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不能碰彝族男孩的額頭
彝族男人的額頭是他們的「天菩薩」。彝族男子的「天菩薩」發型,是原始宗教崇拜的產物。在一個彝族男子的一生中,「天菩薩」發型要經歷了幾次變化。
小孩和未婚男子,在頭頂前蓄一撮長發,彝語稱「如比」,是男魂居住的地方。結婚後的男子,請人在頭頂梳辮子,辮子較短小,盤於頭上,稱「如且」。男人死時,如有子女,則把頭前頭發打成尖狀物形,稱「天菩薩」。而今,一般人不分階段,把彝族男子發型統稱「天菩薩」。
(1)雲南彝族男人圖片擴展閱讀
彝族群眾最恨別人叫他們「老彝胞」和「蠻子」,他們認為這種稱呼是對他們的最大污辱。到彝族群眾家裡作客,要坐在鍋庄(即火塘)的上方或右方,不能坐在堆放東西和睡覺的下方和左方。忌用腳踏在鍋莊上,更不準從鍋莊上和堆放的柴上跳過。
彝族對待客人、一般都用酒肉盛情款待。他們給你東西吃,你必須吃,即使不會喝酒也要少喝一點,表示謝意。不然,就認為你看不起他們。彝家給你吃的東西,只准在那裡吃,不準帶走。否則,就會說你對人不講義氣
2. 彝族人的特點
彝族人的特點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飾差異大,服飾區別近百種,琳琅滿目,各具特色。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綉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頭、耳環,領口別有銀排花。除小涼山的彝族穿裙子外,雲南其他地區的彝婦女都穿長,許多支系的女子長褲腳上還綉有精緻的花邊,已婚婦女的衣襟袖口、領口也都綉有精美多彩的花邊,尤其是圍腰上的刺綉更是光彩奪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鮮艷的綴有紅纓和珠料的雞冠帽,雞冠帽常用布殼剪成雞冠形狀,又以大小數十、數百乃至上千顆銀泡鑲綉而成。居住在山區的彝族,過去無論男女,都喜歡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氈。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織成,長至膝蓋之下,下端綴有毛穗子,一般為深黑色。彝族少女15歲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童裙,梳的是獨辮,滿15歲,有的地方就要舉行一種叫「沙拉洛」的儀式,意即「換裙子、梳雙辮、扯耳線」,標志著該少女已經長大成人,15歲以後,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長裙,單辮梳成雙辮,戴上綉滿彩花的頭帕,把童年時穿耳的舊線扯下換上銀光閃閃的耳墜。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鑲有花邊的右開襟上衣,下著多褶寬腳長褲。頭頂留有約三寸長的頭發一綹,漢語稱為「天菩薩」,彝語稱為「子爾」。這是彝族男子顯示神靈的方式,千萬不能觸摸。外面裹以長達丈余的青或藍、黑色包頭,右前方紮成拇指粗的長椎形的「子爾」——漢語稱「英雄髻」。男子以無須為美,利用閑暇把胡須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綴紅絲線串起的黃或紅色耳珠,珠下綴有紅色絲線。
「左腳舞」傳說
彝族左腳舞有1000多年歷史,三月會已有近400年歷史,早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就有左腳舞最早的文字記載。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世間有一條惡龍,興風作浪,造成洪水危害。兩位彝族青年阿里和阿羅勇敢地站出來,前去制服惡龍。彝家人民在阿里和阿羅的帶領下,一齊向惡龍開戰,惡龍見勢不妙,趕緊逃回龍潭。人們抓住時機,把事先燒紅的栗炭往潭裡倒,倒滿後又抬石頭、挖泥土,把龍潭填平。還怕夯壓不緊惡龍翻身,就在上面燃起篝火,邊唱邊跳邊跺腳,三天三夜惡龍終於死了。為了慶祝勝利,彝家人用惡龍的頭、皮、骨、筋製成月琴,聚到一起跳腳彈琴,口唱左腳調「阿里羅」以示紀念。
在綠汁鎮的彝族聚居的者拉、龍格利等地,數百年來每到農歷正月十六和三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天或有人家娶妻嫁女,夕陽西下之時,遠遠近近的彝族和其他民族群眾不邀而到,彈起龍頭弦子,男女和聲或齊聲唱起左腳調,手牽手、肩並肩,圍成一個個幾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圓圈,歡跳左腳舞。伴著錚錚作響的弦音,和著高亢清脆的歌調,他們時而蹉腳閃腰,時而折步跌腳,時而甩腿對腳,時而擺手轉身,舞步整齊統一,舞姿輕盈健美。
左腳舞的調子種類很多,但基本都是豪放型的。第一類是好客調,如:「喜歡也要來,不喜歡也要來,管你喜歡不喜歡也要來……」;第二類是唱美好生活,如「三月會三月會,好是好玩呢,又彈弦子又跳腳,又賣缸罐又賣籮,阿里羅阿里羅阿里阿里羅……」;第三類是歌唱豐收年成,如「月亮出來了,弦子調好了。月亮圓又圓,月亮露笑臉,我們大家一起跳,歌唱豐收年……」;第四類是吟唱愛情,如「傳情最是三月會,跳腳三天也不累。不來就說不來呢話,莫讓阿妹空等著……」。
三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天,綠汁鎮各個彝族聚居地區的群眾都要組織大規模的左腳舞會。到那時,到處都是身著鮮艷彝族服裝的彝族男女,到處響徹月琴聲調子聲,大家不分民族,不管相識不相識,拉起手,跳起舞,徹夜狂歡。
「姑娘房」
彝族男女的婚戀:「姑娘房」是楚雄彝族特有的風俗。姑娘年滿16歲,父母就為她另蓋一間小草樓,讓其單獨在其中過夜,而年滿20歲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愛姑娘的草樓談情說愛。他們在一起吹響蔑,對調子,互訴愛戀之情。即使同時有幾對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並無拘束。一旦愛情成熟,男女雙方只要徵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結婚,雙方父母一般不會干涉兒女們的選擇。
雲南小涼山彝族的婚禮相當別致。結婚時,男方要備馬,攜帶酒、布、肉、養面等禮物去迎新娘。女方村裡的姑娘,可使出渾身本事向迎親的客人潑水,捉住拚命戲樂。送親的人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門前,要到太陽落山方可進門。進門前,由一人托著裝有羊肉、養把把和酒的木碗,在新娘頭上繞一圈,以示婚後生活富裕。然後,新娘由表兄弟背進屋去。
「跳菜」
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即舞蹈著上菜。它是雲南無量山、哀牢山彝族民間一種獨特的上菜形式和宴賓時的最高禮儀,是舞蹈、音樂與雜技完美結合的歷史悠久的傳統飲食文化。
宴賓時,通常用方桌沿兩則一溜擺開,賓客圍坐三方,中間留出一條「跳菜」通道。三聲大鑼拉開「跳菜」序幕:大鑼、蘆笙、三弦、悶笛、樹葉等民樂齊奏;在姑娘小伙「嗚哇哩——噻噻」的吆喝聲中,只見頂著托盤的彝家男子雙手拱揖,腳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緩,另一個人頭頂和雙臂各撐一菜盤(共24碗)緊隨其後入場。他們合著古樸純厚的民樂協奏曲,臉上作著滑稽州怪相,跳著歪來復去而又輕松、優美、流暢、連貫的舞步,一前一後登場。兩位手舞毛巾的搭檔,則怪態百出,形如彩蝶戲花般忽前、忽後、忽左、忽右地為其保駕護航。
一對托菜手要上菜四桌,搭檔把32碗菜擺成回宮八卦陣,每碗菜都像一粒「棋子」。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規矩逐一落桌,絲毫不亂。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婦女地位較低。遺產由諸子平分,絕業一般歸近親所有。彝族歷史上盛行父子連名,此俗在涼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繼續到建國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較高的聘金,交錯從表婚比較流行,夫死實行轉房。建國前雲南部分彝族地區還保持著公房制度,涼山彝族保持著嚴格的等級內婚。歷史上彝族多實行火葬,建國前,涼山及雲南沿金沙江一帶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區自明、清以來逐漸改為上葬。
待客習俗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先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里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並為長輩添飯、夾菜、泡湯。
烤茶相親習俗
烤茶是我國高山峽谷地區少數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於氣候寒冷乾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濃郁熱茶的方法來補充營養素的不足,所謂「每日必飲三次茶」。烤茶種類多樣,咸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艱苦勞作的能量之源,也是節慶待客的靈性之物。
據說在當地,若學不到一手烤茶技術,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會認為你沒本事,而不願將姑娘嫁給你,因此,當地小伙十五六歲就要學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絕招。
彝族人還流傳著百靈從無量山百丈高崖銜來茶種為人治百病的故事,為紀念靈鳥,客人飲茶時,少男少女總會模仿靈鳥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靈有關。
婚俗
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准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一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煙、吃飯、閑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
彝族的婚戀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舉行過「換裙禮」的少女,方可在「玩場」中與心上人結交戀愛,以及媒人說親和吃酒定親、讓新娘挨餓、親朋通宵哭嫁、向迎親者潑水、搶背新娘、洞房博斗等傳統婚俗。
少女換裙帶禮
彝族姑娘進入成年時(一般多在15歲),依俗要舉行隆重的「換裙禮」。換裙禮儀式上,姑娘要讓姐妹們把她原來的單辮子改梳成雙辮子,盤於頭頂。還要把原先佩帶兩耳的白墜片或穿耳舊線扯下,換上紅瑪瑙似的珊瑚珠或銀光閃閃的耳墜,以示吉祥。最後,姑娘脫去原先的紅白兩色童裙,換上綉了花邊的上衣和黑、藍、黃、白等五彩相間的有褶拖地長裙。換上新裙後,姑娘便可到「玩場」跳舞唱歌,參加社交活動,開始尋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
按照彝家俗規,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背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綉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潑水接親
彝族認為,清水能驅惡除邪,送走妖魔,帶來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時一定要潑水,為能經受住這個考驗,在迎親時,男家選派未婚伙子去接親時,既要身體強壯,又要精明能幹,既能招架潑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搶走」新娘的艱巨任務,往往在推薦人選時反復審議,擇優錄用,有的不惜長途跋涉,選拔良才。
彝族的迎親是通過「搶」的方式完成的。在「搶親」的頭一天晚上,姑娘們向小夥子展開了猛烈的水戰。姑娘們用潑、淋、灌、射等各種方式兇猛地攻擊小夥子,使來「搶親」的小夥子難以招架。於是,聰明的小夥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減輕「水災」的襲擊。
經過一晚上的水潑,當早晨來臨時,「搶親」便開始了。這時,姑娘們擁著新娘,小夥子們前去「爭搶」,姑娘們防守嚴格,小夥子必須機靈多變,乘一瞬間出現的漏洞,搶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為行走。可見,把新娘「搶」到婆家是多麼的不容易!但彝族卻認為,婚禮中的這一潑一搶才會驅除邪祟而保證日後生活不受侵擾。
洞房裡的打鬥
按照彝族習俗,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鬥,將被人嘲笑:「這是不會反抗的女人!」據說,他們日後生下的孩子,祖先將不予承認,死後還進不了「陰間」呢!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裡的一對新人,還有一番打鬧搏鬥。他們摔摔打打,撕衣抓臉,從洞房裡傳出來的砰砰之聲,震得四鄰皆聞。
第二天早晨,新郎便領著新娘認父母。下午,新郎便約上一個夥伴,跟著新娘回娘家,去認岳父母。如果那個作陪的小夥子是個調皮鬼,當他們到新娘家時,這個小夥子便會搶先進門,甜聲甜氣地首先叫爹叫媽,接著新郎也叫,使得新娘的父母弄不清究竟哪個才是自己的女婿。
3. 彝族男人的圖片
http://www.sznanke.com/life/26660.html
http://www.hanimages.com/005985.html
上面有圖,自己看。
4. 彝族男子頭飾
是彝族的,叫英雄結不叫英雄角!
彝族男子,上衣為窄袖斜扣短衣,下穿大腳褲,最突出特徵在其頭上纏的頭帕上。用長約三尺的青布或藍布纏頭,纏時必纏一根成錐形的纏束立於前方,被稱作「英雄結」。用來表示彝族男人英勇威武的氣概,據說扎「英雄結」是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另外身上斜挎用細牛筋編織而成的佩帶(古時用於掛系戰刀)稱之為「英雄帶」,在左耳上戴一串用紅絲線穿綴起來的紅黃色耳珠.由於年齡不同,「英雄結」之纏狀也有所區別。年輕人「英雄結」又細又長,直豎於左前方,以示年輕人生機;老年人「英雄結」偏短,昂立於左前方,以示老成持重,從其頭飾形狀來看,就很象一隻翱翔於天空的大雄鷹。
彝語稱英雄結為「祝題」。《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國,東接交阯,西有滇國,北有邛都國,各立君長。其人皆椎結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其中「人皆椎結」,指的就是古代彝族先民的頭髻,即英雄髻[
5. 為什麼彝族的人都長得很帥,五官都那麼立體,他們擁有什麼血統
你怕對帥有誤解。彝族只是在中國境內是屬於黃種人,在。歐盟,東盟等國家被列為深棕色人。基因。在推特公布彝族人F基因超過40%以上。
6. 彝族人長相特點是什麼
彝族人長相特點是膚色黝黑。
彝家人多散居在山裡,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保持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產習慣,由於常年風吹日曬,彝族人的皮膚呈黝黑色,加上高強度的勞動,彝人身體健碩,肌肉發達,身體強壯。熱情好客。
彝族人特別熱情好客,只要家裡來了客人,好酒好肉獻上;只要你給他面子,他會加倍還你。他們會唱起熱情的敬酒歌,獻上香醇的美酒,管你喜歡不喜歡都要喝。
彝族來源
彝族的來源眾說紛紜,主要有北來說、南來說、東來說和雲南土著說等,學術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北來說。據漢文和彝文歷史資料記載,彝族先民與分布於西部的古羌人有著密切的關系,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
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初期,彝族先民活動的中心大約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東南)兩個區域。在這些地區居住著稱為「邛都」、「昆明」、「勞浸」「靡莫」和「滇」等從事農業或游牧的部落。根據彝族的歷史傳說,其祖先在遠古時代居住在「邛之鹵」,後來才南下到「諾以」、「曲以」兩水沿岸(即金沙江和安寧河流域)。
7. 彝族男子頭頂的椎髻被視為什麼的象徵
彝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四省,主要聚居地是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這些聚居地大部分是山區,有一部分是高寒山區。所以氣候多變,有「十里不同天」的諺語。
彝族地區有極豐富的自然資源。農作物品種多樣,產品極為豐富。彝族地區森林分布廣泛,樹種、野生動物、葯材繁多。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是玉米,次為蕎麥、大米等。大小涼山彝族男子多蓄發椎髻於頭頂,稱為「卓爾」,視為神聖,任何人不得隨便觸摸。男子以無須為美,左耳戴黃、紅大耳珠,婦女包綉花頭帕。在彝族人民觀念中,牛羊是最有價值的東西,但恥於經商。
彝族宗教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對精靈和鬼神的信仰。祖先崇拜是為父母輩安靈送靈而祈求死者靈魂庇護後世。
彝族由於方言和地區不同,還有許多不同的稱呼,現「彝」是統稱。彝語屬漢藏語系,有6種方言。在公元前2世紀,彝族的先民在滇池和四川西昌東南,這時是使用石器的原始社會。自8世紀左右出現奴隸主集團後,直至解放前,很多地區還保持著奴隸制度。解放後,彝族地區實現了社會改革。
彝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斗爭實踐中,最早創制出手榴彈的前身胡蘆飛雷,比西方手榴彈的出現早半個世紀。
以醫治創傷,具有止血消炎特效而馳名中外的雲南典煥章白葯,就是根據彝族民間祖傳秘方配製而成。
8. 彝族男孩穿什麼服飾(帶圖片)
愛一個人就要做到全心全意,無愧於心就好了.
你怎麼肯定你的愛沒意義呢,一個人對自己的愛有意義與否是不能片面的定論的,況且你的女友(男友)應該並沒有對你的愛提出異議吧?
"我應該怎樣去愛她"你能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你已經很愛自己的女友(男友)了.你的愛這樣強烈,相信你的女友(男友)一定能感覺的到的.不要對自己沒信心,因為擁有愛的人是最棒的!
順著你的感覺走,把你的愛完全的展露在她(他)面前.做出你自己就好了. 加油!
PS:【祝你好運,希望我的答案能換來你的採納。如果我的答案對你有幫助,請選擇「能解決」「原創」。其他一律擇優而選】
9. 雲南少數民族男子服飾有哪些
一、 彝族
傳統的滇南彝族服飾,男子各支系大同小異,一般頭繞玄色盤頭,上身穿 鑲邊的偏襟或對襟緊身上衣,扎腰帶,下身穿肥大的撒腿褲,外面披寬大的毛織披風,彝語稱"瓦拉"。
婦女的服飾則多用大色塊組成,色彩對比鮮明,絢麗多彩。上衣大多是右衽襟衣,立領窄袖,外罩綠邊背心,下身穿拖地長的白褶長裙或大褲管褲子。褲飾雖多為大褲管,但其中又分蓋膝和蓋躅兩種,如聶蘇支系的多為蓋膝的大管褲,褲帶是一條約丈許長的兩頭有刺綉且飾以流蘇垂纓的花布巾,用中部從腰際繞過一圈,打結後將有刺綉的兩個尾角如翅似的露於臀後,很是美麗。在婦女的打扮中極為重要的是圍腰,其形狀是凸字形的,中間鑲有四方形腰芯,周圍用彩絲線刺綉著各種彝家喜愛的花草,整塊圍腰色澤鮮艷,耀眼奪目,美觀大方。婦女頭上戴雞冠帽。帽子是用硬巾剪成雞冠的形狀,再用1200多顆銀泡鑲綉而成,戴在頭上像一隻啼鳴的雄雞。據說在遠古時期,一對青年戀人在森林中約會,遇上森林魔王,正當魔王欲加害於青年人時,雄雞啼叫驅走魔王,此後,佩戴形似雄雞的雞冠帽便成了彝家少女吉祥幸福的像征,帽上鑲綉的銀泡則表示星星和月亮,意喻為光明幸福。
二、 哈尼族
哈尼人善於用藍靛染衣,各家屋前種有藍靛,用其葉子放入缸內加水一泡即成藍色。哈尼族分布地區較廣,各地服裝均有不同,以婦女的最為突出。常見的是右衽無領短上衣,短裙,同時小腿上系膝褲,穿布鞋,頭上戴頭帕,用銀幣等做成裝飾。紅河等地的哈尼婦女則喜歡穿裙子,在衣服上鑲上銀質裝飾,走路時發現叮叮當當的聲音,悅耳動聽。碧約人則居住在山區或半山區,現仍保留一種古老的婦女頭飾,未出嫁的女子頭戴青布圓帽,圓帽質料是用傳統織布染上青色加工製成的;出嫁後頭飾便換為一塊長一丈左右的寬六寸的黑或藍色棉布包頭,這塊布纏頭時高出頭頂五寸左右,折疊成梯形狀,頭頂上還別一把梳子作裝飾。
哈尼男子的服裝大多相似,為穿右襟或對襟無領上衣,長褲,頭上纏黑布包頭。
三、 苗族
苗族因居住地不一,故服裝也不相同,主要差別表現在顏色、式樣、花飾鑲邊部位等。苗族服裝可分為裙類和褲類,湘西貴州松桃一帶多為穿褲,衣袖和褲邊鑲有花飾,衣領周圍有花邊稱"托肩";雲南一帶的苗族大多穿大領短衣,下穿白褶裙,分便裝和盛裝,便裝較素凈,盛裝衣服邊上綉有花紋,同時擁有多種裝飾。便裝衣裙不綉花,染成藏青色,樸素大方,其腰帶用自織的花椒布做成,裙為白褶裙,長一尺四五寸,裙多不綉花,裙圍有兩塊,分別系在裙外的前面和後面,前一塊素凈,後一塊下擺鑲有寬約三四分的花邊,用彩色絲片做成,裙子短,常包綁腿。盛裝的上衣是花衣,用藏青色緞子作面,布作里,兩袖下擺綉有彩色花紋圖案,下擺用緞子作底,綉以彩色花鳥蟲魚等紋樣,綉衣用綢緞子作底,多為綠色,以彩色絲片剪成葵花子大的等腰三角形貼在上面,其邊用細絲線縫合。
蠟染桃花是苗族的傳統手工技藝,每個女子七八歲就學會刺綉桃花蠟染。蠟染是用蠟刀把蠟塗在布上製成圖案,浸入藍靛缸內染好後脫去黃蠟使其現出白色花紋而成。
四、 白族
雲南大理一帶的白族,青年婦女多穿黑色絲絨或燈芯絨的小褂,雪白的襯 衫,藍色或白色的寬褲子,腰間系有綉花飄帶,上面多用黑軟線綉上蝴蝶、蜜蜂等圖案,並喜好在褂子右邊掛上串銀制的三須或九須,腳上穿著綉花的白布鞋,頭上戴的帽子,綉著美麗的花,垂著長長的流蘇,被喻為"風花雪月"帽,映射著大理四大著名風景:上關花、下關風、蒼山雪,洱海月。
怒江一帶的白族婦女穿對襟上衣,前短後長且套有彩色袖筒,系一塊素色或綉花圍腰,佩戴銀飾,足穿綉花鞋。
男子一般穿中式對襟上衣,長褲,外加黑色短坎肩,纏包頭。
五、 傣族
傣族有水傣、旱傣、花腰傣等多種分支,各自的服飾均有不同,以水傣服 裝最為人們喜愛。傣族女子身材大多苗條,上身穿淺色或鮮艷的緊身袖短衫,下穿花筒裙,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青年女子,一般不纏包頭,而是挽一個發髻,中老年婦女多纏頭巾,婦女的服裝多用各種花紋、彩色絲綢或花布製作,色彩鮮艷美麗。男子一般穿無領對襟短上衣,下穿長褲,冬季披毛毯,頭纏白色或藍色包頭巾,頭巾一端垂在右側。
六、 傈僳族
以怒江一帶傈僳族為例,婦女一般上身穿窄袖右衽上衣,再穿件坎肩背心, 下身穿襲至腳背的百褶裙,衣料一般為黑藍兩種棉布或自織的白中夾麻的細麻布,裙下部用線條或圖案花裝飾一圈。婦女雙手戴竹藤或金屬制的手鐲,胸前帶貝殼、玻璃料珠製成的胸飾,頭上冠以珠帽,珠帽用較小的紅白珊瑚或料珠串成條,直排在帽的前部,帽頂部用貝殼或白料塊串成條,橫排兩道,帽前部一圈用金屬圓珠串起作裝飾,而帽的後部則空著,整個帽子由串串紅白彩珠相串,加上閃光的金屬片猶如一件工藝品。此外傈僳族婦女還習慣於肩上掛一個紅白黑等碎布相拼並綉有圖案的挎包。
七、 拉祜族
拉祜的意思是老虎,拉祜族被喻為老虎的民族,其男子膘悍,身穿淺色右 衽交領長袍和長褲,系腰帶,腳穿布鞋,頭戴包頭,長袍兩側有較高的開衩,領口衣襟等處用深色布條鑲邊,包頭用白紅黑等各色布條交織纏成。婦女穿的是黑布長衫,長至膝下,兩側開衩且開衩較高,立領右襟,綴有銀泡裝飾,喜歡用紅色或白色花邊鑲綴在袖口、襟邊,顯得光艷美麗。下身穿寬大的長褲,頭裹一丈多長的頭巾,頭巾的一端垂及腰際。
八、 德昂族
德昂族的服裝新穎別致,青年男女喜歡裹戴黑白兩種顏色的包頭,對比鮮 明,耳上戴著大耳墜,脖子掛著銀亮的項圈,上身習慣穿側襟短衣,衣服又多是藍色或黑色,褲子較短,肥闊寬大。女子多不留頭發,剃成光頭然後用黑布裹頭,主要是表示對佛爺的尊敬,上身多穿緊身短衣,也是藍色或黑色的,下穿長裙,裙子的式樣新穎大方,花色艷麗。紅德昂是一片惹目的紅黑相間的顏色,花德昂則鑲有四條白色帶子,其中又插有五寸寬的紅布相飾,黑德昂所穿的黑統裙上織有幾條深紅色的布帶,其間又襯夾著幾小條白色帶子。
九、 納西族
納西族分散在滇西北一帶,麗江一帶的納西族,男子的服裝和漢族的相似, 以對襟上衣、長褲為主。婦女上身穿長褂子,外罩皮坎肩或布坎肩,下穿長褲,系百褶圍腰,特別突出的是婦女身上披的羊毛披肩,披肩上綴有七星裝飾,故名"七星披肩"。金沙江流域的納西族所穿服裝和藏族類似,頭戴色彩對比鮮明的窄條發帶,穿黑色長袍,在邊緣裝飾兩條顏色不同的寬邊,有的在飾邊上綉有幾何圖案,用彩條布做腰帶。
十、 基諾族
雲南景洪市山區的基諾族,男子衣著以無領對襟短衫、長褲為主,扎寬布腰帶。女子的服裝頗具特色,上身穿寬袖對襟短衣,衣襟合縫處夾一塊方圖案,綉上美麗的幾何圖案,精巧護胸,上衣的領口袖邊衣襟肩部等處加以邊飾,下身多穿黑色合縫短裙,在身前摺合,裙長僅過膝,用紅布鑲邊,小腿纏有裹腿,頭上戴著用布縫制的淺顏色的尖頂頭帕,基諾婦女服裝顏色多用藍黑紅白等作基調,活潑明快。
十一、佤族
佤族分布在滇西南一帶,男子一般穿無領對襟短衫,下穿撒腿長褲,用黑布包頭,扎布腰帶,腰間掛一把長刀,肩上挎一個自織布包。
女子一般穿無領對襟短上衣,短裙,裙子多用各色條紋裝飾,衣服顏色多用紅藍及黑色,習慣在腰、臂及腿部系戴許多藤圈,喜戴大耳環、項圈以及各種料珠,頭上扎發帶。
10. 彝族男人擦爾瓦
擦爾瓦
彝語音譯,意為「披氈」。彝族傳統服飾。流行於四川大小涼山。用羊毛編織或編製成,有較好的保溫避水性能。無領無袖,象一口鍾,下端綴長穗,長到膝下,顏色多為黑色。彝族男女老少都愛穿,終年不離身。夜間用它作被蓋,不論在家居住,還是野外宿營,均可席地而鋪,裹著睡覺。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1196620003&tn=imagedetail&word=擦爾瓦&in=2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172336053&tn=imagedetail&word=擦爾瓦&i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