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那個電視劇或古裝電視劇裡面有撓腳心,不要網上說過的,女的。
網路貼吧
腳心吧
有一個專門的撓腳心電視劇的帖子,你可以去看看
❷ 為什麼古代女子要包裹腳
為什麼中國會流行裹腳呢?大致有兩個原因,一是統治者的意志對天下百姓的影響,另外就是文化人欣賞和贊美。裹腳就起源,就與統治者相關。據說裹腳是起源於那位吟唱「春花秋月何時了」的南唐後主李煜,他的嬪妃們用布把腳纏成新月形,在用黃金做成的蓮花上跳舞,李後主認為這是至美,於是後宮中就開始纏足,後來又流傳到民間。只要皇帝喜歡什麼,民間一定會流行什麼,唐代的皇帝喜好道教文化,唐玄宗甚至號稱自己是道教皇帝,所以,道教在唐朝達到了發展的顛峰,乾隆皇帝酷愛書法,所有推動了書法的發展,李後主喜歡小足女人,所有就流行了裹腳。關於裹腳的起源,還有幾個說法,有說是起於南朝齊廢帝妃潘玉奴,有說是起於唐末,有說是起與隋煬帝等等,但是無一例外地都與統治者們發生了關系,這也說明了這個原因。
除了統治者的意志之外,那就是文人對社會風俗的影響。古代婦女很注重頭飾,然後就腳了,成語「品頭論足」、「品頭題足」都有議論婦女的容貌體態的含義,頭和足,成為文化人眼裡女性美的一個重要標准。文化人有很多對小腳的贊美之詞,什麼「金蓮」、「三寸金蓮」、「香鉤」等等,都是文化人賦予小腳的贊美之詞,蘇東坡《菩薩蠻》詠足詞雲「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甚至還制定出了小腳美的七個標准:瘦、小、 尖、 彎、 香、 軟、 正,又總結出了小腳的「七美」:形、質、資、神、肥、軟、秀,真是博大精深。
❸ 關於古代女子扎腳的故事
女人裹腳不是從清代開始的,一直上推,大約產生於五代或宋初。反正,唐朝人不裹腳。裹腳之風興盛於明清。
宋朝時只有高貴女人才裹腳,普通婦女是不裹的。而且當時對裹腳的要求只是纖直,還不至於到後世傷筋動骨那麼厲害。
據說,古代女人裹腳是因為南唐後主李煜喜歡觀看女人在「金制的蓮花」上跳舞,由於金制的蓮花太小,舞女便將腳白綢裹起來致腳彎曲立在上面,跳舞時就顯得婀娜多姿,輕柔曼妙,本來是一種舞蹈裝束,後來慢慢地從後宮向上流社會流傳,在以後,民間女子紛紛仿效,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習俗,成為一種病態的審美。
對女子來說,美是重要的。是獲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手段和途徑,至於能不能走路,誰在乎呢?
為什麼中國會流行裹腳呢?大致有兩個原因,一是統治者的意志對天下百姓的影響,另外就是文化人欣賞和贊美。裹腳就起源,就與統治者相關。據說裹腳是起源於那位吟唱「春花秋月何時了」的南唐後主李煜,他的嬪妃們用布把腳纏成新月形,在用黃金做成的蓮花上跳舞,李後主認為這是至美,於是後宮中就開始纏足,後來又流傳到民間。只要皇帝喜歡什麼,民間一定會流行什麼,唐代的皇帝喜好道教文化,唐玄宗甚至號稱自己是道教皇帝,所以,道教在唐朝達到了發展的顛峰,乾隆皇帝酷愛書法,所有推動了書法的發展,李後主喜歡小足女人,所有就流行了裹腳。關於裹腳的起源,還有幾個說法,有說是起於南朝齊廢帝妃潘玉奴,有說是起於唐末,有說是起與隋煬帝等等,但是無一例外地都與統治者們發生了關系,這也說明了這個原因。
除了統治者的意志之外,那就是文人對社會風俗的影響。古代婦女很注重頭飾,然後就腳了,成語「品頭論足」、「品頭題足」都有議論婦女的容貌體態的含義,頭和足,成為文化人眼裡女性美的一個重要標准。文化人有很多對小腳的贊美之詞,什麼「金蓮」、「三寸金蓮」、「香鉤」等等,都是文化人賦予小腳的贊美之詞,蘇東坡《菩薩蠻》詠足詞雲「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甚至還制定出了小腳美的七個標准:瘦、小、 尖、 彎、 香、 軟、 正,又總結出了小腳的「七美」:形、質、資、神、肥、軟、秀,真是博大精深。
❹ 古代女子幾歲開始裹腳
古代女子從四、五歲起便開始裹腳。
纏足是中國古代乃至近代的一種習俗,即把女子的雙腳用布帛纏裹起來,使其變成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蓮」。「三寸金蓮」也一度成為中國古代女子審美的一個重要條件。 在纏足時代,大多數婦女從四、五歲起便開始裹腳,直到成年後骨骼定型了方將布帶解開,也有終身纏裹者。
關於纏足的起源從明清時期起眾說紛紜。有說始於隋朝,有說始於唐朝,還有說始於五代。有人甚至稱夏、商時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腳。
據現代學者考證,纏足興起於北宋。 宋代的纏足是把腳裹得「纖直」但不弓彎。元代的纏足繼續向纖小的方向發展。明代的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出現了「三寸金蓮」之說,要求腳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還要弓彎。清代的纏足之風蔓延至社會各階層的女子,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
❺ 古代女子綁小腳的過程
孩纏足一般從四五歲開始
小腳,又叫三寸金蓮,俗稱為裹小腳,是把女子的腳用布條紮裹起來,使其變得又小又尖的一種封建陋俗。這種經過緊密纏裹導致筋骨畸形的小腳竟被古人美化為「三寸金蓮」面受到廣泛贊美,乃至男子為這顫倒,女子為之痴迷。難以想像,如果中國女子沒有纏足是不是會出現更多的武則天與太平公主?
中國女人纏足,到底始於何時?文獻和傳說都不為少。別的不講,咱們罵人寫文章又臭又長,稱之為「王母娘娘的裹腳布」。傳說王母娘娘可是黃帝時期人物,說那時已裹小腳,無疑有點「古已有之」的阿Q遺風。其實,據史家考證,中國纏足之俗,約始於五代末年「春花秋月何時了」的李後主時代。早在盛唐之世,人們對婦女的「弓鞋」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時真想不明白,過去小腳女人走起路來已然是搖搖晃晃,弱不禁風了,還要嫌自己的一雙小腳不夠小,你一定會認為她這是「有病」。然而現在,我們不是一樣看到身邊的一些女孩子明明已是標准身材了,還要天天嚷著喊肥健身,這與古代迷戀小腳的女人是不是同一種心理呢?清代,婦女纏足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尤其在山西、河北、京津、山東、河南、陝西、甘肅等地最為流行。其中又尤以山西小腳為最,並有「從來小腳說山西」 之譽。山西小腳又以大同為第一。清朝統治者本來反對漢族女子纏足,康熙年間曾經詔禁之,違者拿其父母家長問罪。當時有某大員以「奏為臣妻先放大腳事」上疏,結果傳為全國笑談,可見纏足「魅力」之強大。最後鬧得康熙皇帝在禁止纏足的禁令僅頒布了幾年便自動撤銷。不惟如此,旗人女子也開始東施效顰,直到乾隆皇帝屢次下旨嚴禁,才剎了些旗女纏的風氣。格格們無可奈何,只得穿上底部類似金蓮形狀的木屐充充門面。眼見皇帝老兒拿漢人的纏足沒辦法,小腳狂們自是欣喜若狂,奔走相告,於是纏足之風愈演愈烈,一發不可收,女子的小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纏足之所以能夠廣泛興盛而且歷時彌久、蔓延極廣,無疑是宋代以後從精神上到肉體上對女性禁錮的直接後果。小腳女人不僅迎合了封建統治者與士大夫視女性為玩物的低級趣味,滿足了封建時代性變態男子所謂小腳「瘦欲無形.越看越生憐惜」的病態性意識與奇特審美觀,而且還成為封建時代禁錮女人走向社會的一種壓迫手段。宋代朱熹就曾熱衷於在福建南部等地推廣纏足,作為貫徹男女隔離、「授受不親」、 「靜處深閨」的「治女」策略。一經纏足,連走路都走不穩了,女人豈不就十分「老實」了?
女孩纏足一般從四五歲開始,用布條將腳裹緊,不使腳長大,到六七歲時已纏成型,不能再長大了。講究的人家挑八月廿四日這一天給女兒裹小腳。這天照例要"煮糯米和赤豆作團,祀灶,謂之粘團。"據說食糯米能令脛骨柔軟。纏足時先將腳拇趾以外的四趾屈於足底,用白棉布裹緊,等腳型固定後,穿上"尖頭鞋",白天讓兩女僕扶著行走,以活動血液;夜裡將裹腳布用線密縫,防止松脫。到了六七歲時,再把趾骨彎曲,用裹腳布捆牢密縫,以後日復一日地加緊束縛,使腳變形,要纏到"小瘦尖彎香軟正"才算大功告成。經過多年殘酷的纏裹,一雙腳幾乎從皮膚到肌肉、韌關節、骨骼都有巨大的變化。從外形看,皮膚白細柔軟,腳心深陷;從底面看,基本上是一個三角形的架構,無法正常地以腳掌使力走路,同時也失去了跳躍、舞蹈的能力,只能"待字閨中"。而當時的男人們認為,女人纏了足後,就不能輕易地跨越庭院與別的男人交往了。俗語說:小腳一雙,眼淚一缸。湖北有一首民歌叫"大腳十恨歌"。湖南華容的歌謠是:"裹腳呀裹腳,裹了腳,難過活,腳兒裹得小,做事不得了;腳兒裹得尖,走路只喊天,一走一蹩,只把男人做靠身磚。"可謂唱出了其中的滋味。
那簡直不能叫作腳,十個趾頭都扭曲並攏,形狀模糊,蜷起如拳。裹腳布一層層放開,滿目瘡痍,不忍卒睹。而且聽說,以前小姐的裹腳布難得打開,所以會有腳氣,臭得很。那麼,被文人墨客恭維了若許朝代的三寸金蓮美在哪裡?據說是因為裹起腳後,女孩們走路的時候重心不穩,拂搖嬌弱,更添柔美之姿,惹人憐愛,故而流行。本以為裹腳是民間腐儒的陋習怪癖,沒什麼源頭的。沒想到它的創始人竟是那個詞賦清奇的亡國之君,歌舞天子李後主。據野史記載,李後主一日心血來潮,親自為寵妃纏足,以絲帛繞成新月形,使宮女扶持繞花階行走,步態搖擺,弱不勝衣。宮人以此為美,為了爭寵,紛紛效仿。時人學之,遂流行於豪門大戶間,成為一時風尚。只是晚唐雖亡,弓鞋卻盛行,此風拂過宋明,一直延續到清朝,雖然民間仍然以腳小為貴,但是清宮統治者已經意識到這不是美而是弱,嚴禁宮中後妃纏足。近年電視劇古裝風極盛,尤以清宮戲居多。有的戲中特寫裙擺下三寸金蓮,下蹬花盆底,行走時故作搖曳之態,此乃大謬不然。滿人馬上得天下,非常重視騎射,即使女子,也都會定期參與挽弓行獵,裹了腳,可怎樣上馬呢?又不見有三寸馬靴。而花盆底與弓鞋也完全是兩個概念。弓鞋一般為木底,底長三寸,緞面,面上綉花;花盆底鞋也是木底,卻是底高三寸,呈花盆狀。雖然都是三寸宮鞋,然而此三寸非彼三寸,宮鞋,也並不等於「弓鞋」。北宋末年的弓鞋,盛行用兩種顏色的布料作鞋幫,針腳綿密,兩色雜陳,有個名堂叫作「錯到底」。幸虧沒有一直錯到底,解放後,女人終於扯下勞什子裹腳布,恢復天足了。不過如今女子的高跟鞋也不止高三寸,馬虎點,也勉強可以稱之為三寸金蓮吧?適合三寸金蓮的鞋,自然也十分特殊,有清代金蓮、花盆底鞋、西北回族婦女穿用的"睡鞋"、東鄉族"放足"綉花鞋、土族婦女綉花鞋、維吾爾族女子婚禮鞋、彝族勾尖綉花鞋等一系列微型鞋子。
三寸金蓮在當時是盛行的,但是到了現在,它已經是一種歷史,它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地消失,但卻不會被人遺忘。
❻ 古代女子裹腳。
標準是3厘米寬 10厘米長 [就是所謂三寸金蓮]!
纏足前需要准備的物品:
1、藍色的裹布六條。大約要八尺到十尺以上,裹布要比一般的長且要漿好,纏到腳上才不會擠出皺折。
2、平底鞋五雙。鞋形稍帶尖,鞋子大小寬窄要能隨著纏腳的過程慢慢縫小、縫瘦。
3、睡鞋兩三雙。睡覺時穿著,可防裹布松開來。
4、針線。裹布纏妥後,把裹布的縫及裹布的頭密密縫好。
5、棉花。纏足時腳骨凸出的部位,穿鞋時用棉花墊著,免得把腳磨破生雞眼。
6、腳盆及熱水。纏足前用溫水洗腳。
7、小剪刀,修腳趾甲及雞眼之用。試纏:
纏腳的時候讓女孩坐在矮凳子上,盛熱水在腳盆里,將雙腳洗干凈,乘腳尚溫熱,將大拇趾外的其他四趾盡量朝腳心拗扭,在腳趾縫間撒上明礬粉,讓皮膚收斂,還可以防黴菌感染,再用布包裹,裹好以後用針線縫合固定,兩腳裹起來以後,往往會覺得腳掌發熱,有經驗的人不會一開始就下狠勁裹,最好是開始裹的時候輕輕攏著,讓兩只腳漸漸習慣這種拘束,再一次一次慢慢加緊,這一個時期可以從幾天到兩個月左右。
試緊:
纏的時候慢慢收緊,讓足部肌膚受到的壓力一次比一次緊些,這時還不能太緊,以兩腳能忍受的小痛為度,在這期間把腳趾勒彎纏使腳向下略卷。纏的時候預先纏第二、第五兩個足趾,纏得向腳下蜷屈,連帶的第三、第四兩個趾頭也就跟著向腳下蜷屈。試緊的時間也須要數天到兩個月左右,在這期間,裹腳布漿得較硬,捶去皺折,略緊地纏在腳上,使腳受慣硬裹腳布及緊纏的壓力,接著才能真正用勁裹緊。
裹尖(裹腳趾):
纏的時候,要用勁把裹布纏到最緊的程度,每次解開來重纏的時候要將四個蜷屈的腳趾頭由腳心底下向內側用勁勒過,每纏一次要讓腳趾彎下去多壓在腳底下一些。同時還要把四個蜷屈的腳趾,由腳心底下向腳後跟一一向後挪,讓趾頭間空出一些空間來,免得腳纏好以後,腳趾頭擠在一起,腳尖太粗。一直要纏到小趾壓在腳腰底下,第二趾壓在大趾趾關節底下才可以,裹尖的時候往往得把腳趾向足底扭到屈無可屈的程度,再用裹布緊緊地勒住,纏的時候第二趾的趾關節和第三、四、五趾的趾關節受到很大的扭屈,每纏一次就得把幾個扭傷的關節再傷害一次,纏的時候痛苦難當,纏好要用針線緊緊地把裹布縫起來,硬擠進尖頭鞋裡,然後要求少女到處走動。走動時重量壓在內彎跪折的八個腳趾上,把關節扭傷得更厲害,腳趾頭因為才彎進去還沒緊貼在腳掌上,走時腳趾關節容易長雞眼,要時常用針把雞眼挑掉。
白天一雙腳痛得寸步難行,到了晚上一雙腳放在被子里不但痛,而且蒸熱燠悶,有時簡直像炭火燒著一樣痛苦,睡覺時只能把腳放在被子外,半夜起來捱著腳哭痛是常有的事,有的痛得去解開裹腳布,但被發現了就是挨一頓毒打,然後再狠狠的地回去,經常一夜未眠整夜把腳貼在牆壁上取一點涼,第二天一早醒來,又得再解開裹布纏得更緊,纏到最後第三、四、五的腳趾關節會嚴重地扭傷甚至脫臼,扭傷脫臼的時候腳會腫得很厲害,皮膚也變成瘀紫色,痛苦至極,但是裹得仍是日緊一日,直到腫消了腳趾都纏到腳底下去,這才算完成了裹尖的工作,接著便可進行裹瘦的工作。
裹瘦(裹腳頭):
腳裹尖的時候,四個腳趾都已經蜷回到腳掌底下,可是卻未必能熨貼靠在腳底下,裹瘦的工作是把小趾骨(也就是外把骨)向下向內推蜷入腳心裹,把小趾跟的部位向腳心內側往下用勁拗下去,然後用裹布勒著帶緊,裹尖時二、三、四、五腳趾不過壓在腳底下一半,裹瘦時要把外把骨纏倒,足趾當然壓入腳心內側更多,纏到最後,第三、四、五個腳趾尖要能碰到腳掌內緣,才算完成裹瘦的工作。
裹瘦的時候,裹腳布纏到最緊,整個力量又特別著力在小趾跟的部位,往往因為血液循環不良,造成小趾跟部也就是外把骨的位置壓瘡潰爛。纏的時候要把小趾骨用勁向下推,四個腳趾也順著向腳掌內緣再推進去,使勁把裹腳布纏緊,纏好以後兩只腳可能痛得半天不能走路,要勉強掙扎著,才能用腳後跟墊著走,走一步痛一下。坐下時是一陣陣抽痛,睡覺時也會又漲又痛,如果腳上潰爛化膿了,那漲得更難受,得把腳用枕頭被子墊高,有時得把腳跟擱在床欄上壓著神經發麻才好受一點,天氣熱時足內發燒痛得更厲害。痛得輕時睡了覺,兩腳還痛得抽痙,或一夜頻頻痛醒,飲食無味。解開裹布,往往潰爛的部位和裹布緊緊粘著,勉強撕下來,便是一片血肉模糊,差不多得用六個月的時間,強忍痛苦挨到腳趾頭都抄到腳內側邊,由腳內緣能摸到腳趾頭,這樣才算是瘦到家。潰爛的傷口,處理不當往往愈來愈嚴重,到最後甚至會導致小趾腐爛脫落形成慢性骨髓炎,多年不愈。由此可知,要纏得一雙小腳,真是得歷盡千辛萬苦,無怪乎纏足婦女對其小腳的呵護,勝於一切。
裹彎(裹腳面):
腳掌裹瘦了以後,接著進行裹彎的工作,裹彎是要在腳底掌心裹出一道深深的陷凹,陷凹越深,腳掌弓彎的程度愈厲害,裹到腳掌折成兩段,前段的腳掌與腳跟緊靠著,中間一道深縫有時深達四五公分,小趾夾在深縫里,腳背因為腳掌彎折的關系,向上膨起成高坡狀,有些纏不好的腳背膨起如球。裹彎了以後腳的長度就明顯的縮短,標準的小腳要求的是三寸長,也就是10厘米左右,裹彎的過程靠的是在纏的時候把腳跟往前推,把腳背往下壓,前後施力束緊,大拇趾經此一束,立刻向下低垂,腳心慢慢現出凹形,再用勁去纏,弓彎愈甚,大約半年左右腳就可以纏成弓形。一般而言,纏足裹彎的時候痛苦情況稍為緩和,但是在南方有些地方腳掌裹瘦並不十分下工夫,到了十幾歲才開始裹彎,裹的時候又要求特別短小,這時候痛苦就非常厲害,甚至痛得在床上翻滾。如腳裹瘦不夠工夫,就直接把腳裹彎,往往裹好以後腳會變成向內鉤援內彎,像香蕉一樣的腳形十分難看。腳由平直拗成拱橋狀,再成馬蹄狀,直到腳尖腳跟緊靠在一起,腳弓縮得無可再縮的時候,才算是裹成一雙標準的小腳。
纏腳纏裹的過程,簡單地說就是裹尖的時候將外側四個腳趾蜷握,並將腳掌上的外側縱弓部分拗屈。裹瘦的時候腳橫弓向下拗屈,並進一步對外側縱弓拗屈。裹彎的時候才將腳的內側縱弓拗屈,並進一步將外側縱弓拗得更徹底。腳裹好以後,腳掌上用於緩沖沖撞力量的腳弓消失了,走路時得用膝關節和踝關節做緩沖。因為腳掌裹瘦到僅剩大拇趾,走路時腳掌向前推的力量很小,多以腳跟著地,運用大腿的力量運步,小腿肌肉萎縮不發達,所以纏腳了以後小腿也跟著變細,大腿則反而增粗,也有人走路時用大拇趾球和腳跟一起著力的,這樣走路就變成外八字走路,也是小腳常見的走路形態。
❼ 有個古裝電視劇裡面有幾個劇情是用針扎女性的腳心這個古裝劇的名字叫什麼
是《神捕之碾玉觀音》你說的刺腳底,就是裡面的「金蛇探穴」
❽ 歷史上女子纏小腳究竟有多痛苦
女子裹小腳的起源據說是這么的:南唐李後主(公元937——978)因為喜愛宮嬪睿娘的小腳狀態,就讓她纏足做新月狀,並因而變成皇宮里最得寵的一個女性。所以皇宮里開端盛行纏足。因為皇帝的表率效果,小腳變成時髦,繼而官場與民間也相繼盛行。
這並沒有得到確證,但有一點可以必定,唐朝的女子不必纏腳,而恰恰是從宋朝(公元960——1234)開端,儒家文人乃至於農家男子開端痴迷的追捧女子的「三寸金蓮」。但咱們都知道我國的封建社會在秦始皇一致全國(公元前221)之前就現已構成。從此咱們可以看出,纏小腳的風俗並不是封建社會和男權社會的伴生物。
❾ 關於古代美女腳刑的資料
腳刑是指對腳趾、腳心、腳跟、腳弓施於的刑法。腳是人最敏感的部位之一,尤其對於女人。
從古代到現代,被用腳刑的人數不勝數從古至今的酷刑多種多樣,施用於人體的各個部位,足刑就是其中最受青睞的一種。
人的雙腳,尤其是女性的腳底板是頗為敏感的,對各種感覺(痛,癢,灼熱等)反應程度較大,所以對腳用刑能最大程度的給受刑者更多的痛苦,而對其人身傷害程度減到最低。
腳是離心臟最遠的器官,對其用刑一般不會有生命危險,可放心施刑;再者腳上的神經細胞分布非常密,能最大程度的感受到痛苦,所以腳刑是一種非常常用的刑罰。從古代到今天,被用腳刑折磨的人不在少數,且大多數為女性。
用刑效果:
1、可以對受刑者的雙腳加用其它刑罰。
老虎凳本身的用刑過程很簡單,就是在受刑者腳後跟下逐塊墊磚頭,所以當用刑目的受阻,或是出於其他某些目的,可以對受刑者的雙腳用刑,以增加受刑者的痛苦並幫助用刑者達到目的。
2、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老虎凳本身的用刑效果。
雖然從理論上講,受刑者的腿腳只需要大腿與凳子綁好就行了,膝蓋以下都不需要再捆綁。
但是在給受刑者用老虎凳時,受刑者的雙腿、雙腳並攏得越緊,雙膝關節受力就越集中,也就會更痛苦。如果把受刑者的兩個大腳趾綁在一起,就會起到一定的作用。這樣就必須光腳。
3、受刑者在用刑過程中掙扎是每一個用刑者都不希望看到的情況,在穿鞋襪的情況下,無法固定受刑者的雙腳,而在老虎凳的用刑過程中,尤其是在對雙腳加用其他刑罰的時候,受刑者的雙腳很容易掙扎,從而影響用刑,特別是非常影響對雙腳用刑。
❿ 古代女子裹腳的來歷
裹腳就是常說的纏足,纏足是中國古代一種陋習,是指女性用布將雙腳緊緊纏裹,使其腳畸形變小,以為美觀。一般女性從四、五歲起便開始纏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後方將布帶解開,也有終身纏裹者。
關於纏足的起源,從明清時期起便眾說紛紜。據現代學者考證,纏足開始於北宋而興起於南宋。元代的纏足繼續向纖小的方向發展。
明代的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出現了"三寸金蓮"之說,要求腳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還要弓彎,但清以前的出土女屍尚未發現有纏足者,可見在當時纏足也並不十分普遍。清代的纏足之風蔓延至社會各階層的女子,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但不纏足者也不在少數。 纏足給婦女帶來嚴重的痛苦。
纏足的原因,究其原因,大致有四:
1.有利於把婦女禁錮在閨閣之中,對她們的活動范圍加以嚴格的限制,以符合"三從四德"的禮教,從而達到按男子的慾望獨占其貞操的目的。元代伊世珍的《琅環記》說:"吾聞聖人立女而使之不輕舉也,是以裹其足,故所居不過閨閣之內,欲出則有幃車之載,是以無事於足也。"又如賀瑞麟在《改良女兒經》中說:"為什事,裹了足?不因好看如弓曲;恐她輕走出房門,千纏萬裹來拘束。"
2.由此引起婦女本身體態和性生理等變化,從而更好地承當延嗣後代的生育工具。因為纏足以後,足的形狀成為畸形,當足部接觸地面時,全身的重量集中於踵部。也就是說,纏足後的女子是用踵部走路的,因此,每走一步,就會牽動腰髖部,長此以往,使婦女的腰髖部發達,影響骨盆,那麼,對婦女的性以及生育都有影響。
3.統治者的意志對天下百姓的影響。裹腳就起源,就與統治者相關。纏足開始於北宋中後期,興起於南宋。 宋朝皇室與宋朝上層社會是最早開始纏足的。《鶴林玉露》記載:建炎四年"柔福帝姬至,以足大疑之。顰蹙曰:金人驅迫,跣行萬里,豈復故態。上為惻然"。
《宋史·五行志》記載:"理宗朝,宮人束腳纖直"。這是宋朝皇室、宮中女子纏足的例證。蘇軾《菩薩蠻 詠足》稱女子小腳為"宮樣",曹元寵在一首詞中稱小腳為"官樣兒",這也足見纏足起自宋朝官僚貴族階層等宋朝上層社會。 無一例外地都與統治者們有關系,這也說明了這個原因。
4.封建士大夫病態的審美觀使然。許多封建文人士大夫視女人如玩物,病態審美,賞玩小腳成為癖好。明清時代的文人有許多詠小腳的濃詞艷句,如"瘦欲無形,越看越生憐惜","柔若無骨,愈親愈耐撫摩";"第一嬌娃,金蓮最佳,看鳳頭一對堪誇,新筍脫瓣,月生芽,尖瘦幫柔綉滿花。"
拓展資料:
文人對社會風俗的影響,使古代婦女很注重頭飾,然後就腳了,成語"品頭論足"、"品頭題足"都有議論婦女的容貌體態的含義,頭和足,成為文化人眼裡女性美的一個重要標准。
文化人有很多對小腳的贊美之詞,什麼"金蓮"、"三寸金蓮"、"香鉤"等等,都是文化人賦予小腳的贊美之詞,蘇東坡《菩薩蠻》詠足詞雲"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甚至還制定出了小腳美的七個標准:瘦、小、 尖、 彎、 香、 軟、 正,又總結出了小腳的"七美":形、質、資、神、肥、軟、秀,真是博大精深。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