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各少數民族的服飾和活動(最好有服飾圖片)
各少數民族習俗及服飾
各少數民族習俗及服飾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0、納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為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13、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僳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於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
14、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15、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17、門巴族
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門巴族沿用藏歷,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
18、白族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自稱「白伙」、「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1956年,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饊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21、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為維護祖國統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
(崩龍族)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崩龍」是他稱,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23、東鄉族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後一天,均以見新月為准,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24、侗族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
25、獨龍族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正名為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於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即使是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系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准備的多寡而定。
26、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
27、哈尼族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哈尼族自稱很多,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28、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數分布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㈡ 台灣高山族族群的傳統服飾有怎樣的特色
台灣高山族9個族群的傳統服飾各有特色。如排灣男人喜歡穿帶有刺綉的衣服,用動物的羽毛做裝飾物,女子盛裝有花頭巾、刺綉長衣、長袍;阿美女人有刺綉圍裙,男人有挑綉長袍、紅羽毛織披肩;布農男人以皮衣為主,女子有纏頭巾、短上衣、腰裙;卑南人以男子成年和女子結婚時的服裝最為華麗漂亮。
魯凱人的傳統服飾色彩鮮艷,手工精巧,是台灣高山族服飾中的佼佼者。在節慶的時候,魯凱男人們戴上漂亮的帽章、佩上華麗的上衣,格外精神,女人們穿上掛滿珠子的禮袍或裙子,非常漂亮。而且魯凱姑娘從上到下披披掛掛,再加上一頂厚重的帽子,全身重量馬上就多了二三十斤。
泰雅人的服裝可分為便裝和盛裝。平時勞動穿便裝,十分簡單,婦女的服裝大都是無領無袖無扣的筒衣。節慶時穿盛裝,還要加上許多的裝飾品,有趣的是,泰雅男子的飾物比女子還要多。
人數較少的賽夏人的服飾也很有特色,最吸引人的是一種叫「背響」的飾物。「背響」也稱「臀飾」,只在舉行祭奠或舞蹈中使用,形狀大小好像背心,上窄下寬,彩綉著各種花紋,下面綴著流蘇和許多小銅鈴,穿戴時背在背上,跳舞時響成一片,煞是好聽。
男子衣飾類型,北部常見無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帶;中部常見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見對襟長袖上衣、腰裙、套褲、黑頭巾等。
㈢ 高山族的著裝是什麼
高山族有阿美、泰雅、排灣、布農、卑南、魯凱、鄒、賽夏、達悟、邵、太魯閣、賽德克、葛瑪蘭、撒奇萊雅族,一共14族,每一族的穿著都不一樣。
【阿美族】
阿美族人的服飾,女孩子幾乎都是以鮮紅色為代表,衣服上並沒有特殊的裝飾,多以素麵為主。男孩子的服飾則更簡單,一律都是短褲,赤膊上身。阿美族人的服飾以紅色為代表色,在原住民族群中,屬於鮮艷活潑族群,因此在歌舞表現上,也相當熱鬧,而在舉手投足間也表達出阿美族人樂天知命的個性。
【泰雅族】
因為地域的不同,泰雅族的服飾也與別的族飾有所不同。
泰雅族的衣服分為長衣,短衣,裙子,披風,胸兜,綁腿,遮陰布等七種。其中兜檔的款式男女完全不同,護腳布只有女子使用。此外頭部則男子戴帽,婦女用頭巾。男女腳上都不穿鞋。泰雅族的衣服,無論在結構上或衣服的種類上,男女的限制都很少,有很多衣服都是男女共享。除了婦女不穿無袖短上衣,遮陰布外,其它似乎都可以和男子共享。裙子本來以女性為主,但男性卻又可以穿珠裙。童裝形式和成人相同,但尺寸較小,花紋較簡單。衣服分夏天和冬天的,但結構上相同,厚薄也一樣,只有不同件數的分別,夏季穿較少件,冬季穿較多件。泰雅族的衣著也是隨著場合而變化的,工作時,為保護皮膚與保暖,便於工作,男子上身穿無袖的工作服,下圍遮陰布。女子下穿粗布白裙。慶典,交際及約會時,為了美觀、正式,男女都穿禮服,只是女子穿的裙子以絨線織成的條狀花紋為主,男女皆需穿肚兜。出征時,為了行動方便,鼓勵士氣,男子都穿戰服及披肩,頭戴熊皮帽。泰雅族人用他們久遠的歷史造就了他們燦爛的文化,以及他們美麗的衣飾、豐富多彩的生活。除衣服之外,泰雅族還有各種佩戴在身上的裝飾品,有頭環、耳飾、頸飾、胸飾、臂飾、手環、指環、腳飾等等。泰雅族的飾品有男女共享的,男性或女性專用的,特殊資格才能使用的和任何人都可以佩戴的。男人們佩戴的有男壓發箍,菌形耳飾,貝錢頸飾,野豬牙臂飾,臂鈴貝珠串腰和腿飾。女人戴金屬手鐲,貝片頸飾,扇形耳飾,梯形耳飾和女壓發箍。男女可同用的有:貝珠串發繩,貝珠串腕飾和裸飾。
【排灣族】
自然飾物有鮮花、羽毛、皮毛、獸牙、豹皮只限於貴族直系佩用,琉璃珠、貝等也都只限於貴族使用。男女綉邊衣服、飾帶、織綉喪巾等都是每人一套,不轉讓。其他還有銀制、銅制、貝制、花綴頭飾、肩飾、胸飾、背飾、腕飾及脂飾等等。
..........還有很多其他的族群也都不同,以上是高山族人口最多的3族
其實網路上都可以查的到,自己可以去看看圖片 :)
㈣ 高山族的服飾有什麼特色
高山族的服飾豐富多彩,絢麗多姿。傳統服裝式樣有貫頭衣、交領衣、胸衣、背心、長袖上衣、裙子等。各族群男女皆重裝飾,飾物種類很多,有冠飾、額飾、耳飾、頸飾、胸飾、腰飾、臂飾、手飾、腳飾等。裝飾材料以自然物為多,頗具特點。如貝珠、貝片、玻璃球、豬牙、熊牙、羽毛、獸皮、竹管、花卉等。其中又以貝的使用最為廣泛,不僅許多首飾直接用它穿綴而成,泰雅人和賽夏人過去還將其一串串綴於上衣之上,製成珍貴的貝衣。
貝衣是以兩幅麻布製作的無袖上衣為底,上面縫綴一串串的貝珠製成的。製作方法,一般是先將硨磲貝切成小薄片,然後一顆顆仔細地磨成珠狀,再將一粒粒細小的貝珠穿綴成串,縫在麻布衣服的襟邊、兩側下擺處,甚至布滿全身。稱為貝衣、貝珠衣或珠衣。每件貝衣要用貝珠幾萬顆至十幾萬顆。製作一件貝衣非常復雜困難,要花很長時間和精力。因此,它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過去多為酋長和富有者所擁有。目前大陸只有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和廈門大學人類學博物館有收藏。
高山族男子的服裝,一般都配有羽冠、角冠、花冠。一般兄弟民族婦女喜以花為冠,高山族男子以花為冠可以說是一個特點。有些部族的男子還要佩戴耳環、頭飾、腳飾和臂鐲、手鐲,顯得絢麗多彩。高山族婦女服飾基本上是開襟式,在衣襟和衣袖上綉著精巧美麗的幾何圖案。這種開襟服飾是應亞熱帶氣候,可以起散熱快、涼爽的作用,也易顯示出人體上身的豐滿、健壯的體型,使人產生活潑、自由、嫵媚的感受。婦女的下身穿過膝的短褲,頭戴頭珠,腕戴腕鐲,腰扎艷麗的腰帶,脖頸上配有鮮花編成的花環。其帽子也很有特點,男子上山戴藤帽。帽頂上有圓形的圖案,這是雅美人圖騰的標志。祭祀時高山族人喜戴高大的銀盔。銀盔是財富積累的紀錄,他們把用實物換來的銀幣鑄成銀圈,做成頭盔,父傳子,子傳孫,世代相承。繼承人最少在頭盔上增加一個圈,兒子多把銀盔拆成圈分發給眾兒子,在這基礎上再鑄出新的頭盔,世代相傳,連綿不斷。每到節日或新船下水時,人們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常帶這種銀盔帽子。這是一種勤勞節儉和財富的象徵。高山族各部族之間的服飾還有一些差別。服飾是文化的象徵,是民族審美特徵的外化,高山族的服飾有追求多樣化的色彩和偏向明麗華美的風格。
㈤ 求高山族男子服裝圖片
http://www.hsm.com.cn/node2/node116/node1486/node1495/node1516/node1518/userobject6ai89798.html
這個網頁給你有文字說明
如果你需要書本的,可以借一本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高山族》陳國強著,最新的應該是2004年版的
㈥ 中國56個民族服飾圖片及介紹有哪些
1、蒙古族
蒙古族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較寬大,盡顯奔放豪邁。女袍則比較緊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條和健美。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則喜用紅、粉、綠、天藍色。
民族(nation),指在文化、語言、歷史與其他人群在客觀上有所區分的一群人,是近代以來通過研究人類進化史及種族所形成的概念。由於歷史的原因,一個國家可以有不同民族,一個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國家裡。
現代的民族概念,可以是以國度為區分的人群,也可以是單指有共同的文化概念,而沒有共同的語言、歷史來源的人群。現代同一個民族可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同一個民族也可有不同的歷史淵源,不同的民族也可用相同的語言。
國族:國族是以政治目的結成的新族群,在文化習俗的融合的情況下,國族不可以直接轉化成民族概念。典型的國族概念有中華民族、巴西民族、美利堅民族等。
從2016年1月1日起,中國公民在年滿18周歲的兩年內,可以依據其父或其母的民族成份申請變更一次。
㈦ 台灣高山族的服飾有哪些
高山族是台灣主要民族,是由泰雅、排灣、阿美、布農、卑南、魯凱、曹、賽夏、雅美等9個族群部落組成的,其傳統服飾色彩鮮艷,以紅、黃、黑三種顏色為主。
其中男子的服裝有腰裙、套裙、挑綉羽冠、長袍等,女子有短衣長裙、圍裙、膝褲等,除服裝外,還有許多飾物,如冠飾、臂飾、腳飾等,以鮮花製成花環,在盛裝舞蹈時,直接戴在頭上,非常漂亮。
因為在台灣高山族看來,飾物不但美觀,而且還是一種身份的象徵,這也是我國古代百越族的傳統,高山族在古代以裸為美。僅以幅布遮陰,毛皮圍腰。但接觸漢文化以後,逐步形成男穿長衫女著裙,講究服飾美。衣服除獸皮、樹皮外,多用自織麻布並加彩紋裝飾。
㈧ 要各民族的圖片,經典的,要能體現民族服飾的,代表性人物圖片也行,謝謝噠~還有越多越好~最好20張以上~
中國56個民族傳統服飾
㈨ 中國56個民族服飾圖片及介紹是什麼
1、蒙古族
蒙古族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較寬大,盡顯奔放豪邁。女袍則比較緊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條和健美。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則喜用紅、粉、綠、天藍色。
㈩ 高山族服飾的高山族服飾特色
額飾,男子所用。有兩種製法。一是以厚布為地,綴以貝珠;另一是以燒珠條相間穿綴,束於額際與帽沿。
冠飾,男子所用。台灣曹部族的冠飾在皮帽上插上數根羽毛。泰雅部族是在藤製或熊皮製圓頂小帽圈下沿綴貝紐而成。排灣部族善制鹿角冠與豹牙冠。阿美部族善制羽冠與花冠。
砍刀,金屬工藝品。流行於台灣省高山族地區。形制多樣,長短不一。刀把和木製刀鞘製作精緻,裝飾別致,有的雕刻整條蛇紋,有的將人紋並列配置,或配以點、線、三角等幾何形紋飾,有的鑲貝飾。男子佩掛腰間,既是生活用具,亦作裝飾。
胸飾,流行於台灣省各地高山族民間。有兩種製作樣品。一種是胸帶,以草或布料編成,上綴以寶貝,下懸鏈袋。另一種是胸鏈,以貝珠、玻璃珠、燒珠、珊瑚穿綴而成。綴線長可繞頸三四周後垂於胸前。男女胸飾製法相似。 過去在高山族各支系中普遍存在著身體毀飾的習俗,如拔毛、鑿齒、穿耳、束腹、紋身等。40 年代中期以後,這些習俗逐漸趨於衰退,但其殘余影響還在。
拔毛,指的是拔除體毛,有的支系是男性拔除,有的是女性拔除,有的是男女皆拔。男性用竹片夾子拔,女性以細麻線絞拔,有的甚至以火炭燎燒,並不覺得痛苦。
鑿齒,是在十二歲至十六歲時,拔掉左右兩個門牙或兩個犬齒。有的直接用小鐵棒抵在牙上用石頭敲掉欲拔之牙。有些無拔牙缺齒習俗的支系,願將牙齒染成黑色,以黑齒為美。
穿耳,尤以排灣人與阿美人的男子最為突出。他們耳垂穿孔較大,一般用鉛盤,貝殼和竹管做耳飾,並將琉璃珠用絲線連在雕有花紋的竹管一端,結扎在腦後的頭發上,來防止擺動掉落。
束腹,是一些支系男子的特殊習俗。束腹帶是用厚竹片彎成的,兩端鑽孔,穿麻繩以勒緊,勒扣在後腰。從十二三歲起直到五六十歲停止,晝夜都緊束在腰腹,以使胸部和腿部肌肉發達健康。
紋身,各支系具體情況不同,有的男紋女不紋,有的女紋男不紋。有的以紋身為美飾,有的以紋身為勇武的象徵。受原始宗教的影響,認為紋身可以得到祖先靈魂的保佑,去災免禍。除紋身外,還有紋面的。無論以什麼方式毀飾身體,其共同的目的都是為了美觀、勇武、聯姻、紀功、尊貴。 高山族的服飾豐富多彩,絢麗多姿。傳統服裝式樣有貫頭衣、交領衣、胸衣、背心、長袖上衣、裙子等。各族群男女皆重裝飾,飾物種類很多,有冠飾、額飾、耳飾、頸飾、胸飾、腰飾、臂飾、手飾、腳飾等。裝飾材料以自然物為多,頗具特點。如貝珠、貝片、玻璃球、豬牙、熊牙、羽毛、獸皮、竹管、花卉等。其中又以貝的使用最為廣泛,不僅許多首飾直接用它穿綴而成,泰雅人和賽夏人過去還將其一串串綴於上衣之上,製成珍貴的貝衣。
貝衣是以兩幅麻布製作的無袖上衣為底,上面縫綴一串串的貝珠製成的。製作方法,一般是先將硨磲貝切成小薄片,然後一顆顆仔細地磨成珠狀,再將一粒粒細小的貝珠穿綴成串,縫在麻布衣服的襟邊、兩側下擺處,甚至布滿全身。稱為貝衣、貝珠衣或珠衣。每件貝衣要用貝珠幾萬顆至十幾萬顆。製作一件貝衣非常復雜困難,要花很長時間和精力。因此,它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過去多為酋長和富有者所擁有。目前大陸只有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和廈門大學人類學博物館有收藏。
高山族男子的服裝,一般都配有羽冠、角冠、花冠。一般兄弟民族婦女喜以花為冠,高山族男子以花為冠可以說是一個特點。有些部族的男子還要佩戴耳環、頭飾、腳飾和臂鐲、手鐲,顯得絢麗多彩。高山族婦女服飾基本上是開襟式,在衣襟和衣袖上綉著精巧美麗的幾何圖案。這種開襟服飾是應亞熱帶氣候,可以起散熱快、涼爽的作用,也易顯示出人體上身的豐滿、健壯的體型,使人產生活潑、自由、嫵媚的感受。婦女的下身穿過膝的短褲,頭戴頭珠,腕戴腕鐲,腰扎艷麗的腰帶,脖頸上配有鮮花編成的花環。其帽子也很有特點,男子上山戴藤帽。帽頂上有圓形的圖案,這是雅美人圖騰的標志。祭祀時高山族人喜戴高大的銀盔。銀盔是財富積累的紀錄,他們把用實物換來的銀幣鑄成銀圈,做成頭盔,父傳子,子傳孫,世代相承。繼承人最少在頭盔上增加一個圈,兒子多把銀盔拆成圈分發給眾兒子,在這基礎上再鑄出新的頭盔,世代相傳,連綿不斷。每到節日或新船下水時,人們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常帶這種銀盔帽子。這是一種勤勞節儉和財富的象徵。高山族各部族之間的服飾還有一些差別。服飾是文化的象徵,是民族審美特徵的外化,高山族的服飾有追求多樣化的色彩和偏向明麗華美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