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安这座城市有多少年的历史
西安,一座闻名世界的古城,
承载了13个王朝5000年的文明史。
像一本:至今保存完好的线装书,
记录着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
古老的历史景观
浸润培育出西安市民风格独特的文化生活。
即便在21世纪,
变化中的西安,依然缭绕着古韵古意,
连小资的红酒咖啡里,
也飘荡着唐诗宋词……
埙的声音,最能和西安的气氛相融。
场景之一:城墙和埙
西安是由古城墙围成的四方城,秦砖汉瓦叠砌的城墙承载着长安千年文化的厚重。西安人每天穿梭来往于城墙之间,宛若行走在幽深漫长时间隧道里。人们在现世生存中疲惫了,烦躁了,心胸狭窄鼠目寸光了,不要紧,赶快登临城墙吧,在城墙上望一望,走一走,仰天长叹一声,顿时有纵横古今、穿越时空的浩然大气,心中的小恩怨小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
见了城墙,不由自主想到一连串独具中国特色的古乐器:笙、管、箫、笛等,事实上真正能吹奏出城墙以及西安这个城市灵魂声音的是一种叫做埙的古乐器。埙出土于西安半坡遗址,由黄土烧制而成,吹奏出的是土音,刚而浊。西安人普遍喜欢吹埙,尤喜欢夜晚登上城墙吹奏。一人在城墙上如影子如幽魂般吹埙,城墙下涌集了那么多人倾听,它是那样的深厚、神秘有极强的穿透力,以致使一些年幼少女惊恐而哭。埙的声音最能表达中华民族的性格,最能与西安这座城市的气氛相融。
场景之二:书院门的字画和北院门的牌匾
书院门牌楼。
西安人通常所说的书院门,指的是从碑林到关中书院门口这一条步行街。街是青石板铺成,街两旁都是些仿古建筑,里面是密密麻麻的店铺:卖湖笔端砚的,卖名人字画的,卖古籍的,制印的……每家店铺都古色古香、老板袖着手坐在屋子里面,或捧一只紫砂壶,或手里旋转两颗翠玉保健球,眯着眼,决不吆喝。
西安人普遍钟情古文物,喜好字画,随便走进一个西安人家里,可能没有笔记本电脑大屏幕彩电,但必定有几枚古钱几片瓦当,几本邮票和古书,几幅于佑任或石鲁的字画。有人家装修房子或乔迁新居,一般会来书院门挑选一些当今名家字画或古代名人字画拓片装饰其中,许多普通市民家中,中堂上都悬挂“读书是福,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条幅。
中国各大城市,手写的风格各异的店铺牌匾西安最多,而最集中的地方要数绕过钟楼穿过鼓楼洞口北院门一条街,石板路两旁仿唐或明清风格店铺,卖民间手工艺品、传统日用杂货、各种地方风味小吃及名目繁多的老字号点缀其中。再不起眼的店铺的匾额或招牌都是古今名家手书。即使那些流动于街头巷尾的小吃担,如镜糕、笼笼肉、蜂蜜凉糕、麻酱米皮,担头上晃悠晃悠的小木板招牌上也常是颜真卿或董其昌的字。卖镜糕老头在鼓楼洞口避雨,怀里紧抱一只塑料袋,雨停了,老头小心翼翼打开塑料袋,露出写有“镜糕”两个大字的长方型小木板,竟是于佑任先生手书的,你一边买镜糕一边问起,老头就滔滔不绝讲起这字的来源,并分析字的运笔气势风格流派,连镜糕都忘记卖了。西安人不但有收藏古玩字画嗜好,也有沿门逐店研读招牌匾额的雅兴,读出喧嚣中的宁静,清新中的古意。
场景之三:易俗社和自乐班
秦腔自乐班,演员即观众,观众即演员。
从周秦汉唐一路走来的西安人什么都敢藐视,北京广州的摇滚乐队来演出,他们一般不怎么捧场,认为那是从秦腔中学来的,是秦腔的孙子。他们迷恋秦腔,并不全因它土生土长古音古意,而是秦腔石破天惊的撕扯吼叫最能表达他们灵魂的渴望震颤。这个城市地下埋皇陵地上长寺庙,阴气重于阳气,人们用秦腔惊天地泣鬼神的阳刚之气来平衡几千年郁积的阴森和鬼气,达到阴阳平衡刚柔并济。
有百年历史的剧院——易俗社,白天晚上连轴转上演传统折子戏经典名剧《三滴血》、《铡美案》、《屠夫与状元》……观者如潮场场爆满。台上名角表演得精湛绝伦炉火纯青,台下观众看得如火如荼如痴如醉。民众听戏看戏,自己清唱作乐更成了生活重要内容,于是自发组成无数民间自乐班,于炎阳酷暑天,凛冽西风中,在城墙根下、护城河边、公园林阴中、小巷门楼前,随处可见秦腔的即兴表演,观众即演员,演员即观众,且不分男女老少皆可进去吼上几声,居然个个有板有眼字正腔圆,水平不亚于易俗社专业演员。
场景之四:德福巷的咖啡红酒
和中国其它大城市一样,西安也有无数高楼大厦,无数酒吧茶室咖啡馆,高楼大厦大都集中在城西南角高新开发区,酒吧咖啡馆则一窝蜂开在名叫德福巷的一条小街里。
德福巷,酒吧咖啡馆云集。
和西安现存的众多地名如朱雀门、端覆门、化觉巷、四府街、竹笆市、洒金桥、后宰门一样,德福巷这个名字也起源于唐代,现在的建筑是在唐遗址上仿建的。外部建筑是古代的,里面装潢设备却是现代的西式的。来这里消费的大都是高新区有钱的金领白领和没有多少钱但有情调的小资和大学生。
小资也和别处不同
表面上看这里的情色男女和别的城市的没什么两样:衣鲜妆美,优雅的坐姿,不失体面的玩笑,小口小口地品着正宗的外国手磨咖啡,小茶匙慢悠悠搅着红酒里的冰块;圣诞树上花花绿绿的闪光塑料纸;成人玩具如意大利积木、英国拼图、台湾九连环……且慢,仔细看吧,你会看见玟瑰花的阴影下放一本唐诗宋词的线装版选本,情色男女优雅的白话文英文中不时夹杂一两句唐诗宋词:“举杯消愁愁更愁”呵、“相见时难别亦难,春风无力百花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出生在这样一个城市,唐诗宋词早在娘胎里就融入他们的血液,成为取之不尽的古典情怀和用之不竭的日常用语。从德福巷出来,这些金领白领小资们说不定会直奔老孙家羊肉泡馍馆、老樊家腊肉夹馍铺、贾三灌汤包子店、秦镇米皮摊,坐在油迹斑斑长条木凳上,于烟熏雾罩中淋漓痛快海吃一碗羊肉泡馍、一个腊肉夹馍、一笼灌汤包子、一大碟辣油调得红红的米皮,这一点又区别于其它城市,其它城市金领小资们刻意标签化模式化,穿什么吃什么用什么在哪里消费似乎都是固定的,不能有差池的,西安的金领白领小资们完全可大而化之,随意而为,因为他们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的后裔,身上有着皇族的血脉呵。
穷人一朝富了,最怕别人看出他从前穷时的陋习,贵族怕什么?贵就贵在自己身上的平民意识和大众意识。
场景之五:贾平凹及其他
西安是一座阴气颇重的城市。在最具中国文化精髓的唐宋诗词中,是没有太阳这个意象的,惟月亮的阴晴圆缺贯穿其中,月光浸润着汉字,汉字谱写着阴柔诡谲的中国文化,所以中国文化也是阴性的。
这样的城市这样的文化浸润造就的文化人,要么是半人半仙,要么是半人半鬼,作家贾平凹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贾平凹的生活习性写作习惯与常人颇为不同,他通常昼伏夜出,写作前,喜欢登上夜晚的古城墙,充分吸纳城市上空浓郁诡谲的阴气。这还不够,他还要在他的书房四围摆满从古墓里出土的大小形状各异的土陶罐,每只陶罐大张阔口,倾吐千百年来养精蓄锐的阴气,置身于这浓郁深重的阴气里,他神奇般地灵感喷发、文思泉涌,下笔如有鬼,他的文字有着原汁原味的古音古意,他的语言有着月光般的空灵、飘忽和清凉;还有那么一点儿月光掠过古城墙的森森鬼气。他就是靠着这千年不散的诡谲阴气滋补浸润他的锦绣文章,也靠着这股阴气医治好了他严重的肝病。
把作家捧成明星
在中国,仿佛有个规律,只有演艺界娱乐圈里演电影的唱歌的演小品的才有可能被大众捧成明星,作家只能在文化或文学圈子里打转转,就连很有影响的王安忆、余秋雨、王蒙,出了这个圈子,谁也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
可西安不一样,西安人向来不拿演电影的唱歌的演小品的当回事,生生把个写纯文学作品其貌不扬的贾平凹捧成个超级大明星,上自政府高官、企业老总,下至钉鞋的扫大街的卖钟楼小奶糕的,无人不晓贾平凹大名的,无人不读他的《商州三录》、《废都》、《白夜》、《土门》。把一个作家生生捧成明星,这事只有在西安才会发生。
西安还有个名不见经传的奇人叫李红旗(笔名唐汉),在城外仓颉庙(中国汉文字发源地)附近租了间纸窗瓦屋,苦研数载,齐刷刷拿出十大本线装版着作《唐汉解字》,直接挑战许慎的《说文解字》和郭沫若的甲骨文。
在西安这个诡谲的斯文之地灵性之地,这样的奇人高人不计其数,饭馆里,夜市上,护城河边的垂钓中,一不小心就撞上一个熟读《周易》的,研究天象的,精通佛经道义的,拆字算命的,他们神态安详衣饰不鲜,混迹在芸芸众生中决不显山露水,但个个身怀绝技、博大精深。
不是叶子,不是枝干,是根。西安是中国文化这棵大树下面深得探不见底的根。在“落叶满长安”的秋天来西安吧!你会在宁静与肃杀中,更加刻骨铭心地感受到这根的博大与精深。
⑵ 我现在在西安,南门附近住,听说城墙下晚上有当地人唱秦腔,是真的吗,在哪,免费吗,想去听,哪位大侠指
是西安业余秦腔爱好者。
安丰庆公园群众秦腔自乐班是由宋鹏飞,王福祥,张发魁,陈扩社,肖新正等退休人员倡议发起成立的群众自乐班,活动得到了西安市园林局的大力支持,丰庆公园还专门配制了戏箱推车,并提供保管乐器的服务.自乐班成立了专门组织机构,有顾问五名,正副会长四名,常务理事两名,理事四名,鼓师六名,琴师五名,其他乐队人员十多名,着名秦腔演员贺美丽欣然担任名誉会长,并经常参与演出
西安丰庆公园不收门票,乘车到丰轻公园或者桃园路站下车即到.自乐班位于公园东南角长亭南端,面对小广场,亭子上有长坐椅,休息方便,观看方便.同时还可以游览公园美景(丰庆公园是西安市园林局投资在原西安飞机场旧址兴建的现代公园,同着名的兴庆公园齐美).
⑶ 临潼特产是什么
石榴、火景(晶)柿子和相枣是临潼传统农特产,号称“临潼三宝”。据调查,在骊山北麓绵延十余公里的城市交通干线两旁,以“临潼三宝”为主体的生态园林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其中2000余亩的斜口精品石榴示范园,4000亩骊山石榴生态旅游园,3000余亩的秦陵石榴观赏园,1000余亩的带网杂果(柿子为主)示范园以成为整个生态园林的核心区域,为实施品牌农业品牌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逢春夏之交或深秋时节,这里游人如帜,络绎不绝,人们纷纷利用假日,来这里欣赏“五月榴花红似火”的诱人场景,采撷“百万果实若灯笼”的火景(晶)柿子。此外,星星点点的卡拉0k及秦腔自乐班等娱乐场所,亦为游客融于自然、抒发情怀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使客人情趣盎然,流连忘返。
临潼石榴
临潼石榴,古名安石榴,原产于阿富汗等中亚地区。据《群芳谱》载,它是西汉中期张骞出使西域从安石国(今伊朗附近)带回来的,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石榴栽植于骊山北麓一带,绵延数十公里,总计10万余亩,名列全国之冠,畅销国内外,临潼石榴不但美味可口,营养丰富,且有药用价值,裨益健康。经测定,果实含糖为13——17%,并含有果酸、无机盐、钙、磷和维生素c。食后有健胃、滋阴、平肝、补肾之功效。酸石榴还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临潼石榴具有早熟、个大、色鲜、味美、汁多耐贮藏等特色,可分为红、白两种,红石榴其嫩梢、花、果皮籽粒均呈红色,按其味道分为酸甜两个品种。白石榴以花白、果皮白、籽粒白而得名。
火景(晶)柿子
临潼柿子,品种甚多,但最为驰名的还是火景(晶)柿子,系临潼的特产之一。柿子上下近似扁圆形,熟后质软,外皮大红,当它于深秋成熟后,挂满枝头,如火焰一般好看,故名“火景”。又以其果实上有一层依稀可见的白霜,且有光泽如水晶,故又称“水晶”。果肉香甜爽口,甜而不腻,含糖量高,营养丰富,品质特优,赢得国内外游客的好评。火景柿子还有很好的医疗效能。据医书记载,它是一种复合滋养品,内服可止血润便、降血压、消肿止痛、止痔血和直肠出血。
火景(晶)柿子树种植在骊山北麓一带,以山任村、山孙村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好,种植面积1.5万余亩。
相枣
相枣是临潼果树栽培历史悠久的果树之一,在相桥一带广植,面积1500多亩。相枣以其个大、皮薄、肉厚、核小、甜脆而驰名。它的营养极为丰富,果肉内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此外还含有钙、磷等矿物质。相枣还是重要的中药材,有健脾、养胃、益血、壮神、降血压之功效。
前面所介绍的文物古迹和特产资源,只是临潼这座容量巨大的资源宝库中的一部分,是烟波浩淼的骊山文化中几段并不十分完整的音符。由于尚有七、八座古墓葬的墓主、年代至今无从考证,秦俑馆附近最近新发现的几处颇具规模的陪葬坑亦有待于专家研究,故其详情无法在此去作一一披露,只能留作一个悬念,让时间去回答,让后人去解读。
文物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只有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进行科学的保护与开发,才能将其转化为旅游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但囿于诸多技术性保护措施的限制,该地区绝大部分业已探明的文物,只能处于长眠状态,只能作为一种巨大的资源潜力而存在。据调查,目前经过正式开发形成旅游产品的景点,尚不足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20%。这无论对资源所在地的政府与人民,还是对急于“先睹为快”的海内外游客,都不失为一种无奈与遗憾。
令人欣慰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在“九五”、“十五”期间,陕西省、西安市及临潼区三级政府在国家“保护与开发并重”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坚持从临潼的实际出发,适时调整旅游规划,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对条件比较成熟的一大批景点进行了修复与整合。比如,先后修复、新建了烽火台、老君殿、老母殿、骊山晚照亭、鸿门宴纪念馆和秦皇园、秦统一雕塑园、秦陵地宫、秦始皇生平蜡像馆、世界八大奇迹馆以及秦唐宫、西安事变蜡像馆等重要景点开发建设了临潼博物馆、西游记宫、骊山索道、公路陈列馆等一系列附属设施,使临潼旅游业更加光彩夺目。经过20余年的艰苦努力,目前除以姜寨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旅游区尚待研究、论证与规划外,一个以秦陵、秦兵马俑为代表的秦文化旅游区,以华清宫为核心的唐文化旅游区,以骊山为依托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已初具规模,并已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展现出不可替代的龙头作用,成为临潼、西安乃至全省旅游产业的中心。
网
⑷ 秦腔自乐班需要哪些乐器伴奏
秦腔自乐班可根据经济情况配乐器。一般的自乐班可配一下乐器,文场板胡一把,二胡二 至三把、笛子一个、扬琴一台,三弦一个,武场司鼓一套,(大面小面各一)桠子一副,鼓签一副、勾罗一个,呆罗一个,铙钹一副,梆子一副、堂鼓一个,鼓槌一个,基本 就 这些,若有条件的话,可配音响一套。
⑸ 禅定的禅定村
禅定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终南镇东南4.5公里,终(南)殿(镇)公路东侧,赤峪河东岸。主产小麦、玉米,兼产猕猴桃、瓜果等。据《西安通览》载“禅定村,元大历三年(1330年)由山西逃荒难民住田峪内爷天池的禅定寺,后部分人分居此处因名禅定村。”明《盩厔县志》记为禅定里,已是大村。清初为县十铺驿之一,清雍正《重修楼观说经台碑记》记为禅定铺。后关中大兴构筑堡寨,分东西两村,筑城墙后得名东、西禅定堡。此村素以秦腔自乐班闻名,春节期间演出。1979年组成禅定剧团,在关中各地巡回演出,得到好评。
⑹ 甘肃环县文化活动如何吸引民众参与
2018年8月6日报道,三伏酷暑,置身夜幕下的黄土塬上略感清爽。在甘肃庆阳市环县环江民俗文化风情线上,“秦腔戏苑、道情皮影广场、环县道情大家唱、百姓大舞台”等演出场地,灯火通明、器乐奏起、人头攒动,舞台上以环县当地居民为主的“演员”你方唱罢我登台。年届六旬的韩桂兰和“道情自乐班”的老姐妹们手持渔鼓正在台上表演。
沿着环江民俗文化风情线一共7个演出场地,针对不同年龄的观众,秦腔、道情皮影、唢呐、民歌大家唱、百姓大舞台等演出形式分门别类。
王生亮介绍说,这7个演出场地每年从5月到10月份,演出900多场次。在这个常住人口10余万人的县城,观众超过50万人次,演出内容囊括了当地群众喜欢看特色表演。他以当地美食形容:“‘羊肉泡馍、猪血脍豆腐’,群众可点自助‘文化大餐’。”
除“点餐”外,群众还可以“主厨”。王生亮说,通过文化馆扶持,类似于韩桂兰这样的“带头人”虽然自身功底相对差一些,但大家乐在参与,由以前的“群众看”变为“群众演”,今年参与演出的本地居民达上千人。
“茶余饭后,人们提着凳子都来过回瘾。多亏县文化馆组织,我们这里群众文化生活非常活跃。”72岁的环县退休干部彭天河说,“前些年,一到晚上,群众自发在县城里有灯光处,三五成群聚到一起吼秦腔、唱道情,如今在环江畔的演出场地很好。”他还组织了500多人参加的环县中老年体育协会,太极拳、广场舞表演在甘肃省汇演中还获得过奖励。
⑺ 秦腔神童雷格格的资料
雷格格的家在白水县冯雷镇西文化村,她的父母以早是以靠种地为生。爷爷雷伯荣和奶奶田河玉老两口是戏曲爱好者,雷格格的爷爷能拉一手板胡,她的奶奶也是当地自乐班的业余演员,平常遇到个谁家婚丧嫁娶少不了会被事主请去表演。
雷格格自幼就常听爷爷奶奶自娱自唱,孩子在3岁那年,跟上光盘学戏,很快就能完整的唱折子戏,表演时不仅动作自如到位,她在唱功上把握过门很有乐感。
雷格格成名历程:
幼时的雷格格的戏曲表演真像小大人一样,显得很是可爱。同年,她在参加全国少儿戏曲大赛中脱颖而出摘取了银牌。2003年雷格格参加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戏迷大叫板时,凭借自己的实力入围决赛,最获得年度冠军。小演员也因此而名震三秦。
当年,陕西电视台为小演员雷格格的获奖奖励了一辆价值10万元的小轿车,雷格格摘金的消息很快被陕西电视台、广播台、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陕西农村报等媒体为此做了消息报道。2004年她又拿到了全国举办的少儿梅花杯戏曲大奖赛的金牌。
⑻ 甘肃的名人啊演员 体育名人 作家
甘肃有好演员吗?这确实是一个有趣也很敏感的话题。作为一个喜欢秦腔的人,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想一想,作为秦腔发源地和发展中心,说甘肃没有好演员是无知和不负责任的表现(不是针对网友的)。在甘肃,每个县几乎都有或有过秦腔剧团,每个县几乎都有秦腔自乐班。在红白喜事上,民间秦腔爱好者随便喉两嗓子,也丝毫不比秦之声大叫板和大戏台的戏迷争霸选手差。在这样雄厚的群众基础孕育下,不出好演员那才奇怪呢!窦凤琴如何?不带狭隘的偏见的话,不能否认她的艺术成就吧。她就是土生土长的甘肃人。其他名流枚不胜举,就不一一列举了,真正的秦腔迷心中自然清楚,人人也会有一杆秤在掂量。
但是,除个别演员外,甘肃演员名气小,是事实。最近,在秦之声论坛上有人发了一个介绍雷通霞的帖子,堂堂的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戏迷竟然知者很少,也包括甘肃戏迷。有些说“只知道甘肃有个窦凤琴”。在秦腔论坛上转一圈,也不难发现,除窦凤琴和张兰秦的人气已经达到了一流行列外,而且人气很旺,旺到我都很惊讶。下来就是谭建勋,虽然毁誉参半,但也有一些名气。除此而外,还有谁呢?其他甘肃演员出了甘肃谈名气,恐怕是甘肃人的一厢情愿。
那么,甘肃演员水平到底如何?不带偏见的人都会说,很不错。为什么现在却有这样的尴尬呢,值得反思。缺乏必要的宣传是不争的事实。除过官方的宣传不力外,其中一个原因是,甘肃以前没有类似秦之声这样的强势栏目宣传秦腔演员。想一想,如果没有秦之声和百通影视公司的大力推介,除李爱琴、仁哲忠、刘茹慧、马友仙等演员外,其他演员甘肃人怎么会熟悉呢?如果没有秦之声和百通影视公司的宣传,窦凤琴、张兰秦、谭建勋能达到目前的人气高度么?我认为很难,尽管他们的水平是一流的。以后情况将有所改观,因为甘肃电视台的大戏台已经办出了一点名堂,借助这个平台,甘肃演员的庐山真面目逐步会被三秦大地的乡党、宁青新的西北老乡所熟知。
同时,不得不说演员自我推介的问题。甘肃和外界比较,经济整体的落后使人们的主观意识也较为落后,秦腔演员自我宣传意识不强。在这方面,大家要向陕西的李小锋、李东锋学习,通过网络等媒体进行个人推介,逐步走红。 秦腔的发展,离不开陕西,也离不开甘肃,更离不开西北的广大父老。要改变秦腔目前的尴尬局面,需要大家团结一致宣传秦腔,推介秦腔演员。而不是甘肃和陕西人进行毫无实际意义的争论。想一想,如果有一天,在世界上洗耳恭听,只有在西安环城公园某一个角落里,传出了悠悠大秦腔,其他地方,秦腔消失的无影无踪,不知论坛上的各位大侠是何等心境。呵呵。
我看“甘肃有好演员吗”
甘肃有好演员吗?这确实是一个有趣也很敏感的话题。作为一个喜欢秦腔的人,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想一想,作为秦腔发源地和发展中心,说甘肃没有好演员是无知和不负责任的表现(不是针对网友的)。在甘肃,每个县几乎都有或有过秦腔剧团,每个县几乎都有秦腔自乐班。在红白喜事上,民间秦腔爱好者随便喉两嗓子,也丝毫不比秦之声大叫板和大戏台的戏迷争霸选手差。在这样雄厚的群众基础孕育下,不出好演员那才奇怪呢!窦凤琴如何?不带狭隘的偏见的话,不能否认她的艺术成就吧。她就是土生土长的甘肃人。其他名流枚不胜举,就不一一列举了,真正的秦腔迷心中自然清楚,人人也会有一杆秤在掂量。
但是,除个别演员外,甘肃演员名气小,是事实。最近,在秦之声论坛上有人发了一个介绍雷通霞的帖子,堂堂的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戏迷竟然知者很少,也包括甘肃戏迷。有些说“只知道甘肃有个窦凤琴”。在秦腔论坛上转一圈,也不难发现,除窦凤琴和张兰秦的人气已经达到了一流行列外,而且人气很旺,旺到我都很惊讶。下来就是谭建勋,虽然毁誉参半,但也有一些名气。除此而外,还有谁呢?其他甘肃演员出了甘肃谈名气,恐怕是甘肃人的一厢情愿。
那么,甘肃演员水平到底如何?不带偏见的人都会说,很不错。为什么现在却有这样的尴尬呢,值得反思。缺乏必要的宣传是不争的事实。除过官方的宣传不力外,其中一个原因是,甘肃以前没有类似秦之声这样的强势栏目宣传秦腔演员。想一想,如果没有秦之声和百通影视公司的大力推介,除李爱琴、仁哲忠、刘茹慧、马友仙等演员外,其他演员甘肃人怎么会熟悉呢?如果没有秦之声和百通影视公司的宣传,窦凤琴、张兰秦、谭建勋能达到目前的人气高度么?我认为很难,尽管他们的水平是一流的。以后情况将有所改观,因为甘肃电视台的大戏台已经办出了一点名堂,借助这个平台,甘肃演员的庐山真面目逐步会被三秦大地的乡党、宁青新的西北老乡所熟知。
同时,不得不说演员自我推介的问题。甘肃和外界比较,经济整体的落后使人们的主观意识也较为落后,秦腔演员自我宣传意识不强。在这方面,大家要向陕西的李小锋、李东锋学习,通过网络等媒体进行个人推介,逐步走红。 秦腔的发展,离不开陕西,也离不开甘肃,更离不开西北的广大父老。要改变秦腔目前的尴尬局面,需要大家团结一致宣传秦腔,推介秦腔演员。而不是甘肃和陕西人进行毫无实际意义的争论。想一想,如果有一天,在世界上洗耳恭听,只有在西安环城公园某一个角落里,传出了悠悠大秦腔,其他地方,秦腔消失的无影无踪,不知论坛上的各位大侠是何等心境。呵呵。
⑼ 秦腔伴奏时的乐器有哪些
秦腔自乐班可根据经济情况配乐器。一般的自乐班可配一下乐器,文场板胡一把,二胡二
至三把、笛子一个、扬琴一台,三弦一个,武场司鼓一套,(大面小面各一)桠子一副,鼓签一副、勾罗一个,呆罗一个,铙钹一副,梆子一副、堂鼓一个,鼓槌一个,基本
就
这些,若有条件的话,可配音响一套。
⑽ 深圳秦腔自乐班主要在哪里活动啊
深圳市秦腔团电话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