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美女動漫 > 古代美女頭飾有哪些

古代美女頭飾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3-07 07:23:29

A. 古代美女的頭飾(描寫)

「蓬鬢荊釵世所稀,布裙猶是嫁時衣」。我國古代的女子,即使再窮再貧寒,哪怕是陶瓷竹木做的荊釵陶簪,也得買上幾支,清晨起來,綰起頭發,對著朦朧不清的銅鏡,靈巧地插上,算是一天伊始所做的第一件事情。

我國古代女子,很會裝扮自己,僅就頭飾一項,精巧、華美、漂亮的飾品就數不勝數。展開2005年9月發行的《洛神賦圖》郵票細細欣賞,就可以看到,畫面上的洛神和路間的女子們,都是「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琅干」,綽約漂亮,風采迷人。不說別的,僅就古代女子那一頭閃著金光、搖晃珠色的釵簪步搖,就夠讓現代的人們好好看看的。

古代女子將頭發綰成髻鬃,就要用簪釵固定,以免髻鬃鬆散墜落。這種辦法既實用,也美觀,久而久之,這些用來固定頭發的東西,就漸漸演化成一種飾品,美化著古代女子。在表現我國古代繪畫、文學、民間傳說、戲劇等題材的郵票上,這些形式繁多的頭飾,盡管不可能一一細分出來,形成清晰的感性認識,但都可以窺斑見豹,有所認知和了解,如T69《紅樓夢——金陵十二釵》、T82《西廂記》、T87《京劇旦角》、T89《簪花仕女圖》、1995-8《虢國夫人游春圖》等等。

古代女子最常用的頭飾就是簪和釵。簪是由笄發展而來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用石、竹、玉、骨、金、銀等多種材料製成。1984年發行的T89《簪花仕女圖》郵票上,那些雍容華貴的古代女子頭上的花飾,就是用這種簪固定的。

釵是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的,其形制在T82《西廂記》小型張的邊飾上可以較清晰地看到。此外,其它一些有古代女子出現的郵票畫面上,如T82《西廂記》、T99《牡丹亭》以及《聊齋志異》等郵票上,釵也常常隱約可見。五代五鎬《中華古今注·釵子》記載:「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步搖是一種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題……」T82《西廂記》小型張的邊飾上,墜於釵上之物,即為步搖。「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彩玉,以垂下,行則動搖。」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曾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給人以無限遐想和神思。

古代的簪、釵形式繁多,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簪釵也有變化,從歷代遺留下的款式多樣的簪釵中可以看出,其變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見的有:1.圓頂形,簪身為圓柱體,頂端作球體或半球體,少數刻有旋紋;2.花頂形,簪身與上相同,惟於頂端鏤鑿梅,蓮,菊,桃等花紋;3.耳挖形,以金屬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寬闊,至頸部明顯收束,並朝正面彎轉,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兩種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圓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彎轉,呈如意頭狀;5.動物形,簪首飾以飛禽走獸,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

除簪和釵之外,梳頭用的梳和蓖也是古代女子常用的頭上的飾品。梳、蓖是用竹木、玉石、象牙、金銀等材料製成的梳頭工具。從目前掌握的資料看,早在四干年前,我們的祖先便有了插梳的習慣。當時,雖不完全是為了裝飾(有的和宗教,葬俗有關),但卻是後世插梳習俗的源流。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非常重視,梳蓖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蓖不離裹,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插蓖的風氣,自魏晉至唐代尤盛。對此,元稹《恨妝成》中的「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王建《宮詞》中的「歸來別施一頭梳」,唐代詩人李賀《秦宮》中的「鸞蓖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等名句,均可謂最有力的佐證。

古代女子十分講究美容,鈿花便是她們美化頭部的時髦飾品。「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鈿通常用金、銀、玉、貝等做成花朵開狀,用時直接插入綰好的發髻就能起很好的美化裝飾作用。

鳳冠是最為華貴精美的古代女子頭飾,以龍鳳為主,龍用金絲堆累工藝焊接,呈鏤空狀,富有立體感。鳳用翠鳥毛粘貼,色彩經久艷麗,其上一般都鑲滿珠寶、鑽石,價值連城,非一般人家的女子所能用,大多為皇宮貴族的後、妃們佩戴。鳳冠的形制,我們可以從紀94《梅蘭芳舞台藝術》郵票及小型張、T87《京劇旦角》等郵票有所了解。

總之,古代女子頭飾是我國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現在,崇尚簡潔的女子們雖然早已不再佩戴像古代那樣華麗且形式復雜多樣的頭飾,但是簪、釵等頭飾並沒有消失,而是在文明傳承過程中,揚棄地發展成現代簡單、樸素、大方的「簪釵」發夾了。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女子頭飾也將會不斷發生新變化,將頭飾文化繼續繁榮發展與傳承下去。

古代頭飾精巧華美,本文簡單的介紹了古代婦女頭飾的種類,頭飾的發展演變,以及古代婦女根據身份,出席的場合來佩戴不同的頭飾。

關鍵詞:笄,簪,釵,華勝,擿,花鈿,步搖,梳篦

經常可以看到電視劇中古代女子穿著雍容華麗的服裝,戴著製作精美的頭飾,這亮麗的一幕使我們不禁感慨古代手工技術的發達。但是細細想來,電視劇中呈現出來的只是崇尚簡潔的現代人參考史料對古代頭飾的仿照品。這就不難想像真正的古代頭飾有多麼的巧奪天工。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古代婦女所佩戴的頭飾。

1. 1. 笄,簪,釵,擿,華勝

笄是古時用以貫發或者固定弁,冕的。在《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鄭玄註:「笄,今之簪。」古代婦女經常使用笄來固定發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發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鄭玄註:「笄,女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鄭玄註:「謂應年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簪是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後漢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

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華勝,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2. 步搖

步搖,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題……」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

古代婦女將頭發綰成髻鬟,用簪釵固定,以免髻鬟鬆散墜落。古代的簪釵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銀等多種材料製成,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簪釵也有變化,從歷代遺留下的款式多樣的簪釵中可以看出其變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見的有:(1)圓頂形,簪身為圓柱體,頂端作球體或半球體,少數刻有旋紋;(2)花頂形,簪身與上相同,惟於頂端鏤鑿梅,蓮,菊,桃等花紋;(3)耳挖形以金屬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寬闊,至頸部明顯收束,並朝正面彎轉,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兩種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圓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彎轉,呈如意頭狀;(5)動物形,簪首飾以飛禽走獸,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

這些形狀的發簪,發釵在各地的古墓中時有發現,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雙鳳紋鎏金銀釵,另有鏤空穿枝菊花紋釵,形象豐美。廣州皇帝崗唐代木槨墓出土金銀首飾中有花鳥釵,花穗釵,纏枝釵,圓錐釵等,用模壓,雕刻,剪鑿等工藝做成,每式釵朵都是一式兩件,花紋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圖1)

唐代花釵:(1)斯德哥爾摩kempe氏藏(2)廣州皇帝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紋釵(西安出土)(4)唐代雙鳳紋釵(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間墓出土一件金鑲玉長28厘米的步搖,上端像雙翅展開,鑲著精琢玉片花飾,其下分垂珠玉串飾。另一件長18厘米,頂端有四蝶紛飛,下垂珠玉串飾的銀步搖,製作都極精緻(圖2)

圖2—1安徽合肥出土的南唐金鑲玉步搖(右下為步搖上所鑲玉片紋飾)

圖2—2安徽合肥出土南唐四蝶銀步搖

2. 3. 梳篦,鈿花

篦,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垢。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王琦匯解:「篦,所以去發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

鈿花,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鍾廣言註:「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十分重視,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湖北江陵出土幾件秦木質彩繪角抵圖木篦,馬蹄形,上繪三人作角抵戲。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製成的,均作馬蹄形,長均8.8厘米,寬均5.9厘米,梳20齒,篦47齒,細密均勻。在山東臨沂銀雀山和湖北江陵紀南城出土的西漢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個裝飾紐。湖南長沙南門紙圓沖唐墓出土銅梳已殘,背上有清晰的紋飾,作雙鳥徘徊旋飛。河南陝縣廟底溝出土了精美的骨梳(圖3)

圖3—1唐代銅梳(湖南長沙紙圓沖出土,根據殘物復原)

圖3—2河南陝縣廟底溝出土的骨梳

簪釵是用來綰住頭發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發髻起裝飾的作用。(圖4)

圖4—1琉璃制寶鈿(江蘇新海連市海州東門外五代墓出土實物拓片)

圖4—2團花金鈿(傳世實物,現藏日本大和文華館)

圖4—3折枝花形金鈿(廣東廣州皇帝崗唐墓出土)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早在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便有插梳的習慣。當時,雖不完全是為了裝飾(有的和宗教,葬俗有關),但卻是後世插梳習俗的源流。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論形制多麼復雜,裝飾多麼考究,它們的外形特徵基本一致,都是直豎形,梳把較高,橫面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從戰國到魏晉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為主,尤以木料最常見。梳篦的造型多上圓下方形似馬蹄。

自魏晉在婦女頭上流行插梳之風,至唐更盛,這種梳篦常用金,銀,玉,犀等高貴材料製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繪畫如張萱的《搗練圖》,周肪《紈扇仕女圖》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養人壁畫中均能看到。元稹在《恨妝成》中描寫:「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王建的《宮詞》中也有「歸來別施一頭梳」的描寫,這些正說明這種插梳的風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4.結語

從古代婦女的頭飾中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發展的經濟狀況,經濟越發達,婦女們所佩戴的頭飾越多,製作的也越為精巧,復雜。婦女們佩戴頭飾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講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場合所佩戴的頭飾不一。這點從《後漢書·輿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後,皇太後入廟時所佩戴的首飾:「簪以瑇瑁為擿,長一尺,端為華勝,上為鳳皇爵,以翡翠為毛羽,下有白珠,垂黃金鑷。左右一橫簪之,以安蔮結。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級焉。」

「皇後謁廟服假結,步搖,簪珥。步搖以黃金為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等,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詩所謂『副笄六珈』者。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雲。」「公,卿,列侯,中兩千石,二千石夫人,紺繒蔮,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舊唐書·輿服志》中也有記載:「武德令,皇後服有緯衣,鞠衣,鈿釵禮衣三等。緯衣,首

飾花十二樹,並兩博鬢……鈿釵禮衣,十二鈿……;皇太子妃服,首飾花九樹,……細釵禮衣,九鈿……;內外命婦服花釵,翟衣青質,第一品花鈿九樹,翟九等。第二品花鈿八樹,翟八等。第三品花鈿七樹,翟七等。第四品花鈿六樹,翟六等。第五品花鈿五樹,翟五等。鈿釵禮衣,……第一品九鈿,第二品八鈿,第三品七鈿,第四品六鈿,第五品五鈿……。」

古代婦女的頭飾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傳承過程中我們汲取了很多,也舍棄了很多,在有著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崇尚簡潔的人們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樣華麗且形式復雜多樣的頭飾,但是簪,釵等頭飾並沒有消失,它們被簡化了。在日常生活中還是經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簡單,大方的簪釵來綰頭發。希望簪釵作為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繼續發展與傳承下去,中華文明這個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這樣一顆閃耀的珍珠.

B. 古代女子的頭飾、發簪的名稱都有哪些

《戰國策》里雲「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兩千年過去仍是如此。古代女子除相貌外,最注重頭發的修飾。傳說漢武帝第一次見到衛子夫,就是被她的秀發吸引住了,「上見其美發,悅之,遂納於宮中。」陳後主的寵妃張麗華也是以美發出名的。漢明帝的馬皇後初入宮時,以一頭絕好的秀發使後宮粉黛一一失色。 秀發亦需頭飾點綴,發飾也是美發的重要部分,梳好的發髻要用花和寶鈿花釵來裝飾。這寶鈿花釵里包括了發簪、華盛、步搖、發釵、發鈿。皇宮貴胄的女子可以用珍奇的材料做發飾,而一般小戶人家只能戴荊釵,「拙荊」便是古代男子對外人稱自己的妻子的謙詞。
但凡女子都是愛美的,古今相同,女子心愛的發飾既可以是南齊潘妃價值連城的寶釵,也可以是喜兒妹妹的二尺紅頭繩。

1、發簪輕搖
古代婦女將頭發挽成髻鬟,還要以簪釵貫連固定,以免髻鬟鬆散墜落。簪的本名叫「笄」。「簪」是秦漢以後的叫法,在秦、漢以前稱之為「笄」(ji1),實際上是同一樣東西的兩個名稱。歷代遺留下來的發簪樣式十分豐富,其變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見的有:(1)圓頂形:簪身為圓柱體,頂端作球體或半球體,少數刻有旋紋;(2)花頂形:簪身與上相類,惟於頂端鏤鑿梅、蓮、菊、桃等花紋;(3)耳挖形:以金屬或玉製成,簪身略扁,上端寬闊,至頸部明顯收束,並朝正面彎轉,形成耳挖,使一物具兩種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圓形或扁形,簪首朝前彎轉,呈如意頭狀;(5)動物形:簪首飾以飛禽走獸,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
金鳳簪
2、發釵顧盼
發釵和作用與發簪一樣,都用來插發,但發簪作成一股,發釵則作成雙股。另外在用途上也有一些區別。發釵除了在質料及長短上有所區別外,更主要的特點還在於釵首上的不同裝飾。如在釵首雕鑿蟠龍之形,即為「蟠龍釵」。在釵首裝飾鸞鳥,也為歷代婦女所崇尚。尤其在結婚首飾中,更為常見,因為鸞鳥在民間一直被視為吉祥之禽。飾有鸞鳥的發釵,被稱為「鸞釵。發釵的安插也有多種方法,有的橫插,有的豎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數量也不盡一致,既可安插兩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數支,視發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兩鬢各插六支,合為十二支。
金釵
3、花鈿添彩
對花鈿的解釋有兩種情況,其一:「用金翠珠寶製成花朵形的首飾」;其二:「一種額飾 ,用膠貼在額頭上的小飾物 」,第二種說法較為常見。花鈿有許多復雜多變的圖案,如牛角形、扇面狀、桃子樣等,而更多的是描繪成各類抽象圖案,疏密相間,勻稱得當。這種花鈿貼在額上,宛如一朵朵絢麗鮮艷的奇葩,把女子妝扮得雍容華麗。

4、步搖生姿
步搖是古代女子的重要首飾之一,是在笄(簪)上加以飾物而來。其製法是先以金銀絲編成枝,再往上綴滿珠寶花飾,並有五彩珠玉垂下,使用時插於發際。因為行走時隨著腳步的移動,那些垂掛著的珠玉便會不停的搖動,固而稱為「步搖」。
四蝶銀步搖
5、鳳冠威儀
在婦女的冠飾中,最貴重者當推鳳冠。所謂鳳冠,就是在冠上綴以鳳凰。以鳳凰飾首的風氣,早在漢代已經形成,漢以後沿襲不衰。正式將鳳冠確定為禮冠,並將其收入冠服制度的,是宋以後的事情。

銀鎏金點翠鳳冠
6、發梳綽態
櫛(4):櫛下面有齒、上面有背,齒有疏密,疏者稱梳,用以梳理頭發,密者稱篦,用以篦除發垢。櫛也可以直接戴在頭上作為裝飾。隋唐五代的梳篦,多做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一般多做成半月形。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宋代 銀櫛

C. 誰有古代女子頭式或頭飾圖,越多越好

古代女子發飾多種多樣,有笄、簪、釵、環、步搖、鳳冠、華盛、發鈿、扁方、梳蓖等。

一、笄固定發髻的用具

「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的長針。古代女子15歲前,發式通常是將頭發集束在頭部的雙側,梳成樹丫或獸角狀,之所以稱女孩為「丫頭」,其名稱就來源於此。從周代起,滿15歲,古代女子就被看作成人,如果已經許嫁,便可梳成人的發髻了,這時就需要使用發笄。古時稱女子成年為「及笄(jíjī)」,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沒有許嫁,到二十歲時也要舉行笄禮,由一個婦人給及齡女子梳一個發髻,插上一支笄,禮後再取下。

由於古時男女皆蓄發,所以笄並非女子專用,男子年二十行「冠禮」也會用笄。「冠禮」即男子的成年儀式,在頭頂盤結、戴冠,冠的左右兩側預留兩個小孔,用笄橫穿發髻,加以固定,以免滑墜。男子經「冠禮」,女子經「笄禮」,方可論婚嫁,開始人生的重要轉折。

固定冠帽的笄稱為「衡笄」,周代設「追師」的官來進行管理。用來固定發髻的笄叫「鬠笄」。

六、華勝

華勝,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D. 古代美女的頭飾

簪 釵 鈿 絨花 ……還有很多 給你個網址 希望對你有用

E. 古代女子的發飾名稱

1、首飾類:

金絲香木嵌蟬玉珠 、一色宮妝千葉攢金牡丹首飾 、玲瓏點翠草頭蟲鑲珠銀簪、 累絲珠釵 、寶藍點翠珠釵 、碧玉滕花玉佩、 雲腳珍珠卷須簪 、燒藍鑲金花細 、紅翡翠滴珠耳環 、赤金嵌翡翠滴珠護甲、 赤金鳳尾瑪瑙流蘇 、赤金寶釵花細、 景泰藍紅珊瑚耳環 、溜銀喜鵲珠花 、金累絲托鑲茄形墜角兒 、鏤金菱花嵌翡翠粒護甲、 銀鳳鏤花長簪 、白銀纏絲雙扣鐲 和金累絲嵌紅寶石雙鸞點翠步搖。

2、服飾類

金羅蹙鸞華服 、緋羅蹙金刺五鳳吉服、 玫瑰紅蹙金雙層廣綾長尾鸞袍、 木蘭青雙綉緞裳、 桂子綠齊胸瑞錦襦裙 翠藍馬面裙 、粉霞錦綬藕絲羅裳 、累珠疊紗粉霞茜裙 、青緞掐花對襟外裳、 五色錦盤金彩綉綾裙 、玫瑰紫牡丹花紋錦長衣、 曳地飛鳥描花長裙、 藤青曳羅靡子長裙 、鐵銹紅撒亮金刻絲蟹爪菊花宮裝和 煙霞銀羅花綃紗長衣 。

(5)古代美女頭飾有哪些擴展閱讀:

材質

1、銅飾

銅反應之後會讓皮膚呈現綠色。我們佩戴的首飾或許不是純銅,但是其中的銅含量也足以和皮膚發生反應。特別是當有些人體能化學(body chemistry)較強的時候,就更容易產生斑點。

2、純銀首飾

純銀里含有7.5%的銅,但是大部分純銀首飾造成的斑點是黑色的,而且都是發生在金屬和空氣發生反應變黑之後。一些純銀首飾上會覆有塗層避免空氣氧化,但是塗層會隨著長時間的佩戴逐漸脫落。

3、黃金首飾

金自身幾乎不會給你的皮膚留下任何污點,但是混合在金里的其它金屬會。銅,鎳和銀和金混合來改變金的色調,而且使其更堅硬,降低其成本。但因為k金摻雜其他金屬物質,有些人可能對這些金屬物質過敏,如果對於k金過敏,建議購買24k純金。

4、含鎳首飾

如果你對鎳過敏,那它留給你的就不只是污點這么簡單了,佩戴含鎳的首飾會讓你的皮膚瘙癢,紅腫,甚至有黃水流出。

參考資料:首飾_網路

F. 古代女子頭飾有哪幾種

代女子發飾多種多樣, 有笄、簪、釵、環、步搖、鳳冠、華盛、發鈿、扁方、梳篦等。
【笄】:是古人用來簪發和連冠的飾物,是簪、釵的鼻祖。

古代男女均留長發,笄為古代男女用來插定綰起的頭發或弁冕的。「弁」為古代冠名。「冕」即皇冠。固定冠帽的笄稱為「衡笄」,周代設「追師」的官來進行管理。用來固定發髻的笄叫「鬠笄」。 從周代起,女子年滿十五歲便算成人,可以許嫁,謂之及笄。如果沒有許嫁,到二十歲時也要舉行笄禮,由一個婦人給及齡女子梳一個發髻,插上一支笄,禮後再取下。

【簪】:是笄的發展,同樣起固定發髻之用。在前端加以紋飾,雕刻成植物(花草)、動物(鳳凰孔雀)、吉祥器物(如意)等形,並可用金、玉、象牙、玳瑁等貴重材料製作,工藝也愈發豐富,有鏨花、鏤花及盤花等。

【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釵與簪主要區別在於簪是作成一股,釵則作成雙股。釵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
發釵的安插有多種方法,有的橫插,有的豎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數量也不盡一致,既可安插兩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數支,視發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兩鬢各插六支,合為十二支。
【步搖】:是在頂部掛珠玉垂飾的簪或釵,是古代婦女插於鬢發之側以作裝飾之物,同時也有固定發髻的作用。一般形式為鳳凰、蝴蝶、帶有翅膀類的,或垂有旒蘇或墜子,走路的時候,金飾會隨走路的擺動而動,栩栩如生。取其行步則動搖,故名。
【華盛】:製成花草之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的發飾。
【鈿】: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簪釵是用來綰住頭發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發髻起裝飾的作用。
【扁方】:滿族婦女梳旗頭時所插飾的特殊大簪,形制與作用與漢人婦女髻上的扁簪類似。清代貴族婦女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都使用扁方,起到連接真、假發髻之中「梁」的作用。裝飾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控制發髻使其不散落下來。滿族婦女梳「兩把頭」,最初是把真頭發分成兩把,依靠扁方來固定。到了晚清「兩把頭」改成青緞製作,安在頭頂上,這時與「兩把頭」與真頭發連接梳成頭座的工具也是扁方。

在清代的北方民間,扁方也有很小的。如遇喪事,妻子為丈夫戴孝,放下兩把頭,將頭發集攏於頭頂束起,分兩把編成兩個辮子,辮梢不系頭繩,任頭發松亂一頭頂上插一個三寸或四寸長的白骨小扁方。如果兒媳為公婆戴孝,則要橫插一個白銀或白銅的小扁方。扁方一般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蒙裹而成,俗稱「鈿子」,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之上便可,上面還常綉有各種花紋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

【梳篦】:古代簡稱「櫛」,與簪、髻、釵、步搖等並稱為中國古代八大發飾之一,昔為宮廷御用珍品 , 故有「宮梳名篦」之譽。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的發飾,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梳篦兩者的主要區別在齒部,梳子的齒粗而稀,篦子的齒細且密。梳篦多為木製或竹製以及名貴物料製作,如金、銀、象牙、犀角、水晶、玳瑁、錫、嵌玉鑲珠等材質。
【鳳冠】:古代皇帝後妃的冠飾,其上飾有鳳凰樣珠寶。明朝婦女出嫁時也可佩戴。

明朝鳳冠是皇後受冊、謁廟、朝會時戴用的禮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發展和完善,因之更顯雍容華貴之美。

G. 古代女子的首飾有哪些

頭飾
金絲香木嵌蟬玉珠

一色宮妝千葉攢金牡丹首飾

玲瓏點翠草頭蟲鑲珠銀簪

累絲珠釵

寶藍點翠珠釵

碧玉滕花玉佩

玲瓏點翠草頭蟲鑲珠銀簪

紫玉鏤金簪

累絲金鳳簪

累絲銀鳳簪

累珠銀鳳簪

珊瑚珠排串步搖

銀質鎏金點翠梅花簪

九鳳繞珠赤金纏絲珍珠釵

碧玉金步搖

玫瑰晶並蒂蓮海棠的修翅玉鸞步搖簪

累絲嵌寶石金鳳簪

西池獻壽簪

萬年嵩祝簪,

天保磬宜簪

卿雲擁福簪

綠雪含芳簪

翡翠盤腸簪

珊瑚蝙蝠簪

喜鵲登梅簪

五蝠捧壽簪

檀木箜篌簪,

事事如意簪

梅英采勝簪

景福長綿簪

日永琴書簪

仁風普扇簪

萬年吉慶簪

吉祥如意簪

累絲雙鸞銜壽果步搖金簪

鑲寶石蝶戲雙花鎏金銀簪

雲腳珍珠卷須簪

燒藍鑲金花細

紅翡翠滴珠耳環

赤金嵌翡翠滴珠護甲

赤金鳳尾瑪瑙流蘇

赤金寶釵花細

景泰藍紅珊瑚耳環

溜銀喜鵲珠花

金累絲托鑲茄形墜角兒

鏤金菱花嵌翡翠粒護甲

銀鳳鏤花長簪

白銀纏絲雙扣鐲

金累絲嵌紅寶石雙鸞點翠步搖

H. 古代女子頭飾

古代頭飾精巧華美,本文簡單的介紹了古代婦女頭飾的種類,頭飾的發展演變,以及古代婦女根據身份,出席的場合來佩戴不同的頭飾。

關鍵詞:笄,簪,釵,華勝,擿,花鈿,步搖,梳篦

經常可以看到電視劇中古代女子穿著雍容華麗的服裝,戴著製作精美的頭飾,這亮麗的一幕使我們不禁感慨古代手工技術的發達。但是細細想來,電視劇中呈現出來的只是崇尚簡潔的現代人參考史料對古代頭飾的仿照品。這就不難想像真正的古代頭飾有多麼的巧奪天工。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古代婦女所佩戴的頭飾。

1. 1. 笄,簪,釵,擿,華勝

笄是古時用以貫發或者固定弁,冕的。在《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鄭玄註:「笄,今之簪。」古代婦女經常使用笄來固定發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發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鄭玄註:「笄,女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鄭玄註:「謂應年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簪是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後漢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

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華勝,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2. 步搖

步搖,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題……」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

古代婦女將頭發綰成髻鬟,用簪釵固定,以免髻鬟鬆散墜落。古代的簪釵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銀等多種材料製成,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簪釵也有變化,從歷代遺留下的款式多樣的簪釵中可以看出其變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見的有:(1)圓頂形,簪身為圓柱體,頂端作球體或半球體,少數刻有旋紋;(2)花頂形,簪身與上相同,惟於頂端鏤鑿梅,蓮,菊,桃等花紋;(3)耳挖形以金屬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寬闊,至頸部明顯收束,並朝正面彎轉,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兩種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圓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彎轉,呈如意頭狀;(5)動物形,簪首飾以飛禽走獸,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

這些形狀的發簪,發釵在各地的古墓中時有發現,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雙鳳紋鎏金銀釵,另有鏤空穿枝菊花紋釵,形象豐美。廣州皇帝崗唐代木槨墓出土金銀首飾中有花鳥釵,花穗釵,纏枝釵,圓錐釵等,用模壓,雕刻,剪鑿等工藝做成,每式釵朵都是一式兩件,花紋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圖1)

唐代花釵:(1)斯德哥爾摩kempe氏藏(2)廣州皇帝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紋釵(西安出土)(4)唐代雙鳳紋釵(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間墓出土一件金鑲玉長28厘米的步搖,上端像雙翅展開,鑲著精琢玉片花飾,其下分垂珠玉串飾。另一件長18厘米,頂端有四蝶紛飛,下垂珠玉串飾的銀步搖,製作都極精緻(圖2)

圖2—1安徽合肥出土的南唐金鑲玉步搖(右下為步搖上所鑲玉片紋飾)

圖2—2安徽合肥出土南唐四蝶銀步搖

2. 3. 梳篦,鈿花

篦,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垢。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王琦匯解:「篦,所以去發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

鈿花,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鍾廣言註:「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十分重視,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湖北江陵出土幾件秦木質彩繪角抵圖木篦,馬蹄形,上繪三人作角抵戲。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製成的,均作馬蹄形,長均8.8厘米,寬均5.9厘米,梳20齒,篦47齒,細密均勻。在山東臨沂銀雀山和湖北江陵紀南城出土的西漢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個裝飾紐。湖南長沙南門紙圓沖唐墓出土銅梳已殘,背上有清晰的紋飾,作雙鳥徘徊旋飛。河南陝縣廟底溝出土了精美的骨梳(圖3)

圖3—1唐代銅梳(湖南長沙紙圓沖出土,根據殘物復原)

圖3—2河南陝縣廟底溝出土的骨梳

簪釵是用來綰住頭發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發髻起裝飾的作用。(圖4)

圖4—1琉璃制寶鈿(江蘇新海連市海州東門外五代墓出土實物拓片)

圖4—2團花金鈿(傳世實物,現藏日本大和文華館)

圖4—3折枝花形金鈿(廣東廣州皇帝崗唐墓出土)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早在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便有插梳的習慣。當時,雖不完全是為了裝飾(有的和宗教,葬俗有關),但卻是後世插梳習俗的源流。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論形制多麼復雜,裝飾多麼考究,它們的外形特徵基本一致,都是直豎形,梳把較高,橫面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從戰國到魏晉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為主,尤以木料最常見。梳篦的造型多上圓下方形似馬蹄。

自魏晉在婦女頭上流行插梳之風,至唐更盛,這種梳篦常用金,銀,玉,犀等高貴材料製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繪畫如張萱的《搗練圖》,周肪《紈扇仕女圖》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養人壁畫中均能看到。元稹在《恨妝成》中描寫:「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王建的《宮詞》中也有「歸來別施一頭梳」的描寫,這些正說明這種插梳的風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4.結語

從古代婦女的頭飾中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發展的經濟狀況,經濟越發達,婦女們所佩戴的頭飾越多,製作的也越為精巧,復雜。婦女們佩戴頭飾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講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場合所佩戴的頭飾不一。這點從《後漢書·輿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後,皇太後入廟時所佩戴的首飾:「簪以瑇瑁為擿,長一尺,端為華勝,上為鳳皇爵,以翡翠為毛羽,下有白珠,垂黃金鑷。左右一橫簪之,以安蔮結。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級焉。」

「皇後謁廟服假結,步搖,簪珥。步搖以黃金為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等,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詩所謂『副笄六珈』者。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雲。」「公,卿,列侯,中兩千石,二千石夫人,紺繒蔮,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舊唐書·輿服志》中也有記載:「武德令,皇後服有緯衣,鞠衣,鈿釵禮衣三等。緯衣,首

飾花十二樹,並兩博鬢……鈿釵禮衣,十二鈿……;皇太子妃服,首飾花九樹,……細釵禮衣,九鈿……;內外命婦服花釵,翟衣青質,第一品花鈿九樹,翟九等。第二品花鈿八樹,翟八等。第三品花鈿七樹,翟七等。第四品花鈿六樹,翟六等。第五品花鈿五樹,翟五等。鈿釵禮衣,……第一品九鈿,第二品八鈿,第三品七鈿,第四品六鈿,第五品五鈿……。」

古代婦女的頭飾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傳承過程中我們汲取了很多,也舍棄了很多,在有著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崇尚簡潔的人們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樣華麗且形式復雜多樣的頭飾,但是簪,釵等頭飾並沒有消失,它們被簡化了。在日常生活中還是經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簡單,大方的簪釵來綰頭發。希望簪釵作為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繼續發展與傳承下去,中華文明這個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這樣一顆閃耀的珍珠。

I. 古代女子頭飾、發簪;旗袍顏色種類~

【發飾】簪,釵,珠花,頭花,宮絹,步搖……
1[可選多個]+2+3+4
1[工藝]:金累絲/累絲,燒藍,點翠,扭珠,灑金,鏤空,銜珠/絲……
2[形狀]:蝶形,蜻蜓,桃形,鳳形,雲形,牡丹,蓮花……
3[材質]:金,銀,玉,珍珠,瑪瑙,翡翠,紅珊瑚,寶石,水晶,琥珀,貓眼……
4[名稱]:簪,釵,步搖,絹花[這個就只要什麼灑金/銀,金/珠/銀蕊,或者新裁就行]
例子:金累絲銜珠蝶形簪,燒藍點翠鳳形釵,鏤空牡丹形紅珊瑚頭花,灑金珠蕊海棠絹花

【上衣】:1+2+3+4+5
1[顏色]:竹青,蔥綠,碧色,翡翠色,黛青,黛綠,蟹殼青,石青,豆青,豆綠,松花,鴉青,櫻桃紅,銀紅,朱紅,水紅,茜色,桃紅,棗紅,殷紅,絳紅,嫣紅,鵝黃,鴨黃,櫻草色,橙黃,橙紅,湘色,駝色,赭色,秋香色,靛青,湖綠,靛藍,寶藍,湖藍,水藍,藏藍,黛色,絳紫,紫檀,雪青,丁香色,藕色,藕荷色,象牙白,月白,瑩白,玄色,玄青,墨色,銅綠,烏金……
2[工藝]:彈墨,刻絲,彩綉,縷金,暗花……
3[圖樣]:藤紋,牡丹,並蒂蓮,鳳紋,蝶紋,鶴紋,祥雲紋……
4[料子]:妝花緞,軟煙羅,雲錦,雨花錦,菱錦,蜀錦,浣花錦,散花錦,彩暈錦,雨絲錦,織錦,玉錦,織金錦,花素綾,廣綾,交織綾,花軟緞,素軟緞,織錦緞,古香緞,平素綃,提花綃,天香絹,單羅紗……
5[樣式]:琵琶襟,對襟,褂子,比甲,春衫,大袖衣……

例子:石青彈墨藤紋雲錦大袖衣,桃紅刻絲並蒂蓮紋彩暈錦春衫,寶藍彩綉牡丹織金錦對襟宮裝。
【裙子】:和上衣差不多,就是最後的樣子改成百褶裙,石榴裙,留仙裙,玉裙,月華裙,百鳥裙,花籠裙什麼的,很簡單吧
例子:銀紅暗花梅紋百褶裙,水紅刻絲福紋素軟緞石榴裙。

【服飾】
式樣可以是花卉,如:金芍葯,黃鶴翎,金孔雀,側金盞,鶯羽黃;月下白,玉牡丹,玉寶相,玉玲瓏,一團雪,貂蟬拜月,太液蓮。碧江霞,雙飛燕,剪霞綃,瑙盤,紫羅繖。美人紅,海雲紅,綉芙蓉,胭脂香,錦荔枝,鶴頂紅。淡紅色的有佛見笑,紅粉團,桃花菊,西施粉,玉樓春。
皇帝:明黃色
皇後:明黃色 正紅色 可戴鳳鈿/鳳冠
正一品:正紫色,可戴側鳳簪釵
各宮主位:寶藍色,可戴側鳳珠釵
從三品以上:可穿紅色(紅色必須為偏色,如橙紅、海棠紅),可佩戴金步搖,可佩帶垂至耳垂流蘇)
從四品以上:可穿紫色(紫色必須為偏色,如淺紫,紫羅蘭),可佩戴銀步搖,可佩帶短流蘇)
從五品以上:可穿藍色(藍色必須為偏色,如寶石藍,靛藍),可佩戴寶石翡翠為材質製成的首飾)
從七品以上:可穿除了黃色,紅色,紫色,藍色之外的所有顏色,顏色可為正色。可佩戴珊瑚象牙為材質製成的首飾
從九品以上:可穿除了黃色,紅色,紫色,藍色之外的所有顏色,顏色必須為偏色。可佩戴金銀為材質製成的首飾
秀女:統一穿粉紅色/淺綠色宮服。只可帶頭花
{灰色為國喪時所穿,其餘時候不得穿之。}
飛龍圖騰為皇帝之用
鳳凰牡丹為皇後之用

孔雀為正二品妃之用
正三品方可佩戴護甲
貴人才能飾一側絲質流蘇
婉儀飾兩側絲質流蘇
貴嬪以上方能飾步搖、兩側玉石瑪瑙流蘇
僅皇後和貴妃可飾鳳樣頭飾,皇後九鳳,貴妃六鳳

顏色:茜素青色,水藍色,月白色,鵝黃,深蘭色,妃色,硃色,藕荷色,芙蓉色,煙羅紫,石榴紅;絳紫色;水綠色;湖藍色;冰藍色;品竹色;蔥綠色;乳白色;象牙白色;澹澹色;蓮青色;煙霞色;赭紅;玉渦色;櫻紅;湖碧;羽藍色;蜜合色;月藍色

J. 古代女子的頭飾有哪些

【笄 jī】笄是古人用來簪發和連冠的飾物,是簪、釵的鼻祖。古代男女均留長發,笄為古代男女用來插定綰起的頭發或弁冕的。從周代起,女子年滿十五歲便算成人,可以許嫁,謂之及笄。如果沒有許嫁,到二十歲時也要舉行笄禮,由一個婦人給及齡女子梳一個發髻,插上一支笄,禮後再取下。
【簪 zān】簪是笄的發展,同樣起固定發髻之用,在前端加以紋飾,雕刻成植物(花草)、動物(鳳凰孔雀)、吉祥器物(如意)等形,並可用金、玉、象牙、玳瑁等貴重材料製作,工藝也愈發豐富,有鏨花、鏤花及盤花等。
【釵 chāi】是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釵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發釵的安插有多種方法,有的橫插,有的豎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數量也不盡一致,既可安插兩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數支,視發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兩鬢各插六支,合為十二支。
【步搖】是在頂部掛珠玉垂飾的簪或釵,是古代婦女插於鬢發之側以作裝飾之物,同時也有固定發髻的作用。一般形式為鳳凰、蝴蝶、帶有翅膀類的,或垂有旒蘇或墜子,走路的時候,金飾會隨走路的擺動而動,栩栩如生。取其行步則動搖,故名。
【鈿 diàn】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簪釵是用來綰住頭發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發髻起裝飾的作用。
【扁方】滿族婦女梳旗頭時所插飾的特殊大簪,形制與作用與漢人婦女髻上的扁簪類似。清代貴族婦女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都使用扁方,起到連接真、假發髻之中「梁」的作用。裝飾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控制發髻使其不散落下來。

閱讀全文

與古代美女頭飾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美女獨自走在夜路 瀏覽:1561
動漫美女被騙10萬 瀏覽:1305
高鐵上的小女孩圖片大全 瀏覽:2091
美女絲襪中出電影有哪些 瀏覽:1081
古代四大美女ppt 瀏覽:1924
韓國美女車載dj音樂完整版 瀏覽:1854
巨臀美女手機在線看 瀏覽:811
小美女跳舞干凈利落 瀏覽:2227
繼承醫館美女小說 瀏覽:1561
最美軍訓女生爬草坪的圖片 瀏覽:1779
裸體女人和男人日B圖片 瀏覽:2134
美女是黃視頻下載 瀏覽:1746
大漠蒼狼偷看美女換衣服是第幾集 瀏覽:1630
男生溫頭像柔圖片 瀏覽:1108
讓圖片可愛起來的小圖案 瀏覽:1260
什麼叫姿身大美女 瀏覽:3768
看日韓美女生活片 瀏覽:1911
女人使用健慰器圖片 瀏覽:2100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聽溫柔大方美美噠 瀏覽:1141
哪裡能請到美女演員 瀏覽: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