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聊斋志异中所有的侠女形象有哪些
1《小二》写“绝慧美”的女子赵小二2《黄英》黄英蕴含菊精之意。傲霜挺立的菊花,向来是文人高洁秉性和高雅生活的象征3颜氏女扮男装,把封建重压下妇女被压制的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有文才,可以在制艺文上超过男人4玩政敌于股掌之上的小翠。5商三官、6庚娘
⑵ 聊斋中最美的美女是谁
不太好说,应该是聂小倩,不过喜欢花姑子的人也很多。现在的人们太浮浅都是看看电视剧真正去读聊斋原文的人少了。其实聊斋中还有很多美女,我觉得青凤就不错。
⑶ [聊斋志异]中有哪些女主人公她们都有什麽故事辛十四娘是
有很多主人公的,有江城,雪梅,童晓梅,庚娘,公孙九娘,素
娘,梦
凡,小倩,小谢,封三娘,鲁公女,.阿宝,香玉等,他们共同诠释了神魔2界的真爱纠葛。辛十四娘是由刘诗诗扮演的角色,白衣佳人,长得如同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虽身为狐妖,但心地善良,与狐狸父亲及十八个姐妹一同寄住禅院之中,因在十九个姐妹中排行第十四,故名。不似她十八个姐妹一般自私乖戾,而着意行善积德,以助人为乐、修道成仙为志,希望追求精神层面的超脱。
⑷ 请问一下聊斋志异里三大美女是谁
个人认为
婴宁,翩翩,小谢
⑸ 聊斋志异里面,除了女鬼和狐仙,还有什么漂亮的女主角啊
花妖 ,树精,仙女,梦境,水里的公主.幽魂.....
⑹ 聊斋志异中的女演员
《新聊斋志异》演员表 :
江华
饰 王安旭
曾黎
饰 梅三娘
潘仪君
饰 陈楚慧
岳跃利
饰 张道士
万艳
饰 明霞公主
李飞
饰 史逸明
罗兰
饰 安旭母
王婧娈
饰 紫嫣
郭明尔
饰 僧人
林志颖
饰 王元丰
李冰冰
饰 小翠
蒋欣
饰 畲姬
⑺ 《聊斋志异》中哪个女妖最好看
古人总觉得最好看的和最邪恶的永远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聊斋志异当中最好看的女妖通常都是狐狸所变,因为狐狸本身就带着一股子天然的媚劲,任何男人只要一看到狐狸精就会浑身酥软,走不动步,这不仅仅是狐狸精天生散发出来的魅力,也是因为这股魅力刚好能够戳住男性的心脏。
在这个故事当中,虽然有很多的漏洞和一些禁忌,但却并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和叙述程度,而且我在看这篇故事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描述性名词铺天盖地,所有的名词全都指向了两个字,那就是漂亮,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婴宁应该是聊斋志异当中最好看的女妖了。
⑻ 聊斋中的所有女子
请问是聊斋奇女子.新聊斋.还是聊斋志异? 奇女子的 话是下面这些
《连城》:
范文芳 饰 连 城
瞿 颖 饰 宾 娘
《宦娘》:
孙 莉 饰 宦 娘
《侠女》:
林家宇 饰 徐慕娥
曹曦文 饰 林月芙
《辛十四娘》:
刘诗诗 饰 辛十四娘
李 倩 饰 禄 儿
韩 晓 饰 胡 媚
如果是聊斋志异2是下面这些:
胭脂--韩雪
胭霞--李黎
贾双双--林静
刘芳--钟淑慧(港)
婴宁--六月(台)
林卿兰--韩雯雯
楚母--赵敏芬
粉蝶--刘品言(台)
阳十娘--刘雪华(港)
小弦--陆琳
皇后--张莛
阳母--陈鸿梅
小乔--叶旋(港)
董清荷--张倩
小蓉--张琦君
莲香--杨雪
李红映--杨悯娜
方琳--贾青
如果是聊斋志异的话是下面这些:
胡可饰张小曼
梅小蕙饰柯少容(朱尔旦之妻)
曾黎饰梅三娘
潘仪君饰陈楚慧
李冰冰饰小翠
扬丞林饰阿宝
郑佩佩饰柴少安的乳娘
霍思燕饰秋容
唐宁饰小谢
杨幂饰小倩
这些希望能帮到你!
⑼ 大家说一说聊斋里三大美女是谁
我认为最漂亮的女演员是李冰冰所扮演的小翠和唐宁扮演的小谢还有小倩的扮演者杨幂.
小翠--李冰冰,她所扮演的小翠古灵精怪,另人心生怜悯之情,让我很是喜欢,情不自禁的怜爱她,她的活泼,开朗,让人觉得确实是很有灵气的唯物,在加上冰冰的美艳,是喜欢她的理由,让我不得不爱,心生这样的感慨,果然是集天地只精华所在.
小谢--唐宁这部戏中的另一个亮点,她的清纯和可爱,以及她的心地善良都很是令人喜欢,她那美丽的外表加上她的心地善良更让人觉得她的美丽,直到现在才发觉她是那么的美丽,会让人感叹上天不公.
小倩--杨幂,她在这部戏中的表演很清新自然,非常的美丽,而且很活泼,善良,让人特别喜欢.
⑽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哪一个令你印象最深刻
《婴宁》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主人公婴宁是一个天真烂漫,非常爱笑的狐女。婴宁身上有很多那时候女性所缺少的优秀品质,甚至与同时代的优秀男性相比也不相伯仲。本文主要研究婴宁身上存在的优点,探究婴宁由"笑"到"不笑"到"哭"转变的原因,以此增加对《婴宁》的了解,从而更好地了解蒲松龄以及他所生活的年代。
一、蒲松龄、《聊斋志异》与婴宁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自号柳泉居士,代表作为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世称聊斋先生。蒲松龄是底层的知识分子,为了改变这种命运,进入到上层社会,参加科举考试成了唯一的选择。一开始蒲松龄参加科举考试还是很顺利的,十九岁就考取了秀才,但是命运似乎喜欢捉弄人,之后的考试他却每每落第。出于生活所迫,蒲松龄不得不去做收入甚微的教书先生,幸好还可以勉强维持生计。经过了四十多年科举的风风雨雨,蒲松龄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了。年过花甲的蒲松龄已经再也没有精力再参加科举了,他已经看清了官场的黑暗,怎样也不可能竞争得过年轻人了,就算真的让他高中状元了,恐怕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七十二岁那年,才补了一个贡生,这似乎对蒲松龄的一生和整个科举制度都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聊斋志异》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主要记录民间故事中的"异"事。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说到,《聊斋志异》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其中,描写花妖狐魅与人恋爱是最精彩的部分,《婴宁》就是里面的名篇。《聊斋志异》无情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同情底层劳苦人民,赞扬青年男"女"追求爱情,是古代文言小说的最高峰。人们一说起蒲松龄,往往第一时间会想到《聊斋志异》。可以说蒲松龄创造了《聊斋志异》,而《聊斋志异》反过来又成就了蒲松龄,令他名垂千古;在很大程度上,如果没有了《聊斋志异》,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会黯然失色。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很特别的一篇小说,婴宁是里面的主人公,特别喜欢笑,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看见什么人都能笑得出来。她在家里笑,在外面笑,见到陌生的男子也笑,见到婆婆也笑,拜堂成亲也笑,爬到树上也笑——而且是"狂笑欲堕"。在文学史上,一个那么喜欢笑的形象,的确比较少见。婴宁形成这样的性格也许跟她成长的环境有关吧。后来经历了一连串的事情,婴宁不再笑了,最后甚至哭了。婴宁的笑与哭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似乎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二、婴宁的"美"
婴宁所表现出来的"美",不仅仅是美学层面的美,还有道德层面的美。
名字美。婴宁多么好听的一个名字,从表面上理解就是像婴儿般宁静的一个女子,实质上还应该包括婴儿所具备的各种特点——天真、可爱、活泼、好动、善良、无忧无虑等等。"婴宁"这个名字,有人认为它来源于《庄子·大宗师》:"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袁行霈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中也采用了这种观点,认为"撄宁"是指得失成败都不动心的一种精神境界。如果认为"撄宁"这种精神境界在婴宁身上有所体现,那么"婴宁"这个名字来源于"撄宁"也说得过去。但是笔者不赞同这种观点,因为小说中鬼母就说到婴宁"年已十六,呆痴裁如婴儿",根据语境理解,婴宁的"婴"更符合来源于"婴儿",更何况"撄宁"缺乏了婴儿的语义。关于婴宁名字的来源,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不管从语音还是语义方面来说,"婴宁"这个名字都是美的。
外貌美。蒲松龄没有从正面描写婴宁的外貌,只写了"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美丽的梅花把人衬托得更美,花与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而正是这样的一个女子,让王子服深深地迷恋上了她。王子服目不转睛地看着婴宁,一点顾忌也没有,完全不像一个饱读诗书的读书人。一向注重礼节的读书人竟然犯了这样的错误,可见婴宁是多么漂亮,多么有魅力。后来王子服因为太过想念婴宁而大病不起,更加从侧面反映出她"容华绝代"的美。婴宁的美是自然的美,是清水出芙蓉的美,毕竟她还没有被社会的黑暗所侵蚀。正是因为是自然的美,所以也是一种脆弱的美,一旦经历风吹雨打便会有所破坏。等到婴宁越来越深入社会,她的自然美会进一步被破坏。
心灵美。婴宁在她家屋后小园子与王子服的对话更是让人哭笑不得,王子服一味地向婴宁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而婴宁就像小孩一样始终不能理解。婴儿是善良的、没有烦恼的人,可以整天玩耍,嘻嘻哈哈地过好每一天,根本不受封建思想的束缚。人之初,性本善。婴宁从小生活在远离人群的山野之中,接触到的人少之又少,偶尔才会外出游玩,才能真正接触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她可以毫无顾忌地大声欢笑,而又不必在乎世俗的眼光。喜欢笑,喜欢种花,喜欢爬树,而且无论别人对她怎样都能一笑置之。她心地善良,婢女都愿意亲近她,就算婢女们犯了错,婴宁也会帮她们求情,以致她们不会受到责罚。与那些动不动就拿下人出气的少奶奶相比,婴宁把下人当人来看待,是与人为善的做法。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表现出她的心灵美。
心灵美有时候也可能会引发误会,婴宁见人就笑使她的邻居产生了非分之想,以致邻居半夜来到墙角下行不轨之事,却不幸被蝎子蛰到,最后不治身亡。因笑声而失去一条人命,这使得婴宁开始感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强大压力,此后她再也没有笑过了。说到底,邻居的死亡不能责怪婴宁,因为婴宁所受的教育与邻居所代表的世俗的人的教育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天然的美丽与世俗的黑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邻居的死就只能怪"色字头上一把刀"了。
婴宁的身世是悲惨的,自幼父亲病亡,而且自己的生母是一只狐狸,她是人和妖所生的,并且是鬼母把她抚养成人的。所有这些最基本的条件都表明婴宁不会是一个有着愉快童年的人,但是结果却截然相反。知道一切真相的她依然开开心心地度过了童年、少年,丝毫看不出有任何烦恼。婴宁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她没有埋怨任何人;即使是弃她而去的狐狸生母,婴宁也没有对她有任何怨言。虽然生母抛弃了她,但她毕竟是为了女儿能够过上真正的人类生活才这样做的。如果长期脱离人类社会跟着狐狸母亲生活,婴宁也许永远也融入不了人类社会。抚养她的鬼母和陪伴她成长婢女狐女小荣也不可能永远在她身边,只有回归到人类的社会才是婴宁的最明智的选择。
婴宁的孝。古代的男尊女卑思想非常严重,女子常常处于被支配地位,根本没有任何的人身自由可言。因为女儿迟早都是要嫁人的,只要嫁出去了就不是自己家族里的人。人们观念中都是"养儿防老",却从来没有听过"养女防老"的。赡养父母成了儿子与生俱来的责任,似乎与女儿毫无关系。而婴宁却从小与鬼母相依为命,时时刻刻都想着怎样才能孝顺鬼母。婴宁虽然能力不是很大,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当婴宁嫁给王子服后过上了体面的生活后,她没有忘记养育过她的鬼母,跟王子服商量把鬼母和她的父亲合葬,了却鬼母最后的心愿。婴宁用实际的行动证明"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是不正确的。她是一个知恩图报,孝顺母亲的人,也不枉鬼母多年来对她的悉心教诲。在当时的世俗社会中,女性没有必要处处护着娘家,更何况婴宁是庶出的,而且是被抛弃的,更加没有责任这样做。婴宁的做法是对传统男权社会发出强而有力的怒吼,是女权的一种体现,反映出渴求男女平等的思想,是对男尊女卑的反抗。她的"孝"是道德层面上的美,也是一种传统的美德。现代的社会到底还是男权社会,虽然比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实际上出于文化和生理上的原因,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还是随处可见的。如果子女都能孝顺父母,赡养父母,使他们老有所依,那么社会上很多重男轻女的人也会改变看法的,男女比例会更加均衡,社会就会良性发展了。
婴宁的笑。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笑是一种由于外界现象满足了人的心理需求而引起的情绪、情感上的愉悦反应,笑是又外界刺激引起的快乐心境的外化。婴宁就像一个小孩子,小孩的世界是充满欢笑的。游戏是婴宁欢笑的来源,游戏是自由的,只有自由才会进行游戏,婴宁在自由的游戏中获得了快乐。她是一个少女,准确来说是一个像小孩一样的少女,游戏占据了生活的很大一部分,再加上鬼母由着她的性子来,所以婴宁的笑是无目的而又合乎目的的。婴宁很少与人接触,看到有趣的事情自然会心情愉悦,她来到人类的社会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新鲜的,都能够引起自己的兴趣,进而就像婴儿般的痴笑。婴宁第一次看到王子服"目灼灼似贼"地看着自己的时候就笑了,第二次看到他的时候还是笑了。婴宁之所以对王子服笑,估计是他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跟婴宁的所见所闻有所不同吧。婴宁时时刻刻都在笑,笑的是整个世俗的社会,笑的是那些束缚人性的封建伦理纲常。蒲松龄塑造了一个如此爱笑的婴宁,一方面是婴宁本身与生俱来的天性,另一方面是蒲松龄要借婴宁的笑来讽刺社会的黑暗。
三、婴宁"美"的原因
古有孟母三迁,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同样,婴宁的成长自然环境对她性格的形成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婴宁住在几乎没有人烟的山谷之中,可以说是与世隔绝。群山环绕,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居住的地方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如此一来,婴宁就像大自然的精灵一样,无处不散发出人世间少见的优美感。这些优美感是整齐的、和谐的、适合人的感性尺度的。婴宁的笑声本来就和小鸟的叫声一样是和谐的声音,但是她到了世俗的社会,她的笑声却无法改变这个黑暗的社会。婴宁与众不同的笑,正是社会上的一股清流,但力量太小,始终冲不掉社会上大量存在的污垢。
除了自然环境的影响,还有社会环境的影响。陪伴婴宁成长的是鬼母和婢女狐女小荣。鬼母教育婴宁并没有把人类社会的对女子严格要求的"三从四德"强加在她的身上,没有把她困于闺房之中,而是由着她率性成长。尽管婴宁在客人面前也嘻嘻哈哈笑个不停,鬼母只是在口上说几句,完全没有责罚她的意思。鬼母曾经也是人,也经历过伦理纲常束缚,她不想女儿重蹈覆辙,要尽可能多地给她自由,让她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小荣尽管也是狐狸,但她对婴宁的影响也不能忽视。蒲松龄对小荣的描写并不多,她的一句"目灼灼,贼腔未改",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率真、直接的姑娘。她与婴宁从小一起玩到大,或多或少是性相近,她们之间不像是主仆关系,更多的像是姐妹。婴宁成长的社会环境中就只有鬼母和仆人,没有多余的杂质参和其中,这样使得她的性格更加趋向于动物性,更加接近自然,因而她是更美的。
四、婴宁由"笑"到"不笑"再到"哭"
婴宁由"笑"到"不笑"再到"哭",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而悲剧是属于美学范畴的。悲剧的本质是,通过不幸、毁灭甚至是死亡,把人从有限的、片面的存在导向超越性层面,并使人摆脱现实的沉沦而超越到本真存在时获得的升华感和对生命真谛的体验。
经常笑对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但是曾经天真活泼又爱笑的婴宁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之后,竟然"矢不复笑"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婴宁各个方面都太完美了,显得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这也许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吧。婴宁刚来到世俗的社会时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兴趣,别人的循规蹈矩在她的眼中就是一个个笑话。久而久之,她的笑被贴上了没有教养的标签,她受到的指责也越来越多。一个人整天开开心心的并没有错,活着最重要的就是开心。但是婴宁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笑,什么时候不应该笑,以致遭到别人的误会,从而产生了不必要的麻烦。"矢不复笑"的重要原因是封建礼教的力量太过强大了,如果婴宁继续保持着婴儿般的笑声,恐怕迟早会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所以她选择对现实的屈服,进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权利。婴宁的沉默正是对整个黑暗社会的无声抗议,应该是无声胜有声吧。
小说的最后,婴宁居然像普通的女子一样哭了,这表明婴宁已经彻底地向世俗社会屈服了,理想始终败给了现实。古代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而且力量强大,少数人的反抗根本是蜉蝣撼树,谈何容易啊!但是,难能可贵的是有人站出来了,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社会的一大步。蒲松龄把一生中的大好年华都花费在科举考试之中,却始终不得志,他塑造婴宁这个人物是为了控诉黑暗的社会,但最终还是不能力挽狂澜。因为蒲松龄也是热衷于科举的,只不过他败给了岁月,所以他笔下的婴宁也无法跳出黑暗的世俗社会这个怪圈。而婴宁生下的儿子居然也像以前的婴宁一样不害怕陌生人,见人就笑,这个伏笔反映出蒲松龄向往一个没有约束、自由自在的社会。
五、结论
通过《婴宁》,我们可以看出婴宁是世俗社会里理想型女子的代表,她身上表现出当时社会中女性普遍缺少的美,她的美正好反衬出社会中无处不在的丑。但在强大的封建礼教面前,婴宁只能选择对现实屈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明哲保身。婴宁的屈服恰恰是对无情的社会发出强烈的批判。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性就决定了必须有规矩,否则人和其它动物就没有什么区别了。社会中的道德、法律不是要一味地扼杀人性,制造各种各样的悲剧,而是要符合人性,确保人和社会能够健康地发展。蒲松龄在那个年代,已经看清楚社会的黑暗了,需要对社会进行讽刺和批判,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没有上升到社会制度的层面,所以只能塑造出一个"美"的婴宁,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