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女子出嫁的洞房"八件套"都有什麼壓箱底寶貝
古代女子陪嫁的洞房「八件套」:
1、小腳瓷鞋。
古人對小腳女人歷來情有獨鍾。這個小鞋就是三寸金蓮造型。小瓷鞋燒制的繁縟奢華,包銀又匠心獨到。作為洞房花燭夜的擺件,據說可以刺激推動新郎新娘的愛之初體驗。
2、白手帕或者白綾。
古代及其重視女性的貞潔。在新婚之夜,除了和新郎共赴巫山雲雨之外,新娘還額外有一項必須完成的重要任務:拿到自己種出的紅桃花,以證明自己婚前是完璧之身。新娘出嫁時娘家的陪嫁品中就有一件作這種用途的白綾!
新婚之夜後必須要出示沾有落紅點點的白綾給婆家看,這非常重要!新娘如果拿不出,就是不貞潔,婆家有權休了她;就算留下,以後都會被婆家歧視虐待。
3、放置性葯物的器具銅盒。
這個盒子就是個葯盒,專門放置男女雙方在房事中使用的性葯物。根據古典書籍和現代小說中的描述,裡面的葯物很有可能是用來給男方壯陽的春葯、金槍不倒大力丸之類。另外也有可能是一種催 情葯粉,方便新姑爺和新娘更快進入狀態,促進雙方「交流」。
4、銀托子。
這是娘家人送給新姑爺的「大禮」,說的通俗點就是女方送的男性自慰器。女人每個月總有那麼幾天不能房市,女人懷胎後更要休戰十月,他那血氣方剛的男人該咋辦呢。為了避免男人們憋不住出去沾花惹草,用銀托子先幫他解決一下性飢渴吧。
銀托子據說還是整部金瓶梅中戲份最重的工具,也是西門慶最長使用的工具。在小說中它的使用方法是銀托子目前沒有什麼好爭議的,因為現在還存有實物。可見銀托子作為一種性工具流傳既為廣泛而且長遠。
5、開襠褲。
不是給學齡前小孩子用的,其實就是一件情趣內衣,是古代新娘的洞房之夜穿在下身的。由於古代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新郎新娘在洞房前根本不認識對方,沒說過話,所以第一次見面時就要脫光衣服實在有些尷尬。
新娘的父母讓女兒在第一次性生活時穿上,既可以減少女生的心理障礙,也可以讓沒有性經驗的新郎,因為第一次看到女性裸體過度太興奮而早泄,或者因過於害羞而陽痿。
6、「春宮」瓷器。
俗稱「壓箱底」,這是娘親在女子出嫁時放在陪嫁箱子最深處的,這是用來讓女子學會夫妻之間的床第之事。這些瓷器外表看都是些盒子,但打開後,裡面都是一對男女小人偶造型,赤裸裸的在做羞羞的事情,還有好幾種經典的體位,動作露骨,表情銷魂。
7、藏有春宮畫的新鞋。
隨嫁物品當中總會有幾雙新鞋,看似是普通常見,娘家人親手縫制的。這個鞋子其實在鞋底里暗藏玄機。只要摳開鞋面,就能看到鞋底上畫著的春宮圖,清晰性交姿勢圖可以用來指導性愛。
古人性觀念保守,洞房花燭夜的兩人沒有性經驗會很尷尬的,或不得其門而入,或吃螃蟹無處下口。到時候就可以拿出春宮鞋現學現用,相當於在考試時帶本教科書。
8、神秘盒子。
其實是古代女子的梳妝首飾盒,裡面的珠寶都是娘家的陪嫁;陪嫁少了,女子在婆家會沒有地位。神秘暗盒內部通常分為兩層。上層是化妝品,撲面用的白色鉛粉、畫眉用的黛黑眉筆、相當於口紅的紅色咬紙,還有腮紅香粉等。下層是首飾盒,耳環、項鏈、步搖、發簪子、手鐲等。
(1)古代美女出嫁的照片擴展閱讀:
古代女子婚前性教育
古代的女子在出家門之前。會有一個經驗豐富的老人把她領進房間。對她一對一傳授房中秘術。大家不要想歪,這位老人基本上就是他媽媽或者奶奶,絕對不會是男性。而且必要時候還會拿出專門的道具給他們示範,這就不必多說了,大家都懂。
不僅有專人指導,在女子出嫁時還會,附贈一副類似於春宮圖的東西。這都是為了增加新婚男女的生活情趣的。不僅於此,古代的皇帝也是十分重視的。特別是東漢的皇帝,親自由皇帝主持出版了一本叫《白虎通德論》,這裡面詳細的記載了性的問題,也是當時民間最好的教科書。
❷ 古代女人出嫁,必須准備哪些東西
1、日常生活用品
古代婦女結婚時,父母會准備一些豐厚的嫁妝,生活用品是必不可少的,古代會有很多的生活用品,如鍋碗瓢盆,鞋子和衣服。當時,如果是比較富裕的家庭,會有很多土地,這和我們現在結婚的房子很多地方是一樣的。
當然,現在的女性婚姻有很多不同,但也有很多不同之處。NKS。當然,我們今天嫁女人的時候,也會有很多嫁妝。當然,女人是害羞的,她們看到盒子的底部會臉紅害羞。
❸ 古代女子出嫁時,閨房必備的物品有哪些,居然還有不好意思見人的
古代女子出嫁的時候,閨房必備的物品有檢驗處子之身用的白布,還有做針線活用的針線包,甚至還有剪刀等東西。因為白布是洞房花燭夜的時候用的,所以不好意思拿出來見人。
白布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私密的,在古代的時候,對於一個女人來說,這條白布和女人的聲譽還有命運有著很大的關系,反之,如果白布上沒有落紅,那麼這個女人就沒什麼好日子了。除了白布以外。還有一個就是針線包,因為女子在出嫁的時候,不僅要是一個黃花大閨女,還要心靈手巧。所以在古代的時候,一般女人在結婚之前,都會提前學習刺綉,做衣服等針線活。
❹ 古代女人結婚穿的衣服叫啥
古代女人結婚穿的衣服叫鳳冠霞帔
古代新娘的傳統嫁衣便是鳳冠霞帔:頭戴鳳冠,臉遮紅蓋頭,上身內穿紅絹衫,外套綉花紅袍,頸套項圈天官鎖,胸戴照妖鏡,肩披霞帔,肩上挎個子孫袋,手臂纏「定手銀」;下身著紅裙、紅褲、紅緞綉花鞋,千嬌百媚,一身紅色,艷紅艷紅,喜氣洋洋。
1、周朝婚服—純衣纁袡
純衣纁袡:纁色衣緣的黑色深衣,為周禮昏禮禮制中新婦的禮服描述。纁,拼音:xūn,有淺紅色等釋義。袡:衣邊。也有作蔽膝理解,但先秦女子禮服中沒有明確記錄關於的蔽膝的配件,作為衣緣理解更為普遍。
2、秦漢朝婚服—遵循周禮
3、唐朝婚服—釵鈿禮衣
鈿釵禮衣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指禮服及發髻上的金翠花鈿,是唐代命婦禮服的一種。鈿釵禮衣包括禮服及發髻上的金翠花鈿,並以鈿釵數目明確地位身份。
唐代禮典史書如《通典》、《會要》、《舊唐書·輿服制》等中都有記錄。
4、宋朝婚服—承接唐制
5、元朝婚服—蒙古民族特色
元朝是蒙古王朝,因此其服飾自然也是典型的蒙古款式。他們的服飾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且窄,腰間設有許多衣褶,這樣的設計方便騎射。
質孫服,古代服裝名,又稱"只孫"、"濟遜"。漢語譯作"一色衣",明代稱"I撒"(曳撒或作一撒)的一種衣式。元、明時都有服此者。質孫的形制是上衣連下裳,衣式較緊窄且下裳亦較短,在腰間作無數的襞積,並在其衣的肩背間貫以大珠。質孫本為戎服,即便於乘騎等活動,在元代的陶俑及畫中都可以見到此種衣式。 "質孫" 是蒙古語"華麗"的音譯。
6、明制婚服—鳳冠霞帔
舊時富家女子出嫁時的裝束,以示榮耀。
(1)鳳冠
鳳冠是一種以金屬絲網為胎,上綴點翠鳳凰,並掛有珠寶流蘇的禮冠早在秦漢時期,就已成為太後、皇太後、皇後的規定服飾。明代鳳冠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後妃所戴,冠上除綴有鳳凰外,還有龍等裝飾。另一種是普通命婦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綴龍鳳,僅綴珠翟、花釵,但習慣上也稱為鳳冠。明朝皇後至九品文官妻皆可穿著,按地位等級高低在顏色、花紋、裝飾和用料上有所不同。
(2)霞帔
霞帔是中國古代婦女禮服的一部分,類似現代披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得此名。到宋代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明代時發展成了霞帔——由於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
7、清朝婚服—旗袍樣板
清朝的嫁衣也沿襲了明朝的鳳冠霞帔,但是婚服的款式則是以旗袍為模板。
(4)古代美女出嫁的照片擴展閱讀
古代婚禮分六個階段,俗稱「六禮」。「六禮」在周代就已形成。秦漢以後,六禮逐步形成定製。這六禮的前五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統稱締約之禮,男女雙方家庭通過媒妁進行帖約和相關的
六禮,中國婚姻儀禮。指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
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納采即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後,男方家備禮前去求婚。
問名,即男方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納吉,即男方將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後,在祖廟進行占卜。納征,亦稱納幣,即男方家以聘禮送給女方家。請期,男家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親迎,婚前一兩天女方送嫁妝,鋪床,隔日新郎親至女家迎娶。
禮節溝通,經平等議婚,最終雙方在禮尚往來中締約成婚。
❺ 古代女子嫁人的時候 怎麼化妝的 與平時有什麼區別
古代美女化妝
花鈿
這種化妝方式又稱花子、面花、貼花,是貼在眉間和臉上的一種小裝飾。
關於花鈿的起源,據宋高承《事物紀厚》引《雜五行書》說: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卧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額上,成五齣花,拂之不去,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因故稱之為「梅花妝」或「壽陽妝」。
至宋朝時,還在流行梅花妝,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簾隙,佳人半露梅妝額,綠雲低映花如刻。」
貼花鈿成風也是在唐朝。花鈿是用什麼做成的呢?古時候做花鈿的材料十分豐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還有用紙、魚鱗、茶油花餅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來做花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異錄》上說:「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見古時婦女的化妝方式不僅豐富,而且別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鈿的顏色有紅、綠、黃等,大家熟悉的《木蘭辭》中就有「對鏡貼花黃」一句。花鈿的形狀除梅花狀外,還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等,十分美妙新穎。
口紅
古代稱口紅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塗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鮮艷,給人健康、年輕、充滿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來就受到女性的喜愛。這種喜愛的程度可以從《唐書·百官志》中看到,書中記:「臘日獻口脂、面脂、頭膏及衣香囊,賜北門學士,口脂盛以碧縷牙筒。」這里寫到用雕花象牙筒來盛口脂,可見口脂在諸多化妝品中有著多麼珍貴的地位!
口脂化妝的方式很多,中國習慣以嘴小為美,即「櫻桃小口一點點」,如唐朝詩人岑參在《醉戲竇美人詩》中所說:「朱唇一點桃花殷。」
唐朝元和年以後,由於受吐蕃服飾、化妝的影響,出現了「啼妝」、「淚妝」,顧名思義,就是把妝化得像哭泣一樣,當時號稱「時世妝」。詩人白居易曾在《時世妝》一詩中詳細形容道:「時世妝,時世妝,出自城中傳四方,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妝成近似含悲啼。」這種妝不僅無甚美感,而且給人一種怪異的感覺,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時還流行用檀色點唇,檀色就是淺絳色。北宋詞人秦觀在《南歌子》中歌道:「揉蘭衫子杏黃裙,獨倚玉欄,無語點檀唇。」這種口脂的顏色直到現代還在流行著。當然,無論是朱赤色還是檀色,都應根據個人的不同特點,不同條件來適當加以選擇使用,千萬不能以奇異怪狀的時髦為美。
傅粉
傅粉即在臉上搽粉。中國古代婦女很早就搽粉了,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妝方式。據唐書記載,唐明皇每年賞給楊貴妃姐妹的脂粉費,竟高達百萬兩!對於傅粉的方法,清初戲劇家李漁的見解頗為獨到,他認為當時婦女搽粉「大有趨炎附勢之態,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顯其黑」,鮮明地道出了化妝與審美的關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還把傅粉等化妝方式同道德修養相聯系,指出美容應與自我的修身養性結合起來,如東漢蔡邕認為:「攬照拭面則思其心之潔也,傅粉則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則思其心之鮮也,澤發則思其心之順也,用櫛則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則思其心之正也,攝鬢則思其心之整也。」這種觀點,不僅頗有見地,而且寓意深刻。
額黃
額黃,又叫鴉黃,是在額間塗上黃色。這種化妝方式現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於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據《中國歷代婦女妝飾》中記:這種妝飾的產生,與佛教的流行有一定關系。南北朝時,佛教在中國進入盛期,一些婦女從塗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將額頭塗成黃色,漸成風習。南朝簡文帝《美女篇》雲:「約黃能效月,裁金巧作星。」這里說的約黃效月,就是指額黃的化妝方式。唐朝額黃盛行時,溫庭筠在詩中吟出「額黃無限夕陽山」之句,李商隱也寫道:「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捧額黃。」唐朝牛僧孺在《幽怪錄》中還專門記述了神女智瓊把額頭化妝成黃色的故事。至宋代時額黃還在流行,詩人彭汝勵歌曰:「有女夭夭稱細娘,珍珠落鬢面塗黃。」這些都反映出古代婦女喜歡額黃的情景。
畫眉
畫眉是中國最流行、最常見的一種化妝方法,產生於戰國時期。屈原在《楚辭·大招》中記:「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畫眉。漢代時,畫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畫越好看。《西京雜記》中寫道:「司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遠山,時人效畫遠山眉。」這是說把眉毛畫成長長彎彎青青的,像遠山一樣秀麗。後來又發展成用翠綠色畫眉,且在宮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幾道《六么令》中形容:「晚來翠眉宮樣,巧把遠山學。」《米庄台記》中說「魏武帝令宮人畫青黛眉,連頭眉,一畫連心甚長,人謂之仙娥妝。」這種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鮮事。《中華古今注》中說楊貴妃「作白妝黑眉」,當時的人將此認作新的化妝方式,稱其為「新妝」。難怪徐凝在詩中描寫道:「一旦新妝拋舊樣,六宮爭畫黑煙眉。」
到了盛唐時期,流行把眉毛畫得闊而短,形如桂葉或蛾翅。元稹詩雲「莫畫長眉畫短眉」,李賀詩中也說「新桂如蛾眉」。為了使闊眉畫得不顯得呆板,婦女們又在畫眉時將眉毛邊緣處的顏色向外均勻地暈散,稱其為「暈眉」。還有一種是把眉毛畫得很細,稱為「細眉」,故白居易在《上陽白發人》中有「青黛點眉眉細長」之句,在《長恨歌》中還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時畫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見經傳的就有十種眉: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光是眉毛就有這么多畫法,可見古人愛美之心的濃厚。
古代化妝品——
古代女子的「眉筆」:
據說畫眉之風起於戰國,在還沒有特定的畫眉材料之前,婦女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好怪異的化妝哦,還是做現代人好)。
古代女子畫眉所用的材料,隨著時代的餓發展而變化。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的畫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種黑色礦物,也稱「石黛」。
描畫前必須先將石黛放在石硯上磨碾,使之成為粉末,然後加水調和。磨石黛的石硯在漢墓里多有發現,說明這種化妝品在漢代就已經在使用了。
除了石黛,還有銅黛、青雀頭黛和螺子黛。
銅黛是一種銅銹狀的化學物質。青雀頭黛是一種深灰色的畫眉材料,在南北朝時由西域傳入。螺子黛則是隋唐時代婦女的畫眉材料,出產於波斯國,它是一種經過加工製造,已經成為各種規定形狀的黛塊。使用時只用蘸水即可,無需研磨,因為它的模樣及製作過程和書畫用的墨錠相似,所以也被稱為「石墨」,或稱「畫眉墨」。
到了宋代,畫眉墨的使用更加廣泛,婦女們已經很少再使用石黛。
關於畫眉墨的製作方法,宋人筆記中也有敘述,例如《事林廣記》中說:「真麻油一盞,多著燈心搓緊,將油盞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煙凝上,隨得掃下。預於三日前,用腦麝別浸少油,傾入煙內和調勻,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燈花,用尤佳。」這種煙薰的畫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則被美其名曰「畫眉集香圓」。元代之後,宮廷女子的畫眉之黛,全部選用京西門頭溝區齋堂特產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到了20世紀20年代初,隨著西洋文化的東漸,我國婦女的化妝品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畫眉材料,尤其是桿狀的眉筆和經過化學調制的黑色油脂,由於使用簡便又便於攜帶,一直沿用到今天。
芳澤可親——妝粉
中國婦女使用妝粉至少在戰國就開始了,最古老的妝粉有兩種成分,一種是以米粉研碎製成,古粉字從米從分;另一種妝粉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俗稱「胡粉」。因為它是化鉛而成,所以又叫「鉛華」,也有稱「鉛粉」的。
兩種粉都是用來敷面,使皮膚保持光潔。
關於米粉的製作方法,在《齊民要素》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個圓形的粉缽盛以米汁,使其沉澱,製成一種潔白粉膩的「粉英」,然後放在日中曝曬,曬干後的粉末即可用來妝面。由於這種製作方法簡單,所以在民間廣泛流傳,直到唐宋時期,人們製作米粉,仍然採用這種方法。
還有一種香粉,是用粟米製作,類同上,只是最後再加上各種香料,便成香粉,由於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脫落。和米粉相比,鉛粉的製作過程復雜得多,從早期的文獻資料看,所謂鉛粉,實際上包含了鉛、錫、鋁、鋅等各種化學元素,最初用與婦女妝面的鉛粉還沒有經過脫水處理,所以多呈糊狀。自漢代以後,鉛粉多被吸干水分製成粉末或固體形狀。由於它質地細膩,色澤潤白,並且易於保存,所以深受婦女喜愛,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除了單純的米粉、鉛粉以外,古代婦女的妝粉還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宮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摻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
唐代宮中以細粟米製成「迎蝶粉」。
在宋代,則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蠟脂、殼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調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
在明代則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煉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製成玉簪之狀的「玉簪粉」。
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細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還有以產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稱官粉);荊州的「范陽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顏色也由原來的白色增加為多種顏色,並摻入了各種名貴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大批妝粉實物相繼出土,有的盛在精緻的缽內,有的安裝在絲綢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從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妝粉,被製成特定形狀的粉塊,有圓形、方形、四邊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還壓印著凸凹的梅花、蘭花以及荷花紋樣。
奼紫嫣紅話胭脂
胭脂是古代婦女常用的化妝品,歷代典籍中有關胭脂的寫法有很多,如「焉支」、「煙支」、「鮮支」、「燕支」、「燕脂」、「閼氏」等等。
它是一種紅色的顏料,有種說法認為古代胭脂的真正產地是匈奴境內的焉支山,而「閼氏」這個名稱,是對匈奴人對宮廷婦女的一種稱呼,原指貴族正妻,因為這些貴族婦女常用「閼氏」妝飾臉面,所以「閼氏」成了她們的代稱呼。
據說胭脂傳入中原和張騫出使西域有關。所謂「胭脂」實際上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花開之後被整朵摘下,然後放在石缽中反復杵槌,淘去黃汁後即成鮮艷的紅色顏料。
婦人妝面的胭脂有兩種,一是以絲綿蘸紅藍花汁而成,名為「綿燕支」;另一種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這兩種胭脂都可經過陰干處理,使用時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塗抹。
到了大約南北朝時期,人們在這種紅色顏料中又加入了牛髓、豬胰等物,使其成為一種稠密潤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寫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義。《紅樓夢》44回中有一段關於胭脂的描寫,說得非常形象。這種胭脂「也不是一張,卻是一個小小的白玉盒子,裡面盛著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樣。寶玉笑道:『鋪子里賣的不幹凈,顏色也薄,這是上好的胭脂擰出汁子來,淘澄凈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細簪子上挑上一點兒,抹在唇上,足夠了;用一點水化開,抹在手心裡,就足夠拍臉的了。』平兒依言妝飾,果然鮮艷異常,且又甜香滿頰。」
除了紅藍外,製作胭脂的原料還有重絳、石榴、山花以及蘇芳木等。重絳是一種絳紅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較濃重,不及紅藍鮮艷透明。在漢魏時常常被用來作燕支的材料。石榴花也是一種紅色顏料,在隋唐時常用來煉染女裙,時稱「石榴紅裙」,但也可用來製成胭脂。
與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種野生植物,經過提煉加工,則可為化妝材料。蘇方木也名「蘇木」,它的顏色雖比較黯淡,但作為染料餓歷史卻很長,早在魏晉時期就是一種主要的紅色染料。
由於胭脂的推廣流行,漢代以後,婦女作紅妝者與日俱增,且經久不衰。從大量的文獻記載以及形象資料來看,古代婦女化妝,往往是脂粉並用,單以胭脂妝面的比較少見,具體做法可分為三種:
1、在化妝之前先將胭脂與鉛粉調和,使之變成檀紅——即粉紅色,然後直接抹於面頰,因其在敷面以前已經被調和成一種顏色,所以色彩比較統一,整個面部的敷色比較均勻,能給人以莊重、文靜之感,所以多用於成年婦女;
2、先抹白粉,再塗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兩腮,所以雙頰多呈紅色,而額頭、鼻子以及下頜則露出白粉的本色來,中國古代傳統畫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說,就是根據這種化妝方法而來(實物可見唐寅的繪畫,裡面大多數女性都是這樣化妝的),從圖象來看,這種妝式常用以青年,歷史書中的「桃花妝」一詞,即指這種妝式;
3、先在面部上塗抹一層胭脂,然後用白粉輕輕罩之。由於用色的程度不一,名稱也不同,濃艷者稱「酒暈妝」,稍淺一些稱「飛霞妝」。
❻ 古代女子出嫁時最奇葩的嫁妝是什麼
中國自古以來便是禮儀之邦,以禮待人接物,以禮為人處世。
俗話說得好,人生的四大喜事便是“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作為繁衍後嗣的喜事——嫁娶,我國古代女子的陪嫁更是頗為講究,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婚姻代表著兩姓之好,陪嫁往往更是代表著女子在娘家的地位和受喜愛程度,其不僅僅是女子的出嫁之後的倚靠,同時也代表男子的臉面。
所以,女子的陪嫁每樣物品都有其深意,值得我們細細探尋。
❼ 麻煩親們給我一些古代的美女出嫁的圖片,不要真人的,戴著鳳冠霞帔的,紅衣很長的那些,多謝了!很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