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濟寧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長約1800公里。關於運河的歷史,如果從公元前487年吳王夫差開辟邗溝算起,至今已有2490年的歷史;如果從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以會通河與通惠河鑿竣為標志的京杭運河的全線貫通算起,至今也有700多年的歷史。京杭大運河溝通了東西流向的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江河,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六個省市,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她與萬里長城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於世界,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標志和象徵。
京杭大運河的貫通,成為維系中國大一統局面的政治紐帶,千百年來,在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人民在開鑿運河並充分發揮其作用的過程中,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京杭運河縱貫濟寧全境,流經梁山、汶上、嘉祥、任城、中區、魚台、微山等7個縣區,全長約230公里。
京杭運河全長約1800公里,濟寧恰置全河的中段,從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年)始鑿,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於此鑿通濟洲河和會通河,與三年後(1292年)鑿通的通惠河(又稱北運河)相連接標志著京杭運河的全線貫通。大運河全線的制高點在濟寧境內號稱「水脊」的南旺。為穿越「水脊」,人們立郾建閘,「以六閘撙節水勢,啟閉通放舟楫。」為解決黃河決淤和水源不足問題,人們採取了「避黃保運」和增設「水櫃」等多種措施,保證了運道的暢通。為克服水源不足之頑症,人們先後引「四水」濟運,其中建戴村壩而引汶濟運之舉尤為世人稱頌。當然更為世人稱頌的當屬南旺水利樞紐工程,其主要作用是調節水源,使之「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為運河全線科技含量最高的工程項目,有專家認為,該工程當與都江堰工程齊名。濟寧運河運輸業而興盛繁榮達600多年。
濟寧「居運道之中」,不僅成為「水陸交匯,南北沖要之區」和「控引江淮咽喉」地帶,同時又成為漕河管理中心和魯西南政治、經濟中心,出現了「官舸商舶鱗集,麻擁於濟城之下」的興旺景象。曾有詩人描述道:「日中市貿群物聚,紅氍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幕不散,酒樓歌館相喧闐。」到明代中葉,濟寧就已發展成一個「車馬臨四達之衢,尚賈集五都之市」的繁榮商業城市。經明至清,濟寧商業已臻鼎盛。州城內外,通衢要道,運河、越河兩岸行棧店鋪林立,各地商賈雲集,百業興盛,市場繁榮,年營業額高達白銀億元以上,市場輻射達周圍地區近百縣,成為明清時期全國著名的33座大商業城市之一。
濟寧市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地處黃淮海平原與魯中南山地的交接地帶。整個地勢東高西低,西部平原坦盪,南部湖光秀麗,東部山丘起伏。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汗位,1271年定國號為大元,改中都(北京)為大都定為國都。此時的大都和華北一帶經長期戰亂,經濟蕭條,無法養活大都百萬人口和京畿大量駐軍,一切都需南方運來。史載「元都於燕,去江南極遠,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民之眾,無不仰給江南」。這樣,無論從政治或軍事角度來看,重新開通南北運河已勢在必行。
忽必烈即汗位的第三年,尚未正式立國就任命漢族水利專家----31歲的郭守敬「提舉諸路河渠」。元大將伯顏在南征南宋期間,已深感水路對軍事和經濟的重要性,從而「遍訪自江都達大都河道」。滅南宋之後,在伯顏等重臣支持下,忽必烈命郭守敬「查勘宋金以來汶、泗相通河段」,以備重開運河。
當時隋煬帝開的通濟渠由於黃河南泛全線淤塞,恢復通濟渠已非常困難,同時京都已東移至北京,沒有必要繞個圈在途經開封、鄭州一帶,如果改徙山東,運河就變成一條直線,距離最近。在此背景下才把目標移向濟寧。那時運河南端從杭州到淮安,隋唐運河基本完好,淮安以上原古泗水運道雖已被黃河侵佔,但船可進入黃河,「借黃行運」到徐州後再逆古泗水運道至魯橋,還可沿汶、光水道至濟寧。在北方有隋唐時開的永濟渠(後稱御河),元時新鄉以下一直暢通可達天津。所以只要解決濟寧向北至永濟渠約200公里運道,即可從北京到杭州了。
Ⅱ 在1283年明清兩代運河繁榮時期,濟寧曾被稱為什麼
濟寧市是京杭大運河山東段沿岸最大的港口城市,賦有「中國運河之都」的美稱,是大運河中段的交通樞紐,南北物資運輸的水運重鎮。京杭大運河濟寧段始鑿於元朝至元廿年(1283年),明清兩代運河繁榮時期,濟寧曾被稱為「江北小蘇州」,民國初,由於入運水源不足,濟寧城北的河段一度淤廢,新中國成立後,幾經治理,又新開挖了梁山到濟寧段的京杭運河,到2000年,濟寧段大運河已從6級航道提高到3級航道,千噸貨輪亦可穿梭於濟寧至江南航線。
Ⅲ 濟寧古雲河,是在濟寧城怎麼繞。南到哪裡,北到哪裡。城邊的古運河在哪。知道的說下。謝謝
濟寧,運河之都,擁有著七千年的文明史,孕育出了儒家哲學、道家思想,許許多多的遷客騷人在此留下過自己的足跡;從元代那時候起濟寧就是京杭大運河的最高管轄地,運河文明源遠流長。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古運河也並沒有顯示出絲毫的違和感,而是更加彭勃壯大!
濟寧的古運河,又被稱為運糧河,處在京杭運河的中部,長度達到6.44千米。古有史料記載,「官舸商舶鱗集、麻擁於濟城之下」,可見從古至今,運河帶來的不僅僅是悠久的文化氣息,更是經濟的繁榮昌盛。在西南岸的「玉堂醬園」可謂其中代表,大名鼎鼎,甚至曾經獲得慈禧的青睞,還出口到國外,獲得過很多的獎項。 現如今,在現代化建設的背景下,古運河變得更加耐人尋味,走在沿岸的青石板路上,享受著綠樹成蔭、鮮花盛開的美景,眺望著波光粼粼的水面,別有一番風味。可別單單只看那運河水,別忘了還有水邊琳琅滿目的橋。老楊橋、來鶴橋、柳巷口橋、迎龍橋、盛泰橋、東大寺橋、清平橋、玉帶橋、永豐橋、濟安橋、接駕橋……有的是經過修繕的古橋,有的是剛剛建設的新橋,不論哪一座,都是別具一格。水的靈動,橋的深沉,使古運河更添神韻。 在古運河的周圍,還有許多展現歷史文化的雕塑,精彩紛呈、栩栩如生,一個雕塑就是在訴說一段歷史。太白樓、東大廟等等名勝古跡也一一分布在古運河的周邊,可以一邊賞景一邊遊玩。 若是在夜晚,河岸兩邊的彩燈璀璨繽紛,描繪的是一幅漂亮的運河之美圖。
Ⅳ 關於我的家鄉——運河情懷的手抄報的內容,濟寧的那個大運河,記住啊,說好了,說多了有懸賞
摘自別人的博客 你看看大運河濟寧段的傳說
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公里,穿越4省2市,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程最長的人工運河,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南北水上運輸通道,京杭大運河山東段全長510公里,形成了南起微山湖、北到德州的整個山東境內的水路交通線。山東運河沿線的德州、臨清、東昌、濟寧等地逐漸成為交通運輸和貿易重鎮,汶上南旺分水樞紐是與都江堰相媲美的水利工程。
山東運河沿岸積淀了豐厚的文化遺產,文物古跡星羅棋布,濟寧的太白樓、聲遠樓、鐵塔寺、東大寺、南陽鎮,棗庄的台兒庄明清古鎮,聊城江北水城等100多處意境別具的人文景觀和民俗風韻,被譽為「古代文化長廊」、「民俗陳列室」。
流傳於山東濟寧的運河傳說,不僅數量多,而且多與濟寧的風土人情密切相關,地域特色顯明,風味獨具,是我們研究開發和利用運河文化的重要參考。濟寧人常以「運河人」自居。濟寧人把運河和自己城市的興衰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對於運河昔日的輝煌,濟寧人總會興致勃勃,口若懸河,那分自豪、優越之感,溢於言表。
治河的故事
運河的故事,其實就是挖掘大運河時發生的故事。大運河和萬里長城一樣都是人間奇跡,是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偉大成果。萬里長城是在崇山峻嶺之間修築的城牆,而大運河則是在蒼茫大地上開掘出的一條貫穿南北的大河,其工程量,就當時的施工條件而言,其艱苦程度可想而知。成千上萬的河工所付出的血汗是令人難以預側的。因而有人說,運河水有多長,汗就有多長,運河水有多少,血就有多少。
《白英點泉》講明朝時汶上縣有個農民水利專家叫白英。他生活的時代,黃河經常決口,為害百姓。白英用了十多年時間,歷盡千辛萬苦,考察了汶上、濟寧、兗州、寧陽、東平等十多個州縣,摸准了這一帶的地形水勢,探索出一套治水的方法。明成祖派工部尚書宋禮疏浚會通河(濟寧至臨清的一段運河),河成卻無水。在白英的幫助下,用「借水行舟」的方法引汶水入會通河,並在「水脊」南旺建分水閘,使河水南北分流,保障了運河長年暢通。據傳,有一年皇船因運河缺水被困,命百姓引水接濟運河,人們想盡辦法也找不到水。在關鍵時刻,白英挺身而出,他帶領官員和士兵找泉。走了一段路後,他指地為泉,跺腳出水。使運河很快漲滿了水,皇船順利通過,解除了當地百姓的災難。白英死後,永樂皇帝封他為「功漕神」,並在南旺建了分水龍王廟;清雍正年間封白英為「永濟神」;光緒五年,又封為「白大王」。
《雕龍碑》講古運河邊,有個霍家莊,莊上有個年輕人叫霍雲龍,此人不但長的英俊,而且練的一身好武藝,並娶了一個溫柔賢惠的妻子。有一年,霍雲龍被徵召去挖運河,從此一去不回。妻子隻身前去尋找。到了運河工地方知,幾年前,因為監工打罵民工,丈夫便帶頭造反,被抓後活活淹死在河裡。妻子悲傷欲絕,在河邊祭奠丈夫的時候,不顧一切的跳進了河裡,以身殉夫。後人將她比作孟姜女,在運河邊上立了一塊大石碑,以記此事,因碑上刻有一條巨龍,人稱「雕龍碑」。
《陷皇城的傳說》說在古運河的開河一帶,多次出現「海市蜃樓」的現象。據傳,此蜃景所觀之城名為「陷皇城」,只有積德行善、清心寡慾的人才准進入此城。曾經有一純朴的農民去集市買豆芽。早起出門時看到前面有一座城敞開著大門,便匆匆走了進去。可城中的人都對他不予理睬。他走到賣豆芽的攤位前,多次說要買豆芽,可賣者始終不理他。農民一氣之下,將豆芽放進了筐中,未曾想,賣者仍不理他。農民無奈,只得把豆芽又倒回去,憤憤離去。沒想到,回到家中卻在籃中發現了兩顆金豆瓣。他這才明白,原來是走進了「陷皇城」。「陷皇城」最後出現是在1950年。那是一天清晨,有人早起下田勞作。看見遠處有一座高大的城牆。這人馬上叫村裡人來看。當時滿村的人都站在大堤上看這奇景。只見偏西方向隱隱出現一座城樓,城樓上下兩層,門窗清楚。這一奇觀時隱時現,看的全村人目瞪口呆。一直到晨霧散盡才漸漸消逝。
乾隆在濟寧的傳說
京杭大運河開通後,乾隆皇帝多次沿運河南下江南,每次都在濟寧作或長或短的停留,因而濟寧流傳著不少關於乾隆下江南的故事。
《「土地神」救駕》講乾隆沿運河南巡途徑濟寧時,在小閘口忽遇狂風,波浪洶涌。在這緊要關頭,見一老者下河用肩扛住船頭,頓時風平浪靜。乾隆尾隨老者離開,卻見老者消失於土地廟中。乾隆認為是「土地神」救駕,事後命人修葺土地廟。
《主持智對對聯》講乾隆皇帝游覽濟寧鐵塔寺。乾隆想考考主持的才學,便出一上聯:「鐵塔掛慈燈普照玉露」(鐵塔寺、慈燈寺、普照寺、玉露庵)。主持對曰:「石佛系響鈴聲遠金山」(石佛寺、響鈴閣、聲遠樓、金山庵)。乾隆聽後連連稱贊,並對橫披:「步步高登」。
《兒童巧對詩》講乾隆路過微山湖,天近黃昏時拋錨休息,乾隆看著眼前一派靜謐的景色,即興說道:「貓上茅屋風吹毛動貓不動」。這時,正在岸上玩耍的一個男孩兒立即對道:「虎喝湖水浪打湖濕虎不濕。」皇帝大驚,又道:「錫匠打錫錫濺錫匠一膝錫。」那男孩又對:「面夫羅面飛面夫一臉面。」乾隆十分高興,贊嘆道:「這孩子有宰相之才啊!」
《屠夫對聯驚天子》講有一年,乾隆路過微山夏鎮,見運河東岸一戶人家家門十分氣派,大門上貼了一副對聯更不了得,上聯是:「數一數二大戶」;下聯是:「驚天動地人家」。橫披是:「先斬後奏」。皇上看後不悅,命人把這家主人找來問個明白。這家主人十分驚慌,匆忙向皇上解釋:「我家老大是賣燒餅的,數一數二的賣給人家;老二是擀鞭炮的,一點火就是驚天動地的一響;我是殺豬的,先殺豬後交稅,所以是『先斬後奏』。」乾隆龍顏大悅,說道:「寫的好,赦你無罪。」
《樂道堂與樂道庵》講乾隆到夏鎮遊玩,突感到腹內飢餓。正好在城北角看到有一尼姑在庵內做飯,便上前討要。尼姑向乾隆呈上用粗糧做的「盤天卧龍墩」、「紅嘴綠鶯哥」。乾隆吃的煞是香甜,連連稱贊。回到宮中,乾隆仍一心想著這兩道菜,卻怎知御廚做的都不好吃。於是乾隆命人傳喚老尼姑進宮。可誰知老尼姑卻以「飢不擇食,渴不擇飲」為由拒絕了皇帝。乾隆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便命人在北京和夏鎮分別建了樂道堂和樂道庵,並塑「盤天聖母」像以示紀念。
清官的故事
《靳公改河》講濟寧城內的運河相當於現在的市內公路,城外的越河相當於現在的外環路。有些大船不需要從濟寧停靠,便沿越河南下。越河東頭的壩口向南的彎子太陡,水流也急,每年訊期都發生毀船死人的事。人稱「鬼門關」。有位靳公來濟寧做官,他發動數萬河工改河,緊帖著城南門挖掘了一條緩彎的新河道。從此,南來北往的船舶免除了危險。但私自改河,這是朝廷所不容的,皇帝下旨殺了靳公。但自靳公死後,皇帝再也收不到運河翻船死人的報告了,方知自己錯怪了靳公,於是下詔,在濟寧「大閘口」建了「靳公祠」,以示紀念。
《一天二十四塊坯》講清朝時,濟寧州官叫凌芬,一天他私訪時,聽路人議論他為官清廉是個好官,有個十七、八歲的乞丐說,什麼好官,為什麼叫我要飯為生?第二天,凌芬就把小乞丐抓來,說罵官犯法,要打他一千大板,或罰他一天脫二十四塊坯。小乞丐認罰。從此小乞丐要飯混飽肚子後,就到城牆跟取土脫坯,一晃兩、三年過去了。凌芬一次路過,見足有兩、三萬塊坯了,於是把坯賣給了一個修宅院的大戶人家,將得到的這筆錢給了小乞丐,讓他做買賣娶媳婦。小乞丐一下子成了濟寧州有頭臉的人物。如今濟寧人還用「一天脫不了二十四塊坯」來責備孩子,成了恨鐵不成鋼的口頭禪。
《婆媳買鹽》講凌芬聽說兩個貧窮的婆媳罵他,便把她們抓進官府,罰她們一人買二斤鹽交到衙門。婆媳倆只得照辦。凌芬稱稱了,每斤少了二兩,於是把鹽鋪老闆傳來,嚇得鹽鋪老闆只得拿出數倍的罰金,給了婆媳二人。凌芬就是用這樣的辦法,在任期間,使城內沒有閑人,商人不敢欺詐。
與運河有關的其它故事
《戚繼光名字來歷》講戚繼光出生在將門之家,他的六世祖戚祥在元朝末年隨明太祖轉戰各地,在攻打雲南時陣亡,明廷為了追念戚祥,讓其後裔世襲登州衛一職。明嘉靖七年,運糧把總戚景通攜帶有孕在身的妻子押送漕糧夜泊在微山湖畔,夜半十分,戚妻一陣腹痛,生下了一個男孩。第二天,初生的太陽像火球一般,噴射出七彩霞光。戚景通望著此景,希望兒子能在將來有所作為,便取名「繼光」。
《劉英儒為民請命》講乾隆十年,微山湖一帶洪水橫溢,莊稼淹沒。百姓流離失所,可官府仍捐稅依然,難民怨聲載道。村秀才劉英儒不忍坐視,在濟寧州一呆就是八年,迫使濟寧知州答應在任期內,沉糧田免交國稅,劉英儒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又碾轉三年,終於讓乾隆下旨:沉糧田永免國稅。劉英儒為民請命,深受百姓的愛戴,他死後,百姓在劉家祠給他立了「名傳後世」碑
Ⅳ 運河之都到底是濟寧還是淮安
濟寧和淮安都被稱之為運河之都。
(1)元明清三代的濟寧,朝廷關注,重臣駐節,百官聚集,千軍防守,萬馬奔騰,當然地成為運河全線的政治中心;一水關南北,百里萬夫吼,千帆競發,萬民匯聚,人口和城市日益擴張,使濟寧成為具有關鍵性的沿運重鎮。
如此之下,商賈雲集,百業俱興,極大地促進了濟寧商貿業的興盛和經濟繁榮。總之,正是在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和人為力量的作用下,濟寧才得以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2)淮安擁有多項「運河之最」:世界上最早的船閘、世界上最大的河壩、亞洲最大的水上立交、中國大運河最古老的航道、中國大運河僅存的保存完好的古閘、中國大運河最具科技含量的樞紐工程等等。2008年9月,中國古都學會授予淮安「運河之都」稱號。
(5)濟寧運河美女照片擴展閱讀:
濟寧原為不起眼的濟州,治於巨野。1150年巨野水災,遂移濟州於現址。元滅金後,巨野水患頻繁,世祖八年(1271年)升濟州為府治,因濟水南會泗、北會汶,州居其中而獲濟水之寧,故名「濟寧府」。此時的濟寧,雖為府治,但名聲平平,一般城鎮而已。
元代至元年間,途經濟寧的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為濟寧的崛起帶來生機,平平濟寧由此而逐步走上繁榮昌盛之路。 濟寧在明清時期成為運河全線的7個對外商埠和重要碼頭之一。
濟寧正是在運河之水的潤育下,在凸顯的政治地位的作用和影響下,人口激增,城市崛起,工商業興盛繁榮,創造了歷史的輝煌,以莫辯的事實展現著運河之都的風采。
Ⅵ 大運河()
很多,慢慢找
我國的大江大河大都是從西往東橫向流動的。在現代陸路交通工具還沒有出現的情況下,開辟一條縱貫南北的水路運輸,是很必要的。特別是在結束南北朝分裂局面,隋朝實現了全國統一之後,更顯得十分必要了。當時,隋朝的政治和軍事中心在北方,而南方江淮地區的經濟卻有了很大的發展。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資,特別是糧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區供應。怎樣把這些糧食源源不斷地運到北方地區,這是擺在統治階級面前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大量的物資要從江淮運到長安,甚至運到北方邊疆的軍事重鎮,採取什麼運輸方式好呢?當時陸上運輸只有騾馬大車和肩扛人挑,運輸速度緩慢,運輸量又小,費用和消耗卻甚大,不能滿足統治階級的需求。只有利用水道運輸,才能完成這項任務。所以,當時開鑿運河是時代的需要和歷史的必然,不能把隋煬帝楊廣這個暴君窮奢極欲,愛好遊玩,當成主要原因。
但是,開鑿運河的艱巨工程對勞動人民卻是一場災難。隋煬帝強征幾百萬民工修築運河,嚴重地破壞了生產,使成千上萬的民工慘死在運河工地上。晚唐文人韓偓〔Wò卧〕寫的《開河記》中描寫了修河民工的悲慘生活。文中寫道,隋煬帝派遣了酷吏麻叔謀主管修河,強制天下15歲以上的丁男都要服役,共征發了360萬人。同時又從五家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子,擔負供應民工的伙食炊事。隋煬帝還派出了五萬名彪形大漢,各執刑杖,作為督促民工勞動的監工。因為勞動負擔很重,監工督責太急,動不動就用棍棒毒打,所以不到一年,360萬民工死者竟達250萬人。
在我國歷史上,京杭大運河的開鑿工程主要經歷了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東周春秋時期。位於東南吳國的國王夫差,為了爭霸中原,向北擴張勢力,在公元前486年引長江水經瓜洲(今江蘇省邗江縣南部)北入淮河。這條聯系江、淮的運河,從瓜洲到末口(今淮安附近),當時稱為邗溝,長約150公里。這條運河就是京杭大運河的起源,是大運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後來,秦、漢、魏、晉和南北朝又相繼延伸了河道。
第二個時期是隋朝時期。公元六世紀末到七世紀初,大體在邗溝的基礎上拓寬、裁直,形成大運河的中段,取名曰山陽瀆。在長江以南,完成了江南運河,這是大運河的南段。實際上,江南運河的雛形已經存在,並且早就用於漕運。「漕」是利用水路運送漕米到集中地點的意思。漕運是我國歷史上一項重要的經濟制度,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利用水道(河道或海道)調運糧食(主要是公糧)的一種專業運輸。我國的封建王朝,向農戶徵收地租和田賦,在很長時期內,採取徵收實物的辦法。這些王朝又大都建都在西北和北方的城市,而附近地區所產的糧食,不能滿足京城的需要。因此,把其他地區徵收的糧食調運到京城,就成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措施,為封建統治者所重視。在這種情況下,漕運在我國歷史上形成過一套較完整的制度,並有相應的一套管理系統。漕運用的船,叫做漕船。漕船載運的糧、米,叫做漕糧、漕米。駕駛漕船的軍隊和民工,叫做漕軍、漕丁和漕夫。許多朝代都設專管漕運的官員。遠在秦漢時代,我國史書就已經有了關於漕運的記載,到了隋朝,漕運更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公元605年,隋煬帝楊廣下令開鑿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這時主要是開鑿通濟渠和永濟渠。黃河南岸的通濟渠工程,是在洛陽附近引黃河的水,行向東南,進入汴水(今已湮塞),溝通黃、淮兩大河流的水運。通濟渠又叫御河,是黃河、汴水和淮河三條河流水路溝通的開始。隋朝的都城是長安,所以當時的主要漕運路線是:沿江南運河到京口(今鎮江)渡長江,再順山陽瀆北上,進而轉入通濟渠,逆黃河、渭河向上,最後抵達長安。黃河以北開鑿的永濟渠,是利用沁水、淇水、衛河等河為水源,引水通航,在天津西北利用蘆溝(永定河),直達涿郡(今北京)的運河。
下面我們具體介紹一下隋朝修築大運河的幾項重要工程:
一是開鑿東通黃河的廣通渠。隋朝開始修建的一條重要的運河是從長安東通黃河的廣通渠。隋初以長安為都。從長安東到黃河,西漢時有兩條水道,一條是自然河道渭水,另一條是漢朝修建的人工河道漕渠。渭水流淺沙深,河道彎曲,不便航行。由於東漢遷都洛陽,漕渠失修,早已湮廢。隋朝只有從頭開鑿新渠。開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即命大將郭衍為開漕渠大監,負責改善長安、黃河間的水運。但建成的富民渠仍難滿足東糧西運的需要,三年後又不得不再一次動工改建。這次改建,要求將渠道鑿得又深又寬,可以通航「方舟巨舫」。改建工作由傑出的工程專家宇文愷主持。在水工們的努力下,工程進展順利,當年竣工。新渠仍以渭水為主要水源,自大興城(今西安市)至潼關長達300餘里,命名為廣通渠。新渠的運輸量大大超過舊渠,除能滿足關中用糧外,還有很大富餘。
二是整治南通江淮的御河。隋煬帝即位後,政治中心由長安東移洛陽,很需要改善黃河、淮河、長江間的水上交通,以便南糧北運和加強對東南地區的控制。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命宇文愷負責營建東京洛陽,每月役丁200萬人。同時,又令尚書右丞皇甫議,「發河南淮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通鑒·隋紀四》)。此外,還征調淮南民工10多萬,擴建山陽瀆。工程規模之大,范圍之廣,都是前所未有的。通濟渠可分東西兩段。西段在東漢陽渠的基礎上擴展而成,西起洛陽西面,以洛水及其支流谷水為水源,穿過洛陽城南,到偃師東南,再循洛水入黃河。東段西起滎陽西北黃河邊上的板渚〔zhǔ煮〕,以黃河水為水源,經今開封市及杞縣、睢縣、寧陵、商丘、夏邑、永城等縣,再東南,穿過今安徽宿縣、靈壁、泗縣,以及江蘇的泗洪縣,至盱眙〔xū yī虛移〕縣注入淮水。兩段全長近 2000里。山陽瀆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陽(今江蘇淮安市),徑直向南,到江都(今揚州市)西南接長江。兩渠都是按照統一的標准開鑿的,並且兩旁種植柳樹,修築御道,沿途還建離宮40多座。由於龍舟船體龐大,御河必須鑿得很深,否則就無法通航。通濟渠與山陽瀆的修建與整治是齊頭並進的,施工時雖然也充分利用了舊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為它們有統一的寬度和深度,因此,主要還要依靠人工開鑿,工程浩大而艱巨。可是歷時很短,從三月動工,到八月就全部完成了。隋煬帝立刻從洛陽登上龍舟,帶著後妃、王公、百官,乘坐幾千艘舳艫〔zhú lú竹爐〕,南巡江都。這是中外工程史上的奇跡。當然,代價是極其高昂的。在鑿渠和造船過程中,「役丁死者什四五」。
三是修建北通涿郡的永濟渠。在完成通濟渠、山陽瀆之後,隋煬帝決定在黃河以北再開一條運河,即永濟渠。大業四年(公元608年),「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隋書·煬帝紀》上)。永濟渠也可分為兩段:南段自沁河口向北,經今新鄉、汲縣、滑縣、內黃(以上屬河南省)、魏縣、大名、館陶、臨西、清河(以上屬河北)、武城、德州(以上屬山東)、吳橋、東光、南皮、滄縣、青縣(以上屬河北),抵今天津市;北段自今天津折向西北,經天津的武清、河北的安次、到達涿郡(今北京市境)。南北兩段都是當年完成。永濟渠與通濟渠一樣,也是一條又寬又深的運河,據載全長1900多里。深度多少,雖不見文字,但大體上說,與通濟渠相當,因為它也是一條可通龍舟的運河。大業七年(公元611年),煬帝自江都乘龍舟沿運河北上,帶著船隊和人馬,水陸兼程,最後抵達涿郡。全程4000多里,僅用了50多天,足見其通航能力之大。
四是疏浚縱貫太湖平原的江南河。太湖平原修建運河的歷史非常悠久。春秋時的吳國,即以都城吳(蘇州市)為中心,鑿了許多條運河,其中一條向北通向長江,一條向南通向錢塘江,這兩條南北走向的人工水道,就是最早的江南河。這條河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進行過多次整治,到了隋煬帝時又下令作進一步疏浚。《資治通鑒》卷一八一記載:「大業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八百餘里,廣十餘丈,使可通龍舟,並置驛宮、草頓,欲東巡會稽。」會稽山在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南,相傳夏禹曾大會諸侯於會稽,秦始皇也曾登此山以望東海。隋煬帝好大喜功,大概也要到會稽山,效仿夏禹、秦皇的故事。
廣通渠、通濟渠、山陽瀆(隋煬帝把後兩者合稱御河)、永濟渠和江南河等渠道,雖然不是同時開鑿而成,可以算作各自獨立的運輸渠道。但是由於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長安、洛陽為樞紐,向東南和東北輻射,形成完整的體系,同時,它們的規格又基本一致,都要求可以通航方舟或龍舟,而且互相連接,所以又是一條大運河。這條從長安、洛陽向東南通到餘杭、向東北通到涿郡的大運河,是古今中外最長的運河。由於它貫穿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對加強國家的統一,促進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都是很有價值的。
在以上這些渠道中,通濟渠和永濟渠是這條南北大運河中最長最重要的兩段,它們以洛陽為起點,成扇形向東南和東北張開。洛陽位於中原大平原的西緣,海拔較高,運河工程充分利用這一東低西高、自然河道自西向東流向的特點,開鑿時既可以節省人力和物力,航行時又便於船隻順利通過。特別是這兩段運河都能夠充分利用豐富的黃河之水,使水源有了保證。這兩條如此之長的渠道,能這樣好地利用自然條件,證明當時水利科學技術已有很高的水平。開鑿這兩條最長的渠道,前後用了六年的時間。這樣就完成了大運河的全部工程。隋朝的大運河,史稱南北大運河。它貫穿河北、河南、江蘇和浙江等省。運河水面寬30—70米,長約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第三個時期是元朝時期。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後,要從江浙一帶運糧到大都。但隋朝的大運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間的一段,是以洛陽為中心向東北和東南伸展的。為了避免繞道洛陽,裁彎取直,元朝就修建了濟州、會通、通惠等河,明、清兩代,又對大運河中的許多河段進行了改造。下面具體介紹一下元朝開鑿運河的幾項重大工程:
一是開鑿濟州河和會通河。從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市)到東南產糧區,大部分地方都有水道可通,只有大都和通州之間、臨清和濟州之間沒有便捷的水道相通,或者原有的河道被堵塞了,或者原來根本沒有河道。因此,南北水道貫通的關鍵就是在這兩個區間修建新的人工河道。在臨清和濟州之間的運河,元朝分兩期修建,先開濟州河,再開會通河。濟州河南起濟州(今濟寧市)南面的魯橋鎮,北到須城(在今東平縣)的安山,長150里。人們利用了有利的自然條件,以汶水和泗水為水源,修建閘壩,開鑿渠道,以通漕運。會通河南起須城的安山,接濟州河,鑿渠向北,經聊城,到臨清接衛河,長250里。它同濟州河一樣,在河上也建立了許多閘壩。這兩段運河鑿成後,南方的糧船可以經此取道衛河、白河,到達通州。
二是開鑿壩河和通惠河。由於舊有的河道通航能力很小,元朝很需要在大都與通州之間修建一條運輸能力較大的運河,以便把由海運、河運集中到通州的糧食,轉運到大都。於是相繼開鑿了壩河和通惠河。首先興建的壩河,西起大都光熙門(今北京東直門北面,當年這里是主要糧倉所在地),向東到通州城北,接溫榆河。這條水道長約20多公里,地勢西高東低,差距20米左右,河道的比降較大。為了便於保存河水,利於糧船通航,河道上建有七座閘壩,因而這條運河被稱為壩河。後來因壩河水源不足,水道不暢,元朝又開鑿了通惠河。負責水利的工程技術專家郭守敬,先千方百計開辟水源,並引水到積水潭集蓄起來,然後從積水潭向東開鑿通航河段,經皇城東側南流,東南去文明門(今北京崇文門北),東至通州接白河。這條新的人工河道,被忽必烈命名為通惠河。通惠河建成後,積水潭成了繁華的碼頭,「舳艫蔽水」,熱鬧非常。
元朝開鑿運河的幾項重大工程完成後,便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運河,全長1700多公里。京杭大運河利用了隋朝的南北大運河不少河段,如果從北京到杭州走運河水道,前者比後者縮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目前國外著名的大運河有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前蘇聯土庫曼運河等。這些運河的長度不但都比我國的大運河短得多,而且也都比隋朝開鑿南北大運河的時間晚1000多年
Ⅶ 京杭大運河,有關濟寧
這位朋友你好,京杭大運河貫穿,兩市,四省。
當然不例外,同樣貫穿山東濟寧市西南部,這給當年的濟寧帶來了很大的利
益。濟寧歷來被稱為「運河之都」,「江北小蘇州」。當年的運河文化塑造了濟
寧運河商務區,成為清朝中期最繁榮的運河商務區。濟寧「玉堂醬菜」就興盛在
那個時期至今。
我知道的就這么多,謝謝!
Ⅷ 濟寧運河的介紹
濟寧運河位於今微山湖西畔原被稱為大澤、沛澤的低窪沼澤地,泗水縱貫其中。唐武德七年(624年),任徐州經略使的尉遲敬德,為運輸糧餉,曾開挖過運河,將汶、泗二河之水引到濟寧,然後南北分流,北順濟水故道北去,南順泗水下流,經今微山境,南達徐淮。元朝定都北京,每年所需江淮一帶糧米400萬擔,海運損失嚴重,陸運耗資過巨,因此,急需開辟一條溝通南北的內陸漕運航道,京杭運河也就應運而生了。從此,運河不斷開挖、遷徙,歷經明清,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
Ⅸ 濟寧為什麼稱為運河之都
享有「運河之都」稱號的有山東濟寧、江蘇淮安兩個城市。
歷史上沿運河的較大城鎮有通縣、天津、德州、臨清、東昌、張秋、濟寧、徐州、淮安、揚州、蘇州、杭州等10餘個。這些較大城鎮及其官吏在運河的開鑿、漕運和管理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但是,這些城鎮的地位和作用也決不是平行和平等的。除了有路、州、府、縣之分外,就運河的開鑿、漕運和管理而言,必定存在著一定的統屬和主從關系。
隨著運河文化研究活動的深入開展,人們越來越多地關注這樣一個問題:在上述沿運各城鎮中,有沒有一個對其他城鎮存在著統屬關系的都市呢?換句話說,如果把由北京至杭州的沿河地帶看作一個多邊行政區域的話,在這個多邊行政區域里有沒有一個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呢?回答當然是肯定的,並且可直接稱為運河之都。那麼,運河之都今何在?
對濟寧河段的重點整治,是在元明清三朝的重視下進行的。正是由於濟寧河段所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元明清三朝都把治運最高機構設在濟寧,在重點整治濟寧河段的同時,負責對運河全線進行整治和督理。據考,元代在濟寧初設開浚大臣,後設都水監、行都水督和總治河防使,其官階最高為正一品。明代在濟寧設總理河道、總督河道、經理河漕、總漕兼河道、巡撫兼河道等,簡稱總河,均由朝廷欽命署理,為運河最高行政管理機構,是朝廷六大部外增設的一個部院級的朝廷直屬機構,秩正二品,但不乏正一品、從一品大員充任。清朝派駐濟寧的司運機構多襲明治,設總河部院,欽命署理,秩正二品。據雍正《清會典》載:「順治初,僅設河道總督一人,又稱總河,綜理黃河、運河兩河事務,駐濟寧州。」直到雍正七年(1729年),分河道為三:南河總督駐清江浦;河南、山東河道總督駐濟寧州,稱東河;直隸河道總督駐天津,稱北河。其建制一直延續到清光緒罷河停運。據考,自順治元年至光緒二十八年的258年間,朝廷欽命河道總督119任,共有101人充任,其中正一品大員近半。其間,總河除移駐清江浦27年(共4人充任5任)外,其餘年份均駐節濟寧。 河道總督衙門是運河、黃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機構,同時,他又擁有或掌管著自己的軍隊,並主要依靠軍隊來實現其總督職能。因此說,河道總督衙門是一個軍政合一的機構。據《元史》載,運河貫通後,於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二月,「增濟州漕舟三千艘,役夫二千人。」當時,經漕運京都的糧米約百萬擔,其中通過濟寧所運漕糧達30萬擔。為管理漕運,朝廷在濟寧城南的魯橋設立了都漕運司使。至正十年(1350年)設濟寧兵馬司,駐扎輔漕兵士1.2萬人。至正十六年,置濟寧樞密分院。明代駐濟寧的司運軍事機構為總理河道軍門署,下設道、衛,負責節制南北直隸和河南、山東各道。濟寧駐軍最多時達1.3萬人。除固定的道、衛、署、衙外,還有其他的軍司。永樂十八年(1420年),行軍司馬樊敬受命提兵10萬鎮守濟寧。正德之後,朝廷每年均遣尚書、都御史等大員兼理運河軍事。隆慶四年(1570年),朝廷為總河加提督軍事職銜。一時間,濟寧成了朝廷不可一日疏忽的軍事要地。清代,朝廷為河道總督加兵部侍郎、右都御史銜,秩正二品。順治初年,總河楊方興奏請設河標中軍副將署,作為河道總督衙門的直屬機構,也是運河全線的最高司運軍職衙門,駐節濟寧州。河標中軍副將署為總河副職、河標兵丁主帥,從二品,其職責為總理運河營防,催調糧草,護衛漕船,沿河治安等。河標中軍副將署下轄駐守沿運河各城鎮的河標營和衛。
由於朝廷把治運司運的最高行政機關和最高軍事機關設在濟寧,其下屬的各級各類機構自然很多,總督河道衙門僅在濟寧設置的機構就有運河道署、運河同知署、泉河通判署、管河通判署、鉅金嘉管河主簿署等;河標中軍副將署在濟寧設置的軍事機構有運河兵備道署、運河標營署、守備署、衛署等;此外,還有朝廷派駐的巡漕使院、撫按察院、布政司行台、按察司行台、治水行台等機構。再加上省道府州縣的行政機構或由其派駐的機構,元明清三代駐濟寧的各級各類治運司運以及行政監察機構比比皆是,不可勝記。因而,濟寧故有「七十二衙門」之說,這是除北京、天津之外的沿運各城市所無法比擬的。
我們不妨從有限的資料中,再看一下河道總督衙門權力究竟有多大。總督河道衙門為朝廷在六大部外特設的一個部院級的專門治運司運機構,其充任者多為一品或從一品大員,如明代的宋禮就是由工部尚書直接來充任總河的。由此即可看出河道總督衙門所處的地位及其重要性。河道總督衙門坐落在濟寧州衙東,佔地5公頃,建築面積達1.6萬平方米,設有大堂、二堂、三堂,有書院、射圃、演武廳等,其規模宏大,布局嚴謹,氣派威嚴。那麼,總督河道衙門的權力究竟有多大呢?史載,嘉靖二年(1523年),「遣都御史提督河道,山東、河南、南北直隸巡撫皆受節制。」又載,明代駐濟寧的兩個兵備道下設布政司、按察司,各設官一員,敕行事代管河道,所屬府州縣官皆受其節制。由此不難看出,不僅省里的巡撫大人要在總河的節制之下,沿河各州府縣也要在總河下屬的兵備道的節制之下。由此,足見河道總督衙門的權力之甚大,超乎常人所想像。故而,沿運省份的巡撫大人無不對總河崇尚有加,上任須來濟寧拜謁總河,謝任須來濟寧向總河辭別,至於各州府縣官衙無不仿效行事,不敢怠慢。另外,在濟寧市博物館現今仍保存著一門清代的鐵炮,炮筒上赫然鑄有「河道總督署造」,這門鐵炮也是總河權力之甚的有力證據。
由上述可以看出,元明清三朝治運司運的最高行政機關和最高軍事機關設在濟寧,是濟寧作為運河之都的最好標志。濟寧雖然在行政區劃上同其他城市沒有統屬或主從關系,但是,運河之水把濟寧同南北眾多的城鎮連接了起來,是運河總督衙門的駐節,才使得濟寧同沿運城鎮有了統屬或主從關系,沿運各地無不聽命於來自濟寧的指令,無不受制於駐在濟寧的河道總督衙門,使濟寧的地位凸顯,成為京杭運河這塊狹長地帶的大都會。
全河一統,眾星拱月,濟寧日益彰顯出運河之都照人的風采。
濟寧原為不起眼的濟州,治於巨野。1150年巨野水災,遂移濟州於現址。元滅金後,巨野水患頻繁,世祖八年(1271年)升濟州為府治,因濟水南會泗、北會汶,州居其中而獲濟水之寧,故名「濟寧府」。此時的濟寧,雖為府治,但名聲平平,一般城鎮而已。
元代至元年間,途經濟寧的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為濟寧的崛起帶來生機,平平濟寧由此而逐步走上繁榮昌盛之路。
首先,濟寧因河興商。濟寧「居運道之中」,不僅成為「水陸交匯,南北沖要之區」和「控引江淮咽喉」地帶,同時又成為漕河管理中心和魯西南政治、經濟中心,出現了「官舸商舶鱗集,麻擁於濟城之下」的興旺景象。曾有詩人描述道「日中市貿群物聚,紅氍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樓歌館相喧闐。」到明代中葉,濟寧就已發展成一個「車馬臨四達之衢,商賈集五都之市」的繁榮商業城市。此時,城區定居之民已不下數萬家,「商賈之踵接而輻輳者亦不下數萬家」。經明至清,濟寧商業已臻鼎盛。州城內外,通衢要道,運河、越河兩岸行棧店鋪林立,各地商賈雲集,百業興盛,市場繁榮,年營業額高達白銀億元以上,市場輻射達周圍地區近百縣,成為明清時期全國著名的33座工商業大城市之一。
次之,濟寧因商興市。商貿業的空前繁榮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使人口與消費俱增,進而促進了城市的發展。明代以前,濟寧地區的人口並不多,晉代的任城國,只有1700戶;北魏的任城郡,只有8050戶、21789人;元代的濟寧路也只有10545戶、89818人。明末,濟寧城區人口已達10萬人。在歷經明清戰亂和重大自然災害之後,清代在工商業恢復發展和繁榮的基礎上,城區人口又逐漸達到10多萬人,遠遠超過明代規模。因此,濟寧城區不斷擴大。明末清初,城區街巷98條,其中,城內45條,城外53條。清道光年間,街巷增加到290條,其中城內達到107條,城外達到183條,城區街巷增長近兩倍。鑒此,濟寧之治也在不斷地升格。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濟寧由府升為路(元代沒有省的實際建制,所說的中書省為虛稱,路為基本行政建制,由朝廷直轄。),轄三州十六縣;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濟寧路為府」,十八年,「置濟寧州領三縣」;清代沿用明治,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濟寧由府轄州升為省轄直隸州。
第三,濟寧因市而榮。由於商貿業的繁榮和城市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手工業生產和農業商品化生產的發展,使廣大城鄉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當時,蓬勃興起的手工業近20個行業。
濟寧的繁榮和興盛,還可以用以下幾組數字來佐證。據《元史·食貨志》載,元文宗(1328—1329年)時,在中書省(轄今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山西、內蒙和河南的黃河以北地區,稱為「腹里」。)21路和7個直屬州中,上繳國庫商稅額超過l萬錠銀子的只有晉寧路、嘉定路、濟南路、濟寧路等7路,其中濟寧路的商稅額為12403錠4兩l錢,居第4位。《明史·食貨志·商稅》載:由於國庫虧空,朝廷下令「於京省商賈湊集地,市鎮店肆,門攤稅課,增田凡五倍。」這種商賈湊集的大城市共33個。另據《大明會典·鈔法》載:「(宣德)四年,令順天(北京)、應天(南京)、蘇州、松江、鎮江、淮安、常州、揚州……山東濟南、濟寧、德州、臨清……共三十三府州縣,市鎮店肆門攤稅加五倍,候鈔法通行止」。由此,足見濟寧商貿業的發達繁榮程度及其在全國城市中的位次。
另據有關資料記載,濟寧在明清時期曾是運河全線的7個對外商埠和重要碼頭之一。
濟寧,正是在運河之水的潤育下,在凸顯的政治地位的作用和影響下,人口激增,城市崛起,工商業興盛繁榮,創造了歷史的輝煌,以莫辯的事實展現著運河之都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