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葛洪神仙传白话
葛洪神仙传白话:
广成子
广成子是古代的仙人,住在崆峒山(在今河南临汝县西南)的石室中。黄帝久闻他的大名,知他住在这里,便前来拜访。黄帝问广成子:“您在研究世间万物之道方面已达到了顶峰,可否请您告诉我这方面的真谛呢?”广成子答道:“你治理的天下一片混乱。
天上的云彩还没有聚集到一起便降下雨来,草木还没有枯黄就纷纷凋零了。以你现在的样子,怎么能够向我问道呢?”黄帝被广成子奚落了一番,他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恭恭敬敬地退了下来,回到住处,暂时摒弃一切政事,反复琢磨广成子说的那番话。
三个月之后,黄帝再次来到崆峒山,拜会广成子。他见到广成子正头朝北躺着,便双腿跪在地上,以膝代步,极恭敬地来到广成子面前,叩拜了两次,然后说道:“请您告诉我修身养性的明达之道。”广成子听罢,一跃而起,说道:“你这个问题问得正好。
现在我就告诉你‘至道’的精髓。至道的精髓,深远博大,永无止境;至道的极致,静默深沉,不可揣测。得至道者,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听,无求无欲,保持精神上的超脱宁静,就能使身心健康;保持清静的心情,切勿劳累你的身体,耗费你的精力,这样才可长生不老。
如果你能做到不让外物影响你的视听,不使外物打扰你的心灵,你的精神就将永远守护你的形体。你要时刻固守你内心的平静,摒弃外界纷繁的干扰。如果过多地了解万事万物,那么就会使你的身心遭受侵害。
我一直追求身心的平和,所以我活了一千二百岁,从外貌上看,还显不出丝毫衰老的样子。你若能研习透彻我的道法,就能上为天皇,若能深入理解我的道法,就能下为君王。现在,我将离你而去,到一个没有任何纷扰的地方,进入一个通往无穷无尽境界之门,去遨游没有终极的旷野。
我将与太阳和月亮一起放射光芒,与天地融为一体。世上之人皆不能免于一死,只有我才能获得永生。”李白在《古风》中写道:“归来广成子,去入无穷门。”
若士
在古代,“若士”即是“那个人”的意思,后来被用作有道之士的通称。本文所说的若士,是古时的一位神仙,人们不知道他的真名实姓。
庐敖是古代燕国人。庐敖游历了北海,并从月亮上经过,进入了入道之门一玄关,最终来到了蒙谷山。蒙谷山是古代传说中的北方山名,以太阳出没于此而闻名。
在这里,他遇见了若士。若士长得很特别,他双目深陷,鼻子青黑色,双肩向上高高耸起,宛如老鹰一样,脖子又细又长,上身宽,下身窄,正在那里迎着风忽高忽低地跳舞,显出十分得意的样子。忽然,他发现庐敖正站在不远处注视着他,便马上停止了舞蹈,逃到了山上的一块石碑下面藏了起来。庐敖追上去仔细寻找,终于找到了若士,原来若士正瞋缩在石碑下面的蟹壳中吃蛤蜊(格黎)。
庐敖来到若士面前,对他说:“纵观普天之下,只有我庐敖能够独来独往,不与凡夫俗子们为伍。我对天地四方之内的一切事物都看透了,因为我从小就喜好游历四方,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我遍访了各地,终于在这里见到了你,你是否愿意与我交个朋友呢?”
若士听完庐敖的这一番自我介绍后,先是表情严肃,继而仰面大笑道:“你不过是来自黄河中游一带的一介小民,以你的本事,你不应该长途跋涉,不远万里来到此地,这就如同小光亮无法同日月的大光明相比一样。
我若士从前也曾游历过四方,往南我到过洞之野,那里有许多岩洞,里面全是清澈的泉水;向北我曾在沉默之乡歇息过,那里荒无人烟,四周一片寂静;西面我到过窈冥之室,那里幽暗而深远,可谓其妙无穷;说到东面,我曾穿越过弥漫无际,连绵不断的光束。
我到过的地方,上无天,下无地,举目四望,什么也看不见,侧耳倾听,什么也听不到。说到外面,那里有奔流不息的河流,河水一瞬间就泻到千万里以外。
我见过这样奇妙无比,气势磅礴的场面,都不敢说自己有什么本领。现在你无非是云游到了此地,就说自己已经认识了整个世界,看穿了万物的本质,这岂不是孤陋寡闻吗?我看你呀,不过是个平常之人罢了。
我与一位名叫汗漫的仙人相约在天的最高处会面,这个地方我是不会久住的。”说罢这一席话,若士双臂向上一举,紧接着身体腾空而起,转瞬间他已消失在茫茫的云雾之中了。
庐敖被若士说得瞠目结舌,呆呆地仰望着若士远去的身影,直到看不见为止。过了半天,庐敖才如梦方醒,那副追悔莫及的样子仿佛是失去了亲人,他一边捶胸顿足,一边慨叹道:“我比起若士,就好像一只土壤里的小虫子与天鹅相比一样,真是天壤之别啊。
我每日都在奔走,而实际上与诺大的世界相比,无非是走了几小步。可是我却自以为走了很远,认为自己是天下最了不起的人,这确实是个莫大的错误。我真可悲啊。”
沈文泰
沈文泰是九疑山人,九疑山在今湖南省宁远县南。他从长江中的众神仙那里得到了神丹土符,这种神丹可使人返老还童,百服百应。
后来沈文泰想到昆仑山休息两千年,行前把神丹秘方传授给李文渊。沈文泰说:“如果不按照土符上指定的方法服药,那么道术就不会灵验,对人没有益处。”李文渊严格按照沈文泰所嘱,依土符所示制成神丹,依法服下后不久,他也得道升天了。
今天人们常用竹根水煮丹黄土,用来去除三尸(三尸即道家所指的在身体中作祟的神三,它每适庚申之日,便向天帝诉说人的过错),这种做法即是沈文泰和李文渊传授下来的。
彭祖
彭祖姓彭名铿,是颛顼帝的玄孙,也是陆终的第三子。到了殷商末期商纣王时,他已活了七百六十多岁,成了大名鼎鼎的老寿星。
他虽然高寿,却丝毫看不出苍老的样子。彭祖作为老寿星中的杰出人物,他的养生之道,驻颜之术,一直为后世所称颂。彭祖从小时起就喜静不喜动,他平素安于修身养性,不关心世间一切事物,不追求名誉和荣耀,不讲究车乘和服饰的华丽,只求清心寡欲,澹泊宁静,以从中探索出养生之术和长寿之道。
殷王闻知此事,拜他为大夫,但彭祖常称疾不出,在家闲居,不问政事。他善于导引之术,经常服用水桂、云母粉、麋鹿角,以此使容颜永葆青春。
彭祖平时沉默寡言,透出稳重的性格,他从来不说自己有超乎凡人的道行,也不做任何令人迷惑不解的事,更不做装神弄鬼,荒诞怪异之事,显出一副无所作为的样子。
有时他独自一人外出游历,人们想知道他到哪里去了,就悄悄地盯住他,他却忽然不见了。他既不乘车,也不骑马,身上不带分文,也不准备食物,一走就是几十天甚至上百天。
人们无从知道他去了哪里,只是发现他回家之后的衣食住行与普通人一样,丝毫没有产生变化。彭祖修练时,经常盘起腿来,正襟危坐,凝神定气。
从早晨到中午,双手徐徐按摩双目,继而轻轻抚摩身体,舌头慢慢舐住上颚,不时咽下唾液。这样边做边均匀地调整呼吸,直到周身气脉通畅,筋骨舒展,才缓缓站立起来,像练功之前那样谈笑风生。
有时彭祖觉得身体不舒服,或是感到疲乏无力,便静坐下来,运行内气,来攻克体内的疾病。此时,内气在体内潜转,从九窍运转到五脏六腑,最后达到四肢及毛发。气血贯通之后,彭祖感到有一股平和之气,轻缓地流淌在身上。
这种轻清柔和之气起于口鼻之中,继而达到十指的指尖,不仅驱除了疲劳,同时也治愈了疾病。商纣王听说彭祖是个有道之士,修有长生不老之法,就亲自找到彭祖询问长寿之术,可是彭祖总是闪烁其辞,不愿相告。
纣王为了达到目的,又送给彭祖大量金银财宝,总共价值数万钱。彭祖也不客气,全部留下,然后全部用来救助贫苦的百姓,自己分文不要。纣王见金银打动不了彭祖的心,便委托一位名叫采女的女子前去找彭祖请教。采女也叫采石女,年轻时便受高人指点,青春常驻。
此时她已有二百七十岁,但看上去却像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女。纣王把采女迎进宫内,用最隆重的礼节欢迎她,为她修建了豪华的宫殿,给她穿上了绚丽多彩、镶嵌金银珠宝的衣裳。纣王此举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请求采女早日从彭祖那里求来长生不老的仙术。
采女受纣王之托,乘坐䙓车前往彭祖的住处。䙓是古代专供妇女所乘的四周有屏障的车。采女面对彭祖,恭恭敬敬地拜了两拜,然后便问起延年益寿的方法。
彭祖见采女是有道行的人,便回答道:“如果想腾身上天,进入仙界,成为一名仙人,就必须服用金丹,吃了金丹,人便会像元君太一那样白日升天。但是服用金丹,腾身飞入仙界,需要有很高深的道术,即便是世间君主也不是随便可以做到的。
退一步说,即使达不到这一境界,人们也应该爱惜身体,养护精神,服食一些益寿食品,以达到长生不老之目的。但是学会这种层次的道术,不能役使鬼神,也不能自由自在地飞翔。此外若不通晓男女之间的交接之道,即便服食仙药,也于事无益。
就以你采女为例吧,你是一位可以修炼阴阳之气的人,阴阳的内在含意你可以推测而得,但是你却不用心思考它,那么你问我长生的奥秘又有什么意义呢?在我出生之前,我的父亲就故去了,我是一个遗腹子。
我刚长到三岁,母亲就离开了人世。这以后,我又遇上了犬戎之乱(按:犬戎是古代时戎族的一支,在殷周之时居住在我国西部。周幽王十一年,即公元前781年,申侯引犬戎打入宗周攻杀周幽王,迫使周平王向东迁徒到洛邑,建立东周),流亡到了西域(西域即现在甘肃省敦煌、玉门关以西的新疆和中亚细亚的地区)。
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我过了一百多年,生来没有得到双亲的关心与照顾。除此之外,我一生共失去了四十九位妻子,死了五十四个儿子,遭受了无数的生活磨难。
这一切,使我体内的平和之气受到了巨大伤害,肌肤失去了弹性和光泽,面容愈来愈枯干衰老,我恐怕难有长久的生命了。我平素孤陋寡闻,恐怕无法传授给你长生之道。在大宛山中,有一位青精先生,据说已活了一千岁,从容貌上看,还像儿童一样,他一天能走三百里,既能整年粒米不进,也可一天吃九顿饭。
他精于养生之道,你可以去向他讨教。”采女听到这里,忙问:“请问青精先生究竟是怎样一位仙人呢?”彭祖说:“他只是一个得道之人,并非仙人。
所谓仙人,要具备以下条件:或能飞身穿入云端,不长翅膀也可自由翱翔;或能驾龙乘云,直飞天际;或能化做禽鸟,飞翔于青云之上;或能潜游于江海之中,或飞翔于名山之巅;或者以元气为食,或者以芝草为粮;或者徜徉于人海之中而不为人所识破,或者隐身于众人之内而不被人所察觉。
只有如此功力,方可称为仙人。仙人的脸上有着奇异的骨相,遍体长着罕见的毛发。他们喜欢孤单而行,深居简出,不愿与凡人相接触。
神仙们虽然可以长生不死,但是他们丝毫没有人的七情六欲,没有人的感情和思想,没有人间荣辱与哀乐之情,这就好比小鸟化作蛤蚧,山鸡变成了蜃,都失去了它们的本来面目。
正因如此,我可不愿意成为仙人。得道者与成仙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得道者可以照样吃甘美的食物,穿轻盈华丽的衣服,享受男女之间情欲相通的欢乐,还可以具有封官进爵的荣耀。
得道之后,人的体魄将越发强健,耳聪目明,筋骨结实,容光焕发,健康长寿,永驻人间。得道之人,寒热风湿病痛无法侵入体内,妖魔鬼怪不能靠近人身,各种兵器,各种虫豸不能伤害身体,不为喜怒哀乐和毁誉所左右,这才是难能可贵的呀。
人只要气血通畅,注意保养身体,就算不知道仙方道术,也可以至少活到一百二十岁。如果活不到这个岁数,那么肯定是受到了某种伤害。
人如果略微懂得些养生之道,便可活到二百四十岁;再懂得多一些,活四百八十岁则不成问题;如果精于养生之道,即可长生不老,只不过不能成仙罢了。延长寿命、保养身体的根本之道,在于不要伤害自己的身体。
具体而言,就是冬天保暖,夏天避暑,随着四季的变化,而调节自身的需要,使身体舒适;对女人的美色和自己的欲望一定要节制,切不可纵欲过度,这样才能保持精神舒畅;高贵的车马,华丽的服饰确实能带给人以威严之感,但是对它们的追求应适可而止,不要贪得无厌,要使心中的志向专一;优雅的音乐,绚丽的色彩,能够使人赏心悦目,心平气和,是养生强身的有效途径。
凡此种种,皆可养生,但是如果不加以节制,超过了限度,则不但无以养生,反而会很快招来祸患。古代的圣明之人,唯恐普通人生育的子女,不懂得养生的道理,所以反复告诫他们要断绝戕害身体的灾祸之源。
因此才有如下这些教导:高明之士与女人分床而卧,中等之人与女人分被而眠,服药千种,不如独处。绚烂多彩的颜色令人眼花燎乱,各种滋味混合在一起会使人丧失分辨味道的能力,如果能对它们加以节制,把其中不好的因素去除掉,疏通堵塞的部分,不但不会减少人的寿数,而且人们还会从中得到益处。
原文:
广成子广成子者,古之仙人也。居崆峒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造焉,曰:“敢问至道之要。”广成子曰:“尔治天下,云不待簇而飞,草木不待黄而落,奚足以语至道哉?”黄帝退而闲居三月,复往见之。广成子方北首而卧,黄帝膝行而前,再拜,请问治身之道。
广成子蹶然而起曰:“至哉!子之问也,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尔形,无摇而精,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得吾道者,上为皇;入吾道者,下为王。吾将去汝,适无何之乡,入无穷之门,游无极之野,与日月齐光,与天地为常,人其尽死,而我独存焉。”若士
若士者,古之神仙也。莫知其姓名。燕人卢敖,秦时游于北海,经于太阴,入于玄关,至于蒙谷之山,而见若士焉。其为人也,深目而玄准,鸢肩而脩颈,丰上而杀下,欣欣然方迎风轩轾而舞。顾见卢敖,因遁逃于碑下,卢敖仰而视之,方踡龟壳而食蟹蛤。
卢敖乃与之语曰:“惟以敖为背群离党,穷观六合之外,幼而好游,长而不渝,周行四极。推此阴之为阙,今卒覩夫子于此,殆可与敖为友乎?”若士俨然而笑曰:“嘻,子中州之民,不宜远而至此,犹光乎日月,而载乎列星,比夫不名之地犹突奥也。
我昔南游乎洞濔之野,北息乎沉默之乡,西穷乎窈冥之室,东贯乎澒洞之光。其下无地,其上无天。视焉无见,听焉无闻。其外尤有泼泼之汜,其行一举而千万里,吾尤未之能也。
今子游始至于此,乃云穷观,岂不陋哉?然子处矣,吾与汗漫于九垓之上,不可以久住。”乃举臂竦身,遂入云中。卢敖仰而视之,弗见,乃止,怆恨若有丧者也,曰:“吾比夫子也,尤鸿鹄之与壤虫也。终日而行,不离咫尺,自以为远,不亦谬也。悲哉。”沈文泰
沈文泰者,九疑人也。得江众神丹土符还年之道,服之有效,欲于昆仑安息二千余年,以传李文渊曰:“土符不法服药,行道无益也。”文渊遂授其秘要,后亦升天。今以竹根汁煮丹黄土,去三尸,出此二人也。
(1)葛洪美女照片扩展阅读
葛洪(公元284~364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着名医药学家.汉族,晋丹阳郡(今江苏句容)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
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着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
例如“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即指加热红色硫化汞(丹砂),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黄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再变为红色硫化汞。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又如“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就描述了铁置换出铜的反应,等等。《葛稚川移居图轴》元王蒙绘,故宫博物院藏。《人物图·葛仙吐火图》明郭诩绘,上海博物馆藏。
❷ 葛洪养生苑里的孙本新简介,这个人是不是和张悟本一样是个骗子,知道的请回答
是骗子来的
以公司化模式运行,冒充名中医团队,网上购买受害人信息,以回访名义诱使受害人高价购药,再以货到付款的方式将假保健品、假中药递送,从中牟取暴利。经警方侦查统计,全国各地逾2000名受害人受骗,涉案金额达400余万元。
2017年7月5日,无锡市公安局滨湖分局接到市民沈某报警,称自己花了8000元购买了“葛洪养生苑栏目特聘专家孙本新”推荐的2包“特制中药”和治疗仪,不仅没什么效果,还再次给自己打电话称可以提供卫生部终身免费治疗名额,怀疑自己遇到了骗子。
(2)葛洪美女照片扩展阅读:
“其实一开始,张某庆代理过正规的葛洪桂龙药膏,当时进价是80元一瓶。”承办检察官介绍,“但自2016年12月起,他发现了更为低价的代理商谢某某,就以50元一瓶的价格入手,销售价格仍是218元,虽然他知道谢某某不是正规代理。”
“本案中的大部分受害人之前购买过葛洪桂龙药膏,所以对于张某庆一手导演的回访忽悠才如此不设防。”承办检察官说。
经警方调查,张某庆等人一方面通过朋友圈、传单发布广告吸引客户主动联系,另一方面则是在网上购买葛洪桂龙药膏客户信息,再由铺单业务员假称“葛洪养生苑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回访,使用专门的“话术”诱使受害人接受诊治。
❸ 霞浦的风俗习惯民间传说历史人物故事的
霞浦的“霞”字,老一辈的人都将它解读为“虾”(同音);而“虾”这种动物一辈子只能红极一时,当它大红之日,就是大悲之时。因此古代人认为;在霞浦为人处事,要尽量低调,一旦名气太大,就会遭遇虾一样的不幸。如今想想,这种说法似乎很滑稽;但,却符合古代人所说的“人怕出门,猪怕壮”的道理。“名”这个东西;小了有福享受,大了心不静,再大定不幸。
洪江出美女的原因是美人镜?
很久以前,在霞浦东冲半岛中部的葛洪山麓,有一块奇石,终日海风拂拭,光亮无比,酷似镜子,女子在它跟前一照,就会亮丽无比,附近村庄的女子,经常上山照一照,果真越照越美。“美人镜”一说不胫而走,十里八乡的女子蜂拥而至,长此以往,“美女”就像种子一样在海边播撒,生生不息~
❹ 葛洪传全文解释
不知倒是不是下面这篇:来自于<<晋书·列传第四十二>>
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也。祖系,吴大鸿胪。父悌,吴平后,入晋为邵陵太守。
洪少好学,家贫,躬自伐薪,以贸纸笔,夜辄写书诵习,以儒学知名。性寡欲,无所爱玩,不知棋局几道,摴蒱齿名。为人木讷,不好荣利,闭门却扫,未尝交游。于余杭山见何幼道、郭文举,目击而已,各无所言。时或寻书问义,不远数千里,崎岖冒涉,期于必得。遂究览典籍,尤好神仙导养之法。从祖玄,吴时学道得仙,号曰葛仙公,以其炼丹秘术授弟子郑隐。洪就隐学,悉得其法焉。后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玄。玄亦内学,逆占将来,见洪深重之,以女妻洪。洪传玄业,兼综练医术,凡所着撰,皆精核是非,而才章富赡。太安中,石冰作乱。吴兴太守顾秘为义军都督,与周□等起兵讨之。秘檄洪为将兵都尉,攻冰别率,破之,迁伏波将军。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洪见天下已乱,欲避地南土,乃参广州刺史稽含军事。及含遇害,遂停南土多年,征镇檄命,一无所就。后还乡里,礼辟皆不赴。元帝为丞相,辟为掾,以平贼功,赐爵关内侯。咸和初,司徒导召补州主簿,转司徒掾,迁谘议参军。干宝深相亲友,荐洪才堪国史。选为散骑常侍,领大着作,洪固辞不就。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闻交址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洪遂将子侄俱行,至广州,刺史邓岳留不听去,洪乃止罗浮山炼丹。岳表补东官太守,又辞不就。岳乃以洪兄子望为记室参军。在山积年,优游闭养,着述不辍。其自序曰:“洪体乏进趣之才,偶好无为之业。假令奋翅则能陵厉玄霄,骋足则能追风蹑景,犹欲戢劲翮于鹪鷃之群,藏逸迹于跛驴之伍,岂况大块□我以寻常之短羽,造化假我以至驽之蹇足?自卜者审,不能者止,又岂敢力苍蝇而慕冲天之举,策跛□而追飞兔之轨。饰嫫母之笃陋,求媒阳之美谈,推沙砾之贱质,索千金于和肆哉?夫僬侥之步而企及夸父之踪,近才所以踬碍也。要离之羸而强赴扛鼎之势,秦人所以断筋也。是以望绝于荣华之涂,而志安乎穷圮之域。藜藿有八珍之甘,蓬荜有藻棁之乐也。故权贵之家,虽咫尺弗从也;知道之士,虽艰远必造也。考览奇书,既不少矣,率多隐语,难可卒解。自非至精,不能寻究;自非笃勤,不能悉见也。道士弘博洽闻者寡,而意断妄说者众。至于时有好事者欲有所修为,仓卒不知所从,而意之所疑,又无足谘。今为此书,粗举长生之理。甚至妙者不得宣之于翰墨。盖粗言较略,以示一隅,冀悱愤之徒省之,可以思过半矣。岂谓暗塞,必能穷微畅远乎?聊论其所先觉者耳。世儒徒知服膺周孔,莫信神仙之书,不但大而笑之,又将谤毁真正。故予所着子,言黄白之事,名曰内篇;其余驳难通释,名曰外篇。大凡内外一百一十六篇。虽不足藏诸名山,且欲缄之金匮,以示识者。”自号抱朴子,因以名书。其余所着碑诔诗赋百卷,移檄章表三十卷,神仙良吏隐逸集异等传各十卷,又抄五经史汉百家之言方技杂事三百一十卷,金匮药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
洪博闻深洽,江左绝伦,着述篇章,富于班马。又精辩玄赜,析理入微。后忽与岳疏云:当远行寻师,克期便发。岳得疏,狼狈往别。而洪坐至日中,兀然若睡而卒。岳至,遂不及见,时年八十一。
〔注〕 明案:葛洪年寿,约有三说。晋书本传、吴士鉴等晋书斠注以及余嘉锡疑年录稽疑见辅仁学志十卷,一、二合期。其他道书如唐王松年仙苑编珠引马枢道学传、元张天雨玄品录等,皆谓卒年八十一,此一说也。刘汝霖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据太平寰宇记一百六十引袁彦伯罗浮记称卒时年六十一,断言洪寿六十一。侯□□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谓太平寰宇记所载六十一较为可信。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亦谓洪卒年六十一之说为是,此又一说也。钱宾四撰葛洪年历, 见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三日之中央日报文史周刊第二十九期。谓洪寿殆不出六十,此第三说也。复案抱朴子外篇佚文云:昔太安二年,京邑始乱,余年二十一。以此上推,葛洪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公元二八三),了无疑义。唯卒年之说不一。若谓八十一,当卒于东晋哀帝兴宁元年;(三六三)若谓六十一,当卒于东晋康帝建元元年(三四三)。但检葛洪撰之神仙传云:平仲节于晋穆帝永和元年(三四五)五月一日去世。则葛洪之死,当在穆帝永和元年之后,康帝建元元年非其卒岁明矣。核诸所载,当以八十一说为可信。
翻译:第一段就不用翻译了吧,
第二段:洪小的时候,因为家里面很穷,(白天)上山砍柴为生,用卖柴的钱来买纸笔学习,晚上诵读诗书,以对儒家的高超见解而闻名当地。性格单纯,不喜欢玩,不会下棋为乐,{摴(chū)蒱:古代一种类似于投骰子的博彩类游戏;齿:排列},不善言语,不喜功名利禄,经常闭门读书,从没郊外远游。在余杭山看见何幼道、郭文举也只是点头之礼,没有多说话。有时为了弄明白一个小问题,不惜爬山涉水去请教别人,一定要弄出个所以然。终于遍览典籍,最喜欢神仙导养的方法,跟从祖玄、吴时学道而成仙,人们都叫他葛仙公,他隐居在郑这个地方,向他的弟子传习仙法……
❺ 求妲己、褒姒的复原图或画像,妲己真的是狐狸精
所谓复原图是需要根据原出土古尸的骨骼进行判断,分析,修复的。妲己和褒姒漫说这两位女性历史上是否存在存有争议。即使有,没挖到确凿的墓穴也是无法出现所谓的“复原图”的,画像后世倒是有不少,但都是历朝历代根据野史传说自行想象画出来的,网络图片里有很多。
关于“狐狸精”的说法给你找了一下它的历史,你看过就明白了:
狐狸精又名狐仙,民间俗称大仙,法力高强,可幻化人形。《玄中记》煞有介事地提到:“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
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狐狸精最早是以祥瑞的正面形象出现的。上古时期,即有狐之图腾崇拜,涂山氏、纯狐氏、有苏氏等部族均属狐图腾族。狐狸精对中国第一个奴隶王朝--夏朝的建立也有突出贡献。传说大禹治水时,禹整天忙碌无心结交女朋友,一副有为青年事业为重的样子,眼看就要绝后。有一次他走到涂山,看见一只九尾白狐(九尾意味着子孙众多),意有所动,于是就在此地娶妻生子。他的儿子启,后来成了夏朝的开国君王。 此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人尤其是女人的性格心理有着空前绝后的迫害和压抑,这种压抑的心态成了诞生“狐仙”文化的最佳温床。《朝野佥载》记述:“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饮食与人间同之,事者非一主。时有彦曰:无狐媚,不成村。”由此可见,狐狸在封建社会,最早是受到女性的喜爱,并将它作为讨好配偶的神祗的。狐狸漂亮的皮毛、小巧可爱的身躯和狡诈精怪的脾性,在古人心目中,实在只有娇媚的女人可与之相比。狐狸还似乎代表了某种诡秘的精神,尤其是涉及女性的性格心理。 狐狸在先秦两汉的地位最为尊崇,与龙、麒麟、凤凰一起并列四大祥瑞之一。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青鸟并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还有人总结说狐狸有三德:毛色柔和,符合中庸之道;身材前小后大,符合尊卑秩序;死的时候头朝自己的洞穴,是不忘根本。由此可以推论,狐狸在夏至汉两千多年的日子里,是生活得非常滋润的。 汉代以后,狐狸精作为祥瑞的地位急剧下降。先前对狐狸的好话全没了,剩下的都是些不体面的词,如狐疑、狐媚、狐臭之类,都快成为贬义词大本营了。长此以往狐狸精就成了生活作风出问题的代名词,成了着名的淫兽,至今仍未翻身。 汉代的狐仙故事较为原始,极少有积极意义,狐的神通魔力也有限。到了魏晋南北朝,狐狸才开始人化,变得法力无边,还获得了人的感情和智力。如葛洪所着《西京杂记》一书中,有古冢白狐化为老翁入人梦的故事。《搜神记》一书内,谈狐的作品甚多,足见晋人喜谈狐仙,已成风尚。不过小说情节单一,程式化,结局凄惨,没什么人情味可言。故事当中的狐仙虽然神通广大,但有其自然属性的弱点。比如,它们怕狗,遇上就会现出原形;另外狐狸有臊气,变形后仍留有尾巴等。 到了唐代,狐仙小说依然盛行,像《任氏》、《计真》等篇开始大肆宣扬与狐有关的灵异事件。宋代,民间还出现了“狐王庙”;明时,谈狐的作品渐少。至清代,以《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为代表的笔记小说又大畅其说。《聊斋志异》更是集狐仙之大成,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蒲松龄笔下的狐仙们,集人类全部美德于一身,成为人类的好朋友,它们强调友谊、尊重真情,反而比人类更可爱。 谈狐狸精,不能不说的就是妖狐。妖狐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汉代,东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中说:“狐,妖兽也,换所乘之。”传奇及小说中的妖狐,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多数幻化成美貌女子,能摄取财物,预卜人之祸福。最主要的特征是作为色情的象征,魅惑异性。因而民间将性感迷人的女性称为狐狸精,古代则谓之“狐媚子”。 既然是狐媚子,狐媚子的本性就是要迷人。与穷书生热恋无疑是浪费狐仙们的魅术,大材小用了。于是魅惑帝王就成狐狸精的最佳选择。由此狐狸精又成了红颜祸水的代名词。按照男权社会的逻辑,昏君之所以昏聩,总是因为一个或者几个女人不好。于是亡国之君,就大抵与这些“狐媚子”有了干连。启蒙读物《幼学琼林》中,就迫不及待地对孩子们进行“警惕狐狸精”的教育:“三代亡国,夏桀以妹喜,商纣以妲己,周幽以褒姒。”据此,夏末帝桀的妃子妹喜,堪称“千古第一狐狸精”。 妺喜算是“千古第一”的话,妲己就算是狐狸精的典范了。妲己的罪状在《史记·殷本纪》中也就一条“(纣)惟妇人言是用”;但在到了《列女传》的时代,炮烙、剜心,就统统归于妲己的唆使。在元杂剧中,囆盆、敲胫、剖腹、陷害姜皇后等诸般惨事都派定了妲己。到了明代许仲琳写出《封神演义》,妲己已经被塑造成集邪恶与美貌于一身,奉神明旨意惑乱纣王,断送商朝六百年天下的九尾狐狸精。如今,只要一说起狐狸精,人们没法不想起妲己。
❻ 历史上真实的医女谈允贤谈允贤结局怎样
中国古代有四位女名医,汉朝义妁、晋朝鲍姑、宋朝张小娘子、明朝谈允贤。
义妁是汉武帝时河东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女医生,被誉为巾帼医家第一人。因医术高超被召入宫,专为皇太后治病。她被称为武帝身边的美女御医:女国医。
晋朝的鲍姑是晋代着名炼丹术家、精通灸法,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自幼在父亲的耳熏目染下,对道教的教义十分有兴趣,嫁给了葛洪后,成为葛洪的得力助手,和葛洪的葛洪之着作中有甚多灸法急救术,与鲍姑之高明灸术有关。
❼ 《花腔》里的葛任有对应的历史原型吗
有瞿秋白的影子,或许“虚构的真实比真实还来的真实”。以下是两篇不错的分析。
白圣韬、赵耀庆、范继槐三人千头万绪的回忆与叙述将一个以瞿秋白为历史原型的革命人物一生的战斗和感情遭际错综地呈现于读者面前。“花腔”是一个颇具戏剧意味的词条,而三人你来我往的争腔夺势并没有丰富的戏剧性因素。相较而言,李洱的兴趣似乎更多在于历史。以葛任的生死之谜为契机,去破解三四十年代那段风云际会的战争史和政治史。小说奇特的叙述方式,三个叙述者千奇百怪的叙述方式构成了作品奇特的叙述景观。作者站在一个倾听者的立场以考辨史料,追溯来龙去脉、核对时间地点、勘定细节等种种历史话语和历史学手法极力在小说中造成一种紧张的时空氛围。然而,故事最终也没有破解这个历史悬案。在一番一本正经地模仿历史话语背后,又似乎更多是历史的背叛。也许正是因为小说本身的虚构特质赋予了作者如此自由放任的讲述方式。因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所以“民族英雄的桂冠葛任戴定了”,暗含了真正的历史话语唯一、确定和权威的结局。而只有放到小说这种语言方式中,我们才可能感觉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质感,丰富性和隐含的多种可能。不同的叙述者处于想证明自己之于历史的正面作用,而使用不同的叙述腔调、遣词造句,这种莫衷一是的氛围造就了小说与历史之间的奇特建构。宏大叙事的统一有序和是非分明的虚构文本七嘴八舌之间的张力正是此类新历史小说的魅力所在。
近读李洱的《花腔》,很为作者的历史执着所感动。了解到一点现代史的读者,马上明白小说的主人公葛任,是以瞿秋白为原型。如此明显的“模仿”,很可能成为败笔。但是作者用了个回马枪,直截了当说主人公是瞿秋白的密友,昔日秋白的命运,将降临到他身上。此主人公甚至比瞿秋白还要想得透彻,让他逃走他不走,情愿一死了之。执行枪杀的国民党将官也说,他做的事,类同当年宋希濂执行蒋介石枪决密令,宋希濂解放后当政协常委,他也能当。这是李洱的妙笔高招:说清了是模仿,请看诸般花腔。
❽ 中国古代有没有女医生呢
义妁是西汉时期的女名医。相传她年少时就对药草非常感兴趣,经常上山采药为乡亲们治病。如果有路过的郎中,义妁会虚心地向他们请教医术,久而久之,义妁的医术已经非常厉害。传说她曾经用药粉和银针就治好了一个患有大肚子怪病奄奄一息的病人。后义妁的医术被汉武帝得知,于是就请她进宫,当了女医侍,专门为太后治病。
谈允贤
谈允贤是明代着名的妇科医生,她的祖父母都精通医术,《女医明妃传》里面讲的就是她,谈允贤很小就接触到了医学领域,再加上祖父母多年的言传身教,让她学会了很多医学知识。婚后不久,谈允贤患上了气血失调的病,她没有气馁,把自己的疾病作为研究对象,配方开药,最终竟然是治好了自己的病。后来她祖母在临终前将一身医术传给了她,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打磨,谈允贤成为了着名的妇科医生。她在妇科方面非常有名,当时一些大家闺秀得了妇科病,碍于礼教不便医治,就去找她。她的《女医杂言》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