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人行禮圖
作揖,漢族民間傳統的一種禮節,尤其貴州祖佑喜好作揖。拱手為禮,是古代賓主相見時常用的禮節。兩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彎,表示向人敬禮。因為不需要觸碰手部,它相比於外國人的握手有更衛生的特點。然而,近代隨著西方文化傳入中國,中國人接受並使用握手禮,像作揖這樣優美的見面行禮方式卻漸漸地被中國人所摒棄甚至遺忘。
標準的男子作揖姿勢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為右手是攻擊手,要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則相反,但女子不抱拳,只壓手。這和中國自古「男左女右」的傳統一脈相承。如果手勢做錯了,意思就有很大的差別。
⑵ 孔子時期的人是怎麼行禮的與後世的作揖一樣嗎希望能有圖片。
據《周禮·秋官司儀》記載,根據雙方的地位和關系,作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時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舉;特揖是一個一個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級分別作揖;旁三揖是對眾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還有長揖,即拱手高舉,自上而下向人行禮。這些作揖的方法仍然不免要區分許多等級,盡可以不去管它,現代人只要吸取最簡便的作揖方法就行了。[2]
從許多種作揖的方式中,要找出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舉手。宋代陸游的《老學庵筆記》說:「古所謂揖,但舉手而已。」清代的閻若璩,在《論語·述而》的注釋中說:「古之揖,今之拱手。」這兩人的解說可以認為基本一致。如果我們吸取這種作揖的方法,去代替握手,再加上大家常見的點頭或輕微的鞠躬,那末,這在一般的場合下,應該是行得通的吧。[2]
向人作揖雖然恭敬,但相比於跪拜,它又不是最恭敬的,有時能表示倨傲,《漢書·高帝紀》就有「酈生不拜,長揖」的描述,顯出狂徒酈生對劉邦的不服氣。
左手手掌在上挺直,是武人常用的抱拳禮。[3]
古代婦女行禮方式與男子有很大區別,唐宋時期漢族民間白話小說有相關記載,婦女相見行禮,往往是口稱「萬福」。這種禮節要求兩手鬆松抱拳重疊(右手覆左手)在胸前右下側上下移動,同時略作鞠躬的姿勢。這種禮在京津地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依然保存,在年節、祝壽等莊重場合使用。
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古代女子也行作揖禮,即「左手在內,右手在外,是謂尚右手。女拜如是,女之吉拜如是,喪拜反是。」
但是,根據唐宋以後白話小說,並不支持此種說法。以宋代小說《錯斬崔寧》為例,男女相見,男方「深深作揖」,女方則「還了萬福」。這說明,當時男女已各行其禮。[4]
古代是男權社會,記錄了作揖禮的古畫、古文字等,幾乎都是關於男性的,為左手在外、右手在內(如唐代吳道子畫的孔子像)。在講究男女有別、陰陽和合的時代,段玉裁這段話把女士作揖中左右手的順序描述成與男士正相反,是合情合理的。
⑶ 古人行禮的手勢經過了怎樣的演變過程
首先剛開始的是正規揖禮手勢,男子是左手壓右手手藏在袖子里,舉手加額,鞠躬九十度,然後起身,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手放下,而女子卻是右手壓在左手的手背上,做上面同樣的動作。
還有就到了正規拜禮的手勢,首先說的是男子,雙腿直立,舉手加額如揖禮,鞠躬九十度,然後直身,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雙膝同時著地,緩緩下拜,手掌著地,額頭貼手掌上,然後直起上身,同時手隨著齊眉然,起身,直立後手放下,這種行禮與上面相比,就是比較正規和復雜的。
而一般拜禮,首先是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蓋支撐身體,然後拜手或叩頭或稽首就可以了。
最後就是女子行禮,她們只需要兩手合攏放胸前,微屈膝,微低頭即可;如果是拜禮的話,上身要伸直,膝著地,攏手下垂,頭微低,就可以了。
⑷ 晚清老照片:兩男子行作揖禮,中國第一輛火車頭長這樣嗎
中國第一輛火車頭“中國火箭號”。這輛火車頭製造於1881年的唐胥鐵路,在對朝廷隱瞞實情的情況下,由直隸總督李鴻章授意英國工程師設計。火車頭造好後用於運煤,結果很快被朝廷大臣獲悉,他們擔心這個“西洋怪物”將破壞風水、毀壞莊稼,紛紛上奏慈禧太後,要求李鴻章停運火車。後來的事情,就是“馬拉火車”滑稽歷史劇真實上演。
在北京街頭擺西洋鏡的藝人。西洋鏡的匣子里裝有畫片,透過洞口的放大鏡可以看到裡面一連串的圖畫故事,在北方也叫“拉洋片”,其實並沒有什麼稀奇之處。那頭驢子似乎剛剛把這件大玩意兒拉過來。
躺在沙發上的仕女。這是一位家境殷實的貴婦在照相館的留影。她特意翹起了一隻腳,展示自己的“三寸金蓮”。在那個年代,小腳纏得又尖又纖細,是一件很驕傲的事。
坐在台階上的孩子。左邊的孩子擠眼搞怪,右邊的孩子虎頭虎腦,都很可愛。
天津海關的職員,有人騎自行車入鏡。清朝海關由英國人擔任總負責人,按照英國方式進行管理,使之成為當時最廉潔的衙門。各級海關給職員發放極具吸引力的薪水,一般一年有數千兩白銀,高級職員一年能拿到9000兩,超過三品大臣的正俸。
⑸ 古人作揖怎麼作
古人作揖的方法有許多種。《周禮》《夏官司土》寫道:「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大概所謂「特揖」是一個一個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級分別作揖;「旁三揖」是對許多人籠統地作揖三下。《周禮》《秋官司儀》又寫道:「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這里所謂「土揖」是手前伸而稍向下;「時揖」是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手前伸而稍上舉。這些作揖的方法仍然不免要區分許多等級,盡可以不去管它。我們只要吸取最簡便的作揖方法就行了。
出自網路
⑹ 古代鞠躬禮儀男女區別
1、男性雙手放在身體兩側,女性雙手合起放在身體前面。
2、男為陽,女為陰,陰為虛,陽是實。所以男人右手握拳,女人的倆手都不是握拳狀。
3、男子抱拳鞠躬,而女子彎膝盈盈下拜。
4、左掌在包蓋右拳,左掌為上,為對方,右拳為自己,右拳形狀恰似趴下磕頭狀。
5、作揖時,抱拳晃動三下,類似磕三個頭。
(6)畫古人行禮的圖片男生擴展閱讀:
鞠躬禮:商代有一種祭天儀式「鞠祭」:祭品牛、羊等不切成塊,而將整體彎捲成圓的鞠形,再擺到祭處奉祭,以此來表達祭祀者的恭敬與虔誠。這種習俗在一些地方一直傳承下來,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逐步沿用這種形式來表達自己對地位崇高者或長輩的崇敬。
適用場合:
三鞠躬:
1、行禮之前應當先脫帽,摘下圍巾,身體肅立,目視受禮者。
2、男士的雙手自然下垂,貼放於身體兩側褲線處;女士的雙手下垂搭放在腹前。
3、身體上部向前下彎約90° ,然後恢復原樣,如此三次。
深鞠躬:
其基本動作同於三鞠躬,區別就在於深鞠躬一般只要鞠躬一次即可,但要求彎腰幅度一定要達到90° 以示敬意。
社交、商務鞠躬禮:
1、行禮時,立正站好,保持身體端正;
2、面向受禮者,距離為兩三步遠;
3、以腰部為軸,整個肩部向前傾15°以上(一般是60° ,具體視行禮者對受禮者的尊敬程度而定),同時問候「您好」 、「早上好」 、「歡迎光臨」等等;
4、朋友初次見面、同志之間、賓主之間、下級對上級及晚輩對長輩等等,都可以鞠躬行禮表達對對方的尊敬。
⑺ 中國最詭異的古墓壁畫,一個拱手作揖的男人影子,究竟如何形成的
埃及金字塔是法老王的陵墓,在古埃及神話當中,法老被看作太陽神阿蒙的後裔,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利,而金字塔作為超時代的建築物也是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在古埃及有神秘的金字塔,在中國同樣“東方的金字塔”。
大致的意思就是,後世的人啊,我雖然是楚王,但我的墓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只有棺木和一把老骨頭,你們沒有必要大動干戈挖我的墓。
⑻ 古人圖片
作揖:清末人們作揖的一種姿勢,將雙手舉到額頭前面,以示對別人的尊重
⑼ 作揖正確手勢
作揖,是我國漢民族傳統的一種禮節,兩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彎,表示向人敬禮。這是古代賓主相見常用的禮節。這一傳統禮節流傳至今,尤其是過年過節人們相見時,大都以這種方式向人敬禮,互道祝賀。
標準的作揖禮是,作揖時,手掌在外,因為男左女右,所以是男人的手掌在外在左,女人的則在右。作揖時,抱拳晃動三下,類似磕三個頭。
拜年的正確動作是:兩手抱拳高抬,身體略彎,兩腳並立,以示敬意。
拜年的正確手勢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對右拳或包或蓋,這樣的作揖手勢叫做「吉拜」。這種情況常用於喜慶場合。因為右手是進攻手,要包住以示善意。傳統的拜年手勢自古男女有別,女子則相反,但女子不抱拳,只壓手。
在不同的場合,作揖的手勢不完全是一樣的,「吉拜」,用於喜慶的場合,也可以用於表尊重、見面、告別等場合。如果左手成拳,右手包或蓋住左手,則為「凶拜」,一般用於吊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