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美女写真 > 济宁运河美女照片

济宁运河美女照片

发布时间:2022-04-26 02:25:37

Ⅰ 济宁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约1800公里。关于运河的历史,如果从公元前487年吴王夫差开辟邗沟算起,至今已有2490年的历史;如果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以会通河与通惠河凿竣为标志的京杭运河的全线贯通算起,至今也有700多年的历史。京杭大运河沟通了东西流向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江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她与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世界,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和象征。
京杭大运河的贯通,成为维系中国大一统局面的政治纽带,千百年来,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民在开凿运河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京杭运河纵贯济宁全境,流经梁山、汶上、嘉祥、任城、中区、鱼台、微山等7个县区,全长约230公里。
京杭运河全长约1800公里,济宁恰置全河的中段,从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年)始凿,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于此凿通济洲河和会通河,与三年后(1292年)凿通的通惠河(又称北运河)相连接标志着京杭运河的全线贯通。大运河全线的制高点在济宁境内号称“水脊”的南旺。为穿越“水脊”,人们立郾建闸,“以六闸撙节水势,启闭通放舟楫。”为解决黄河决淤和水源不足问题,人们采取了“避黄保运”和增设“水柜”等多种措施,保证了运道的畅通。为克服水源不足之顽症,人们先后引“四水”济运,其中建戴村坝而引汶济运之举尤为世人称颂。当然更为世人称颂的当属南旺水利枢纽工程,其主要作用是调节水源,使之“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为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的工程项目,有专家认为,该工程当与都江堰工程齐名。济宁运河运输业而兴盛繁荣达600多年。
济宁“居运道之中”,不仅成为“水陆交汇,南北冲要之区”和“控引江淮咽喉”地带,同时又成为漕河管理中心和鲁西南政治、经济中心,出现了“官舸商舶鳞集,麻拥于济城之下”的兴旺景象。曾有诗人描述道:“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氍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幕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到明代中叶,济宁就已发展成一个“车马临四达之衢,尚贾集五都之市”的繁荣商业城市。经明至清,济宁商业已臻鼎盛。州城内外,通衢要道,运河、越河两岸行栈店铺林立,各地商贾云集,百业兴盛,市场繁荣,年营业额高达白银亿元以上,市场辐射达周围地区近百县,成为明清时期全国着名的33座大商业城市之一。
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的交接地带。整个地势东高西低,西部平原坦荡,南部湖光秀丽,东部山丘起伏。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汗位,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改中都(北京)为大都定为国都。此时的大都和华北一带经长期战乱,经济萧条,无法养活大都百万人口和京畿大量驻军,一切都需南方运来。史载“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江南”。这样,无论从政治或军事角度来看,重新开通南北运河已势在必行。
忽必烈即汗位的第三年,尚未正式立国就任命汉族水利专家----31岁的郭守敬“提举诸路河渠”。元大将伯颜在南征南宋期间,已深感水路对军事和经济的重要性,从而“遍访自江都达大都河道”。灭南宋之后,在伯颜等重臣支持下,忽必烈命郭守敬“查勘宋金以来汶、泗相通河段”,以备重开运河。
当时隋炀帝开的通济渠由于黄河南泛全线淤塞,恢复通济渠已非常困难,同时京都已东移至北京,没有必要绕个圈在途经开封、郑州一带,如果改徙山东,运河就变成一条直线,距离最近。在此背景下才把目标移向济宁。那时运河南端从杭州到淮安,隋唐运河基本完好,淮安以上原古泗水运道虽已被黄河侵占,但船可进入黄河,“借黄行运”到徐州后再逆古泗水运道至鲁桥,还可沿汶、光水道至济宁。在北方有隋唐时开的永济渠(后称御河),元时新乡以下一直畅通可达天津。所以只要解决济宁向北至永济渠约200公里运道,即可从北京到杭州了。

Ⅱ 在1283年明清两代运河繁荣时期,济宁曾被称为什么

济宁市是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沿岸最大的港口城市,赋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称,是大运河中段的交通枢纽,南北物资运输的水运重镇。京杭大运河济宁段始凿于元朝至元廿年(1283年),明清两代运河繁荣时期,济宁曾被称为“江北小苏州”,民国初,由于入运水源不足,济宁城北的河段一度淤废,新中国成立后,几经治理,又新开挖了梁山到济宁段的京杭运河,到2000年,济宁段大运河已从6级航道提高到3级航道,千吨货轮亦可穿梭于济宁至江南航线。

Ⅲ 济宁古云河,是在济宁城怎么绕。南到哪里,北到哪里。城边的古运河在哪。知道的说下。谢谢

济宁,运河之都,拥有着七千年的文明史,孕育出了儒家哲学、道家思想,许许多多的迁客骚人在此留下过自己的足迹;从元代那时候起济宁就是京杭大运河的最高管辖地,运河文明源远流长。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古运河也并没有显示出丝毫的违和感,而是更加蓬勃壮大!

济宁的古运河,又被称为运粮河,处在京杭运河的中部,长度达到6.44千米。古有史料记载,“官舸商舶鳞集、麻拥于济城之下”,可见从古至今,运河带来的不仅仅是悠久的文化气息,更是经济的繁荣昌盛。在西南岸的“玉堂酱园”可谓其中代表,大名鼎鼎,甚至曾经获得慈禧的青睐,还出口到国外,获得过很多的奖项。 现如今,在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古运河变得更加耐人寻味,走在沿岸的青石板路上,享受着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美景,眺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别有一番风味。可别单单只看那运河水,别忘了还有水边琳琅满目的桥。老杨桥、来鹤桥、柳巷口桥、迎龙桥、盛泰桥、东大寺桥、清平桥、玉带桥、永丰桥、济安桥、接驾桥……有的是经过修缮的古桥,有的是刚刚建设的新桥,不论哪一座,都是别具一格。水的灵动,桥的深沉,使古运河更添神韵。 在古运河的周围,还有许多展现历史文化的雕塑,精彩纷呈、栩栩如生,一个雕塑就是在诉说一段历史。太白楼、东大庙等等名胜古迹也一一分布在古运河的周边,可以一边赏景一边游玩。 若是在夜晚,河岸两边的彩灯璀璨缤纷,描绘的是一幅漂亮的运河之美图。

Ⅳ 关于我的家乡——运河情怀的手抄报的内容,济宁的那个大运河,记住啊,说好了,说多了有悬赏

摘自别人的博客 你看看大运河济宁段的传说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穿越4省2市,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全长510公里,形成了南起微山湖、北到德州的整个山东境内的水路交通线。山东运河沿线的德州、临清、东昌、济宁等地逐渐成为交通运输和贸易重镇,汶上南旺分水枢纽是与都江堰相媲美的水利工程。

山东运河沿岸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济宁的太白楼、声远楼、铁塔寺、东大寺、南阳镇,枣庄的台儿庄明清古镇,聊城江北水城等100多处意境别具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韵,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民俗陈列室”。

流传于山东济宁的运河传说,不仅数量多,而且多与济宁的风土人情密切相关,地域特色显明,风味独具,是我们研究开发和利用运河文化的重要参考。济宁人常以“运河人”自居。济宁人把运河和自己城市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运河昔日的辉煌,济宁人总会兴致勃勃,口若悬河,那分自豪、优越之感,溢于言表。

治河的故事
运河的故事,其实就是挖掘大运河时发生的故事。大运河和万里长城一样都是人间奇迹,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成果。万里长城是在崇山峻岭之间修筑的城墙,而大运河则是在苍茫大地上开掘出的一条贯穿南北的大河,其工程量,就当时的施工条件而言,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成千上万的河工所付出的血汗是令人难以预侧的。因而有人说,运河水有多长,汗就有多长,运河水有多少,血就有多少。

《白英点泉》讲明朝时汶上县有个农民水利专家叫白英。他生活的时代,黄河经常决口,为害百姓。白英用了十多年时间,历尽千辛万苦,考察了汶上、济宁、兖州、宁阳、东平等十多个州县,摸准了这一带的地形水势,探索出一套治水的方法。明成祖派工部尚书宋礼疏浚会通河(济宁至临清的一段运河),河成却无水。在白英的帮助下,用“借水行舟”的方法引汶水入会通河,并在“水脊”南旺建分水闸,使河水南北分流,保障了运河长年畅通。据传,有一年皇船因运河缺水被困,命百姓引水接济运河,人们想尽办法也找不到水。在关键时刻,白英挺身而出,他带领官员和士兵找泉。走了一段路后,他指地为泉,跺脚出水。使运河很快涨满了水,皇船顺利通过,解除了当地百姓的灾难。白英死后,永乐皇帝封他为“功漕神”,并在南旺建了分水龙王庙;清雍正年间封白英为“永济神”;光绪五年,又封为“白大王”。

《雕龙碑》讲古运河边,有个霍家庄,庄上有个年轻人叫霍云龙,此人不但长的英俊,而且练的一身好武艺,并娶了一个温柔贤惠的妻子。有一年,霍云龙被征召去挖运河,从此一去不回。妻子只身前去寻找。到了运河工地方知,几年前,因为监工打骂民工,丈夫便带头造反,被抓后活活淹死在河里。妻子悲伤欲绝,在河边祭奠丈夫的时候,不顾一切的跳进了河里,以身殉夫。后人将她比作孟姜女,在运河边上立了一块大石碑,以记此事,因碑上刻有一条巨龙,人称“雕龙碑”。

《陷皇城的传说》说在古运河的开河一带,多次出现“海市蜃楼”的现象。据传,此蜃景所观之城名为“陷皇城”,只有积德行善、清心寡欲的人才准进入此城。曾经有一纯朴的农民去集市买豆芽。早起出门时看到前面有一座城敞开着大门,便匆匆走了进去。可城中的人都对他不予理睬。他走到卖豆芽的摊位前,多次说要买豆芽,可卖者始终不理他。农民一气之下,将豆芽放进了筐中,未曾想,卖者仍不理他。农民无奈,只得把豆芽又倒回去,愤愤离去。没想到,回到家中却在篮中发现了两颗金豆瓣。他这才明白,原来是走进了“陷皇城”。“陷皇城”最后出现是在1950年。那是一天清晨,有人早起下田劳作。看见远处有一座高大的城墙。这人马上叫村里人来看。当时满村的人都站在大堤上看这奇景。只见偏西方向隐隐出现一座城楼,城楼上下两层,门窗清楚。这一奇观时隐时现,看的全村人目瞪口呆。一直到晨雾散尽才渐渐消逝。

干隆在济宁的传说

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干隆皇帝多次沿运河南下江南,每次都在济宁作或长或短的停留,因而济宁流传着不少关于干隆下江南的故事。

《“土地神”救驾》讲干隆沿运河南巡途径济宁时,在小闸口忽遇狂风,波浪汹涌。在这紧要关头,见一老者下河用肩扛住船头,顿时风平浪静。干隆尾随老者离开,却见老者消失于土地庙中。干隆认为是“土地神”救驾,事后命人修葺土地庙。

《主持智对对联》讲干隆皇帝游览济宁铁塔寺。干隆想考考主持的才学,便出一上联:“铁塔挂慈灯普照玉露”(铁塔寺、慈灯寺、普照寺、玉露庵)。主持对曰:“石佛系响铃声远金山”(石佛寺、响铃阁、声远楼、金山庵)。干隆听后连连称赞,并对横披:“步步高登”。

《儿童巧对诗》讲干隆路过微山湖,天近黄昏时抛锚休息,干隆看着眼前一派静谧的景色,即兴说道:“猫上茅屋风吹毛动猫不动”。这时,正在岸上玩耍的一个男孩儿立即对道:“虎喝湖水浪打湖湿虎不湿。”皇帝大惊,又道:“锡匠打锡锡溅锡匠一膝锡。”那男孩又对:“面夫罗面飞面夫一脸面。”干隆十分高兴,赞叹道:“这孩子有宰相之才啊!”

《屠夫对联惊天子》讲有一年,干隆路过微山夏镇,见运河东岸一户人家家门十分气派,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更不了得,上联是:“数一数二大户”;下联是:“惊天动地人家”。横披是:“先斩后奏”。皇上看后不悦,命人把这家主人找来问个明白。这家主人十分惊慌,匆忙向皇上解释:“我家老大是卖烧饼的,数一数二的卖给人家;老二是擀鞭炮的,一点火就是惊天动地的一响;我是杀猪的,先杀猪后交税,所以是‘先斩后奏’。”干隆龙颜大悦,说道:“写的好,赦你无罪。”

《乐道堂与乐道庵》讲干隆到夏镇游玩,突感到腹内饥饿。正好在城北角看到有一尼姑在庵内做饭,便上前讨要。尼姑向干隆呈上用粗粮做的“盘天卧龙墩”、“红嘴绿莺哥”。干隆吃的煞是香甜,连连称赞。回到宫中,干隆仍一心想着这两道菜,却怎知御厨做的都不好吃。于是干隆命人传唤老尼姑进宫。可谁知老尼姑却以“饥不择食,渴不择饮”为由拒绝了皇帝。干隆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便命人在北京和夏镇分别建了乐道堂和乐道庵,并塑“盘天圣母”像以示纪念。

清官的故事
《靳公改河》讲济宁城内的运河相当于现在的市内公路,城外的越河相当于现在的外环路。有些大船不需要从济宁停靠,便沿越河南下。越河东头的坝口向南的弯子太陡,水流也急,每年讯期都发生毁船死人的事。人称“鬼门关”。有位靳公来济宁做官,他发动数万河工改河,紧帖着城南门挖掘了一条缓弯的新河道。从此,南来北往的船舶免除了危险。但私自改河,这是朝廷所不容的,皇帝下旨杀了靳公。但自靳公死后,皇帝再也收不到运河翻船死人的报告了,方知自己错怪了靳公,于是下诏,在济宁“大闸口”建了“靳公祠”,以示纪念。

《一天二十四块坯》讲清朝时,济宁州官叫凌芬,一天他私访时,听路人议论他为官清廉是个好官,有个十七、八岁的乞丐说,什么好官,为什么叫我要饭为生?第二天,凌芬就把小乞丐抓来,说骂官犯法,要打他一千大板,或罚他一天脱二十四块坯。小乞丐认罚。从此小乞丐要饭混饱肚子后,就到城墙跟取土脱坯,一晃两、三年过去了。凌芬一次路过,见足有两、三万块坯了,于是把坯卖给了一个修宅院的大户人家,将得到的这笔钱给了小乞丐,让他做买卖娶媳妇。小乞丐一下子成了济宁州有头脸的人物。如今济宁人还用“一天脱不了二十四块坯”来责备孩子,成了恨铁不成钢的口头禅。

《婆媳买盐》讲凌芬听说两个贫穷的婆媳骂他,便把她们抓进官府,罚她们一人买二斤盐交到衙门。婆媳俩只得照办。凌芬称称了,每斤少了二两,于是把盐铺老板传来,吓得盐铺老板只得拿出数倍的罚金,给了婆媳二人。凌芬就是用这样的办法,在任期间,使城内没有闲人,商人不敢欺诈。

与运河有关的其它故事

《戚继光名字来历》讲戚继光出生在将门之家,他的六世祖戚祥在元朝末年随明太祖转战各地,在攻打云南时阵亡,明廷为了追念戚祥,让其后裔世袭登州卫一职。明嘉靖七年,运粮把总戚景通携带有孕在身的妻子押送漕粮夜泊在微山湖畔,夜半十分,戚妻一阵腹痛,生下了一个男孩。第二天,初生的太阳像火球一般,喷射出七彩霞光。戚景通望着此景,希望儿子能在将来有所作为,便取名“继光”。

《刘英儒为民请命》讲干隆十年,微山湖一带洪水横溢,庄稼淹没。百姓流离失所,可官府仍捐税依然,难民怨声载道。村秀才刘英儒不忍坐视,在济宁州一呆就是八年,迫使济宁知州答应在任期内,沉粮田免交国税,刘英儒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又碾转三年,终于让干隆下旨:沉粮田永免国税。刘英儒为民请命,深受百姓的爱戴,他死后,百姓在刘家祠给他立了“名传后世”碑

Ⅳ 运河之都到底是济宁还是淮安

济宁和淮安都被称之为运河之都。

(1)元明清三代的济宁,朝廷关注,重臣驻节,百官聚集,千军防守,万马奔腾,当然地成为运河全线的政治中心;一水关南北,百里万夫吼,千帆竞发,万民汇聚,人口和城市日益扩张,使济宁成为具有关键性的沿运重镇。

如此之下,商贾云集,百业俱兴,极大地促进了济宁商贸业的兴盛和经济繁荣。总之,正是在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为力量的作用下,济宁才得以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

(2)淮安拥有多项“运河之最”:世界上最早的船闸、世界上最大的河坝、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中国大运河最古老的航道、中国大运河仅存的保存完好的古闸、中国大运河最具科技含量的枢纽工程等等。2008年9月,中国古都学会授予淮安“运河之都”称号。

(5)济宁运河美女照片扩展阅读:

济宁原为不起眼的济州,治于巨野。1150年巨野水灾,遂移济州于现址。元灭金后,巨野水患频繁,世祖八年(1271年)升济州为府治,因济水南会泗、北会汶,州居其中而获济水之宁,故名“济宁府”。此时的济宁,虽为府治,但名声平平,一般城镇而已。

元代至元年间,途经济宁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为济宁的崛起带来生机,平平济宁由此而逐步走上繁荣昌盛之路。 济宁在明清时期成为运河全线的7个对外商端口和重要码头之一。

济宁正是在运河之水的润育下,在凸显的政治地位的作用和影响下,人口激增,城市崛起,工商业兴盛繁荣,创造了历史的辉煌,以莫辩的事实展现着运河之都的风采。

Ⅵ 大运河()

很多,慢慢找

我国的大江大河大都是从西往东横向流动的。在现代陆路交通工具还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开辟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路运输,是很必要的。特别是在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隋朝实现了全国统一之后,更显得十分必要了。当时,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在北方,而南方江淮地区的经济却有了很大的发展。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资,特别是粮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怎样把这些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到北方地区,这是摆在统治阶级面前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大量的物资要从江淮运到长安,甚至运到北方边疆的军事重镇,采取什么运输方式好呢?当时陆上运输只有骡马大车和肩扛人挑,运输速度缓慢,运输量又小,费用和消耗却甚大,不能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只有利用水道运输,才能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当时开凿运河是时代的需要和历史的必然,不能把隋炀帝杨广这个暴君穷奢极欲,爱好游玩,当成主要原因。

但是,开凿运河的艰巨工程对劳动人民却是一场灾难。隋炀帝强征几百万民工修筑运河,严重地破坏了生产,使成千上万的民工惨死在运河工地上。晚唐文人韩偓〔Wò卧〕写的《开河记》中描写了修河民工的悲惨生活。文中写道,隋炀帝派遣了酷吏麻叔谋主管修河,强制天下15岁以上的丁男都要服役,共征发了360万人。同时又从五家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子,担负供应民工的伙食炊事。隋炀帝还派出了五万名彪形大汉,各执刑杖,作为督促民工劳动的监工。因为劳动负担很重,监工督责太急,动不动就用棍棒毒打,所以不到一年,360万民工死者竟达250万人。

在我国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工程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东周春秋时期。位于东南吴国的国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向北扩张势力,在公元前486年引长江水经瓜洲(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北入淮河。这条联系江、淮的运河,从瓜洲到末口(今淮安附近),当时称为邗沟,长约150公里。这条运河就是京杭大运河的起源,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又相继延伸了河道。

第二个时期是隋朝时期。公元六世纪末到七世纪初,大体在邗沟的基础上拓宽、裁直,形成大运河的中段,取名曰山阳渎。在长江以南,完成了江南运河,这是大运河的南段。实际上,江南运河的雏形已经存在,并且早就用于漕运。“漕”是利用水路运送漕米到集中地点的意思。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利用水道(河道或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我国的封建王朝,向农户征收地租和田赋,在很长时期内,采取征收实物的办法。这些王朝又大都建都在西北和北方的城市,而附近地区所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因此,把其他地区征收的粮食调运到京城,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措施,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漕运在我国历史上形成过一套较完整的制度,并有相应的一套管理系统。漕运用的船,叫做漕船。漕船载运的粮、米,叫做漕粮、漕米。驾驶漕船的军队和民工,叫做漕军、漕丁和漕夫。许多朝代都设专管漕运的官员。远在秦汉时代,我国史书就已经有了关于漕运的记载,到了隋朝,漕运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这时主要是开凿通济渠和永济渠。黄河南岸的通济渠工程,是在洛阳附近引黄河的水,行向东南,进入汴水(今已湮塞),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通济渠又叫御河,是黄河、汴水和淮河三条河流水路沟通的开始。隋朝的都城是长安,所以当时的主要漕运路线是:沿江南运河到京口(今镇江)渡长江,再顺山阳渎北上,进而转入通济渠,逆黄河、渭河向上,最后抵达长安。黄河以北开凿的永济渠,是利用沁水、淇水、卫河等河为水源,引水通航,在天津西北利用芦沟(永定河),直达涿郡(今北京)的运河。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隋朝修筑大运河的几项重要工程:

一是开凿东通黄河的广通渠。隋朝开始修建的一条重要的运河是从长安东通黄河的广通渠。隋初以长安为都。从长安东到黄河,西汉时有两条水道,一条是自然河道渭水,另一条是汉朝修建的人工河道漕渠。渭水流浅沙深,河道弯曲,不便航行。由于东汉迁都洛阳,漕渠失修,早已湮废。隋朝只有从头开凿新渠。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即命大将郭衍为开漕渠大监,负责改善长安、黄河间的水运。但建成的富民渠仍难满足东粮西运的需要,三年后又不得不再一次动工改建。这次改建,要求将渠道凿得又深又宽,可以通航“方舟巨舫”。改建工作由杰出的工程专家宇文恺主持。在水工们的努力下,工程进展顺利,当年竣工。新渠仍以渭水为主要水源,自大兴城(今西安市)至潼关长达300余里,命名为广通渠。新渠的运输量大大超过旧渠,除能满足关中用粮外,还有很大富余。

二是整治南通江淮的御河。隋炀帝即位后,政治中心由长安东移洛阳,很需要改善黄河、淮河、长江间的水上交通,以便南粮北运和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命宇文恺负责营建东京洛阳,每月役丁200万人。同时,又令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通鉴·隋纪四》)。此外,还征调淮南民工10多万,扩建山阳渎。工程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通济渠可分东西两段。西段在东汉阳渠的基础上扩展而成,西起洛阳西面,以洛水及其支流谷水为水源,穿过洛阳城南,到偃师东南,再循洛水入黄河。东段西起荥阳西北黄河边上的板渚〔zhǔ煮〕,以黄河水为水源,经今开封市及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夏邑、永城等县,再东南,穿过今安徽宿县、灵壁、泗县,以及江苏的泗洪县,至盱眙〔xū yī虚移〕县注入淮水。两段全长近 2000里。山阳渎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径直向南,到江都(今扬州市)西南接长江。两渠都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开凿的,并且两旁种植柳树,修筑御道,沿途还建离宫40多座。由于龙舟船体庞大,御河必须凿得很深,否则就无法通航。通济渠与山阳渎的修建与整治是齐头并进的,施工时虽然也充分利用了旧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为它们有统一的宽度和深度,因此,主要还要依靠人工开凿,工程浩大而艰巨。可是历时很短,从三月动工,到八月就全部完成了。隋炀帝立刻从洛阳登上龙舟,带着后妃、王公、百官,乘坐几千艘舳舻〔zhú lú竹炉〕,南巡江都。这是中外工程史上的奇迹。当然,代价是极其高昂的。在凿渠和造船过程中,“役丁死者什四五”。

三是修建北通涿郡的永济渠。在完成通济渠、山阳渎之后,隋炀帝决定在黄河以北再开一条运河,即永济渠。大业四年(公元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纪》上)。永济渠也可分为两段:南段自沁河口向北,经今新乡、汲县、滑县、内黄(以上属河南省)、魏县、大名、馆陶、临西、清河(以上属河北)、武城、德州(以上属山东)、吴桥、东光、南皮、沧县、青县(以上属河北),抵今天津市;北段自今天津折向西北,经天津的武清、河北的安次、到达涿郡(今北京市境)。南北两段都是当年完成。永济渠与通济渠一样,也是一条又宽又深的运河,据载全长1900多里。深度多少,虽不见文字,但大体上说,与通济渠相当,因为它也是一条可通龙舟的运河。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炀帝自江都乘龙舟沿运河北上,带着船队和人马,水陆兼程,最后抵达涿郡。全程4000多里,仅用了50多天,足见其通航能力之大。

四是疏浚纵贯太湖平原的江南河。太湖平原修建运河的历史非常悠久。春秋时的吴国,即以都城吴(苏州市)为中心,凿了许多条运河,其中一条向北通向长江,一条向南通向钱塘江,这两条南北走向的人工水道,就是最早的江南河。这条河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进行过多次整治,到了隋炀帝时又下令作进一步疏浚。《资治通鉴》卷一八一记载:“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会稽山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相传夏禹曾大会诸侯于会稽,秦始皇也曾登此山以望东海。隋炀帝好大喜功,大概也要到会稽山,效仿夏禹、秦皇的故事。

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隋炀帝把后两者合称御河)、永济渠和江南河等渠道,虽然不是同时开凿而成,可以算作各自独立的运输渠道。但是由于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为枢纽,向东南和东北辐射,形成完整的体系,同时,它们的规格又基本一致,都要求可以通航方舟或龙舟,而且互相连接,所以又是一条大运河。这条从长安、洛阳向东南通到余杭、向东北通到涿郡的大运河,是古今中外最长的运河。由于它贯穿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对加强国家的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是很有价值的。

在以上这些渠道中,通济渠和永济渠是这条南北大运河中最长最重要的两段,它们以洛阳为起点,成扇形向东南和东北张开。洛阳位于中原大平原的西缘,海拔较高,运河工程充分利用这一东低西高、自然河道自西向东流向的特点,开凿时既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航行时又便于船只顺利通过。特别是这两段运河都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黄河之水,使水源有了保证。这两条如此之长的渠道,能这样好地利用自然条件,证明当时水利科学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开凿这两条最长的渠道,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这样就完成了大运河的全部工程。隋朝的大运河,史称南北大运河。它贯穿河北、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运河水面宽30—70米,长约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第三个时期是元朝时期。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要从江浙一带运粮到大都。但隋朝的大运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间的一段,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的。为了避免绕道洛阳,裁弯取直,元朝就修建了济州、会通、通惠等河,明、清两代,又对大运河中的许多河段进行了改造。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

一是开凿济州河和会通河。从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市)到东南产粮区,大部分地方都有水道可通,只有大都和通州之间、临清和济州之间没有便捷的水道相通,或者原有的河道被堵塞了,或者原来根本没有河道。因此,南北水道贯通的关键就是在这两个区间修建新的人工河道。在临清和济州之间的运河,元朝分两期修建,先开济州河,再开会通河。济州河南起济州(今济宁市)南面的鲁桥镇,北到须城(在今东平县)的安山,长150里。人们利用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汶水和泗水为水源,修建闸坝,开凿渠道,以通漕运。会通河南起须城的安山,接济州河,凿渠向北,经聊城,到临清接卫河,长250里。它同济州河一样,在河上也建立了许多闸坝。这两段运河凿成后,南方的粮船可以经此取道卫河、白河,到达通州。

二是开凿坝河和通惠河。由于旧有的河道通航能力很小,元朝很需要在大都与通州之间修建一条运输能力较大的运河,以便把由海运、河运集中到通州的粮食,转运到大都。于是相继开凿了坝河和通惠河。首先兴建的坝河,西起大都光熙门(今北京东直门北面,当年这里是主要粮仓所在地),向东到通州城北,接温榆河。这条水道长约20多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差距20米左右,河道的比降较大。为了便于保存河水,利于粮船通航,河道上建有七座闸坝,因而这条运河被称为坝河。后来因坝河水源不足,水道不畅,元朝又开凿了通惠河。负责水利的工程技术专家郭守敬,先千方百计开辟水源,并引水到积水潭集蓄起来,然后从积水潭向东开凿通航河段,经皇城东侧南流,东南去文明门(今北京崇文门北),东至通州接白河。这条新的人工河道,被忽必烈命名为通惠河。通惠河建成后,积水潭成了繁华的码头,“舳舻蔽水”,热闹非常。

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完成后,便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多公里。京杭大运河利用了隋朝的南北大运河不少河段,如果从北京到杭州走运河水道,前者比后者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目前国外着名的大运河有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前苏联土库曼运河等。这些运河的长度不但都比我国的大运河短得多,而且也都比隋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时间晚1000多年

Ⅶ 京杭大运河,有关济宁

这位朋友你好,京杭大运河贯穿,两市,四省。

当然不例外,同样贯穿山东济宁市西南部,这给当年的济宁带来了很大的利

益。济宁历来被称为“运河之都”,“江北小苏州”。当年的运河文化塑造了济

宁运河商务区,成为清朝中期最繁荣的运河商务区。济宁“玉堂酱菜”就兴盛在

那个时期至今。

我知道的就这么多,谢谢!

Ⅷ 济宁运河的介绍

济宁运河位于今微山湖西畔原被称为大泽、沛泽的低洼沼泽地,泗水纵贯其中。唐武德七年(624年),任徐州经略使的尉迟敬德,为运输粮饷,曾开挖过运河,将汶、泗二河之水引到济宁,然后南北分流,北顺济水故道北去,南顺泗水下流,经今微山境,南达徐淮。元朝定都北京,每年所需江淮一带粮米400万担,海运损失严重,陆运耗资过巨,因此,急需开辟一条沟通南北的内陆漕运航道,京杭运河也就应运而生了。从此,运河不断开挖、迁徙,历经明清,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Ⅸ 济宁为什么称为运河之都

享有“运河之都”称号的有山东济宁、江苏淮安两个城市。

历史上沿运河的较大城镇有通县、天津、德州、临清、东昌、张秋、济宁、徐州、淮安、扬州、苏州、杭州等10余个。这些较大城镇及其官吏在运河的开凿、漕运和管理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这些城镇的地位和作用也决不是平行和平等的。除了有路、州、府、县之分外,就运河的开凿、漕运和管理而言,必定存在着一定的统属和主从关系。

随着运河文化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在上述沿运各城镇中,有没有一个对其他城镇存在着统属关系的都市呢?换句话说,如果把由北京至杭州的沿河地带看作一个多边行政区域的话,在这个多边行政区域里有没有一个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并且可直接称为运河之都。那么,运河之都今何在?

对济宁河段的重点整治,是在元明清三朝的重视下进行的。正是由于济宁河段所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元明清三朝都把治运最高机构设在济宁,在重点整治济宁河段的同时,负责对运河全线进行整治和督理。据考,元代在济宁初设开浚大臣,后设都水监、行都水督和总治河防使,其官阶最高为正一品。明代在济宁设总理河道、总督河道、经理河漕、总漕兼河道、巡抚兼河道等,简称总河,均由朝廷钦命署理,为运河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是朝廷六大部外增设的一个部院级的朝廷直属机构,秩正二品,但不乏正一品、从一品大员充任。清朝派驻济宁的司运机构多袭明治,设总河部院,钦命署理,秩正二品。据雍正《清会典》载:“顺治初,仅设河道总督一人,又称总河,综理黄河、运河两河事务,驻济宁州。”直到雍正七年(1729年),分河道为三:南河总督驻清江浦;河南、山东河道总督驻济宁州,称东河;直隶河道总督驻天津,称北河。其建制一直延续到清光绪罢河停运。据考,自顺治元年至光绪二十八年的258年间,朝廷钦命河道总督119任,共有101人充任,其中正一品大员近半。其间,总河除移驻清江浦27年(共4人充任5任)外,其余年份均驻节济宁。 河道总督衙门是运河、黄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同时,他又拥有或掌管着自己的军队,并主要依靠军队来实现其总督职能。因此说,河道总督衙门是一个军政合一的机构。据《元史》载,运河贯通后,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二月,“增济州漕舟三千艘,役夫二千人。”当时,经漕运京都的粮米约百万担,其中通过济宁所运漕粮达30万担。为管理漕运,朝廷在济宁城南的鲁桥设立了都漕运司使。至正十年(1350年)设济宁兵马司,驻扎辅漕兵士1.2万人。至正十六年,置济宁枢密分院。明代驻济宁的司运军事机构为总理河道军门署,下设道、卫,负责节制南北直隶和河南、山东各道。济宁驻军最多时达1.3万人。除固定的道、卫、署、衙外,还有其他的军司。永乐十八年(1420年),行军司马樊敬受命提兵10万镇守济宁。正德之后,朝廷每年均遣尚书、都御史等大员兼理运河军事。隆庆四年(1570年),朝廷为总河加提督军事职衔。一时间,济宁成了朝廷不可一日疏忽的军事要地。清代,朝廷为河道总督加兵部侍郎、右都御史衔,秩正二品。顺治初年,总河杨方兴奏请设河标中军副将署,作为河道总督衙门的直属机构,也是运河全线的最高司运军职衙门,驻节济宁州。河标中军副将署为总河副职、河标兵丁主帅,从二品,其职责为总理运河营防,催调粮草,护卫漕船,沿河治安等。河标中军副将署下辖驻守沿运河各城镇的河标营和卫。
由于朝廷把治运司运的最高行政机关和最高军事机关设在济宁,其下属的各级各类机构自然很多,总督河道衙门仅在济宁设置的机构就有运河道署、运河同知署、泉河通判署、管河通判署、钜金嘉管河主簿署等;河标中军副将署在济宁设置的军事机构有运河兵备道署、运河标营署、守备署、卫署等;此外,还有朝廷派驻的巡漕使院、抚按察院、布政司行台、按察司行台、治水行台等机构。再加上省道府州县的行政机构或由其派驻的机构,元明清三代驻济宁的各级各类治运司运以及行政监察机构比比皆是,不可胜记。因而,济宁故有“七十二衙门”之说,这是除北京、天津之外的沿运各城市所无法比拟的。
我们不妨从有限的资料中,再看一下河道总督衙门权力究竟有多大。总督河道衙门为朝廷在六大部外特设的一个部院级的专门治运司运机构,其充任者多为一品或从一品大员,如明代的宋礼就是由工部尚书直接来充任总河的。由此即可看出河道总督衙门所处的地位及其重要性。河道总督衙门坐落在济宁州衙东,占地5公顷,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设有大堂、二堂、三堂,有书院、射圃、演武厅等,其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气派威严。那么,总督河道衙门的权力究竟有多大呢?史载,嘉靖二年(1523年),“遣都御史提督河道,山东、河南、南北直隶巡抚皆受节制。”又载,明代驻济宁的两个兵备道下设布政司、按察司,各设官一员,敕行事代管河道,所属府州县官皆受其节制。由此不难看出,不仅省里的巡抚大人要在总河的节制之下,沿河各州府县也要在总河下属的兵备道的节制之下。由此,足见河道总督衙门的权力之甚大,超乎常人所想象。故而,沿运省份的巡抚大人无不对总河崇尚有加,上任须来济宁拜谒总河,谢任须来济宁向总河辞别,至于各州府县官衙无不仿效行事,不敢怠慢。另外,在济宁市博物馆现今仍保存着一门清代的铁炮,炮筒上赫然铸有“河道总督署造”,这门铁炮也是总河权力之甚的有力证据。
由上述可以看出,元明清三朝治运司运的最高行政机关和最高军事机关设在济宁,是济宁作为运河之都的最好标志。济宁虽然在行政区划上同其他城市没有统属或主从关系,但是,运河之水把济宁同南北众多的城镇连接了起来,是运河总督衙门的驻节,才使得济宁同沿运城镇有了统属或主从关系,沿运各地无不听命于来自济宁的指令,无不受制于驻在济宁的河道总督衙门,使济宁的地位凸显,成为京杭运河这块狭长地带的大都会。
全河一统,众星拱月,济宁日益彰显出运河之都照人的风采。
济宁原为不起眼的济州,治于巨野。1150年巨野水灾,遂移济州于现址。元灭金后,巨野水患频繁,世祖八年(1271年)升济州为府治,因济水南会泗、北会汶,州居其中而获济水之宁,故名“济宁府”。此时的济宁,虽为府治,但名声平平,一般城镇而已。
元代至元年间,途经济宁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为济宁的崛起带来生机,平平济宁由此而逐步走上繁荣昌盛之路。
首先,济宁因河兴商。济宁“居运道之中”,不仅成为“水陆交汇,南北冲要之区”和“控引江淮咽喉”地带,同时又成为漕河管理中心和鲁西南政治、经济中心,出现了“官舸商舶鳞集,麻拥于济城之下”的兴旺景象。曾有诗人描述道“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氍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到明代中叶,济宁就已发展成一个“车马临四达之衢,商贾集五都之市”的繁荣商业城市。此时,城区定居之民已不下数万家,“商贾之踵接而辐辏者亦不下数万家”。经明至清,济宁商业已臻鼎盛。州城内外,通衢要道,运河、越河两岸行栈店铺林立,各地商贾云集,百业兴盛,市场繁荣,年营业额高达白银亿元以上,市场辐射达周围地区近百县,成为明清时期全国着名的33座工商业大城市之一。
次之,济宁因商兴市。商贸业的空前繁荣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使人口与消费俱增,进而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明代以前,济宁地区的人口并不多,晋代的任城国,只有1700户;北魏的任城郡,只有8050户、21789人;元代的济宁路也只有10545户、89818人。明末,济宁城区人口已达10万人。在历经明清战乱和重大自然灾害之后,清代在工商业恢复发展和繁荣的基础上,城区人口又逐渐达到10多万人,远远超过明代规模。因此,济宁城区不断扩大。明末清初,城区街巷98条,其中,城内45条,城外53条。清道光年间,街巷增加到290条,其中城内达到107条,城外达到183条,城区街巷增长近两倍。鉴此,济宁之治也在不断地升格。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济宁由府升为路(元代没有省的实际建制,所说的中书省为虚称,路为基本行政建制,由朝廷直辖。),辖三州十六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济宁路为府”,十八年,“置济宁州领三县”;清代沿用明治,干隆四十五年(1780年),济宁由府辖州升为省辖直隶州。
第三,济宁因市而荣。由于商贸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手工业生产和农业商品化生产的发展,使广大城乡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当时,蓬勃兴起的手工业近20个行业。
济宁的繁荣和兴盛,还可以用以下几组数字来佐证。据《元史·食货志》载,元文宗(1328—1329年)时,在中书省(辖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和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为“腹里”。)21路和7个直属州中,上缴国库商税额超过l万锭银子的只有晋宁路、嘉定路、济南路、济宁路等7路,其中济宁路的商税额为12403锭4两l钱,居第4位。《明史·食货志·商税》载:由于国库亏空,朝廷下令“于京省商贾凑集地,市镇店肆,门摊税课,增田凡五倍。”这种商贾凑集的大城市共33个。另据《大明会典·钞法》载:“(宣德)四年,令顺天(北京)、应天(南京)、苏州、松江、镇江、淮安、常州、扬州……山东济南、济宁、德州、临清……共三十三府州县,市镇店肆门摊税加五倍,候钞法通行止”。由此,足见济宁商贸业的发达繁荣程度及其在全国城市中的位次。
另据有关资料记载,济宁在明清时期曾是运河全线的7个对外商端口和重要码头之一。
济宁,正是在运河之水的润育下,在凸显的政治地位的作用和影响下,人口激增,城市崛起,工商业兴盛繁荣,创造了历史的辉煌,以莫辩的事实展现着运河之都的风采。

阅读全文

与济宁运河美女照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动漫美女独自走在夜路 浏览:1559
动漫美女被骗10万 浏览:1303
高铁上的小女孩图片大全 浏览:2090
美女丝袜中出电影有哪些 浏览:1080
古代四大美女ppt 浏览:1923
韩国美女车载dj音乐完整版 浏览:1851
巨臀美女手机在线看 浏览:811
小美女跳舞干净利落 浏览:2226
继承医馆美女小说 浏览:1560
最美军训女生爬草坪的图片 浏览:1777
裸体女人和男人日B图片 浏览:2132
美女是黄视频下载 浏览:1742
大漠苍狼偷看美女换衣服是第几集 浏览:1629
男生温头像柔图片 浏览:1107
让图片可爱起来的小图案 浏览:1259
什么叫姿身大美女 浏览:3765
看日韩美女生活片 浏览:1910
女人使用健慰器图片 浏览:2099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听温柔大方美美哒 浏览:1140
哪里能请到美女演员 浏览: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