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越南大叻的夜晚我們竟然看到了舞獅真的嗎
來到美麗浪漫的大叻,如果不去逛逛它的夜市,那真是太可惜了。所以到達越南大叻的當天晚上,夜幕剛剛降臨,我們就已經走在“活”了起來的夜市中。
來到美麗浪漫的大叻,如果不去逛逛它的夜市,那真是太可惜了。所以到達越南大叻的當天晚上,夜幕剛剛降臨,我們就已經走在“活”了起來的夜市中。
大叻的夜市,吃貨的天堂。喧囂熱鬧中充滿了市井之氣,去那裡感受當地人的生活,品嘗本地特產。走時別忘了帶一份越南的紀念品。
『貳』 女舞獅用奇特的拍照姿勢打卡,舞獅有著怎樣的難度
近日,有網友就曬出了她用舞獅的姿勢拍出來的照片作為打卡簽到的照片,這照片一出來,就紛紛在網上爆紅了。不得不說,這位女生還真是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呢,這個姿勢拍照也很是新穎,讓很多人都關注到了舞獅這個運動。
舞獅是中國的一項傳統古老的活動表演項目,舞獅在觀眾看來,是極其精彩的,很振奮人心。但是對於舞獅的表演者來說,則是相當不容易的,在舞獅的過程中,難度和要求也是很高的,舞獅的表演者要嚴格掌握好其中的力度所在,才能使身體保持平衡,身體平衡了,才能更好的完成整個表演。
還有有些舞獅的難度是非常大的,人數要求也是非常多的,這就要求團隊里的每個表演者都要有良好的配合度和默契度,才能共同完成這場舞獅的表演。
『叄』 中國舞獅火遍tiktok,還有哪些傳統項目深受國外觀眾喜愛
中國舞獅火遍tiktok,還有哪些傳統項目深受國外觀眾喜愛?其實在國外的油管上經常會有一些國外華人,或者是國外外國人,對中華民族文化有興趣,這些外國人發布一些宣傳中國文化傳統的視頻,這些視頻在國外的油管上也是受到了相當程度的關注。所以說關於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我們國民本身也要有一定的自信。
一,中國的傳統文化火遍世界近年來,許多國內外自媒體創作者傳播中國的一些傳統文化,開始逐漸走向國外民眾的視野,比如說中國傳統的舞獅,中國春節的相關習俗,還有中國的一些美食文化,被國外大眾所喜歡,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油管上李子柒的相關視頻獲得了超過千萬級別的關注度,千萬級別在國外來說可是非常了不起的。
以上,歡迎大家評論補充,寫作不易,歡迎各位點贊關注。
『肆』 舞獅是古老的民間技藝,到底是舞前腳難度高還是舞後腳難度高
舞獅子這個項目活動呢,是中國最古老而且比較有傳統悠久的一項活動,這每一次的舞獅呢,其實都是在傳統的一些節日裡面。比如說端午的時候還有一些其他的節假日的時候,那麼舞獅的話,再根據每個地區的不同的話。
其實它也有著不同的一個文化,而且在進行舞獅的過程當中,難度要求也是非常的高,因為別看是簡單幾個動作。但其實是對於舞獅者本身的話,是需要非常好的一個身體素質和平衡掌握的一個能力。
尤其是前者的一個,那麼作者其實難度是比較高的。
傳統的綜藝活動,但其實他對扮演者的要求是非常的高要求,因為只有扮演者的各方面協調的好。而且進行了很多次的這種訓練之後,在出演的過程當中才可以團隊之間動作協調一致。因為其實整個舞獅的過程當中的話,頭和尾都是非常的重,要只有保持好前後的一個協調。
才能夠把舞獅表演的栩栩生動,因為這些都要求扮演者在跳轉的過程當中的話,這些呃接地動作過程當中的話。像一些呼吸啊,眼神啊之類的,都要進行前後左右的一個觀望。
其實在很大程度上的話,扮演前者和後者都是非常有難度的,但是前面的人的話,他是相當於一個龍頭,所以的話要帶好後面的人。
『伍』 舞獅是如何表演的
獅子開坪表演——演獅腳演獅腳,要選好兩個大面具(唐僧、沙僧),兩個真假猴王面具(猴子),一個豬面具(豬八戒)和美女面具(妖女)的扮演者。
舞獅者一般由體力好、跳躍能力較強的青壯年擔任,兩個小猴一般由筋鬥打得好的少年擔任。其餘扮演者任其愛好。
獅子的最後一個舞法是搶青。舊時官府往往將「青」高懸,任眾獅子爭搶,故歷代都稱為「搶青」。近代走向文明,主家亦不願新年大吉之時在自家門口大打出手,一般指定由某獅團的獅子採摘,故改稱為「采青」
按規矩,獅子把青菜吐給觀眾,叫「吐青」,「青」之菜頭,獅團要用領謝帖包好,送還主家。
「青」主要分兩種形式,一是「高青」,二是「平地青」。高青是將青掛在上空。青草獅是舞獅者用牙咬住獅頭,以高超的輕功,縱身躍上高空,舞獅者用手將菜頭拉斷之後,放口中,下地後將菜葉吐向觀眾,將菜頭用領謝貼紅紙包好送還主家。
而鬥牛獅就要用人以疊羅漢的形式取之。如四層人以上的,第一層要用12人,用藤牌加木棍搭好;第二層用八人;第三層用三人,一個藤牌,背靠背成一圓圈;獅子即是第四層,如還夠不著,還再上一人登上肩而采青,另外還要搭架步級,獅子逐級舞上,登上高層之後,整個形態如寶塔。寶塔是佛家的術語,獅子又源於佛教,故稱疊寶塔者為「羅漢」,整個疊人梯的過程,稱為「疊羅漢」。在獅子吐青(帶有把發財的意願分給大眾之意)之時,不但鑼鼓喧天,還吹起海螺,其聲勢壯觀,觀眾亦為之歡呼。
舞鬥牛獅,不論武術,單就這一疊羅漢就難度較大,故鬥牛獅搶青不如青草獅快,但其合眾人之力,且能高空舞獅打花頭,亦可稱為一絕。故鬥牛獅在額上同樣畫一「王」字,同樣稱為獅中之王。
舊時連州的醒獅搶高青,是以木架搭成一平台,獅子在上面表演入睡、醒、搔首等動作,故稱「大頭狗」。
平地青:主家將「青」放在平地上。平地青分動物青、靜物青、文學典故青等形式。
動物青:主家把「青」擺成螃蟹、蠍子等形狀。如螃蟹青,先用一竹箕,放在地上,蓋著生菜等代表螃蟹背,然後用兩個水果代表眼睛,再用稻草擺成大小鉗和幾條彎曲的小腳,整個形態擺成螃蟹狀。帶獅者用禮盒帶獅舞拜三下「青」之後,獅子即圍繞螃蟹青舞一圈,表演成獅子跟螃蟹的一場搏鬥,每舞一次都將獅頭伸向螃蟹青,然後一個小跳離開。「搏鬥」一圈之後,獅子先除「大鉗」,然後除「小鉗」,再取「眼睛」、「小腳」;然後掀開竹箕,取出裡面的「青」;然後碎青、吐青。歡舞一陣之後帶獅者帶獅叩拜三下,將菜頭送還主家。
蠍子青:先用磚塊堆砌成蠍的形狀,用水果妝扮眼睛,用竹篾擺成腳,然後在尾部放一條甘蔗代表尾巴。采青時同樣要表演成獅子與蠍子的搏鬥,先解決尾巴,然後逐個解決。
靜物青:如水盆青,場中放一盆水,裡面放六枚或九枚硬幣(六寓意「六合」,九寓意「長久」)和一棵生菜,其他利是、香煙放在盆邊。如旁邊放一條長凳,即代表河堤,長凳上再架一副梯子即代表木橋。采青時帶獅舞拜三下,獅子在梯邊舞動,表現出觀看喜悅的心情,然後逐步舞上木梯;接近水盆後,低下獅頭,將口對著水盆,用備在腰間的毛巾,將水吸干,擰干毛巾;然後從口中取完硬幣,將「青」吞入口中,再表演碎青、吞青的動作,之後,從木梯上逐級舞下,向水盆方向拜三下即可。
文學典故青:主要根據歷史上著名的傳說,或文學經典中著名人物曾經用過的物件來擺青,如《封神榜》中姜子牙用過的釣魚桿;《西遊記》中孫悟空的金箍棒;《三國演義》中關公用過的關刀;趙子龍用過的槍等。此類青均以「簪花」的形式采之。
例如,主家在場中立一直鉤的魚桿,就要想起《封神榜》中姜太公渭水旁直鉤直釣的典故。先帶獅朝魚桿拜舞三下,指引獅子舞動一陣之後,將獅子按在青前蹲下,然後示意鑼鼓停住吟出第一首「花」:
「日頭一出放紅光,一條釣桿渭水旁。八十姜公來垂約,直鉤能把魚釣上?」
一通鑼鼓之後,停住鑼鼓吟第二首「花」:「鑼鼓打來鬧洋洋,紂王無道實荒唐。文王四處訪賢士,要把商朝一抒掃光。」
二通鑼鼓之後,再吟:
「鑼鼓打來鬧洋洋,文王相召渭水旁。為救蒼生扶賢主,收起釣桿見文王。」
獅子舞動一陣之後,采青、吐青,帶獅者收起釣桿即可同樣,如門口放一把關刀,即吟出關公單刀赴會的故事;如放一把纓槍,即吟出趙子龍長板坡單槍救主的故事;如放一棒,即吟出孫悟空扶助唐僧取經的典故。
總之,主家可根據文字典故隨心所欲而擺青,獅團即要具體分析,隨機應變以簪花的形式搶之。
2007年,第三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開幕式,群獅慶盛事。
『陸』 太熱鬧了!姐姐們把傳統的舞獅加入舞台表演,舞台呈現大家覺得怎麼樣
在《乘風破浪的姐姐》當中,每一位姐姐的公演舞台都體現出了強烈的個人特色,在第四次公演的第二輪舞台上,姐姐們和新褲子樂隊合作歌曲,張雨綺組大膽的把傳統的舞龍舞獅加入到舞台表演當中,給大家呈現出來了一組非常歡樂的舞台。
舞獅這個創意特別好,把傳統文化和現代舞台結合在一起,如果在現場的話,可能會起到比較燃,比較炸的效果,但是在屏幕上觀看,難免讓人摸不著頭腦,不過姐姐們的一切表演都是為了能夠得到現場觀眾的支持,所以舞龍舞獅是最能夠跟觀眾互動,並且調動起觀眾氛圍的。張雨綺團呈現出的表演,主要也是為了拉票設置,大概這就是經常被人吐槽的賽制問題。
『柒』 舞獅的各地舞獅
舞獅在江城稱為舞獅子。其中「舞」字陽江話讀「懵」音,「獅子」則念「是子」,詞義一樣。這是避諱,因「獅」陽江音同「輸」,不吉利。以下陽江舞獅介紹基本均為南獅。
江城舊時大凡有喜慶必放炮竹舞獅子,尤其是春節賀歲。大年初一清晨就有獅子拜屋。世俗認為,獅子在門前張口伸舌搖頭擺腦一番,那些躲在屋角旮旯中的惡鬼邪魔就會一掃而光,因而視此有「旺屋」作用,均恭敬而庄嚴地給舞獅者奉送「紅包」。
剛建就新屋的人家,會特意邀請舞獅者進入屋中,逐層樓房舞拜。新婚夫婦想早生男孩,還會請獅子進入卧房中,讓它在自己的睡床上翻滾一番。因為陽江話中「獅子」與「是子」諧音,「獅子上床」也就暗喻 「是子(男孩)上床」的好兆頭。
有錢人家和商鋪會請舞獅隊作專場表演。一般在空曠的場地上表演,圍觀者眾。舞獅通常還有各種武術表演,高潮就是「獅子」「采青」。主家在樓上用竹竿高高地挑起一個大紅包,旁邊捆著一棵青菜,舞獅隊就地搭起人梯,讓「獅子」邊舞邊沿著人梯向上爬,攀登至頂端,張口把那紅包和青菜「吃」進口中。最精彩的「采青」則是「采椰」,即是把青菜葉子換成椰子。「獅子」必須把上面懸掛的椰子打開才算。舞獅者往往要用牙齒把椰子外皮撕開,用拳把椰子擊爆,這沒兩下真功夫不行。
今天的江城的舞獅活動,已不單為春節賀歲,平常商家開業慶典、搞促銷,常邀請醒獅隊助興,醒獅隊也成為廣告從業者了,技藝也比唐人白居易描寫的「金鍍眼睛銀貼耳,奮迅毛身擺雙耳」精湛得多了。 河北省徐水縣北里舞獅可說是歷史悠久、源源流長,素有北獅獅舞之鄉的美稱。明清時期就以花會的形勢在張家廟會逢年過節,重大事件等場合中演出。全村上至古稀老者,下到垂稚小童,人人披掛,個個練習。創造出許許多多絕活,我們村的獅舞藝術團就是在此基礎上於1925年組建,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了。五十年代村裡的獅舞團曾隨中央歌舞團赴羅馬尼亞參加世界第四屆青年聯歡節,榮獲金質獎章;出訪東歐六國和赴朝鮮演出大獲成功,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贊揚;改革開放以來,村裡的獅舞更是如木逢春,如虎添翼,成就斐然,曾參加並榮獲北京八、九、十二屆龍潭杯優秀民間花會邀請賽最高獎——優勝獎;河北省音樂之春最佳獎;94年沈陽國際民間舞蹈藝術大賽金玖獎;第四屆文化部群星獎;第四、五屆青島民間藝術節表演特別獎;97年中國天津龍獅賽金獎;廣播電影電視部金光燦爛一等獎;並先後參加河北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的錄制節目,中央電視台,正大綜藝,東西南北中第四十期和開播十周年慶典;演出百獅吼春,氣勢輝宏壯觀,技藝精彩絕倫,被譽為雄獅威懾,譽滿京華。在慶祝香港回歸和十五大召開之際,該團應邀進京,參加由北京市和國家旅遊局舉辦的大型節目演出,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李瑞環,李鐵映,錢奇琛,陣慕華、雷潔瓊等接見,也受到各國使節的高度贊譽和好評,多年來該團市、省級演出數百場,足跡遍布全國十幾個城市和地區,譽滿中華當之無愧。
獅舞分為文獅和舞獅,文獅表現獅子的靜態和性格溫柔的一面,恐嚇時的怕,互相親密時的吻,期待時的盼以及搔癢,舔毛,伸腰,打滾,掏耳朵,打舒張等,形態細膩逼真,憨態可拘,真得是惟妙惟肖。
舞獅正是以技高一籌,通過獅子的出眾,致使,翻山越澗,登山直立,跳、轉、騰、撲等動作,表現獅子的動態和性格兇猛的一面,尤其是梅花庄、三獅踩球的表演,更是獨具匠心,驚險紛呈,另人嘆為觀止。
從過去到現在我們村都還堅持著每逢豐年和新年,春節都舞獅慶祝,屆時鄰村的鄉親們也成群結隊的來看舞獅子,這些獅子給人們帶來了希望,帶來了歡樂,也帶來了幸福。村裡人都隨團外出打工,已經形成了舞獅產業。並被國家命名為民間藝術保護項目。
幾十年來我村的獅舞藝術團在繼承、發展、創新、提高的道路上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並為國家和兄弟省市培養輸送了大批的專業舞獅演員和人才,傳授幫教了大批的獅舞團體,在京津冀一帶享有獨一無二的美譽。 僵獅子是一種流行於湖北的黃陂和孝感兩地一帶元宵節的一種民俗活動,是一種舞獅的游獅活動,尤其以武漢市黃陂區的僵獅子最為有名。
僵獅子在黃孝的各個村莊的活動都風格各異,一般都是以灣(村的組成單位)為單位,舉行獨立的游獅活動。游獅之前,數個壯年男性赤身裸背(現在提倡文明,黃陂很多灣的僵獅子都穿黃、紅馬褂)跪 在「頭人」(當年玩獅子牽頭的人)家堂屋裡, 頭緾紅巾,然後四周鑼鼓齊敲,鞭炮轟鳴,搞得滿屋硝煙彌漫,持續十餘分鍾到數十分鍾不等,只見頭纏紅巾者猛然立起,不住抖動,口中念念有詞,好象自稱自已是剛下凡的某神,接連會僵下幾個「馬 腳」(也有的村叫「將軍」),於是游獅活動開始。在游獅過程中,僵下的馬腳們一直跟著獅子,好似神仙,他們半赤著背,抖動著,絲毫沒有俱冷的感覺,有時停下耍幾下木棍刀劍之類,有時手捧著鞭炮炸, 毫無懼色。
每年的正月十三到十六,僵獅子就開始在武漢黃陂的一帶農村活躍了,這時候城裡 的很多人都會到農村去看僵獅子。僵獅子 也稱「將軍獅子」(舞獅者叫「將軍」或「馬腳」),中國的其他地方的舞獅一般都是俗稱的「醒獅子」。僵獅子很特別,他們的跳躍在很多人看來彷彿是在打太極,僵獅子 即「馬腳」在香熏過後,處於半清醒狀態,仿如天上神仙附身,舞獅者就變得非凡起來,很有祭祀的味道。特別是十五的夜燈最熱鬧最精彩,僵獅子不僅會爬到堆成山的桌子上,還會叼咬蠟燭,從煮開的柴油里拿取吉祥物等等;獅子還會到每家每戶去遊玩,每家的當家人都會拿出煙花和爆竹迎獅,然後旁邊有個長老說燈彩以圖吉祥,祈禱來年風調雨順,故熱鬧非凡,這在世界的其他任何地方都是絕對看不到的特有景觀,是湖北黃陂獨特的文化遺產。 田陽舞獅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早在1000多年前,在田陽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就有舞獅活動。明嘉靖34年(1555年),瓦氏夫人抗倭勝利歸來,田州群眾扶老攜幼到城府外面去迎接,以舞獅助興。每到逢年過節,田陽群眾以舞獅為樂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與其他地方民間舞獅不同的是,田陽由世家組建的舞獅隊在縣政府的重視下改為田陽舞獅藝術團,並列為事業編制單位管理。每到逢年過節,田陽舞獅藝術團深入街道、鄉村、廠礦、學校等為群眾表演,還參加各種開工竣工慶典、歌圩、文化下鄉等活動,堅持義務表演,為群眾服務。其先後參加百色地區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運動會、廣西民運會、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等,均獲得一等獎。1996年,田陽舞獅藝術團在參加「八桂龍城獅王」大賽中獲「金獅王」獎;1997年9月,在福州、廈門舉行的中國民間絕技藝術節中,田陽舞獅表演被公認為此次藝術節最好的節目。
田陽舞獅藝術團成立以來,已在大大小小的場合表演不下6000多場,觀眾近千萬人次,其中參加市級以上各種比賽和表演800多場次;共獲得各種獎牌67枚,其中金牌30枚,銀牌22枚,銅牌15枚,先後被評為地區(市)、自治區及全國先進集體單位。
最引人注目的是,田陽舞獅不僅名震中華,在國外也引起了人們的贊嘆。1992年,田陽舞獅藝術團受邀遠赴德國波恩市表演,現場的觀眾反響強烈,喝彩不斷,當地媒體圖文報道,並高度贊揚為「天下第一技」,引起了國際社會對田陽舞獅極大的關注,並因此吸引了日本、荷蘭、美國、俄羅斯等國家舞獅愛好者多次來田陽學習舞獅、錄制舞獅錄像。
技藝精湛卻窘於失傳
田陽舞獅具有世家相傳的特性,傳統特色保持相對完整,最難能可貴的是,田陽舞獅在近代的發展中,不拘泥於單一的傳承,而是在傳統舞獅套路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提高了技術含量,增強了觀賞性。舞獅藝術團成員每天堅持練功8個小時以上,從學馬步、練跳、踢腿、打樁、騰躍,到學習南拳、氣功,到學習舞獅的各種套路等,都進行嚴格的訓練,將武功和舞蹈融於舞獅中,力求達到完美的藝術境界。田陽舞獅在傳統舞獅騰、躍、翻、滾等套路的基礎上,通過挖掘、整理、改革和創新,創作出「雙獅戲球」、「獅子上金山」、「刀尖獅技」、「獅游梅花樁」等數十個節目。這些節目造型美觀,動作變化多樣,技藝高超。國內研究人員稱田陽舞獅具有「高、難、驚、險、奇、美」的藝術效果,田陽舞獅把中國傳統舞獅技藝推向了新的高峰。田陽壯族舞獅,有高難、驚險、奇美的特點,體現濃郁的民族特色。有史料記載以來,它已經流傳了450多年,並逐漸由建國初期以拜年、慶典、助興為主的地面舞獅發展到擁有「獅子上金山」、「獅子過天橋」、「刀尖獅技」、「高樁飛獅」、「金獅雄風」等一系列絕技的高空表演,並頻頻涉足體壇,譽滿全國及海外。
田陽壯族舞獅套路多,節目豐富,技術精湛,融武術、舞蹈、雜技於一體。它從性質上分為地獅和高空獅兩種:地面舞獅屬文派舞獅,以活潑可愛的頑皮形象為特點,主要在地面表演閃、撲、挪、騰、滾或滑稽動作逗引人們,獅子由戴著頑皮馬騮和滿臉笑容的大頭佛面具的隊員一前一後帶路引逗,在爆竹聲和鑼鼓打擊樂的配合下表演,一般用於節日慶祝、拜年、祝賀、集會、婚慶、參軍等活動中;高空舞獅屬武派舞獅,主要特點是把武術、雜技、舞蹈動作融進舞獅中,以高台表演為主,一般由一名手持獅珠的引獅者帶路、逗引獅子表演各種扣人心弦的造型動作,可攀上20多張高凳疊起的金山上施展雄姿,可在半空高懸的鋼索繩子上翻滾跳躍如履平地,可在刀尖上表演頂肚旋轉等。
由於種種原因,田陽舞獅藝術團從高峰走進低谷,舞獅藝術團人數大減,舞獅絕技瀕臨失傳,形勢十分嚴峻。最直接的打擊來自於人才的流失。由於舞獅收入過低,因此舞獅人員紛紛離團到外地去打工。另外,外地一些舞獅團體高薪吸納走田陽部分舞獅隊員,造成人才外流。過去,田陽舞獅藝術團有近百人,僅剩下12人。人才大量流失,造成田陽舞獅銳氣大減,難以發展。
希望傾全社會之力 共同傳承田陽舞獅文化
值得慶幸的是,田陽縣政府對田陽舞獅的窘境已經引起了高度重視,號召社會各界人士共同關注舞獅的發展,積極為舞獅藝術團排憂解難,為重鑄田陽舞獅輝煌而獻計出力。
有專家指出,田陽敢壯山歌圩已名聲在外,如何有效利用敢壯山景區的知名度提升田陽舞獅的美譽度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可在每年的敢壯山歌圩期間舉辦田陽舞獅藝術節,讓田陽舞獅節目在歌圩期間閃亮登場,吸引遊人,擴大影響,打造舞獅品牌,使田陽舞獅形成田陽文化新的沖擊波。
有關部門提出明確舞獅藝術團的隸屬關系,舞獅藝術團可由縣文化和體育局統一管理,由縣文體局一名領導兼任舞獅藝術團名譽團長。舞獅藝術團要實行企業化管理,走「以獅養獅」和以經濟實體「養獅」相結合的發展路子。改革現行的家族式管理模式,改革利益分配機制,建立透明的財務管理制度,完善基本工資制度,充分調動隊員的積極性。在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加強市場化運作,主動加強與外界的聯系和合作,廣泛、合理地吸納社會資金扶持,傾全社會之力共同傳承田陽舞獅文化。
關於壯族舞獅還有著這樣的傳說:相傳遠古時候,人們生活在丘陵和深山密林地帶,野獸出沒,壯族先民們常受其騷擾,農作物被破壞。為了趕走野獸,確保人畜安全、糧食豐收,壯族先民們想出了「以獸趕獸」的辦法,仿製獸中之王獅子,鳴鑼擂鼓,舞動獅子,夜間還燃起火把,以驅趕群獸。獅子於是成為了壯族先民眼中的功臣和吉祥象徵,逢年過節都舞起獅子慶賀祝願。 「中國醒獅之鄉」---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
遂溪縣政府決定從2005年開始,每年12月8日都舉行「遂溪醒獅藝術節」。
「遂溪醒獅藝術節」就2005年舉行過一次;後來就沒舉行過。
2004年首屆「遂溪醒獅藝術節」於11月26日開幕。當天,在該地的文化廣場和縣城主要街道,舉行了精彩的醒獅展演和「獅鄉之夜」文藝晚會,11月27日至12月8日,各地醒獅隊輪番表演,切磋技藝。此外,還舉辦了與醒獅有關的書法攝影展。
遂溪的民間醒獅活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當地政府遵循「積極保護、合理開發、有效利用、鼓勵競爭」的原則,堅持「現代與傳統並重,推進文化事業全面發展」的思路,積極發展民間醒獅藝術,醒獅隊伍不斷壯大,民間醒獅團隊已有255個,其中高樁獅28個,地獅227個,表演者過萬人。
舞獅是一門集武術、舞蹈、鑼鼓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遂溪的舞獅隊中,有男子、女子醒獅隊;單獅、雙獅;地獅、高樁獅;高樁單獅、高樁雙獅等,形成獨具特色的醒獅藝術風格,多支舞獅隊在全國大賽上獲獎,其中的文車醒獅隊還到法國巴黎參加「中法文化年」展演,2003年12月遂溪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醒獅之鄉」。
遂溪醒獅屬於南獅,享有醒獅之鄉之美譽,曾代表中國出訪多個國家。
並擔任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醒獅表演特約嘉賓。 新昌的獅舞資源也極為豐富,也愛用「舞獅」這種方式來期盼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年景。所以,縣域內的舞獅隊眾多,較有名氣的有儒嶴鎮的洪塘獅舞和上道地獅舞、城南鄉的下洲獅舞、大市聚鎮的寨嶺黑毛獅子等等。
上道地村的獅舞活動自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6年)已成氣候,至今一直從沒間斷。上道地獅舞班一般有13-16人,其中樂隊3-5人(可轉換交替)。一般在曬谷場上表演:一位隊員盪起一個拋向天空的綵球,兩位隊員忙鑽進獅子皮裡面,一個舞起獅頭,一個把好獅尾,一頭兇猛的雄獅就騰空而起追逐綵球,踏著鼓點樂聲,搖頭擺尾,威風凌凌,獅子詼諧有趣的生活化狀態以及獅舞班高超的舞獅功底即刻淋漓盡現。
洪塘村有80%以上的人都會弄拳舞獅。洪塘村的舞獅也常和武術表演連在一起,程式有三:首為耍獅者握戲繩綉球引出獅子,作鎮四角的模擬舞;次為武術表演,武術分行拳與器械二部分,表演者摩拳擦掌、操棍弄拳,刀光「棒」影,令人眼花繚亂;最後表演「獅子叨綉球」,以耍獅者用綉球為誘餌與獅子搏擊。整個表演過程以打擊樂伴奏始終。
城南鄉下洲村的獅舞在長號聲中伴著《急急風》的鑼鼓聲開始,由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的雙人獅跳躍出場,它時而暴跳,時而文靜,或蹲或坐,或立或行,搖頭甩尾,左顧右盼八方,頭尾動作協調,連若一體的表演栩栩如生。在節奏緊湊的鑼鼓聲中,「獅子鑽橋洞」、「獅子吞鐧」等絕技一一舞出。舞獅人使盡渾身解數,把平時練就的真功夫發揮得淋漓盡致。
大市聚鎮的寨嶺村,四周環山,周邊人稱「小梁山」。寨嶺的獅子與其他地方的獅子不同,皮毛全是用黑桐麻做的,故稱黑毛獅子,意為勇猛威武、天下無敵。寨嶺黑毛獅子班,一共20人左右,表演時隨著鑼鼓敲起「急急風」,並吹起嘹亮的目連長號。武士裝束的年輕小夥子手持綉球,引導獅子登場表演,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一頭十分勇猛的黑毛獅子騰空而起,以各種高難度動作和幽默詼諧的生活形象化動作,盡顯舞獅者的武術功底。在獅子叼住綉球後就另換武術表演,當年的「小梁山」好漢就一個個登場亮相,「大魚拳」、「小魚拳」、「單腿」、「雙腿」、「單邊腿」、「雙飛腿」、「倒爬蟲」、「鯉魚過沙灘」等。
『捌』 女子舞獅子有什麼動作
動作有很多:
『玖』 關於舞獅的介紹有哪些
關於舞獅的介紹如下:
1、舞獅開始於南北朝。在我國,舞獅的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為北方舞獅和南方舞獅兩種。北方舞獅的外形與真獅很相像,全身獅披覆蓋,舞獅者(一般兩人合舞一隻大獅子)只露雙腳,不見其人。北方舞獅有雌、雄之分,還有文獅、武獅、成獅、崽獅之分。
2、「舞獅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綵球等動作。
3、中國本身沒有獅子,在中華文化中,「獅」本來是和「龍」、「麒麟」一樣都只是神話中的動物。到了漢朝時,才首次有少量真獅子從西域傳入,當時的人模仿其外貎、動作作戲,至三國時發展成舞獅;南北朝時隨佛教興起而開始盛行。史書中,《漢書禮樂志》中提到「象人」,據三國時的解釋,就是扮演「魚、蝦、獅」的藝人。
4、唐朝,舞獅是大型宮廷舞蹈表演的一種。當時的「太平樂」亦稱為「五方獅子舞」出於天竺與獅子國等國。白居易的詩中描述獅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作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可見當時的舞獅跟今日我們所見的已十分相似。
5、舞獅作為表演藝術,相信成形於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時代,當時北部匈奴侵擾作亂。他們特製木雕石頭多具,用金絲麻縫成獅身,派善舞者到魏進貢,意圖舞獅時進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識破,使他們知難而退。後因魏帝喜愛舞獅,命令仿製,務實得以流傳後世。
『拾』 廣東舞獅女孩炫酷拍照姿勢走紅,你對舞獅這個藝術了解多少
廣東舞獅女孩炫酷拍照姿勢走紅,在以前。逢年過節,我們都能在街上看到有人敲鑼打鼓的在舞獅。舞獅作為我國的傳統文化。已經傳承了很多年。寓意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消除災難的渴望。在一定程度上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的期待。在我國,舞獅有南北之分。南獅則是以廣東佛山最為有名。相傳以前呢有一隻獨角怪獸。經常糟蹋農作物。大家養的雞鴨鵝。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不便。弄得人們雞犬不寧。為了驅逐怪獸。人們就想出了製作。一隻比他更大的怪獸。來恐嚇他。等到怪獸來的時候。人們就拿出自己做的怪獸,敲鑼打鼓嚇跑了獨角怪獸。從此以後,舞獅這一傳統就被留了下來。至今仍在傳承著。文化代表著我們的歷史和過去。沒有文化。就沒有現在的我們。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在繼承以前思想的基礎上創新改良的。我們不能過忘記過去的文化。更不能拋棄文化。舞獅這一行業。需要有更多有責任感的青年站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