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罗布泊图片
😊
2. 被称为神秘禁地的罗布泊,究竟有哪些秘密
罗布泊曾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巨型湖泊,巅峰时期推测湖面有2万平方公里,1928年测量时也有3100平方公里,是当时中国第二大内陆湖,仅次于青海湖。因后来上游塔里木河、孔雀河等河水被抽走,入湖水量骤减,罗布泊就开始干涸,上世纪70年代完全干涸。干涸了的罗布泊从卫星图片来看就像人类耳朵的形状,所以又有“地球之耳”的外号,又被称作“死亡之海”。
没想到吧,你竟是这样的罗布泊。
3. 罗布泊的图片
4. 罗布泊神秘遗骸为何会携带1960年的报纸
罗布泊是中国最神秘的地方,发生过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前有双鱼玉佩,后又彭加木神秘失踪,而前不久一则特殊的寻亲消息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在罗布泊的茫茫沙漠中发现了一具50多年的遗骸,这具遗骸身上到底隐藏了什么样的秘密呢?
罗布泊三大谜团:
谜团一、为何携带1960年《洛阳日报》?
茫崖警方根据死者穿棉工衣、信件邮戳和随身携带的《洛阳日报》,推测“李中华”死亡时间为1960年9月至1961年4月,那么,这是否与当年的核试验工作有关呢?对此,洛阳当地媒体记者曾找到当地的李良玺、高诚莲夫妇,两人当年曾到位于罗布泊西端的马兰基地参与我国首次核试验工作。据两人回忆,在上世纪60年代,曾有好几支驻洛部队奔赴新疆和青海参与我国首次核试验。今年75岁的李良玺就是1960年8月3日从定鼎南路的洛阳日报社旧址出发前往新疆的。
“在我们一起去的200多人中,我记得并没有四川人。但另一支前往青海的部队中有不少四川人。”李良玺回忆说。两位老人看了“李中华”的遗物图片后,其中的一张防风镜图片引起了高诚莲老人的关注,“这个防风镜与我们部队配发的防风镜太像了。”高诚莲说,她在马兰基地12年,对部队的东西很熟悉。罗布泊风沙很大,几乎不下雨,很容易迷失方向,防风镜是必备之物。
5. 谁知道罗布泊的图片
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人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l OOO多平方公里水域。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儿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着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6. 罗布泊大耳朵是怎么回事它是怎样形成的
从太空中观测罗布泊的形状,看起来像一只人类的耳朵,而且非常形象,不但具有耳垂而伦,而且就连耳孔也一应俱全,早在1972年美国拉萨的卫星在拍摄地球图片的时候,就发现了罗布泊的耳朵形状,不过一直到今天这只地球这样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科学家却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罗布泊地带荒凉贫瘠,而且人烟稀少,所以中国第1枚原子弹就是在这里成功试爆的,根据数据显示,短短32年的时间,俄布克一共进行了54次核试验,这也为国家的科技发展提供了很多的数据支持。虽然罗布泊充满神秘,但它始终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探险家,希望未来有一天关于轮回的秘密都会被找到答案。
7. 罗布泊的简介和图片
罗布泊简介
罗布泊,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海拔780米,面积约2400 ̄3000多平方公里,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着称于世。
古罗布泊诞生于第三世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200万年以上,广阔的湖泊沉积区和盐漠,都曾是它的领域范围,面积在2万平方公里以上。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湖盆自南向北倾抬升,被分隔成几块洼地。现在的罗布泊是位于北面最低、最大的一个洼地,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古代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河流,源源注入罗布洼地形成湖泊。历史上,罗布泊最大面积为5350平方公里。民国31年(1942),在苏制1、50万地形图上量得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1958年,我国分省地图标定面积为2570平方公里。1962年,航测的1、20万地形图上其面积为660平方公里。1972年,最后干涸部分为450平方公里。
注入罗布泊的诸水,主要有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和米兰河等,同时也部分地受到祁连山冰川融水的补给,融水从东面通过疏勒河注入湖泊中。此外,还有阿尔金山北麓各季节性河流流水注入。这些河在注入罗布泊时,在沿途留下一片片湖泊,如众星拱月,环卫着罗布泊,其中最大的为罗布泊南面的喀拉和顺湖与台特玛湖。
台特玛湖、喀拉和顺湖与罗布泊之间都有河道沟通。当塔里木河和车尔臣河注入台特玛湖后,可沿塔里木河尾闾下延散流河床流入喀拉和顺湖。喀拉和顺湖和罗布泊之间,有一条40公里和的河道,出口处河宽800米,河床深1米,入罗布泊时呈散流状,河床深30-50厘米,两湖高差为10米。
罗布泊曾有过许多名称,自先秦以来,有的因它的特点而得名,如泑泽、盐泽、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等;此外,还有辅日海、临海、纳缚波等名。元代以后,称罗布淖尔,“罗布”地地点,古维吾尔语意为聚水之地;“淖尔”,系蒙古语,意为湖泊,二者总语意为聚水之湖。
罗布泊湖区,自古因流沙、雅丹、盐壳的包锁阻隔,道路艰险,人迹罕至,是一块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第一次用文字记载了罗布泊的位置和它的水源:“不周之山,北望诸毗邻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之所潜也。”指明罗布泊(泑泽)在葱岭(不周之山)之东。”敦薨之水西流注入泑泽,盖乱河自西南注也。”前者即今开都河、孔雀河水系;后者即来自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各河流。“乱河”者,反映了当时河流交织,纵横成网的情景。
汉代,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它的丰盈,使人猜测它“潜行地下,南出积石为中国河也。”这种误认为罗布泊是黄河上源的观点,由先秦至清末,流传了两千多年。至公元4世纪,曾经是“水大波深必讯”的罗布泊西之楼兰,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清代末叶,罗布泊水涨时仅“东西长八九十公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区区一小湖。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径注罗布泊,至50年代,湖的面积又达两千多平方公里。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干预,到1972年最终导致了罗布泊的干涸。近40年,湖泊汇流区耕地面积急剧增大,用水量成倍增加,孔雀河上游逐渐修筑了十多个大坝,从阿克苏、沙木依曼、亚木依曼、亚汗尔、劳改农场、马固诺尔,到老麻扎,就有6个拦河大坝,将孔雀河水引入农垦灌区。其次,在塔里木河源各主要河道中下游兴建了众多水库,拦截了河水,在塔里木盆地建成使用的大中小型水库达206座,仅塔里木河干流上就建成大中型大库19座,基本上拦截了塔里木河水。1962年,在下游上段修建的大西海子水库,实际已经变成塔里木河的尾闾,使塔里木河缩短180多公里。60年代终因塔里木河、孔雀河二河下游断流,使罗布泊断了水源,渐渐干涸,湖盆区变成了白茫茫的盐壳地,湖滨区植物枯死,塔里木河与孔雀河下游成了风沙活动的场所。
近代,一些进入罗布泊的外国人把罗布泊说成是“游移湖”。1876年,沙俄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在塔里木河下游考察后,以其片面之见,错误地认定喀拉和顺湖即中国古籍所记罗布泊。他的学生科兹洛夫和英国的斯坦因支持他的看法。德国地理学家范李希霍芬却持反对的观点。接着瑞典人斯文赫定系统地提出了一套关于罗布泊“游移”的理论,认为它南北游移的周斯是1500年,是由于湖底周斯性沉积抬升和风蚀降低的结果。这种游移传说,曾长期为中外学者所接受。除斯文赫定外,美国人亨亨顿提出了“盈亏湖”的理论,中国学者陈宗器发表了“交替湖”的观点,而苏联地质学家西尼村则试图用构造运动来作解释。围绕罗布泊游移问题的争论,延续了一个世纪。根据我国古籍记载,由行秦至清,对罗布泊方位的记载基本是一致的,清代的《西域水道记》《河源纪略》、《舆地经纬度里表》等都准确载明,罗布泊在北纬40℃~41℃之间。台特玛湖、喀拉和顺湖至罗布泊之间的高差确定了它不可能产生自北向南游移。通过我国科学家近年实地考察,证实了罗布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点和集流区,湖水不会倒流;入湖泥沙很少(湖底沉积物3600年仅1.5米),干涸后变成坚固的盐壳,短期内湖底地形不会剧烈变化。对湖底沉积物通过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证明,罗布泊长期是塔里木盆地汇水中心。这说明,游移说是不切实际的推断。
两千多年来,不少中外探险家来罗布泊考察,写下了许多专着和名篇,发表了一少有关罗布泊的报道。但是,由于各种局限和偏见,也制造了许多讹误,为罗布泊抹上了神秘的色彩。近年,在我国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下,才揭开了罗布泊并不游移的真相。
8. 四川男子曾离奇消失,50年后被人在罗布泊意外发现,他经历了啥
引言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有一种人类精神名为“探险精神”。探险是对未知领域摸索的过程,一般指的是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探险精神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人类群体之中,这也许是人类的本性,人类在对自然、科学等的探索过程中,产生了一种自豪感与成就感,这不断地激发着人类向前进步、向未知领域探索的欲望,从而,人类社会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类人,他们极具探险精神,成为了探险领域之中的“风向标”,也就是人们口中的探险家。
结语
探险的意义十分重大,其探险本身也充满着魅力。但是,凡事都应该适可而止,若是不具备专业的求生技能,盲目地追求探险所带来的新鲜感与刺激感,就很可能遭遇危险,甚至丢失自己的性命,而这显然是不值得的。
9. 罗布泊的资料
罗布泊(维吾尔语:لوپنۇر,蒙古语:Лоп Нуур,古称盐泽、泑泽、蒲昌海、牢兰海、洛普池、辅日海、临海、洛普池、罗布池等,蒙古语及维吾尔语称“罗布淖尔、罗布诺尔”,意思是“汇入多水之湖”)
罗布泊是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塔里木盆地东边、若羌县以北的一个已干涸的咸水湖,塔里木河的尾闾湖。
据1928年的测量,面积曾达到3100平方公里,曾经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当时仅次于青海省的青海湖,至1962年完全干涸,成为一处戈壁,不过直至21世纪时许多的新地图仍旧未更正其消失的区域,因此看到的是20世纪时罗布泊的水域范围与形状。
干涸了的罗布泊从卫星图片来看就像人类耳朵的形状,所以又有“地球之耳”的外号。
(9)罗布泊男人图片扩展阅读:
第一个至罗布泊的中国考古学家是于1930年代两度前往的黄文弼,他在这一带发现了七十多枚汉文木简,其中有四枚写有西汉纪年,他将此地命名“土垠”,1980年时,中国科学家彭加木在此地进行科学考察时为找寻水源失踪。
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6月的暑热季节徒步孤身探险中因热衰竭死亡。
罗布泊有全中国最丰富的钾盐矿藏资源,罗布泊地区北部钾盐储量2.5亿吨以上,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钾盐矿中最大的一个超大型钾盐矿。
1999年开始,中国国营的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公司在此处开辟大型露天盐矿,公司所在地罗布泊镇目前已取代格尔木成为中国最大的钾盐生产基地。
10. 中国的罗布泊在哪
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塔里木盆地东边、若羌县以北的一个已干涸的咸水湖,塔里木河的尾闾湖。
在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最低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东缘,若羌县北部,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东南部,中心位于北纬40.5°,东经90.3°。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汇集于此,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面积约2400-3000平方公里。
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着名的“丝绸之路”咽喉,之后由于气候变迁及人类水利工程影响,导致上游来水减少,直至干涸,现仅为大片盐壳
(10)罗布泊男人图片扩展阅读:
名字由来
罗布泊(维吾尔语:لوپنۇر,蒙古语:Лоп Нуур,古称盐泽、泑泽、蒲昌海、牢兰海、洛普池、辅日海、临海、洛普池、罗布池等,蒙古语及维吾尔语称“罗布淖尔、罗布诺尔”,意思是“汇入多水之湖”)。‘
历史
据1928年的测量,面积曾达到3100平方公里,曾经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当时仅次于青海省的青海湖,至1962年完全干涸,成为一处戈壁。
不过直至21世纪时许多的新地图仍旧未更正其消失的区域,因此看到的是20世纪时罗布泊的水域范围与形状。干涸了的罗布泊从卫星图片来看就像人类耳朵的形状,所以又有“地球之耳”的外号。
罗布泊由于风吹造成湖床淤沙和河流的水量变化,其位置在历史上屡有变动。在历史上,它曾接纳从塔里木盆地流来的众河之水:西部主要有塔里木河、孔雀河和车尔臣河;东部主要有甘肃的疏勒河。
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罗布泊西边发现着名的楼兰古城遗迹,而在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瑞典考古家贝格曼发现至少有3000年历史的小河古墓群,有棺材千口以上。
第一个至罗布泊的中国考古学家是于1930年代两度前往的黄文弼,他在这一带发现了七十多枚汉文木简,其中有四枚写有西汉纪年,他将此地命名“土垠”,1980年时,中国科学家彭加木在此地进行科学考察时失踪。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孤身探险中死亡。
核试验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罗布泊地区成功试爆了第一枚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
1964-1996年,罗布泊一共进行过45次核试验,其中23次是大气核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