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隋唐大运河商丘码头遗址的介绍
隋唐大运河商丘码头遗址坐落在商丘市睢阳区商柘公路与105国道之间,北岸占地约24.5万平方米,南岸占地约24.8万平方米。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宋州睢阳城(今商丘)就是依靠着大运河逐渐繁荣起来,使商丘成为隋唐宋时期繁华的商业大都会。隋唐大运河是我国隋代开凿的一条举世闻名的人工河,开挖于公元605年,全长2700公里,在商丘境内长约200公里。隋唐大运河商丘段在隋唐时期繁盛一时,南宋时期由于都城南迁至杭州,隋唐大运河商丘段逐渐萧条。至明代中期,隋唐大运河商丘段河道淤塞,该河道彻底废弃,后因黄河多次泛滥被掩埋于地下。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包括中国8个省、直辖市,27座城市,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点,包括河南省境内的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回洛仓遗址、通济渠郑州段、通济渠商丘南关段、通济渠商丘夏邑段、永济渠滑县浚县段、浚县黎阳仓遗址7处世界文化遗产遗址点。
B. 运河水,荡悠悠,隋炀皇帝下扬州。一心只把琼花看,万里江山一旦丢,什么意思
这主要说隋朝因为隋炀帝的残暴无道导致隋朝极速灭亡的诗句,一旦就是一天,用来形容隋朝寿命的短暂。还有就是这里面的琼花,关于琼花这个说法有很多,认可较多的有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大运河确实是隋朝的大功绩) 下扬州看现在扬州的市花—琼花。也有说是扬州有一美女叫琼花,隋炀帝为了泡上琼花这个民间美女,开通大运河。还有像我们看的演义里面说的,琼花公主,他自己的妹妹他都想要泡。 主要说隋炀帝的这个荒唐是导致隋朝快速灭亡的原因。
C. 中国大运河的大运河河南段
大运河河南段主要是指隋唐大运河主干道通济渠和永济渠。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以通济渠、永济渠为“人”字状两大撇捺延伸,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成为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河南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立即列入项目的7项遗产点,涉及洛阳市、郑州市、商丘市、安阳市、鹤壁市浚县和省直管县滑县等6市县。涵盖了河道、码头、河堤、桥梁、仓窖、水工设施等完整的遗产类型,包括洛阳市回洛仓遗址和含嘉仓遗址,通济渠(汴河)郑州段,通济渠(汴河)商丘南关段,通济渠(汴河)商丘夏邑段,永济渠(卫河)滑县-鹤壁浚县段,浚县黎阳仓遗址共7项遗产。见证了大运河从开凿、发展到繁荣、没落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突出普遍价值。特别是发现的3座大型皇家粮仓遗址,排列有序,规模宏大,有力印证了隋唐大运河保障重大军事行动和经济开拓的重要功能。
大运河河南段后续列入项目有:商丘古城、北宋东京城遗址、荥阳故城、洛口仓遗址、云溪桥、合河石桥、枋城堰遗址、百泉和卫源庙。
D. 求关于流经商丘地区的周商永运河的历史介绍。
周商永运河,是中国1958年大搞河网化工程期间,在当年8月于河南省河网化会议上由省、专、县领导共同研究确定开发的。运河与黄河故道、涡河、沙河构成一级河网,是河网化骨干工程。运河起于当时周口地区的周口镇,经过淮阳县、柘城县、太康县、商丘县、商丘市、虞城县、夏邑县、永城县等7县2市(镇),止于永城县的夫子山。全长225公里。运河北接黄河,南接沙河,连通新蔡河、黑河、涡河、惠济河、蒋河、大沙河、古宋河、包河、沱河、虬龙河、王引河诸河流。包河以西是平底河,与地面高度为49.5米—50.5米。包河以东为梯级节蓄河段,地面高度为49米—37米。自虞城县西关至夏邑县毛河口段借用响河河床,底宽20米(原设计40米),边坡1∶3。运河总计划土方3300万立方米。1958年9月调集淮阳、太康、鹿邑、柘城、夏邑、永城6县15万名劳力,采取边勘测、边规划、边设计、边定线、边施工的方法,苦战一冬,完成第一期工程,挖土方1987万立方米;1959年11月又组织7万名劳工,大战3个月完成第二期工程;1960年1月竣工。规划中的许昌段及周口段未动工,西边挖到淮阳边界之方营。
E. 大运河()
很多,慢慢找
我国的大江大河大都是从西往东横向流动的。在现代陆路交通工具还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开辟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路运输,是很必要的。特别是在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隋朝实现了全国统一之后,更显得十分必要了。当时,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在北方,而南方江淮地区的经济却有了很大的发展。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资,特别是粮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怎样把这些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到北方地区,这是摆在统治阶级面前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大量的物资要从江淮运到长安,甚至运到北方边疆的军事重镇,采取什么运输方式好呢?当时陆上运输只有骡马大车和肩扛人挑,运输速度缓慢,运输量又小,费用和消耗却甚大,不能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只有利用水道运输,才能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当时开凿运河是时代的需要和历史的必然,不能把隋炀帝杨广这个暴君穷奢极欲,爱好游玩,当成主要原因。
但是,开凿运河的艰巨工程对劳动人民却是一场灾难。隋炀帝强征几百万民工修筑运河,严重地破坏了生产,使成千上万的民工惨死在运河工地上。晚唐文人韩偓〔Wò卧〕写的《开河记》中描写了修河民工的悲惨生活。文中写道,隋炀帝派遣了酷吏麻叔谋主管修河,强制天下15岁以上的丁男都要服役,共征发了360万人。同时又从五家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子,担负供应民工的伙食炊事。隋炀帝还派出了五万名彪形大汉,各执刑杖,作为督促民工劳动的监工。因为劳动负担很重,监工督责太急,动不动就用棍棒毒打,所以不到一年,360万民工死者竟达250万人。
在我国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工程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东周春秋时期。位于东南吴国的国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向北扩张势力,在公元前486年引长江水经瓜洲(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北入淮河。这条联系江、淮的运河,从瓜洲到末口(今淮安附近),当时称为邗沟,长约150公里。这条运河就是京杭大运河的起源,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又相继延伸了河道。
第二个时期是隋朝时期。公元六世纪末到七世纪初,大体在邗沟的基础上拓宽、裁直,形成大运河的中段,取名曰山阳渎。在长江以南,完成了江南运河,这是大运河的南段。实际上,江南运河的雏形已经存在,并且早就用于漕运。“漕”是利用水路运送漕米到集中地点的意思。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利用水道(河道或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我国的封建王朝,向农户征收地租和田赋,在很长时期内,采取征收实物的办法。这些王朝又大都建都在西北和北方的城市,而附近地区所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因此,把其他地区征收的粮食调运到京城,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措施,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漕运在我国历史上形成过一套较完整的制度,并有相应的一套管理系统。漕运用的船,叫做漕船。漕船载运的粮、米,叫做漕粮、漕米。驾驶漕船的军队和民工,叫做漕军、漕丁和漕夫。许多朝代都设专管漕运的官员。远在秦汉时代,我国史书就已经有了关于漕运的记载,到了隋朝,漕运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这时主要是开凿通济渠和永济渠。黄河南岸的通济渠工程,是在洛阳附近引黄河的水,行向东南,进入汴水(今已湮塞),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通济渠又叫御河,是黄河、汴水和淮河三条河流水路沟通的开始。隋朝的都城是长安,所以当时的主要漕运路线是:沿江南运河到京口(今镇江)渡长江,再顺山阳渎北上,进而转入通济渠,逆黄河、渭河向上,最后抵达长安。黄河以北开凿的永济渠,是利用沁水、淇水、卫河等河为水源,引水通航,在天津西北利用芦沟(永定河),直达涿郡(今北京)的运河。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隋朝修筑大运河的几项重要工程:
一是开凿东通黄河的广通渠。隋朝开始修建的一条重要的运河是从长安东通黄河的广通渠。隋初以长安为都。从长安东到黄河,西汉时有两条水道,一条是自然河道渭水,另一条是汉朝修建的人工河道漕渠。渭水流浅沙深,河道弯曲,不便航行。由于东汉迁都洛阳,漕渠失修,早已湮废。隋朝只有从头开凿新渠。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即命大将郭衍为开漕渠大监,负责改善长安、黄河间的水运。但建成的富民渠仍难满足东粮西运的需要,三年后又不得不再一次动工改建。这次改建,要求将渠道凿得又深又宽,可以通航“方舟巨舫”。改建工作由杰出的工程专家宇文恺主持。在水工们的努力下,工程进展顺利,当年竣工。新渠仍以渭水为主要水源,自大兴城(今西安市)至潼关长达300余里,命名为广通渠。新渠的运输量大大超过旧渠,除能满足关中用粮外,还有很大富余。
二是整治南通江淮的御河。隋炀帝即位后,政治中心由长安东移洛阳,很需要改善黄河、淮河、长江间的水上交通,以便南粮北运和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命宇文恺负责营建东京洛阳,每月役丁200万人。同时,又令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通鉴·隋纪四》)。此外,还征调淮南民工10多万,扩建山阳渎。工程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通济渠可分东西两段。西段在东汉阳渠的基础上扩展而成,西起洛阳西面,以洛水及其支流谷水为水源,穿过洛阳城南,到偃师东南,再循洛水入黄河。东段西起荥阳西北黄河边上的板渚〔zhǔ煮〕,以黄河水为水源,经今开封市及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夏邑、永城等县,再东南,穿过今安徽宿县、灵壁、泗县,以及江苏的泗洪县,至盱眙〔xū yī虚移〕县注入淮水。两段全长近 2000里。山阳渎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径直向南,到江都(今扬州市)西南接长江。两渠都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开凿的,并且两旁种植柳树,修筑御道,沿途还建离宫40多座。由于龙舟船体庞大,御河必须凿得很深,否则就无法通航。通济渠与山阳渎的修建与整治是齐头并进的,施工时虽然也充分利用了旧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为它们有统一的宽度和深度,因此,主要还要依靠人工开凿,工程浩大而艰巨。可是历时很短,从三月动工,到八月就全部完成了。隋炀帝立刻从洛阳登上龙舟,带着后妃、王公、百官,乘坐几千艘舳舻〔zhú lú竹炉〕,南巡江都。这是中外工程史上的奇迹。当然,代价是极其高昂的。在凿渠和造船过程中,“役丁死者什四五”。
三是修建北通涿郡的永济渠。在完成通济渠、山阳渎之后,隋炀帝决定在黄河以北再开一条运河,即永济渠。大业四年(公元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纪》上)。永济渠也可分为两段:南段自沁河口向北,经今新乡、汲县、滑县、内黄(以上属河南省)、魏县、大名、馆陶、临西、清河(以上属河北)、武城、德州(以上属山东)、吴桥、东光、南皮、沧县、青县(以上属河北),抵今天津市;北段自今天津折向西北,经天津的武清、河北的安次、到达涿郡(今北京市境)。南北两段都是当年完成。永济渠与通济渠一样,也是一条又宽又深的运河,据载全长1900多里。深度多少,虽不见文字,但大体上说,与通济渠相当,因为它也是一条可通龙舟的运河。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炀帝自江都乘龙舟沿运河北上,带着船队和人马,水陆兼程,最后抵达涿郡。全程4000多里,仅用了50多天,足见其通航能力之大。
四是疏浚纵贯太湖平原的江南河。太湖平原修建运河的历史非常悠久。春秋时的吴国,即以都城吴(苏州市)为中心,凿了许多条运河,其中一条向北通向长江,一条向南通向钱塘江,这两条南北走向的人工水道,就是最早的江南河。这条河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进行过多次整治,到了隋炀帝时又下令作进一步疏浚。《资治通鉴》卷一八一记载:“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会稽山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相传夏禹曾大会诸侯于会稽,秦始皇也曾登此山以望东海。隋炀帝好大喜功,大概也要到会稽山,效仿夏禹、秦皇的故事。
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隋炀帝把后两者合称御河)、永济渠和江南河等渠道,虽然不是同时开凿而成,可以算作各自独立的运输渠道。但是由于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为枢纽,向东南和东北辐射,形成完整的体系,同时,它们的规格又基本一致,都要求可以通航方舟或龙舟,而且互相连接,所以又是一条大运河。这条从长安、洛阳向东南通到余杭、向东北通到涿郡的大运河,是古今中外最长的运河。由于它贯穿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对加强国家的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是很有价值的。
在以上这些渠道中,通济渠和永济渠是这条南北大运河中最长最重要的两段,它们以洛阳为起点,成扇形向东南和东北张开。洛阳位于中原大平原的西缘,海拔较高,运河工程充分利用这一东低西高、自然河道自西向东流向的特点,开凿时既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航行时又便于船只顺利通过。特别是这两段运河都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黄河之水,使水源有了保证。这两条如此之长的渠道,能这样好地利用自然条件,证明当时水利科学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开凿这两条最长的渠道,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这样就完成了大运河的全部工程。隋朝的大运河,史称南北大运河。它贯穿河北、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运河水面宽30—70米,长约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第三个时期是元朝时期。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要从江浙一带运粮到大都。但隋朝的大运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间的一段,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的。为了避免绕道洛阳,裁弯取直,元朝就修建了济州、会通、通惠等河,明、清两代,又对大运河中的许多河段进行了改造。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
一是开凿济州河和会通河。从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市)到东南产粮区,大部分地方都有水道可通,只有大都和通州之间、临清和济州之间没有便捷的水道相通,或者原有的河道被堵塞了,或者原来根本没有河道。因此,南北水道贯通的关键就是在这两个区间修建新的人工河道。在临清和济州之间的运河,元朝分两期修建,先开济州河,再开会通河。济州河南起济州(今济宁市)南面的鲁桥镇,北到须城(在今东平县)的安山,长150里。人们利用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汶水和泗水为水源,修建闸坝,开凿渠道,以通漕运。会通河南起须城的安山,接济州河,凿渠向北,经聊城,到临清接卫河,长250里。它同济州河一样,在河上也建立了许多闸坝。这两段运河凿成后,南方的粮船可以经此取道卫河、白河,到达通州。
二是开凿坝河和通惠河。由于旧有的河道通航能力很小,元朝很需要在大都与通州之间修建一条运输能力较大的运河,以便把由海运、河运集中到通州的粮食,转运到大都。于是相继开凿了坝河和通惠河。首先兴建的坝河,西起大都光熙门(今北京东直门北面,当年这里是主要粮仓所在地),向东到通州城北,接温榆河。这条水道长约20多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差距20米左右,河道的比降较大。为了便于保存河水,利于粮船通航,河道上建有七座闸坝,因而这条运河被称为坝河。后来因坝河水源不足,水道不畅,元朝又开凿了通惠河。负责水利的工程技术专家郭守敬,先千方百计开辟水源,并引水到积水潭集蓄起来,然后从积水潭向东开凿通航河段,经皇城东侧南流,东南去文明门(今北京崇文门北),东至通州接白河。这条新的人工河道,被忽必烈命名为通惠河。通惠河建成后,积水潭成了繁华的码头,“舳舻蔽水”,热闹非常。
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完成后,便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多公里。京杭大运河利用了隋朝的南北大运河不少河段,如果从北京到杭州走运河水道,前者比后者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目前国外着名的大运河有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前苏联土库曼运河等。这些运河的长度不但都比我国的大运河短得多,而且也都比隋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时间晚1000多年
F. 商丘古城的古城景点
内城景点:商丘古城城门(东门:宾阳门,西门:垤泽门,南门:拱阳门,北门:拱辰门)、归德府城墙 、侯方域故居(壮悔堂)、归德府文庙、穆氏四合院、天主教堂等。
外城景点:南湖公园、文雅台、张巡祠、八关斋、开元寺、应天府书院 、燧皇陵 、阏伯台 、宋国都城遗址商丘宋国故城 、华商文化广场、中国商文化博物馆、商丘欢乐谷等。
近郊景点:帝喾陵、微子祠、三陵台、庄子故里蒙墙寺遗址、隋唐大运河商丘码头遗址、清凉寺、观音寺、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毛主席视察黄楼纪念馆等。 归德府城墙
元代归德府城在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时被淹,次年筑土围城。正德六年(1511)在旧城北重筑新城,以元代城墙为南城墙。嘉靖三十七年(1558)包砖建成。南墙长950.6米,北墙长993.4米,东墙长1210米,西墙长1201米,周长4355米。高6米,顶阔6米,址阔9米。南为拱阳门,拱券式建筑,门洞全长21米,台高8米。东为宾阳门,西为垤泽门,南为拱阳门,北为拱辰门。 应天府书院
即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其前身为南都学舍,为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创办,位于商丘古城南湖畔,为中国古代着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正式赐额为应天书院,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应天书院改为府学,为应天府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改为南京(北宋陪都,今河南商丘)国子监,为北宋最高学府。北宋初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书院设于繁华闹市,人才辈出。随着晏殊、范仲淹等的加入,应天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位居北宋四大书院之首。 宋国故城
位于商丘市睢阳区归德府古城西南隅,是西周周天子封微子于宋国都城的遗址,也是我国历史上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宋国是周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诸侯国,为周朝三恪、春秋五霸之一,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宋国故城西墙的大部分以及南墙和北墙的西段至今保存较好,城墙顶部距地表最浅处约一米左右。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墙长2900米,南墙长3550米,西墙长3010米,北墙长3252米,总面积10.2平方公里,其面积约相当于今商丘古城的10倍。2000年,宋国故城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关斋
位于商丘古城南门外500米处的古宋河畔,进入院内,可以看到一座造型优美的八角亭内,有座八棱石幢。石幢高3.2米,每面宽0.5米,上面有颜真卿晚年亲笔撰写的《唐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唐朝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河南节度使田神功为保卫睢阳,同安史叛军大战两天两夜,经殊死拼杀,终于救出睢阳全城兵民,保住了睢阳城。但田神功却因苦战成疾,生命垂危。睢阳百姓自发设“八关斋会”,捐粮捐款,请1000名僧人赴会祈祷田神功早日康复。一时,香供摆满郊野,经声佛号昼夜不息,四乡百姓云集,车马塞道。颜真卿有感于此,亲自撰写一篇 900多字的短文,题为《唐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刻于石壁。其书法艺术被中外收藏家、研究家和书法家爱好者所倾倒。为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燧皇陵
即燧人氏陵。燧人氏在三皇五帝中位居三皇之首,其“钻木取火,以化腥臊”,从而开创了人类走向文明的新纪元。 燧皇陵坐落在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燧皇陵总占地面积约440亩,墓冢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燧皇陵为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华夏文明之火”圣火火种的采集地。 火神台
亦称阏伯台、火星台,位于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火星台村,是距今4000多年的观星台的遗址。它比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在洛阳建的灵台,还早2200多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观星台。火神台形如墓,高35米,火神台台上建有阏伯庙,大殿、拜厅、钟鼓楼等俱全。台下有戏楼、大禅门等建筑。 壮悔堂
(又名侯方域故居)位于商丘古城北门内附近,为明末四大才子之一、中国古典名着《桃花扇》的主人公侯方域所建。侯方域故居庄重典雅,古色古香。五脊之上形态别致、姿势各异的奇兽独具风采。楼里门窗和格扇的镂花剔线精致。26根圆柱上龙凤浮雕栩栩如生。根根圆柱同62根横梁巧妙扣合的木质结构浑然天成,使楼的内部骨架形成一个完善的整体,即使拆去四壁,楼堂仍安然无恙,建筑技巧令人叫绝。奇妙的设计和精巧的技艺令无数能工巧匠折服。 穆氏四合院
坐落在商丘古城中山东二街路南(今睢阳区招待所院内)穆氏四合院原为一宅九院,存留下来的前院、东院和后院,只是当初整个建筑的三分之一。穆氏四合院按照传统的建筑形式,座北朝南,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前低后高的形制而建,反映了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封建礼制。穆氏四合院展示出了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为研究明清时期的中国建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从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开元寺
位于商丘古城西南2公里外火文化景区内,殿宇巍峨,佛像端庄,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唐朝会昌年间,武宗下诏大除佛寺,佛祠因此遭焚灭销毁,一无遗存。北宋时期,开元寺改称宝融寺,南宋赵构即位后又将其改为商丘寺,后又改名开元寺至今。明清时期几经重修后,法鼓重振,僧侣云集,香火旺盛,弘法利世。开元寺有不少帝王如赵匡胤、赵构等,以及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到此揽胜,被誉为豫东名刹。 张巡祠
坐落在商丘古城南门外、八关斋对面,是为纪念“安史之乱”中为保卫雎阳而殉难的张巡、许远等人所建。安史之乱时,叛将尹子奇率兵13万围攻睢阳,镇守宁陵的张巡率兵增援。张巡受命于危难之时,与士兵同仇敌忾,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拼杀。他用兵如神,屡战屡胜,破了敌军的鹅车攻城,又施巧计与敌军抢粮,后火烧敌军柴道,再用草人借箭十万,使敌军遭受重创。可惜最终因没有后援,城破殉难,但是他为平息叛乱,保护江淮黎民立下了不朽功勋。 文雅台
位于商丘古城南湖东南畔,是当时孔子在宋国的讲学旧址。鲁哀公三年(前492)孔子适宋与群弟子习礼大树下,史有“过宋代檀”之说,即此。西汉时梁孝王在此建亭台楼阁,尝邀司马相如、邹阳、枚乘等在此燕集倡和,故有文雅之名。土台高2米,面积8800平方米。原有房舍数憧,院内有两层六棱亭,亭内有一石刻孔子行教图碑,传为唐吴道子所绘。现存孔子石刻画像残碑等,珍藏于古城内的睢阳博物馆。 归德府文庙
位于商丘市第二高级中学老校区院内,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庙建筑,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至三十八年(公元1555年至1559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此讲学,后人为纪念孔子,就在此修建了文庙。前有畔池,并立有范仲淹的塑像。与全国其他各地文庙前殿后学(堂)布局不同的是,归德府文庙是唯一一座学堂建在大殿右侧的文庙,形成了左殿右学的独特建筑格局。 天主教堂
坐落在商丘古城叶隅首路北姜老锅公馆内。1924年迁至城内商丘古城中山南街64号,到1948年先后建大小楼房五座,二百一十余间,占用土地一十四亩,分为五个院,第一道院,进大门往北,供教友望撒,住宿和小学医疗所之用;第二道院,是神甫院,包括神甫楼,主教府,大小礼堂各一座,平房六间;第三道院,进大门往南,是男修道院,有楼房一座,平房五间;第四道院,是女修道院,在礼堂北面,有楼房一座平房数间;第五道院,是婴孩院,在女修道院的东边,有北屋平房六间。 华商文化广场
是商丘市继承和发扬“三商文化”而建设的大型旅游文化广场,是为了纪念华商始祖王亥而修建,位于睢阳区华商大道西段与平原南路交汇处。每年在此举行大型的文化活动和庙会,着名节庆活动为两年一次的中国商丘华商文化节。
G. 谁能用英语简单介绍一下河南商丘,谢谢
Shangqiu City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Henan Province, Henan, Shandong, Jiangsu,Anhui provinces junction.
An area of 10,704 square kilometers, population 8.1 million. Has jurisdiction over six counties, two areas, one city.
商丘市位于河南省东部,豫、鲁、苏、皖四省结合处。面积10704平方公里,人口810万。现辖六县、二区、一市。
Shangqiu is located in the east part of the Henan province. The longitude is from 114°49′E to 116°39′E and latitude is from 33°43′N to 34°52′N.
The prefecture-level city of Shangqiu covers an area of 10,704 km² and has a population around 8.22 million (2002).
商丘位于河南省的东部。经度为东经114° 49′至东经116° 39′,纬度为北纬33° 43′至34° 52′。商丘地级市面积10,704公里,人口约822万(2002年)。
Shangqiu instrial machinery, metallurgy, electric power, chemicals, textiles, tobacco, paper, glass, pharmaceutical and other instries, light and agricultural procts processing instry and better foundation.
商丘工业有机械,冶金、电力、化工、纺织、烟草、造纸、玻璃、医药等行业、轻、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较好。毛纺、酒类也在省内有市场。商丘是中国重要的粮食、棉花、山羊皮、桐木生产基地,是河南的小麦主产区。蔬菜、林果、畜产也有很大发展。
The climate is typical of a temperate characteristic, with windy warm Springs, hot summers, cool falls, and cold Winters.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is 14.1°C. The average annual precipitation is about 712 mm.
这种气候具有典型的温带特征,有多风的温泉、炎热的夏天、凉爽的瀑布和寒冷的冬天。年平均气温为14.1℃,年平均降水量约为712毫米。
(7)商丘运河美女照片扩展阅读:
商丘地理位置:
商丘,简称“商”或“宋”,河南省地级市。位于豫鲁苏皖四省辐凑之地,素有"豫东门户"之称。商丘自古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隋唐大运河横贯全境,陇海铁路与京九铁路的普铁高铁、连霍高速与济广高速均在此交会,是国务院规划建设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辖2区、6县、1县级市,面积10704平方公里(2017年)。总人口926.17万人,常住人口732.53万人,生产总值2389.0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2673元(2018年)。
H. 商丘古城里有哪些民间故事或传说
商丘古城的民间传说故事;
1、钻木取火:
在远古时,河南商丘一带是一片森林。在森林中居住的燧人氏,经常捕食野兽,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碰时往往产生火花。
燧人氏从这里受到启发,就以石击石,用产生的火花引燃火绒,生出火来。这种取火法在三十年前的商丘农村还有人在使用。
当时,有一位圣人从鸟啄燧木出现火花而受到启示,就折下燧木枝,钻木取火。他把这种方法教给了人们,人类从此学会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炼等,人类的生活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
2、玄鸟生商:
商是黄河下游的古老的夷人部落,帝喾高辛氏后裔。相传有娀氏女简狄与二女行浴,有玄鸟飞过堕其卵,简狄取而吞食,因而怀孕生契,契为商人始祖,契是商族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第一位男性首领。
5、桃花扇:
李自成攻占北京,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登基,改元弘光,擅权乱政,排挤东林、复社士子。时镇守武昌的宁南侯左良玉以清君侧。
为名兵逼南京,弘光小朝廷恐慌。因左良玉曾得侯方域之父提拔,侯方域遂写信劝阻,却被阮大铖诬陷为暗通叛军,侯方域为避害只身逃往扬州,投奔督师史可法,参赞军务。
阮大铖等逼迫李香君嫁给漕抚田仰,李香君以死相抗,血溅定情诗扇。后杨龙友将扇面血痕点染成桃花图,这就是贯穿全剧的桃花扇的来历。
I. 有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里的美女、帅哥吗
我是夏邑县的帅哥! 报告完毕。
为了确定,本人是夏邑的, 我报几个证。
夏邑有 郭店乡 火电乡 逻辑乡 还有人民医院, 自由空间网吧
还有力达水岸名都 德克士 摩登经典 小东北 土菜馆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