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的四大美女分别活了多少年
西施:出生年份不详逝世公元前473年,勾践灭吴后,西施随范蠡泛五湖而去,不知所终。
王昭君:生于
公元前50年逝世于
公元前19年(32岁),鸿嘉元年(前20年),复株累单于去世,且糜胥继任为搜谐若鞮单于。两年不到,王昭君病逝。
貂蝉:吕布兵败身死之后,貂蝉不知所踪。
杨贵妃:安史之乱之事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香消玉殒。
⑵ 四大美女寿命
四大美女寿命有西施为44岁、王昭君为33岁、杨玉环为37岁、貂蝉为虚构人物,无年龄。
4、貂蝉
关于貂蝉活了多少岁,其实这样的讨论基本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貂蝉根本就不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而是《三国演义》中的虚构人物,试想一下,讨论一个并不存在的虚构人物的年龄,又有什么意义呢?当然,为了不破坏貂蝉“美女”的形象,我们不妨认为,貂蝉就是在年轻的时候香消玉殒的。
⑶ 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和亲后为何只活到33岁
一提王昭君,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不是王者荣耀中的英雄角色呢?你是不是认为我要写一篇游戏文?当然不是了,其实我想说的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昭君出塞的那个王昭君,就是那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王昭君。然而,四大美女之一的她却仅仅活到了33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她在和亲以后都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才让她永远停留在了33岁。
王昭君在和亲之前就已经想到了,一旦和亲,改变的不仅是自己的命运,还有整个汉朝千千万万子民的命运。于是他肩负起了拯救苍生的重任,也正是他的一个决定,换来了匈奴和汉朝的百年安定。就这样,她在33岁的时候为整个苍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⑷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都活多久啊
王昭君活了33岁;杨玉环活了37岁;西施生卒年不详;貂蝉为民间传说人物,历史上有无此人物尚无定论,生卒年不详。
1、王昭君
约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王明君。
汉元帝时期宫女,后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王昭君维护汉匈关系稳定达半个世纪之久,“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2、杨玉环
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出生于宦门世家,父亲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
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唐玄宗李隆基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从延秋门出长安,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公历7月15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
3、西施
生卒年不详,本名施夷光,春秋时期越国美女,一般称为西施,后人尊称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国句无苎萝村(今浙江省诸暨市苎萝村)。出身贫寒,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
4、貂蝉
生卒年不详,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
最早出现于《三国演义》前身《三国志平话》中。貂蝉只是她的小名,本姓任,是吕布的原配妻子,两人在家乡失散后流落一方,沦为成为王允的婢女,为了报答义父王允的养育之恩而甘愿献身完成连环计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而正史《后汉书》中,从未提及貂婵之名,它仅以很短的篇幅记录董吕之间的私人恩怨。
(4)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各活多大岁数扩展阅读:
相关典故:昭君出塞
竟宁元年(前3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来长安朝觐汉天子,对汉称臣,并自请为婿,汉元帝挑选了宫女王昭君。昭君告别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黄沙滚滚、马嘶雁鸣,使她心绪难平,遂于马上弹奏《琵琶怨》。
凄婉悦耳的琴声,美艳动人的女子,使南飞的大雁忘记了摆动翅膀,纷纷跌落于平沙之上,落雁便由此成为了王昭君的雅称。
王昭君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后来也有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诗歌、琵琶曲、戏剧、电视剧等艺术作品 。
⑸ 历史上西施活了多少岁
历史上西施活了30岁。
西施,子姓施氏(9月19日出生,农历八月二十五,公元前503—公元前473年),本名施夷光,春秋时期越国美女,一般称为西施,后人尊称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国句无苎萝村(今浙江省绍兴市诸暨苎萝村),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
西施天生丽质、倾国倾城,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越王勾践在对吴国战争中失利后,采纳文种“伐吴九术(一说七术)”之四“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于苎萝山下得西施、郑旦二人。
轶事典故
西施天生丽质,婀娜迷人,浣纱时鱼见其美而忘记了游水,渐沉于水底,故誉其有“沉鱼”之美。
事实上,“沉鱼落雁”是个成语,通常认为出自《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说动物不能感受人的美貌。
也有人认为唐代宋之问歌咏西施的《浣纱篇》:“鸟惊入松萝,鱼畏沈荷花。”是这个成语的出处,故认为沉鱼代表西施。
⑹ 自古红颜多薄命,四大美女分别活到了多大岁数呢
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这是历史上非常出名的四个名字,她们是四位美丽的女子,个个国色天香、倾国倾城,被后人誉为“四大美女”。关于“四大美女”的故事,我们或多或少地都会听说过一些,不过,她们都各自活了多少岁,你知道吗?
好了,以上就是“四大美女”的寿数,她们各自都活了多少岁,相必你已经有所了解了吧。
⑺ 王昭君活了多少岁怎么死的 历史上王昭君的结局是什么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
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33岁的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
王昭君(约公元前54年—公元前19年),名嫱,字昭君[1](一说昭君非表字),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成语中“沉鱼落雁”、“画工弃市”记载她的生平典故。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一般步骤: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收集和分析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收集资料的途径有多种.去图书管查阅书刊报纸,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收索.其中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数据以及音像资料等.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答案和探究线索.
⑻ 古代的四大美女她们的寿命分别是多少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 。
王昭君 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 活了33岁杨玉环 公元719-756年 活了37岁西施和貂蝉 历史上有无此人物 尚无定论 生卒年月也不详 19年)
⑼ 四大美女都多大
一、 西施
先说第一美女西施,关于西施的下落和结局,后世有各种各样的传说。 而在《史记》这部具有权威性的史书里,尽管有范蠡的详尽记载,却找不到有关西施的只言片语,难解的谜团让人倍感缺憾。就连东汉人所写的《越绝书》也只是略有所述:“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吴越春秋》更是一笔带过:“吴王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西施绝色于世,范蠡更不是平凡之辈,后因“齐人闻其贤,以为相。”他却再不愿涉足政坛和宦海,于是“尽散其财”,又携西施去了陶(今山东定陶),并再次改名换姓为陶朱公。范蠡在定陶再次创下盖世的家业,《史记集解》说他当时拥有家产万万:“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
以上所说,一些古诗词也曾道及,如苏东坡的“五湖问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
可是,关于西施的下落,也不乏另外的说法,像《墨子. 亲士篇》中就有这样的论述:“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无疑是说这些人都是“死其所长”,因各自的所长招致相同的祸害。西施就是因其美貌而被沉入江底遇害的。而当时的背景是:本来并不强盛、连年战败的越国,终于靠美人计等谋措挫败消灭了原本强大的吴国,越王勾践曾说:“亡吴之功,西施当属也。”认为吴国的灭亡源于吴王夫差沉湎于西施的美色,为了避免西施的美色反过来殃及越国,他便翻脸无情、恩将仇报,赐西施沉江而死。这种说法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
持这种观点的还有唐代诗人皮日休,他在诗中描写道:“不知水葬沉何处,溪月弯弯欲笑颦。”亦推测西施是沉江而死的。
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一些话本和戏剧中所演绎的情节:西施虽助越国灭掉了吴国,可她内疚于对不起吴王夫差,在一种异常矛盾的心理中自缢于人去楼空的萧萧吴宫......
二、王昭君
王昭君离开汉宫一年之后,为呼韩邪生下一个儿子。可是,风烛残年的呼韩邪在她嫁到匈奴的第三个年头(也就是公元前31年)磕然去逝,刚过上两年锦衣玉食、天伦之乐安逸生活的王昭君,在二十四岁时就成了寡妇。而更难让王昭君接受的是,按照当时的胡俗,她应再转嫁给呼韩邪前妻的儿子--已继承王位的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无以改变自己命运的王昭君,只好屈尊胡俗,并为原是子辈现为夫君的复株累单于生下两个女儿。十一年以后的汉成帝鸿嘉元年,雕陶莫皋也英年早逝,命运多舛的王昭君时年三十五岁,正值丰满成熟的盛年。王莽篡夺西汉的政权后,匈奴单于硬是不承认他这个非刘氏后裔的帝王。匈汉关系一度紧张、恶化,甚至烽烟漫卷、战事迭起。回天无力的王昭君,目睹自己“捐躯报主”、倾尽心血才换来的和平安定遭到破坏,心灵受到沉重的打击。便在唤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的失意绝望中暴疾而终......
有关王昭君的结局,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马致远的《汉宫秋》演绎王昭君念念不忘汉元帝,不甘嫁给呼韩邪,出了雁门关就投江自尽了。其实,这是剧作家特立独断的笔触,隐含着马致远对那个时代、对元蒙羌胡的藐视、嫌恶和偏见。
《乐府诗集》引《汉书.匈奴传》中的记载, 则把昭君的死归咎于复株累单于的逼婚,说昭君对不分辈分、有乱伦之虞的“胡俗”深恶痛绝,为了保持一个汉家女人的清白而饮鸩自杀。其实,这也是宋人特别看重名节、因循恪守贞操观念的真实写照。
历代着述多把昭君出塞和亲之事看作悲剧。早在晋代,就有人持这种观点,像石崇的《王明君辞》: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辞决未及终,前驱已抗旌。
仆御涕流离,辕马为悲鸣。哀郁伤五内,泣泪沾朱缨。
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
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
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
愿假飞鸿翼,弃之以遐征。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土英。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并。
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还有李白的:“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杜甫的:“画图省织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另有:“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常寒雪作花,娥眉憔悴没胡沙。生泛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这些诗句各自洋溢着深切透怀的悲剧色彩,无不对昭君出塞寄于无限的悲怜、同情和哀叹。似乎王昭君的出塞完全出于无奈和被动,是男权政治的牺牲品、是男系社会对女性人格的肆意践踏和残害。不过,要真是这样,不憨不傻的王昭君又何必主动的“请掖庭令求行”呢?
三、貂婵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婵,正史上却没有任何记载,她只是频频粉墨登场于文学名着和民间传说中。《三国演义》就对她进行了生动细致、曲折离奇的描写和刻画,成为该名着的一枝奇花、一大亮点,再加上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的进一步渲染,美女貂婵终成为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传奇式人物。据有关历史学家考证,她本名任红昌,出生在并州郡(现忻州)的木耳村,十五岁时被选入宫,成为一个干杂活的宫女,专司看管貂婵冠(汉代侍从们的帽饰),不知她名字的官员们就借称她为“貂婵”,后人就沿袭了下来。
汉朝末期,宫廷大乱,流浪出宫的貂婵被王允(东汉太原祁县人,原为郡吏,灵帝时任豫州刺史,献帝即位后任司徒)收为义女。有一次,貂婵在王府的后花园里祈星拜月时,正好有一片流云遮住了月亮,看上去就像是月亮躲进了云层。这巧合的一幕正好让王允看到了,他就打趣道:“婵儿的容颜足可闭月也!”这就是“闭月”之说的由来。
董卓(东汉陇西临洮人,本为凉州豪强,灵帝时任并州牧)专权后,王允为了铲除董卓,便说服貂婵用美人计挑起吕布(东汉末期五原九原--今内蒙包头人,原为并州刺史丁原的门客,后投奔董卓)与董卓的矛盾,借吕布之手杀了董卓。据《后汉书.吕布传》记述:“卓以布为骑都尉,誓为父子,甚爱信之。常小失意,卓拔戟掷之,布拳捷得免。布由是阴怨于卓。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与傅婢情通,益不自安......”这段记载,其实就是戏曲传说中的凤仪亭掷戟的由头。从这里也可看出,貂婵是先成为董卓的婢女,然后又与吕布“私通”,从而挑起他们之间的矛盾的。
再后来,顺水推舟,貂婵便成了吕布的爱妾,直到吕布被曹操所杀。据《三国志.吕布传》(引注《英雄记》)记述:“布见备甚敬之,请备于帐中坐妇床上,令妇向拜,酌酒饮食。”另载:“建安元年六月,夜半时......布不知反将为谁,直牵妇,科头,袒衣,相将从溷上排壁出......”还有:“布欲令陈宫、高顺守城,自将骑断太祖粮道,布妻谓曰:‘宫、顺素不和,将军一出,宫、顺必不同心共守城也,如有蹉跌,将军当于何自立乎?妾昔在长安,已为将军所弃,赖得庞舒私藏妾身耳,今不须顾妾也。’布得妻言,愁闷不能自决。”据说文中多处提到的那位“科头,袒衣”的吕布之妻,就是貂婵。
曹操在白门楼杀害吕布时,留下了貂婵的活口,先是安抚下属,把貂婵作为礼物许给了爱将秦宜禄,后又惜于貂婵的美貌爱不释手,从而引起一系列矛盾。据《三国志.关云长传》(引《蜀记》)载:“曹公与刘备围布与下邳,云长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云长心不自安......”结果,为了消除隐患,性情耿直而刚烈的关云长,竟然把貂婵给杀了。元人杂剧《关公月下斩貂婵》就是以此演绎而成的。
至于貂婵的最后结局,史学界和民间都是众说纷纭、不一而足的,有的说吕布被杀后,貂婵为了不祸及桃园三兄弟,“引颈祈斩”、扑剑自刎了;有的说她做了尼姑,孑身以终......
四、杨贵妃
安史之乱,六月十四日中午,唐玄宗一行逃至马嵬坡后,积怨颇深、一时暴怒的士兵们就射杀了曾不可一世的杨国忠,并支解了他的尸首。接着又诛杀了杨国忠的儿子。一片混乱中,杨贵妃的两个姐姐秦国夫人、韩国夫人也被乱军所杀。惊慌失措、万般无奈的唐玄宗亲自走出驿馆,出面调停、安抚军士们,仍不管用,群情激愤的将士们呼声震天、围而不去。对于这一事件,《资治通鉴》(卷二一八)是这样描述的:“军士围驿,上闻喧哗......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顿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谔前言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舆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就这样,一代绝色美女终被对自己曾经信誓旦旦的君王所负,断然赐死,成为政治旋涡的填堵物、牺牲品。真是危难之际见郎心,自古红颜多薄命啊!
杨玉环接到赐死旨意时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可是,此时此刻,谁也救不了她了。真难想象,她是如何无语凝咽、悲愤交加的随高力士(一说是被高力士牵着)来到一座破旧的佛堂,而绞缢身亡的。又由于唐玄宗一行急着出逃,就把杨贵妃的尸体草草的埋葬在马嵬坡的荒草丛中。持这种看法的,有《旧唐书. 杨贵妃传》、《资治通鉴.唐纪》等。而有些书籍描绘的就更细致, 《唐国史补》里记述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也说,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贵妃“乞容礼佛”,高力士就把贵妃缢死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云云。关于这一点,近代学者陈寅恪曾在他的《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乐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恐是受香山‘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果尔,则殊可笑矣。”读过《长恨歌》的人都知道,“梨花一枝春带雨”是形容“海上”、“仙山”上“仙子”、“太真”泪流满面之容貌的诗句,已是一种叙事的引伸,与马嵬坡“佛堂前的梨树”何干?
当然,说杨贵妃在马嵬坡被缢死在佛堂(或梨树下),只是其中的一种说法,历代的文人墨客和史家学者对此更有莫衷一是、大相径庭的说法与推论。
在一些唐诗中,就有杨贵妃是死于乱军之中的描述。像杜甫的《哀江头》:“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似乎杨贵妃不是被缢死的,缢死的人哪有血污呢?要知道,杜甫的这首诗写于至德二年(757年), 距杨贵妃之死仅一年的时间。另外,像温庭筠《马嵬驿》中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杜牧《华清宫三十韵》中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李益《过马嵬》、《过马嵬二首》中的“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中的“血埋妃子艳”等,都似乎反映了杨贵妃血溅马嵬坡、死于兵刃或马蹄之下的血腥场面。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在马嵬坡未曾死,混乱之中隐藏民间、流落他乡了。甚至说她逃亡日本,在马嵬坡替她死的是一个侍女,她由禁军将领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出海,被日本使节或商人带到了日本,定居在日本的久谷町久津,并客死于此。在日本的民间和学术界,持这种观点的不在少数。更离奇的说法是,大难不死的杨贵妃远行于美洲,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他的《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中就有这种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