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没有谁知道莫愁女和莫愁湖的故事
莫愁女与莫愁湖
“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浆,催送莫愁来。“(康熙版《安陆府志》“莫愁乐”)钟祥城北,一泓碧水明彻如镜,这便是驰誉千载的莫愁湖。莫愁湖与南湖遥遥相对,故又俗称“北湖”。
莫愁湖,与莫愁村,莫愁渡,同因莫愁女而得名。莫愁女,姓卢,名莫愁,战国末期楚国郊郢石城人,是楚国着名的歌舞艺术家,后入楚王宫中,几经磨难,终于才又回到了民间。
关于石城莫愁,正史的记载见《旧唐书•乐志》:“《莫愁乐》,出于《石城乐》。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石城乐和中复有‘莫愁’声,故歌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浆,催送莫愁来。”关于《石城乐》,《旧唐书》说:“《石城》,宋藏质所作也。石城在竞陵,质尝为竟陵郡,于城上眺瞩,见群少年歌谣通畅,因作此曲。”《新唐书》也记有:“《石城》,宋藏质作也;《莫愁》,《石城乐》所出也。”正史记载虽见于《唐书》,但实际上,《莫愁乐》早在南北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南朝陈智匠《古今乐录》即为印证:“《莫愁乐》,亦云《蛮乐》,旧舞十六人,梁八人。”当然,莫愁故事更早在《莫愁乐》产生之前就已为人们递代传扬开了。如《舆地纪胜》:“莫愁村,在汉江之西,地多桃花,春末花落,流水皆香。”《文献通考》:“石城女子名莫愁,善歌谣。”《古今乐录》:“石城西女子名莫愁,善歌谣。”《容斋随笔》:“莫愁者,郢州石城人,今郢有莫愁村。画工传其貌,好事者多写寄四远。”《地理通释》:“郢州子城三面墉基皆天造,正西绝壁,下临汉江,石城之名本此。”《郢志》:“莫愁,善愁舞,后入楚王宫中。”一九三七年版《钟祥县志•古迹》:“莫愁村,在汉西二里,古水经城址,其西为村,即莫愁所居地:城北有湖,与村毗连,称莫愁湖。”二千多年来,人们代代传诵着莫愁的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
“汉江紧贴石城流,石城高压汉江楼,石城湖上美人居,桃花片片诵莫愁。”莫愁女居住的村庄,因为年年桃花盛开,红如簇云,所以人们习惯地称它为桃花村。桃花村与郢中石城西门矶头渡口绝壁上的白雪楼隔江相望,沧浪湖跨江与村毗连。莫愁女的父亲卢公,在汉江上靠摆渡为生,母亲在村中植桑种桃。在楚顷襄王初年的一个风雨天,莫愁女降生在桃花村头江岸渡口的船舱中。她刚生下地时,不住声地啼哭,卢公抱着她哄着她;“莫哭;莫哭;莫愁,莫愁!”听到“莫愁”二字,她的哭声竟一下停止了,卢公于是就把她取名为莫愁。“金雀玉枝头,生来唤莫愁。”(明张宁诗)莫愁女生长风波里,行走风浪中,喝着桃花村中水,吃着桃花村中粮,有时随村中姐妹在那碧波荡漾的沧浪湖中采菱摘莲,有时随父亲进城卖桃,有时在湖中摇艇打桨,有时在阳春台、白雪楼习舞唱歌。她有一副清甜津脆的嗓子,郢中的诸般曲儿,她一学就会。当她长到十五、六岁时,出脱得竟如沧浪湖中的出水芙蓉一般,纤纤腰姿,亭亭玉立;小小酒窝,笑缀樱唇;容颜似香荷新瓣,白里透红;行动如风送彩云,轻捷飘逸;金嗓一歌声嗽玉,霓裳一舞袖吐虹。杜甫诗云:“冉冉水上云,曾听屈宋鸣;涓涓水中月,曾照莫愁行。”莲茶透佳气,江涛涌玉音,莫愁女得屈原、宋玉的指导、帮助,翻古传高曲,融楚辞乐声,继续大琴师刘涓子之后,完成了寡和之曲《阳春白雪》的入歌传唱。“郢人烂漫醉浮云,郢女参差蹑飞鸟”(宋王安石诗)、“郢中白雪不可和,卢家莫愁犹有村”(明唐志淳诗)、“青腰三板兰作桡,月下莫愁歌一曲;移舟入花花转深,花深调古难为音”(宋周竹坡诗)等等诗句,就是人们对她肯定。“古郢云开白雪楼,汉江还绕石城流,如人知道寥天月,曾向朱门送莫愁?”(唐胡曾诗),莫愁女的歌舞声誉传进了楚王宫苑,无道昏君顷襄王把她征进宫中作歌舞姬女,把她未婚夫东邻王襄哥放逐到了三吴扬州。《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周礼•职方》:“东南曰扬州。”扬州地面距郢中数千里之遥,襄王此放,实是生离死别。古《莫愁乐》记述了莫愁女江汉泪别襄哥的悲痛情景:“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揽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雪浪滔滔的汉江水,流尽莫愁女的哀愁,她含忿在白雪楼举身奔仆投了汉江!人们为了纪念她,便把桃花村名改莫愁村,把沧浪湖改为莫愁湖,她系艇登岸的石城西门矶头渡,则称莫愁渡。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据传,莫愁女其实并没有死,她被汉江渔夫救起,曾追寻屈原的踪迹,后泛艇江湖,足无定踪,真正回到了民间。莫愁女的故事流传在楚郢国中,莫愁女的歌声唱在人们的心中,“家家迎莫愁,人人说莫愁,莫愁歌 一字,恰恰印心头!”(《乐府》),后世千百代,呤咏莫愁女、莫愁湖、莫愁村、莫愁渡的诗、词、歌、赋,都历历记述了莫愁女的事迹。如唐•李商隐诗: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楚,小姑居处本无郎。“雪中花下与谁朝期,梅雪相兼一万枝;若是石城无艇子,莫愁还自有愁时。”宋•王之望诗:“沧浪渡口莫愁乡,万顷寒烟木落霜,珍重使君留客意,一樽荒酒醉斜阳。”宋•周密《杏花天•赋莫愁》词:“瑞云盘,卒侵芳额;眉柳嫩,不禁愁积。返魂谁染东风笔,写出郢中春色?人去后,垂杨自碧;歌舞梦,欲寻无迹。愁随两桨江南北,日暮石城风急。”明王世贞诗:“倚鞭白鼻马呙,绕渡碧桃花,客程无暇问,先访莫愁家。”清•刘泽宏诗:“石城西畔莫愁湖,谁道当年女姓卢?”“遣愁愁向莫愁湖,愁向莫愁愁遣无。”诗文共传誉,人地两留芳,莫愁湖、莫愁村、莫愁渡,逐与莫愁女一起,千载驰誉,万世名扬。
当年的汉江,紧贴郢中石城而流;当年的莫愁湖,跨江连山,碧波千亩。随着时代的变迁,汉江西移离城五里之遥,莫愁湖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据《天下郡国利病书》载:“汉水故道逼近郡城而下,明嘉靖初徒,新洪绕沿山湾东,去城弥远。”又据《钟祥县志•方舆》载:“自有显陵后,明世宗惑于风水之说,填塞敖口,迫使汉江南移,敖水已由直河入汉,不复达莫愁湖。”原来跨汉江东西两岸的莫愁湖,和桃花盛开的莫愁村一样,今天都在汉江东岸了。久而久之便只剩下面积约二平方公里、蓄水量约一千万立米的一洼碧水了。
莫愁湖东北为明显陵,陵中有九曲河与湖相通。年年阳春三月,湖岸桃花开放更盛;夏秋两季,姑娘们则成群结队,放歌泛湖,采菱摘莲。湖南岸有柳堤一道,风光绮丽,暇日 钓,其乐无穷。
⑵ 莫愁湖的主要景观
这里的山水孕育了一代绝世佳人、楚国伟大的歌舞艺术家莫愁女。莫愁女是楚国第一美女,楚国歌舞一代宗师。她貌若芙蓉,身如柳枝,可谓美貌无双;她能歌善舞,唱起歌来如流水行云,跳起舞来如嫦娥奔月;她在屈原、宋玉的指导下完美演绎了《阳春》、《白雪》,并传唱入歌,将楚国歌舞艺术推向颠峰;她与青年才俊王襄哥青梅竹马,倾心相爱,产生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后来,楚襄王欲召其进宫,强纳为妃,但她品性高洁,不为财富所动,不为淫威所屈,毅然投江,以保名节,被誉为绝世“圣女”。
后据民间传说,莫愁女并未死,而是被一渔民所救。自此,她游历于楚国的城镇乡村,广泛采集各地民谣,并将楚国宫廷歌舞与民间民谣相融合,成为楚国文化的传播大使。十里画廊,是整个莫愁湖景区最为赏心悦目的地方之一。它由细窄逐渐宽阔,呈喇叭状,且九曲回转,湖岔众多。这里湖水清澈,水平如镜,两侧苍翠青山和着蓝天白云倒映在湖中,可谓湖光山色,引人入胜。两侧,随着快艇掠过水面,不时惊起飞鸟串串。由于这里生态环境优异,引来各种珍奇飞禽不计其数,有鸳鸯、白鹭、野鸭、鸬鹚等数十种。湖岸上林木茂盛,花草丛生,时有一两处红瓦农舍掩映其间,恍若人间仙境。
踏上阳春白雪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依湖滨而建的阳春台,相传为莫愁女习舞之所。阳春台与白雪楼隔水相望,相得益彰,并称“郢中双璧”。 兰台宫,夏季凉风习习,是楚王夏季避暑的首选之地。里面青纱垂地,歌舞升平,一派宴乐的场面。王座金碧辉煌,显示出了王权的威严。王座后的屏风,是全手工雕刻配以楚汉时期的图腾是王权的象征。楚国以凤为图腾。古代楚人将崇拜溶于联想,把世界上许多凡鸟:鹤、雉、鹰、雕的美好特征糅合成“凤”,他们用“凤” 抒发自己渴望民族腾飞的情怀,希望实现战胜诸国、统一霸业的目的。 具有楚汉风格的阳春亭,是阳春台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联“遣愁愁向莫愁湖,愁向莫愁愁遣无”是清代大诗人刘泽宏来到此处抒发的感慨:来到莫愁湖,看到这里的湖光山色,将烦恼忧愁投向莫愁湖,这样忧愁就会随之消除。 万花阵,是楚王与后宫嫔妃们游戏的地方。它是一个迷宫,是当时楚国宫廷贵族所玩的一种游戏。中间有一个亭,名叫“鸳鸯亭”。
据说,楚王和后宫的嫔妃在此游戏时,哪位妃子能先于其他的妃子走出迷宫到达鸳鸯亭,楚王就宠幸哪位。 下里巴人岛朴素而不低级、质朴而不庸俗、豪爽而不粗野的独特乡野民俗民情集中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与阳春白雪岛一起遥相呼应,将古代楚国文化的全貌完整地展现在大家的眼前。
山民渔民的生活远远谈不上富足,每日的奔波也异常艰辛,但是他们的内心却是充实而乐观的,他们亲近自然、怡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正是带有浓郁民风民俗风韵的《下里》、《巴人》的艺术基础。
野战岛根据岛屿的地形地貌,共设有三个不同战斗场面的战区,分别为巷战区,攻坚战区和丛林战区。参与者身穿战斗服,头戴防护帽,持世界各种着名枪械的仿真水弹枪,进行对抗性射击游戏。这些枪械看起来与真枪无二,但它击发的只是水弹,打在人身上绝无伤害。三个战区各有特点:巷战主要模仿的是发生在城市街道中的战斗,参与者可利用街道上的各种建筑物作为隐蔽场所,与敌对方展开战斗;攻坚战又称为阵地战,守方以战豪、地堡等为掩体,阻击敌方的进攻,这种战斗最为残酷,也最为激烈;丛林战则是一种高度斗智的战斗,以单兵作战为主,利用丛林中复杂多变的地形、植物为掩护,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这三种场面各有特点,各有乐趣。游客可根据各自喜好选择参与,如想过足瘾,就大战三回合吧!
⑶ 莫愁湖传说,哪一个知道
莫愁湖,位于南京秦淮河西。莫愁湖公园是一座有着1500年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资源的江南古典名园,为六朝胜迹。公园现有面积为58.36公顷,其中水面为32.36公顷。园内楼、轩、亭、榭错列有致,堤岸垂柳,水中海棠。胜棋楼、郁金堂、水榭、抱月楼、曲径回廊等掩映在山石松竹、花木绿荫之中。莫愁湖自古有“江南第一名湖”、“金陵第一名胜”、“金陵四十八景之首”等美誉。
莫愁湖古称横塘,因其依石头城,故又称石城湖。相传南齐时,有洛阳少女莫愁,因家贫远嫁江东富户卢家,移居南京石城湖畔。莫愁端庄贤慧,乐于助人,后人为纪念她,便将石城湖改名为莫愁湖。后在她的故居郁金堂侧赏荷厅的莲花池内,塑起了一尊二米高的汉白玉塑像,现已成为南京标志性景点之一。
莫愁湖位于水西门外桥西,得名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莫愁是一位勤劳,善良,美丽,聪明的河南洛阳贫家女子。15岁那年,父亲病死,为葬父只好卖身。正巧,家住建康石城湖边的卢员外在洛阳,见莫愁美丽聪明,就买为儿媳。莫愁葬父后,挥泪辞母南下,不久,北方边塞受到敌军侵犯,丈夫应征戍边,谁料一别十载杳无音讯。纯朴的莫愁把心思寄托在帮助邻里扶危济难的善行之中,深受邻里称颂。但遭公公反对,莫愁不堪诬陷凌辱,投石城湖而死,以示反抗。后人怀念莫愁,便把他住过的地方和石城湖改称莫愁湖。
莫愁湖景区融山水资源、人文资源于一体,是荆楚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湖上百岛俊秀,水天一色。阳春白雪岛上,白雪楼、阳春台隔水相望,仿佛莫愁再现;兰台宫内歌舞升平,襄王把酒行乐,再现楚国风韵。下里巴人岛上,男耕女织,捕鱼狩猎,山歌烂漫,情也陶陶。军事野战岛,枪炮隆隆,杀声阵阵,惊险刺激,引人入胜!
这里的山水孕育了一代绝世佳人、楚国伟大的歌舞艺术家莫愁女。莫愁女是楚国第一美女,楚国歌舞一代宗师。她貌若芙蓉,身如柳枝,可谓美貌无双;她能歌善舞,唱起歌来如流水行云,跳起舞来如嫦娥奔月;她在屈原、宋玉的指导下完美演绎了《阳春》、《白雪》,并传唱入歌,将楚国歌舞艺术推向颠峰;她与青年才俊王襄哥青梅竹马,倾心相爱,产生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后来,楚襄王欲召其进宫,强纳为妃,但她品性高洁,不为财富所动,不为淫威所屈,毅然投江,以保名节,被誉为绝世“圣女”。后据民间传说,莫愁女并未死,而是被一渔民所救。自此,她游历于楚国的城镇乡村,广泛采集各地民谣,并将楚国宫廷歌舞与民间民谣相融合,成为楚国文化的传播大使。
⑷ 【五个顶级韩国美女诱惑热舞大串烧!!】据说这段舞蹈到33秒,没几个男人能把持得住! 去百度找下这个视频
⑸ 战国末期楚国歌舞家莫愁女都有哪些美丽的传说
莫愁女的美丽传说有莫愁女名字的来历、莫愁女坚贞不屈为夫殉情等。
莫愁女的歌舞和美名传遍了楚国,慕名而来说媒的人也踏破了门槛,莫愁女最后看中了东邻王襄哥,并与其订婚。正当莫愁女即将达到人生巅峰的时候,这时候最大的反派出现了,霸道好色的楚襄王把她强行征入宫中做了歌姬,并运用权力把襄哥流放到千里之外的扬州。莫愁女无力抵抗,唯有在滚滚汉江之上与未婚夫悲痛泪别,目送襄哥远去之后,满怀怨恨和忧愁的她从白雪楼纵身投下了汉江,殉情自尽。莫愁女投江以后历史上就没有了她的记载,有人说她死了,也有人说她后来被渔夫救了起来过着普通人的日子。
⑹ 与屈原、宋玉、景差结识的莫愁女是谁
莫愁女本名卢莫愁,是楚国当时最着名的歌舞家,她不但天生丽质美貌非凡,音乐艺术才华更是不俗,经过屈原、宋玉的指点之后,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艺人,她的经典作品《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作。
可当她的名气传到了宫里以后,蛮横霸道的楚襄王对她动起了歪心思,楚襄王用手段把她强行征入宫里做了自己的舞女歌姬,在宫里的这段时间莫愁女也有幸结识了屈原、楚国大夫宋玉和景差等人,在他们的指导下莫愁女的歌舞技艺突飞猛进,并成就了《下里巴人》、《阳春白雪》、《采薇歌》、《麦秀歌》等优秀作品流传民间。可后来楚襄王为了得到莫愁女,就不知廉耻的把她的未婚夫襄哥流放到了遥远的扬州。莫愁女悲伤不已,知道自己和未婚夫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就和襄哥在汉江上做了最后的诀别,之后毅然纵身跳入了江里,维护了自己忠贞不渝的爱情。
⑺ 莫愁女的传说
关于莫愁女的传说:
莫愁女是以歌谣、舞蹈着名而传世的。《容斋随笔》说:"莫愁者,郢州石城人,今郢有莫愁村画工传其貌好事者多写寄四远。"莫愁女见于正史,出自于古《乐府》和《石城乐》和《莫愁乐》。《唐书.乐志》载:"《石城》,宋臧质所作。石城在竟陵,质尝为竟陵郡,于城上眺瞩,见群少年歌谣通畅,固作此曲。"《莫愁乐》,出于《石城乐》。石英钟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石城乐.和》中复有'莫悉'声,故歌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天监十一年(512)冬,梁武帝改"西曲",将石城《莫愁女》,亦云《蛮乐》,旧舞十六人,梁八人。莫愁女的许多传说故事,也从西楚传播到东吴。在钟祥,则留下了莫愁村、莫愁湖、莫愁渡等名胜古迹。宋人王之望《舆地纪胜》说:"莫愁村,在汉江之西,地多桃花,春末花落,流水皆香。"《钟祥县志.古迹》篇载:"莫愁村,在汉西二里,古汉水经城址,其西为村,为莫愁所居地,城北有湖,与村毗连,称莫愁湖。"这些名胜古迹,千百年来,俱为历代文人墨客倾慕寻访的佳妙去处。 莫愁女居住的村庄,原名不叫莫愁村,因为年年桃花盛开,红如簇云,所以人们习惯地称它桃花村。与莫愁村毗连的莫愁湖,远古史称沧浪湖。桃花村与郢中石城西门渡口矶头绝壁上的白雪楼和楼东的阳春台隔江相望,城北的沧浪三湖跨江与村毗连。
莫愁女的父亲卢公,在汉江上靠摆渡为生,母亲在村中植桑种桃。在楚襄王初年的一个风雨天,莫愁女降生在桃花村头江岸渡口的船舱中。她刚生下地时,不住地啼哭,卢公抱她哄着她:"莫哭,莫哭,莫悲,莫悲,莫愁,莫愁!"听到"莫愁"二字,她的哭声竟一下停止了。卢公于是就把她取名为莫愁。"金雀玉搔头,生来唤莫愁。"(明.张宁)莫愁女生在风波里,行走风浪中,喝着汉江河中水,吃着桃花村中粮,有时随村中姐妹在那碧波荡漾的沧浪湖中采菱摘莲,有时随父母进城卖桃,有时在江中、湖里摇艇打桨,有时在阳春台、白雪楼习舞唱歌。她有一副津甜清脆的嗓子,郢中的诸般曲,她一学就会。
当她长到十五、六岁时,出脱的竟如沧浪湖中的出水芙蓉一般,纤纤腰肢,亭亭玉立,靥靥酒窝,笑缀缨唇;容颜似香荷新瓣,白里透红;行动如风送彩云,轻捷飘逸;金嗓一歌声嗽玉,霓裳一舞袖吐虹。莲荷包透佳气,江涛涌玉音,莫愁女得屈原、宋玉的指导、帮助,翻古传高曲,融楚辞乐声,继大琴师刘涓子之后,完成了寡和之典《阳春白雪》的合乐入歌传唱。莫愁女的歌舞声誉传进了楚王宫苑,楚襄王把她征进了宫中作了歌舞姬女,把她的未婚夫东邻王襄哥放逐到了扬州。扬州地面距郢中数先千里之遥,襄哥此放实是生离死别。古《莫愁乐》记述了莫愁女汉江泪别王襄哥的悲痛情景:"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雪浪滔滔的汉江水,流不尽莫愁女的衣愁,她目送载着襄哥的船儿远去,含忿在白雪楼举身奔赴投了汉江!
人们为了纪念她,便把桃花村改名为莫愁村,把沧浪湖改名为莫愁湖,她系艇登岩的白雪楼下的矶头渡,则称莫愁渡。 "悲莫悲兮分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令》)传说莫愁女其实并没有死,她被汉江渔夫救起,曾寻屈原的踪迹,也找寻过王襄哥,泛艇江湖,足无定踪,真正回到了民间。《莫愁乐》歌唱道:"家家迎莫愁,人人说莫愁,莫愁歌一字,恰恰印心头!"后世千百代,吟咏莫愁女、莫愁村、莫愁湖、莫愁渡、阳春台、白雪楼的诗、词、歌、赋,历历记述了莫愁女的事迹。如唐李商隐诗:"雪中花下与谁其,梅雪相兼一万枝。若是石城无艇子,莫愁还自有愁。"唐郑谷诗:"石城昔为莫愁乡,莫愁魂散石城荒,帆去帆来风浩渺,花开花谢春悲凉。"宋王之望诗:"沧浪渡口莫愁乡,万倾寒烟木落霜,珍重使君留客意,一樽荒酒醉斜阳。"宋周密《杏花天.赋莫愁》词:"瑞云盘,翠侵芳额;眉柳嫩,不禁愁积。返魂谁染东风笔,写出郢中春色?人去后,垂阳自碧;歌舞梦,欲寻无迹。愁随两桨江南北,暮石城风急。"明.王世贞诗:"倚鞭白鼻埚,绕渡碧桃花,客程无暇问,先访莫愁家。"清刘泽宏诗:"石城西畔莫愁湖,谁道当年女性卢?遣愁愁向莫愁湖,愁向莫愁愁遣无。"清李苏《莫愁村看桃花》诗:"南国佳人字莫愁,至今生长有芳洲,冶魂不许春风歇,散作桃花片片差。”
诗文共传誉,人地两留芳,正象阳春台、白雪楼、高雅名曲《阳春白雪》与宋玉一样,莫愁村、莫愁湖、莫愁渡,遂与莫愁女一起,千古驰誉,万世名扬。 当年的汉江,紧贴郢中石城而流;当年的莫愁湖,碧波千亩。随着时代的变迁,汉江西移离城五里之遥;莫愁湖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天下郡国利病疏》载:"汉水故道逼进郡城而下,明嘉靖初徒,新洪绕沿山湾东,去城弥远。"《钟祥县志.方舆》载:"自有显陵后,明世宗惑于风水之说,堵塞敖口,迫使汉江南移,敖水已由直河入汉,不复达莫愁湖。"原来跨汉江东西两岸的莫愁湖,和桃花盛开的莫愁村,今天都在汉江东岸了。今处于汉江西岸的文集镇,仍保留了楚时旧俗,不仅沿江桃林片片,而且传承了楚国图腾舞蹈《凤凰舞》。莫愁湖,则因围湖造田,久而久之便只剩下面积约二平方公里、蓄水约一千万立方米的一泓碧水了。在围垦后的汉江故道上,建起了现代化的棉纺厂和自来水厂,厂里的姑娘们--新一代的莫愁女,正在意气风发地为祖国的建设贡献青春,展现着蓬勃的绰绰风姿。 莫愁源的东北为中国明代十五陵--明显陵,陵中有九曲河与湖相通。年年阳春三月,湖岸桃花开放更盛;夏秋两季,姑娘们则成群结队,于湖中洗濯放歌,采菱摘莲。湖南岸有柳堤一道,风光绮丽,暇日垂钓,其乐无穷。钟祥市人民政府在市镇建设规划中,将开发莫愁湖公园列为重点项目。未来的莫愁湖,必将水更青、花更艳、景更美,更加吸引四方游客、八方嘉宾!
⑻ 关于莫愁女的故事。
明代永乐年间,莫愁女是大明中山王府新来的烧火丫头。公子徐澄见她聪明温顺,能书善画,把她留在自己身边伴读。由于姑娘郁郁寡欢,双眸含愁,公子便为她取名莫愁。一日,徐澄趁先生赴鸡鸣寺会友,携莫愁去园中湖荡舟,美丽的湖光山色激起了他们感情的涟漪。
徐澄吐露了自己在三 年前的祖母寿诞之期,初见莫愁就一见倾心。公子之言出自肺腑,莫愁非常感叹,说出了自己的身世。原来她是少卿之女,因父亲遭奸臣陷害,满门抄斩,自己被官府卖到了中山王府,做了丫环。徐澄对此深感同情,决心与莫愁结成百年之好。
老太君领邱彩云等闯进冷房,把莫愁打个半死,赶出府第。彩云暗施毒计,把莫愁带回,让丫环银凤对她百般凌辱,命她为病中的公子煎药,却又不许他们见面。公子病情始终不见好转,彩云认为是莫愁明眸勾去了公子的魂,她威逼太医在药方中添上一付药引--心上人的眼睛,
并当众把药方交给莫愁。莫愁不屑金银珠宝和王侯逼人气焰,她情愿为心上人献出自己的一切。她忍痛操刀剜眼,刹时间,天地为之呜咽。莫愁女摸出徐府,含恨投湖,公子徐澄随之而去。他们的坚贞爱情,从此流传人间。
(8)莫愁湖美女舞蹈视频扩展阅读
莫愁女,中国民间传说,战国末期楚国歌舞家。湖北钟祥人,名叫莫愁,生于公元前3世纪前后,貌美如仙,爱好歌舞。十六七岁时被楚顷襄王征进宫作了歌舞姬女。由此民间歌舞走进了楚王宫廷。在楚王宫,得以与屈原、宋玉、景差结识并受其指导,歌舞技艺日进。
后将古传高曲融屈原、宋玉的骚、赋和楚辞乐声,完成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阳阿》、《麦秀歌》等楚辞和民间乐诗入歌传唱。寡和高曲《阳春白雪》成为千古绝唱,对后世的乐赋入歌传唱产生了深远影响。后因未婚夫放逐三吴扬州而投汉江,幸被渔夫救起,不知所终。
⑼ 古代杭州的名女子有哪些
苏小小,白素贞,西施
⑽ 南京莫愁湖的简介
莫愁湖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是一座有着1500年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资源的江南古典名园,为六朝胜迹,有“江南第一名湖”、“金陵第一名胜”、“金陵四十八景之首”等美誉。
公园面积58.36公顷,其中湖面约33.3公顷,绿地率93.74%,湖面标高4米。莫愁湖在六朝时称横塘,在宋、元时即有盛名,明朝定都南京后更是盛极一时。
清干隆年间,在园内建郁金堂,筑湖心亭。1929年辟为公园,后建有“粤军殉难烈士墓”和孙中山手书“建国成仁”碑。解放后,莫愁湖畔原有建筑整修一新,并扩大了游览园地,增建了长廊、水榭、湖心亭、露天舞台等设施,遍植花木。
园内楼、轩、亭、榭错列有致,堤岸垂柳,海棠相间,湖水荡漾,碧波照人。胜棋楼、郁金堂、赏河厅、水榭、抱月楼、光华亭、曲径回廊等掩映在山石松竹、花木绿荫之中,一派“欲将西子莫愁比,难向烟波判是非。但觉西湖输一着,江帆云外拍云飞”的宜人景色。
(10)莫愁湖美女舞蹈视频扩展阅读:
主要景观
华严庵于公园大门正北。公园大门1959年为松木结构,1964年重建,古典式,混合结构,高7.1米,宽11米,建筑面积40平方米,小瓦大屋顶,中门檐高4.5米,宽5米,两侧门檐高3.7米,宽2.8米。
4门柱由石鼓支撑,门额“莫愁湖公园”5字系郭沫若先生1964年书题。大门内有苏州花岗石路,宽10米,长70米,抵月牙池,池中有树石盆景,池周有花坛。
华严庵原为三券廊拱门,砖木结构,拥殿宇数十间,包括现存胜棋楼、郁金堂及已湮没之抱月楼、湖心亭等建筑。建国后于1959年将庵门移至现址,三间,建筑面积97.58平方米,明清风格,花格门窗挂落、砖木结构,大门悬挂吴县陆鸿吉民国3年。
8月题楹联:“于此间得少佳趣微斯人吾与谁归”,两侧置花岗石狮一对.庭院内配以湖石假山,苍松翠竹,优美雅致尤以东北隅百年紫藤为贵,老干虬枝却也花繁叶茂,既古老苍劲又繁茂昌盛,实为罕见。东院门有萧娴1981年隶书“采莲斋”额。西侧有回廊与胜棋楼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