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客家人頭上戴的帽子叫什麼名字,還有客家有什麼習慣
「冬頭帕」這個詞在我的腦海里是個記的比較深的詞語,打小就看著老人們頭上戴著這個獨居客家特色的頭飾。而關於冬頭帕的由來很少,好像目前還沒有什麼比較有說服力的歷史依據來闡述它存在的種種故事。有人說是太平天國時期就有了,但是好像也沒有很確切的說法。如今在我們客家尤其是在贛南的三南地區(龍南、定南、全南),還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客家婦女們頭上的特色裝飾。冬頭帕的發展從古至今大致可分為:祈福紋樣、生活用具紋樣、動植物紋樣、文字紋樣等四大類型,這也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較常見的花紋圖案。
前不久回到故里,在街頭巷尾,我用圖片記錄下了形色各異的客家婦女冬頭帕飾品,那些我並不認識的客家阿嫂們頭上的冬頭帕有的穿戴大方整潔有序,有的隨意裝飾也獨居風格。如今戴冬頭帕的人群比較集中在農村婦女身上,從她們的整體著裝不難看出平凡生活中的她們依然是這個區域上的一道獨特風景線。她們有的人活了一大把年紀了還沒有走出過這個小小的全南山城范圍,因而她們沒有被喧囂都市洗禮過得那份純朴,總讓我覺得很親切、很純美。人生對她們而言沒有過多的奢想,平平安安相夫教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是乎成了她們的生活法則一般伴隨一生。看著我記錄下來的一張張圖片,從她們親切祥和的眼眸里,我是乎讀懂了什麼,心中不免升起濃濃的敬意與祝福,祝福我的鄉親,我的客家阿嫂們一生平安………
以上是復制的鏈接是http://blog.voc.com.cn/blog_showone_type_blog_id_588250_p_1.html
② 苗族女人的頭上都會戴一種銀飾,這種銀飾叫做什麼
苗族銀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銀護頭花、銀頂花、銀瓢頭排等。
一、銀童帽飾屬於頭飾,通常釘在童帽上。
二、貴州苗族銀角,以地域分為三種類型:西江型、施洞型、排調型。
1、西江型銀角兩角分叉,主紋通常為二龍戲珠形象,龍身、珠體均為凸花,高出底面約一厘米。
2、施洞型銀角又稱銀扇,因其在分叉的兩角間均勻分布四根銀片,頗似扇骨而得名。
3、排調型銀角,銀角似角似羽。兩角一分為二,遠觀似角,近觀如羽。正中開出一支,頂端則明顯為變形銀羽。突出三艾皆插白雞羽。
三、銀帽分為三種類型:重安江型、雷山型、革東型。
四、銀圍帕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將散件銀飾固定在頭帕上;另一種則整體為銀制,內襯布墊或直接固定在頭上。
五、苗族銀發簪式樣極多,雖然同樣是花,但單瓣、復瓣,或束或簇,繁簡密疏,造型大不相同。
六、插針的類型:有葉形銀插針、挖耳銀插針、方柱形銀插針、錢紋鑲珠銀插針、幾何紋銀插針、「壽」字銀插針、六方珠丁銀插針等等。
七、銀耳環:分懸吊型、環狀型、鉤狀型、圓輪型四種。
(2)女生戴的頭帕圖片擴展閱讀:
苗族銀飾特徵:
1、以大為美,苗族大銀角幾乎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堆大為山,呈現出巍峨之美;水大為海,呈現出浩渺之美。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獨特見識,用美學的觀點來看是很有道理的。同時也體現了你的家庭富裕程度是不錯的,並顯示著苗家姑娘的大氣。
2、以重為美,貴州施洞苗族婦女自幼穿耳後,即用漸次加粗的圓棍擴大穿孔,以確保能戴上當地流行的圓輪形耳環,利用耳環的重量拉長耳垂。有些婦女因耳環過重,耳垂被拉豁。當地耳環單只最重達200克。黎平苗族婦女的簍花銀排圈講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3、以多為美,苗族銀飾上呈現出的"多"的藝術特徵。很多苗族地區佩戴銀飾講究以多為美。耳環掛三四隻,疊至垂肩;項圈戴三四件,沒頸掩額;腑飾、腰飾傾其所有,悉數佩戴。特別是清水江流域的銀衣,組合部件即有數百之多,重疊繁復,呈現出一種繁縛之美。
③ 戴頭帕習俗的傳說是怎樣的
梅關一帶的婦女有戴頭帕的習俗,關於這種習俗的由來,還有一段傳說呢!據說,一天呂洞賓騎著白馬在梅關溜達。他看到一農夫插秧,就問:「你一天可以插幾千幾萬行呢?」農夫難以對答,呂洞賓含笑而去。回家後,農夫把這事告訴了妻子。第二天,農夫的妻子也隨農夫一起去插秧。果然,呂洞賓又來了。他又問:「你究竟一天能插上幾千幾萬行?」農婦伸直了腰,笑吟吟地回答:「你的馬兒一天能跑幾千幾萬個足跡?」這一問,反使呂洞賓啞口無言。他說:「民家女,真聰明,來來來!仙家賞給你一條頭帕。」說完便騰雲駕霧而去。後來這種頭帕就在梅關一帶廣泛流行了起來。
④ 這倆個戴頭巾的是什麼小數民族
頭上包著布,即是頭巾。 我國少數民族包戴的頭帕、頭巾,構成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我國東北和內蒙的少數民族使用的頭巾,(白色包頭巾)以朝鮮族和達斡爾族為代表,(彩色包頭巾)以蒙古族和鄂溫克族為代表。回族、撒拉族、保安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錫伯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塔塔爾族等等少數民族都使用頭巾。
⑤ 嘉絨藏族女人頭帕的來歷
一、嘉絨藏族服飾的演變與發展
嘉絨服飾文化歷史源遠流長。據考古資料分析,距今3000多年前,這里的先民已能用線孔很小的骨針縫制衣服,並且有了骨梳及裝飾品。[1]秦漢時期,這里已形成了以定居農耕為主,畜牧和採集為輔的經濟形式,麻布和獸皮是當時主要的服裝原料,盡管麻線較粗,但已表明手工織物的存在[2]。史料記載:漢時的冉髖已成為這一地區較大的部落集團,「其人能作旄氈、班罽、青頓、毞毲、羊羧之屬」。[3]這說明當地的土著夷人不僅能編織麻布、鞣製毛皮。而且還能夠製作各種毛類織物。到隋唐時,在族源上與漢代冉駹一脈相承的嘉良「以皮為帽,形圓如缽……衣多毛毼皮裘,全剝牛腳皮為靴。項系鐵鎖,手貫鐵釧。王與酋帥,金為首飾,胸前懸一金花。徑三寸」。這一段記載,從以帽為主體的頭飾、服裝材料以及身體的裝飾多方面形象地描述了嘉良人的服飾習俗,雖未詳言其制,但可以看出「裘褐」等的使用。這與高寒的自然環境和半農半牧的生產方式是相適應的,是先民們適應自然環境的結果;同時,從中還可看出部族社會出現了階級差別,並且在服飾上有了明顯區別。需要指出的是,秦漢以後嘉絨這一地區還分布著從西北遷徙來的氐羌部落。[4]外來的氐羌人進入後與當地土著的夷系民族生活在一起,相互交融和影響,故前述的服飾特徵中也有著與羌人的某些方面的相似性。總的來說,這一時期服飾變化呈現兩個特點:一是古夷服飾元素奠定了嘉絨服飾傳承基礎。即便在今天仍然能夠從服飾上看到嘉絨藏族與夷人後裔彝語支民族的彝族之間的源淵關系。①(註:嘉絨藏族和彝語支民族傳統服飾具有三個主要相似特徵:百褶裙、頭帕和披氈。詳見石碩教授《藏族族源與藏東古文明》,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210~213頁。)這可能也是嘉絨女性服飾呈現出不同於其他藏族地區服飾的主要原因。二是服飾差異已逐漸成為區分不同部族集團或族群以及同一社會群體內部等級、身份的標志,且服飾特徵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如嘉絨先民以金為飾、尚黑,而吐蕃重瑟珠、貴紅色。
唐初隨著吐蕃興起並不斷東進,諸夷、氐、羌部落先後皆為之所役,使過去處於分散狀態的部落連結成為一個統一的共同體。經過200餘年的唐蕃交戰,處於川西北地區的部落不斷受到吐蕃文化的同化,並最終融合為藏族。在這一過程中,男子服飾逐步與其他藏區服飾相一致,而女子服飾卻與藏族主流服飾存在較大差別。也就是說,男子服飾受到吐蕃影響「藏」化更為明顯,而女子服飾則較多地保留了本土風格,如辮發盤頭、著百褶裙、披氈、貴黑。當然,嘉絨女子的服飾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吐蕃服飾的浸染,與主流藏族服飾也有著共同的元素和特徵,如:冬季服裝為寬袍、大襟,系腰帶,佩戴嘎烏、綠松石飾品等。這種變化,與當年吐蕃與唐打仗時大批士兵駐留該地並與諸羌部落融合的歷史事實是密切相關的。嘉絨作為藏族的一個邊緣族群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其服飾也在長期的民族分合、交融以及眾多部族文化的交流後逐漸形成了與藏族主流服飾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服飾特徵。正如戴平先生指出的一樣,「一旦民族形成後,它的服飾也基本定格,形成了本民族獨特款式」。[5]在這過程中,嘉絨受吐蕃文化的影響持續時間長、力度大、范圍廣。這突出地表現在服裝的穿著習慣、裝飾類型以及與服飾相關的審美心理和價值取向都受到同化,形成了「藏」式的風格。因而,隋唐時期是嘉絨藏族服飾發展變遷的一個關鍵時期。
隨著吐蕃王朝崩潰,嘉絨地區復又分裂為多個以吐蕃部落為主體的割據政權。中原王朝實行羈縻政策,隨俗而治,開設互市,促進貿易。吐蕃部落及其割據政權與東部的漢地之間發生了以茶馬貿易為中心的大規模經濟聯系。嘉絨地區是藏區東部茶馬互市的集散地,茶馬互市使內地的茶及絹錦廣泛地進入嘉絨人民的生活。其中,衣料布疋佔有很大比重,明代在茂州年銷棉布1萬匹以上,威州也在萬匹左右。[6]綢緞主要銷往藏族的上層人士,如土司、頭人及寺廟活佛等,而窄布為川中遂寧、安岳等地手工產品,經久耐用,深受農牧區人民歡迎。此外,各部落首領(土司)可通過「歲輸貢賦」獲得不少賜予,絹帛占的份量較大。在民間,藏漢人民之間生活用品類的物物交換更是經常而大量的。通過茶馬互市和朝貢及民間物資交換,漢地布疋織錦日漸成為嘉絨人民生活的需求品,使嘉絨藏族服飾的衣料及其色澤等發生了變化,大大地豐富了嘉絨服飾文化。
清朝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嘉絨服飾特色更加鮮明,地域風格越來越顯著。入清以後中央加強了對嘉絨地區的統治,特別是雜谷事件和金川戰役之後開始實行「改土歸流」,變間接統治為直接統治,這種統治方式加強了漢藏的聯系,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改土設屯,使嘉絨地區生產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同時,漢民大量遷入,人口增加,使得商業和手工業也得到一定發展。服裝面料除傳統的獸皮、氆氌、毪布等外,已能夠製作較細的胡麻布和絨毛織品。來自漢區的綢緞、棉布廣泛進入老百姓生活。隨著與漢、羌、彝民族的交往,嘉絨吸收了外來民族的先進技術經驗,豐富了嘉絨民間工藝,使嘉絨傳統服飾更為華麗多彩。
由於嘉絨地區自然環境的差異,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與周邊民族的接觸程度不同,清代嘉絨各地的服飾顯現出明顯的區域性特徵。乾隆年間傅恆編撰的《皇清職貢圖》及清後期的《綏靖屯志》、《章谷屯志略》等方誌都詳細生動地記錄了嘉絨地區之間的服飾差異特徵。威茂瓦寺、雜谷等處,「其民衣服與內地相似」,婦女挽髻裹頭巾,長衣褶裙;大小金川男子椎髻蚝帽,短衣褶裙,身佩雙刀,婦女「以黃牛毛續發作辮盤之,珊瑚為簪,短衣革帶,長裙跣足」。革什咱(屬今丹巴)男子戴羊皮帽,短衣短裙,外披毛褐,「番婦發綰雙髻,插鐵簪長尺許,短衣長裙,頗習耕織」。木坪男子剃發留辮,戴圓頂斗笠,穿長衣披紅偏衫,女子雙辮盤額前,「著大領短衣,細褶長裙,拖綉帶」。
清代,隨著清王朝對嘉絨地區封建統治的加強和藏、漢、羌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增多,汶川、理縣及小金部分住在谷地、城鎮附近的嘉絨藏族,由於受漢文化的影響較深,服飾呈現「漢化」傾向也是清時期重要的特徵。《綏靖屯志》載:「富者多著襪及薄底平鞋,漸遵漢制矣,貧者則否……其寨首士兵,多從漢制,見漢官執禮甚恭,首戴白氈有盤帽,如漢人草帽樣微小……頭人則著漢服」[7]。由於上層頭人的影響。漢族服飾逐步傳播到民間。女子服飾上衣改得短小緊身,斜襟也如漢式。金川一帶婦女「如漢人之汗衣,窄袖,長僅及腰,貧富皆同」[8]。《四川通志》嘉慶(卷98)亦載,五屯(雜谷腦、乾堡寨、上盂董、下孟董、九子寨)「屯弁兵等服飾俱與內地相同」,婦女穿短衣長裙,發結細辮,頭裹花帕,耳帶大環,男務耕獵,女織麻布毪子[9]。另外,男子頭纏青布或胡皺帕,留獨辮,頭戴瓜皮帽的漢族裝扮在嘉絨地區皆有出現。
清末民初,嘉絨藏族的服飾在形制結構上逐步趨於一致。男子普遍著大領袍或衫,拴腰帶,冬天加羊皮襖;女子穿馬甲、長衫、褶裙、花腰帶,冷天外加褂子。男蓄發辮,婦女頂頭帕。在服裝配色、衣料、腰帶以及頭帕大小、色調、飾品等方而不同地區又有差別。近漢地區或商業集鎮,男子留滿族發辮,頭上包青布帕子或毛巾,著長衫,打裹腳,腳穿草鞋。而偏僻的山區和牧區服飾則寬袍長袖,腰束革帶,佩戴藏刀。衣料多為本地的氆氌、毪布、胡麻布等。土司和頭人用的則是外地貨如嗶嘰、呢、布和綢等。盛裝比日常裝繁復、精美,衣料多用綢緞、平絨等製成,衣襟處還鑲上水獺皮、豹皮,紐扣用銀銅等製成,發辮上要套各種金銀製成的發圈,項戴珠串,胸花、嘎烏等[10]。這一時期,服飾在生活中仍有著獨特的社會意義,如三十歲以上婦女才能穿白褶裙,女子頭帕具有區示婚姻狀況的功能。
解放以後,隨著土司制度的廢除和新中國民族政策的推行,藏族地區社會生產關系及思想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們可以根據自身的經濟條件和審美觀念打扮自己,而不受千百年來以服飾「昭名分、辨等威」的傳統習俗的制約。特別是1954年嘉絨被識別為藏族以後,嘉絨服飾強化了作為文化特徵的差異,女性服飾形象成為區別於其他藏族族群的主要特徵之一。20世紀50年代以後,一些統稱為「番」的各地嘉絨藏族逐漸形成了小區域(寨、村、縣)的服飾認同。女子傳統服裝樣式變化不大,頭飾變化各地有異,裝飾更加多樣化,服飾對個體人生的象徵意義開始弱化。雖然受到漢族經濟文化的影響,各地嘉絨服飾已不同程度的漢化,但從20世紀50年代的調查資料來看,嘉絨傳統服飾仍是大多數嘉絨群眾喜穿的服裝,只是服裝款式和風格又有一些變化,「志書記載的上穿短褂,下穿白褶長裙的裝束現在已看不到了」[11],傳統服飾在衣料、製作上越來越成品化、現代化、多樣化,樣式趨向簡約、方便,在日常生活中,青年男女更多的是將傳統服裝與中西成品制服搭配使用。
目前,嘉絨藏族婦女服飾的一致性,表現在方形頭帕和前後兩片圍裙上,當地人稱「三片式」。其他部分如服裝樣式、頭帕色彩及綉花圖案等則表現出地方性細節差異。因此,依據這些差異特點,可以把嘉絨服飾分為幾個不同的區域類型,如丹巴、馬爾康、理縣為代表的三個區域等[12]。以丹巴為嘉絨傳統服飾的典型代表,一般頭頂青色綉花吊穗頭帕,外著深褐長衫,冬天披方形披風,內穿錦緞上衣,下著白褶長裙,腰前後還各系一條黑色圍腰。馬爾康一帶服飾明顯受到安多牧區服飾影響,編細辮,腰系革帶並佩飾華麗。岷江河谷的嘉絨藏族受到羌族習俗影響,平時喜穿長衫,系圍腰,冬天穿羊皮褂等。
⑥ 為什麼西南少數民族要在頭上纏很多布
很多民族服飾的由來是受當地舊時的生活需要,風俗習慣和民族風情影響的,西南少數民族要在頭上纏很多布一般是為了防風沙,防曬,遮面。
頭巾和頭帕,可大可小,可長可短,形式非常靈活,穿戴十分方便,可以防塵擋風、保護頭發臉面,因而格外適用。許多頭巾和頭帕,色彩艷麗,刺綉精美,還具有極大的觀賞價值。
我國從北到南,從草原到山地,在全國的不同少數民族中,頭巾和頭帕式樣繁多,花色各異,使用得非常廣泛。這些頭巾和頭帕為各民族的服飾增色不少,同時也構成為各民族服飾特點的一個組成部分。
我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以包長帕為主,包頭巾的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民族,如部分彝族婦女、白族婦女、傣族婦女、布依族婦女、侗族婦女和仡佬族婦女等。雲南傣族少女有時戴色彩鮮艷的頭巾,質料多為綢子和尼龍紗。
貴州的布依族婦女,住在鎮寧扁旦山一帶的戴綉花頭巾,其它地方的包青色的或花格的頭巾。侗族婦女包對角頭巾或三角頭巾。仡佬族男女都有包頭的習慣,用深藍色或黑色布作包頭巾,這種包頭巾長六、七尺,也可以說是頭帕。
(6)女生戴的頭帕圖片擴展閱讀
我國東北和內蒙的少數民族使用的頭巾,大都簡潔明快,樸素大方,從色彩上可以分為白色和彩色兩類。白色包頭巾的使用,以朝鮮族和達斡爾族為代表,朝鮮族中老年婦女喜歡用白絨布巾包頭,而達斡爾族男子則頭包白毛巾。
彩色包頭巾的使用,以蒙古族和鄂溫克族為代表。蒙古族無論男女;在春夏秋三季都喜歡里綢巾包頭,婦女的包頭巾尤為鮮艷,顏色有紅、粉紅、天藍等.也有用布巾的。鄂溫克人的頭巾色彩更為豐富,男子用白色,婦多為藍色、白色、青色、綠色等。
西北各少數民族的頭巾形式多樣,色彩豐富。回族、撒拉族、保安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錫伯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塔塔爾族都使用頭巾。
從質料上看,西北少數民族頭巾有布巾、毛巾、綢巾、紗巾以及尼龍巾等,色彩大都十分鮮艷。從形式上看,又分為一般頭巾和大頭巾。所謂一般頭巾,是指一般情況下包的頭巾。所謂大頭巾,指的是新疆各族在戴了小帽和其它帽子以後加頂的頭巾,這種頭巾一般都十分長大。
⑦ 圖片中的女孩穿的什麼民族的服裝
我可以准確的回答你,我是西南民族大學研究少數民族藝術的。這個是藏族服飾,並且是典型康巴藏族服飾,此服飾出現於甘孜州的理塘縣,所以是理塘風格藏裝。
⑧ 客家婦女頭帶什麼帽
縣客家人的衣著穿戴,包括衣服、鞋、帽、裙、帕、首飾和雨具等項。古時衣著為漢唐服制遺風,比較古樸、大方,偏寬偏長,色偏深,多黑、藍、灰色,只有夏季用薴麻紡織的白布,富家用白綢緞,直至清未仍大體如此。茲分別略述如下:衣服 平時一船人家衣服,男女無多大區別,上衣是「大襟衫」。右邊斜下開襟,安布鈕扣,講究的用銅鈕,女服只在襟邊加一二條邊(講究的綉花邊),以示男女之別。衣服袖子寬長,袖口寬一尺左右。男裝另一式是「長衫」,俗稱「四圍齊」,長度以能遮蓋「腳眼仁」為准,此衫作禮服用,講究的外加穿「馬褂」,配上小官帽(俗稱「欖豉帽」),在年節或作客時才穿,褲子,則男女基本無別,一律寬頭大腳,褲腰是用較軟的布做的,穿時用紗織布帶(俗稱「褲頭帶」)扎緊,或乾脆不用布帶,將褲頭較叉絞緊反扎於內即可。褲管(俗稱「褲腳」)寬1尺8至2尺,一個褲筒穿兩條腿也還很寬,如果裁去一截,就象當今流行的時裝「裙褲」。
舊時,一船男女都不穿「底褲」(內褲),講究者多穿一件較短的長褲就是了,內衣,則一船都穿,俗稱「褂子」、「留眠衫」,有「大襟」、「正襟」兩式,比外衣狹窄,講究穿著內衣、內褲是近代以後的事。
寒暑服式無多大區別,只是暑天穿薄布,薴麻布(俗稱「夏布」),冬天用厚布。冬春禦寒之衣服則統稱「寒衣」,一般有「夾襖」,(即雙重厚布製成的外衣)、「棉襖」(棉衣)、「棉背褡」、羊毛衫,富裕人家多有皮襖。下套穿棉製「馬褲」,「馬褲」樣式古怪,只做兩條「腿」,左右各一,互不相聯,無褲腰,穿時左右腿各穿一條,上邊有一布條,將布帶結扎在褲頭上即可。
成人衣服大抵如此,其色澤多偏黑、藍、灰色。布是自己用棉花、薴麻紡織的,俗稱「家機布」,本色白底,用土染料染漂而成各色,染料是土製「靛粉」,也有用「薯莨」、「土珠」或「烏臼樹」等草木熬水染色的。
小孩至三、四歲穿的衣服,多不用鈕扣,只用布帶扎緊,上身為襟式,下身為「開襠褲」。一般要在六、七歲入學前,才制著成人式衣服。富豪之家則穿綾羅綢緞。明清二朝間,在梅州地方出產有「程鄉繭」絲綢布,後來,由於四川天府綢布(俗稱「府綢」)打進來,「程鄉繭」便衰落了,至清未即已停產。近代以後,由於受西方機織布沖擊,不但衣著用布逐漸改進、服式也隨之改裝。男裝先多穿正襟、七鈕、四代的「唐裝」。接著就有「中山裝」、「西裝」;女裝也逐漸由偏寬偏長改為窄而短,也有穿正襟式,時髦者穿「旗袍」(滿族女裝)。青年男女則多穿「夏威夷」式。近40年來,受國內外服飾的交流影響,客家人的衣著亦隨「大流」,帶有原來特色的東西雖多已不復存在,但仍各有偏重,如:中老年男人多穿中山裝;中青年婦女多穿正襟男式服;七、八十年代中青年則崇尚西裝、時裝、女的穿裙,還有穿「旗袍」者。
鞋、帽、裙、帕。舊時,客家人(尤其是農民)不甚講究鞋帽等物,露頭、赤足,照樣幹活和出圩入市,但逢年過節或出門作客,則很注意衣著穿戴的完整。鞋,舊時,一般人只有布鞋、草鞋,惟富者才冬天有棉鞋,而皮鞋則是近代以後才有的。
布鞋都是自製的。男式叫「阿公鞋」,女式叫「阿婆鞋」,布底(用舊布糊成幾十層的「布泊」),布面(普通人家用「家機布」,有的有錢人家用綢緞),鞋面顏色多為黑色。鞋式是寬口船型,不用鞋帶,俗稱「懶人鞋」。這種鞋今天仍然流行,市場有售,只是已換成膠底或塑料底,用機器製成,舊時,女裝鞋還有「綉花鞋」,用綢緞或絨布為面,鞋面綉花或鞋頭部鑲花。多為富家仕女穿著。 草鞋有兩種,一種是用干稻草紡織的(俗稱「稈草鞋」),用麻繩為「經」、草索為緯,編成「腳底形」。前頭兩邊及後邊「鞋跟」用繩帶串起即穿著,製作經濟簡便,一面穿舊了還可以「反底」再穿。這是勞動用鞋,幾天穿一雙,另一種鞋是「布泊」底(後來改用「車輪膠底」前頭一個「鞋鼻」,左右各兩個布「耳」,後邊「 布跟」(俗稱「鞋」)都留有「眼」,用薴索紮好後,用布帶串起,即可穿著。男女鞋樣相同。舊時,多為勞動,挑擔、走路時穿著。這種草鞋比「稈草鞋」耐穿。客家婦女大多都會製作。現在,上述兩種草鞋都已絕跡。被膠鞋、皮鞋所代替,穿膠鞋是近代才興起的,開始均是南洋進口的「力士鞋」,後來有「回力鞋」、「球鞋」等。皮鞋是更後才興起。這與全國各地差不多。
棉鞋,又稱「老人鞋」、「過冬鞋」,形款與阿婆鞋一樣,裡面用棉花為絮。供老人冬天穿著,多為富裕人家才有,有錢人或有官職的人還穿「靴」(俗稱「官鞋」)。與古裝戲里的靴一個樣式。
穿鞋,除草鞋外,都須穿襪。古時有布襪、線紗襪兩種。穿絲襪,尼龍襪是現代的事。冬天,有的老人穿羊毛襪。帽,客家人一般對帽子不太講究,平常戴者少,這可能與南方天氣溫暖,空氣清爽,少風沙有關。舊時,男的有「小官帽」(欖豉帽)、「風帽」、蒙面式「夜帽」,後來有南洋進口的「狗氈帽」(西洋禮帽)。「太陽帽」(硬殼禮帽);女的有「布帽」,用絨布製成),羊毛帽,也有人戴「風帽」;小孩(幼兒 )布帽是圓圈形。前面是頭形(或稱「貓頭形」)有布絆套在頦下,也有講線紗織成布袋形,一頭結紮成「花」。近幾十年來,除小孩、幼兒帽仍基本保留舊式外,老、中青年的帽子幾乎全部換了式樣,而且區別不大。老年人多戴棉帽、絨帽、風帽,甚至皮帽;中青年人多戴陸軍帽,時裝風帽,而且男女無大區別。 裙,客家裙兩種,一種是舊時婦女穿的,作為「衣著」的「百褶裙」,布質、很長(齊腳眼),後來越穿越短,只齊膝下,「五四」後定為「學生裙」,至今仍流行。有些變成了露膝的「超短裙」,只有年輕姑娘穿。衣裙還有一式「連衣裙」上衣、裙聯在一起,背後開半襟,裝鈕扣。這種裙過去多為少年、兒童穿著,後來青年婦女也穿。這兩種衣裙本是舊時流傳的,因近幾十年來幾乎絕跡,一「翻新」,人們把它當作「時裝」,就像穿「旗袍」當作「時裝」一樣。 另有一種裙,客家人叫「裙子」、「圍裙」,是指「圍身裙」。這種「裙子」是婦女用的,按各人胸圍尺寸,用布製成。上端呈梯形,下邊長方形。上釘一鈕絆,扣在上衣頭鈕上,裙左右各釘上一條特製的「裙帶」(帶端有紗纓)扎在背上,把上身圍緊。所以叫「圍身裙」。裙邊上用其他顏色的布縫一寸寬的邊、配著衣服穿,甚好看。「圍身裙」的作用有多種:一是裝飾;二是可遮蓋上衣,以免弄臟,亦可起束胸作用;三是可作「頭帕」,包紮在頭上,當帽子用;四是可作手巾包東西。過去,在客家地區,每個婦女都有一二條裙子。梅縣西陽、白宮一帶婦女的裙子特別講究,一律用藍布、鑲白邊,做工精緻,當作頭帕紮起時,就似一頂特製的帽子,很好看。 帕,亦有兩種,一種是手巾(汗巾),客家人稱為「手帕」,這是每人都隨身攜帶的,至今如此。另一種帕是指婦女用的「頭巾」俗稱「東頭帕」(即包頭布)。舊時,客家婦女都用,近四五十年較少,但興寧、五華、龍川等地較年老的客家婦女仍然使用。這種「頭帕」不像「裙子」,不釘帶子,只用方形布一塊包紮在頭或只包結在發髻上。 首飾 舊時婦女用物較講究、多樣,主要是頭上飾物,古時婦女梳「高髻」、飾物一般有簪子、毛鍤、耳扒,富家婦女還有簪花。一般婦女都戴耳環或耳塞、戴手鐲。手鐲有紐絲手鐲、龍頭手鐲、蒜芎手鐲,多銀質,富裕人家有金質的,還有玉石手鐲。戴戒指則男女都有,一般都戴金戒指。項鏈較少人戴,有的也多放在箱里,平時少戴在身上。小孩子普遍要戴銀手鐲、銀腳鐲,鐲圈上串幾個小響鈴,便於循鈴聲而找到孩子。
隨著婦女發式的改變,用首飾的逐漸少了。清末民初,客家婦女由梳「高髻」改為梳「盤龍」(俗稱「圓頭」),梳妝簡便多了,只把辮子紐起盤結在後腦,像龍盤起扎緊,插上一支「毛鍤」就行了。其他飾物也就省去了。後來又改妝,婦女多剪短發,不必梳頭,頭飾就全免了。手鐲、戒指也少人戴,但還要戴耳環或穿耳塞。
雨具 客家人的雨具,主要是雨傘、竹笠、涼帽、草帽、蓑衣、雨衣。
雨傘。俗稱「遮子」,有紙傘和布傘兩種。紙傘,用竹為架,用紗紙蒙頂,用桐油漆,一律長柄。布傘,用鐵木(或純用鐵)「結構用布蒙頂,有長柄、短柄兩種。舊時多用紙傘,近代全被布傘取代。近十多年來又大多使用尼龍布面的雨傘,還有自動傘、折骨傘等。
竹笠。舊時各地多是圓形尖頂式,民國後有圓形圓頂式,開始稱為「童軍笠」,後稱「學生笠」,至今流行。 涼帽,有兩種,一種是用竹篾織成圓圈,中間穿孔,周圍用布條縫掛,戴在頭上露出發髻、發髻上用毛鍤或竹片橫插、使帽穩定。另一種是在竹笠周圍縫掛布條。布多是疏紋的,以便通風。廣州郊區流行的篾織圓圈式涼帽,與過去興梅婦女戴的涼帽相同,因為他們多是古嘉應州(今梅州)遷移去的;閩西南客家婦女戴的多是竹笠加布條式的涼帽。在梅州市各縣,反而早已沒人戴涼帽了。
草帽。是用麥稈編織的圓頂竹笠形的帽子,故稱草帽。主要用來晴天遮太陽,下雨天不適用,被雨淋後的草帽易發霉。這種草帽至今仍流行。
蓑衣。有兩種,一種是用棕毛編制的,披在背上,既能擋風雨又很暖和;另一種用山上的箬竹編制,優點是較輕便,但不如棕蓑衣耐用、暖和
www.8690.cn
⑨ 彝族的女人為什麼總是戴黑衣帽子有什麼說法已婚後戴
因為彝族崇拜黑色,我們認為這樣會使女人看起來更美麗。結婚以後戴的是頭帕,生的孩子越多(或者是年齡越大),頭帕的層數越多。這樣代表女人們的閱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