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美女搜索 > 唐朝后宫美女多少

唐朝后宫美女多少

发布时间:2022-04-15 09:48:59

1. 唐玄宗后宫美女多达四万,他究竟有多风流

有权有势的唐玄宗后期懂得享受生活,虽然后宫四万并非都是他的嫔妃,但从皇后三人、嫔妃九人、才人十八可以看得出他真的很风流。都说权势让人迷失,唐玄宗确实是最典型的例子,毕竟在最初的时候他并非如此的风流;只可惜当有权有势后,他开始变得享受生活以及美人,真正宠幸的人就已经有几十人,而后宫的宫女选择都必须“有美貌”,不得不说他的后期真的很风流。

因此,唐玄宗真的是一个很风流的皇帝。

2. 唐朝后宫三千佳丽的等级是什么

老百姓习惯叫皇帝的老婆们“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其实,“后宫佳丽三千”是有严格的等级和尺寸的。历代王朝,后宫的建制各不相同。仅以封建社会的颠峰时刻——“盛唐”为例,当时的“三宫六院”颇具代表性。
《新唐书·列传·后妃》详细记录了李唐皇帝“账面上”大大小小的老婆们。这些妩媚多情的少女,一跃龙门,则身价百倍。不但能与九五之尊耳鬓厮磨、翻云覆雨,而且还有了行政级别——这就意味着,名正言顺地挂靠正部、副省,还专门配备车马、服饰、丫鬟、仆从……每月还领到一份数目丰厚的薪水。最重要的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和这个幸运朝的小丫头沾边的人,都能上下其手,张罗一些朝堂上无法运作的咸淡事儿。
根据唐制:皇后是皇帝的唯一合法的“正妻”。她母仪天下,是后宫“三千佳丽”的“第一名”。李世民的头号老婆——长孙氏,就被封为文德皇后。
皇后以下,才轮到形形色色的“小老婆”。按照品级,依次是:贵妃一名;淑妃一名;德妃一名;贤妃一名——这个档次归为“正一品”,称为“夫人”。据说,着名的杨玉环,民间称为“杨贵妃”——这并不是虚指,而是仅次于皇后的显位。
夫人以下,依次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这个档次归为“正二品”,称为“九嫔”。据了解,16岁的上官婉儿,最先倒在唐中宗李显怀里,她的名号便是“昭容”。属于地位略高的小老婆。
九嫔以下,才轮到:婕妤九名——正三品;美人九名——正四品;才人九名——正五品。这27位,统称作“代世妇”。鼎鼎大名的武则天,初入宫门,伺候李世民,她的名分是“才人”。显然,地位较为卑贱。后来搭上唐高宗这条大船,立刻荣升为“昭仪”。直到后宫争宠,武则天占了上风,永徽六年,被册立为皇后。
接下来还有:宝林27名——正六品;御女27名——正七品;采女27名——正八品。总共81位。这个级别称为“代御妻”。这是一个入门级别,大概偶被皇帝宠幸一次,有可能;至于专房擅宠,完全是白日做梦。皇帝跟前围着一大群花枝招展的美人,他早挑花眼了。甚至,把这些可怜的小女孩儿忘得一干二净了。
以上都是记录在案、祖制认可的老婆。对于身体健壮、荷尔蒙旺盛的皇帝来说,如此庞大的美女队伍并不能满足他们膨胀无度的性欲,皇帝不喜欢谁,总有不计其数的办法,比如,废除封号、打入冷宫等等手段,足以重新洗牌,形成“美人流水”、无休无止的局面。即便没有任何名分,哪个被“临幸”的女子,还敢找皇帝索要 “精神损失费”吗?如此说来,“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只是老百姓一厢情愿的幻想,实际上,至高无上的皇权,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约束。“账面”是一回事儿, “结算”则是另外一回事儿。横竖都是皇帝当家。在女人问题上,他想闹多大,就能闹多大。那些匍匐在地的王公大臣,谁敢放一声响屁!

3. 唐朝着名美女有哪些

杨玉环、武则天、太平公主、上官婉儿、李裹儿等。

1、杨玉环

杨玉环(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她的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她出生于宦门世家,父亲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

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唐玄宗李隆基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从延秋门出长安,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公历7月15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

2、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zhào) ,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

贞观十一年(637年)十一月,唐太宗来到洛阳宫(紫微城)后,听说十四岁的武则天“容止美”,遂召她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

唐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武则天在位前后,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

但她“明察善断”,多权略,能用人。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材,所以使得贤才辈出。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复唐朝后,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

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其后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

3、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约665年—713年8月1日),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

先天二年(713年)因涉嫌谋反,被唐玄宗发兵擒获,赐死于家中。太平公主死后,唐玄宗的政权宣告稳定,开启了开元之治,也结束了从626年玄武门之变九十年以来,首都多次兵变的现象。

4、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664年—710年7月21日),复姓上官,小字婉儿,又称上官昭容,陕州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人 ,唐代女官、诗人、皇妃。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

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从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

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与韦后同时被杀。

5、李裹儿

李裹儿(685年-710年7月21日),即安乐公主。唐中宗李显之女,韦氏所生,有唐朝第一美人之称。出生时正值李显被武则天贬于庐陵,与韦氏赴房州时韦氏在途中分娩。

因当时情况窘迫,匆忙中解下衣服做襁褓,所以取名为裹儿,她先嫁给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后又嫁给武承嗣之子武延秀。

在唐中宗统治时期,她大肆开府设官,干预朝政,贿买官爵,宰相以下的官员多出其门。她曾向中宗请求立她为皇太女,权力欲望特别强。她的生活非常奢侈,为了大兴土木工程,抢占民田民房。

一心想做皇太女,但却遭到了父亲中宗李显的反对,公元710年唐中宗李显去世。之后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安乐公主,追废为“悖逆庶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杨玉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上官婉儿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太平公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武则天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李裹儿

4. 唐玄宗后宫有多少人

唐玄宗后宫有宫女数量超过四万个,历史上拥有宫女最多的皇帝是唐玄宗。
唐代以贵、淑、德、贤四妃为夫人,后宫设立六局二十四司,共190人,还有女史10人。这些都是有品级的,无品级的宫女人数相当多。唐肃宗宝应元年,一次就放宫人3000。而到了玄宗开元天宝中,仅长安大内、大明、兴庆三宫和东都大内、上阳两宫,即有宫女40000人,可见唐玄宗的宫女是超过四万个的,而当时唐朝的总人口也就5000来万,相当于一千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是唐玄宗的妻妾,比唐代的官员总数还多。可见,要评历史上拥有宫女最多的皇帝,唐玄宗当之无愧。
唐玄宗,作为帝王中的痴情汉,在他与贵妃意浓情深时,这四万宫女只能是徒劳地翘首东望皇帝那永不会来临的幸御。既然唐玄宗不大可能会垂幸这些寂寞的宫女,那为什么不放一些出去呢?虽说宫女除了让皇帝发泄的用途外,还用来替皇后嫔妃服务,还用来扫地等,但仅是这样的话,几百宫女也就够了,何必弄个四万人?其答案只能是唐玄宗养那四万宫女仅仅是为了排场和偶尔的心血来潮。
●皇后。
●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以上正一品)。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媛(以上正二品)。
●二十七世妇: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
●八十一御妻: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女御二十二人(正七品),缓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5. 古代的皇帝后宫佳丽三千是不是真的有三千到底是多少

"佳丽三千"意思是:皇帝的后宫有很多美女。这里的“三千”是概数,意指很多。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长恨歌》叙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两句诗是说后宫佳丽无数,唐玄宗却专宠杨贵妃一人。
皇帝后宫到底有多少“佳丽”?先看汉代,《后汉书·皇后纪》记载:“自武元之后,世增淫费,乃至掖庭三千”。掖廷,是宫中旁舍,妃嫔居住的地方,看来妃嫔真的很多。
再看唐朝,据《旧唐书·宦官传》等记载,“开元、天宝年间,长安大内、大明、兴庆三宫,皇子十宅院,皇孙百孙院,东都大内、上阳两宫,大率宫女四万人”。开元、天宝,正是唐玄宗的年号,原来白老夫子所言不假。

6. 唐太宗废除后宫佳丽三千人制度

唐太宗的后宫四妃包括生前册封与死后追赠的共有如下几位:韦贵妃、杨淑妃、阴德妃、燕德妃、郑贤妃、杨妃、徐惠。

唐因隋制,正一品四夫人的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先看韦贵妃,根据出土墓志的记载,韦氏名珪,字泽,于武德年间以良家入选秦王府,贞观元年四月一日册拜贵妃。不过墓志铭上虽然称韦珪是以良家的身份入选秦王府,然而事实上韦珪并不是首嫁,她的第一任丈夫是隋代大将军、户部尚书李子雄之子李珉。

隋朝末年李子雄随杨玄感起兵谋反,兵败后父子均被杀,而韦氏因是罪犯家属,按律被充入宫中为宫婢。李渊在长安即位后李世民进封秦王,韦氏作为宫婢被分配到秦王府侍奉是顺理成章的事。何况李渊登基后虽然曾大赦天下,但大赦赦免的是罪犯,与释放掖庭宫人是两回事,韦氏根本不可能在武德年间被放出宫回到家中,所以墓志上说韦氏是以良家受选,很明显就是粉饰之语。至于某些网文里广为流传的,秦王李世民在路边对韦氏一见钟情的这种毫无史实根据的说法,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更有一些不靠谱的网文信口开河,认为在长孙皇后过世后,唐太宗的后宫是由韦贵妃一手掌管的。然而事实上是,即使身为贵妃,若没有皇帝的授意同样没有权利掌管后宫。例如唐高祖的万贵妃,《旧唐书·李智云列传》中有明确记载:“母曰万贵妃,性恭顺,特蒙高祖亲礼。宫中之事,皆谘禀之,诸王妃主,莫不推敬。”表明万贵妃能够对后宫诸事有“谘禀”的资格,是“特蒙高祖亲礼”的,若没有唐高祖的特许,万氏即使身为贵妃也没有权利掌管后宫。再看唐宪宗的郭贵妃,“群臣三请立郭贵妃为皇后,唐宪宗以岁子午忌,又是时后廷多嬖艳,恐后得尊位,钳掣不得肆,故章报闻罢。”郭氏虽然只封了个贵妃,但却是唐宪宗未登基前娶的结发妻子,只因唐宪宗怕自己的风流猎艳被限制,从而不肯将其立为皇后。若身为贵妃便能理所应当地掌管后宫,那唐宪宗又何必再多此一举。

何况能够执掌后宫对于宫妃来说是莫大的荣誉,即使是多位嫔妃共同管理后宫,史书也同样会记载下来。陈后主的张贵妃统摄后宫,隋文帝宣华夫人、容华夫人共同代掌后宫的事情在史书中记载得清清楚楚,刘浚的列传也特意花了一番笔墨记载着其母潘淑妃(刘宋时淑妃仅为正二品九嫔,而非正一品的三夫人)掌管后宫一事。

不仅史书上会记上一笔,就连墓志铭这种没事也要夸两句有事更要夸了再夸的东西上,也绝对会大书特书一番,甚至哪怕韦贵妃并没有代管后宫这么大的权限,只是有些参与权,她的墓志上也不可能只字不提。比如朱元璋的宠妃孙贵妃只不过是辅佐马皇后治理后宫,此事不仅见载于《明太祖实录》,野史《胜朝彤史拾遗记》中亦有记载,宋濂在撰写孙贵妃的墓志时更没有放过这一莫大荣耀:“成穆贵妃孙氏……佐皇后以理,内治宫壸肃雍,上下咸无怨者。”而韦贵妃的墓志早已出土,志文中对她多有浮夸溢美之词,但对所谓的代管后宫一事却绝口不提,可见韦贵妃代掌后宫一事,实属现代人的想当然耳。

韦贵妃不仅本人无宠,就连她的家族和子女所得到的待遇都很寒酸。按照唐制,韦贵妃作为正一品四妃,她的母亲本可以获封正四品郡君,但是其母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都不曾得到过郡君的封号。直到韦贵妃因母亲的逝世而表现得异常悲痛,“哀号荼毒,毁瘠弗已”,唐太宗这才象征性地追赠了韦贵妃之父韦圆成一个徐州都督的官衔,韦贵妃之母仍旧没能得封郡君。而韦圆成生前便已是隋朝的开府仪同三司、陈州等二州刺史、郧国公,唐太宗追封的徐州都督远远比不上韦圆成生前的地位,可见唐太宗的追封不过是敷衍之举而已。

不仅如此,韦贵妃所生育的临川公主与纪王李慎论起待遇,在唐太宗同样庶出的皇子公主中也是比较差的。临川公主直到18岁才被册封为公主,驸马周道务的出身在所有尚庶出公主的驸马中是最差的,而临川公主出嫁后就随着丈夫一同离开了京城远赴边地上任,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位在唐太宗活着时就离开长安的公主。韦贵妃唯一的儿子纪王李慎虽然很有才华,在襄州处理政务的能力也非常出色,甚至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赞,然而唐太宗并没有因此给予李慎格外的关注或奖赏,直到唐高宗李治登基了,这才褒奖了他。

至于韦贵妃与前夫李珉的女儿李氏,与母亲一起籍没进宫,但都20岁左右了,其母韦贵妃仍不能自主安排女儿的婚事。直到贞观四年突厥来降,唐太宗为了安抚众多来降的突厥贵族,这才将仍旧是宫婢身份的李氏封为定襄县主,代替李唐的宗室女,嫁给在贵族眼里堪称婚配最末等的胡人为妻。

虽然有人因此认为李氏得封定襄县主是唐太宗将她认作继女的标志,然而唐太宗若真的将定襄认为继女,那么定襄就应该和文成公主、弘化公主一样,封的是公主而不是县主,墓志上也不会明确记载定襄不过是渤海李氏,“隋户部尚书雄之孙,齐王友珉之女。”而应该像弘化公主那样,只说是“陇西成纪人”“大唐太宗文武圣皇帝之女”。

何况定襄县主嫁给阿史那忠后,阿史那忠便被唐太宗派去出塞,塞外的生活远比中原艰苦,别说定襄一个中原人受不了,就连阿史那忠本人享受过了中原生活都不愿再忍受塞外的寒苦,所以见到使者时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请求让他回到长安——唐太宗若是宠爱韦贵妃,又何至于让她的女儿去遭这份罪?

当然,也许有人会感到不解:为什么韦珪作为贵妃却无宠到了这般地步,如果唐太宗不喜欢韦珪,为什么还要封她为贵妃?其实这跟人们长期以来一些错误的观念有关。

首先,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贵妃就等于宠妃,被皇帝封为高品级的妃子都是宠妃。其实不然,后宫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就算没有宠妃,皇帝也不会把四妃之位一直空着不封。历史上身处高位却无宠的嫔妃比比皆是,别的不说,光看唐朝诸位皇帝的贵妃,除了唐玄宗的杨贵妃,唐代宗的独孤贵妃外,其他皇帝的贵妃都不得宠,也找不到什么得宠事迹。

其次,皇后是天然的后宫之主,掌管后宫事务,除非皇后无宠到了极点而皇帝又另有极为宠爱的嫔妃,不然皇帝是不会插手后宫事务的。所以纵观唐朝的后宫,皇后的权利极大,比如唐高宗的王皇后,明明萧淑妃那么得宠,出身好资历老又生育了皇子公主,但却只是个淑妃,另有一个无宠无子的女人压她一头做上了贵妃之位;风流多情的唐宪宗唯恐结发妻子当上皇后后会掣肘自己的猎艳行为,于是坚决不立原配郭氏为皇后——唐朝皇后在后宫的权利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唐朝后宫嫔妃的册封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皇后,如果皇帝没有特别的吩咐或要求,那么皇后就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安排后宫女人的品级。身为贵妃却是个不得宠的女人,原因之所在,也就不难理解了。

再者,唐太宗明确表示过自己对这些后宫女人的态度,那就是韦珪、阴氏这些罪籍出身的女人甚至都没资格给自己生孩子。

《魏郑公谏录》:
太宗谓侍臣曰:“汉代常以八月选洛阳中子女资色端丽者,载还后宫,此不可为法。然即日宫内,甚多配役之口,使其诞乳诸王,是非所宜。据此论选补宫列,理宜依礼。”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大意就是,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汉朝经常在每年的八月择选一些品貌出众的良家女子入后宫充当嫔御,这种做法本不应该成为后世效仿的对象。但是现在我的后宫中有太多罪人家的女儿充当妃嫔,由这些人生养皇子实在不合适,所以还是按照汉时的规矩,以后择选嫔御由宫外的良家子中择选。

唐太宗本就是贵族子弟出身,对这些罪籍出身的女人有着天然的鄙夷歧视之意——虽然这不代表他就要把这些女人当阶级敌人来看。

再加上韦珪阴氏等人是唐太宗当秦王时宫里发配来伺候的宫婢,而身为亲王时的李世民对后院这些小妾的出身没有多少自由挑选的余地。但出于贵族的偏见,唐太宗显然不认为这些女人的血统有多好,更不应当给自己生孩子,不然很可能会稀疏了自己优秀的基因,让后代不够优秀。

只不过孩子是欲望的产物,唐太宗又没有练过什么神功,只能让指定的女人生孩子,而历史上为皇帝生育了子女却照样无宠的嫔妃也比比皆是。所以虽然韦珪、阴氏这些嫔妃虽然给唐太宗生育了孩子,但唐太宗依旧免不了打从心底鄙视出身不好的她们,更遑论还能对她们产生什么感情呢?

杨淑妃,即杨素的孙女,杨玄奖之女。隋末杨玄感起兵后,杨玄奖意欲响应却先被郡丞所杀,杨氏则作为谋反案的家眷被籍没进宫,充作宫婢,李唐建立后又被分配到秦王府伺候。

按照其弟杨台的墓志所载,杨台因为杨氏为妃的缘故被封为正七品上的尚食直长,考虑到阴妃的弟弟阴弘智为正七品下的尚乘直长,由二人官阶上的差距也可知这应当是他们的姐姐在后宫地位不同的体现,所以同为四妃,杨氏明显比阴氏的封号要更高一些,杨氏当为淑妃,阴氏则为德妃。

同时根据《大唐故赠司空荆州大都督上柱国赵王墓志铭》上记载的“王,杨贵妃之所生也” 可知,赵王李福的生母徽号为杨贵妃。纵观整个贞观年间,韦贵妃的封号自始至终都没有变过,所以这位杨氏的贵妃徽号当为死后追赠,而能够在死后被追赠为贵妃,可见杨氏生前就是四妃之一,正是杨玄奖之女。

贞观十三年,杨淑妃唯一的儿子李福受封为赵王,随即便被唐太宗过继给了隐太子李建成,所以从礼法上来说,李福不再是唐太宗之子,而是隐太子李建成之子。

阴嫔,封号原本应为德妃,因其子谋反而被降为了嫔。

阴德妃的父亲阴世师因效忠隋朝而被李渊处死,阴世师之子阴弘智等人由于年幼而免于一死,阴氏则被没入掖庭为婢。也许是因为阴世师与李渊有着相当的仇怨,而阴氏又成了李世民的妃嫔,所以许多人喜欢臆想李世民与阴氏之间有着一段隔着国仇家恨的虐恋深情。然而就史实而言,这样的说法显然是毫无根据的,毕竟后宫中作为罪籍没入的女子不在少数,上官婉儿即因祖父上官仪之事被没入掖庭;而作为宫婢被主子临幸的更不在少数,章敬皇后吴氏便是在没入掖庭后得到了唐肃宗的临幸,从而生下了唐代宗。

而且若是对阴氏这个所谓的仇人之女心存芥蒂的话,李渊就不会在武德八年将阴氏之子李祐册封为宜阳郡王,一向与李世民有嫌隙的李建成等人也会借此机会大肆抨击他。所以李世民与阴氏之间所谓的隔着国仇家恨的爱情,不过纯属后人的YY罢了。更不用说阴氏在史书中只得一句“阴妃生庶人祐”后,便再无只言片语的记载,甚至单就其子李祐谋反一事来看,阴氏在李世民心中能有几分分量也是可以掂量得很清楚。

同样是谋反,李祐的结局是被诛后废为庶人,生母连坐遭降。随后唐太宗又将敢于当面数落李佑罪行并试图杀了李佑的齐州百姓罗石头追赠为亳州刺史,而痛斥李佑的高君状被封为榆社县令,将李佑捉拿归案的杜行敏由兵曹一下子被提拔为了巴州刺史,其他协助杜行敏擒住李佑的众人也一并得到了丰厚的赏赐。而反观李承乾谋反后,唐太宗千方百计想保住他一命,为李承乾说话的来济因此得到了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晋书》。

这样的差距很明显可以看出阴氏与李祐是否得到过李世民的宠爱,若阴氏真的与李世民有过一段所谓的超越国仇家恨的轰轰烈烈的爱情,那么想必李祐绝不会落得个身死的下场。毕竟阴氏只有李祐这么一个儿子,处死了他就相当于毁掉了阴氏下半辈子的依靠,李世民若对其有情,再怎么对李祐处以重罚也好过将其处死。

而阴氏一夜之间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她本人或是因此被降级为嫔,然后一生孤寂郁郁而死;又或是和儿子一起被废为庶人赐死,最后以嫔礼下葬,都不得而知。但即使阴妃还能留得一条性命,也是从此生不如死。

燕德妃,根据其墓志记载,于武德四年选入秦王府,贞观元年拜册贤妃,贞观十八年迁封德妃。考虑到贞观十七年李祐谋反,生母阴氏遭到连坐,四妃之位有所空缺,燕氏应该是因此晋的位。同样的,这位燕氏也并不是出于什么可歌可泣的爱情才进的宫,“武德四年礼聘入秦王后庭”这一句说得很清楚,不过是唐高祖李渊为自己的儿子选的小妾。

燕氏的祖父是隋朝着名的酷吏燕荣,为人贪暴淫纵,被隋文帝赐死。也正因为祖父燕荣为人“虐毒”的缘故,燕氏自幼被母亲杨氏严格教导要学会温恭谦让,以养成身为贵族该有的闺范。

燕氏武德四年成为李世民的小妾,但直到七年后才生下第一个儿子李贞,在生下次子李嚣后便再也没生育过。李嚣早夭,而李贞可以说是唐太宗比较有才干的皇子之一,但唐太宗并没有因此对这个儿子有任何的偏爱之处,既没有到了年纪不让他之藩,也没有因为李贞才华出众而给予特别的关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燕妃的母亲与武则天的母亲为堂姐妹,所以武则天成为唐高宗的皇后后,年老体衰的燕氏为了讨好武则天,在患有眼疾行动严重不便的情况下,仍坚持抱病为武后的母亲荣国夫人奔丧,结果不幸病倒在半路上,大半年后病逝在驿站里,武后为此不得不好好封赏了一番。而李贞在武则天时的待遇也很一般,不过是和一群皇叔兄弟一起受到的加封,而且李贞作为唐太宗的第八子只加封为太子太傅,反而比第十子李慎的太子太师级别要低。

甚至武则天在唐高宗驾崩五年后开始对付李唐宗室时,第一个下手的就是这位表姐的儿子。李贞起兵反抗武则天失败后,自杀身亡,但武则天并没有就此放过燕妃的子孙,不仅残忍地下令将李贞父子的首级砍下来,还送到洛阳枭首示众。而李贞的另外三个儿子要么是“坐与父兄连谋伏诛”,要么是“减死流岭南,寻卒”,无一幸免于难。

唐玄宗登基后,也只将李贞的嫡曾孙李温封了个沈国公,李温的儿孙更是爵位降为了郡公,继承嗣越王封号的却是夔国公李琳(许王李素节之子)这样毫不相干的远房旁支。结果李琳也是个不争气的,刚过继为嗣越王,就病死了,越国干脆国除——不知道燕太妃在天之灵,会对她花了半生精力小心翼翼奉承讨好的表妹做何感想。

郑贤妃,虽然名列四妃之位,但因为无子,只见载于《唐会要》的昭陵陪葬名单中:“昭陵陪葬名氏……贤妃郑氏。”因其墓葬不明,所以对于这位贤妃也无法有更多的了解。不过燕氏自贞观元年至十七年一直都是身处贤妃之位,所以这位郑氏应该是十八年燕氏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

杨妃,吴王李恪蜀王李愔生母,《旧唐书》仅有一句“恪母,隋炀帝女也”,可见杨妃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杨妃没有公主封号,说明没有受过正式册封——隋炀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阳,即使是册立太子也不过是下诏遣使回长安,更不用说还会特意记得要去册封一个留在长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杨妃的生母身份较低,且并不得宠,只是一名普通后宫。

而史官在史书中极为同情李恪,尽管完全列举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才干和才华,但仍旧对李恪是各种溢美之词,所以在其传记里特别提到“恪母,隋炀帝女也”这一句,就是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与众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炀帝女这个头衔,而无更具体的封号,可见杨妃无论是在隋宫还是唐宫地位都不高。

同时根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只有186天,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所以想来杨公主若是受宠的话,理应同其长姐南阳公主一样,陪伴在隋炀帝身侧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应当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杨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员,很显然这位杨公主虽然说起来也是隋炀帝的女儿,却根本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和宠爱,所以才会被遗忘在长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顺手接收。

何况李渊与杨广的母亲都是独孤氏,还是亲姐妹,独孤皇后曾对李渊颇为照拂;李渊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义上是从隋恭帝手上禅让过来的,结果李渊就这样将他表弟遗忘在长安的女儿丢给了自己的儿子做妾。李渊若还算看重这位与自己多少有点血缘关系的前朝公主的话,怎么说也要将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无论是嫁给皇子还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该塞给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给秦王李世民。毕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还是太子的身份,若无意外的话,这位杨公主作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说也能混个五品以上的嫔妃当当,而给亲王做妾,最多也就只是个五品的孺人。

更何况根据杨广死于义宁二年三月(618年),李渊于同年五月登基为帝,李恪却在第二年就出生了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很明显是在重孝期间怀的孕——别说是为亲生父亲守满27个月的孝了,竟然连一年的重孝都没守满,由此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了,更别说还能得到怎样的礼遇。若杨公主的身份还算尊贵,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甚至连为父亲守个孝的机会都没有。

而杨妃会被如此对待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自古成王败寇,亡国之君的地位都摆在那儿了,更别说亡国公主了。想想秦灭六国后,六国“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的凄惨模样;想想陈朝灭亡后陈后主的几个亲妹妹,乐昌公主被赏给杨素做妾,宣华夫人、弘政夫人按例没入掖庭,还有几个被赏给朝中大臣和皇子做姬妾;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过的却是什么日子,便可知这些亡国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过是战利品一样的存在。

再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尽管史书上称恪母为杨妃,但这并不能证明恪母生前就位列四妃之位,因为像唐高祖李渊的小妾莫丽芳,生前就没有得到任何妃嫔封号,死后才被追封为嫔,史书上却直接记载其为莫嫔。

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韦贵妃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杨淑妃即杨玄奖之女,阴德妃因为儿子李佑谋反被杀后也遭到了连坐,德妃之位空了出来由燕贤妃晋封。还有一位郑贤妃,也是在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可见杨妃生前并非正一品的四妃,最多只是个二品的九嫔,死后才被追封为妃,提升了品级。

杨妃于武德二年生吴王李恪,武德八年之后生蜀王李愔——武德年间的皇子皇孙都是按例一岁时册封,而武德八年时,李世民的儿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封,所以第六子李愔最早也是武德八年之后才出生。杨妃没有女儿,因为唐太宗21位公主中只要生母身份较高的,史书或墓志铭都有记载,其余15位公主的生母因出身低微而不见载。

而杨妃的两子吴王李恪与蜀王李愔,虽然一直以来由于电视剧的宣传,很多人误以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但就史实而言,论起唐太宗所有儿子中谁的待遇最差,李恪称第二,没人能比他更差。

李恪一生中不仅毫无得宠事迹,而且不过是犯了踩庄稼和赌博这样的小错,就连续多次被削去都督的头衔,先后削去实封共600户,只剩下200户的实封。李恪还因此遭到唐太宗的好一顿痛骂,甚至被比作了燕王刘旦(汉武帝之子,因为不能安分守己遭到汉武帝的厌恶)。而李恪犯的这些错误与受到的惩罚无论是在史书上还是李恪本人的墓志上,均有记载,互相印证。

贞观二年五月李恪与李泰同时受封,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却是扬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多达22州。而且李恪受封的不过是都督,李泰却是大都督(根据《唐会要》记载,就在李恪受封前的三个月,唐太宗将益州的大都督府去“大”字,降级为都督府),所以李恪与李泰虽然同时受封,但李恪不仅都督府的规模远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贞观7年李恪前往自己的封地时,唐太宗对他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由此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同样是嫡出的李治就更不用说了,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儿子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参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

唐太宗曾给李恪写了一封信,其中有“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样一句话,然而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时,却在一转身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制。

而史官称李恪有文武才,但善骑射不过是身为关陇军事贵族最基本的素养,在唐朝这个连后宫才人都能陪帝王骑射的朝代里,李恪虽然善骑射,却没有丝毫的军功或突出的事迹可以证明。李恪的文才同样毫无记载,别的皇子具体到擅长哪种书法有多少部作品都有记录,唯独李恪的“文才”连李唐皇室成员中最常见的书法特长都不见踪影,而同样因为谋反被诛的汉王李元昌,却能够以书法、绘画、射猎着称于各部史书,相比之下,李恪的才华无论是在各类史书还是墓志铭上,都没有分毫体现。

而唐太宗虽然一度有过改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但这件事不仅是在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又过了7个多月的时间才提出来的,而且唐太宗只对最不可能赞同的长孙无忌一个人说过,被反驳后不但再也不曾提及此事,甚至对提名未果的李恪也毫无保护措施。

还有人试图将李恪当不上皇帝的原因归结为是具有前朝血统的缘故,不过这种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毕竟李恪的两朝血统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历史上两朝一脉的皇位继承人比比皆是。比如后赵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赵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闵帝宇文觉的生母就是北魏冯翊公主;就连隋炀帝杨广的太子杨昭也是两朝一脉——杨昭的生母萧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

再说如果前朝血统真的是问题,是忌讳,那唐太宗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统的情况下,还想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又为什么不用这么好的理由来反对唐太宗立李恪呢?就像唐玄宗欲立武惠妃为后,大臣首先就用武家与李唐皇室有仇为由劝阻唐玄宗,而李恪这里却压根没人提及所谓的血统这一点。所以李恪与储位无缘,和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因为李恪与杨妃均不得宠于唐太宗的缘故。

至于杨妃的次子李愔直到贞观十三年才得到了亲王应有的800户食邑,比其他皇子整整迟了3年。又因为李愔在封地上屡屡胡作非为,唐太宗曾十分厌恶地说:“就算是禽兽,只要好好驯服还能让其听命于人;就算是铁石,只要好好炼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这样的人,连禽兽和铁石都不如!”当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食邑和蜀王府中的官员,又将他贬为虢州刺史,刚刚上任没几个月的蜀王师盖文达也因此被免官。

所以唐太宗贞观年间别的皇子都是都督,唯独李恪、李愔两人是刺史;别的皇子都是实封800户,唯独李恪与李愔一个被削户600一个被削户400。想来杨妃要是得宠的话,如何会在史书上仅留下7个字的记载,而她的两个儿子又如何会在李世民诸子中待遇如此之差?

徐惠,生前仅为二品九嫔中的倒数第二级充容。相对于其他嫔妃在太宗一朝最多只因为生育皇子而被记载了一笔,徐惠能够凭借其出众的文采在《旧唐书》中留下更多的事迹,可见徐惠的才华即便是与同时代的文人士子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而徐惠也因为自幼才华出众,同左棻、宋氏姐妹一般名声远扬,甚至为皇帝所知,于是被诏进了后宫中。

根据史书的记载,徐惠进宫后因“挥翰立成,词华绮赡”,于是由正五品的才人晋升为正三品的婕妤,最后位列正二品九嫔中的第八级充容,可见文学造诣极高的徐惠还是很得唐太宗赏识的。其父徐孝德也因为女儿的才华横溢升了一级官,由从六品下的将作监丞被擢为了从六品上的礼部员外郎。

就史书中所记录的事迹而言,徐惠知书善文纵论古今的才华颇得唐太宗的赏识,《谏太宗息兵罢役疏》更是直谏朝政——这也是继晋武帝的左贵嫔献诔赋颂、宋孝武帝时韩兰英献《中兴赋》、陈后主的沈皇后“数上疏谏争”后,有唐以来的后宫第一人,但如果说徐惠对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影响很大,那就言过其实了。毕竟徐惠的这篇上疏虽然甚得唐太宗的赞赏,并因此得到了丰厚的赏赐,但无论是上疏中所谏止的征辽之举,还是营造玉华宫之事,唐太宗都没有因为徐惠的进谏而在政策上做出任何的调整或改变。

唐太宗逝世后充容徐惠作为无子无女的嫔妃,按例送进崇圣宫出家为尼,一年多后留下了一生中最为谦卑的愿望:“在祭祀所用的狗马之前侍奉于陛下的陵庙,这是我唯一的心愿。”病逝在这座守陵的宫殿里。

尽管此时距离唐太宗的驾崩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而徐惠也并没有选择在唐太宗死后立即绝食的方式,而是渐渐等到生了重病后这才不喝药,但唐高宗李治依然对徐充容此举大加赞赏,不仅将其追赠为四妃之一的贤妃,还允许她陪葬昭陵石室。

徐氏一族也因此飞黄腾达起来,其父徐孝德更是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越级提拔,一下子便由从五品上的水部郎中被唐高宗擢为正四品上的果州刺史,连越6级,卒于任上时,唐高宗还“优敕令官造灵举,别加赙物,具给傅乘,资送还京”。而徐惠的弟弟徐齐聃也被任命为沛王李贤的侍读,徐惠的妹妹徐氏也因为“亦有文藻”“世以拟汉班氏”,遂被唐高宗召进宫中册为婕妤。

7. 唐玄宗的后宫真的有四万嫔妃吗有何依据

唐朝时期,国力空前强大,经历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及唐高宗、武则天的发展,到唐玄宗时期,国力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而唐玄宗前期的时候也颇为雄才大略,因而有了“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的高度应该是中国古代四大盛世中排第一的存在,当时的唐朝不说世界第一,也是最顶级的强国了,就拿和当时世界西方的顶级强国——阿拉伯帝国来说吧。高仙芝仅率两万四千唐朝军队,加上附庸国的仆从军总计十万西征。

由于杨贵妃受宠,所以杨家的人跟着“鸡犬升天”,其族兄杨国忠做上了唐朝宰相。杨贵妃的姐姐们也得到了实惠,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

在杨国忠的专权下,整个唐朝开始混乱起来,可以说,唐朝的转向衰落固然有李隆基的过失,但杨氏兄妹特别是杨国忠这个哥哥没有起到正面的作用,他的为非作歹,也没有给妹妹带来好运,反而把妹妹送上了不归路。

美丽并不是罪过,但美丽却是一个起因。在杨国忠的一手遮天之下,首先是朝政混乱。朝政混乱影响了国家的经济。之后,“安史之乱”彻底将唐朝表面维持的繁荣彻底击碎……

8. 古代后宫佳丽三千,那古代后宫到底有多大

在红墙黄瓦的后宫之中,最为五彩缤纷的要数嫔妃这个层次,好似十里飘香的荷池,个个丽人如朵朵出水芙蓉,亭亭玉立,迎风招展。

在中国,民间一直把皇帝拥有的女性称做“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完全是民间的通俗说法,没有什么严格的依据。当你踏进故宫参观时,会发现三宫是由二宫一殿所组成的,即皇帝居住的乾清宫和皇后居住的坤宁宫,加上当中的交泰殿。六院,无此说法,实际只有六宫,即斋宫、景仁宫、承乾宫、 钟粹宫、景阳宫和永和宫组成的“东六宫”,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长春宫、咸福宫和重华宫组成的“西六宫”。七十二妃,没有哪个朝代有此定数。

女人被视为祸水,在常态下是不准参政的。但当君主无视这一原则时,便会对她们取消限制,甚至授予要务及要职。

在中国历史上职位最高的女官,大约是北齐的陆大姬,她官拜侍中(宰相),权势显赫。她见宫人黄花有幸于后主,则认为养女,并力荐为弘德夫人。黄花不久生下皇子,使膝下无子的后主有了储嗣。陆大姬为了长保官运,进行了巨大的政治赌博,用诬构的手法把皇后胡氏逼下台,随即帮助黄花母子分别成为皇后和太子。唐朝的上官婉儿也是个人物,她文才颇高,且熟谙政务,受到中宗重用,专掌君主文件,百官奏事多由她裁决。

女官制度是非常畸形的制度,它不是国家的工具,而是君主手中的玩物。

出身的门第时运

君主在册立皇后及高级嫔妃时对其门第要加以充分考虑,但在招纳一般嫔妃及宫女时则不拘一格。上述情况只是通常现象,若仔细加以观察,便会发现在不同的社会形势下,君主对门当户对的准则有不同的态度,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太平年间与乱世的区别。

太平年间,君主恪守着政治联姻的原则,其具体表现就是门当户对地选择主要配偶。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晋朝,士族成为垄断政权的特殊阶层,为了让自己的统治得到他们的支持,君主将皇后的位置几乎全给了门阀的千金。

晋朝时期,武帝杨皇后的祖上四世为三公,惠帝贾皇后的祖父贾逵、父亲贾充两代封侯,惠帝羊皇后的父亲羊玄之由侯晋封为公,明帝庾皇后出身江南大族,成帝杜皇后为着名儒将杜预的曾孙女,康帝褚皇后的祖父褚琛官至安东将军,穆帝何皇后以名家应选,简文帝王皇后的家庭世为冠族,安帝王皇后乃是大名鼎鼎的王羲之的孙女。

除了个别的事出有因外,两晋的皇后都来自名门士族。这种风气,在南北朝一度中落,到隋、唐两代又得到复炽,但程度已不及两晋。士族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占绝对优势的社会势力,由于世袭性的因素及为保障既得利益,他们呈现出无可改变的保守性,从而与君主确保统治秩序的需求一拍即合,双方的婚约,成了双方的政治契约。

在乱世,新起的君主婚姻多转向中下层社会,与上层联姻比较少见。究其原因,是他们的行为冲击了旧有秩序,利益受损的士族和旧官僚很难采取合作态度;另外,他们需要新兴势力的支持帮助,换而言之,也就是需要希望实现权力与利益再分配的中下层社会力量的合作。新起君主大多是崛起于中下层社会的豪杰与枭雄,风格潇洒倜傥、落拓不羁,蔑视门第之见,故在婚姻大事上也不拘一格,娶贫家平民者有之,甚至娶娼妓者也有之。

聘门阀之女为后是两晋的特色,将凤冠戴在低贱者头上则是曹魏的特色。开此风气的不是别人,正是无天子之名而实胜天子的曹操(追谥为武帝),他封魏王后,所拜的王后是曾堕入烟花的卞氏(追谥为皇后)。曹丕建立魏朝,先以袁绍子袁熙之妻甄氏为后,复又册出身小吏之家的郭氏为后。

曹魏对立后之法的改弦易辙,具有排斥旧势力、开创新局面的政治意义。

立低贱者为后,毕竟是一定形势下的权宜之计,为正统舆论所不容,承受着很大的社会压力。史学家陈寿说:“栈潜之说,足可为帝王之规典。”

比如,宋仁宗欲册立富商女陈氏为皇后,命大臣宋绶草诏,他拒不受命,反而竭力批驳说:“陛下欲以贱者正位中宫,是出尔反尔,与选后宗旨不符!”在群臣的压力下,宋仁宗被迫收回成命。

总之,女子入宫,除了极个别被皇帝看上而升迁外,大多数只是听使唤、干各类活计的丫环。有些朝代将她们终生系于宫中,有些朝代在老君主驾崩后放出一批,清宫则规定入宫满十年者放出自由嫁人,不仅仅是进了皇宫就会飞上枝头当凤凰,大多数宫女是冷落悲惨的,白居易同情地说:“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

9. 唐朝后宫美女!!!

文成公主 / 唐朝
吐蕃和亲,汉藏民族团结的象征,历史上最成功的外交官。

平阳公主 / 唐朝
唐高祖李渊第3女,与李世民同母所生,女中豪杰
才识胆略不逊她的兄弟,真实名字史史书无载
后世武侠小说家给她取名李秀宁。

高阳公主 / 唐朝
李世民第18女,嫁名相房玄龄之子房遗爱
与名僧辨机私通,私情暴露后
辨机被腰斩,高阳公主半疯。

太平公主 / 唐朝
武则天之女,不乏心机与才干,几乎成为武则天第二。

武则天 / 唐朝
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代女政治家,历史上着名的女皇帝。

上官婉儿 / 唐朝
宰相上官仪之孙女,武则天执政期间掌管宫中诏命,参与政务,有天下第一女官之称。

杨贵妃 / 唐朝
后宫粉黛无颜色,三千宠爱在一身,先嫁儿子后服侍老子,终为君王所负。

升平公主 / 唐朝
唐代宗李豫之女,嫁大将郭子仪之子郭暧。

10. 唐朝妃子的排位怎么样排的后宫真的有三千佳丽吗

唐高祖武德初年,于皇后下设有:
1)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为夫人,秩正一品;
2)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秩正二品;
3)婕妤(秩正三品)、美人(秩正四品)、才人(秩正五品)各九人为二十七世妇;
4)宝林(秩正六品)、御女(秩正七品)、采女(秩正八品)各二十七人为八十一御妻。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曾改制,设置有:赞德二人以代夫人,秩正一品;宣仪四人以代九嫔,秩正二品;承闺五人以代美人,秩正四品;承旨五人以代才人,秩正五品;卫仙六人以代宝林,秩正六品;供奉八人以代御女,秩正七品;侍栉二十人以代采女,秩正八品;添置侍巾二十人,秩正九品。咸亨二年(671年)复旧。

唐玄宗开元年间再次更定,于皇后之下立惠妃、丽妃、华妃,以为三夫人,正一品;又置淑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以为六仪,正二品;美人四人,为正三品;才人七人,为正四品;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为正五品;自六品至九品,即诸司诸典职员品第而序之,后亦参用前号。

阅读全文

与唐朝后宫美女多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动漫美女独自走在夜路 浏览:1559
动漫美女被骗10万 浏览:1305
高铁上的小女孩图片大全 浏览:2091
美女丝袜中出电影有哪些 浏览:1081
古代四大美女ppt 浏览:1924
韩国美女车载dj音乐完整版 浏览:1853
巨臀美女手机在线看 浏览:811
小美女跳舞干净利落 浏览:2227
继承医馆美女小说 浏览:1561
最美军训女生爬草坪的图片 浏览:1777
裸体女人和男人日B图片 浏览:2134
美女是黄视频下载 浏览:1746
大漠苍狼偷看美女换衣服是第几集 浏览:1630
男生温头像柔图片 浏览:1108
让图片可爱起来的小图案 浏览:1260
什么叫姿身大美女 浏览:3768
看日韩美女生活片 浏览:1911
女人使用健慰器图片 浏览:2100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听温柔大方美美哒 浏览:1140
哪里能请到美女演员 浏览: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