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前驻英女大使是谁
摘要 2007年,傅莹担任中国驻英国大使.
⑵ 中国外交部历史上出现的第4位女性发言人
姜瑜,女,1964年生于北京,1986年毕业于外交学院(英语系82级),精通英文,曾在中国外交部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2003年起出任驻港特派员公署发言人,2005年底调回北京外交部新闻司任政工参赞,2006年任新闻司副司长兼新闻发言人。
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
姜瑜在给记者提问机会时总是保持一丝优雅的微笑,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她是中国外交部自1983年建立发言人制度以来的第四位女性发言人。
她曾在2002年至2005年间任外交部驻港公署参赞,2006年开始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
2006年首度作为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亮相时,姜瑜可谓准备充分,除了一些有关自己的问题以外,用她的话说就是“连世界杯都准备了”。
⑶ 请问中国历届有那几位外交部女发言人啊(一一说来)
截至2020年,中国历届有5位外交部女发言人:
1、李金华(首位女新闻发言人)
在1987年至1991年间,李金华在外交部数十次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频频亮相,唇枪舌剑之中,阐明中国政府外交政策和对重大国际问题的原则立场。李金华后被任命为中国驻新西兰大使,成为新中国第二位派驻大洋洲国家的女大使。
2、范慧娟(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第二位女发言人)
1986年任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代表团参赞。1990年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级参赞,三处处长。1991年任外交部发言人、新闻司副司长(时年56岁),是80年代初期外交部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以来第二位女发言人。
3、章启月
章启月大使的外交生涯始于1982年。有着丰富的多边和双边外交经历,曾任中国驻比利时大使和驻印度尼西亚大使,并曾任职于纽约联合国总部秘书处和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1998至2004年间担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新闻司副司长,并于2012至2014年6月担任外交部国外工作局局长。
4、姜瑜
1982年,18岁的姜瑜考入素有“外交官摇篮”之称的外交学院,学制五年。
李金华之后,直到1990年才出现了第二位女发言人———范慧娟。不过,要说影响力最大的女发言人,当属1999年登台的章启月,而姜瑜是她们之后的第四位女发言人。
5、华春莹
承担发布中国重要外交活动信息、阐述中国对外政策工作;承担国家重要外事活动有关新闻工作;指导驻外外交机构新闻工作;承担在华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事务;组织开展公共外交;收集分析重要信息等。
⑷ 中国史上第一个女外交官是谁拜托各位大神
近代 袁晓园。1901年5月,袁晓园生于江苏武进一个翰墨艺文之家,伯父袁励准曾为帝师,现悬挂于北京中南海的“新华门”匾额,即出自其手书。父亲袁励衡是民国初年的银行家,曾主持过交通银行。胞妹袁静、外甥女琼瑶则以小说驰名。 袁晓园天资聪颖,自幼便能吟诗作画,15岁时即帮父亲处理银行事务,得到父亲赞许。1919年,深受“五四”运动影响的袁晓园向家里宣布:“你们关了我18年,现在我要选择自己的生活!”决心走出封建家庭的袁晓园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用为江苏省农矿厅厅长何玉书的秘书,从名门闺秀步入政坛。期间她拜着名画家林风眠为师,继续学习书画,并有小成。 1930年,高鲁被派往日内瓦任中华民国政府驻外公使,袁晓园自荐担任其秘书,希望高鲁能带她出国。执着的袁晓园最后得以成行,但不是担任秘书,而是求学,而且费用自理。袁晓园开了一个茶会,靠到场的朋友支援登上了开往法兰西的海轮。也就是在这条船上,袁晓园结识赴法学习军事的叶南。叶南是国民党元老、时任江苏省政府主席叶楚伧的公子,这次邂逅使他最终与袁晓园喜结姻缘。 袁晓园选择巴黎普鲁士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归国后被蔡廷锴委任为厦门市税务营业局副局长,成为中国第一任女税务官。一年后,袁晓园重返巴黎学习国际关系,学成后在外交部任专员。三十年代中期,袁被委任为驻印度加尔各答领事馆副领事,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袁晓园在领事馆任职六年,正是抗日战争如火如荼之时,她不遗余力奔走呼吁,动员华侨为抗战捐款、购买军火转运回国。每遇当地政府无理扣压军用物资,她都据理力争,其无所畏惧的气势和锋利的外交辞令常使对方折服。袁晓园回忆那段经历时曾说:“那时候,当地政府常有人在背地议论我,说中国这位女领事真兇。” 在印6年之后,叶南被委任为驻法武官,袁晓园随夫赴法。在法国,袁晓园受到戴高乐总统的接见,并曾被邀请与戴高乐总统一同步入凯旋门。 1947年,叶南奉调回国,这时袁晓园也被选为“国大”代表。她和叶南从民族大义出发,联名发出给国民党政府的公开信,呼吁国共合作,实现中国统一。蒋介石却以“附匪有据”的罪名宣布开除叶、袁两人党籍并加以通缉。叶袁夫妇在发表了脱离国民党的告示之后,取道香港去了美国。 1985年,满头华发的袁晓园走进北京美国驻华使馆,负责接待的文化参赞对前来咨询“如何放弃美国国籍”的她十分惊讶。参赞说:“总是有人来咨询怎样获得美国国籍,你是第一位向我询问如何放弃美国国籍的人!”袁晓园回国定居后,祖国和人民给予她极高的荣誉和尊敬,她连任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担任民革中央监委、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会长、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并受聘为七所大学的名誉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现代仓颉”情系汉字 赴美国后,袁晓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联合国秘书处工作,负责处理中文文字事务。长时间的翻译工作使她对祖国的文字有了深刻的感受,她一方面为祖国的文字自豪,“每次翻译文件,英文的、法文的、俄文的、西文的,总是厚厚一册,最薄的肯定是中文。”另一方面,袁晓园也深知,中国汉字笔画多,一字一音,要使汉字成为国际通用文字,必须进行改革,实现汉字现代化。 袁晓园潜心研究,终于推出一套“双拼带调兼表意”的袁氏拼音方案,即《汉字现代化方案(草案)》。1974年,她应邀回国参加建国25周年庆典,将方案呈交周恩来总理,周总理指示将袁氏方案付印、分寄各大专院校及有关单位,并安排她到各有关院校演讲介绍。这一方案以后曾在北京一些幼儿园试验,取得理想效果。着名语言文字学家王力为袁晓园的新方案题字:“羡君造字胜仓颉,笔走龙蛇似画图,海内传卢千百辈,匠心能得及君无。” 1980年,袁晓园联合海内外学者发起成立了汉字现代化研究会,数年后又发展为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定期出版会刊《汉字文化》,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规模空前的汉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故国情谊浓似酒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打破了两国关系的坚冰。袁晓园随即于次年组织了40多名旅美各界人士访华,成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从美国进入中国大陆的访问团。自此以后,袁晓园数十次来往于美中之间,尽其所能为中美文化交流牵线搭桥。 1983年,袁晓园在《人民日报》上倡议:在北京开辟“国际友谊林”,供各国驻华使节和夫人,及其他来华的外国人植树。1984年,她以美中文化交流基金会副会长的名义,邀请了一批美国儿童画家到北京,与中国小画家们共同开了一个联合画展。后来又把中国儿童的绘画作品送到美国展览,得到了美国人民的赞赏。回国后,袁晓园在北京开办了“晓园中医院”,并在友谊宾馆开设“中医国际门诊部”,为外宾及侨胞治病。 袁晓园还利用自己与国民党的渊源,大力宣传两岸统一。1981年,她在天安门广场寄语在台的“国大”代表们:“故国情谊浓似酒,江山万里待人归”她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都应对中国的统一负起历史重任,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她向海外华人宣传“一国两制”方针,呼吁大家发扬中国文化,促进祖国统一。爱国老人的赤子情怀,历久弥坚。 “吐丝园主”“偏不老” 袁晓园有两枚闲章,一曰“吐丝园主”,一曰“偏不老”。“吐丝园”是她晚年定居南京吟诗作画的居室,她在《述怀》诗中写道:“夕阳未必逊晨曦,昂首飞鬃奋老蹄;春蚕萦绕千千缕,愿为人民吐尽丝。”老人晚年情怀,于此可见一斑。 1998年中国遭遇百年未见的洪灾,已近百岁的袁晓园偕同家人买来矿泉水和毛巾,冒着酷暑走上江堤,慰问抗洪战士,并以手书条幅“枕戈待旦守护堤坝,披星戴月保卫人民”相赠;她到聋哑学校看望聋哑儿童,到监狱给服刑人员作报告,到“肾友会”鼓励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给贫困山区的妇女儿童捐款捐画;非典肆虐期间,她还到医院慰问抗非典一线医务人员。袁晓园多次参加慈善义卖,其手书“仁者无敌”可谓名副其实。 “偏不老”章是朋友为袁老刻制的,袁晓园非常喜欢。她说:“古人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虽老而不服老,只以欣逢盛世,所到之处所见所闻欢欣鼓舞,因而吟诗作画,逸兴盎然,不觉老之已至,故曰偏不老。” 袁晓园晚年与姨侄一家生活,尽享天伦。她除了看电视、读报纸外,舞姿依然潇洒,即使打麻将也不输给小辈。练字作画是每日必修的功课,袁晓园的外甥兼私人秘书严敬告诉记者:“这次入院,老人仍然非常乐观,念叨着还要去香港办画展,要创作关于“东方明珠”诗画。她说最后一站还要去联合国,作为一个多年的工作人员向联合国汇报,她这一百年没白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严敬拿出袁老在北京申奥成功后所作的诗给记者看,诗云:“巨龙腾飞惊世界,国际声望震云天。百岁老人逢盛世,真想再活一百年。”
⑸ 中国女外交官有哪些
截至2018年10月,中国有女外交官2065人,占外交官总数的33.1%,其中女大使14人、女总领事21人、处级以上女参赞326人。妇女在外交事务中充分展示巾帼风采,贡献智慧和力量。
最出名的有一位:华春莹,马克卿、佟晓玲,姜瑜,陈佩洁,
⑹ 外交部新闻司迎来新任女副司长蒋小燕,她之前是啥职位
时隔两个月,外交部新闻司迎来一位副司长,目前外交部网站上,更新这个人信息,上面显示新闻司副司长蒋小燕。可能很多人对于她,并不是很熟悉,这个人曾经担任过中国驻欧盟使团发言人,中国驻苏里南使馆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参赞等职务。一直主要从事外交方面工作,履历十分丰富,拥有丰富驻外经验。能够担任新闻司外交司副司长,可见蒋小燕能力不俗,并不仅仅因为口才出众。事实上她工作十分出色,先后担任过参赞,新闻发言人职务。
像孟晚舟事件,还有华为,中澳矛盾,中国和美国的纠纷,这些话题经常会在外交部每天新闻记者例行记者招待会上,频繁的被提到。这次赵晓燕上任新闻司副司长,未来是否会担任发言人,值得大家期待。
⑺ 我国第一位女大使是谁
第一位女大使
——丁雪松
1979年2月23日,荷兰女王朱丽安娜居住的苏斯代克王宫。一辆古典式皇家轿车在摩托车队的护卫下,缓缓驶进王宫大门。一位身着黑色丝绒旗袍的东方女宾,在宫廷典礼官的引导下走进王宫接见大厅,她面对荷兰女王说道:“我荣幸地向陛下递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任命我为驻荷兰王国特命全权大使的国书。”随后,她把一只钢印封住的硕大信封呈递给女王。当女王接过这份国书的时候,中国的第一位女大使开始了她的外交生涯。她就是中国人民极为熟悉的作曲家郑律成的妻子——丁雪松。
我国第二位女大使是龚普生, 1980年被任命为驻爱尔兰大使。第三位女大使是李珩,1983年被任命为驻塞浦路斯大使。从三四十年代就从事外事工作的龚氏二姐妹(龚普生、龚澎)算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第一批女外交官、女参赞、女大使,历数下来,在外交战线上有一支阵容可观的“娘子军”。女外交官活动的范围和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在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到处都留下了她们的足迹。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她们几乎都有所涉及。
http://www.ipp.ac.cn/50zn/50yj/yj-13.htm
⑻ “四大美女”中国外交部翻译团出现,你知道她们都是谁吗
什么叫做美女,其实对于大多人而言,所谓美女,其应该是有着好看的皮囊,所以大家对于一些长得好看的女艺人都是盲目的追求,因为他们是美女有着好看的皮囊,然则当他们颜值不在,当他们老去的时候,他们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也随之而去,真正的美女,其应该是深入骨髓的,来自骨子里的,在我国外交部翻译团,就有这么四大美女,他们智慧与颜值兼并,他们就是张璐、张京、钱歆艺、姚梦瑶。下面大家就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下这四个人。
再则是钱歆艺,她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御姐范,他同样具备自己比较独特的气质,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它不仅美,而且还冷,而这种冷不是拒人千里之外,而是一种忧郁的冷,所以因此他也深受大家的喜爱。
最后就是姚梦瑶了,他和其他人不同,它的美在于她的邻家气息,所以也被大家戏称为小清新,也由此可见大家对于它的西安,当然姚梦瑶虽然看起来不大,但是它的工作能力那可不是一般的强大。
⑼ 新中国第一个女外交官是谁
陈依弥:新中国首位女外交官
看下这篇文章
作为新中国首位女外交官,陈依弥不但是位贤妻,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她的丈夫和爱子讲述了她的生前往事。
33年前,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市郊万国公墓里,竖起了一方中国人的墓碑。这位中国人就是新中国首位女外交官——我的妻子陈依弥。
☆“三八线”上缔结爱情
1955年,我因工作关系赴朝,在开往平壤的列车上,我第一次见到温和热情的陈依弥,她是当时同行同事中的惟一的女性。我们一见如故,爱情的种子在板门店“三八线”上发芽, 1956年,我们结婚了。
婚后的第二年,我同依弥来到锡兰(斯里兰卡在1972年前叫锡兰)工作。我们夫妇是第一批踏上锡兰国土的中国外交官。我们参加了全部建馆工作。当时我们还只是二十级和十八级的科员(她比我高两级),但工作任务却很艰巨。她在调研室承担着繁重的翻译和资料工作。我除调查研究工作外,还充当政务参赞姚登山的翻译,负责新闻公报,帮助跑外勤。
工作虽忙,但在任四年,我们一直生活得很愉快,很充实。由于工作需要,我们几乎跑遍了整个锡兰岛。
☆与斯国总理成了忘年交
1961年,我和依弥分别带着一双儿女回国。回国期间,依弥曾作为翻译和生活秘书陪同宋庆龄副主席访问锡兰。访问期间,多次同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班夫人)接触,为我们后来同班夫人及其家族的友好关系奠定了一个基础。
1971年初,我和依弥再次来到锡兰大使馆工作。我担任研究室主任,她负责办公室礼宾、文书和高级翻译工作,兼管处理军援事务。斯里兰卡军方戏称她为“女武官”。我们配合默契,共同交了很多朋友,特别是班夫人家族成员都和我们感情很好。
班夫人第二次出任总理时,身体不太好。应她的要求,我国政府派了包括针灸、心脏和神经三方面专家的医疗组到斯里兰卡为她治病。依弥因为是女外交官,英文又比较好,办事较方便,当时便充当了联络兼翻译。
由于依弥认真负责,对班夫人精心照顾,很快便成了班夫人的“忘年之交”以及“身份显赫”的女友,经常出入于总理府和总理官邸。班夫人几乎把她看成是自己的女儿一样,有时情不自禁地向她吐露家庭乃至政府工作方面的烦恼和打算。班夫人还特地向门卫交代,陈女士去她那里,无需事先约会,凭身份证便可随时进入。
☆18年后爱妻长眠异国
1974年国庆节后,我们回国休假。这是我们参加工作20多年后第一个长假。我们一家五人团圆欢聚,并第一次合影留念。这时候,我们的“官阶”不高,我只是个三等秘书,她也只是个二等秘书。但我们都感到满足和充实。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没想到这竟是我们一家最后一次团聚。12月12日,在我们结束休假返馆前夕,依弥忽然得了重感冒。考虑到使馆年终总结需要我们赶回,机票已买好,我希望最好行期不变。她虽然有些勉强,但还是准备迁就我。13日早晨,她虽然感到体弱和不适,仍决定跟我一起走。结果一路病情发展,15日到科伦坡后,转为心肌炎。我一夜守候着她,班夫人还派了自己的私人医生来会诊,结果仍抢救无效,16日清晨5时零5分,也即回到使馆18个小时后依弥与世长辞,与我永别。
作为新中国首位女外交官,陈依弥不但是位贤妻,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她的丈夫和爱子讲述了她的生前往事。
33年前,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市郊万国公墓里,竖起了一方中国人的墓碑。这位中国人就是新中国首位女外交官——我的妻子陈依弥。
☆“三八线”上缔结爱情
1955年,我因工作关系赴朝,在开往平壤的列车上,我第一次见到温和热情的陈依弥,她是当时同行同事中的惟一的女性。我们一见如故,爱情的种子在板门店“三八线”上发芽, 1956年,我们结婚了。
婚后的第二年,我同依弥来到锡兰(斯里兰卡在1972年前叫锡兰)工作。我们夫妇是第一批踏上锡兰国土的中国外交官。我们参加了全部建馆工作。当时我们还只是二十级和十八级的科员(她比我高两级),但工作任务却很艰巨。她在调研室承担着繁重的翻译和资料工作。我除调查研究工作外,还充当政务参赞姚登山的翻译,负责新闻公报,帮助跑外勤。
工作虽忙,但在任四年,我们一直生活得很愉快,很充实。由于工作需要,我们几乎跑遍了整个锡兰岛。
☆与斯国总理成了忘年交
1961年,我和依弥分别带着一双儿女回国。回国期间,依弥曾作为翻译和生活秘书陪同宋庆龄副主席访问锡兰。访问期间,多次同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班夫人)接触,为我们后来同班夫人及其家族的友好关系奠定了一个基础。
1971年初,我和依弥再次来到锡兰大使馆工作。我担任研究室主任,她负责办公室礼宾、文书和高级翻译工作,兼管处理军援事务。斯里兰卡军方戏称她为“女武官”。我们配合默契,共同交了很多朋友,特别是班夫人家族成员都和我们感情很好。
班夫人第二次出任总理时,身体不太好。应她的要求,我国政府派了包括针灸、心脏和神经三方面专家的医疗组到斯里兰卡为她治病。依弥因为是女外交官,英文又比较好,办事较方便,当时便充当了联络兼翻译。
由于依弥认真负责,对班夫人精心照顾,很快便成了班夫人的“忘年之交”以及“身份显赫”的女友,经常出入于总理府和总理官邸。班夫人几乎把她看成是自己的女儿一样,有时情不自禁地向她吐露家庭乃至政府工作方面的烦恼和打算。班夫人还特地向门卫交代,陈女士去她那里,无需事先约会,凭身份证便可随时进入。
☆18年后爱妻长眠异国
1974年国庆节后,我们回国休假。这是我们参加工作20多年后第一个长假。我们一家五人团圆欢聚,并第一次合影留念。这时候,我们的“官阶”不高,我只是个三等秘书,她也只是个二等秘书。但我们都感到满足和充实。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没想到这竟是我们一家最后一次团聚。12月12日,在我们结束休假返馆前夕,依弥忽然得了重感冒。考虑到使馆年终总结需要我们赶回,机票已买好,我希望最好行期不变。她虽然有些勉强,但还是准备迁就我。13日早晨,她虽然感到体弱和不适,仍决定跟我一起走。结果一路病情发展,15日到科伦坡后,转为心肌炎。我一夜守候着她,班夫人还派了自己的私人医生来会诊,结果仍抢救无效,16日清晨5时零5分,也即回到使馆18个小时后依弥与世长辞,与我永别。
☆陈依弥个人经历
●1928年,出生于上海
●1946年秋,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
●1950年、1962年,两次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6年,入党,同年与王嵎生结婚
●70年代,任外交部办公厅翻译室英文处副处长
●1974年,在斯里兰卡病逝
☆母亲教会我许多本领
我的母亲陈依弥个子不高,笑口常开。那时,我年少轻狂。在我的眼里,她也就是中国外交部的一个普通翻译。在《新中国外交五十年》的大型画册中,她也占有一席之地。她不幸英年早逝,留下很多令人钦佩的往事。
文革开始时,我刚上小学三年级,整日无所事事,经常同一帮小伙伴逃学。一次,母亲又逮到我逃学。这天正好是她的生日。她一边哭一边说:“这就是你送给妈妈的礼物吗?”正是母亲这句饱含着泪水的话打动了我的心。从那时起,我决心努力学习,不让她失望。可是,我对母亲的看法依然没有变。我喜欢的数理化她样样不会。
对母亲的看法在我17岁时发生了变化。那年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当我擦干泪水,骤然发现她生前干了那么多事。在我面临生活的艰辛时才感受到她教会了我那么多的本领。
我从她那里学会了奉献。我母亲1950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她很快便进入了外交部。当年朝鲜战争爆发,她被派往前线为志愿军做翻译。有人问她为什么放着小姐不做,冒险上前线。她的回答很简单:祖国需要我。
她先后两次入朝工作,两次参加日内瓦会议,两次在驻斯里兰卡大使馆工作。那个年代,所有谈判和文件都要用手工速记,用打字机打。她经常在办公室工作到深夜。有时我在她办公室睡醒一觉后,发现她还在工作。当她确信所有文件完成无误后我们才能离开。这时末班车已经开走了,我只好和她步行七八里回家,那时我只有五六岁。
我从她那里学会了谦虚谨慎。在我整理她的遗物时,看到她与周恩来总理,宋庆龄女士,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一起的许多照片。她替宋庆龄副主席做翻译时,还兼她的生活秘书。这时我才明白,她绝不是一个普通的翻译,但她从来不张扬这些事。
我从她那里懂得了爱。我母亲是长女。她对弟妹的关心,对父母的孝敬,在家里是有目共睹的。我的外祖父家并不富裕,孩子又多。每当有好吃的时候,母亲总是躲到一边。等老人孩子吃完了,如果还有剩的,她才吃上几口。她的爱心不仅仅局限在小家庭里。记得她的一位同事曾希望搞到一本英文字典,可经济上又很拮据。她毫不犹豫地花了自己半个月的工资买了一本送给她。
我的母亲是一个教育大师。她从来不强迫我做什么。记得在幼儿园时我就常和父母一起做饭。一次我回家早,我自作主张做烙饼。一开始便把糖放在面里揉合,做成甜饼。做好第一个后,突然意识到没放盐。于是赶紧加盐。结果剩下的全都是甜咸混合的怪味饼。可是母亲回来后,却一个劲儿地说,她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饼。她吃了一块又一块。
她鼓励我学习进取。按她的话说:“只要是合理,我们一定尽力支持。”八岁那年,我认识了磁铁。因为我对磁铁充满了好奇,她带我跑遍了北京城,一个一个售货员问。从早走到晚,就是为了让我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从她那里学会了独立思考。每当家里要做大一点的决策时,她总是要听听我的意见。还要我给出意见的理由。这使我养成了一种习惯,做重大决定前必须要做充分的思考。
母亲所给予我的,是我永远无法回报的。她以自己的行动,教会了我如何面对人生。(来源:世界新闻报)
⑽ 请问中国现在有多少个女性外交官
截至2018年10月,中国有女外交官2065人
中新社北京9月19日电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日发表《平等 发展 共享:新中国70年妇女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白皮书指出,妇女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国家外交领域活跃着一批女外交官,截至2018年10月,中国有女外交官2065人,占外交官总数的33.1%。
中国高度重视支持妇女领域的对外交流。目前已与145个国家,429个妇女组织、机构以及联合国相关组织和专门机构保持友好交往。
中国快速发展为妇女和妇女组织开展国际交流开辟了广阔空间,中国妇女与世界各国妇女的对话交流深度交融,友谊不断加深,合作不断加大。
进入新时代,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为妇女领域的国际交流提供了新机遇。在国家总体外交大局中,以妇联组织为主导的中外妇女对话交流进一步深化。
(10)中国驻美女参赞扩展阅读
中国不断加大多领域、全方位国际交流合作,积极促进妇女健康、教育、经济、减贫、环境等领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开展妇女发展援助项目。
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妇女减少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连续四年向联合国妇女署捐款,为联合国推动性别平等和促进妇女发展提供支持。
白皮书说,妇女在外交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彰显。中国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出资国之一,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第一大出兵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妇女近千人。
国家外交领域活跃着一批女外交官,截至2018年10月,中国有女外交官2065人,占外交官总数的33.1%,其中女大使14人、女总领事21人、处级以上女参赞326人。妇女在外交事务中充分展示巾帼风采,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