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客家人头上戴的帽子叫什么名字,还有客家有什么习惯
“冬头帕”这个词在我的脑海里是个记的比较深的词语,打小就看着老人们头上戴着这个独居客家特色的头饰。而关于冬头帕的由来很少,好像目前还没有什么比较有说服力的历史依据来阐述它存在的种种故事。有人说是太平天国时期就有了,但是好像也没有很确切的说法。如今在我们客家尤其是在赣南的三南地区(龙南、定南、全南),还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客家妇女们头上的特色装饰。冬头帕的发展从古至今大致可分为:祈福纹样、生活用具纹样、动植物纹样、文字纹样等四大类型,这也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花纹图案。
前不久回到故里,在街头巷尾,我用图片记录下了形色各异的客家妇女冬头帕饰品,那些我并不认识的客家阿嫂们头上的冬头帕有的穿戴大方整洁有序,有的随意装饰也独居风格。如今戴冬头帕的人群比较集中在农村妇女身上,从她们的整体着装不难看出平凡生活中的她们依然是这个区域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她们有的人活了一大把年纪了还没有走出过这个小小的全南山城范围,因而她们没有被喧嚣都市洗礼过得那份纯朴,总让我觉得很亲切、很纯美。人生对她们而言没有过多的奢想,平平安安相夫教子,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是乎成了她们的生活法则一般伴随一生。看着我记录下来的一张张图片,从她们亲切祥和的眼眸里,我是乎读懂了什么,心中不免升起浓浓的敬意与祝福,祝福我的乡亲,我的客家阿嫂们一生平安………
以上是复制的链接是http://blog.voc.com.cn/blog_showone_type_blog_id_588250_p_1.html
② 苗族女人的头上都会戴一种银饰,这种银饰叫做什么
苗族银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护头花、银顶花、银瓢头排等。
一、银童帽饰属于头饰,通常钉在童帽上。
二、贵州苗族银角,以地域分为三种类型:西江型、施洞型、排调型。
1、西江型银角两角分叉,主纹通常为二龙戏珠形象,龙身、珠体均为凸花,高出底面约一厘米。
2、施洞型银角又称银扇,因其在分叉的两角间均匀分布四根银片,颇似扇骨而得名。
3、排调型银角,银角似角似羽。两角一分为二,远观似角,近观如羽。正中开出一支,顶端则明显为变形银羽。突出三艾皆插白鸡羽。
三、银帽分为三种类型:重安江型、雷山型、革东型。
四、银围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将散件银饰固定在头帕上;另一种则整体为银制,内衬布垫或直接固定在头上。
五、苗族银发簪式样极多,虽然同样是花,但单瓣、复瓣,或束或簇,繁简密疏,造型大不相同。
六、插针的类型:有叶形银插针、挖耳银插针、方柱形银插针、钱纹镶珠银插针、几何纹银插针、“寿”字银插针、六方珠丁银插针等等。
七、银耳环:分悬吊型、环状型、钩状型、圆轮型四种。
(2)女生戴的头帕图片扩展阅读:
苗族银饰特征:
1、以大为美,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用美学的观点来看是很有道理的。同时也体现了你的家庭富裕程度是不错的,并显示着苗家姑娘的大气。
2、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有些妇女因耳环过重,耳垂被拉豁。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3、以多为美,苗族银饰上呈现出的"多"的艺术特征。很多苗族地区佩戴银饰讲究以多为美。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
③ 戴头帕习俗的传说是怎样的
梅关一带的妇女有戴头帕的习俗,关于这种习俗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呢!据说,一天吕洞宾骑着白马在梅关溜达。他看到一农夫插秧,就问:“你一天可以插几千几万行呢?”农夫难以对答,吕洞宾含笑而去。回家后,农夫把这事告诉了妻子。第二天,农夫的妻子也随农夫一起去插秧。果然,吕洞宾又来了。他又问:“你究竟一天能插上几千几万行?”农妇伸直了腰,笑吟吟地回答:“你的马儿一天能跑几千几万个足迹?”这一问,反使吕洞宾哑口无言。他说:“民家女,真聪明,来来来!仙家赏给你一条头帕。”说完便腾云驾雾而去。后来这种头帕就在梅关一带广泛流行了起来。
④ 这俩个戴头巾的是什么小数民族
头上包着布,即是头巾。 我国少数民族包戴的头帕、头巾,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我国东北和内蒙的少数民族使用的头巾,(白色包头巾)以朝鲜族和达斡尔族为代表,(彩色包头巾)以蒙古族和鄂温克族为代表。回族、撒拉族、保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斯坦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等等少数民族都使用头巾。
⑤ 嘉绒藏族女人头帕的来历
一、嘉绒藏族服饰的演变与发展
嘉绒服饰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据考古资料分析,距今3000多年前,这里的先民已能用线孔很小的骨针缝制衣服,并且有了骨梳及装饰品。[1]秦汉时期,这里已形成了以定居农耕为主,畜牧和采集为辅的经济形式,麻布和兽皮是当时主要的服装原料,尽管麻线较粗,但已表明手工织物的存在[2]。史料记载:汉时的冉髋已成为这一地区较大的部落集团,“其人能作旄毡、班罽、青顿、毞毲、羊羧之属”。[3]这说明当地的土着夷人不仅能编织麻布、鞣制毛皮。而且还能够制作各种毛类织物。到隋唐时,在族源上与汉代冉駹一脉相承的嘉良“以皮为帽,形圆如钵……衣多毛毼皮裘,全剥牛脚皮为靴。项系铁锁,手贯铁钏。王与酋帅,金为首饰,胸前悬一金花。径三寸”。这一段记载,从以帽为主体的头饰、服装材料以及身体的装饰多方面形象地描述了嘉良人的服饰习俗,虽未详言其制,但可以看出“裘褐”等的使用。这与高寒的自然环境和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是相适应的,是先民们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同时,从中还可看出部族社会出现了阶级差别,并且在服饰上有了明显区别。需要指出的是,秦汉以后嘉绒这一地区还分布着从西北迁徙来的氐羌部落。[4]外来的氐羌人进入后与当地土着的夷系民族生活在一起,相互交融和影响,故前述的服饰特征中也有着与羌人的某些方面的相似性。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服饰变化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古夷服饰元素奠定了嘉绒服饰传承基础。即便在今天仍然能够从服饰上看到嘉绒藏族与夷人后裔彝语支民族的彝族之间的源渊关系。①(注:嘉绒藏族和彝语支民族传统服饰具有三个主要相似特征:百褶裙、头帕和披毡。详见石硕教授《藏族族源与藏东古文明》,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210~213页。)这可能也是嘉绒女性服饰呈现出不同于其他藏族地区服饰的主要原因。二是服饰差异已逐渐成为区分不同部族集团或族群以及同一社会群体内部等级、身份的标志,且服饰特征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如嘉绒先民以金为饰、尚黑,而吐蕃重瑟珠、贵红色。
唐初随着吐蕃兴起并不断东进,诸夷、氐、羌部落先后皆为之所役,使过去处于分散状态的部落连结成为一个统一的共同体。经过200余年的唐蕃交战,处于川西北地区的部落不断受到吐蕃文化的同化,并最终融合为藏族。在这一过程中,男子服饰逐步与其他藏区服饰相一致,而女子服饰却与藏族主流服饰存在较大差别。也就是说,男子服饰受到吐蕃影响“藏”化更为明显,而女子服饰则较多地保留了本土风格,如辫发盘头、着百褶裙、披毡、贵黑。当然,嘉绒女子的服饰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吐蕃服饰的浸染,与主流藏族服饰也有着共同的元素和特征,如:冬季服装为宽袍、大襟,系腰带,佩戴嘎乌、绿松石饰品等。这种变化,与当年吐蕃与唐打仗时大批士兵驻留该地并与诸羌部落融合的历史事实是密切相关的。嘉绒作为藏族的一个边缘族群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其服饰也在长期的民族分合、交融以及众多部族文化的交流后逐渐形成了与藏族主流服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服饰特征。正如戴平先生指出的一样,“一旦民族形成后,它的服饰也基本定格,形成了本民族独特款式”。[5]在这过程中,嘉绒受吐蕃文化的影响持续时间长、力度大、范围广。这突出地表现在服装的穿着习惯、装饰类型以及与服饰相关的审美心理和价值取向都受到同化,形成了“藏”式的风格。因而,隋唐时期是嘉绒藏族服饰发展变迁的一个关键时期。
随着吐蕃王朝崩溃,嘉绒地区复又分裂为多个以吐蕃部落为主体的割据政权。中原王朝实行羁縻政策,随俗而治,开设互市,促进贸易。吐蕃部落及其割据政权与东部的汉地之间发生了以茶马贸易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联系。嘉绒地区是藏区东部茶马互市的集散地,茶马互市使内地的茶及绢锦广泛地进入嘉绒人民的生活。其中,衣料布疋占有很大比重,明代在茂州年销棉布1万匹以上,威州也在万匹左右。[6]绸缎主要销往藏族的上层人士,如土司、头人及寺庙活佛等,而窄布为川中遂宁、安岳等地手工产品,经久耐用,深受农牧区人民欢迎。此外,各部落首领(土司)可通过“岁输贡赋”获得不少赐予,绢帛占的份量较大。在民间,藏汉人民之间生活用品类的物物交换更是经常而大量的。通过茶马互市和朝贡及民间物资交换,汉地布疋织锦日渐成为嘉绒人民生活的需求品,使嘉绒藏族服饰的衣料及其色泽等发生了变化,大大地丰富了嘉绒服饰文化。
清朝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嘉绒服饰特色更加鲜明,地域风格越来越显着。入清以后中央加强了对嘉绒地区的统治,特别是杂谷事件和金川战役之后开始实行“改土归流”,变间接统治为直接统治,这种统治方式加强了汉藏的联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土设屯,使嘉绒地区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同时,汉民大量迁入,人口增加,使得商业和手工业也得到一定发展。服装面料除传统的兽皮、氆氇、毪布等外,已能够制作较细的胡麻布和绒毛织品。来自汉区的绸缎、棉布广泛进入老百姓生活。随着与汉、羌、彝民族的交往,嘉绒吸收了外来民族的先进技术经验,丰富了嘉绒民间工艺,使嘉绒传统服饰更为华丽多彩。
由于嘉绒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与周边民族的接触程度不同,清代嘉绒各地的服饰显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干隆年间傅恒编撰的《皇清职贡图》及清后期的《绥靖屯志》、《章谷屯志略》等方志都详细生动地记录了嘉绒地区之间的服饰差异特征。威茂瓦寺、杂谷等处,“其民衣服与内地相似”,妇女挽髻裹头巾,长衣褶裙;大小金川男子椎髻蚝帽,短衣褶裙,身佩双刀,妇女“以黄牛毛续发作辫盘之,珊瑚为簪,短衣革带,长裙跣足”。革什咱(属今丹巴)男子戴羊皮帽,短衣短裙,外披毛褐,“番妇发绾双髻,插铁簪长尺许,短衣长裙,颇习耕织”。木坪男子剃发留辫,戴圆顶斗笠,穿长衣披红偏衫,女子双辫盘额前,“着大领短衣,细褶长裙,拖绣带”。
清代,随着清王朝对嘉绒地区封建统治的加强和藏、汉、羌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汶川、理县及小金部分住在谷地、城镇附近的嘉绒藏族,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深,服饰呈现“汉化”倾向也是清时期重要的特征。《绥靖屯志》载:“富者多着袜及薄底平鞋,渐遵汉制矣,贫者则否……其寨首士兵,多从汉制,见汉官执礼甚恭,首戴白毡有盘帽,如汉人草帽样微小……头人则着汉服”[7]。由于上层头人的影响。汉族服饰逐步传播到民间。女子服饰上衣改得短小紧身,斜襟也如汉式。金川一带妇女“如汉人之汗衣,窄袖,长仅及腰,贫富皆同”[8]。《四川通志》嘉庆(卷98)亦载,五屯(杂谷脑、乾堡寨、上盂董、下孟董、九子寨)“屯弁兵等服饰俱与内地相同”,妇女穿短衣长裙,发结细辫,头裹花帕,耳带大环,男务耕猎,女织麻布毪子[9]。另外,男子头缠青布或胡皱帕,留独辫,头戴瓜皮帽的汉族装扮在嘉绒地区皆有出现。
清末民初,嘉绒藏族的服饰在形制结构上逐步趋于一致。男子普遍着大领袍或衫,拴腰带,冬天加羊皮袄;女子穿马甲、长衫、褶裙、花腰带,冷天外加褂子。男蓄发辫,妇女顶头帕。在服装配色、衣料、腰带以及头帕大小、色调、饰品等方而不同地区又有差别。近汉地区或商业集镇,男子留满族发辫,头上包青布帕子或毛巾,着长衫,打裹脚,脚穿草鞋。而偏僻的山区和牧区服饰则宽袍长袖,腰束革带,佩戴藏刀。衣料多为本地的氆氇、毪布、胡麻布等。土司和头人用的则是外地货如哔叽、呢、布和绸等。盛装比日常装繁复、精美,衣料多用绸缎、平绒等制成,衣襟处还镶上水獭皮、豹皮,纽扣用银铜等制成,发辫上要套各种金银制成的发圈,项戴珠串,胸花、嘎乌等[10]。这一时期,服饰在生活中仍有着独特的社会意义,如三十岁以上妇女才能穿白褶裙,女子头帕具有区示婚姻状况的功能。
解放以后,随着土司制度的废除和新中国民族政策的推行,藏族地区社会生产关系及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和审美观念打扮自己,而不受千百年来以服饰“昭名分、辨等威”的传统习俗的制约。特别是1954年嘉绒被识别为藏族以后,嘉绒服饰强化了作为文化特征的差异,女性服饰形象成为区别于其他藏族族群的主要特征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统称为“番”的各地嘉绒藏族逐渐形成了小区域(寨、村、县)的服饰认同。女子传统服装样式变化不大,头饰变化各地有异,装饰更加多样化,服饰对个体人生的象征意义开始弱化。虽然受到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各地嘉绒服饰已不同程度的汉化,但从20世纪50年代的调查资料来看,嘉绒传统服饰仍是大多数嘉绒群众喜穿的服装,只是服装款式和风格又有一些变化,“志书记载的上穿短褂,下穿白褶长裙的装束现在已看不到了”[11],传统服饰在衣料、制作上越来越成品化、现代化、多样化,样式趋向简约、方便,在日常生活中,青年男女更多的是将传统服装与中西成品制服搭配使用。
目前,嘉绒藏族妇女服饰的一致性,表现在方形头帕和前后两片围裙上,当地人称“三片式”。其他部分如服装样式、头帕色彩及绣花图案等则表现出地方性细节差异。因此,依据这些差异特点,可以把嘉绒服饰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类型,如丹巴、马尔康、理县为代表的三个区域等[12]。以丹巴为嘉绒传统服饰的典型代表,一般头顶青色绣花吊穗头帕,外着深褐长衫,冬天披方形披风,内穿锦缎上衣,下着白褶长裙,腰前后还各系一条黑色围腰。马尔康一带服饰明显受到安多牧区服饰影响,编细辫,腰系革带并佩饰华丽。岷江河谷的嘉绒藏族受到羌族习俗影响,平时喜穿长衫,系围腰,冬天穿羊皮褂等。
⑥ 为什么西南少数民族要在头上缠很多布
很多民族服饰的由来是受当地旧时的生活需要,风俗习惯和民族风情影响的,西南少数民族要在头上缠很多布一般是为了防风沙,防晒,遮面。
头巾和头帕,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形式非常灵活,穿戴十分方便,可以防尘挡风、保护头发脸面,因而格外适用。许多头巾和头帕,色彩艳丽,刺绣精美,还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
我国从北到南,从草原到山地,在全国的不同少数民族中,头巾和头帕式样繁多,花色各异,使用得非常广泛。这些头巾和头帕为各民族的服饰增色不少,同时也构成为各民族服饰特点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以包长帕为主,包头巾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民族,如部分彝族妇女、白族妇女、傣族妇女、布依族妇女、侗族妇女和仡佬族妇女等。云南傣族少女有时戴色彩鲜艳的头巾,质料多为绸子和尼龙纱。
贵州的布依族妇女,住在镇宁扁旦山一带的戴绣花头巾,其它地方的包青色的或花格的头巾。侗族妇女包对角头巾或三角头巾。仡佬族男女都有包头的习惯,用深蓝色或黑色布作包头巾,这种包头巾长六、七尺,也可以说是头帕。
(6)女生戴的头帕图片扩展阅读
我国东北和内蒙的少数民族使用的头巾,大都简洁明快,朴素大方,从色彩上可以分为白色和彩色两类。白色包头巾的使用,以朝鲜族和达斡尔族为代表,朝鲜族中老年妇女喜欢用白绒布巾包头,而达斡尔族男子则头包白毛巾。
彩色包头巾的使用,以蒙古族和鄂温克族为代表。蒙古族无论男女;在春夏秋三季都喜欢里绸巾包头,妇女的包头巾尤为鲜艳,颜色有红、粉红、天蓝等.也有用布巾的。鄂温克人的头巾色彩更为丰富,男子用白色,妇多为蓝色、白色、青色、绿色等。
西北各少数民族的头巾形式多样,色彩丰富。回族、撒拉族、保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斯坦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都使用头巾。
从质料上看,西北少数民族头巾有布巾、毛巾、绸巾、纱巾以及尼龙巾等,色彩大都十分鲜艳。从形式上看,又分为一般头巾和大头巾。所谓一般头巾,是指一般情况下包的头巾。所谓大头巾,指的是新疆各族在戴了小帽和其它帽子以后加顶的头巾,这种头巾一般都十分长大。
⑦ 图片中的女孩穿的什么民族的服装
我可以准确的回答你,我是西南民族大学研究少数民族艺术的。这个是藏族服饰,并且是典型康巴藏族服饰,此服饰出现于甘孜州的理塘县,所以是理塘风格藏装。
⑧ 客家妇女头带什么帽
县客家人的衣着穿戴,包括衣服、鞋、帽、裙、帕、首饰和雨具等项。古时衣着为汉唐服制遗风,比较古朴、大方,偏宽偏长,色偏深,多黑、蓝、灰色,只有夏季用苎麻纺织的白布,富家用白绸缎,直至清未仍大体如此。兹分别略述如下:衣服 平时一船人家衣服,男女无多大区别,上衣是“大襟衫”。右边斜下开襟,安布钮扣,讲究的用铜钮,女服只在襟边加一二条边(讲究的绣花边),以示男女之别。衣服袖子宽长,袖口宽一尺左右。男装另一式是“长衫”,俗称“四围齐”,长度以能遮盖“脚眼仁”为准,此衫作礼服用,讲究的外加穿“马褂”,配上小官帽(俗称“榄豉帽”),在年节或作客时才穿,裤子,则男女基本无别,一律宽头大脚,裤腰是用较软的布做的,穿时用纱织布带(俗称“裤头带”)扎紧,或干脆不用布带,将裤头较叉绞紧反扎于内即可。裤管(俗称“裤脚”)宽1尺8至2尺,一个裤筒穿两条腿也还很宽,如果裁去一截,就象当今流行的时装“裙裤”。
旧时,一船男女都不穿“底裤”(内裤),讲究者多穿一件较短的长裤就是了,内衣,则一船都穿,俗称“褂子”、“留眠衫”,有“大襟”、“正襟”两式,比外衣狭窄,讲究穿着内衣、内裤是近代以后的事。
寒暑服式无多大区别,只是暑天穿薄布,苎麻布(俗称“夏布”),冬天用厚布。冬春御寒之衣服则统称“寒衣”,一般有“夹袄”,(即双重厚布制成的外衣)、“棉袄”(棉衣)、“棉背褡”、羊毛衫,富裕人家多有皮袄。下套穿棉制“马裤”,“马裤”样式古怪,只做两条“腿”,左右各一,互不相联,无裤腰,穿时左右腿各穿一条,上边有一布条,将布带结扎在裤头上即可。
成人衣服大抵如此,其色泽多偏黑、蓝、灰色。布是自己用棉花、苎麻纺织的,俗称“家机布”,本色白底,用土染料染漂而成各色,染料是土制“靛粉”,也有用“薯莨”、“土珠”或“乌臼树”等草木熬水染色的。
小孩至三、四岁穿的衣服,多不用钮扣,只用布带扎紧,上身为襟式,下身为“开裆裤”。一般要在六、七岁入学前,才制着成人式衣服。富豪之家则穿绫罗绸缎。明清二朝间,在梅州地方出产有“程乡茧”丝绸布,后来,由于四川天府绸布(俗称“府绸”)打进来,“程乡茧”便衰落了,至清未即已停产。近代以后,由于受西方机织布冲击,不但衣着用布逐渐改进、服式也随之改装。男装先多穿正襟、七钮、四代的“唐装”。接着就有“中山装”、“西装”;女装也逐渐由偏宽偏长改为窄而短,也有穿正襟式,时髦者穿“旗袍”(满族女装)。青年男女则多穿“夏威夷”式。近40年来,受国内外服饰的交流影响,客家人的衣着亦随“大流”,带有原来特色的东西虽多已不复存在,但仍各有偏重,如:中老年男人多穿中山装;中青年妇女多穿正襟男式服;七、八十年代中青年则崇尚西装、时装、女的穿裙,还有穿“旗袍”者。
鞋、帽、裙、帕。旧时,客家人(尤其是农民)不甚讲究鞋帽等物,露头、赤足,照样干活和出圩入市,但逢年过节或出门作客,则很注意衣着穿戴的完整。鞋,旧时,一般人只有布鞋、草鞋,惟富者才冬天有棉鞋,而皮鞋则是近代以后才有的。
布鞋都是自制的。男式叫“阿公鞋”,女式叫“阿婆鞋”,布底(用旧布糊成几十层的“布泊”),布面(普通人家用“家机布”,有的有钱人家用绸缎),鞋面颜色多为黑色。鞋式是宽口船型,不用鞋带,俗称“懒人鞋”。这种鞋今天仍然流行,市场有售,只是已换成胶底或塑料底,用机器制成,旧时,女装鞋还有“绣花鞋”,用绸缎或绒布为面,鞋面绣花或鞋头部镶花。多为富家仕女穿着。 草鞋有两种,一种是用干稻草纺织的(俗称“秆草鞋”),用麻绳为“经”、草索为纬,编成“脚底形”。前头两边及后边“鞋跟”用绳带串起即穿着,制作经济简便,一面穿旧了还可以“反底”再穿。这是劳动用鞋,几天穿一双,另一种鞋是“布泊”底(后来改用“车轮胶底”前头一个“鞋鼻”,左右各两个布“耳”,后边“ 布跟”(俗称“鞋”)都留有“眼”,用苎索扎好后,用布带串起,即可穿着。男女鞋样相同。旧时,多为劳动,挑担、走路时穿着。这种草鞋比“秆草鞋”耐穿。客家妇女大多都会制作。现在,上述两种草鞋都已绝迹。被胶鞋、皮鞋所代替,穿胶鞋是近代才兴起的,开始均是南洋进口的“力士鞋”,后来有“回力鞋”、“球鞋”等。皮鞋是更后才兴起。这与全国各地差不多。
棉鞋,又称“老人鞋”、“过冬鞋”,形款与阿婆鞋一样,里面用棉花为絮。供老人冬天穿着,多为富裕人家才有,有钱人或有官职的人还穿“靴”(俗称“官鞋”)。与古装戏里的靴一个样式。
穿鞋,除草鞋外,都须穿袜。古时有布袜、线纱袜两种。穿丝袜,尼龙袜是现代的事。冬天,有的老人穿羊毛袜。帽,客家人一般对帽子不太讲究,平常戴者少,这可能与南方天气温暖,空气清爽,少风沙有关。旧时,男的有“小官帽”(榄豉帽)、“风帽”、蒙面式“夜帽”,后来有南洋进口的“狗毡帽”(西洋礼帽)。“太阳帽”(硬壳礼帽);女的有“布帽”,用绒布制成),羊毛帽,也有人戴“风帽”;小孩(幼儿 )布帽是圆圈形。前面是头形(或称“猫头形”)有布绊套在颏下,也有讲线纱织成布袋形,一头结扎成“花”。近几十年来,除小孩、幼儿帽仍基本保留旧式外,老、中青年的帽子几乎全部换了式样,而且区别不大。老年人多戴棉帽、绒帽、风帽,甚至皮帽;中青年人多戴陆军帽,时装风帽,而且男女无大区别。 裙,客家裙两种,一种是旧时妇女穿的,作为“衣着”的“百褶裙”,布质、很长(齐脚眼),后来越穿越短,只齐膝下,“五四”后定为“学生裙”,至今仍流行。有些变成了露膝的“超短裙”,只有年轻姑娘穿。衣裙还有一式“连衣裙”上衣、裙联在一起,背后开半襟,装钮扣。这种裙过去多为少年、儿童穿着,后来青年妇女也穿。这两种衣裙本是旧时流传的,因近几十年来几乎绝迹,一“翻新”,人们把它当作“时装”,就像穿“旗袍”当作“时装”一样。 另有一种裙,客家人叫“裙子”、“围裙”,是指“围身裙”。这种“裙子”是妇女用的,按各人胸围尺寸,用布制成。上端呈梯形,下边长方形。上钉一钮绊,扣在上衣头钮上,裙左右各钉上一条特制的“裙带”(带端有纱缨)扎在背上,把上身围紧。所以叫“围身裙”。裙边上用其他颜色的布缝一寸宽的边、配着衣服穿,甚好看。“围身裙”的作用有多种:一是装饰;二是可遮盖上衣,以免弄脏,亦可起束胸作用;三是可作“头帕”,包扎在头上,当帽子用;四是可作手巾包东西。过去,在客家地区,每个妇女都有一二条裙子。梅县西阳、白宫一带妇女的裙子特别讲究,一律用蓝布、镶白边,做工精致,当作头帕扎起时,就似一顶特制的帽子,很好看。 帕,亦有两种,一种是手巾(汗巾),客家人称为“手帕”,这是每人都随身携带的,至今如此。另一种帕是指妇女用的“头巾”俗称“东头帕”(即包头布)。旧时,客家妇女都用,近四五十年较少,但兴宁、五华、龙川等地较年老的客家妇女仍然使用。这种“头帕”不像“裙子”,不钉带子,只用方形布一块包扎在头或只包结在发髻上。 首饰 旧时妇女用物较讲究、多样,主要是头上饰物,古时妇女梳“高髻”、饰物一般有簪子、毛锸、耳扒,富家妇女还有簪花。一般妇女都戴耳环或耳塞、戴手镯。手镯有纽丝手镯、龙头手镯、蒜芎手镯,多银质,富裕人家有金质的,还有玉石手镯。戴戒指则男女都有,一般都戴金戒指。项链较少人戴,有的也多放在箱里,平时少戴在身上。小孩子普遍要戴银手镯、银脚镯,镯圈上串几个小响铃,便于循铃声而找到孩子。
随着妇女发式的改变,用首饰的逐渐少了。清末民初,客家妇女由梳“高髻”改为梳“盘龙”(俗称“圆头”),梳妆简便多了,只把辫子纽起盘结在后脑,像龙盘起扎紧,插上一支“毛锸”就行了。其他饰物也就省去了。后来又改妆,妇女多剪短发,不必梳头,头饰就全免了。手镯、戒指也少人戴,但还要戴耳环或穿耳塞。
雨具 客家人的雨具,主要是雨伞、竹笠、凉帽、草帽、蓑衣、雨衣。
雨伞。俗称“遮子”,有纸伞和布伞两种。纸伞,用竹为架,用纱纸蒙顶,用桐油漆,一律长柄。布伞,用铁木(或纯用铁)“结构用布蒙顶,有长柄、短柄两种。旧时多用纸伞,近代全被布伞取代。近十多年来又大多使用尼龙布面的雨伞,还有自动伞、折骨伞等。
竹笠。旧时各地多是圆形尖顶式,民国后有圆形圆顶式,开始称为“童军笠”,后称“学生笠”,至今流行。 凉帽,有两种,一种是用竹篾织成圆圈,中间穿孔,周围用布条缝挂,戴在头上露出发髻、发髻上用毛锸或竹片横插、使帽稳定。另一种是在竹笠周围缝挂布条。布多是疏纹的,以便通风。广州郊区流行的篾织圆圈式凉帽,与过去兴梅妇女戴的凉帽相同,因为他们多是古嘉应州(今梅州)迁移去的;闽西南客家妇女戴的多是竹笠加布条式的凉帽。在梅州市各县,反而早已没人戴凉帽了。
草帽。是用麦秆编织的圆顶竹笠形的帽子,故称草帽。主要用来晴天遮太阳,下雨天不适用,被雨淋后的草帽易发霉。这种草帽至今仍流行。
蓑衣。有两种,一种是用棕毛编制的,披在背上,既能挡风雨又很暖和;另一种用山上的箬竹编制,优点是较轻便,但不如棕蓑衣耐用、暖和
www.8690.cn
⑨ 彝族的女人为什么总是戴黑衣帽子有什么说法已婚后戴
因为彝族崇拜黑色,我们认为这样会使女人看起来更美丽。结婚以后戴的是头帕,生的孩子越多(或者是年龄越大),头帕的层数越多。这样代表女人们的阅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