報》僅僅數月,所發表的格律嚴謹、文采斐然的詩詞就頗受前輩們的贊許。1904年至1908年,呂碧城成為《大公報》的主筆。
社交場上的明星
當時,各種聚會上常常會出現呂碧城的麗影芳蹤,一時成為京津地區的一道奇特景觀,人們對這個有思想的美女加才女刮目相看。 當時追求呂碧城的人很多,據說呂碧城的眼光也非常高,只看上了梁啟超與汪精衛,但她又嫌梁啟超年紀太大(比呂碧城大9歲),汪精衛年紀太小(與呂碧城同歲)。另外,《大公報》主編英斂之十分愛慕呂碧城,甚至引起了英夫人的誤會。 呂碧城這樣談到她的情感感悟:生平可稱心的男人不多,我的目的不在錢多少和門第如何,而在於文學上的地位,因此難得合適的伴侶。
倡導女權的教育家
做《大公報》主筆期間,呂碧城藉助這一輿論陣地,為倡導婦女解放發表了大量詩文。興辦新式女學成為她的奮斗目標。 為了幫助呂碧城興辦女學,英斂之介紹她與社會名流嚴復等人相識,以求支持。教育家嚴復早聞呂碧城大名,對她十分賞識,不僅收她為女弟子,還向總督袁世凱鼎力推薦呂碧城,說她是興辦女學的最佳人選。於是袁世凱欣然同意,讓她協助籌辦女學。 1904年11月17日,北洋女子公學正式成立,呂碧城出任總教習(教務長)。兩年後,時年23歲的呂碧城升任監督(校長)。這樣年輕的女校長,當時全國也是絕無僅有。 在這方校園的凈土上,呂碧城為推廣新式女子教育不遺餘力。許多在此學習的女生後來都成為中國傑出的革命家、教育家、藝術家,如鄧穎超、劉清揚、許廣平等。
從秘書到居士
民國成立後,袁世凱任大總統,呂碧城擔任大總統的公府機要秘書。後袁世凱欲稱帝,呂碧城不屑袁世凱及其追隨者之所為,毅然辭職,攜母移居上海。她與外商合辦貿易,僅兩三年間,就積聚起可觀財富,成為富甲一方的女商人。 1918年,呂碧城前往美國就讀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文學與美術,4年後學成歸國。1926年,呂碧城再度隻身出國,漫遊歐美,時間長達7年之久。 呂碧城終身未婚,後逐漸對宗教產生興趣。1930年,呂碧城正式皈依三寶,成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呂碧城由瑞士返回香港。1943年1月24日,她在香港九龍孤獨辭世,享年61歲。
蕭紅
蕭紅
蕭紅(1911-1942),原名張乃瑩,筆名蕭紅,悄吟,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一個地主家庭。為了逃婚出走,困窘間向報社投稿,並因此結識蕭軍,兩人相愛,蕭紅也從此走上寫作之路,兩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蕭紅完成長篇《生死場》,在魯迅幫助下作為「奴隸叢書」之一出版。蕭紅由此取得了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蕭紅帶有左翼現實主義風格的小說還有一部長篇《馬伯樂》,但質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長篇是寫於香港的回憶性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以及一系列回憶故鄉的中短篇如《牛車上》、《小城三月》等。 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的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傳奇性人物,她有著與女詞人李清照那樣的生活經歷,並一直處在極端苦難與坎坷之中,可謂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卻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整個世俗,在民族的災難中,經歷了反叛、覺醒和抗爭的經歷和一次次與命運的搏擊。她的作品雖沒有直接描述她的經歷,卻使她在女性覺悟的基礎上加上一層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理解。她把「人類的愚昧」和「改造國民的靈魂」作為自己的藝術追求,她是在「對傳統意識和文化心態的無情解剖中,向著民主精神與個性意識發出深情的呼喚」。蕭紅的一生是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掙扎、抗爭的一生,應該說直接影響其命運並引發她開始文學創作的是蕭軍的出現,並走進了她的生活。 這位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卻有著寫作天才的女性命運悲涼,1942年1月22日死在香港時,她生命中的兩個男人都不在身邊。(宇慧)
簡歷
蕭紅(1911.6.2—1942.1.22),原名張乃瑩,另有筆名悄吟,黑龍江呼蘭人。幼年喪母,1928年在哈爾濱讀中學,接觸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尤受魯迅、茅盾和美國作家辛克萊作品的影響。由於對封建家庭和包辦婚姻不滿,1930年離家出走,幾經顛沛。1932年與蕭軍同居,兩人結識不少進步文人,參加過宣傳反滿抗日活動。 1933年與蕭軍自費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魯迅的幫助和支持下,1935年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開始用筆名蕭紅),螢聲文壇。 1936年,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在東京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 1940年與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發表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1942年,歷盡坎坷之後在香港病故,時年31歲。
著作書目
《跋涉》(小說、散文集)與蕭軍合著, 1933(自費出版) 《生死場》(中篇小說)1935,上海容光書局;1980,黑龍江人民 《淌薪幀》(散文集)1936,文生 《橋》(小說、散文集)1936,文生 《牛車上》(小說、散文集)1937,文生 《曠野的呼喊》(短篇小說集)1940,上雜 《蕭紅散文》 1940,重慶大時代書局 《回憶魯迅先生》(散文)1940,重慶婦生活社 《馬伯樂》(中篇小說)1941,重慶大時代書局 《呼蘭河傳》(長篇小說)1941,上雜 1954,新文藝;1979,黑龍江人民 《手》(小說)1943,桂林遠方書店 《小城三月》(小說)1948,香港海洋書屋 《蕭紅選集》(中、短篇小說集)1958,人文 《蕭紅選集》 1981,人文 《蕭紅書簡輯存注釋錄》蕭軍輯,1981,黑龍江人民 《蕭紅短篇小說遜 》1982,黑龍江人民 《蕭紅散文選集》 1982,百花 《蕭紅》(中國現代作家選集)1984,人文 《蕭紅代表作》(短篇小說集)1987,人文
石評梅
簡介
石評梅
石評梅(1902 ——1928),原名汝壁,山西省平定縣城關人。父親石銘,字鼎丞,清末舉人,其家庭為平定城內一個書香門第。 石評梅自幼聰穎好學,很受父母喜愛,從三、四歲開始,父親就教她認字,每晚堅持不斷,有時她沒有認熟,雖是深夜,也不許去睡,直到念熟為止。後來進了小學,白天和孩子們一起上課,晚上放學以後,她父親仍然教讀《四書》、《詩經》等。所以評梅童年時代在父親嚴正的教育下,就打下了國文根底,為以後從事文學活動打下了基礎。 辛亥革命後不久,評梅父親石銘到省城太原山西省立圖書館任職,於是評梅隨父來到太原,進入太原師范附屬小學就讀,附小畢業後直接升入太原女子師范學校讀書。由於石評梅天資聰穎,再加上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學校里學業突出,被譽為才女。在女師讀書期間已經顯露了石評梅的反抗思想和組織才能。一次女師鬧風潮,她為組織者之一。風潮過後,校方要開除她,後因惜其才學,又恢復了學籍。 1919年暑假,石評梅從太原女師畢業,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邁出這一步,是對石評梅思想和意志的考驗。因為在當時社會里,一般人思想認為:「一個女孩子,中學畢業就可以了,何必費勁的深造呢!」然而她卻不斷求學、奮斗著。她在父親支持下,走出山西,到北京求學。到北京後,她本來要報考女高師的國文科,但是當年女高師國文科不招生,使改考體育系。 從閉塞的娘子關內來到全國思想活躍的中心——北京,這在石評梅是一生中的重要轉折。其時正值「五四」愛國運動以後不久,新文化、新思潮方興未艾。就文學革命而論,魯迅等已發表了一系列新文學作品,白話文已開始取代文言文。封建舊道德、舊禮教受到強烈沖擊,民主與科學已成為思想進步青年心目中的新的旗幟。在新思潮的影響下,石評梅一方面在女高師勤奮學習課業,一方面即開始寫詩和散文向各報刊投稿。1921年12月20日,石評梅的詩歌《夜行》就在山西大學「新共和學會」辦的刊物《新共和》第一卷第一號上正式刊出。 1920年在山西同鄉會上,石評梅結識了北京大學學生、五四運動健將、山西籍最早的共產黨人高君宇。這是石評梅一生中又一重大轉折點。在同鄉會交談中,得知他們父輩即有交誼。他鄉遇故友,格外親切,於是二人便建立了友誼,二人經常通信,談思想,談抱負。1921年4月15日,石評梅曾致信高君宇,傾吐了她思想的悲哀。高君宇次日去信,幫助她分析青年之所以普遍感到煩悶,就在於社會制度的不合理,「所以我就決心來擔負我應負改造世界的責任了。這誠然是很大而煩難的工作,然而不這樣,悲哀是何時終了的呢?我決心走我的路了」;「我很信換一個制度,青年們在現在社會享受的悲哀是會免去的——雖然不能完全,所以我要我的意念和努力完全貫注在我要做的『改造上』去了。」信中鼓勵石評梅「積極起來,粉碎這些桎梏」,「被悲哀而激起,來擔當破滅悲哀原因的事業,就成了奮斗的人」由於思想深交,高君宇認為石評梅是一個才情十分可取的女子,便由友情轉成了愛情。石評梅也視高君宇為知己。1924年高君宇因張國燾被捕叛變遭到北洋軍閥政府通緝。他從在京住所臘庫胡同十六號化裝脫險,在狂風暴雨的夜晚到石評梅住處告別。石評梅後來寫文章回憶說:「杏壇已捕去了數人,他的住處觀尚有游擊隊在等候著他。今夜是他冒了大險特別化裝來告別我。」他勸石評梅「不要怕」,「沒要緊」,「就是被捕去坐牢獄他也是不怕的,假如他怕就不做這項事業。」這件事對石評梅教育和印象頗深。 1923年5月下旬到6月下旬,石評梅與體育系12人、博物系14人組成「女高師第二組國內旅行團」南下旅遊,她們沿京漢鐵路,經保定、武漢、南京、上海,從青島、濟南返回北京。返校後,石評梅寫了一篇五萬余字的長篇游記《模糊的余影》,連載於《晨報副刊》1923年9月4日到10月7日。 同年,石評梅完成學業,走出女高師「紅樓」。她接受師大附中聘請擔任女子部學級主任和體育教員、國文教員,後來還在春明女校、女一中、若瑟女校、師大等校兼任教員和講師。北京師大附中從1921年開始男女同校。在封建傳統思想依然頑固的當時,敢於沖破舊禮教,實在是一件大事。至於如何管理、如何施教這都是新的問題。1923年石評梅擔任女子部主任後,在管理上她採取理智指導、真情感化的方法,使學生心悅誠服接受規則約束。她的教育管理浸透一個「愛」字。她曾說過;「我從前常常是不快活的,後來我發現了她們,我這些親愛的小妹妹,我才曉得我太自私了。我最近讀著一本小說,叫做《愛的教育》,讀完之後,我哭了。我立誓一生要從事於教育;我愛她們。我明白了我從前的錯誤。」所以在教學上她是無時無刻不在想盡方法,使學生有所受益。她平時擔任的教學課時很多,但是她無論怎樣忙碌,從來沒有對學生的課程敷衍過,常常在深夜裡為學生批改作業,第二天一早又到學校上課去,由此受到學生的愛戴和同人的尊敬。
逝世
1925年3月,高君宇因病逝世。高的突然病逝對石評梅精神上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她沉浸在無比的悲痛之中。此後她把全部感情都放在已故的高君宇身上。3 月29日,北京大學、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和山西省立一中校友會召開高君宇追悼大會,石評梅送了輓聯,上寫:「碧海青天無限路,更知何日重逢君」。又在白布上親筆題寫一首輓詞,懸掛在追悼會上。5月8日,根據高君宇的遺願由石評梅和高全德出面將高君宇安葬在北京陶然亭,石評梅在高墓周圍親手植松柏十餘株,並在墓上題了如下碑記: 我是寶劍,我是火花, 我願生如閃電之耀亮, 我願死如彗星之迅忽。 這是高君宇生前自題像片的幾句話,死後我替他刻在碑上。君宇,我無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淚流到你的墳頭,直到我不能來看你的時候。
評梅
高君宇去世後,石評梅寫了十多篇文章寄託哀思。這些作品收在散文集《濤語》中。但是石評梅並沒有沉淪下去,在悲痛之餘,她嚴肅認真思考社會和人生,逐漸理解高君宇所從事的事業,精神開始振作起來。1926年,她在一篇日記里寫道:「我還是希望比較的有作為一點,不僅是文藝家,並已是社會革命家呢!」同年,她向朋友說,「象我這樣人還有什麼呢?我干教員再這樣下去,簡直不成了!我雖然不能接續天辛(高君宇)的工作去做,但我也應努力一番事業。你看,北京這樣的殺人,晶清是革命去了,北京只剩下我了,暑假後我一定往南邊去,讓他們認識認識我評梅,做革命事業至少我還可多搜集點資料做文章呢!」有一次行裝都整理好了,只因北京教育界同人勸阻,母親不同意,未能成行。 在此之前,1924年11月,石評梅與陸晶清等編輯出刊了《京報》副刊——《婦女周刊》。她以犀利的筆觸,揭露抨擊社會的黑暗勢力,激勵人民

4. 古代四大美女各是什麼朝代的,有什麼故事

1、王昭君:西漢。竟寧元年(前33年)正月,匈奴呼韓邪單於來朝,請求娶漢人為妻。元帝遂將昭君賜給了呼韓邪單於,並改元為竟寧。單於非常高興,上書表示願意永保塞上邊境。王昭君抵達匈奴後,被稱為寧胡閼氏(yān zhī)。昭君和呼韓邪單於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師,封為右日逐王。

2、貂蟬:東漢末年。在民間傳說中她原名任紅昌,是山西一村姑,也有人認為呂布部將秦宜祿前妻杜氏(杜秀娘)即是貂蟬。她為了報答義父王允的養育之恩而甘願獻身完成連環計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3、西施:春秋時期。西施浣紗是記錄春秋戰國時期,越國一個叫西施的浣紗美女在河邊浣紗時,魚兒看見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

4、楊玉環:唐朝。在楊玉環晉為貴妃之後,嶺南貢上一隻白鸚鵡,能模仿人語,玄宗和楊貴妃十分喜歡,稱它為「雪花女」,宮中左右則稱它為「雪花娘」。

5. 四大美女,四大名校,你知道中國還有哪些「四大」么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為中國四處最主要的道教聖地,分別是:
山西五台山
四川峨眉山
安徽九華山
浙江普陀山

中國四大道教名山為中國四處最主要的道教聖地,分別是:

位於湖北十堰的武當山;
位於江西鷹潭的龍虎山;
位於安徽黃山的齊雲山;
位於四川都江堰的青城山。

四大菜系普遍的有兩說
一是川魯粵淮,二是川粵魯蘇。但是以八大菜系的說法更能緊跟時代步伐。
我國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由於氣候、地理、歷史、物產及飲食風俗的不同,經過漫長歷史演變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體系的烹飪技藝和風味,並被全國各地所承認的地方菜餚。菜餚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其中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也為社會所公認的有:魯、川、蘇、粵、閩、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們常說的中國「八大菜系」。魯、川、蘇、粵四大菜系形成歷史較早,後來,浙、閩、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漸出名,就形成了我國的「八大菜系」。
一個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歷史與獨到的烹飪特色分不開的。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飲食習慣等影響。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為:蘇、浙菜好比清秀素麗的江南美女;魯、皖菜猶如古拙樸實的北方健漢;粵、閩菜宛如風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內涵豐富充實、才藝滿身的名士。

蘇綉、湘綉、粵綉、蜀綉譽為中國四大名綉。
1、蘇綉
主要產於江蘇蘇州、南通一帶,因產地蘇州而得名。有單面綉和雙面綉、雙面異色綉,雙面異色異物綉及雙面異色異針異物三異綉及環形綉等。題材廣泛,圖案新穎,針法細膩,形象逼真,色彩秀麗,富有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具有高貴典雅的風格特徵。最能體現蘇綉藝術特徵的「雙面綉」,可從兩面觀賞,雙面綉《貓》是蘇綉的代表作品。
2、湘綉
產於湖南長沙,是湖南長沙一帶綉品的總稱。吸收蘇、粵綉的優點,融合傳統的繪畫、刺綉、詩詞、書畫及金石藝術於一體,作品具有構圖優美,針法細膩,綉藝精湛,色彩鮮艷,絢麗奪目,風格豪放,花紋瑰麗奇特,神態生動等特點,享有「超級綉品「之譽。題材廣泛,以獅、虎、松鼠為代表作,有「蘇貓、湘虎」之說,著名有《鬅毛獅》、《鬅毛虎》。
3、蜀綉
產於四川成都,是四川成都傳統刺綉工藝品,以軟緞和彩絲為原料,技藝講究,施針嚴謹,針腳精細,摻色柔和,虛實得體,圖案美觀。以構圖精巧、刻畫細膩、形神兼備、色彩明麗而著稱。主要有高級藝術綉屏,代表作有《芙蓉鯉魚》、《熊貓》等。
4、粵綉
產於廣東省(廣州、潮州)。金銀線墊綉是粵綉特技,以構圖飽滿、繁而不亂、色彩濃郁、立體感強等特點著稱。題材多樣,主要是各種吉祥圖案、百鳥等。其中「百鳥朝鳳」、「龍鳳」、「博古」最具特色,充分體現了當地人民的審美情趣。

6. 我國古代四大美女的相關資料

1、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

京劇有《鳳儀亭》就是敘述這段故事的。

2、昭君出塞

漢宣帝時匈奴貴族爭奪權力,勢漸衰落,五個單於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韓邪單於,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單於打敗。呼韓邪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於,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於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糧食。

呼韓邪單於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後,他的兒子劉 (音shi)即位,就是漢元帝。匈奴的郅支單於侵犯西域各國,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殺郅支單於。郅支單於一死,呼韓邪單於的地位穩定了。西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和親。元帝許。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里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有個宮女叫王嬙(音qiang),號昭君,長得美麗,有見識。自願到匈奴去和親。元帝逐擇日讓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使漢宮為之生色。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原來宮女進宮後,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裡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於的閼氏。封「寧胡閼氏」,希望她能為匈奴帶來安寧和平,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於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難能可貴的是,當呼韓邪單於去世後,她又「從胡俗」,再嫁給呼韓邪單於的大閼氏的長子,雖然這和中原的倫理觀念相抵觸,但她從大局出發,珍惜漢與匈奴的友誼。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書沒有記載。

3、貴妃醉酒

719~756年,唐代蒲州永樂人(陝西華陰縣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的姿色後,欲納入宮中,著為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745)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時玄宗年六十一,貴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綉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陞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

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治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4、西施浣紗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四大美女與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故事:

1、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2、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代稱。

3、三國時漢獻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貂嬋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4、唐朝開元年間,有一美貌女兒叫楊玉環,被選進宮來。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 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羞花」稱號得來。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禪、王昭君、楊貴妃

王昭君�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杜甫《詠懷古跡》)昭君和番也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兩千年來,經過許許多多戲曲家、小說家、詩人的不斷生發改造,這一故事變得十凄怨和迷離,具有了多重面目和相去甚遠的含義。�

將昭君的悲劇歸罪於畫工毛延壽,晉人筆記小說《西京雜記》為始作俑者:��

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按圖召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至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於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於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按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皆巨萬。畫工有杜陵毛延壽,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同日棄市。」��

在各種傳說中,也有說在和親前毛延壽索賄陷害事即已敗露,毛懼罪逃入匈奴,獻上昭君畫像,單於倚勢向漢君強索昭君,元帝乃不得已忍痛割愛,送昭君出塞。昭君的結局,有說其哀怨愁悶,抑鬱而終的,也有說其在呼韓邪單於死後不願再嫁飲葯自盡的。宋以後強調貞潔,《漢宮秋》則讓她在漢番交界處投江自盡。現代人揚棄了狹隘的民族意識,則從增進民族團結的角度去認識這一故事,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一樣,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了不起的女性,曹禺先生的名劇《王昭君》,就是從這一角度去立意的。�

古代詩人也曾從不同角度去詮釋昭君的悲劇。《紅樓夢》第64回薛寶釵論詩就說過:「作詩不論何題,只要善翻古人之意。......即如前人所詠昭君之詩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壽的,又有譏漢帝不能使畫工圖貌賢臣而畫美人的,紛紛不一。後來王荊公復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永叔又有『耳目所見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二詩俱各出己見,不襲前人。」�

王昭君的真實面目到底如何呢?�

范曄《後漢書》有如下記載:��

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南匈奴傳》)�

�昭君為南郡秭歸人,與大詩人屈原同里,她出身「良家子」,為出身清白的平民,並非知府或御史大夫之類豪門。入宮之後,她未得召幸,尚未有級別,只是待詔掖庭的普通宮女,她被稀里糊塗地賜給呼韓邪單於時方光耀漢庭,可是這時漢元帝後悔已晚,只好如約行事,成就這美艷凄惋的千古美事,使這一民族團結的使者永垂史冊。�

經過衛青、霍去病的征討,匈奴的力量大衰,昭君和番,是呼韓邪單於入朝漢庭主動請求的結果,不存在脅迫問題。昭君入胡後,被封為寧胡閼氏,生一子曰伊屠智牙師。婚後的第二年,呼韓邪即過世,按照胡人習慣,單於大閼氏之子繼位的復株累單於要娶她,昭君要求返回故國,漢成帝顧全大局敕令她學從胡俗,於是她又成為繼任單於的閼氏。其後又生了兩個女兒,一個叫須卜居次,一個叫當於居次。十年之後,復株累單於也死了,昭君之子在爭位斗爭中犧牲,卜須居次在王莽當政時曾到漢宮入待太後,王莽失敗後也受株累而死。昭君卒於何年,則不得而知了。



貂蟬

�隨著三國故事的廣泛傳播,貂蟬也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唐李長吉詩《呂將軍歌》「榼榼銀龜搖白馬,傅粉女郎大旗下」,似乎就有貂蟬的影子。到了現代,人們又把她炒成「中國四大美女」之一,她的知名度似乎並不比《三國演義》中的「三絕」曹操、關羽和諸葛亮低多少。然而,歷史上到底有無貂蟬其人呢?�

按,貂蟬之名並不見於史鑒。《後漢書·呂布傳》有這么一段記載:「卓以布為騎都尉,誓為父子,甚愛信之。嘗小失意,卓拔手戟擲之,布拳捷得免,布由是陰怨於卓。卓又使布守中閣,而私與侍婢私通,益不自安。」從這一記載里,可以看到貂蟬的影子——董卓的一位侍妾,而董卓與呂布的怨隙,也是因女人而引起,《三國演義》「董太師大鬧鳳儀亭」的故事,就是因此生發出來的。在這里,「侍婢」僅僅是一個被污辱與被損害者,談不上什麼品格。後來,經過人民群眾和許多藝術家的創造,這一「侍婢」才變成光彩奪目的貂蟬女形象。�

也有學者認為貂蟬實有其人的,梁章鉅就是一個代表。在《歸田瑣記》中,他說:「貂蟬事,隱據《呂布傳》,雖其名不見正史,而其事未必全虛。」而到了 《小棲霞說稗》,他則肯定「是蟬固實有其人」。�

三國英雄的故事在他們的身後就開始進入民間,貂蟬故事的流傳也是比較早的。元代雜劇中貂蟬戲已經形成一個系列,《錦雲堂暗定連環記》、《奪戟》、《關公月下斬貂蟬》等搬演的都是貂蟬的故事。在《錦雲堂》劇中,貂蟬本忻州人任昂之女,小字紅昌,靈帝時選入宮中,掌貂蟬冠,故名「貂蟬」。後來皇帝把她賜予了並州刺史丁建陽,建陽將其配給了義子呂布。在黃巾之亂中,貂蟬與呂布相失,而為王允所得。貂蟬後來在花園燒香,禱�呂布,為王允發覺,因此密議,訂出連環記。在宋元講史中,貂蟬也是呂布之妻,失散後流落到王允府中。�

《白門樓》和《斬貂蟬》的故事,則明顯看出封建落後意識的影響。白門樓呂布被擒本來是咎由自取,然該戲卻要讓貂蟬對呂布的失敗負責,居然讓她在受到痛罵之後被處死。《關公月下斬貂蟬》則寫呂布失敗後,曹操別有用心地將貂蟬送給了劉備,為了不蹈董草、呂布的覆轍,關羽竟將她斬於月下。連董卓、呂布的覆亡也要貂蟬負責,頭腦何其冬烘乃耳!近人周劍雲撰《論斬貂蟬》專辨其事:�

�「貂蟬無可責之罪,呂布亦非可責貂蟬之人......彼三姓家奴,人品去貂蟬遠甚,貂蟬不罵呂布足矣,布有何辭責罵貂蟬乎?若關公者,熟讀春秋者也。西子奉勾踐命,志在沼吳,與貂蟬奉司徒命,志在死卓、布父子,同一轍也。關公不責西施,而乃月下斬貂蟬?余敢謂關公聖人,必不為此殺風景事!」��

說得可謂痛快。�

自今日視之「女人禍水」論固然冬烘可惡,「女人救國」論亦不足為訓。故貂蟬的結局在藝術創作上也是個難於處理的問題。羅貫中固然把貂蟬寫得光彩照人,但董卓死後他與呂布「夫唱婦隨」,就變得平庸起來,下邳鏖兵她與嚴氏一起鼠目寸光,拖呂布的後腿,前後判若兩人。《三國演義》電視劇在董卓被誅後讓貂蟬悄然隱去——「貂蟬已隨清風去」,這一奇女子的命運到底如何?留給讀者自己去想像,這也許是一種比較聰明的做法。�

西施�

西施,中國出名最早、影響最大的「四大美女」之一。她的名聲,與吳越春秋、與勾踐卧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沼吳復仇聯系在一起;伍子胥忠貞被讒、伯嚭(pǐ)奸佞亡國,與「女色禍水」的信條聯系在一起;與巾幗報國、與紅顏薄命、與浣女范郎的悲喜姻緣聯系在一起;與「西子捧心」、「東施效顰」、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等等聯系在一起......比起其它「美女」來,它身上負載著更多的歷史文化負荷。�

西子故事的歷史真實性到底如何呢?�

先秦諸子中最早提及西施的是《管子》:「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莊子》中,三次提到西施。「西施病心而矉(pín,即顰字)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走。」這就是「東施效顰」成語的來源。《孟子》中也有「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的話。《韓非子》亦雲:「善毛嗇、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看來,西施確實是先秦時代的一位知名度極高的美女,不過,與後世傳說不同的是:她並未與吳、越爭霸的政治軍事斗爭發生關系,而且,管仲比勾踐滅吳還早二百多年呢。�

《左傳》和《國語》等先秦史傳,都提到了勾踐向吳王獻美女之事,但並未提及西施其人。西漢時代的《史記》也是如此。在賈誼的《新書》、劉向的《說苑》、陸賈的《新語》及《淮南子》中,西施也僅僅是作為美女出現。�

只有《墨子·親士》篇提到,西施因為太美,結果被沉入江中,可見「太盛難守」雲。�

最早把西施與吳越爭霸聯系起來的是東漢時的兩部野史《吳越春秋》和《越絕書》。�

在《吳越春秋》中,文種向越王獻破吳九術,其四為「遺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勾踐「使相者國中,得薴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縠(hú),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而獻於吳。」《越絕書》的記載大致相同,不過西施的結局卻迥異。前者說,亡吳後,越人認為這尤物是禍根留不得,把她沉於江中,算是對被吳王殺害的鴟(chī)夷子也即伍子胥的祭奠,這是一個殘酷的悲劇。後者則讓她與范蠡結為伴侶,泛五湖而去,以喜劇而告終。後世關於西施的種種故事和傳說,率多由此生發開來的。�

魏晉以後,在文人筆下,在民眾的口中西施的故事進入了醞釀、發酵、增飾的階段,這在志怪、拾遺小說中都有反映。唐、宋詩詞中出現了大量的以西施為吟詠對象的篇章。其主題,多詠嘆紅顏薄命或譴責女人禍水、美色亡國,倒不如歌詠王昭君的詩多出新意。比如王維的《西施詠》:「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在《五美吟》中還翻此詩意:「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其實二者都無多少可道的深意。當然也有不乏卓見之作。如晚唐崔道融《西施灘》:「宰5,7喜〖KG-*3否5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羅隱《西施》:「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它們都是較為突出的。�

對西施故事的再創作,雜劇傳奇最為充分。元代,關漢卿有《姑蘇台范蠡進西施》,趙明遠有《陶朱公范蠡歸湖》,可惜今天我們只能從《錄鬼簿》中看到這兩出劇目,其內容,也只好根據劇目及有關評介來推測了。西施故事的集大成者,當推明代梁辰魚的《浣紗記》。�

《浣紗記》充分地佔有了有關吳越爭霸與西施故事的種種資料,細加區別整合,編織成了一部45出的戲劇故事,以范蠡和西施悲歡離合貫串了吳越兩國的興亡歷史,因為西施和范蠡初次見面時以一縷浣紗作為定情之物,故劇名《浣紗記》。與前人不同的是,該傳奇將西施范蠡的愛情故事與愛國主義結合起來,愛情服從愛國,開始是犧牲割愛,最後在愛國主義的實現中使個人愛情也得到了實現。第3出「迎施」中,范蠡向西施表示歉意說:「為君父有難,拘留異邦,有背深盟,實切惶愧。」西施反安慰他:「尊官拘系,賤妾盡知,但國家事極大,姻親事極小,豈為一女之微,有負萬姓之望。」後來范蠡要西施入吳,西施表示猶豫,范蠡又勸她:「若能飄然一往,則國既可存,我身亦可保,後會有期,未可知也。若執而不行,則國將遂滅,我身亦旋亡,那時節雖結姻親,小娘子,你和我必同作溝渠之鬼,又何暇求百年之歡乎?」故《浣紗記》看似愛情故事,實則以愛國主義作為主旋律。�

《浣紗記》之後,出了本《倒紗記》,結尾寫范蠡要把西施沉入太湖,西施罵他背離海誓山盟,而范則反唇相譏,要她對吳王屠戮功臣、荒淫無度和國破家亡負責。這樣的翻案文章,自今日視之,有點無聊了。�

楊貴妃�

楊貴妃的故事是近些年被炒得發燙的題材,通過影視傳媒接受啟蒙的年青一代,滿頭滿腦子的楊妃、慈禧和武則天的故事。楊、李故事的起初面貌如何,它的演變過程以及我們今天應當怎樣認識,這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

楊貴妃,小字玉環,唐蒲州永濟(今山西永樂)人。父楊玄琰,做過蜀州司戶,死得很早,依其叔河南府士曹楊玄璬。唐玄宗開元3年,他被選入皇子壽王李瑁邸被冊為壽王妃。開元4年玄宗最寵愛的武惠妃死了,「後宮數千,無當意者」,討好者向他透露,他的那位兒媳婦「姿色冠代」。開元8年10月,唐玄宗幸驪山溫泉,就讓她出家當了道士,號曰太真。為李瑁重娶個媳婦,暗暗地將玉環納入宮中。《舊唐書》稱:「太真資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移上意。宮中呼為『娘子』,禮數實同皇後。白香山《長恨歌》雲:「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頭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寢無容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這時,玉環歲,唐玄宗已經56歲。天寶4年,玉環冊為貴妃,一直到14年她縊死馬嵬,她都是這個名號,故後世稱其為「楊貴妃」。�

楊妃被寵,正是玄宗後期大踏步走向腐敗的時期。宮中僅「貴妃院織錦刺綉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鎔造,又數百人」。她的家族,則「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兄弟不必說,楊妃的三個姐姐,都封為國夫人,「姊妹昆仲五家,甲第洞開,僭移宮室,車馬仆從,照耀京邑,遞相誇尚。每構一堂,費逾千萬計,見制度閎壯於己者,即徹而復造,土木之工,不舍晝夜。玄宗頒賜及四方獻遺,五家如一,中使不絕。開元以來,豪貴雄盛,無如楊氏之比也。」一次五家夜遊,與廣平公主的騎從在出西市門時發生爭執,楊氏家奴揮舞馬鞭打著公主衣服,公主掉下馬來,駙馬薛昌裔去扶公主,也遭鞭打。事後公主到玄宗 跟前泣訴,玄宗雖然殺了楊氏家奴,但駙馬也被免了官。�

得到了傾城傾國的美人,唐玄宗盡情地揮霍與享受,政事全權交給了奸相楊國忠。在歌舞昇平的掩蓋下腐敗也積累到了極限,終於,「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史叛軍如入無人之境,潼關陷落後,唐玄宗甩下百官和百姓,帶著楊氏兄妹逃離長安。勉強到了馬嵬驛,羽林軍嘩變,殺了楊國忠,之後,六軍不散,唐玄宗不得已,只好忍痛割愛,將楊貴妃縊死在佛堂。�

安史之亂,生靈塗炭。一直到七年之後,玄宗的孫子代宗廣德元年,杜甫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方基本平息。唐帝國一落千丈,它使經歷過往日輝煌的人們回憶起這一段歷史不禁感慨噓唏,乃致痛苦流涕。杜工部絕句《江南逢李龜年》正因為很好地傳達了這種感受,所以才動人。沒有體驗過滄桑感的年青人對這首詩是無動於衷的。再者,玄宗幸蜀後做了太上皇成了歷史的棄兒,重返長安後他更成了「多餘的人」,何況這位風流天子畢竟是開元盛世的創造者,所以她與楊貴妃的悲劇在時過境遷之後又會引起人們的同情,至少,在人們議論和回憶的時候多了些感慨而少了些批判。所以,就在玄宗的生前和身後,他和楊妃的故事就開始流傳開來,距離最近而又影響最大的,就是人們熟知的陳鴻的《長恨傳》和《白居易》的《長恨歌》。它們對玄宗「傾城傾國」既有批評,更多的是同情和歌詠。「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凄惋纏綿,一唱三嘆,讀來令人動容。臨邛方土「為感君王展轉思」「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尋覓,終於引出了「七月七日長生殿」的密誓,「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長恨」故事,成了愛情主題的一般歌詠。唐明皇和楊貴妃也開始了他們的角色轉換。�

中唐以來,李楊故事一直是熱門題材。唐人筆記《明皇雜錄》、《開元天寶遺事》、《酉陽雜俎》,宋人的《楊太真外傳》,對這一故事不斷地予以渲染。至遲在宋、金時代,這一事故開始搬上了舞台。元雜劇的名家都寫過明皇太真故事。比較著名的有:關漢卿《唐明皇哭香囊》、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明皇游月宮》、岳伯川《羅光遠夢斷楊貴妃》、庾天錫《楊太真霓裳怨》、《楊太真華清宮》。明代傳奇寫李、楊故事亦不乏其人,其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清初洪曻的《長生殿》。在《長生殿》中,李、楊完成了他們角色轉換,作者在歌詠這一旖旎動人的愛情故事的同時,也寄寓了自己的亡國之痛。�

還值得一提的是楊妃的故事在日本的影響不亞於中國。有一種傳說是楊妃當年並沒有死,她被偷天換日地保護了下來,後來東渡到了日本,得終其天年。「忽聞海上有仙山」——自徐福以來,人們不都是把那蓬萊、方丈、瀛洲,把扶桑日出之處,當作神仙的樂園嗎?在日本,有楊妃像、楊妃墓、楊妃廟塔多處。在受盛唐文化哺育過的日本國民的心目中,楊妃身上散射著那一文化的神聖光環,而楊妃故事實質上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道美麗的彩虹。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禪、王昭君、楊貴妃

王昭君�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杜甫《詠懷古跡》)昭君和番也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兩千年來,經過許許多多戲曲家、小說家、詩人的不斷生發改造,這一故事變得十凄怨和迷離,具有了多重面目和相去甚遠的含義。�

將昭君的悲劇歸罪於畫工毛延壽,晉人筆記小說《西京雜記》為始作俑者:��

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按圖召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至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於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於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按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皆巨萬。畫工有杜陵毛延壽,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同日棄市。」��

在各種傳說中,也有說在和親前毛延壽索賄陷害事即已敗露,毛懼罪逃入匈奴,獻上昭君畫像,單於倚勢向漢君強索昭君,元帝乃不得已忍痛割愛,送昭君出塞。昭君的結局,有說其哀怨愁悶,抑鬱而終的,也有說其在呼韓邪單於死後不願再嫁飲葯自盡的。宋以後強調貞潔,《漢宮秋》則讓她在漢番交界處投江自盡。現代人揚棄了狹隘的民族意識,則從增進民族團結的角度去認識這一故事,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一樣,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了不起的女性,曹禺先生的名劇《王昭君》,就是從這一角度去立意的。

7. 貨車界「四大美女」,告訴你什麼叫「巾幗不讓須眉」

1黃曉婷,河北石家莊人,32歲。

黃曉婷是個標準的美女,他和朋友合夥開著貨車跑長途,跨越幾千公里的長途線路對她來說很是稀鬆平常,黃曉婷說,開大貨車一直是他理想的工作,並不覺得累。

2劉潔,四川成都人,34歲。

來自四川成都的劉潔是個活潑開朗的漂亮姑娘,她常年駕駛大貨車跑川藏線,按照她的話說,一邊賺錢,一邊欣賞川藏線上的美麗風景,就當是旅遊了,她說2020年以後就不會開大貨車了,會找個好男人嫁了。

3 周麗媛,黑龍江哈爾濱人,29歲。

小媛跟隨爸爸跑長途運輸已經2年了,在爸爸的指導下她自己已經能夠很熟練的駕駛大貨車,她怕爸爸一個人跑長途太累,正好自己也沒有特別想做的工作,就和爸爸一起開起了大貨車。小

4陳芳,湖南益陽人,31歲。

陳芳是公認的美女,有人曾問她為什麼要選擇開大貨車這個苦差事,她說因為他老公就是貨車司機,而且在外人看來非常辛苦的工作,夫妻二人卻覺得沒什麼,特別喜歡這種「二人世界」。

8. 張愛玲為何不待見民國四大美女之一的陸小曼

歡迎關注百家號《寫乎》,您的足跡就是《寫乎》!

文/張麗華

9. 古代四大美女分別是干什麼的

網路里不是有嗎。。內容非常詳細。。仔細看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

西施(沉魚)
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西施,今浙江諸暨人,姓施名夷光
別名西子,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容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七夕節前浙江寧波紹興地區的婦女有用荊樹葉浸水洗頭發的習俗,傳說可以使頭發滑潤烏黑。相傳春秋時期,吳國大敗越國,越王勾踐被俘作了人質,得赦回國後,選范蠡為相,卧薪嘗膽,圖謀報仇,復興大業,范蠡深思熟慮之後,准備選取一才色兼備的女子送給吳王,使其溺情於聲色,不理朝政,以便越國報滅國之恨。一天,范蠡遇見了西施。西施自幼聰慧,天姿國色,平常喜歡用荊葉浸水梳洗。越滅亡以後,她常在浣沙溪邊自吟:「春色年年有,年年不見春,浣沙水清清,難洗亡國恨。
」范蠡見西施不但貌美,而且為亡國而哀痛,是個難得的好女子。在稟告越王勾踐之後,范蠡帶了印符護送西施到了吳國。西施委曲求全入吳,吳國滅亡後,范蠡便帶了西施於七月七日隱姓埋名,泛舟於五湖之間,老百姓為了表示對西施的敬愛,於七月七日用荊樹葉浸水洗發,以示紀念。 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 「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沉魚」據說是西施在河邊,魚兒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後都忘記了游動,沉了下去。 其實西施的美貌我們誰也沒見過,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和楊貴妃,其實據考證,她們都有缺陷。 西施的缺陷就是腳比較大。西施是大腳,發明了遮腳裙。 貂蟬是一眼大一眼小,應該是比較明顯,雖然每個人都有大小眼,但如果不明顯也看不出來,但貂蟬的估計是挺明顯的。 王昭君是溜肩,故發明了墊肩。 楊貴妃倒還好,表面上都挺正常,很符合唐朝審美觀,那就是胖,身高只有1米5,但是我想大家都不知道的是,楊貴妃有狐臭,所以她特別的喜歡沐浴。
王昭君(落雁)
王昭君是漢元帝時以「良家子」的身份入選掖庭的。當時,呼韓邪來朝,漢元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 王昭君約於公元前52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宜昌興山縣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雲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擅彈琵琶,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王穰雲:「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聖命難違。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於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傳說王昭君進宮後,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此事無正史可考,但極有可能是杜撰。有詩雲「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王安石《明妃曲》)。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後宮妃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呼韓邪臨辭大會,昭君豐容靚飾,元帝大驚,不知後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便賞給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並親自送出長安十餘里。王昭君在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之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閼氏」(王妻),安寧始得保障。
貂蟬(閉月)
貂蟬,是我國民間傳說中人物,為東漢末年司徒王允家的義女,為拯救漢朝,由王允授意施行連環計,使董卓、呂布兩人反目成仇,最終借呂布之手除掉了惡賊董卓。之後貂蟬成為呂布的妾,董卓部將李傕擊敗呂布後,她隨呂布來到徐州。下邳一役後,呂布被曹操所殺,貂蟬跟隨呂布家眷前往許昌,從此不知所蹤。 有人說貂蟬是歷史上最早的間諜。其一:貂蟬只是小說家可能為了增添色彩而加進去的,正史並無記載 (對當時局勢影響這么大的人物,如果真有其人,歷史會不記載嗎?);其二:小說人物貂蟬從事的活動並不具有「國家性質」,而「間諜」是「國家性質」極強的職業。是幫敵軍(或敵國)搜集國家情報的特務人員(新華字典89年版「間諜」的定義)。貂蟬只能說是個「卧底」,而並非「間諜」。據此,認為貂蟬是「間諜」的說法非常錯誤。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義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再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 貂蟬是這部以男性為人物主體的《三國演義》之中,出場的少數幾位女子中最為光彩奪目的女性形象。可以這樣說,正是由於貂蟬的出現,才有了司徒王允巧施連環計的佳話,才有了呂奉先大鬧鳳儀亭的風波,才有了凶橫無忌權傾一時的董卓宮門前的被戮,才有了兒女情長武功蓋世呂布的白門樓上的殞命。貂蟬形象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在這個清一色男人爭霸的世界裡,成功地顯示出了一個絕色女子的膽量與智慧,正是這種非凡膽量的展示與高度智慧的運用,加速了漢末軍閥戰亂時代的結束,促成了一代雄才曹操、劉備、孫權等人的崛起,從而使已經風雨飄搖的漢室江山得以繼續延續。
楊玉環(羞花)
唐朝開元年間,有一美貌女兒叫楊玉環,被選進宮來。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 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羞花」稱號得來。「羞花」這件事傳到明皇耳朵里,便喜出望外,當即選楊玉環來見駕,楊玉環濃裝艷抹,梳洗打扮後進見,明皇一見,果然美貌無比,便將楊玉環留在身旁侍候。由於楊善於獻媚取寵,深得明皇歡心,不久就升為貴妃。楊貴妃得勢後,其兄楊國忠仗勢欺人,玩弄權術,陷害忠良。安史之亂發生以後,明皇攜著貴妃和文武大臣西逃,安祿山率兵追趕,不僅要唐朝的江山。還要美女楊貴妃。途經馬嵬坡,右龍武軍將軍陳玄禮等六軍將士認為楊家禍國殃民,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唐玄宗為了穩定軍心,乃殺楊國忠。左右羽林軍和左右龍武軍又不肯前行,說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被迫將玉環賜死,死時38歲。雖說紅顏禍水,但一個女人的命運怎能決定一個國家的衰敗。無論是自盡還是被迫,都只是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唐玄宗看上楊玉環時,她已經嫁給壽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唐時宮廷「胡風」盛行,老子搶兒子的媳婦,好像也不算稀罕事,「愛情面前人人平等」嘛,所以也沒有衛道士哭鬧著向皇上諫勸什麼「人倫之理」。但這畢竟 不是一件光彩的事,為了給天下人一個交代,唐玄宗還是做了一些檯面上的工作。譬如先是聽從妹妹玉真公主的建議,打著孝順的旗號,下詔令她出家做女道士,說是要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後薦福,並賜道號「太真」,讓楊玉環搬出壽王府,住太真宮。這樣做也是為避人耳目,方便他們偷情。好不容易熬過五年,玄宗先是很正經地盡了一把「父親之責」,為壽王李瑁娶韋昭訓的女兒為妃,緊接著就迫不及待地將楊氏迎回宮里,並正式冊封為貴妃。楊玉環不僅長得漂亮,歌舞俱佳,而且很是聰明,善解人意,簡直就是皇上的貼心「小棉襖」,玄宗自然極為喜歡。不久,楊玉環便專寵後宮,使得「六宮粉黛無顏色」,當時宮中稱她為娘子,一切待遇(儀體規制)也都是皇後級別。 對此,唐人李商隱有話要說。他在《驪山有感·詠楊妃》里寫道:「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看來壽王真是郁悶至極、尷尬到家了。但玄宗不顧人倫,依然要奪子所愛,那就只能感嘆楊玉環的美色太有誘惑力了。不過,根據常理推斷,已步入老年的唐玄宗寵愛楊貴妃,可能不僅是貪圖美色和床笫之歡,更是將她當作生活體貼入微、凡事知心解意、猶能迎合自己嗜好的精神伴侶。
四大美人結局的最終境遇
西施根據傳說在吳亡後和心愛的人范蠡秘密出走,游歷天下,共同度過餘生;還有一種說法是吳亡後被沉溺於江中,其實由於史書沒有明確記載,西施的歸宿也只好千古存疑了。但人們普遍流傳的版本更傾向於前者,那麼,西施無疑是四大美女中最幸福的一位。 范蠡與西施的愛情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盡人皆知。但在歷史文獻中卻找不到蹤跡。專記越史的《國語·越語》、《越絕書》、《史記·越世家》以及《吳越春秋》、《史記·貨殖列傳》均不見范蠡與西施的戀愛關系。從史實考察,范蠡故里在楚國三戶(河南南陽境內),西施家住越國諸暨薴羅村,年輕時范蠡與西施都沒離開過家鄉,不可能有見面的機會,更不能成為情侶。范蠡入越後,身居高官,也不可能去諸暨去見浣沙女西施。勾踐為了腐化吳王夫差獻美女西施、鄭旦於吳,此時范蠡有見到西施的機會,但范蠡也不會從中插上一腳,去和西施談戀愛。 關於是誰把西施獻給夫差的,史書記載不一。《越絕書》說是文種送去的,范蠡就成了局外人。《吳越春秋》說是范蠡送去的,在此國難當頭之際,范蠡只會敬佩西施為國獻身精神,哪裡還有心思去和西施談戀愛。但小說戲劇為什麼把范蠡與西施的關系,描繪的那樣情意綿綿,溫情脈脈,難舍難分,甚至還說范蠡離越後,攜帶西施遨遊四海。我認為這主要是文學家們對西施的同情,想給西施找一個理想的歸宿,而這個理想的歸宿,則非范蠡莫屬,但這只能是個美好的願望而已。據史書記載范蠡確實有一位夫人,生了三個男孩,但這位夫人絕不是西施,盡管我們在感情上希望她就是西施。基於同樣感情,我希望戲劇中范蠡與西施的情侶關系,永遠演下去,小說中的范蠡與西施的愛情,永遠傳下去。 臧勵龠樂的《中國人名大辭典》設有「西施」條目,說「越王勾踐敗於會稽,范蠡取西施獻於吳王夫差。吳亡,復歸范蠡,從游五湖,或雲吳亡,沉西施於江,以報鴟夷,未知孰是。」這是根據傳說而採取存疑態度。其實由於史書沒有明確記載,西施的歸宿也只好千古存疑了。 王昭君是離家最遠的、生活最平淡的,雖是遠嫁異國,又是政治婚姻,並且先後嫁給父子二人,但畢竟曾經得到過愛,同時也在當時得到當地部族的禮遇,就算客死異鄉,也不見得比呆在漢宮境遇差; 貂蟬是四大美人境遇最慘的,貂蟬從小孤苦,雖受王司徒的收留之恩,但畢竟王司徒還是有了利用之心,而貂蟬也只是出於報恩之心才做了一件當時今日均可稱道之事,可結局呢?董卓被殺以後,她後來也多半是形式所逼,跟了呂布,一個女孩在那個年代清白已失,政治價值也盪然無存,除了投靠呂布還能投靠誰?最後呂布戰敗,被曹操所殺,被殺理由牽強之極(紅顏禍水:太過美麗,不祥),其境遇和結局如此慘,實是四大美女中命運最為坎坷的一位…… 楊玉環是四大美人中最無辜也是最具爭議的,有兩種說法一是安史之亂為助唐玄宗順利逃走,犧牲自己,吞金而亡,二是安史之亂唐玄宗為了穩定軍心,被迫將其賜死,死時三十八歲。香消玉散。楊貴妃天生麗質,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堪稱大唐第一美女,此後千餘年無出其右者。雖說紅顏禍水,但一個女人怎能決定一個國家的衰敗。無論是自盡還是被迫,都只是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1909年在甘肅發現的南宋平陽木刻年畫《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也稱為《四美圖》,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綠珠四位古代美人。

10. 中國的四大美女的結局如何

西施是四大美人中結局幸福的,因為她最終還是能和心愛的才子范蠡共同度過餘生;
王昭君是離家最遠的、生活最平淡的,雖是遠嫁異國,又是 政治婚姻 ,並且先後嫁給父子二人,但畢竟曾經得到過愛,同時也在當時得到當地部族的禮遇,就算客死異鄉,也不見得比呆在漢宮境遇差;
貂蟬是四大美人境遇最慘的,貂蟬從小孤苦,雖受王司徒的收留之恩,但畢竟王司徒還是有了利用之心,而貂蟬也只是出於報恩之心才做了一件當時今日均可稱道之事,可結局呢,董卓被殺以後,她後來也多半是形式所逼,跟了呂布,一個女孩在那個年代清白已失,政治價值也盪然無存,除了投靠呂布還能投靠誰,最後呂布戰敗,被曹操所殺,被殺理由牽強之極(紅顏禍水:太過美麗,不祥),其境遇和結局如此慘,實是四大美女中命運最為坎坷的一位。
楊玉環是四大美人中最無辜也是最具爭議的,有兩種說法一是安史之亂為助唐玄宗順利逃走,犧牲自己,吞金而亡,二是安史之亂唐玄宗為了穩定軍心,被迫將其賜死,死時三十八歲。香消玉散。楊貴妃天生麗質,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堪稱大唐第一美女,此後千餘年無出其右者。雖說紅顏禍水,但一個女人怎能決定一個國家的衰敗。無論是自盡還是被迫,都只是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閱讀全文

與天津四大美女工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美女獨自走在夜路 瀏覽:1079
動漫美女被騙10萬 瀏覽:988
高鐵上的小女孩圖片大全 瀏覽:1419
美女絲襪中出電影有哪些 瀏覽:743
古代四大美女ppt 瀏覽:1277
韓國美女車載dj音樂完整版 瀏覽:1484
巨臀美女手機在線看 瀏覽:485
小美女跳舞干凈利落 瀏覽:1570
繼承醫館美女小說 瀏覽:1269
最美軍訓女生爬草坪的圖片 瀏覽:1409
裸體女人和男人日B圖片 瀏覽:1659
美女是黃視頻下載 瀏覽:1155
大漠蒼狼偷看美女換衣服是第幾集 瀏覽:1220
男生溫頭像柔圖片 瀏覽:826
讓圖片可愛起來的小圖案 瀏覽:952
什麼叫姿身大美女 瀏覽:1722
看日韓美女生活片 瀏覽:1482
女人使用健慰器圖片 瀏覽:1389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聽溫柔大方美美噠 瀏覽:723
哪裡能請到美女演員 瀏覽: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