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形容很多“美女”的诗句有哪些
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为中国的民族文化增添了光彩。当然了,在古代美女也是骚人墨客用诗歌描写的对象,可以说很多美女的美名之所以在当时和后世广为流传,诗歌起到了极大的传播作用。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诗歌分别是描写哪位美女的!
寒梅之美
一、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二、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
三、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四、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五、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六、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
七、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汉服之美
一、陈圆圆。这两句诗出自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一首诗《圆圆曲》,主要写了吴三桂和一代名妓陈圆圆的聚散离合,除了在其中反应明末清初的一些历史大事件以外,还深深地谴责了吴三桂的叛变。“冲冠一怒为红颜”指的就是陈圆圆。
二、苏小小。南朝齐的一代名妓苏小小,在西湖之畔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佳话,被后世的风流才子所魂牵梦绕。这两句诗是出自白居易的《杨柳枝词》其五,描写的就是苏小小。
三、西施。这首诗的名字就叫做《西施》,是清代的曹雪芹所作。
四、王昭君。这首诗是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写的对象就是王昭君。杜甫曾经写了《咏怀古迹》五首,分别写了历史上的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和诸葛亮五个人,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中抒发了自己对王昭君那种为求得汉匈和平而不惜只身远嫁大漠的崇敬之情。
杨幂版王昭君
五、薛涛。这两句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寄蜀中薛涛校书》。薛涛容貌美艳,天资聪颖,8岁能作诗。及稍长,更有才名,韦皋曾拟奏请朝廷授以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衔,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往往称之为“女校书”。和韦皋、元稹有过恋情,晚年做了道士,终生不嫁。要说当时的大众女神,那非薛涛莫属,就连很多大诗人也渴望能够一睹薛涛的芳容,许多诗人和薛涛有大量的诗歌书信交往,比如当时的大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人都有唱酬交往。薛涛还自己制作了一种桃红色的小笺来写诗,被后人称为“薛涛笺”。
六、李师师。这两句词是出自宋代词人晏几道的《生查子》,后面还有两句“遍看颍川花,不似师师好。”描写是北宋的名妓李师师。
七、杨玉环(即杨贵妃)。这两句诗是出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之手,诗名叫《长恨歌》,作者在诗中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深挚的爱情,至杨贵妃“宛转蛾眉马前死”后,在“临邛道士鸿都客”的帮助下,最终他们的爱情得以继续,“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他们的爱情佳话。题中的两句诗就是形容杨贵妃在哭的时候也像梨花带雨一样漂亮。
2. 看到婀娜多姿的柳树,情不自禁想到的诗句有什么
贺知章的咏柳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延伸:作品鉴赏
《咏柳》贺知章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着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读者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我国古代有不少着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因此《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3. 晴天、柳树、女子是什么诗
根据题目的提示,可以得出这首诗为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一首是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迟疑貌。芙蓉也就是莲花。见莲,双关见怜。)《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悬丝是悬思的双关。)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
4. 有没有形容美女的诗句,但是是用柳来形容的
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 长恨歌)
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汤显祖《牡丹亭》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黛玉)
5. 赞美杨柳的诗句有哪些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宋代: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译文:西城的杨柳逗留着春天的柔情,使我想起离别时的忧伤,眼泪很难收回。
2.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唐代:白居易《杨柳枝词》
译文:春风吹拂柳枝随风起舞,绽出嫩芽一片嫩黄比丝柔软。
3.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宋代: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译文:杨柳围绕着曲折的池塘,偏僻的水渠旁,又厚又密的浮萍,挡住了采莲的姑娘。
4.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宋代: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译文:杨柳丝丝风中摆弄轻柔,烟缕迷漾织进万千春愁。
5.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唐代:李白《折杨柳》
译文:春天来了,垂杨荡漾在白云绿水间,它那美丽的枝条随着春风飘扬,好不娇美。
6.景阳楼畔千条路,一面新妆待晓风。——唐代:温庭筠《杨柳枝》
译文:宫内楼边的条条道路上,柳枝干丝万缕,一抹青色,好像美丽的宫女们新妆一样清丽,迎接着晨风的吹拂。
7.离恨远萦杨柳,梦魂长绕梨花。——金朝:刘迎《乌夜啼·离恨远萦杨柳》
译文:离恨啊常常萦绕在分手的杨柳前,梦魂啊总是忘不了美人庭院中那雪白的梨花。
6. 带杨柳的诗句.你喜欢哪些
1、《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
3、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4、 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5、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6、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7、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8、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苏轼有《杨花词》)
9、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10、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 啭:鸟鸣宛转。
7. 关于杨柳的诗句3句
1、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作者】志南【朝代】宋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白话翻译:
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
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
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2、凉州词二首
【作者】王之涣【朝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白话翻译: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3、闺怨
【作者】王昌龄【朝代】唐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白话翻译: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4、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作者】晏几道【朝代】宋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白话翻译:
当年首次相逢你酥手捧杯殷勤劝酒频举玉盅,是那么地温柔美丽和多情,我开怀畅饮喝得酒醉脸通红。翩翩起舞从月上柳梢的傍晚时分开始,直到楼顶月坠楼外树梢的深夜,我们尽情地跳舞歌唱,筋疲力尽累到无力再把桃花扇摇动。
自从那次离别后,我总是怀念那美好的相逢。多少回梦里与你相拥。今夜里我举起银灯把你细看,还怕这次相逢又是在梦中。
5、游山西村
【作者】陆游【朝代】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白话翻译: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8. 提供一些用柳树比喻女人来描写的古今诗句。
芙蓉如面柳如眉
杨柳细腰
行动似弱柳扶风
下面来自网络 :
一、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何须不泪垂
咏柳喻人,在这类咏柳诗中,令人拍案叫绝的当推李商隐的《赠柳》: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全诗八句,纯用白描的手法,全诗不着一个“柳”字,而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的宛若一个多情的倩影。咏柳实则咏人,诗人对柳的爱怜也就是对人的依恋和思念。
下面这首出自清代诗人厉鹗的《杨柳枝词》也堪称咏柳喻人的佳作。
玉女窗前日未曛,笼烟带雨渐氤氲。
柔黄愿借为金缕,绣出相思寄与君。
此诗写女子相思,妙在以柳喻人。那笼烟带雨的柔美的杨柳,正是相思缠绵绵少女的绝妙写照。
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何须不泪垂”是以柳比喻女子,对女子容颜娇美形容的绝句;而宋代诗人张先的“细柳诸好处,人人道柳身”也不失为这类诗词中的佳作。无怪乎,世人常以“柳叶眉”、“柳腰身”、“杨柳腰”来比喻女人们的千姿百媚。
提到以柳喻人的诗词,我们不妨再提一提宋代词人王观的一首咏柳词:
铜驼陌上新正后,第一风流除是柳。
勾牵春事不如梅,断送离人强似酒。
东君有意偏撋就,惯得腰肢真个瘦。
阿谁道你不思量,因甚眉头长恁皱。
这首词以轻快活泼、清丽自然的笔调,借柳喻人。通过对柳的特性的描绘,塑造了一个风流、多情、柔美的丽人形象。寄寓了诗人对于身为下贱、心性美丽的风尘女子的同情乃至于赞美。
古人以柳喻人,今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毛泽东在他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这样写道: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里的“柳”指的是李淑一的爱人柳直荀烈士;“骄杨”指的是诗人的夫人杨开慧烈士。一语双关,甚是巧妙。
以柳喻人,或取其形,或取其貌,或取其性,诗人们各取所需,各领风骚,创造出了一系列的千古绝唱。
9. 描写柳树像少女的古诗
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着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着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 先给你个参考吧`
10. 关于形容女人纤细身材的诗句 恩比喻成杨柳的 貌似是白居易的诗句哦不太记得了
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句是写女人动静皆美的神韵,出自红楼梦描写黛玉
元 张可久 《梧叶儿·席上有赠》曲:“芙蓉面,杨柳腰,无物比妖娆.”
唐 白居易 《不能忘情吟》序:“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