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快來幫幫我
漢字的起源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
② 考古學這個專業前途如何
概述:
本專業培養具備考古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了解考古學的多學科交叉發展趨勢和世界考古學發展概況,熟悉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歷史、研究現狀;在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博物館等、古人類學等方面受到基本訓練,能在考古、文物、博物館等單位及國家機關從事研究、教學、管理等實際工作的考古學高級專門人才。
一、專業基本情況
1、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考古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有進一步培養潛能的高層次專門人才和能在考古、文物、博物館等事業單位及國家機關從事研究、教學、管理等實際工作的考古學高級專門人才。
2、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考古學的基本理論、方法與技能,了解考古學的多學科交叉發展趨勢和世界考古學發展概況,熟悉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歷史、研究現狀;在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博物館學、文物學理論、文化人類學、民族學、古代漢語、史料學、地理學、第四紀環境學、古人類學等方面受到基本訓練。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 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考古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方法與技能:
◆ 能夠從事田野考古發掘、整理及編寫考古報告;
◆ 掌握博物館管理技能;
◆ 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 了解國內外考古學界最重要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向;
◆ 具有從事考古學及歷史學研究的初步能力。
3、主幹學科
歷史學。
4、主要課程
中國通史、世界上古史、中國考古學、考古學導論、舊石器時代考古、新石器時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戰國秦漢考古、三國兩晉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宋元考古、博物館學概論、文物學理論、考古繪圖、田野考古學概論等。
5、實踐教學
教學實習安排3—5個月。
6、修業時間
4年。
7、學位情況
歷史學學士。
8、相關專業
歷史學、博物館學、民族學。
9、原專業名
考古學。
二、專業綜合介紹
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人文科學領域。考古學根據古代人類遺留下來的實物資料進行研究,為探索中外悠久的歷史與璀璨的文化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考古學發祥於近代的歐洲,20世紀20年代傳入中國,梁思永先生第一次運用科學的發掘方法在河南安陽遺址判明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殷文化的年代先後關系,標志著中國考古學正式走向科學化。新中國成立後,在文化部設立了文物局(後改為國務院直屬的國家文物局),同時在各地設立文物管理委員會,負責考古工作。改革開放20多年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國家加大了對考古的投入,特別是為配合基礎設施建設而開展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如三峽庫區考古等。考古學逐漸揭開了她神秘的面紗,走向大眾。各種傳媒也加大了對考古的宣傳力度,中央電視台先後現場直播了北京老山漢墓和雲南撫仙湖水下考古並進行了跟蹤報道,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考古研究的領域也大大拓展,除繼續完善中國考古學體系外,建築、藝術、音樂、天文、地震等各方面的研究也逐步與考古工作緊密聯系起來。一個以考古研究為中心的多學科協作系統已經形成。
考古學作為一門嚴謹的學科,有其專門的研究方法。其研究的對象是實物資料。這些實物資料大多埋藏於地下,首先必須運用地層學的方法經過科學的發掘才能被系統而完整的收集,這是考古學研究的基礎和第一步工作。然後,運用類型學原理提取實物資料所包含的各種信息,並與文獻相印證,以達到復原人類歷史、闡釋存在於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般規律的目的。
為了培養更多的考古專業人才,目前國內十多所大學設立了考古學專業或考古學系,建立了從本科到博士後的完善的教育培養體系,面向全國招生。學制四年,本科畢業獲得歷史學學士學位。本科階段除了學習中國通史、世界上古史和考古學通論、地層學和類型學原理等基礎課程以外,將重點學習從舊石器到宋元各個時期的斷代考古課程,使學生掌握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考古學文化,並最終在頭腦中形成完整的考古學體系。同時還將系統學習田野考古方法、考古繪圖和考古攝影等專業技能。另外,兩個月到一學期不等的田野考古和室內整理實習,使學生奔赴考古第一線,有機會在洞穴里發現古人類的遺跡,在河流旁揭示新石器時代的村落,探訪夏商周三代的都城,尋找東周列國的陳跡,考察秦漢帝國的偉業,清理六朝時期的墓穴,目睹隋唐盛世的風采,鑒賞宋元時代的奇珍異寶……當自己親手將沉睡於地下幾百年乃至幾千年的文物喚醒時,喜悅和興奮之情難以言表。
畢業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繼續深造或投身工作。由於目前國內考古專業人才匱乏,各單位都對考古學子虛席以待。既可以去政府職能部門從事文物管理工作;也可赴考古所和博物館進行田野發掘和文物研究工作;還可以到新聞出版部門和教育部門去報道考古發現,宣傳考古知識,喚起全民文物保護意識;海關也需要考古人才去幫助他們鑒定文物,防止國寶流失海外。
考古學專業代碼:060103。
三、專業教育發展及狀況
考古學的產生淵源流長,但直到近代它才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科學。近代考古學大約於19世紀中葉首先產生於歐洲,以後逐漸遍及到全世界。早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就開始了對古器物的關注,後來形成的古器物學就是近代考古學的前身。
中國考古學的前身是北宋以來的「金石學」,這與歐洲的古器物學有相似之處。但直到20世紀20年代,以田野調查發掘工作為基礎的近代考古學才在中國出現,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學發掘有北京周口店猿人遺址、河南安陽殷墟的發掘等。
北京大學是中國高等學校中最早設置考古學的高校。1922年1月,北京大學考古科學成立,沈兼士任主任,下設考古學研究所,著名考古學家馬衡先生任所長。另外,當時在南京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是中國現代的學術研究機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該所是從事田野考古發掘工作最多的單位。
早期在考古學界有影響的人物有王國維、馬衡、郭沫若、夏鼐、黃文明、梁思永等。這些著名的學者大多數都在北京大學考古研究所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過。
在建國初期,設有考古學專業的院校還較少,主要有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等。招生人數也較少,全國的本科生、研究生招生總和每年只有近百人。初期的代表人物有郭沫若、夏鼐、閻文儒、裴文中、賈蘭坡、郭寶均、蘇秉琦、宿白、呂遵諤、李仰松、俞偉超等。代表成果有宿白的《白沙宋墓》、中科院考古所洛陽考古隊的《洛陽燒溝漢墓》、閻文儒的《金中都》與《漢唐城市遺址》、呂遵諤的《舊石器時代》、李仰松的《雲南省佤族制陶概況》、俞偉超的《郵城調查記》等。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考古學的教學、研究、田野發掘都受到了巨大的破壞和沖擊。全國高校的考古學專業開始停止招生,大部分院校的老師和向學上山下鄉,參加勞動改造,部分學校在70年代初才陸續開始招生,招生人數比建國初有所減少,並且大多數為推薦、選拔的工農兵學員。不過此期在考古界還有許多重大的發現,如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河北滿城縣西漢中山王劉勝墓等。代表人物有俞偉超、李仰松等。代表成果有俞偉超《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漆器制地諸問題》、李仰松的《談談仰韶文化的翁棺葬》等。
從世界范圍來看,大多數的發達國家和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國家,都設有考古學的專門研究機構或在大學里開設考古學課程。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很多大學里設有考古學系或人類學系(主要研究古人類的起源和文明的起源),考古學的發展也較充分和深入,考古學的理論和方法也有較大的發展和延伸。現在全世界考古學的教育已經十分系統化,逐步走向以資源共享、加強交流為目的的信息化道路。同時,文理交叉的傾向也日趨明顯,科學技術越來越多的為考古學所利用,形成了遙感考古、碳十四測年、DNA分析、成分分析等眾多科學技術與考古學相結合的新領域。
改革開放以後,國家的經濟建設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期,伴隨著大規模基本建設的開展,越來越多的古代文化遺物重見天日,這在客觀上促進了考古學的發展。另外,國家也越來越重視對文化遺產的保護,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並逐步擴大文物考古專業的設置和招生規模。現在國家在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西北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鄭州大學等十幾所院校設有考古學專業,每年培養的本科生、研究生總和達400餘人。另外,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也招收研究生。考古學培養的人才層次十分齊全,各個學歷層次均有。現仍在各院校任教的著名考古學家有宿白、鄒衡、嚴文明、俞偉超、張忠培等。隨著國家發展的大趨勢,考古學的專業設置課程顯得太過狹窄,因此,許多老一輩的學者越來越主張調整專業,注意向大專業發展,就是培養各個方向均有涉及的人才。
現在國際上的考古學教育十分普及,專業設置也日趨合理,招生規模也逐漸擴大。如埃及開羅大學考古系每年招收500餘人。現在國際上考古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人類起源及遷徒的探索、古代文明的產生、各大古文明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對比研究等領域上。
考古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從誕生到現在只有一個多世紀的時間,但它自誕生以來所表現出來的恆久生命力卻不容忽視,就國內的社會需求來說,考古人才是絕對不可缺少的。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和大量的文化遺產,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經濟、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和保護這些古代的遺存;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對文化事業的投入也大大增加;另外,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交流和合作日趨深入和廣泛,而中華文化又在世界民族之林獨樹一幟,這就必然使得文化交流變得更加重要,而近一個世紀以來出土的文物更讓世人矚目。這些因素的存在都會使考古學得到更大的發展,同時也需要更多的力量投入到考古工作中來。
四、專業就業數據分析
五、專業就業狀況及趨勢
從就業方向看,考古專業的就業主要集中在文博系統的各個教學、研究單位和相關的領域,如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及其在全國各地設立的發掘考古隊;高等院校的研究所或中心;全國各省市的文物考古研究所、博物館。另外,隨著學科交叉和新興學科的產生,許多相關的研究領域也需要大量的考古人才,如古文字、古文獻、藝術史、美術史、歷史學等領域。
近年來,古董市場方興未艾,許多拍賣行、拍賣公司、文化公司等也是就業的一個重要渠道,這里較多的是進行文物的鑒定工作。每個領域都需要管理人才,文博系統也是如此。中國文化遺產十分豐富,考古學家所做的工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全國各地每天都有文物出土,盜墓現象也十分嚴重,這些都需要管理:文物出境管理也需要專業人才;另外,出版社也需要許多有考古學知識的編輯人才,近年來,到出版社就業的學生也逐漸增多。
國家對考古專業人才就業有很多的政策規定,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去做,多去參加野外的考古發掘,整理大量的出土的文物。由於畢業生踏實地工作,在考古學領域涌現出了許多有影響的新人,他們大多是先從事基礎的發掘工作,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究,從而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考古專業畢業生在就業時,一方面要注意在就業前多參加實踐,使自己具備一個畢業生應有的素質,另一方面要學會與人相處,具有團隊精神。
由於社會、歷史的原因,考古專業的畢業生在就業時會遇到社會上一些人的不理解,這給就業帶來了不少的困難,但總的就業前景還是很樂觀的。已經就業的畢業生的收入,總體情況也處於社會的中等水平。
現在,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和國家對文物工作的扶持,考古專業的就業形勢趨好。
文博系統的隊伍逐漸在擴大,考古專業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多。隨著社會的進步、學科交叉的加強以及就業渠道的拓寬,許多與考古相關的領域也會需要考古專業人才,考古專業畢業生的就業之路也會越來越寬。
畢業後根據不同的目標,不同的選擇。
立志於學術上的建樹,可以選擇大學和研究所中的相關職位;
有意於商海里的搏擊,可以考慮拍賣行或各類文物商店;
如果你有足夠敏銳的觀察和鑒別能力,也可以試試海關文物鑒定一類的工作,收入很大程度上與業績掛鉤。
六、專業院校分布(部分)
西北大學 山西大學 鄭州大學 北京大學 吉林大學 南京大學 廈門大學 山東大學 武漢大學 中山大學 四川大學
③ 嚴文明的故事
嚴文明,1932年出生,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曾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從事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中國文明的起源研究。
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並留校任教至今,曾任北京大學考古學系主任、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現為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兼任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國際史前學與原史學聯盟常務委員等
期從事新石器時代考古教學與研究,先後主持和參加了洛陽王灣遺址、河南大司空村遺址、山東長島北庄遺址、河南鄧州八里崗遺址的田野考古和室內整理工作,在考古學理論與方法、考古學史、考古學文化譜系、聚落形態、文明起源、農業起源等方面都有所創獲,在多個方面引領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的發展。
主要作品:1.《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
2.《中國通史(二):遠古時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略論中國文明的起源》《文物》
4、《環境考古研究的展望》 《走向 21 世紀的考古學》三秦出版社
5、《史前考古論集》,科學出版社,1998年。
主要觀點:六十年代,在河南偃師附近的二里屯又發現了一個宮殿區,這個地方有一個墓葬,裡面有很多的青銅器,考古學家把他稱做二里頭文化。它的年代比鄭州商城還要早,但早在什麼時候,學術界一直有爭議,有的認為是商朝,有的認為是夏朝,有的認為是一個發展過程,前段時間是夏朝,後來發展到了商朝。在九十年代,在二里頭的旁邊又發現了一個偃師商城,年代和鄭州商城差不多,在兩個挨近的地方不可能有兩個商的都城,因此有的學者推斷是商滅夏以後,在夏原有的都城附近建了一個都城。又經過夏商周斷代工程,以及炭十二的檢測,基本確定了二里頭為夏文化。因此人類文明又推進到了夏朝,但是人類文明不可能一個早晨就形成了,夏文化的形成也一定是有個形成過程的,不管怎樣講,文明應是野蠻人創造的,因此學者都很一致的認為應在新石器時代去尋找人類文明的起源。
關於中華民族起源、中華文明如何發展演化的問題,一直夾雜在歷史和考古的雙重辨證發展中。嚴文明指出歷史的論證不同於考古發現。考古是科學,講究的是實證。因而在考古中,黃帝、炎帝究竟是否存在,它們是否具有不同文明體系,這些問題都是被忽略的。考古是拿具體的發掘實物--比如說石器物、骨器來說話。
嚴文明教授在北大考古文博學院的同事趙輝教授對此也表示認同。趙輝指出,由於缺乏文字的記載,對於黃帝、炎帝是否有其人,是否同為一人,都無法得到確切的結論。因而,在考古學上只是承認有黃帝、炎帝時代的存在,但具體的歷史細節卻無法得知。"雕龍碑遺址發掘情況表明了當時的一些基本情況,比如說房屋建築、新的發明,這些都是實在的,考古研究人員所做的恰恰只是這些,卻不能將其發現成果與神話傳說一一劃上等號。
嚴文明表示,對於中華民族的起源,考古學上已可以追溯到一二百萬年之前,那些都是有科學依據的,但黃帝、炎帝的傳說卻不能作為考古推論的依據。盡管上世紀90年代便提出了牛河梁"女神廟"是否為炎帝族文化,但那一推論學界沒有得到共識。考古界一般將中華民族文明起源的問題劃歸到仰韶文化、紅山文化、龍山文化等概念范疇內。
④ 鄭州一考古工地現場,考古實習生掉進考古坑致多處骨折,考古工作有多危險
個人認為考古工作的危險主要來自於以下這些方面:
第一是考古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惡劣。
比如在沙漠、高原、山區、叢林,惡劣的自然環境本身就危險重重。有些遺址地處險要之地,路況非常艱險,想要到達都是巨大的考驗,對於考古人來說,遇到泥石流、塌方、大雪封山等情況也算是家常便飯了。
有次去汶川考察羌族人的石棺葬,汽車基本是在雲間小道穿行,旁邊是萬丈深淵,開車的司機從來沒有開過這樣的山路,到達終點的時候,他下車就嚇癱了。
據說,秦始皇墓到如今都不敢發掘,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的防氧化科技還不夠好,另一方面,秦始皇墓在文獻記載中也是機關重重,盜墓賊都不敢去。所以在中國,直到現在,有的考古隊進入比較神秘的墓葬進行發掘時,會先舉行相關的祭祀儀式以慰亡靈,以便考古工作的順利進行。
一般來說,進入大型墓穴發掘時,人多的時候比較好,切忌單獨一人在裡面。有一次,一位女學者獨自進入成都明十陵的定王次妃墓考察,進去不久就覺得墓穴陰冷,回來之後大病一場咳到吐血,半個月才治好。
⑤ 中國考古現狀
這個世紀的最後幾年,中國考古學無論是在發現和研究上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些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一批重要的古遺址和古墓葬在這時期被發現和發掘,為考古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並開辟了新的領域。例如,位於長江、黃河兩大水系分水嶺兩側的陝西洛南盆地和腰市盆地新發現的數十處舊石器地點,對認識中國南方與北方舊石器文化的關系提出了耐人尋味的問題;湖南澧縣八十壋遺址發現的我國年代最早的環壕聚落(並有圍牆)、大量不同種類的稻穀和伴出農具,對研究中國新石器時代中期偏早階段的稻作農業及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成都平原龍山時代古城址群的發現和發掘,使人們認識了一種早於三星堆文化的新的考古學文化「寶墩村文化」,為探索三星堆文明形成的原因和長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交互關系奠定了基礎;河南安陽市洹北商代中期的花園庄商城的發現和確認,彌補了商代都邑發展過程中商代前期的鄭州商城與商代後期的安陽殷墟之間的缺環,使商王朝歷史的考古學觀察建立在更可靠的基礎上;西漢初期的廣州南越王宮署遺址、北魏都城平城的辟雍和明堂遺址、元朝陪都元上都宮殿遺址的發掘,在中國城市建築史的研究上佔有重要地位;浙江寺龍口越窯的發掘,提供了越窯從唐到南宋初發展的地層證據,糾正了陶瓷史研究中的一些錯誤,堪稱越窯考古的重大突破……。此外,從1997年開始實施的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考古發掘項目「三峽水庫淹沒區及遷建區地下文物的搶救保護工程」,全國考古科研機構和高校考古專業的考古工作者幾乎都雲集在三峽庫區,每年發掘的面積超過了10萬平方米,先後發掘的重要遺址就有重慶豐都縣煙墩堡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豐都縣玉溪前仰韶時代遺址、忠縣哨棚嘴仰韶時代至龍山時代遺址、忠縣瓦渣地及羊子岩(中壩)周代工業遺址、忠縣半邊街(崖腳)和雲陽李家壩等
戰國墓地等,這些都為研究三峽地區的遠古人類的活動、古代文化的發展進程、巴國歷史及其與楚國和蜀國的關系、先秦陶器制鹽和相關產業、歷史時期的政區地理等課題搶救出大量珍貴資料,籠罩在三峽地區遠古歷史之上的迷霧也正在被逐漸揭開。
其次是一批重要的考古報告在「九五」期間問世,這些考古報告既是發掘者和報告整理者對某一考古材料的初步研究的成果,又為更多的研究者作進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在這些新的考古報告中,有的是已經發掘出多年,迄今才整理完畢的重要考古材料,如新近出版的大汶口文化的《兗州王因》報告。又如可能是中國第一個早期中央王朝都城遺址的河南偃師縣二里頭遺址,該遺址從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的正式考古發掘報告《偃師二里頭》也是在這期間出版;更多的是近十餘年新的考古發現,如新石器時代的《舞陽賈湖》、《肖家屋脊》、《寶墩遺址》、《岱海考古》等,夏商時期中原地區的《垣曲商城》、《鄭州商代銅器窖藏》,北方地區的《大嘴子》、《大甸子》、《朱開溝》,南方地區的《新干商代大墓》、《三星堆祭祀坑》等,西周時期的《洛陽北窯周人墓葬》、《天馬-曲村(1980~1989)》、《張家坡西周墓地》、《三門峽虢國墓》等,東周時期《銅綠山古礦冶遺址》、《厝墓-戰國中山國國王之墓》、《太原晉國趙卿墓》,漢唐時期的《漢長安城未央宮》等,就連長期以來很少系統報道考古發現的西藏和新疆也有《拉薩曲貢》、《新疆察吾乎》這兩部重要的報告出版。這些考古報告除了揭示了一些新的考古學文化(如寶墩村文化、朱開溝文化、曲貢文化等)的面貌、彌補了區域考古學文化的缺環外,還促進了稻作農業的傳布和發展、城邦社會到中心都邑的轉變、夏商歷史的考古學觀察、周人貴族墓葬制度、中國區域青銅文化及其文明地位、古代金屬采冶技術及其組織、中國古代都邑等課題的研究。有些重要的考古報告一出版就在學術界產生了強烈的反響,三星堆祭祀坑的報告出版後,很快就召開了兩次國際學術討論會,反映該領域研究成果的一套叢書也將在近期出版,即其一例。
其三是涌現了大量新的考古學論著,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較以前有了較大的提高。在綜合考古研究方面,「九五」期間,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承擔的多卷本《中國考古學》這一國家社科精品項目,現在已經接近於完成。該書全面綜合分析了中國本世紀考古資料,構架中國考古學的基本框架,並為用實物資料重建中國上古史和更全面地認識中國秦漢以後的歷史奠定了基礎。歐美學者集體編寫的《劍橋中國先秦史》則並列採用文獻材料治史和考古材料治史兩種不同的研究途徑,不強作折衷,其考古研究部分集中反映了目前西方的中國考古學者對中國文明起源到秦統一時期的文明進程的理解和研究水準。在區域考古研究方面,良渚文化研究的匯集《東方文明之光》和《良渚文化研究》兩書幾乎涵蓋了良渚文化研究的主要領域,代表了目前國內外這一領域研究的水平;《東北亞考古研究》對遼河流域古代文化的變遷和各階段的代表性遺存進行了多視角的探討,並對該區域文明的淵源及其對日本的影響作了有益的探討。在專題考古研究方面,「九五」期間更有《藏傳佛教寺院考古》、《環境考古研究》、《東亞玉器》、《中國古代制陶工藝研究》、《漢唐之間宗教藝術與考古》等。此外還有不少已經公開出版的博士生學位論文。這些專題考古學論著擴大了研究的范圍,有的研究課題是過去未曾或很少涉及的。
其四是新的自然科學手段在考古學上運用更加多樣。在田野考古記錄手段上,我國考古界已經有多個考古教學和科研單位自行開發了田野考古資料計算機管理系統或資料庫,並運用GIS和GPS數據採集儀記錄和保存考古數據,使用電子全站儀測繪和記錄考古遺存,考古學的記錄手段已開始跨入數字化的門檻。在考古材料的測年技術上,除了繼續使用先前已有的諸如常規C14、熱釋光等測年技術以外,還建立或改進了加速器質譜的C14、光釋光、不平衡鈾系法、電子自旋共振法等測年設備,測年手段更加多樣,測年數據更加精確。在遺存性質的分析上,考古研究者除了注意通過篩選、浮選、孢粉采樣等傳統手段來獲取更多的信息外,微量元素分析、遺物的成分分析等手段也得到了較多的運用;並已有考古機構與遺傳學科研機構合作,開始了提取古代人骨中DNA來研究古代族屬的嘗試。在考古學研究方法上,區域考古更加受到重視,出現了多篇(部)綜合研究一個自然地理區域的論著,吉林大學、山東大學的考古系還與國外大學的同行合作開展了小流域的區域考古研究。「九五」期間進行的備受關注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雖說是為了解決中國歷史時期初期的年代學問題的一個國家科研項目,最後的結項報告也沒有完全達到預期的目的;但通過這項研究,改進了測年技術手段,積累了一大批年代數據,為中國考古學的年代學基礎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⑥ 北大考古女博士患絕症,臨終遺願捐贈遺體,結果怎樣
我國一直都講究「死者為大」,人死後要「入土為安」。當年為加強公共衛生建設,全國推行火葬,還受到了諸多重視傳統的父老鄉親的抵制。死後捐獻器官、遺體,甚至被可稱為大逆不道的事情。
其實,對於現代醫學和人體科學研究而言,人的軀體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價值。但我國因為受傳統喪葬文化影響,可供研究的遺體數量極少,這在某種程度上,的確制約了相關研究的發展。
不過,隨著近代以來,各種思潮湧入中國,現代化技術和唯物主義思想逐漸成為主流。雖然將遺體捐獻出來的人仍是少數,但大家對此的接受程度也在逐漸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人將遺體捐獻作為一個選項,幫助需要的人繼續生命。
一位80後女博士婁滔,就因身患絕症,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做出了一個決定:將遺體捐獻。
⑦ 考古系出來都能幹什麼女生能從事野外考古嗎
考古系畢業的學生能夠進行基建考古,可以在地方研究所,中央研究所,博物館,拍賣行等地方工作。一般野外考古條件艱苦,不適合女生從事,但是女生是具備從事野外考古的資格的。
現在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學習考古專業,考古專業的女性人才也越來越多。除了野外考古不太適合女性工作之外,其他在研究所的工作都非常適合女性。一般來說,野外考古的機會非常難得,所以大部分的考古專業畢業生選擇在研究所和博物館工作,工作待遇也相當不錯。
(7)鄭州金發美女博士來中國考古擴展閱讀:
一般來說,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遺留下來的實物,研究古代社會歷史的科學。這些實物資料包括各種遺跡和遺物,多埋藏在地下。通過發掘、鑒定、分類等復雜的工作,這些實物資料才能得以系統、完整地收集起來。因此,考古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田野調查和發掘。
目前開設考古學專業的高校有:北京大學、西北大學、山西大學、鄭州大學、吉林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河南大學等。
⑧ 中國第一個考古學博士是誰
徐功巧是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授予的埋學博士,是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個女博士。
⑨ 我國近年5大考古發現有哪些
其實近年還有很多考古發現,只列舉下面幾例:
2010年度古新發現:「南澳1號」明代沉船:
「南澳Ⅰ號」是我國沿海經過正式考古調查和發掘的明代沉船,它為解決中國海外貿易、航海、制瓷等諸多學術課題提供了翔實可靠的實證材料,研究明代中國經濟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和線索。以陶瓷為例,沉船中大量的漳州窯系產品極富特色。由於漳州窯的屬性,目前國內傳世與出土的器物均不多見,窯址發掘亦多為殘件;本次發掘不僅提供了品種極為豐富的成品,同時也填補了16-17世紀間大航海時代我國海外貿易政策轉變、東南沿海經濟結構變化等資料的空白。
2011年考古發現:河南鄭州老奶奶廟舊石器時代遺址:
老奶奶廟遺址位於鄭州市西南郊、二七區侯寨鄉的櫻桃溝景區內。在50平方米發掘范圍內,發現3000多件石製品、12000多件動物骨骼及碎片、20餘處用火遺跡,以及多層迭壓、連續分布的古人類居住面。這處新發現非常清楚地展示了當時人類在中心營地連續居住的活動細節,同時也發掘出土一系列與現代人行為密切相關的文化遺存。老奶奶廟遺址的發現進一步將近年來在嵩山東南麓調查及發掘的數量眾多的舊石器地點完整地連接起來。這些地點既有臨時活動場所,也有長期居住的中心營地,還有專門的石器加工場所,以及擺放石堆與大象頭骨的特殊活動遺跡。其分布明顯成群組聚集,構成多個以基本營地為中心,各類臨時活動地點成放射狀分布的遺址群。遺址群沿古代河流兩側分布,有各自相對獨立的活動領域。新發現確切證明,早在距今3~5萬年前中原地區已有繁榮的舊石器文化與復雜的棲居形態。
2012年考古發現:內蒙古遼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遺址:
遼上京城址位於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東南,由皇城(北)和漢城(南)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西山坡是上京皇城西南的一處自然高地,也是全城的制高點,尚存三組東向的建築基址。其中北組的中部偏後,有三座地面保存較高的圓台形建築基址,編號為YT1、YT2和YT3。
根據發掘的遺跡形制和遺物可知,YT1應是一座磚木混合結構的六角形佛教建築基址。於遼代始建,至少進行過兩次大規模修築,金代以後才逐漸廢棄。YT2和YT3可確認是六角形塔基,二塔基的包磚、散水的做法和規格均與YT1相同。本次發掘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遼代都城遺址考古。根據考古發現的遺跡和遺物,可以確認西山坡是一處遼代始建的佛教寺院遺址,位置重要,規模龐大。佛寺北組為東向的長方形院落,四周有院牆。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為大型的六角形磚木混合結構建築(YT1),左右兩側對稱布置小型的六角形磚塔(YT2、YT3),前有小型建築基址和廣場。YT1建築結構特殊,柱礎雕刻蓮花紋、龍鳳紋,出土刻畫寫實、彩繪貼金的泥塑造像,這些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座基址的等級和功能。這次發掘成果確認了西山坡建築遺址是佛教寺院的建築性質,對重新認識遼上京皇城遺址的形制布局將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同時本次考古新發現為研究遼代考古、歷史、佛教和建築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
2013年考古發現: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漢木槨墓: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和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組成聯合考古隊對位於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老官山」地點一處西漢時期墓地進行了搶救發掘工作,共發掘了西漢時期土坑木槨墓4座。墓葬均早期被盜。墓葬為豎穴土坑木槨墓,分為有底箱和無底箱兩類。墓葬方向和大小相近。方向為南北向,槨室長5~7米、寬3~4.5米、高2~2.2米。共出土遺物620餘件,其中陶器有罐、鼎、盆、缽、瓮、壺、井、灶等;漆木器有耳杯、奩、幾、盤、盒、木俑、馬、璧、杖、器座、案、半圓形器、織機模型等;銅器有弩機、帶鉤、扣飾、錢幣有「半兩」和「五銖」;另有少量鐵器、竹編器、草(棕)編器等。重要收獲有M1出土的50餘支木牘、M2出土的玉質印章和4件竹木製織機模型、M3出土的920餘支(編號數量)竹簡及人體經穴漆人像等。M1出土木牘書寫內容為官府文書和巫術兩類。M3竹簡為醫簡,經初步整理,醫書暫定名為《五色脈診》《敝昔醫論》《脈死侯》《六十病方》《病源》《經脈書》《諸病症侯》《脈數》《醫馬書》。墓葬年代初步推測為西漢景帝、武帝時期。出土四部織機模型應是迄今國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多綜多躡織機,填補了中國乃至世界絲綢紡織技術研究的空白;首次在四川出土的醫簡是繼馬王堆之後出土的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醫簡醫學文物。
2014年考古發現:廣東鬱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
磨刀山遺址位於廣東省西部雲浮市鬱南縣。該遺址是廣東省首次發現並經科學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曠野類型遺址。4個月的搶救性發掘取得突破性收獲——這里是廣東目前確認年代最早的古人類文化遺存。這一發現填補了廣東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將該地區最早有人類活動的歷史由距今13萬年左右大幅提前至數十萬年前,是廣東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該遺址的發現既是嶺南及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進展,為華南乃至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新材料,同時也為深入研究華南—東南亞地區舊石器文化的關系、區域人類起源與演化歷史以及東西方文化比較等國際熱點課題提供了重要的新契機。
2015年考古發現:郭家廟曾國墓: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郭家廟曾國墓地位於棗陽市吳店鎮東趙湖村,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國墓地,總面積120萬平方米以上,分為郭家廟曾國墓地和曹門廟墓區。郭家廟墓地分布在兩個相對獨立的山崗上,北崗為郭家廟墓區,南崗為曹門灣墓區,總面積達120萬平方米以上。墓地東距周台遺址、忠義寨城址1公里,西距九連墩戰國楚墓群1.5公里。2002年和2014年對郭家廟墓地的兩次發掘,證實這一墓地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國高等級貴族墓地。2014年的考古發掘,因其重大的學術價值被評為當年的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此次展覽是首次將2002年和2014年郭家廟墓地的發掘成果展出。郭家廟曾國墓地與葉家山西周早期曾國墓地、文峰塔曾國墓地、擂鼓墩曾國墓群共同構建了曾國考古學的年代序列,為研究曾國歷史與周代封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考古發掘是指為了科學研究,經文物行政部門批准,根據發掘計劃,對埋藏文物的地方、對古文化遺址、古墓葬進行調查、勘探和發現、挖掘文物的活動或工作。考古發掘的文物,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侵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