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马钰70年前北京大学的校花 谁知道她晚年的情况谢谢
马珏晚年和三个孩子生活在一起,她一生没有离开过大陆,曾在上海儿童图书馆上班,后来跟随丈夫到山东枣庄生活,她能操持家务,自己做菜做饭。1994年,马珏病故,享年84岁。
鲁迅最喜欢的女学生就是民国时的北大校花马珏, 马珏是北大教授马裕藻的长女。马珏的相貌十分漂亮,身材修长,相貌清丽。马珏到底有多漂亮,从当时的文人对她的夸奖就可以看出。
一位着名文人曾经这样称赞她:“上世纪20年代,故都的两所美国气味浓厚的燕京与清华盛行选举“校花”或“皇后”。北大没有沾染这一风气,而北大政治系女生马珏却被公认为“皇后”,名满北京九城,燕京、清华的校花不免“粉黛无颜色’的愧感 。”
看来马珏是回眸一笑百媚生,众多校花无颜色。
北平曾流行过一句话:马裕藻对北大有啥贡献?最大的贡献就是为北大生了个漂亮的女儿。
北大的男学生,背地里则称马裕藻为“老丈人”。
马珏的父亲马裕藻的一位朋友曾这样赞美马珏:“她像大理石雕出的那么美。”
据说马珏在北大读书时,每天最少收到十几封情书,甚至有装订成本的 。
鲁迅先生北大任教时,和马珏的父亲马裕藻是同事,他们十分谈得来。鲁迅经常来马珏家做客,与马珏的父亲一谈就是半天。
1925年,十五岁的马珏写下了《初次见鲁迅先生》一文,刊登于1926年3月的《孔德学校旬刊》上,那是马珏所就读的学校刊物。
鲁迅先生来孔德学校,读到那期《孔德旬刊》,十分欣赏。他夸马珏写得好,说马珏写的都是实话。后来鲁迅把这篇文章收进了他亲自编选的《鲁迅着作及其他》一书中,还送书给马珏。
过了几天,马珏的父亲带马珏去鲁迅在八道湾的家里玩。从此之后,鲁迅到马珏家,常问起马珏;如果马珏在,就和马珏很关切地说几句话。
马珏和鲁迅还多次通信,从1926年元月3日到1932年12月15日,他们通信持续六七年之久。
鲁迅先生对马珏的信几乎每信都回,循循教导,诲人不倦。据有关资料显示,《鲁迅日记》中记有马珏的文字,共有五十三次之多 ,其中马珏给鲁迅信有二十八封,而鲁迅回信有十三封,另有送书。
美貌如花的马珏没有嫁给豪门公子,而是嫁给天津海关职员杨观保,还送了鲁迅先生结婚请柬。1933年3月13日,马珏结婚,在她婚后,鲁迅先生就不再和她通信,也不再交往了。
马珏和杨观保的婚事在当时是一件盛事,《北洋画报》还刊登了他们的结婚照。但是估计鲁迅没有出席她的婚礼。杨观保追求马珏非常尽力,精诚之至,金石为开,马珏和杨观保结婚时,马珏还没有大学毕业。
看来美女都早婚。天生丽质难自弃,被人追求得紧,早早步入婚姻大门。
鲁迅喜欢送自己写的书给马珏,而马珏结婚后,鲁迅不再送书给她的事,李霁野说:“一次送书给我们时,他托我们代送一本给她,我谈到她已经结婚了,先生随即认真地说,那就不必再送了。”
马珏和丈夫有三个孩子,她一生没有离开过大陆,曾在上海儿童图书馆上班,后来跟随丈夫到山东枣庄生活,她能操持家务,自己做菜做饭。1994年,马珏病故,享年84岁。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马珏(鲁迅先生好友之女)
‘贰’ 燕山大学第一才女是哪个
对于燕山大学来说,这里的学生每年都会评一个笑话,
也就是第一美女,但是第一才女应该没人敢说自己是。
‘叁’ 燕山大学现在最漂亮的女人是谁
燕山大学以前是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理工科大学,这也就决定它没有那么多美女。学校还是很好的
‘肆’ 上世纪中国十大美女[有图最好]
上世纪十大非明星美女
潘素:字画美女,(1915--1992),字慧素,着名山水画家。早年习花鸟,中年转攻山水,晚年善金碧青绿山水及雪景山水。新中国建立前,曾任北平美术分会理事。建国后曾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吉林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北京工笔重彩画会艺术顾问,北京工笔重彩画会艺术顾问,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等职。有《张伯驹、潘素书画集》行世。
罗仪凤:贵族美女(1914-1977)康有为外孙女,祖籍广东宝安。幼年随父罗昌、母康同璧出使英国、新加坡等国,16岁入燕京大学家政系就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军拘捕,经多方营救,约一年后获释。通晓英、法等多国文字,曾任教于北京贝满女中。1949年后长期随侍母亲。1974年病逝。
林徽因:博士美女(1904--1955)是中国着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 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从三十年代初至中日战争爆发,几年间他们走遍了全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写下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序跋等二十几篇,另有部分篇什为其与梁思成等合着的建筑论文.在文学方面,她一生着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陆小曼:多才美女(1903年 --1965年)陆小曼是个才女。1915年就读法国圣心学堂,她18岁就精通英文和法文。她是个画家,师从刘海栗、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1920年和王庚结婚,1925年离婚.1926年与徐志摩结婚,同年参加了中国女子书画会,1941年在上海开个人画展,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她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卞昆冈》五幕话剧。她谙昆曲,也能演皮黄,曾出演《春香闹学》、《思凡》、《玉堂春》等剧,在北京和上海名动一时。她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建国后担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65年病逝。
萧红:激情美女(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着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袁震:病态美女(1907--1966)
安娥:忧郁美女(1905-1976) 田汉妻,后离异。原名张式沅,河北获鹿人。早年肄业于北平美术专门学校。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担任北平团的工作。后赴大连从事革命宣传和女工运动。1927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回国在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工作。1976年逝世。
杨静:丁香美女(1926--)她的父亲是宁波人,她的母亲是广东人,她身上兼有两地人的特点与美丽:精致的五官,鲜明的轮廓,一双广东人的大眼睛被长长的睫毛覆盖着。小巧玲珑的身材,闪着光泽的浅棕色的皮肤,是个美人。她活泼好动的性格使她十分容易与人相熟。朋友见到她无不称赞,戴望舒也颇为得意。戴望舒和杨静只维持了8年多,当初杨静不顾家里的反对死也要嫁与戴望舒,后来出走还是她。有人说戴望舒爱上杨静,就是把她当成了《雨巷》中那个丁香般的姑娘。
关露:悲情美女(1907年7月14日—1982年12月5日)原名胡寿楣,又名胡楣,原籍河北延庆。生于山西太原。幼年家贫自学完中学课程,1927年至1928年,先后在上海法学院和南京中央大学文学系学习。1930年初,第一篇短篇小说《她的故乡》发表于南京《幼稚周刊》。 1980年后.因患脑血栓症,全身瘫痪。
张志新:倔强美女(1930--1975)生于天津一个大学音乐教师家庭;1950年高中毕业后被保送到河北天津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1962年,张志新被调到辽宁省委宣传部当干事。1969年9月24日,张志新被捕入狱,先判处无期徒刑,后改判死刑。
‘伍’ 民国时期北大有哪些才女
民国时期北大才女有不少,其中着名的有凌叔华、谢婉莹(冰心)、林徽因。
民国北大才女之凌叔华:
凌叔华(1900年-1990年),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文学家,画家。她所就读的燕京大学在中国高等学校1952年院系调整中被撤消,资产由中央人民政府接管后被整并,文科、理科多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法科、社会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已更名中国政法大学)。所以也可以属于北京大学。
凌叔华生于北京的一个仕宦与书画世家。凌叔华的父亲凌福彭,出身翰苑,光绪十九年中举人,与康有为同榜进士,历任清朝天津知府、保定知府、直隶布政使等职。他精于词章、酷爱绘画,曾与齐白石、王梦伯、陈半丁、陈寅恪等着名画家过从甚密。这种家庭,使她从小便受到文学艺术的陶冶。自小她就拜了着名的女艺术家、慈禧太后的画师缪素筠为师,还受到文化界一代怪杰辜鸿铭的教育。在七八岁时,曾拜着名山水兰竹画家王竹林为师,后又从女画家郝漱玉习画,这使她的绘画技术有了坚实的基础。当她在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她的写作才华像第一枝出水的芙蓉,文采超众,引人注目,其作文常在校刊上发表。1922年二十二岁那年,她考入燕京大学,与谢婉莹为同学,翌年升入本科外文系,主修英文、法文和日文。
1928年凌叔华与丈夫陈西滢(常州府无锡县人)到武汉大学当教授。此时,凌叔华与苏雪林、袁昌英结为好友,三个人在文学创作上盛极一时,有“珞珈三杰”之誉。凌叔华才貌双全,气质高雅,令世人歆羡。凌叔华为人亲和力极强,她与胡适、徐志摩等一批名士情谊颇厚。凌叔华将绘画当作事业来追求,她一生举办过许多次画展,大学刚毕业,她的画作便参加了国际画展,五十年代后,她在巴黎、伦敦、波士顿、新加坡等地举办过多次画展。
凌叔华的性格,不像林徽因那样虚荣任性,也不像谢婉莹(冰心)矜持理性。她温顺随和,但又掺入一丝心机和俗气。她的小说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独放异彩,经久耐读,随着社会前进读者将与日俱增。但日后的“八宝箱”事件和“太太的客厅”事件,使得凌叔华、林徽因、谢婉莹这三位才女在纠葛中暴露了各自弱点,可谓三败俱伤,充分展示了她们争风吃醋、心胸狭隘、争名夺利的灰暗一面。而真正受到伤害的另一位才女陆小曼则显得大度坦然、从容自信、淡薄名利。
多情的徐志摩与凌叔华也有着情感的纠葛。徐志摩的“八宝箱”曾两次寄存于凌叔华。第一次就是1925年徐志摩外出旅行那一次,当时他与陆小曼的恋情引来满城风雨,徐志摩打算去欧洲避避风头。行前要将装有日记文稿和陆小曼的两本初恋日记的小提箱、即所谓“八宝箱”交予自己最信赖的人保管。因当时陆小曼处境同样不好,而且箱内有“不宜陆小曼看”的东西,于是便交到了凌叔华手中。据凌叔华证实,那里面有不少牵涉是非处,其中也有一些陆小曼批评林徽因的话语,也有关于胡适和张歆海的闲话。除了陆小曼的这两本日记和徐志摩1925年由欧洲返国、坐西伯利亚铁路途经俄国时写的几篇稿件之外,“八宝箱”里新添的什物还有徐志摩写于1925年和1926年间的两本日记及他两次欧游期间写给陆小曼的大量情书——大部分是英文的,文笔极其优美。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丧生,有关这个小箱子的秘密也被宣扬了出去。徐志摩一生风流,对他的私人日记及他和女友们往来的书信,很多人都充满了极大的兴趣,纷纷打起了这个“八宝箱”的主意。当然,最想得到这个小箱子的两个人还是陆小曼和林徽因。照理说这个“八宝箱”当然归徐志摩的遗孀陆小曼所有,但“爱忠诚,爱自己的家胜过一切”的虚伪的林徽因不知何故,似乎比陆小曼更想得到这个箱子。林徽因于是亲自登门到史家胡同凌叔华的寓所向凌叔华索取,不料遭凌叔华婉拒。只好转而求胡适帮忙。胡适以编辑委员会的名义郑重其事地写信给凌叔华,要凌叔华交出“八宝箱”。凌叔华很勉强地把“八宝箱”交给胡适差来的信使。但胡适从凌叔华手中接过了这个小箱子,并没有送给陆小曼,而是送给林徽因。在得到“八宝箱”18天后,胡适又紧接着写信给凌叔华,责备她把徐志摩的两册英文日记藏为“私有秘宝”,并指出她的这一做法开了私藏徐志摩书信的先例,会影响到全集的编纂工作。“八宝箱”公案也因此在凌叔华和胡适、林徽因等几位朋友的关系上投下了一层阴影。凌叔华最后发现胡适把日记交给了林徽因,而非陆小曼,感到很对不起徐志摩。凌叔华曾写信给胡适说:“前天听说此箱已落入林徽因处,很是着急,因为内有陆小曼初恋时日记两本,牵涉是非不少,这正如从前不宜给陆小曼看一样不妥”。
陆小曼曾不无幽怨地说,“其他日记倒还有几本,可惜不在我处,别人不肯拿出来,我也没有办法,不然倒可以比这几本精彩得多”。“别人”是谁,陆小曼既不便明说,其实知道得也不很确切,不过总不外乎林徽因和凌叔华两人。然而,林徽因否认私存了些日记,凌叔华也否认自己私藏了“八宝箱”内的任何东西。本来还算得上是朋友的凌叔华与林徽因、陆小曼却因为“八宝箱”事件而交恶,三人从此老死不相往来。如今,与“八宝箱”有关的所有人都已作古,这段由一个箱子引发的迷案,也慢慢成为历史长河中又一个再也不可能解开的谜团。
“八宝箱”案,皆源于众才女们都想拥有编纂《徐志摩全集》的专利。除了陆小曼名正言顺和大度坦然之外,林徽因和凌叔华还幻想着徐志摩的恋爱史中有她们的重要地位,都想把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占为己有,所以名利和虚荣真是害人啊,哪怕是旷世才女也不例外。
民国北大才女之谢婉莹:
谢婉莹(1900年─1999年),福建福州长乐县人,儿童文学作家、诗人、翻译家。
《小菊灯》,这篇收录在中学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就是出自冰心之手,文笔清新婉约。谢婉莹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自取笔名为“冰心”,被称为“世纪老人”。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谢婉莹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和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父亲谢葆璋参加了甲午战争,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1913年谢婉莹随父迁居北京,1918年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
北京华北女子协和大学是北大的一支。燕京大学是近代中国最着名的教会大学之一,成立于1919年,它本来是由华北地区的几所教会大学合并而成的,包括北京汇文大学、通州华北协和大学、北京华北女子协和大学,分别由美国长老会、美以美会、美国女公会、公理会、英国伦敦会等合办,初期名为“北京大学”。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爆发,谢婉莹被推选为大学学生会文书,在爱国学生运动的激荡之下,她于1919年8月的《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之后所写的《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问题小说”。其间,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谢婉莹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她的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三大主题,构筑了冰心思想内核——以爱为本。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繁星》、《春水》等。
1923年,谢婉莹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26年谢婉莹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1929年6月15日,谢婉莹与学成归国的吴文藻博士在燕京大学举行婚礼,司徒雷登主持了他们的婚礼。成家后的谢婉莹,仍然创作不辍,作品尽情地赞美母爱、童心、大自然,同时还反映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同阶层生活的细致观察,纯情、隽永的笔致也抒发着含蓄的嘲讽。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1931年的《分》和1933年的《冬儿姑娘》,散文优秀作品是1933年的《南归──献给母亲的在天之灵》等。1932年,出版《冰心全集》分三卷本(小说、散文、诗歌各一卷)。
冰心、庐隐与林徽因并称为“福州三大才女”。其中谢婉莹(冰心)与林徽因从世交到仇敌,倒有着一段有趣的经历,这就是“太太的客厅”事件。
梁思成、林徽因一家搬到北总布胡同的四合院后,由于夫妇二人所具有的影响力,再加上林徽因的美貌风骚,很快围聚了一批圈子里的文化精英,如与林徽因暧昧不清的诗人徐志摩、因林徽因终身不娶的哲学家金岳霖、政治学家张奚若、经济学家陈岱孙、国际政治问题专家钱端升、物理学家周培源、社会学家陶孟和、考古学家李济、多情种子文化领袖胡适、美学家朱光潜、作家沈从文和萧干等等。这些文化精英通常在星期六下午,陆续来到梁家,指点江山、坐论天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梁家的交往圈子影响越来越大,渐成气候,形成了20世纪30年代北平最有名的文化沙龙,时人称之为“太太的客厅”。
但还有一些学者精英,特别是所有的女性精英,不但不把林徽因放在眼里,还对此予以嘲讽。导致这种情形的原因,主要是林徽因缺乏妇女的幽娴品德,爱慕虚荣,而且林徽因的美貌与才华也被过于夸大。没有梁思成,林徽因不过是一个“向往资产阶级自由化生活方式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爱哗众取宠的主妇”而已。谢婉莹在1933年10月发表了一篇着名的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的这篇小说发表后,引起全国文化界的高度关注。作品中,无论是“我们的太太”,还是诗人、哲学家、画家、科学家、外国的风流寡妇,都有一种明显的虚伪、虚荣与虚幻的鲜明色彩,这“三虚”人物的出现,对社会、对爱情、对己、对人都是一股颓废情调和萎缩的浊流。谢婉莹以温婉伴着调侃的笔触,对此做了深刻的讽刺与抨击。金岳霖后来曾说过:这篇小说也有别的意思,这是指 30年代的中国少奶奶们在亡国危机环境中还热衷于虚荣和攀比,而林徽因将这种虚荣发挥到了极致。谢婉莹的丈夫着名学者吴文藻(常州府江阴县人)与梁思成同为清华1923级毕业生,且二人在同一寝室,属于真正的铁同窗。而谢婉莹林徽因皆福建同乡,都受教于陈衡哲教授,应该说早年谢婉莹与林徽因应该是情同手足。她们还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生活照。从照片上看,几个人正在泉水边野炊,谢婉莹着白色围裙,手握切刀正在切菜,而林徽因则在冰心的背后,微笑着面对镜头。但自从谢婉莹的《我们太太的客厅》出版后,林徽因再派人送给谢婉莹一坛子山西老醋之后,二人便成为了仇敌。
谢婉莹曾解释说:“《我们太太的客厅》写的并不是林徽因,其实是陆小曼,客厅里挂的全是她的照片”。但后来的学者研究认为,谢婉莹说“太太的客厅”是指陆小曼尤显荒唐。小说写作的背景是北平,而陆小曼当时远住上海,陆小曼的客厅多是社会名流与名媛,与小说描述的客厅里是文化精英与学者不符。还有,陆小曼并无子女,倒是林徽因有一个小名叫冰冰的女儿,而小说中的女儿名曰“彬彬”。而且《我们太太的客厅》小说中有这么一段有趣的文字:“这帮名流鸿儒在太太的客厅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尽情挥洒各自的情感之后星散而去。那位一直等到最后渴望与我们的太太携手并肩外出看戏的白脸薄唇高鼻子诗人,但随着太太那个满身疲惫、神情萎靡并有些窝囊的先生的归来与太太临阵退缩,诗人只好无趣地告别客厅,悄然消失在门外逼人的夜色中,整个太太客厅的故事到此结束。”这段刻薄有趣的嘲讽,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谁。心胸狭隘、心高气傲的林徽因当然咽不下这口气,当即派人送了一坛山西老醋给了谢婉莹,谢婉莹的自尊心大受打击,谢婉莹和林徽因从此老死不相往来。
继“八宝箱”事件大受打击之后,“太太的客厅”陆小曼又备受牵连,到底这个客厅是陆小曼的还是林徽因的,还真有疑点。因为陆小曼的前夫王庚和林徽因的丈夫梁思成的确都属于整天疲惫萎靡而且有些窝囊的类型,而且她们的客厅都是名流如潮,在陆小曼还没和王庚离婚之前,白脸高鼻子诗人徐志摩也曾在她的客厅等到花都谢了的夜晚。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到底是哪位太太的客厅?谁也说不清。谢婉莹暗地里嘲讽林徽因,明着栽赃陆小曼,其心计可见一般,而林徽因的送醋可以看出她任性和狭隘,陆小曼则因徐志摩的离世而对凡尘俗事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的态度。
民国北大才女之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1955年),福建省福州闽侯县人,是中国第一个女建筑学。
林徽因祖父林孝恂是清朝进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林徽因生于杭州,1912年随父林长民由杭州迁往上海,1916年全家迁居北京。1920年7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到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旅行,同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伦敦圣玛利女院学习。1921年回国在培华女中读书。1922年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恋爱。1923年6月与梁思成同去美国留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1928年3月与梁思成赴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1929年在东北大学建筑系讲授《雕塑史》,林徽因精通英文,也教授专业英语。张学良出奖金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中奖。1949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工作,1951年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设计纹饰和浮雕图案。林徽因除建筑论文外,还创作大量文学作品,有《九十九度中》等。
1931年,她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在此后数年中,她多次深入晋、冀、鲁、豫、浙各省,实地调查勘测了数十处古代建筑,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还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了绪论。这是一本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必读的重要工具书。在林徽因的着作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揉合得浑然一体。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而在文学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筑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诗中,就以古塔檐边无数风铃转动的声音,比喻笑声的清脆悦耳,直上云天,既贴切,又新颖,别具一格。由于她兼通文理,在建筑学和文学创作上都显露出惊人的才华,所以在30年代林徽因与冰心、庐隐并成为“福州三大才女”。
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使她肺病复发。在病榻上,她通读了廿四史中有关建筑的部分,为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几年中,她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图录》稿,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怀有的心愿。抗战胜利后,林徽因全家于1946年8月回到北平。1948年5月清华大学所在的北平郊区解放了。解放军包围古都北平。林徽因夫妇想到城内无数巍峨壮观、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也许将毁于战火,忧心如焚,寝食不安。1949年初,东北野战军军部突然造访,摊开北平军用地图,要求他们用红笔圈出一切重要文物古迹的位置,以便万一大军被迫攻城时尽可能予以保护,这使梁思成和林徽因十分感动。他们立即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新中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编录和保护工作就是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而始。
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以梁思成林徽因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唯美的复古主义建筑思想”和“保护北京古城规划”多次遭到批判。这场大批判中,意识形态是罪魁祸首,郭沫若等人则是受人指使的刽子手。在拆毁明北京古城墙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抚砖痛哭。
1950年,她被任命为北京计画委员会委员,对首都城建总体规划提出了有远见的意见。她以极大的科学勇气和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物的错误主张,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并提出修建“城墙公园”这个既能保存古文物又可供人民憩息的新设想。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城楼和牌坊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着名历史学家吴晗担起了拆除城墙的工作,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毁于一旦,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由于吴晗的言论,梁思成被气得当场失声痛哭。其后不久,林徽因与吴晗也发生了一次正面的激烈冲突。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回忆道:“她(指林徽因)指着吴晗的鼻子,咆哮般地大声谴责。虽然那时她肺病已重,喉音失嗓,然而在她的神情与气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牌楼今日早已随着文化浩劫一同烟消云散,但林徽因当日的河东狮吼,必将永远环绕在每一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国学者心头。在这样的一种心境下,林徽因的病情急剧恶化,最后拒绝吃药救治,于1955年愤然吐血离世。而吴晗最终也在文革中因《海瑞罢官》事件而受到四人帮的迫害而吐血自杀,正所谓“出来混终究还是要还的”。
“太太的客厅”里作为中心人物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的是她;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不惮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的也是她;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的是她,解放后繁华落尽困居农庄,亲自提瓶上街打酱油的还是她;爱慕虚荣、向往“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生活方式的是她,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要留在祖国的又是她;与众才女们争风吃醋和与众才子们风花雪月,却又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就是这样的林徽因,已经无法有语言来描述其身上的美丽和信念。
在此说一些多余的话,在我心目中才貌双全的完美才女只有两位,一位是陆小曼、一位是林徽因。因为只有她们两人,才能把美貌、才华、良知、坚强、性情演绎得如此完美。陆小曼与林徽因都是红颜薄命,虽然前半生她们都爱慕虚荣、热衷被追捧,但在她们的后半生都穷困潦倒一贫如洗,其实她们只要学学郭沫若、谢婉莹等文人取巧于权势,服务于政治,她们的处境马上可以改观。陆小曼精通英法德三国语言,陆小曼在给顾维均做翻译时其爱国而得体外交方式而被列入外交翻译的教材。陆小曼在徐志摩离世后,独自编纂《徐志摩全集》,在寂寞和冷清的作画中度过余生,与浮华靓丽的前半生形成鲜明的对照,改变一种生活方式是如此地艰难,何况是从天堂落到人间,后来的陆小曼曾多次拒绝胡适等人的诱惑和资助,独善其身。而林徽因更是不畏强权,窝囊的老公被气得痛哭流涕,自己则挺身而出河东狮吼,最终吐血而亡。可惜的是,两位旷世才女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而交恶,最终老死不相往来,实则为一大憾事。
‘陆’ 燕山大学2015的大一校花
燕大有美女,不多,而且没有一等一的,所谓校花必须是高出所有人一截的,所以没有
校花谁封?自封?专门的协会?媒体?还是广大屌丝的梦遗情人?
别看贴吧,天顶星PS科技。
at last 小伙子,不是你要把校花当做自己女朋友,而是把女朋友当校花
‘柒’ 贵为名媛的民国美女郭婉莹,为何最后却落魄到洗马桶
因为她经历了婚姻的危机以及在文革中被判成了右派,所以说她在最后会落魄到洗马桶。其实提到郭婉莹这个名字,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冰心原名叫谢婉莹,其实这是因为郭婉莹太喜欢冰心了,所以说才给自己取了这样的名字。而郭婉莹这个人本身就很知书达理并且非常有才学。
战争结束了,可惜在随后不久就迎来了文化大革命,而郭婉莹的丈夫也去世了,更不幸的是郭婉莹也被批判成了右派。她要进行劳动改造,需要清洗马桶还要在菜场里卖东西。可是即使是这样,她依旧保持着自己的姿态,她会穿着旗袍去刷马桶并且对于这些劳动改造她都非常淡然。哪怕郭婉莹这一生经历了这么多的不幸,但是她依旧可以用平和的心态来面对来处理,可以说她是真正的上海名媛。
‘捌’ 燕山大学的美女多吗
只有文法和经管、外国语院的女生多,别的院基本没几个女生。有女生的这三个,漂亮的有,不多,但不漂亮的也眼高,看不上你
‘玖’ 这个 美女是谁
桂纶镁
‘拾’ 谢冰莹的资料
冰心
(1900~1999)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着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去国》、《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往事》、《南归》,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着译选集》等。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着作目录:
《繁星》(诗集)1923,商务
《春水》(诗集)1923,新潮社
《超人》(小说、散文集)1923、商务
《寄小读者》(散文集)1926,北新
《往事》(小说、散文集)193O,开明
《南归》(散文集)1931,北新
《姑姑》(小说集)1932,北新
《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33,北新
《冰心全集之二——冰心诗集》1932, 北新
《冰心全集之三——冰心散文集》1932,北新
《闲情》(诗、散文集)1922,北新
《去国》(小说集)1933,北新
《平绥沿线旅行记》(散文集)1935,平绥铁路管理局
《冬儿姑娘》(小说集)1935,北新
《冰心着作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43,开明
《冰心着作集之二——冰心散文集》1943,开明
《冰心着作集之三——冰心诗集》1943,开明
《关于女人》(散文集)1943,天地
《冰心小说散文选集》1954,人文
《陶奇的暑期日记》(小说)1956,上海少儿
《还乡杂记》(散文集)1957,上海少儿
《归来以后》(散文集)1958,作家
《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散文集)1960,百花
《小桔灯》(小说、散文、诗歌合集)1960,作家
《樱花赞》(散文集)1962,百花
《拾穗小札》(散文集)1964.作家
《晚晴集》(散文、小说合集)1980,百花
《三寄小读者》(散文集)1981,少儿
《记事珠》(创作谈)1982,人文
《冰心论创作》 1982.上海文艺
《冰心作品选》 1982,少儿
《冰心散文选》 1983,人文
《冰心选集(1—2)1983,四川人民(未出齐)
《冰心文集(1一3)1983,上海文艺(未出齐)
《冰心全集》(1-8)1994年,海峡文艺
翻译书目:
《先知》(散文诗集)叙利亚凯罗.纪伯伦着,1931,新月
《印度童话集》 印度穆.拉.安纳德着,1955,中青
《吉擅翅利》(诗集)印度泰戈尔着,1955,人文
《印度民间故事》 印度穆.拉.安纳德着,1955,上海少儿
《泰戈尔选集.诗集》 与石真合译,1958,人文
《泰戈尔剧作集》(4)1959,戏剧
《马亨德拉诗抄》(尼泊尔)与孙用合译,1965,作家
《燃灯者》(诗集)马耳他安东.布蒂吉格着,1981,人文
好了,希望你可以用的上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