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侗族姑娘深情的望着我,对我唱情歌
喜欢上你了,你的桃花运来了,我想是。要把握住机会哦。
2. 侗族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标准英文译名:Kam Grand Choirs)是中国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其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含今黎平县岩洞、口江、双江、永从、肇兴、水口、龙额及从江县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等乡镇。民间习惯称这些地区为“六洞”、“九洞”。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等。
大歌——侗语称“嘎老”(Gal 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侗族大歌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队)才能演唱,参加演唱的人越多,效果越好。几乎每个侗寨都有歌队,有的侗寨多达10来个歌队。对歌、赛歌一般在“侗年节”、“吃新节”、“春节”等节日。更为有趣的是村与村,寨与寨举行对歌比赛活动。那时,男女青年们不断地用目光相互偷看对方,彼此含情脉脉,他们常常通过唱大歌的这种形式初识相恋,直至结下良缘。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把“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于是他们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歌为乐,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歌与侗家人的社会生活戚戚相关,不可分割,侗族的各种民歌,特别是侗族大歌,便成了他们久唱不衰的一首古歌。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
“汉字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这首侗家的歌谣很清楚地指明了侗族文化的精髓在侗歌。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从古至今,他们叙事、传史、抒情等都是通过口传心授。也正因为如此,侗族文化尽管经受过历史的风风雨雨、人间沧桑,它仍以一枝独秀保存下来,并逐步引起世人的关注。
汉人有字传书本 侗族无字传歌声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据传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主要聚居在中国贵州、湖南、广西、湖北4省,人口约296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主要从事农业和林业生产,而贵州省的黎平县是全国侗族聚居最多的县,有侗族人口35万。侗族不仅民风淳朴,而且也极富创造性,有民谚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桥”。其中的大歌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耳朵和心灵去捕捉与欣赏的侗族特有的民间音乐。
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必须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
侗族大歌“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的。大歌的演唱场合是比较讲究的,除平时训练外,大歌在重大节日、集体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时才能在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里演唱,所以侗族大歌又被称为“鼓楼大歌”。 歌师年逾古稀 大歌后继乏人
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一,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侗族大歌中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新中国成立之前,因侗族无文字,长期以来只能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民间流传,世代相承,鲜为人知。因此有些外国学者在论及中国音乐时妄加断言,称“中国音乐一直是单声部的”(1911年德国莱比锡出版的《中国音乐补遗》,费吾尔着;“中国音乐根本没有多声部进行,更不必谈和声与和弦了”(1933年上海出版社出版的阿尔斯特着的《中国音乐》)。当时的中国音乐家和文化人也很少了解或根本不知道侗族大歌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民间多声部音乐,故无人出来反驳。
其实侗族大歌的形成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这种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音乐像是被隐藏在山林、海洋里的一蔟蔟鲜艳的奇葩和一串串美丽的珍珠,日夜散发出迷人的清香,闪耀着熠熠的光芒。直到解放后全国进行土地改革期间,才为老一辈音乐家肖家驹、郭可诹等发现,并组织音乐工作者深入黎平县侗族山区去收集发掘、记录整理。
1959年10月黎平县侗族民间合唱团组织强大阵容晋京演出,为人们带去有声有色、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在首都舞台上唱响,打破了侗族大歌长期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状态,引起强烈的反响,当时中国唱片社还为侗族大歌录制了唱片。那是侗族大歌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迈出的重要一步。
黎平县的侗族合唱团,从解放以来,已有35名侗家青年男女到过法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唱《侗族大歌》。1986年10月3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府组织侗族合唱团11人,首次出国赴法国巴黎,参加秋季艺术节活动,她们在巴黎夏乐宫演出非常受到欢迎,仅谢幕就达37次。艺术节执行主席马克尔维多,在观看后激动地说:“美极了!美极了!在东方一个仅有百多万人口的侗族能够创造和流传这样古老纯正,如此闪光的艺术,在世界上实为罕见”。
1994年春节文艺晚会和2001年的春节文艺晚会,黎平县侗族大歌队演唱的《蝉之歌》、《布谷催春》等侗族民间的歌曲,从而使黎平县这朵藏在深山里的民间艺术奇葩,名扬海内外。
然而,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正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
侗族大歌的保护和“申遗”
随着侗歌在国内外频频亮相,贵州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对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1984年榕江县,在县里的中小学开展了“侗歌进课堂”实验,其影响力扩展到黎平、从江、锦屏,并辐射到湖南、广西等侗族地区。“侗歌进课堂”前前后后经历了18年的风雨,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没有经费来源、没有制度保证、没有师资支持,使得其在实践中存在一定困难。在从江县高增乡,因外出打工的人增加,歌手存在严重的断层现象,会唱侗族大歌的大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学唱侗歌的已寥寥无几。
自然生态需要保护,人文生态也需要保护。像侗族大歌这样的珍稀“物种”,应当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得到科学有效地抢救和保护。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永远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协调发展、不断进步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居于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和人文理念,黎平县提出了“抢救、保护、继承、发展侗族大歌”的行动计划。
在侗族大歌主要流行地区贵州省黎平县岩洞镇已建立侗族大歌保护试点基地,通过一系列活动建立大歌文化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研究和制定侗族大歌歌手、歌师的奖励及命名政策;将侗族大歌纳入学校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中;发掘、抢救和整理濒临失传的大歌作品,进行文字记载、制作出版物等等工作。
“若不唱歌青春好像流水过/人过三十好似绿叶变枯黄/人生一世多短暂/春秋已度心有余/而力不足/岁月如梭你我各奔前程/此时相聚应永记心中”—这是侗族大歌中一只曲子的歌词大意,充分说明了侗族对于歌曲的热爱。愿这悠扬、神秘,宛如天籁般悦耳的大歌永世长存,也愿这梦幻般的旋律让世人同醉。 侗族地区历史上曾划分为若干个“洞”,每个“洞”管辖一大片地区(若干村寨)。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的洞泛指哪一片地区已经弄不清楚了,但“六洞”、“九洞”、“十洞”却一直沿用。“六洞”以黎平的肇兴皮林和从江的龙图贯洞为中心;“九洞”以从江的增冲、信地为中心;“十洞”以黎平的岩洞、新洞为中心。侗族大砍主要流行在“六洞”、“九洞”、“十洞”地区以及与之毗邻的地区或村寨。榕江县栽麻乡的苗兰、宰荡、加所一带,古属“九洞”范围,也是大歌的流行地区之一。由于演唱场所、表演形式和演唱人员性别及年龄的不同,大歌可分为“鼓楼大”、“声音大歌”、“礼俗大歌”、“叙事大歌”、“儿童大歌”、“戏曲大歌”;或者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等。鼓楼大歌,侗语叫“嘎得楼”,这是不同村寨男女歌队在鼓楼对歌演唱的主要歌种,其它以中心衬词来称谓,有“嗅嗬顶”和“干赛”两种,内容多为情歌。“干赛”是正式对歌的主要曲调,也是“嘎老”的主体,各地男女声都有自己的声腔,多以流行地区来命名,如“嘎兰”(苗兰的歌)、“嘎滴”(曹滴洞的歌)、“嘎宰荡”(宰荡的歌)等。声音大歌,侗语叫“嘎唆”(al soh),它不是鼓楼对歌的主要歌种,而是对歌过程中的精彩插曲。多数是应听众的要求或歌队为了显示自己的嗓音才演唱,俗称“换嗓子”。声音大歌歌词短小,以展示音乐曲调为主,常常摹仿虫鸣鸟叫,接腔时由几个歌手轮换唱高音,此起彼伏,优美动听,最能发挥歌队的整体演唱水平。从音乐的角度看,声音大歌是侗族多声歌精华中的精华。歌名常冠以鱼虫鸟兽或季节时会的名称,如“嘎仑朗”(蝉歌)、“嘎夜”(青蛙歌)、“嘎三月”(三月歌)等。叙事大歌,侗语口叫“嘎君”(al jenh)或“嘎尽”(aI jebl)。它既是民歌的一种,也是曲艺的一种。按歌词体裁,可分为唱故事的“嘎君”和道理的“嘎乡”两种;按音乐唱腔,可分为“嘎君”和“嘎尽”两种。歌名常以故事的主要人物名字或中心内容来命名,如《珠郎娘美》、《金汉列美》、《孝顺父母》、《劝懒人》等。礼俗大歌,侗语叫“嘎礼乡”(al liix xangh),是各种礼俗场合演唱的多声歌的总称。一般分为“拦路歌”、“酒礼歌”、“踩堂歌”三种均由领唱和合唱构成。儿童大歌,侗语叫“嘎腊温”(al lagx uns),这是儿重游戏娱乐时唱的多声歌。歌词短小,曲调欢快,以齐唱为主,合唱为辅。歌名多根据内容来定,如“蚂蚁歌”、“小山羊”、“探外婆”等。戏曲大歌,侗语叫“嘎瓦”(al wagx),是侗戏演出时唱的多声歌。多用于一出戏的开场或收场,或是仙人、官人出现的场面,由前台、后台的演职员一起唱,气氛热烈。没有固定的歌名。“嘎老”之所以叫做大歌,一是它要由侗族民间合唱队来演唱;二是它有两个声部;三是它的五式演唱是在鼓楼当着众人放声歌唱;四是歌词长大,长歌四五十分钟才唱完一首,往往给人以“长歌闭目”的感觉。
大歌流行地区村村寨寨都有大歌队,这些大歌队都是民间业余组织。由男女自由组合,少者四五人,多者十多人不等。男女歌队又按年龄分为:儿重歌队、少年歌队、青年歌队、成年歌队、老年歌队等。 儿童歌队
是在歌师或歌兄歌姐的指导下,接受大歌的启蒙训练,以学唱童声大歌为主,也兼学别的大歌,培养兴趣。
少年歌队
是在歌师或歌兄歌姐的指导下,开始全面的大歌训练,少女歌队往往边纺纱、做针线活,边学歌练歌,各种歌种都要学,为对歌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有客队进寨对歌,就站在旁边见习。
青年歌队
是在歌师的指导下,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大歌曲调和唱词,具有较高的演唱技能,是本寨与客队对歌的主力,有时亦主动出访别的村寨。成年歌队,平常协助歌师对歌弟歌妹进行训练,当好青年歌队的参谋,是青年歌队强有力的后盾。
老年歌队
主要为青少年歌队作示范,亦是老有所乐的需要,以唱叙事大歌为主。歌队中最有名望的是歌师,他们是歌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般年龄较大,阅历较为丰富。歌师应具备下列条件:一是原来就是优秀歌手,久经对歌的锻炼;二是精通各种大歌和演唱方法;三是掌握大量的歌词,并能改编和即兴创作;四是作风正派,为人师表,有组织领导能力;五是有奉献精神。歌师是侗族人民中最有民族文化知识的人,最受人们尊敬和爱戴。为弘扬侗族的优秀音乐文化,格江县文化部门,把民族音乐引进学校。并在车江小学建立金蝉侗族少儿艺术团,以学习演唱侗族童声大歌和其他优秀民歌为己任。取得显着的成绩,成为侗乡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面旗帜。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文声复调合唱歌曲,除少数地区男声演唱鼓楼大歌时用三弦大琵琶伴奏外,其余均为无伴奏十天指挥合唱。大歌的基础调式属自然五声羽讨式。但亦有调式转换的情况。常见的音程关系是三度、五度、四度、七度、二度,极少六度,不用八度和其他变化音程。其中三度是大歌女声复调中的基本音程关系,而三度无论大小都是协和音程。对四度、七度、二度等不完全协和或不协和音程的出现,侗家人亦很习惯。大歌基本上是两个声音,低音部是主要声部,由众人齐唱;高音都是派生的,由一人领唱或由多人轮流领唱,这是大歌的一个特点,也是侗族人民对民间合唱的一种创造。特别是演唱声音大歌时,衬腔由几个歌手轮流领唱,模拟虫鸣鸟叫,此起彼伏,不仅使歌声连绵不断,同时求得音质、音色、音量的对比。而低音都转入一个长主低续音,退到从属的作为背景的地位,把主角让给高声冲击,让它自由地发挥。“侗族大歌”是中国最早发现、最早搬上舞台、最早编辑出版、最早在世界上演出并受到世界音乐界所瞩目的一个歌种。这样一种美好的音乐确实代表了我们国家的一个方面的水平。世界上曾经有这么一个论调:中国只有单声音乐,中国音乐是单线条地思维的。事实上我们中华民族有丰富的多声部音乐,侗族大歌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侗族大歌的存在和发展,是侗族人民的骄傲,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3. 侗族民歌的拦路歌
拦路歌是多姿多彩的侗族民歌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品种,运用于多种不同的场合。在三江侗族婚礼中,新娘三朝回门,从夫家回娘家时,男方寨上派出一支队伍陪伴新娘前往女方寨子。女方寨上用纺车、织布机、油茶滤、杉木尾、禾杆草、干辣椒、柚子枝叶、竹篓、鸡笼、木马、风车之类,一步步堵塞路口,歌手摆开阵势,众多亲围看助威。双方对唱“拦路歌”和“开路歌”。男方队伍唱对一样,女方寨上搬开一样,最后路障全部撤除,迎客进寨。在广西三江、龙胜一带,“月也”时,客寨芦笙队来到主寨寨外,主寨也用侗家生活和劳动中的各种用具和杂物,设下重重路障。主客双方摆开歌阵,比婚礼中所唱更醋畅尽欢。在这个场合比歌才,比知识,比机智,也增友谊,先对象,育爱情。客队唱歌答对一样,主寨撤走一样,如果客队答不出歌,可以燃放鞭炮向主寨表示敬意,主寨也就尽撤路障,迎客进出寨。
4. 侗族舞蹈啰吔舞简介!
解放后,侗族文人音乐舞蹈取得了很大成就,在音乐方面,侗族张中笑、龙明洪、杨秀昭、肖枚、刘兰平、龙庭才、张勇、吴定帮、吴支柱、吴玉莲等有较大影响,在舞蹈方面,侗族吴少光等人有较大贡献。
张中笑(天柱县人)主要作品有:大型歌剧《人民战士》曲作主笔、中型舞剧《刘英俊》曲作主笔、电视剧《起步》、《花溪的春天》等曲作者。1979年后,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省市的20多家刊物、电台、电视台、唱片社发表歌曲、曲作150余篇,代表作有《黄果树瀑布》、《四季花歌》等。他的作品先后获全国奖8个,省级奖19个。另外撰有《歌曲作法》书稿十余万字,其中部分章节已公开发表,编辑出版了《贵州彝族民歌选》专辑(贵州人民出版社),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龙明洪(天柱县人)创作舞蹈剧《桔子红了》、《苗山巡逻》、《放鸽桥畔》、《炉火更红》、《春之歌》、《红军卫生员》、《星光》等音乐16部;创作歌剧、话剧、电视片配乐曲9部。创作歌曲100余首,其中《杉木深处侗家歌》、《金凤展翅》、《金色的地毯》等50多首已公开发表或演出。其理论着作主要有《艺术民主三题》、《关于现代派音乐的摘录与讨论》、《论调外和声》等。他创作的音乐、歌曲9次获省市和全国奖;经他配乐曲的电视片《高原彝家》于1984年3月获全国民族优秀节日二等奖,并被译成英、法、日三种文字,发行30多个国家。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杨秀昭(天柱县人)已创作《四月八组曲》、《春暖花开三月三》等各种体裁的器乐、声乐作品及歌剧、舞剧、电视音乐共100余首(部);编有教材《乐队配器法》、《管弦乐织体写作》两部,与人合作出版专着一部。其中论文《中立音与中调式应在音乐创作中占有一席》在广西音协主办的“音乐创作民族风格论文评奖活动”中获一等奖;本人专着《广西少数民族乐器考》、论文《论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中的中立音与中调式》分别获广西艺术学院首届科研、创作、表演评选二等、三等奖。他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基础理论、包括民族音乐学、乐器学、乐律学等都作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有独特见解。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肖枚(女、天柱县人),歌唱演员,1984年10月参加全国青年歌手第二届电视大奖赛。获北京赛区中直机关优胜二等奖。1985年12月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声乐比赛获“金凤奖”(一等奖)。1986年6月参加全国青年歌手第二届电视大奖赛获“优秀演唱”奖。1987年5月参加全国“健牌杯”广播歌曲大奖赛获“优秀演唱奖”。1986—1989年中国唱片公司出版她演唱的专辑磁带三盒、拼盒10余盒,获全国第一届盒磁带比赛银奖。现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刘兰平(女,天柱县人)1983年8月在贵阳举办的第三届“花溪之夏”音乐会上,她独唱的《清水江摇篮曲》获二等奖;1985年元月参加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星期音乐会”上获“侗族歌手”称号。
龙庭才(天柱县人)在黔东南州歌舞团从事作曲工作,现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中国音乐家协会贵州分会、贵州音乐文学学会、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会会员。他从小受家乡民间音乐的熏陶,在工作中又搜集了大量的侗族民间音乐曲调。1978—1987年,创作了《同志也请到侗家吃油茶》、《侗家花桥美》、《侗乡处处琵琶声》、《请来侗寨看花开》、《侗乡放排歌》、《你若真心爱阿妹》、《苗岭,我可爱的故乡》、《谁不把我林场夸》、《苗家寨前一条河》等歌曲;创作的器乐曲有《苗岭新年好》(二胡齐奏)、《侗乡新曲》、《侗寨变了样》、《我从侗乡来》、《山寨之夜》,创作的舞蹈音乐有《小伙伴》、《清水姑娘》、《新苗》、《采杉种》等80余首,其中获奖18个。同时,收集整理民间乐曲100余首,民间乐曲10余首,还发表了《浅谈侗族玩山歌》、《锦屏县启蒙区民歌调查》、《报京侗族民歌浅析》、《北部方言侗族地区民歌简述》等研究和介绍侗族音乐的学术论文。
张勇(榕江县人),吴定帮(黎平县人)等人,自幼生长在南部方言侗族农村,对侗族大歌、琵琶歌以及侗戏的编导演出具有丰富的经验,他们虚心向汉族音乐戏曲界学习,对侗歌、侗戏的改革作了大量的工作培训,辅导了一大批侗族青年演员。他们先后将各种侗歌曲调熔入戏曲之中,改变了侗族传统戏剧过去单调的几种表演方式和唱法,对侗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吴少光(三穗县人),他在舞蹈编导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作品《苗族木鼓舞》获国家文化部及国家民委优秀表演奖;与人合编导的《斗鸟》获贵州省文化出版社一等奖;《银项圈》获三等奖;《花帕》获贵州省文化出版社、中国舞蹈家协会贵州分会颁发全省舞蹈选调演出编导三等奖;创作的《放鸭歌》(词)在贵州省农村歌曲征集活动中获三等奖,《天上有颗星》获全省少年儿童歌曲纪念奖。《请来侗寨看花开》(词)获贵州省第一届《苗岭之声》音乐节创作奖。此外,还在《舞蹈艺术》等发表了《谈苗族舞蹈动作中的“腰”》等学术论文。1986年加入了中国舞蹈家协会少数民族舞蹈研究会,并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部《舞蹈艺术》编辑部聘请为“《舞蹈艺术》之友”。
侗族青年女演员吴玉连(黎平县人)、杨水先(从江县人)、陆金连(黎平县人)、吴杏兰(榕江县人)等在侗族大歌、琵琶歌的唱法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曾先后在国内外的演出场合中得到较高的评价。 赵县的挎鼓(又名背灯挎鼓),是一种很别致的民间舞蹈。表演者背上背着一盏特制的龙灯或西瓜灯,将鼓挎在腰间,双捶击打圆鼓。时而欢腾跳跃,时而旋转着敲打着轻快有序的鼓点。每值灯节之夜,数以百计的“背灯挎鼓”涌上街头,排成一字长蛇阵,在鼓乐声中,灯火之下,于欢乐的人群中往来穿梭表演。表演者与观赏者融为一体,共同享受着一种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的喜悦,增强了喜庆的节日气氛。<
5. 侗族民歌都有哪些分类
侗族民歌在两个方言区有较大差异。贵州天柱、锦屏、湖南新晃、靖县一带的北部方言区,主要流行单声部民歌。有山歌、玩山歌、酒歌、仪式歌等类别。
山歌,侗语叫“阿高井”,意为“高坡歌”。即兴编唱于山涧野外。曲调高亢,音域宽广。内容多与劳动、爱情有关。
玩山歌,是男女青年在约定的日子上山相会时对唱的情歌。玩山歌主要以未婚青年择偶寻情为目的。已婚青年则将其作为娱乐,展示歌唱才能。玩山歌有一整套歌曲,简直就是这一风俗全过程的记录。如“约日子歌”、“初会歌”、“赞美歌”、“盘答歌”、“试探歌”、“初恋歌”、“嘱咐歌”、“送行歌”、“相思歌”、“信物歌”、“失恋歌”等。玩山歌有对唱、独唱、齐唱等形式,曲调多样。其中有一种叫“白话”的歌,似唱似说,娓娓道(唱)来,倾诉心扉,颇有特色。
贵州黎平、榕江、丛江、广西三江、龙胜、大苗山、湖南通道等地形成的南部方言区,其民歌有大歌、小歌、叙事歌、习俗歌等类别。
侗族大歌是一种二声部同音色合唱歌曲。有女声大歌、男声大歌、童声大歌之分。大歌又分为“鼓楼大歌”、“叙事大歌”、“声音大歌”和“儿童大歌”四类。“鼓楼大歌”一定在侗寨的宝塔状鼓楼里演唱,内容多为情歌。“叙事大歌”有女声唱的“嘎窘”和带有吟诵性风格、男女均可演唱的“噶节卜”之分,主要为叙唱历史,讲述英雄和传说故事的内容。“声音大歌”侗语称为“噶所”,常常以描摹自然声音景观,如流水、鸟啾、蝉鸣,来抒发美好的情感。“儿童大歌”音域较窄,曲调活泼,内容为多为儿童游戏和传授知识。(详见后文“多声部民歌”)
侗族小歌侗语称“嘎拉”,是南部方言区的单声部民歌。是中青年情侣赏月时独唱或对唱的歌曲。小歌有专门的歌唱场所,就是侗寨的“月堂”。多以小嗓轻声曼吟,曲调结构短小,旋律委婉优美。月明之夜,行歌望月,富有浪漫情调。按演唱程序及内容,小歌有“敲门歌”、“探望歌”、“相爱歌”之分;按伴奏乐器,小歌又有“琵琶歌”、“牛腿琴歌”、“笛子歌”之分,徒歌时,则叫“山歌”或“河歌”。
侗族叙事歌侗语称为“嘎锦”。多为歌师自弹自唱的形式。各地的叙事歌曲目十分丰富。内容多讲述侗族先民迁徙、创业的历史,也有讲述其他历史传说故事的。
侗族的习俗歌种类较多,如拦路歌、开路歌、酒歌、赞歌、哭歌等,最有民族特色的当是“拦路歌”、“开路歌”。
唱拦路歌与开路歌有两种民俗背景。一是婚嫁喜庆之时,男方派人到女方村寨接新娘,女方村寨的青年便故意设置路障,或手牵手拦住寨门,用歌唱出拦路的“理由”。此时,对方须以歌作答,谓之“开路”。另一情况是节日时,村寨之间常互相邀请对方歌队来唱歌,并杀猪请酒款待对方,以联络感情,扩大交往。客人来时,东道主寨子的青年就故意拦路,以歌交流。
侗族的酒歌称“嘎靠”,在款待客人的酒宴上唱。
侗族的赞歌种类很多,有赞村寨歌、赞鼓楼歌、赞房屋歌、赞水井歌等,内容十分广泛。
侗族的哭歌是一种丧俗歌。
6. 侗族民歌的歌曲介绍
女:妹不怕,不怕哥屋三个叉;
不怕石头当撑架,不怕白水当香茶;
只要阿哥志气大,家会兴隆人会发。
(张家祯)
凭天凭地同发誓,妹进哥屋才算真情的夫妻;
结成夫妻同劳动,有哥当家一生一世不愁吃。
(徐朝大)
一心一意来连哥,不怕爹娘处罚多;
钢刀拿来当板凳,铁链拿来当裹脚。
男:生也不丢死不丢,要学田里的泥鳅;
泥鳅不怕田干水,两我不怕刀割头。
女:生也莫分死莫分,青藤缠树树缠藤;
哪怕背个烂笆篓,讨米同靠一边门。
男:生也要连死要连,不怕雷打火烧山;
雷打肉身魂不散,阴魂不散结良缘。
(秋 鸿)
女:生也不丢死不丢,哪怕阎王把簿勾;
阎王勾了生死簿,黄土盖面心才服。
男:结成良缘莫分开,生也同生死同埋;
生在阳间共屋坐,死去阴间共灵牌。
(杨世泽) 天上有云才下雨,地上有水才开沟。
花山有路才行走,爱妹才貌哥才求。
(陈再文)
男:求一求二又求三,为哥求得口水于。
不论大小借一样,伸手容易缩手难。
女:嘴巴唱得莲花现,方的也被哥说圆。
这朵细花哥拿去,礼轻义重哥莫嫌。
(杨立中)
男:帕绣飞娥妹送哥,哥将帕子贴心窝。
帕子烂了飞娥在,头发落了心不落。
(秋 鸿)
女:哥要分花为把凭,花才打苞时才青。
季节不到耐烦等,风调面颊再来匀。
(龙燕怡)
男:来到园中百花开,邀姐同心砌花台。
要砌花台从地起,今朝为着借捞来。
女:听哥要跟妹借带,心里害羞想走开。
其实脚走心不走,离开离开又拢来。
男;跟妹借带妹莫急,是为和气不扯皮。
扯根头发准得数,姻缘望靠这—回。
女:送哥带子送哥情,送哥头发送哥心。
带子连着哥心愿,头发连着妹深情。.
男:哥是半天小蜜蜂,—妹是玫瑰带刺蓬。
要摘鲜花刺着手,枉费开得朵朵红.
大江水急轿难架,小溪水浅船难划。
劝妹莫讲推辞话,伞把长了哥难拿。
划把青蔑打背兜,背兜好打口难收。
若妹不借花帕子,伸手容易手难缩。
树到秋来叶转黄,阳雀下蛋满山藏。
藏得这个丢那个,有口无心妹哄朗。
十七十八不攀花,还有几年在娘家。
还有几年娘家坐,船烂江边无人划。
(姚源标)
深泥塘仲裁芋荷,芋荷叶大根又多。
只要真心妹愿意,石板栽花也能活。
妹在河边洗白菜,打落一匹随水来。
哥想捡到花园里,有叶无根不能栽。
(龙永春) 圆亲婆:昨夜灯花来结彩,今朝喜鹊门前飞;
晓处我家喜客到,跑去路口望几回。
女皇客:昨夜接到红书来,笑在眉头喜在怀;
搭赖亲戚看得起,黄金买路来学乖。
圆亲婆:年开月利灯结彩,尊客千里送亲来;
顶风冒雨多辛苦,跋山涉水脚走拜。
主东要我来迎驾,手捧红书乐开怀。
女皇客:一路桃花红鲜鲜,轻脚慢步到门前;
两个金童分左右,一对玉女站两边;
主东礼节真周到,贵乡月亮格外圆。
圆亲婆:天上祥云现五彩,喜客像从天上来;
我家房屋没打扫,灰尘打沃客人鞋。
女皇客:主人不必太过谦,走进贵府人新鲜;
桌椅抹得影现,地上扫得得尘不沾;
金盆打水来洗脸,玉碗端茶送手边;
层层步步礼节到,主东服侍本周全。 圆亲婆:一封书子四四方,搁在茶盘正中央;
我来请求无别事,讨把钥匙去开箱;
取得衣服重打扮,好给新人换喜妆;
取得绣被绫罗帐,好给新人铺龙床;
我把龙床铺好了,再请喜客看洞房。
女皇客:宝箱宝柜鸳鸯锁,要等贵人亲手开;
娘家钥匙交把我,换衣出门忘带来。
圆亲婆:一封书子四角折,放在茶盘来请客;
娘家钥匙交把你,再也不会记不得。
女皇客:捡得少来丢得多,记性不好奈不何;
捧崽找崭闹笑话,原来搁在我怀窝。
圆亲婆:手拿钥匙喜盈盈,铺起龙床迎新人;
双手摊开灵芝草,四角铺得一展平;
两头放起荷叶枕,中部锦被层叠层;
金童玉女成双对,早生贵子跳龙门。 圆亲婆:你家姑娘好聪明,脚勤手巧脑又灵;
对待老的多孝敬,对待少的言语多;
手上澡路般般会,纺纱织布样样精;
绣凤绣得凤展翅,绣龙绣得龙腾云;
操持家务是里手,周围栾转都有名。
女皇客:爹娘盘女好操场心,盘到十八长成人;
她是人长智不长,对人待客礼义生;
说话不知轻和重,过河不晓浅和深;
炒菜不知咸和淡,煮饭不晓熟和生;
挑花绣朵她不会,砍柴割草也不行;
年轻望靠老人教,耐烦教她学聪明。
妹崽年轻骨头嫩,好多门路理不清;
手拿棉花不会纺,手拿细麻不会拧
做双鞋子不像样,前露牙齿后退跟;
做事不知好和歹,讲话不知重和轻;
关门搭得光当响,走路不管坎和坑;
待人不分老和少,话像牛头胀死人;
炒菜不知油盐贵,煮饭不晓碗和升;
望靠婆婆多指教,耐烦教她成能人。 1、日落西山路难行,翻坡架岭莫送日子得担心。
你转家乡逍遥殿,心想无计我也收队转回屋。
2、送过桥头客慢走,路上艰难耐耐烦烦莫心忧。
你住一州我一县,转回家中可莫冷心拍胸头。
3、人情是的家底薄,七十贤文广见多文世上多。
新朋坐下体贴我,言呆口吨每得一句话暧和。
4、自杯酒来黄又黄,从今每来招待亲朋是应当。
满盘剩席是夸奖,六月遇荒每得好菜劝客尝。
5、今朝送客行苦路,东方日出西下桥头把路修。
席前捧敬自杯酒,脚踏南山会你龙步人劳六。
6、亲戚不贤人喜爱,收拾力功你陪仙姑下凡来。
人情天大深如海,千两黄金难买贵架寒门来。
7、自杯酒来满满着,东都才子配嫦娥。
嫦娥就配仙儿女,好像仙姑配彩和。
同吃桌上花烛酒,公贺五子大登科。 8、借一样,借你金壶筷二双,借你金壶来酌酒,
借你银酿海棠,左边酿个金狮子,右边酿个读书房;
上边酿个堂堂满,下边酿个万年长;上下左右酿完了,
恭贺主家万年长。
9、多谢主,多谢你家的酒席,千般百样都摆有。还有龙凤
配鲤鱼。
10、这杯酒来红仙仙,不知地来不知天。
手拿松树当油点,手拿石膏当岩盐。
不知一年有好久,不知一月有几天。
捡得头来不得脑,枉自为人在世间。
要我送亲我也送,人长衣长同百年。
11、一杯酒来黄又黄,娘家生在穷地方。
常年四季风寒冷,未成立冬原下霜。
自然环境没改变,哪来力量送嫁妆。
12、一杯酒来黄又黄,莫来席前夸嫁妆。
木材指标管得紧,千商量来万商量。
打台书桌搁镜子,打口箱子装衣裳。
这个嫁妆没象样,俭慢亲戚和姑娘。
13、娘家坐在高坡上,一缺棉花二缺粮。
送我姐妹到贵府,人也长来夜也长。
14、娘家坐在穷山窝,天晴少来落雨多。
家中因为劳力少,手边无钱奈不何。
一来美送鸳鸯枕,二来美送好被窝。
送我姐妹到贵府,俭慢姑娘和公婆。
15、这杯酒来亮滴滴,莫夸娘家的东西。
因为娘家无志气,各行培嫁送不齐。
16、这杯酒来绿又绿,没有本事送帐勾。
各是亲戚的爱好,讲到此事我害羞。
17、这杯酒来满满酌,莫夸娘家送得多。
金盆银盆都美送,送女服待你公婆。
18、长麻细丝轮成线,棉花成条枳成衣。
俩边亲戚不闲气,这朵细花乐了一。
19、这杯酒来绿又绿,大口大河水长流。
修成的路要成走,鸳鸯成对到百头。
20、车个位,车个位子转东方,老的车个
添福寿,少的车个儿满堂。
车个位,车个位子转南方,风车高坡
百花动,鲤鱼转下清水塘。
车个位,车个位子转西方,金鸡转下
凤凰岭,凤凰转下金子江。
车个位,车个位了转北方,我来多天
要转去,转回家中远传扬。
21、金盆打水起风波,伸手拿盆脸皮薄。
各位六亲看倒我,脸上好比火烧坡。
请主端转堂中去,端与公公与婆婆。
公洗三帕得回事,婆洗三帕心头落。
公公婆婆都洗过,鸳鸯龙凤靠得着。
22、自杯酒来六又六,拉莫也拉留莫留。
来了几天又几夜,客来多天也害羞。
辞别主人我要去,祝贺你家一满屋。
为愿你家风水好,今年冬天又转游。
23、不是我来自谦虚,娘家经济真薄为。
山高水冷每出产,缺发经济又少吃。
因为我家多子妹,有常无衣每整齐。
用尽亲家钱和米,就地取土把墙为。
油无明珠每光彩,自愧席前来端杯。
24、服事的人费金心,洗锅抹灶献殷勤。
客未出门扫地等,挑水洗菜忙不停。
烧茶做饭时间等,每得休息一刻分。
上马席前来玉问,笑在眉头愧在心。
大醉分分每敢领,转退主动让湖平。
25、堂中酒饭乐滔滔,吉庆三多步步高。
发拳打马多热闹,唱歌行令本逍遥。
可惜自己难领教,枉费主人培通宵。
酒红知己千杯少,留点精神到明朝。
26、手提壶瓶把酒斟,花堂桌上让海棠。
左边让个金银库,右边让个读书房。
金银库内出财宝,读书府内状无郎。
天高地厚家神种,人生长命水流长。
酿起五龙一归位,五龙归位闹洋产。
五更三点王登位,其森降驾又团堂。
26、黄道天开如是夜,杀猪宰羊迎接六亲来团员。
高朋坐下午里有,一堂和气喜欢欢。
今天客来不带酒,借花献佛把杯端。
27、金台银橙色色喜,象牙筷子摆得整齐白玉杯。
一堂坐下生得美,人和意厚一堂都是仙子陪。
今天客来不带礼,借花献佛来端杯。
28、人多马众在等客,堂前辞别好上车。
弯风堂中辞喜酒,丝线牵连辞红叶。
堂上高亲辞木本,迎亲周到辞礼节。
玉女迎宾辞现主,提壶酌酒辞分别。
灶房劳碌辞辛苦,族亲意厚辞人德。
扶事帮忙辞礼义,痴客炼主辞一切。
一堂合气真难舍,分清必有我回国。
29、作客多天要回乡,留别有关小规章。
借对玉碗把糖酿,借双筷子架桥梁。
金锅银炉请让位,我来桌上让海堂。 女:爹娘盘女十八春,插柳只望柳成林,
如时爹娘开金口,逼我出门泪纷纷。
母:爹娘盘女盘得苦,清早出门晚归屋;
就如春分鱼分散,掉娘身上一块肉。
女:明明我是哥的妹,硬把兄妹两分离;
一把白米摄出去,怎么半点不可惜。
兄:断线风筝飘得远,断线的船下了滩;
他家行茶过了扎,哥想留妹确实难。
(秋 鸿)
女:女生外相菜籽命,嫂妹都是女儿身;
好像秋天岩上草,只见黄来不见青。
嫂:妹妹出门莫心伤,姑娘在家住不长;
娘家只是滩头水,婆家才是蓄水塘。
(杨立中)
女:门前铁炮响三声,辞别爹娘出闺门;
兄弟妹妹多齐整,我却单独不同人;
门口大田我无粉,箱中文契我无名;
爹娘是把天平秤,为何这样不公平?
父:门前铁炮响三声,我来送女出闺门;
男婚女嫁前朝定,世上不光你一人;
千宗百样虽无份,纸不留名心留名;
不是爹娘心扬狠,只怪社会不公平。
(蒲德才)
女:月月红,只求月月在红中;
不想今朝离姐妹,一个西来一个东。
柳丝长,柳丝飘飘度时光;
回头几阵光明好,今看柳丝断肝肠。
荷花开,荷叶张张伴莲台;
妹比莲花强十倍,就如霜打面色衰。
雪花飞,百鸟不叫人凄凄;
妹是雪中离群鸟,一人飞去难飞回。
7. 甜蜜语之十大美女唱情歌 发烧女声在线听免费,求百度网盘下载资源
甜蜜语之十大美女唱情歌 发烧女声歌曲大全在线听免费,网络网盘下载资源:
链接:https://pan..com/s/1ZvPmjPKsYK3oTP0I1uYYPw
8. 侗族民歌的特点
模拟自然。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侗族大歌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模拟自然是它的演唱特点之一。
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
侗族大歌常常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这是侗族大歌演唱的特色,也是产生侗族大歌的自然根源。在侗族的“声音歌”中模拟虫鸣鸟叫的歌腔音型是常见的,如“嘟咕、嘟咕”等这些蝉鸣、布谷鸟的叫声,让你感受到侗族人民对自然界的亲和。
(8)侗族美女唱歌视频大全扩展阅读
1、鼓楼大歌
这类大歌是主客双方在鼓楼中对唱。如果客队是女的,主队必须是男的;否则反之。内容以长篇叙事诗(神话、传说、故事、赞歌等)为主。因为鼓楼大歌系男女双方对歌,其内容也有不少爱情故事。
2、声音大歌
这类歌式以表现歌曲的曲调和歌队的声音为主。可调一般较短小。曲调多是对虫鸣、鸟叫、流水等自然音响的模仿,所以声音变换多,基本上是一首词一个曲调。这类歌的演唱,一般是穿插在鼓楼大歌的演唱中进行。
3、叙事大歌
这类大歌一般是歌队出寨走客,应主人的邀请而唱。歌较长,有一定的故事情节。着名的叙事歌有《珠郞娘美》、《莽岁流美》、《元东》等。
4、礼俗大歌
一种是每年正、二月间祭祖母堂时,手拉手或手搭肩踩堂唱的歌。另一种则是当有外寨客人来时,主人在村口拦路,主客相互盘问对唱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