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聊齋志異中所有的俠女形象有哪些
1《小二》寫「絕慧美」的女子趙小二2《黃英》黃英蘊含菊精之意。傲霜挺立的菊花,向來是文人高潔秉性和高雅生活的象徵3顏氏女扮男裝,把封建重壓下婦女被壓制的才能充分地表現出來,有文才,可以在制藝文上超過男人4玩政敵於股掌之上的小翠。5商三官、6庚娘
⑵ 聊齋中最美的美女是誰
不太好說,應該是聶小倩,不過喜歡花姑子的人也很多。現在的人們太浮淺都是看看電視劇真正去讀聊齋原文的人少了。其實聊齋中還有很多美女,我覺得青鳳就不錯。
⑶ [聊齋志異]中有哪些女主人公她們都有什麽故事辛十四娘是
有很多主人公的,有江城,雪梅,童曉梅,庚娘,公孫九娘,素
娘,夢
凡,小倩,小謝,封三娘,魯公女,.阿寶,香玉等,他們共同詮釋了神魔2界的真愛糾葛。辛十四娘是由劉詩詩扮演的角色,白衣佳人,長得如同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雖身為狐妖,但心地善良,與狐狸父親及十八個姐妹一同寄住禪院之中,因在十九個姐妹中排行第十四,故名。不似她十八個姐妹一般自私乖戾,而著意行善積德,以助人為樂、修道成仙為志,希望追求精神層面的超脫。
⑷ 請問一下聊齋志異里三大美女是誰
個人認為
嬰寧,翩翩,小謝
⑸ 聊齋志異裡面,除了女鬼和狐仙,還有什麼漂亮的女主角啊
花妖 ,樹精,仙女,夢境,水裡的公主.幽魂.....
⑹ 聊齋志異中的女演員
《新聊齋志異》演員表 :
江華
飾 王安旭
曾黎
飾 梅三娘
潘儀君
飾 陳楚慧
岳躍利
飾 張道士
萬艷
飾 明霞公主
李飛
飾 史逸明
羅蘭
飾 安旭母
王婧孌
飾 紫嫣
郭明爾
飾 僧人
林志穎
飾 王元豐
李冰冰
飾 小翠
蔣欣
飾 畲姬
⑺ 《聊齋志異》中哪個女妖最好看
古人總覺得最好看的和最邪惡的永遠是聯系在一起的,所以聊齋志異當中最好看的女妖通常都是狐狸所變,因為狐狸本身就帶著一股子天然的媚勁,任何男人只要一看到狐狸精就會渾身酥軟,走不動步,這不僅僅是狐狸精天生散發出來的魅力,也是因為這股魅力剛好能夠戳住男性的心臟。
在這個故事當中,雖然有很多的漏洞和一些禁忌,但卻並不影響故事的完整性和敘述程度,而且我在看這篇故事的時候,各種各樣的描述性名詞鋪天蓋地,所有的名詞全都指向了兩個字,那就是漂亮,以我個人的觀點來看,嬰寧應該是聊齋志異當中最好看的女妖了。
⑻ 聊齋中的所有女子
請問是聊齋奇女子.新聊齋.還是聊齋志異? 奇女子的 話是下面這些
《連城》:
範文芳 飾 連 城
瞿 穎 飾 賓 娘
《宦娘》:
孫 莉 飾 宦 娘
《俠女》:
林家宇 飾 徐慕娥
曹曦文 飾 林月芙
《辛十四娘》:
劉詩詩 飾 辛十四娘
李 倩 飾 祿 兒
韓 曉 飾 胡 媚
如果是聊齋志異2是下面這些:
胭脂--韓雪
胭霞--李黎
賈雙雙--林靜
劉芳--鍾淑慧(港)
嬰寧--六月(台)
林卿蘭--韓雯雯
楚母--趙敏芬
粉蝶--劉品言(台)
陽十娘--劉雪華(港)
小弦--陸琳
皇後--張莛
陽母--陳鴻梅
小喬--葉旋(港)
董清荷--張倩
小蓉--張琦君
蓮香--楊雪
李紅映--楊憫娜
方琳--賈青
如果是聊齋志異的話是下面這些:
胡可飾張小曼
梅小蕙飾柯少容(朱爾旦之妻)
曾黎飾梅三娘
潘儀君飾陳楚慧
李冰冰飾小翠
揚丞林飾阿寶
鄭佩佩飾柴少安的乳娘
霍思燕飾秋容
唐寧飾小謝
楊冪飾小倩
這些希望能幫到你!
⑼ 大家說一說聊齋里三大美女是誰
我認為最漂亮的女演員是李冰冰所扮演的小翠和唐寧扮演的小謝還有小倩的扮演者楊冪.
小翠--李冰冰,她所扮演的小翠古靈精怪,另人心生憐憫之情,讓我很是喜歡,情不自禁的憐愛她,她的活潑,開朗,讓人覺得確實是很有靈氣的唯物,在加上冰冰的美艷,是喜歡她的理由,讓我不得不愛,心生這樣的感慨,果然是集天地只精華所在.
小謝--唐寧這部戲中的另一個亮點,她的清純和可愛,以及她的心地善良都很是令人喜歡,她那美麗的外表加上她的心地善良更讓人覺得她的美麗,直到現在才發覺她是那麼的美麗,會讓人感嘆上天不公.
小倩--楊冪,她在這部戲中的表演很清新自然,非常的美麗,而且很活潑,善良,讓人特別喜歡.
⑽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哪一個令你印象最深刻
《嬰寧》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中的名篇,主人公嬰寧是一個天真爛漫,非常愛笑的狐女。嬰寧身上有很多那時候女性所缺少的優秀品質,甚至與同時代的優秀男性相比也不相伯仲。本文主要研究嬰寧身上存在的優點,探究嬰寧由"笑"到"不笑"到"哭"轉變的原因,以此增加對《嬰寧》的了解,從而更好地了解蒲松齡以及他所生活的年代。
一、蒲松齡、《聊齋志異》與嬰寧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自號柳泉居士,代表作為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世稱聊齋先生。蒲松齡是底層的知識分子,為了改變這種命運,進入到上層社會,參加科舉考試成了唯一的選擇。一開始蒲松齡參加科舉考試還是很順利的,十九歲就考取了秀才,但是命運似乎喜歡捉弄人,之後的考試他卻每每落第。出於生活所迫,蒲松齡不得不去做收入甚微的教書先生,幸好還可以勉強維持生計。經過了四十多年科舉的風風雨雨,蒲松齡從一個風華正茂的青年變成一個滿頭白發的老人了。年過花甲的蒲松齡已經再也沒有精力再參加科舉了,他已經看清了官場的黑暗,怎樣也不可能競爭得過年輕人了,就算真的讓他高中狀元了,恐怕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七十二歲那年,才補了一個貢生,這似乎對蒲松齡的一生和整個科舉制度都是一個極大的諷刺。
《聊齋志異》的內容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主要記錄民間故事中的"異"事。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就說到,《聊齋志異》描寫委曲,敘次井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又或易調改弦,別敘畸人異行,出於幻域,頓入人間;偶述瑣聞,亦多簡潔,故讀者耳目,為之一新。其中,描寫花妖狐魅與人戀愛是最精彩的部分,《嬰寧》就是裡面的名篇。《聊齋志異》無情地揭露了社會的黑暗,同情底層勞苦人民,贊揚青年男"女"追求愛情,是古代文言小說的最高峰。人們一說起蒲松齡,往往第一時間會想到《聊齋志異》。可以說蒲松齡創造了《聊齋志異》,而《聊齋志異》反過來又成就了蒲松齡,令他名垂千古;在很大程度上,如果沒有了《聊齋志異》,蒲松齡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也會黯然失色。
《嬰寧》是《聊齋志異》中很特別的一篇小說,嬰寧是裡面的主人公,特別喜歡笑,無論在什麼地方,什麼場合,看見什麼人都能笑得出來。她在家裡笑,在外面笑,見到陌生的男子也笑,見到婆婆也笑,拜堂成親也笑,爬到樹上也笑——而且是"狂笑欲墮"。在文學史上,一個那麼喜歡笑的形象,的確比較少見。嬰寧形成這樣的性格也許跟她成長的環境有關吧。後來經歷了一連串的事情,嬰寧不再笑了,最後甚至哭了。嬰寧的笑與哭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似乎就是理想與現實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二、嬰寧的"美"
嬰寧所表現出來的"美",不僅僅是美學層面的美,還有道德層面的美。
名字美。嬰寧多麼好聽的一個名字,從表面上理解就是像嬰兒般寧靜的一個女子,實質上還應該包括嬰兒所具備的各種特點——天真、可愛、活潑、好動、善良、無憂無慮等等。"嬰寧"這個名字,有人認為它來源於《莊子·大宗師》:"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袁行霈先生在《中國文學史》中也採用了這種觀點,認為"攖寧"是指得失成敗都不動心的一種精神境界。如果認為"攖寧"這種精神境界在嬰寧身上有所體現,那麼"嬰寧"這個名字來源於"攖寧"也說得過去。但是筆者不贊同這種觀點,因為小說中鬼母就說到嬰寧"年已十六,獃痴裁如嬰兒",根據語境理解,嬰寧的"嬰"更符合來源於"嬰兒",更何況"攖寧"缺乏了嬰兒的語義。關於嬰寧名字的來源,大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是不管從語音還是語義方面來說,"嬰寧"這個名字都是美的。
外貌美。蒲松齡沒有從正面描寫嬰寧的外貌,只寫了"拈梅花一枝,容華絕代,笑容可掬"。美麗的梅花把人襯托得更美,花與人交相輝映,相得益彰。而正是這樣的一個女子,讓王子服深深地迷戀上了她。王子服目不轉睛地看著嬰寧,一點顧忌也沒有,完全不像一個飽讀詩書的讀書人。一向注重禮節的讀書人竟然犯了這樣的錯誤,可見嬰寧是多麼漂亮,多麼有魅力。後來王子服因為太過想念嬰寧而大病不起,更加從側面反映出她"容華絕代"的美。嬰寧的美是自然的美,是清水出芙蓉的美,畢竟她還沒有被社會的黑暗所侵蝕。正是因為是自然的美,所以也是一種脆弱的美,一旦經歷風吹雨打便會有所破壞。等到嬰寧越來越深入社會,她的自然美會進一步被破壞。
心靈美。嬰寧在她家屋後小園子與王子服的對話更是讓人哭笑不得,王子服一味地向嬰寧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而嬰寧就像小孩一樣始終不能理解。嬰兒是善良的、沒有煩惱的人,可以整天玩耍,嘻嘻哈哈地過好每一天,根本不受封建思想的束縛。人之初,性本善。嬰寧從小生活在遠離人群的山野之中,接觸到的人少之又少,偶爾才會外出遊玩,才能真正接觸到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所以她可以毫無顧忌地大聲歡笑,而又不必在乎世俗的眼光。喜歡笑,喜歡種花,喜歡爬樹,而且無論別人對她怎樣都能一笑置之。她心地善良,婢女都願意親近她,就算婢女們犯了錯,嬰寧也會幫她們求情,以致她們不會受到責罰。與那些動不動就拿下人出氣的少奶奶相比,嬰寧把下人當人來看待,是與人為善的做法。這些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能表現出她的心靈美。
心靈美有時候也可能會引發誤會,嬰寧見人就笑使她的鄰居產生了非分之想,以致鄰居半夜來到牆角下行不軌之事,卻不幸被蠍子蟄到,最後不治身亡。因笑聲而失去一條人命,這使得嬰寧開始感受到了封建禮教的強大壓力,此後她再也沒有笑過了。說到底,鄰居的死亡不能責怪嬰寧,因為嬰寧所受的教育與鄰居所代表的世俗的人的教育是有著天壤之別的。天然的美麗與世俗的黑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鄰居的死就只能怪"色字頭上一把刀"了。
嬰寧的身世是悲慘的,自幼父親病亡,而且自己的生母是一隻狐狸,她是人和妖所生的,並且是鬼母把她撫養成人的。所有這些最基本的條件都表明嬰寧不會是一個有著愉快童年的人,但是結果卻截然相反。知道一切真相的她依然開開心心地度過了童年、少年,絲毫看不出有任何煩惱。嬰寧是一個樂觀向上的人,她沒有埋怨任何人;即使是棄她而去的狐狸生母,嬰寧也沒有對她有任何怨言。雖然生母拋棄了她,但她畢竟是為了女兒能夠過上真正的人類生活才這樣做的。如果長期脫離人類社會跟著狐狸母親生活,嬰寧也許永遠也融入不了人類社會。撫養她的鬼母和陪伴她成長婢女狐女小榮也不可能永遠在她身邊,只有回歸到人類的社會才是嬰寧的最明智的選擇。
嬰寧的孝。古代的男尊女卑思想非常嚴重,女子常常處於被支配地位,根本沒有任何的人身自由可言。因為女兒遲早都是要嫁人的,只要嫁出去了就不是自己家族裡的人。人們觀念中都是"養兒防老",卻從來沒有聽過"養女防老"的。贍養父母成了兒子與生俱來的責任,似乎與女兒毫無關系。而嬰寧卻從小與鬼母相依為命,時時刻刻都想著怎樣才能孝順鬼母。嬰寧雖然能力不是很大,但是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當嬰寧嫁給王子服後過上了體面的生活後,她沒有忘記養育過她的鬼母,跟王子服商量把鬼母和她的父親合葬,了卻鬼母最後的心願。嬰寧用實際的行動證明"嫁出去的女兒是潑出去的水"是不正確的。她是一個知恩圖報,孝順母親的人,也不枉鬼母多年來對她的悉心教誨。在當時的世俗社會中,女性沒有必要處處護著娘家,更何況嬰寧是庶出的,而且是被拋棄的,更加沒有責任這樣做。嬰寧的做法是對傳統男權社會發出強而有力的怒吼,是女權的一種體現,反映出渴求男女平等的思想,是對男尊女卑的反抗。她的"孝"是道德層面上的美,也是一種傳統的美德。現代的社會到底還是男權社會,雖然比以往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實際上出於文化和生理上的原因,男女不平等的現象還是隨處可見的。如果子女都能孝順父母,贍養父母,使他們老有所依,那麼社會上很多重男輕女的人也會改變看法的,男女比例會更加均衡,社會就會良性發展了。
嬰寧的笑。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笑是一種由於外界現象滿足了人的心理需求而引起的情緒、情感上的愉悅反應,笑是又外界刺激引起的快樂心境的外化。嬰寧就像一個小孩子,小孩的世界是充滿歡笑的。游戲是嬰寧歡笑的來源,游戲是自由的,只有自由才會進行游戲,嬰寧在自由的游戲中獲得了快樂。她是一個少女,准確來說是一個像小孩一樣的少女,游戲占據了生活的很大一部分,再加上鬼母由著她的性子來,所以嬰寧的笑是無目的而又合乎目的的。嬰寧很少與人接觸,看到有趣的事情自然會心情愉悅,她來到人類的社會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新鮮的,都能夠引起自己的興趣,進而就像嬰兒般的痴笑。嬰寧第一次看到王子服"目灼灼似賊"地看著自己的時候就笑了,第二次看到他的時候還是笑了。嬰寧之所以對王子服笑,估計是他的動作、神態、語言等跟嬰寧的所見所聞有所不同吧。嬰寧時時刻刻都在笑,笑的是整個世俗的社會,笑的是那些束縛人性的封建倫理綱常。蒲松齡塑造了一個如此愛笑的嬰寧,一方面是嬰寧本身與生俱來的天性,另一方面是蒲松齡要借嬰寧的笑來諷刺社會的黑暗。
三、嬰寧"美"的原因
古有孟母三遷,說明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同樣,嬰寧的成長自然環境對她性格的形成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嬰寧住在幾乎沒有人煙的山谷之中,可以說是與世隔絕。群山環繞,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居住的地方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如此一來,嬰寧就像大自然的精靈一樣,無處不散發出人世間少見的優美感。這些優美感是整齊的、和諧的、適合人的感性尺度的。嬰寧的笑聲本來就和小鳥的叫聲一樣是和諧的聲音,但是她到了世俗的社會,她的笑聲卻無法改變這個黑暗的社會。嬰寧與眾不同的笑,正是社會上的一股清流,但力量太小,始終沖不掉社會上大量存在的污垢。
除了自然環境的影響,還有社會環境的影響。陪伴嬰寧成長的是鬼母和婢女狐女小榮。鬼母教育嬰寧並沒有把人類社會的對女子嚴格要求的"三從四德"強加在她的身上,沒有把她困於閨房之中,而是由著她率性成長。盡管嬰寧在客人面前也嘻嘻哈哈笑個不停,鬼母只是在口上說幾句,完全沒有責罰她的意思。鬼母曾經也是人,也經歷過倫理綱常束縛,她不想女兒重蹈覆轍,要盡可能多地給她自由,讓她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小榮盡管也是狐狸,但她對嬰寧的影響也不能忽視。蒲松齡對小榮的描寫並不多,她的一句"目灼灼,賊腔未改",可以看出她是一個率真、直接的姑娘。她與嬰寧從小一起玩到大,或多或少是性相近,她們之間不像是主僕關系,更多的像是姐妹。嬰寧成長的社會環境中就只有鬼母和僕人,沒有多餘的雜質參和其中,這樣使得她的性格更加趨向於動物性,更加接近自然,因而她是更美的。
四、嬰寧由"笑"到"不笑"再到"哭"
嬰寧由"笑"到"不笑"再到"哭",這本身就是一個悲劇,而悲劇是屬於美學范疇的。悲劇的本質是,通過不幸、毀滅甚至是死亡,把人從有限的、片面的存在導向超越性層面,並使人擺脫現實的沉淪而超越到本真存在時獲得的升華感和對生命真諦的體驗。
經常笑對身心健康是有好處的,但是曾經天真活潑又愛笑的嬰寧經歷了一系列的事情之後,竟然"矢不復笑"了,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嬰寧各個方面都太完美了,顯得與世俗社會格格不入,這也許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吧。嬰寧剛來到世俗的社會時對周圍的一切都感興趣,別人的循規蹈矩在她的眼中就是一個個笑話。久而久之,她的笑被貼上了沒有教養的標簽,她受到的指責也越來越多。一個人整天開開心心的並沒有錯,活著最重要的就是開心。但是嬰寧不知道什麼時候應該笑,什麼時候不應該笑,以致遭到別人的誤會,從而產生了不必要的麻煩。"矢不復笑"的重要原因是封建禮教的力量太過強大了,如果嬰寧繼續保持著嬰兒般的笑聲,恐怕遲早會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所以她選擇對現實的屈服,進而獲得更好的生存權利。嬰寧的沉默正是對整個黑暗社會的無聲抗議,應該是無聲勝有聲吧。
小說的最後,嬰寧居然像普通的女子一樣哭了,這表明嬰寧已經徹底地向世俗社會屈服了,理想始終敗給了現實。古代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而且力量強大,少數人的反抗根本是蜉蝣撼樹,談何容易啊!但是,難能可貴的是有人站出來了,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社會的一大步。蒲松齡把一生中的大好年華都花費在科舉考試之中,卻始終不得志,他塑造嬰寧這個人物是為了控訴黑暗的社會,但最終還是不能力挽狂瀾。因為蒲松齡也是熱衷於科舉的,只不過他敗給了歲月,所以他筆下的嬰寧也無法跳出黑暗的世俗社會這個怪圈。而嬰寧生下的兒子居然也像以前的嬰寧一樣不害怕陌生人,見人就笑,這個伏筆反映出蒲松齡嚮往一個沒有約束、自由自在的社會。
五、結論
通過《嬰寧》,我們可以看出嬰寧是世俗社會里理想型女子的代表,她身上表現出當時社會中女性普遍缺少的美,她的美正好反襯出社會中無處不在的丑。但在強大的封建禮教面前,嬰寧只能選擇對現實屈服,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明哲保身。嬰寧的屈服恰恰是對無情的社會發出強烈的批判。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社會性就決定了必須有規矩,否則人和其它動物就沒有什麼區別了。社會中的道德、法律不是要一味地扼殺人性,製造各種各樣的悲劇,而是要符合人性,確保人和社會能夠健康地發展。蒲松齡在那個年代,已經看清楚社會的黑暗了,需要對社會進行諷刺和批判,但是由於時代的局限性,沒有上升到社會制度的層面,所以只能塑造出一個"美"的嬰寧,以此來表達自己對理想社會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