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彝族男生怎么样
我调查了西昌俄木惹古家一些彝族男子和汉族女子结婚的家庭,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的存在:在结婚头几年,两人小日子过得美美满满,和和睦睦,即使生活中难免出现争吵也会很快平息,但是这种现象并不能维持多久,几年后,家庭的矛盾渐渐升级,直到最后离婚,即使孩子还小,即使两人的感情曾经是多么的深厚。这种现象很大的原因是来自男方家的,彝族的生活习惯和观念使我们有一种大家族思想,并且根深蒂固,这样一来,大家族出现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了,不能不管也不得不管。而汉族家庭通常在结婚后就是小家庭的事,所以思考的方向也就不同。一旦成家立业,男方家的人或者事就必须参与了,一个大家族的事自然会多。刚开始女方会因为爱情或者家庭的原因都顺着男方,但是日子久了事多了,难免会出现不愿甚至厌恶的情绪,在加上沟通交流方面出现不和谐的原因,争吵不免升级,多了久了,争吵已经不管用了,可以到出手之类的级别。在这调查的10个家庭中,最后没有离婚的有2家,剩余8家全部离婚,从前的恩爱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是单亲孩子和支离破碎的家。 这里面的原因很多很多,但是为什么会离婚,有的人说彝族男子太大男人主义,有的人说汉族太小气,只会管自家的事,不顾他人的感受。我们暂且不去谈论这中间鸡毛蒜皮的问题.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男方家很有钱,很多事其实钱就可以解决,钱多了,办起事来自然是快且顺利,女方也不会太在意,反正出点钱就可以解决。但事实上不是每一个男方家经济条件都比较好,更何况钱在多也不敢保证都能解决还让心情不受影响,所以争吵是难免出现的。 现在的年轻人自由恋爱多了,和汉族女子结婚的事也会比较多起来,我们需要讨论的是假如我们遇到了这样的事该怎么办?这种现象出现的并且升级的具体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
2. 彝族男人都害羞吗
什么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彝族男人也不一定都害羞。男人害羞不害羞跟他的性格有关系跟什么民族没有关系。不管是什么人遇到干那事肯定会害羞的。
3. 四位少数民族的男神,第一位最男人,最后一位帅到没有
蒲巴甲(藏族)
杨迪(羌族)
朱宏嘉(回族)
吉杰(彝族)
洛桑.尼玛(藏族)
江奇霖(彝族)
吉克皓(彝族)
还有好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4. 彝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1、服饰
红河地区彝族男子服饰多为对襟、短衣、长裤。妇女服饰款式多,既有长衫,也有中长衫和短装,大多外套坎肩,系围裙,头饰琳琅满目,尤喜以银泡、绒线做花为饰。图案以自然纹为多,几何纹次之。
滇东南地区彝族女装款式为右襟或对襟上衣、长裤,个别地区着裙。男装为对襟衣,外套坎肩,着宽档裤。服饰工艺有挑花、刺绣、镶补、蜡染等。
2、饮食
彝族主食型食物为薯仔、玉米、荞麦、大米等。副食型食物有肉食类、豆类、蔬菜类、调料类、饮料类。
彝族的酒主要有坛坛酒(又称咂酒)、桶酒、水酒等。凉山彝族喜吸兰花烟,其它地区彝族喜吸叶子烟。许多彝族地区有饮茶的习惯,茶从汉区输入,但也有自种的,如贵州水城玉舍一带彝族就擅长种茶,饮前将茶放在一个小罐中烤香,而后再放水煮开食用,称为“烤茶”。
3、丧葬
大部分地区彝族实行土葬,凉山彝族实行火葬,葬后,就地挖土、石盖严,或将骨灰装入袋,用马驮藏于岩穴。此后,要为死者举行“安灵”仪式,用一寸左右的竹子,外包白羊毛,缠红线,装进长五寸、挖有槽的木棒内,再用麻皮缠,削尖木棒两端,挂在一块竹篾笆上,灵牌便做成了,彝语称为“马都”。
4、婚姻仪式
彝族的婚礼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习俗,如泼水、抹黑脸、哭嫁、新娘婚前禁食、婚后“坐家”等。彝族男女婚前要举行订婚仪式,订婚时要先取吉兆合婚,男女双方各杀一头猪,取胆、胰观看,以胆色澄黄、胰大直肥为吉,若胰脏卷曲则为凶,表示不能相配。
5、家庭地位
彝族家庭以父权为核心,在彝族家庭中,实行父子联名制和财产父系继承的原则,儿子婚后即另立门户,只有幼子婚后与父母同住。
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十分低下,只有家政的支配权,没有参与财产分配的权利,也不能参加重要的社交活动。男子是一家之主,拥有家产决定权和子女婚姻决定权。新中国成立后,这一现象得到改变,妇女地位逐渐提高,男女平等的意识已深入到彝族家庭。
5. 为什么不能碰彝族男孩的额头
彝族男人的额头是他们的“天菩萨”。彝族男子的“天菩萨”发型,是原始宗教崇拜的产物。在一个彝族男子的一生中,“天菩萨”发型要经历了几次变化。
小孩和未婚男子,在头顶前蓄一撮长发,彝语称“如比”,是男魂居住的地方。结婚后的男子,请人在头顶梳辫子,辫子较短小,盘于头上,称“如且”。男人死时,如有子女,则把头前头发打成尖状物形,称“天菩萨”。而今,一般人不分阶段,把彝族男子发型统称“天菩萨”。
(5)彝族男人图片扩展阅读
彝族群众最恨别人叫他们“老彝胞”和“蛮子”,他们认为这种称呼是对他们的最大污辱。到彝族群众家里作客,要坐在锅庄(即火塘)的上方或右方,不能坐在堆放东西和睡觉的下方和左方。忌用脚踏在锅庄上,更不准从锅庄上和堆放的柴上跳过。
彝族对待客人、一般都用酒肉盛情款待。他们给你东西吃,你必须吃,即使不会喝酒也要少喝一点,表示谢意。不然,就认为你看不起他们。彝家给你吃的东西,只准在那里吃,不准带走。否则,就会说你对人不讲义气
6. 彝族人帽子上面的像牛角似的是做什么用的
英雄结,传统的彝族头饰,长期的服饰历史发展而来,有勇敢之意,区别于女性头饰。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将其命名为‘英雄结’。
用长约三尺的青布或蓝布缠头,缠时必缠一根成锥形的缠束立于前方,被称作“英雄结”。用来表示彝族男人英勇威武的气概,据说扎“英雄结”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另外身上斜挎用细牛筋编织而成的佩带(古时用于挂系战刀)称之为“英雄带”,在左耳上戴一串用红丝线穿缀起来的红黄色耳珠.由于年龄不同,“英雄结”之缠状也有所区别。
年轻人“英雄结”又细又长,直竖于左前方,以示年轻人生机;老年人“英雄结”偏短,昂立于左前方,以示老成持重,从其头饰形状来看,就很象一只翱翔于天空的大雄鹰。
彝族成年女子,头戴叠帕,身穿高领窄袖紧身斜扣短衣,主要特征在下身的百褶裙子上。彝女裙子以棉布或者纱布缝制,三节合成,中间用红、黄色或花色,上下两节用素色(黑色),下节缝作若干褶纹,一拖到底,俗称“百褶裙”,走路或跳舞时,“百褶裙”彩色褶纹撒开,就象孔雀开屏,因此彝族女子有象孔雀之说。
(6)彝族男人图片扩展阅读:
彝族的来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北来说、南来说、东来说和云南土着说等,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北来说。据汉文和彝文历史资料记载,彝族先民与分布于西部的古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
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初期,彝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大约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两个区域。在这些地区居住着称为“邛都”、“昆明”、“劳浸”“靡莫”和“滇”等从事农业或游牧的部落。根据彝族的历史传说,其祖先在远古时代居住在“邛之卤”,后来才南下到“诺以”、“曲以”两水沿岸(即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
大约在公元3世纪以后,彝族的先民已经从安宁河流域、金沙江两岸、云南滇池、哀牢山等地逐渐扩展到滇东北、滇南、黔西北及广西西北部。由于彝族先民定居西南后,曾不断与其他民族融合,如古代南方的濮人后裔就有许多成为了今天的彝族。贵州古彝文典籍《西南彝志》中就有许多关于“濮变彝”的记载。同时,古代彝族居住的地区,又分布着彝语支的其他许多部落。因此,彝族在历史上的名称十分复杂。
7. 彝族男人擦尔瓦
擦尔瓦
彝语音译,意为“披毡”。彝族传统服饰。流行于四川大小凉山。用羊毛编织或编制成,有较好的保温避水性能。无领无袖,象一口钟,下端缀长穗,长到膝下,颜色多为黑色。彝族男女老少都爱穿,终年不离身。夜间用它作被盖,不论在家居住,还是野外宿营,均可席地而铺,裹着睡觉。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1196620003&tn=imagedetail&word=擦尔瓦&in=2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172336053&tn=imagedetail&word=擦尔瓦&in=1
8. 彝族男人的图片
http://www.sznanke.com/life/26660.html
http://www.hanimages.com/005985.html
上面有图,自己看。
9. 男人缠头巾就一个角的中国人是什么族
这是彝族的
彝族男子头上缠着青蓝色棉布或丝织头帕,头帕的头端多成一尖锥状,偏鉴于额前左方,彝语称为“兹提”、汉语名“英雄结”。青年人多将英雄结扎得细长而挺拔,以示勇武,而老年人往往是粗似螺髻,以表老成。
10. 彝族男子头饰
是彝族的,叫英雄结不叫英雄角!
彝族男子,上衣为窄袖斜扣短衣,下穿大脚裤,最突出特征在其头上缠的头帕上。用长约三尺的青布或蓝布缠头,缠时必缠一根成锥形的缠束立于前方,被称作“英雄结”。用来表示彝族男人英勇威武的气概,据说扎“英雄结”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另外身上斜挎用细牛筋编织而成的佩带(古时用于挂系战刀)称之为“英雄带”,在左耳上戴一串用红丝线穿缀起来的红黄色耳珠.由于年龄不同,“英雄结”之缠状也有所区别。年轻人“英雄结”又细又长,直竖于左前方,以示年轻人生机;老年人“英雄结”偏短,昂立于左前方,以示老成持重,从其头饰形状来看,就很象一只翱翔于天空的大雄鹰。
彝语称英雄结为“祝题”。《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国,东接交阯,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其人皆椎结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其中“人皆椎结”,指的就是古代彝族先民的头髻,即英雄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