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沒有誰知道莫愁女和莫愁湖的故事
莫愁女與莫愁湖
「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兩漿,催送莫愁來。「(康熙版《安陸府志》「莫愁樂」)鍾祥城北,一泓碧水明徹如鏡,這便是馳譽千載的莫愁湖。莫愁湖與南湖遙遙相對,故又俗稱「北湖」。
莫愁湖,與莫愁村,莫愁渡,同因莫愁女而得名。莫愁女,姓盧,名莫愁,戰國末期楚國郊郢石城人,是楚國著名的歌舞藝術家,後入楚王宮中,幾經磨難,終於才又回到了民間。
關於石城莫愁,正史的記載見《舊唐書•樂志》:「《莫愁樂》,出於《石城樂》。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謠,石城樂和中復有『莫愁』聲,故歌雲: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兩漿,催送莫愁來。」關於《石城樂》,《舊唐書》說:「《石城》,宋藏質所作也。石城在競陵,質嘗為竟陵郡,於城上眺矚,見群少年歌謠通暢,因作此曲。」《新唐書》也記有:「《石城》,宋藏質作也;《莫愁》,《石城樂》所出也。」正史記載雖見於《唐書》,但實際上,《莫愁樂》早在南北朝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南朝陳智匠《古今樂錄》即為印證:「《莫愁樂》,亦雲《蠻樂》,舊舞十六人,梁八人。」當然,莫愁故事更早在《莫愁樂》產生之前就已為人們遞代傳揚開了。如《輿地紀勝》:「莫愁村,在漢江之西,地多桃花,春末花落,流水皆香。」《文獻通考》:「石城女子名莫愁,善歌謠。」《古今樂錄》:「石城西女子名莫愁,善歌謠。」《容齋隨筆》:「莫愁者,郢州石城人,今郢有莫愁村。畫工傳其貌,好事者多寫寄四遠。」《地理通釋》:「郢州子城三面墉基皆天造,正西絕壁,下臨漢江,石城之名本此。」《郢志》:「莫愁,善愁舞,後入楚王宮中。」一九三七年版《鍾祥縣志•古跡》:「莫愁村,在漢西二里,古水經城址,其西為村,即莫愁所居地:城北有湖,與村毗連,稱莫愁湖。」二千多年來,人們代代傳誦著莫愁的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
「漢江緊貼石城流,石城高壓漢江樓,石城湖上美人居,桃花片片誦莫愁。」莫愁女居住的村莊,因為年年桃花盛開,紅如簇雲,所以人們習慣地稱它為桃花村。桃花村與郢中石城西門磯頭渡口絕壁上的白雪樓隔江相望,滄浪湖跨江與村毗連。莫愁女的父親盧公,在漢江上靠擺渡為生,母親在村中植桑種桃。在楚頃襄王初年的一個風雨天,莫愁女降生在桃花村頭江岸渡口的船艙中。她剛生下地時,不住聲地啼哭,盧公抱著她哄著她;「莫哭;莫哭;莫愁,莫愁!」聽到「莫愁」二字,她的哭聲竟一下停止了,盧公於是就把她取名為莫愁。「金雀玉枝頭,生來喚莫愁。」(明張寧詩)莫愁女生長風波里,行走風浪中,喝著桃花村中水,吃著桃花村中糧,有時隨村中姐妹在那碧波盪漾的滄浪湖中采菱摘蓮,有時隨父親進城賣桃,有時在湖中搖艇打槳,有時在陽春台、白雪樓習舞唱歌。她有一副清甜津脆的嗓子,郢中的諸般曲兒,她一學就會。當她長到十五、六歲時,出脫得竟如滄浪湖中的出水芙蓉一般,纖纖腰姿,亭亭玉立;小小酒窩,笑綴櫻唇;容顏似香荷新瓣,白里透紅;行動如風送彩雲,輕捷飄逸;金嗓一歌聲嗽玉,霓裳一舞袖吐虹。杜甫詩雲:「冉冉水上雲,曾聽屈宋鳴;涓涓水中月,曾照莫愁行。」蓮茶透佳氣,江濤涌玉音,莫愁女得屈原、宋玉的指導、幫助,翻古傳高曲,融楚辭樂聲,繼續大琴師劉涓子之後,完成了寡和之曲《陽春白雪》的入歌傳唱。「郢人爛漫醉浮雲,郢女參差躡飛鳥」(宋王安石詩)、「郢中白雪不可和,盧家莫愁猶有村」(明唐志淳詩)、「青腰三板蘭作橈,月下莫愁歌一曲;移舟入花花轉深,花深調古難為音」(宋周竹坡詩)等等詩句,就是人們對她肯定。「古郢雲開白雪樓,漢江還繞石城流,如人知道寥天月,曾向朱門送莫愁?」(唐胡曾詩),莫愁女的歌舞聲譽傳進了楚王宮苑,無道昏君頃襄王把她征進宮中作歌舞姬女,把她未婚夫東鄰王襄哥放逐到了三吳揚州。《書•禹貢》:「淮,海惟揚州。」《周禮•職方》:「東南曰揚州。」揚州地面距郢中數千里之遙,襄王此放,實是生離死別。古《莫愁樂》記述了莫愁女江漢淚別襄哥的悲痛情景:「聞歡下揚州,相送楚山頭,攬手抱腰看,江水斷不流!」雪浪滔滔的漢江水,流盡莫愁女的哀愁,她含忿在白雪樓舉身奔仆投了漢江!人們為了紀念她,便把桃花村名改莫愁村,把滄浪湖改為莫愁湖,她系艇登岸的石城西門磯頭渡,則稱莫愁渡。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據傳,莫愁女其實並沒有死,她被漢江漁夫救起,曾追尋屈原的蹤跡,後泛艇江湖,足無定蹤,真正回到了民間。莫愁女的故事流傳在楚郢國中,莫愁女的歌聲唱在人們的心中,「家家迎莫愁,人人說莫愁,莫愁歌 一字,恰恰印心頭!」(《樂府》),後世千百代,呤詠莫愁女、莫愁湖、莫愁村、莫愁渡的詩、詞、歌、賦,都歷歷記述了莫愁女的事跡。如唐•李商隱詩:重幃深下莫愁堂,卧後清宵細細長。神女生涯原是楚,小姑居處本無郎。「雪中花下與誰朝期,梅雪相兼一萬枝;若是石城無艇子,莫愁還自有愁時。」宋•王之望詩:「滄浪渡口莫愁鄉,萬頃寒煙木落霜,珍重使君留客意,一樽荒酒醉斜陽。」宋•周密《杏花天•賦莫愁》詞:「瑞雲盤,卒侵芳額;眉柳嫩,不禁愁積。返魂誰染東風筆,寫出郢中春色?人去後,垂楊自碧;歌舞夢,欲尋無跡。愁隨兩槳江南北,日暮石城風急。」明王世貞詩:「倚鞭白鼻馬咼,繞渡碧桃花,客程無暇問,先訪莫愁家。」清•劉澤宏詩:「石城西畔莫愁湖,誰道當年女姓盧?」「遣愁愁向莫愁湖,愁向莫愁愁遣無。」詩文共傳譽,人地兩留芳,莫愁湖、莫愁村、莫愁渡,逐與莫愁女一起,千載馳譽,萬世名揚。
當年的漢江,緊貼郢中石城而流;當年的莫愁湖,跨江連山,碧波千畝。隨著時代的變遷,漢江西移離城五里之遙,莫愁湖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據《天下郡國利病書》載:「漢水故道逼近郡城而下,明嘉靖初徒,新洪繞沿山灣東,去城彌遠。」又據《鍾祥縣志•方輿》載:「自有顯陵後,明世宗惑於風水之說,填塞敖口,迫使漢江南移,敖水已由直河入漢,不復達莫愁湖。」原來跨漢江東西兩岸的莫愁湖,和桃花盛開的莫愁村一樣,今天都在漢江東岸了。久而久之便只剩下面積約二平方公里、蓄水量約一千萬立米的一窪碧水了。
莫愁湖東北為明顯陵,陵中有九曲河與湖相通。年年陽春三月,湖岸桃花開放更盛;夏秋兩季,姑娘們則成群結隊,放歌泛湖,采菱摘蓮。湖南岸有柳堤一道,風光綺麗,暇日 釣,其樂無窮。
⑵ 莫愁湖的主要景觀
這里的山水孕育了一代絕世佳人、楚國偉大的歌舞藝術家莫愁女。莫愁女是楚國第一美女,楚國歌舞一代宗師。她貌若芙蓉,身如柳枝,可謂美貌無雙;她能歌善舞,唱起歌來如流水行雲,跳起舞來如嫦娥奔月;她在屈原、宋玉的指導下完美演繹了《陽春》、《白雪》,並傳唱入歌,將楚國歌舞藝術推向顛峰;她與青年才俊王襄哥青梅竹馬,傾心相愛,產生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愛情。後來,楚襄王欲召其進宮,強納為妃,但她品性高潔,不為財富所動,不為淫威所屈,毅然投江,以保名節,被譽為絕世「聖女」。
後據民間傳說,莫愁女並未死,而是被一漁民所救。自此,她游歷於楚國的城鎮鄉村,廣泛採集各地民謠,並將楚國宮廷歌舞與民間民謠相融合,成為楚國文化的傳播大使。十里畫廊,是整個莫愁湖景區最為賞心悅目的地方之一。它由細窄逐漸寬闊,呈喇叭狀,且九曲回轉,湖岔眾多。這里湖水清澈,水平如鏡,兩側蒼翠青山和著藍天白雲倒映在湖中,可謂湖光山色,引人入勝。兩側,隨著快艇掠過水面,不時驚起飛鳥串串。由於這里生態環境優異,引來各種珍奇飛禽不計其數,有鴛鴦、白鷺、野鴨、鸕鶿等數十種。湖岸上林木茂盛,花草叢生,時有一兩處紅瓦農舍掩映其間,恍若人間仙境。
踏上陽春白雪島,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依湖濱而建的陽春台,相傳為莫愁女習舞之所。陽春台與白雪樓隔水相望,相得益彰,並稱「郢中雙璧」。 蘭台宮,夏季涼風習習,是楚王夏季避暑的首選之地。裡面青紗垂地,歌舞昇平,一派宴樂的場面。王座金碧輝煌,顯示出了王權的威嚴。王座後的屏風,是全手工雕刻配以楚漢時期的圖騰是王權的象徵。楚國以鳳為圖騰。古代楚人將崇拜溶於聯想,把世界上許多凡鳥:鶴、雉、鷹、雕的美好特徵糅合成「鳳」,他們用「鳳」 抒發自己渴望民族騰飛的情懷,希望實現戰勝諸國、統一霸業的目的。 具有楚漢風格的陽春亭,是陽春台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聯「遣愁愁向莫愁湖,愁向莫愁愁遣無」是清代大詩人劉澤宏來到此處抒發的感慨:來到莫愁湖,看到這里的湖光山色,將煩惱憂愁投向莫愁湖,這樣憂愁就會隨之消除。 萬花陣,是楚王與後宮嬪妃們游戲的地方。它是一個迷宮,是當時楚國宮廷貴族所玩的一種游戲。中間有一個亭,名叫「鴛鴦亭」。
據說,楚王和後宮的嬪妃在此游戲時,哪位妃子能先於其他的妃子走出迷宮到達鴛鴦亭,楚王就寵幸哪位。 下里巴人島樸素而不低級、質朴而不庸俗、豪爽而不粗野的獨特鄉野民俗民情集中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與陽春白雪島一起遙相呼應,將古代楚國文化的全貌完整地展現在大家的眼前。
山民漁民的生活遠遠談不上富足,每日的奔波也異常艱辛,但是他們的內心卻是充實而樂觀的,他們親近自然、怡然自得的生活態度正是帶有濃郁民風民俗風韻的《下里》、《巴人》的藝術基礎。
野戰島根據島嶼的地形地貌,共設有三個不同戰斗場面的戰區,分別為巷戰區,攻堅戰區和叢林戰區。參與者身穿戰斗服,頭戴防護帽,持世界各種著名槍械的模擬水彈槍,進行對抗性射擊游戲。這些槍械看起來與真槍無二,但它擊發的只是水彈,打在人身上絕無傷害。三個戰區各有特點:巷戰主要模仿的是發生在城市街道中的戰斗,參與者可利用街道上的各種建築物作為隱蔽場所,與敵對方展開戰斗;攻堅戰又稱為陣地戰,守方以戰豪、地堡等為掩體,阻擊敵方的進攻,這種戰斗最為殘酷,也最為激烈;叢林戰則是一種高度鬥智的戰斗,以單兵作戰為主,利用叢林中復雜多變的地形、植物為掩護,消滅敵人,保存自己!這三種場面各有特點,各有樂趣。遊客可根據各自喜好選擇參與,如想過足癮,就大戰三回合吧!
⑶ 莫愁湖傳說,哪一個知道
莫愁湖,位於南京秦淮河西。莫愁湖公園是一座有著1500年悠久歷史和豐富人文資源的江南古典名園,為六朝勝跡。公園現有面積為58.36公頃,其中水面為32.36公頃。園內樓、軒、亭、榭錯列有致,堤岸垂柳,水中海棠。勝棋樓、鬱金堂、水榭、抱月樓、曲徑迴廊等掩映在山石松竹、花木綠蔭之中。莫愁湖自古有「江南第一名湖」、「金陵第一名勝」、「金陵四十八景之首」等美譽。
莫愁湖古稱橫塘,因其依石頭城,故又稱石城湖。相傳南齊時,有洛陽少女莫愁,因家貧遠嫁江東富戶盧家,移居南京石城湖畔。莫愁端莊賢慧,樂於助人,後人為紀念她,便將石城湖改名為莫愁湖。後在她的故居鬱金堂側賞荷廳的蓮花池內,塑起了一尊二米高的漢白玉塑像,現已成為南京標志性景點之一。
莫愁湖位於水西門外橋西,得名於一個美麗的傳說。
莫愁是一位勤勞,善良,美麗,聰明的河南洛陽貧家女子。15歲那年,父親病死,為葬父只好賣身。正巧,家住建康石城湖邊的盧員外在洛陽,見莫愁美麗聰明,就買為兒媳。莫愁葬父後,揮淚辭母南下,不久,北方邊塞受到敵軍侵犯,丈夫應征戍邊,誰料一別十載杳無音訊。純朴的莫愁把心思寄託在幫助鄰里扶危濟難的善行之中,深受鄰里稱頌。但遭公公反對,莫愁不堪誣陷凌辱,投石城湖而死,以示反抗。後人懷念莫愁,便把他住過的地方和石城湖改稱莫愁湖。
莫愁湖景區融山水資源、人文資源於一體,是荊楚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湖上百島俊秀,水天一色。陽春白雪島上,白雪樓、陽春台隔水相望,彷彿莫愁再現;蘭台宮內歌舞昇平,襄王把酒行樂,再現楚國風韻。下里巴人島上,男耕女織,捕魚狩獵,山歌爛漫,情也陶陶。軍事野戰島,槍炮隆隆,殺聲陣陣,驚險刺激,引人入勝!
這里的山水孕育了一代絕世佳人、楚國偉大的歌舞藝術家莫愁女。莫愁女是楚國第一美女,楚國歌舞一代宗師。她貌若芙蓉,身如柳枝,可謂美貌無雙;她能歌善舞,唱起歌來如流水行雲,跳起舞來如嫦娥奔月;她在屈原、宋玉的指導下完美演繹了《陽春》、《白雪》,並傳唱入歌,將楚國歌舞藝術推向顛峰;她與青年才俊王襄哥青梅竹馬,傾心相愛,產生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愛情。後來,楚襄王欲召其進宮,強納為妃,但她品性高潔,不為財富所動,不為淫威所屈,毅然投江,以保名節,被譽為絕世「聖女」。後據民間傳說,莫愁女並未死,而是被一漁民所救。自此,她游歷於楚國的城鎮鄉村,廣泛採集各地民謠,並將楚國宮廷歌舞與民間民謠相融合,成為楚國文化的傳播大使。
⑷ 【五個頂級韓國美女誘惑熱舞大串燒!!】據說這段舞蹈到33秒,沒幾個男人能把持得住! 去百度找下這個視頻
⑸ 戰國末期楚國歌舞家莫愁女都有哪些美麗的傳說
莫愁女的美麗傳說有莫愁女名字的來歷、莫愁女堅貞不屈為夫殉情等。
莫愁女的歌舞和美名傳遍了楚國,慕名而來說媒的人也踏破了門檻,莫愁女最後看中了東鄰王襄哥,並與其訂婚。正當莫愁女即將達到人生巔峰的時候,這時候最大的反派出現了,霸道好色的楚襄王把她強行征入宮中做了歌姬,並運用權力把襄哥流放到千里之外的揚州。莫愁女無力抵抗,唯有在滾滾漢江之上與未婚夫悲痛淚別,目送襄哥遠去之後,滿懷怨恨和憂愁的她從白雪樓縱身投下了漢江,殉情自盡。莫愁女投江以後歷史上就沒有了她的記載,有人說她死了,也有人說她後來被漁夫救了起來過著普通人的日子。
⑹ 與屈原、宋玉、景差結識的莫愁女是誰
莫愁女本名盧莫愁,是楚國當時最著名的歌舞家,她不但天生麗質美貌非凡,音樂藝術才華更是不俗,經過屈原、宋玉的指點之後,成為了家喻戶曉的藝人,她的經典作品《陽春白雪》、《下里巴人》等成為了流傳千古的佳作。
可當她的名氣傳到了宮里以後,蠻橫霸道的楚襄王對她動起了歪心思,楚襄王用手段把她強行征入宮里做了自己的舞女歌姬,在宮里的這段時間莫愁女也有幸結識了屈原、楚國大夫宋玉和景差等人,在他們的指導下莫愁女的歌舞技藝突飛猛進,並成就了《下里巴人》、《陽春白雪》、《採薇歌》、《麥秀歌》等優秀作品流傳民間。可後來楚襄王為了得到莫愁女,就不知廉恥的把她的未婚夫襄哥流放到了遙遠的揚州。莫愁女悲傷不已,知道自己和未婚夫已經是不可能的了,就和襄哥在漢江上做了最後的訣別,之後毅然縱身跳入了江里,維護了自己忠貞不渝的愛情。
⑺ 莫愁女的傳說
關於莫愁女的傳說:
莫愁女是以歌謠、舞蹈著名而傳世的。《容齋隨筆》說:"莫愁者,郢州石城人,今郢有莫愁村畫工傳其貌好事者多寫寄四遠。"莫愁女見於正史,出自於古《樂府》和《石城樂》和《莫愁樂》。《唐書.樂志》載:"《石城》,宋臧質所作。石城在竟陵,質嘗為竟陵郡,於城上眺矚,見群少年歌謠通暢,固作此曲。"《莫愁樂》,出於《石城樂》。石英鍾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謠,《石城樂.和》中復有'莫悉'聲,故歌雲: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天監十一年(512)冬,梁武帝改"西曲",將石城《莫愁女》,亦雲《蠻樂》,舊舞十六人,梁八人。莫愁女的許多傳說故事,也從西楚傳播到東吳。在鍾祥,則留下了莫愁村、莫愁湖、莫愁渡等名勝古跡。宋人王之望《輿地紀勝》說:"莫愁村,在漢江之西,地多桃花,春末花落,流水皆香。"《鍾祥縣志.古跡》篇載:"莫愁村,在漢西二里,古漢水經城址,其西為村,為莫愁所居地,城北有湖,與村毗連,稱莫愁湖。"這些名勝古跡,千百年來,俱為歷代文人墨客傾慕尋訪的佳妙去處。 莫愁女居住的村莊,原名不叫莫愁村,因為年年桃花盛開,紅如簇雲,所以人們習慣地稱它桃花村。與莫愁村毗連的莫愁湖,遠古史稱滄浪湖。桃花村與郢中石城西門渡口磯頭絕壁上的白雪樓和樓東的陽春台隔江相望,城北的滄浪三湖跨江與村毗連。
莫愁女的父親盧公,在漢江上靠擺渡為生,母親在村中植桑種桃。在楚襄王初年的一個風雨天,莫愁女降生在桃花村頭江岸渡口的船艙中。她剛生下地時,不住地啼哭,盧公抱她哄著她:"莫哭,莫哭,莫悲,莫悲,莫愁,莫愁!"聽到"莫愁"二字,她的哭聲竟一下停止了。盧公於是就把她取名為莫愁。"金雀玉搔頭,生來喚莫愁。"(明.張寧)莫愁女生在風波里,行走風浪中,喝著漢江河中水,吃著桃花村中糧,有時隨村中姐妹在那碧波盪漾的滄浪湖中采菱摘蓮,有時隨父母進城賣桃,有時在江中、湖裡搖艇打槳,有時在陽春台、白雪樓習舞唱歌。她有一副津甜清脆的嗓子,郢中的諸般曲,她一學就會。
當她長到十五、六歲時,出脫的竟如滄浪湖中的出水芙蓉一般,纖纖腰肢,亭亭玉立,靨靨酒窩,笑綴纓唇;容顏似香荷新瓣,白里透紅;行動如風送彩雲,輕捷飄逸;金嗓一歌聲嗽玉,霓裳一舞袖吐虹。蓮荷包透佳氣,江濤涌玉音,莫愁女得屈原、宋玉的指導、幫助,翻古傳高曲,融楚辭樂聲,繼大琴師劉涓子之後,完成了寡和之典《陽春白雪》的合樂入歌傳唱。莫愁女的歌舞聲譽傳進了楚王宮苑,楚襄王把她征進了宮中作了歌舞姬女,把她的未婚夫東鄰王襄哥放逐到了揚州。揚州地面距郢中數先千里之遙,襄哥此放實是生離死別。古《莫愁樂》記述了莫愁女漢江淚別王襄哥的悲痛情景:"聞歡下揚州,相送楚山頭,探手抱腰看,江水斷不流!"雪浪滔滔的漢江水,流不盡莫愁女的衣愁,她目送載著襄哥的船兒遠去,含忿在白雪樓舉身奔赴投了漢江!
人們為了紀念她,便把桃花村改名為莫愁村,把滄浪湖改名為莫愁湖,她系艇登岩的白雪樓下的磯頭渡,則稱莫愁渡。 "悲莫悲兮分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令》)傳說莫愁女其實並沒有死,她被漢江漁夫救起,曾尋屈原的蹤跡,也找尋過王襄哥,泛艇江湖,足無定蹤,真正回到了民間。《莫愁樂》歌唱道:"家家迎莫愁,人人說莫愁,莫愁歌一字,恰恰印心頭!"後世千百代,吟詠莫愁女、莫愁村、莫愁湖、莫愁渡、陽春台、白雪樓的詩、詞、歌、賦,歷歷記述了莫愁女的事跡。如唐李商隱詩:"雪中花下與誰其,梅雪相兼一萬枝。若是石城無艇子,莫愁還自有愁。"唐鄭谷詩:"石城昔為莫愁鄉,莫愁魂散石城荒,帆去帆來風浩渺,花開花謝春悲涼。"宋王之望詩:"滄浪渡口莫愁鄉,萬傾寒煙木落霜,珍重使君留客意,一樽荒酒醉斜陽。"宋周密《杏花天.賦莫愁》詞:"瑞雲盤,翠侵芳額;眉柳嫩,不禁愁積。返魂誰染東風筆,寫出郢中春色?人去後,垂陽自碧;歌舞夢,欲尋無跡。愁隨兩槳江南北,暮石城風急。"明.王世貞詩:"倚鞭白鼻堝,繞渡碧桃花,客程無暇問,先訪莫愁家。"清劉澤宏詩:"石城西畔莫愁湖,誰道當年女性盧?遣愁愁向莫愁湖,愁向莫愁愁遣無。"清李蘇《莫愁村看桃花》詩:"南國佳人字莫愁,至今生長有芳洲,冶魂不許春風歇,散作桃花片片差。」
詩文共傳譽,人地兩留芳,正象陽春台、白雪樓、高雅名曲《陽春白雪》與宋玉一樣,莫愁村、莫愁湖、莫愁渡,遂與莫愁女一起,千古馳譽,萬世名揚。 當年的漢江,緊貼郢中石城而流;當年的莫愁湖,碧波千畝。隨著時代的變遷,漢江西移離城五里之遙;莫愁湖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天下郡國利病疏》載:"漢水故道逼進郡城而下,明嘉靖初徒,新洪繞沿山灣東,去城彌遠。"《鍾祥縣志.方輿》載:"自有顯陵後,明世宗惑於風水之說,堵塞敖口,迫使漢江南移,敖水已由直河入漢,不復達莫愁湖。"原來跨漢江東西兩岸的莫愁湖,和桃花盛開的莫愁村,今天都在漢江東岸了。今處於漢江西岸的文集鎮,仍保留了楚時舊俗,不僅沿江桃林片片,而且傳承了楚國圖騰舞蹈《鳳凰舞》。莫愁湖,則因圍湖造田,久而久之便只剩下面積約二平方公里、蓄水約一千萬立方米的一泓碧水了。在圍墾後的漢江故道上,建起了現代化的棉紡廠和自來水廠,廠里的姑娘們--新一代的莫愁女,正在意氣風發地為祖國的建設貢獻青春,展現著蓬勃的綽綽風姿。 莫愁源的東北為中國明代十五陵--明顯陵,陵中有九曲河與湖相通。年年陽春三月,湖岸桃花開放更盛;夏秋兩季,姑娘們則成群結隊,於湖中洗濯放歌,采菱摘蓮。湖南岸有柳堤一道,風光綺麗,暇日垂釣,其樂無窮。鍾祥市人民政府在市鎮建設規劃中,將開發莫愁湖公園列為重點項目。未來的莫愁湖,必將水更青、花更艷、景更美,更加吸引四方遊客、八方嘉賓!
⑻ 關於莫愁女的故事。
明代永樂年間,莫愁女是大明中山王府新來的燒火丫頭。公子徐澄見她聰明溫順,能書善畫,把她留在自己身邊伴讀。由於姑娘鬱郁寡歡,雙眸含愁,公子便為她取名莫愁。一日,徐澄趁先生赴雞鳴寺會友,攜莫愁去園中湖盪舟,美麗的湖光山色激起了他們感情的漣漪。
徐澄吐露了自己在三 年前的祖母壽誕之期,初見莫愁就一見傾心。公子之言出自肺腑,莫愁非常感嘆,說出了自己的身世。原來她是少卿之女,因父親遭奸臣陷害,滿門抄斬,自己被官府賣到了中山王府,做了丫環。徐澄對此深感同情,決心與莫愁結成百年之好。
老太君領邱彩雲等闖進冷房,把莫愁打個半死,趕出府第。彩雲暗施毒計,把莫愁帶回,讓丫環銀鳳對她百般凌辱,命她為病中的公子煎葯,卻又不許他們見面。公子病情始終不見好轉,彩雲認為是莫愁明眸勾去了公子的魂,她威逼太醫在葯方中添上一付葯引--心上人的眼睛,
並當眾把葯方交給莫愁。莫愁不屑金銀珠寶和王侯逼人氣焰,她情願為心上人獻出自己的一切。她忍痛操刀剜眼,剎時間,天地為之嗚咽。莫愁女摸出徐府,含恨投湖,公子徐澄隨之而去。他們的堅貞愛情,從此流傳人間。
(8)莫愁湖美女舞蹈視頻擴展閱讀
莫愁女,中國民間傳說,戰國末期楚國歌舞家。湖北鍾祥人,名叫莫愁,生於公元前3世紀前後,貌美如仙,愛好歌舞。十六七歲時被楚頃襄王征進宮作了歌舞姬女。由此民間歌舞走進了楚王宮廷。在楚王宮,得以與屈原、宋玉、景差結識並受其指導,歌舞技藝日進。
後將古傳高曲融屈原、宋玉的騷、賦和楚辭樂聲,完成了《陽春白雪》、《下里巴人》、《陽阿》、《麥秀歌》等楚辭和民間樂詩入歌傳唱。寡和高曲《陽春白雪》成為千古絕唱,對後世的樂賦入歌傳唱產生了深遠影響。後因未婚夫放逐三吳揚州而投漢江,幸被漁夫救起,不知所終。
⑼ 古代杭州的名女子有哪些
蘇小小,白素貞,西施
⑽ 南京莫愁湖的簡介
莫愁湖位於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區,是一座有著1500年悠久歷史和豐富人文資源的江南古典名園,為六朝勝跡,有「江南第一名湖」、「金陵第一名勝」、「金陵四十八景之首」等美譽。
公園面積58.36公頃,其中湖面約33.3公頃,綠地率93.74%,湖面標高4米。莫愁湖在六朝時稱橫塘,在宋、元時即有盛名,明朝定都南京後更是盛極一時。
清乾隆年間,在園內建鬱金堂,築湖心亭。1929年辟為公園,後建有「粵軍殉難烈士墓」和孫中山手書「建國成仁」碑。解放後,莫愁湖畔原有建築整修一新,並擴大了游覽園地,增建了長廊、水榭、湖心亭、露天舞台等設施,遍植花木。
園內樓、軒、亭、榭錯列有致,堤岸垂柳,海棠相間,湖水盪漾,碧波照人。勝棋樓、鬱金堂、賞河廳、水榭、抱月樓、光華亭、曲徑迴廊等掩映在山石松竹、花木綠蔭之中,一派「欲將西子莫愁比,難向煙波判是非。但覺西湖輸一著,江帆雲外拍雲飛」的宜人景色。
(10)莫愁湖美女舞蹈視頻擴展閱讀:
主要景觀
華嚴庵於公園大門正北。公園大門1959年為松木結構,1964年重建,古典式,混合結構,高7.1米,寬11米,建築面積40平方米,小瓦大屋頂,中門檐高4.5米,寬5米,兩側門檐高3.7米,寬2.8米。
4門柱由石鼓支撐,門額「莫愁湖公園」5字系郭沫若先生1964年書題。大門內有蘇州花崗石路,寬10米,長70米,抵月牙池,池中有樹石盆景,池周有花壇。
華嚴庵原為三券廊拱門,磚木結構,擁殿宇數十間,包括現存勝棋樓、鬱金堂及已湮沒之抱月樓、湖心亭等建築。建國後於1959年將庵門移至現址,三間,建築面積97.58平方米,明清風格,花格門窗掛落、磚木結構,大門懸掛吳縣陸鴻吉民國3年。
8月題楹聯:「於此間得少佳趣微斯人吾與誰歸」,兩側置花崗石獅一對.庭院內配以湖石假山,蒼松翠竹,優美雅緻尤以東北隅百年紫藤為貴,老乾虯枝卻也花繁葉茂,既古老蒼勁又繁茂昌盛,實為罕見。東院門有蕭嫻1981年隸書「采蓮齋」額。西側有迴廊與勝棋樓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