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蒙古妇女戴的“姑姑帽”起源于何时呢
“姑姑”一词,因译写之故又写作“罟罟”“顾姑”“固姑”等,是指古代蒙古女性的头饰或帽子,其蒙古语又称之为“孛黑塔”。
十三世纪中期,欧洲有一个叫威廉•鲁不鲁克的旅行家在蒙古草原上见到了蒙古族妇女几乎都戴着一种称之为“鲍卡”的帽子,十分特别而新奇,让他十分感兴趣。便在自己着的《行记》中记载:“鲍卡”用自然界中的桦树皮、柳枝以及铁丝等物制成骨架,高约一臂(约是一尺半左右),帽顶制成四边形,上面插着一根用草杆或翎羽或细苇做成的“枝条”,也有一臂高。
但看这些资料眼前很难出现准确的“姑姑”帽的形制,还好,一九七四年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乌兰花镇西南面的王梁古墓中出土了一批“姑姑”帽,这些“姑姑”帽呈长筒状,高约一尺左右,用桦树皮制成,外面包裹着花绸子,嵌缀着各种珍珠,插着蓝色孔雀羽毛。其中一个比较特别,顶上安了一根三四寸高的木棍子,上端连着一个圆球。
“姑姑”帽,是元朝蒙古族妇女最流行的帽子(头饰),具体这帽子始于何时,没有确切的史料证明,但从成吉思汗时期,就十分普遍,并且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习俗。
⑵ 为什么古代蒙古人没“那么重男轻女”
不同的地域环境以及风俗习惯,最终孕育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就蒙古族而言,最终成了与汉族具有较大差异的文化特色。仅仅就重男轻女这个观念而言,古代的蒙古族对于女性是相当尊重的。而在古代的中原地区,重男轻女思想则由来已久,很多女子都深受该思想的禁锢。那么究竟为什么古代蒙古人对于重男轻女思想不那么看重呢,这又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古代蒙古人对母亲的热爱
古代蒙古族女子也有着与男性共同参与政治以及军事活动的权利。这在古代中原地区是不可想象的。古代的中原女子被要求在闺房中从事女工等等活动,并且不可以轻易踏出自己的房门。长期生活在自己孤独的小天地里的中原女子,她们的一生与古代蒙古族女子截然不同,要知道在古代,蒙古族的女子可以与男子一起参与政治事务成为官员,更加有与男子一同上战场打仗的权利,就女子打仗而言,蒙古族女子也一样,英勇强壮如同男儿。
但是古代中国女子行军打仗被认为是不合规矩的。而且中国古代也流传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思想观念,一个女子如果处理政治事务被认为是谋反甚至权力僭越会受到严格的责罚甚至迫害。不同的社会环境孕育出了两种不同性格以及命运的女性,古代中原女子与古代蒙古女子最终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人生。
由于在社会事务处理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蒙古族女子群体并没有受到社会的歧视,相反她们处于一定尊贵的身份。从古代蒙古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软文化以及规范要求来看,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并不苛刻,整个社会上上下下流行着尊重女性、热爱女性的良好的社会风气,相反在古代中原地区,女子地位卑微,不得不成为男性的附庸以及生育的工具。
古代蒙古族对于女性还明文规定了特权保护,在着名的古代蒙古族法典《卫拉特法典》当中就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对于古代蒙古族女性的权利和地位予以了规定。甚至赋予了中原女子所难以想象的蒙古族妇女特权。譬如在该法典中有这样一条规定,那就是如果古代蒙古族妇女在自己的蒙古包里辱骂客人,甚至做出一些侮辱客人的行为,任何人都不得冒犯她。此时蒙古族妇女的身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仅仅就这一则记录,也可以窥见蒙古族人对于妇女地位的重视。
⑶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真实的图片是怎么样的
我没有古代四大美女的照片,不过我有清朝的妃子的真实照片
好难看的女人
真实的古代女人的照片
满意请采纳!
⑷ 古代有哪些蒙古公主成为了清朝太后
清太宗妻子孝端文皇后;(1599年05月31日-1649年05月28日),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皇后,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思之女,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和敏惠恭和元妃海兰珠的姑姑。1643年,顺治帝即位后,与孝庄文皇后两宫并尊,称母后皇太后,无徽号。
清世祖母亲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崇德八年(1643年),顺治帝即位后,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
清世祖妻子孝惠章皇后;(1641年11月05日-1718年01月07日),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帝第二任皇后,科尔沁贝勒绰尔济之女,世祖废后的侄女,妹淑惠妃。顺治十八年(1661年)康熙帝即位后,与孝康章皇后两宫并尊,称母后皇太后
⑸ 内蒙古的蒙古族小女孩漂亮吗有没有小淑女类型的
其它都是后天的可以找到 身体瘦小苗条 这条 因为饮食关系 可能要靠缘分 蒙古人质朴 也比较壮 包括女生
⑹ 元明清时期蒙古人和满族人性格的区别是怎样
很多汉族朋友对北方民族不了解,经常把满蒙两族混淆,其实满洲人与蒙古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民族。
蒙古人以游牧为生,草原广阔人口稀疏,所以蒙古人通常都很好客,即使素不相识也会倾其所有招待来访者。但蒙古人的生活习惯也比较自立,一切事情都习惯自己解决,没有其他民族那样复杂的人际利益纠葛。无论男女做事毅力柔韧坚持不屑。
满洲人从事的是以渔猎与农业相结合的经济,相比蒙古而言满族与汉族的社会形态更加接近。所以满洲人重视家族亲戚,人际关系比蒙古复杂。另外满洲人习惯女主而男从,女性社会地位实际高于男性,生活中大事决断多出自女性,男性则比较忠厚固执。
--------------------------------------------------------------------
楼下说错了几点:
从人种上说,满族与蒙古族基本都是东亚黄种人,满蒙之间几乎没有明显的种族区别。
满族起源于东北松花江流域的古代女真人是东北土住居民,并非来自西伯利亚。只是语言上属于通古斯语族,语族属于语言学划分与民族是不同的概念,楼下把种族、民族、语族混淆了,属于概念不清。
蒙古人不是来自阿尔泰山地区,蒙古人起源于大兴安岭以西斡嫩河流域的古代世韦人,于阿尔泰山没关系。起源自阿尔泰山地区的是古代突厥人,楼下显然是又把蒙古人于突厥人混淆了。
满族上层曾经推崇儒教,但从来没有推崇道教,满族人也根本没有信道教的,满族推崇佛教的则很多,楼下在这一点上又把满族对佛教与道教的关系搞错了。
另外、满族祭祖是分家族而定,祭祀时间多数以每12年一轮,也有的5-6年一次,祭祀时间多定于早春正月或二月,或深秋十月,也有的十一月末,并非都在冬至,其仪式与流程是萨满教范畴,与汉族完全不同。楼下不是满族人,可能根本没有亲眼见过满族家祭,所以也说错了。
-----------------------------------------------------
为说明的更真实,以下是满蒙两族风俗的真实图片,上边三张是 满族家祭,下边三张是 蒙族敖包祭。你 可以看到两个民族迥然不同的风俗
⑺ 历史上大清康熙皇帝的皇贵妃中是否真实存在一个叫宝日龙梅的蒙古公主
历史上大清康熙皇帝的皇贵妃中是没有叫宝日龙梅的蒙古公主,宝日龙梅是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喀尔喀公主。剧中的宝日龙梅原型是胤祥生母,敏妃(敬敏皇贵妃)。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参领海宽之女,本满洲镶黄旗包衣。包衣有“家奴”之意,所以家族并不尊贵。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雍正才下旨将敏妃家合族人等由包衣拨出编一佐领。
(7)古代真实的蒙古女孩图片扩展阅读:
人物生平:
章佳氏入宫年份不详,经内务府宫女选拔入宫,生前无册封记录,于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三子胤祥,二十六年生皇十三女,三十年生皇十五女。
康熙朝时封为敏妃:
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卒,闰七月初二帝谕曰礼部:妃章佳氏性行温良,克娴内则,久侍宫闱,敬慎素着,今以疾逝,深为轸悼,谥为敏妃。应行礼仪,尔部察例行。——《清圣祖实录》原文记载。
雍正朝时追封为皇考皇贵妃:
雍正元年六月,雍正下令追封敏妃章佳氏为皇考皇贵妃,仅其一人连升两级。雍正元年九月,雍正下令将其从葬景陵。
⑻ 请各位帮我找一张蒙古小女孩大笑的图片,描述如下
这图流传的倒是很广 可惜我的人人注销咯
⑼ 蒙古女孩将祖传“切肉刀”送去鉴宝,得到专家鉴定后,后来怎样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经无数朝代,创造出不少震惊世界的文明,大家都知道世界上并不存在时光机这一类机器,即便是不久的将来人类能够实现穿越时空这一愿望,但是也是以后的事情,当代的人类要想了解过往朝代的文明除了依靠史书记载,还可以依靠文物了解过往的文化,文物虽然不是人,但他却像是一个会说话小朋友,毫无保留的诉说着过往春秋的故事,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个小女孩将家里的菜刀拿去鉴定,鉴定结果显示为文物的故事。
【菜刀价值一百二十万】
起初女孩和女孩的母亲并不在意,只是礼貌性的微笑,但是在客人走了之后母女两细想觉得客人讲的话非常的有道理,就这样他们带着祖传的到去鉴定,果不其然专家表示这一把刀有可能是皇室赠与蒙古大将的礼物,到现在的价值至少超过了一百二十万人民币,这让母女俩非常的兴奋,他们甚至不敢相信自己家里面如此普通的菜刀竟然是来自皇室的宝贝,他们将宝贝好好地保存了起来,用了几代人的菜刀终于要退任了,对此,荧幕前的有何感想?欢迎留言评论。
⑽ 蒙古族女孩性格是什么样子的
大方,开朗,会骑马的有点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