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歷史上因女子而亡國的君主有哪些
夏桀滅亡和妹喜也算有點關系!夏桀殘暴專橫,驕奢武斷。而妹喜是被特意送到夏桀那充當間諜角色的!但夏桀滅亡不是因為妹喜!
商紂王並不是因為女人而亡國,那些說商紂王因為妲己亡國的人典型的封神演義看多了!商和周有世仇,並且商紂王殘暴專橫,失去諸侯支持而被農業發達的周滅掉!
周幽王亡國卻是因為褒姒,為了褒姒他廢除王後王子。問題是王後的娘家比較強大,一氣之下直接帶兵打了過來。而周幽王又因為烽火戲諸侯失信於諸侯,別人打過來時諸侯沒有增援。周幽王確實因為女人而亡國!
吳王夫差滅亡的原因和夏桀類似,還是因為自己的武斷專橫。讓死敵越國苟延殘喘,同時又樹敵過多!越國滅吳時更趕上吳王帶兵去會盟。只有老弱殘兵及太子守城。所以吳王的滅亡和西施並沒有太直接的關系。
唐玄宗的前期勵精圖治和後期驕奢和楊貴妃有關系,但楊貴妃不是決定的因素,安史之亂決定因素是唐玄宗在勵精圖治後開始圖於享受而疏於國政,同時又信任奸臣宰相所致。楊貴妃只是起到了一個加速唐玄宗腐化的作用!
明朝陳圓圓更是和崇禎掛不著邊!崇禎一心勵精圖治奈何自己能力有限(俗稱不是那塊料),再加上明朝皇權分散。皇帝管不住大臣又沒有強力的內閣首輔而導致內政腐敗。要說因為陳圓圓而滅的應該是李自成。當著十萬連清軍都害怕的關寧鐵騎敢搶關寧鐵騎老大的女人,這勇氣,這色膽(不是膽色),這智商不想被滅都難啊!
話說因為女人而亡國這個問題很難界定!更多是因為皇帝自己不行。
『貳』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歷史典故
據說,當年越國選美,西施名列榜首。在進京途中,行人爭相圍觀,結果造成交通堵塞,寸步難行。護送西施的越國相國范蠡,見此盛況,心生一計,索性叫西施住進路旁旅社的一幢華麗小樓,而後四處張榜:欲見美女者,付金錢1文。
告示貼出,四下轟動。西施登上朱樓,憑欄而立,飄飄然似仙女下凡。觀賞者排成長龍,為一睹西施芳容,慷慨解囊,有的竟付兩三次之多,真是百看不厭。3天下來,范相國所得金錢無數。進京後,他把這些錢都交到國庫。西施因此仰慕范蠡的才智和品德,兩人遂結為生死之交。范蠡的舉措,不折不扣地為後代的「美女經濟」開了先河。 珍珠被人類利用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傳說她是西施的化身。
西施本是月宮中嫦娥的掌上明珠,她奉玉帝之命,下凡來拯救吳越兩國黎民百姓脫離連年戰亂之苦,珍珠便是她的化身。
原來嫦娥仙子有一顆閃閃發光的大明珠,十分逗人喜愛,常常捧在掌中把玩,平時則命五彩金雞日夜守護,唯恐丟失。而金雞也久有把玩明珠的慾望,趁嫦娥不備,偷偷將明珠含在口中,躲到月宮的後面玩賞起來,將明珠拋上拋下,煞是好玩。但一不小心,明珠從月宮滾落下來,直飛人間。金雞大驚失色,為逃避責罰,也隨之向人間追去。
嫦娥得知此消息後,急命玉兔追趕金雞。玉兔穿過九天雲彩,直追至浙江諸暨浦陽江邊上空。正在這一天,浦陽江邊山下一施姓農家之妻正在浦陽江邊浣紗,忽見水中有顆光彩耀眼的明珠,忙伸手去撈,明珠卻像長了翅膀似的徑直飛入她的口中,並鑽進腹內。施妻從此似有了身孕。
一晃十六個月過去了,女子只覺得腹痛難忍,但就是不能分娩,急得她的丈夫跪地禱告上蒼。忽一日只見五彩金雞從天而降,停在屋頂,頓時屋內珠光萬道。恰在這時,只聽哇的一聲,施妻生下一個光華美麗的女孩,取名為西施。故有「嘗母浴帛於溪,明珠射體而孕。」之說。
西施長大後,化解了吳越兩國的仇怨之後,就化作珍珠留在人間,為黎民百姓的健康長壽、養顏美容繼續做出貢獻。自此諸暨變成了世代養殖珍珠之鄉而馳名中外,這一傳說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其一
貂蟬是這部以男性為人物主體的《三國》之中,出場的少數幾位女子中最為光彩奪目的女性形象。可以這樣說,正是由於貂蟬的出現,才有了王司徒巧施連環計的佳話,才有了呂奉先大鬧鳳儀亭的風波,才有了凶橫無忌權傾一時的董卓宮門前的被戮,才有了兒女情長武功蓋世呂布的白門樓上的殞命。貂蟬形象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在這個清一色男人爭霸的世界裡,成功地顯示出了一個絕色女子的膽量與智慧,正是這種非凡膽量的展示與高度智慧的運用,加速了漢末軍閥戰亂時代的結束,促成了一代雄才曹操、劉備、孫權等人的崛起,從而使已經風雨飄搖的漢室江山得以繼續延續。
然而,自從呂布白門樓殞命之後,這位膽色俱佳的奇女子便就此不見了蹤跡。是隨失敗的呂布同赴了九泉?還是被勝利的曹操擄回了許昌?這個疑問從群雄爭霸開始一直到歸晉統一也沒有解開,是作者無意間忽略了這樣一個重要的人物,還是出於某種考慮有意識地避開不談?我們無從考證。筆者不甘於就這樣讓一位令人敬慕的奇女子從此無跡可尋,於是參考翻閱了大量社會上流傳的稗官小說、野史評話,終於尋找到了有關貂蟬身世、結局的一點蛛絲馬跡,在此記錄下列,權作對自己好奇心的一種交待。
關於貂蟬的出身,有野史這樣交待:其人本姓霍,無名,山西人,與名將關羽為同鄉。自幼人才出眾,聰敏過人,因而被選入漢宮,任管理宮中頭飾、冠冕的女官,故稱『貂蟬』官。因遭十常侍之亂,避難出宮,為司徒王允收留並認為義女,方才成就了離間董卓、呂布父子的壯舉。關於貂蟬的結局,有評話這樣敘述:呂布死後,貂蟬被曹操帶回許昌,作為侍女留在丞相府中,關羽屯土山約三事暫時降曹之後,曹操為了籠絡關羽之心,特賜美女十人,貂蟬便是其中一位,當關羽聽到貂蟬報出姓名之後,感其膽識,撩髯稱了一聲「好」之後,閉目不言揮手令去,貂蟬聽後,明白關羽全其名節之意,回房後遂自盡而亡。
其二
貂蟬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古籍上雖沒有記載,但文學作品中多有描述,其他方面的記載,貂蟬姓杜,原為呂布部將秦宜祿之妻,他們還有一個兒子名叫秦朗,字元明,三國演義上有出現過,三國志上也有記錄為漢末三國魏國重要人物之一,因為呂布行為不正,愛搶別人的妻子,貂蟬被迫嫁予呂布,其子秦朗也跟隨呂布,呂布覆滅後,秦朗追隨曹操,後深受曹操喜愛,被曹操認干兒子。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對貂蟬作了進一步的描寫和刻劃,影響頗大,傳說尤為動人,成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中傑」、「女中英」。小說人物據學者孟繁仁先生考證:貂蟬,任姓,小字紅昌,出生在並州郡九原縣木耳村,15歲被選入宮中,執掌朝臣戴的貂蟬(漢代侍從官員的帽飾)冠,從此更名為貂蟬。漢末宮廷風雲驟起,貂蟬出宮被司徒王允收為義女。不久董卓專權。王允利用董、呂好色,遂使貂蟬施「連環計」,終於促使呂布殺了董卓,立下功勛。之後,貂蟬為呂布之妾。白門樓呂布殞命,曹操重演「連環計」於桃園兄弟,遂賜予關羽。貂蟬為不禍及桃園兄弟,「引頸祈斬,」被關羽保護逃出,當了尼姑。曹操得知後抓捕貂蟬,貂蟬毅然撲劍身亡。
貂蟬故里在忻州市東南三公里的木芝村,位於從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木芝村原盛產木耳,故名木耳村,後因村中槐樹下發現一株千年靈芝,遂改名叫木芝村。村中傳聞,早在貂蟬出生前三年村裡的桃杏就不開花了,至今桃杏樹依然難以成活,是說貂蟬有羞花之貌的緣故。
村中原有過街牌樓、前殿、後殿、王允街、貂蟬戲台和貂蟬墓。時過境遷,這些建築都成了廢墟,墓冢在浩劫中又夷為平地。遺址中常有古代磚、石構件、銅幣、陶瓷殘件出土,據說都與貂蟬有關。 旅遊景點叫貂蟬陵園,是鄉民在墓地原址上復原築砌的。陵園位於村之西南,佔地面積4000餘平方米,四周圍以紅底黃瓦波浪式龍形圍牆,在麥海茫茫中,光艷奪目。門檐上懸「貂蟬陵園」橫匾,兩側有「閉月羞花堪為中國驕傲;忍辱步險實令須眉仰止」金文機聯。陵區北院內建拜月亭和鳳儀亭,後部建青石墓台,台前有貂蟬像碑,在飄帶動態下,貂蟬步履閑雅,婀娜多姿,猶有「閉月羞花」 之貌。南院建仿古建築20間,辟為「貂蟬彩塑館」,反映貂蟬「不惜萬金軀,何懼險象生」驚天動地的一生。
鄉民傳說,桃園三兄弟得勢後,便把貂蟬送回故里,老死後就埋在這里。又說貂蟬撲劍自戕,關羽得知後將遺體護送回故鄉安葬。所以後殿有關羽像,殿前有表示貂蟬演戲的戲台,都是報答關羽拒殺和護送之恩。另在定襄縣東南的中霍村是呂布故里,有「霍清泉」、「智擒赤兔馬」、「歪脖子樹」等民間傳說,都與呂布有關。所以民諺有「忻州沒好女,定襄沒好男」,是說因為有貂蟬和呂布之故,從此,忻州再也生不出好看的女人,定襄也生不出帥氣的男人了。 有一種小巧玲瓏的花卉,它的復葉酷似芙蓉枝,點點對稱,宛如鳥羽。
植株上綴以數朵淡紅色的小花,狀若楊梅。人們用手一指,它那羽狀小葉便很快閉合,葉柄也慢慢垂下,就象初涉人世的少女,因為純潔和朴實,才那樣忸怩、嬌羞,所以人們都叫它「含羞草」。傳說楊玉環初入宮時,因見不到君王而終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宮女們一起到宮苑賞花,無意中碰著了含羞草,草的葉子立即卷了起來。宮女們都說這是楊玉環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慚形穢,羞得抬不起頭來。唐玄宗聽說宮中有個「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見,封為貴妃。從此以後,「羞花」也就成了楊貴妃的雅稱了。含羞草「羞」於見人,是由於植物電的緣故。含羞草的葉棲基部,有一個薄壁細胞組織叫做「葉褥」,平時裡面充滿了足夠的水分。當葉片受到刺激時,薄壁細胞里的水分,在植物電的指令下,立即向上部與兩側流去。由於葉片的重量增加,就產生了葉片閉合,葉柄耷垂的現象。含羞草植株纖細嬌弱,為了生存,它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形成了這種適應環境的特殊本領。 唐玄宗的寵妃楊貴妃,有著傾城傾國之美,天生麗質,又精通音律,擅歌舞,並善彈琵琶。以致唐玄宗對她寵愛有加。
一騎紅塵妃子笑
那位萬人之上的大唐皇帝為了博得楊貴妃的歡心,每逢荔枝季節總要委派專人通過每五里、十里的驛站從四川(有的說從廣東、福建)馳運帶有露水的新鮮荔枝。宮中的享受又是極其奢侈,越是難得的山珍海味、希世奇寶越要進貢,除荔枝外,另有一美酒更是讓唐玄宗封為宮廷御酒,其釀酒用的水是高山上的清晨甘露,此酒具得天獨厚的四川興農釀酒之地利優勢,釀出來的美酒醇香芬芳,清而不淡,濃而不艷!
「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當時楊貴妃在華清宮里品嘗荔枝時是怎樣的一番動人情景,唐玄宗每每以此美酒與其對飲,楊貴妃在唐玄宗的心目中當然更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了。從此便有這歷史上這著名的一笑。「華清笙歌霓裳醉,貴妃把酒露濃笑」!那作為貢品進入宮廷的美酒,也取名為:露濃笑。 她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而「三千寵愛在一身」,可她也曾
貴妃醉酒圖
一時失寵而借酒消愁,醉後忘其所以,放浪形骸。[7]
唐玄宗先一日與楊貴妃約,命其設宴百花亭,同往賞花飲酒。至次日,楊貴妃遂先赴百花亭,備齊御筵候駕,孰意遲待移時,唐玄宗車駕竟不至。遲之久,遲之又久。乃忽報皇帝已幸江妃宮,楊貴妃聞訊,懊惱欲死。楊貴妃性本褊狹善妒,尤媚浪,且婦女於怨望之餘,本最易生反應力。遂使萬種情懷,一時竟難排遣,加以酒入愁腸,三杯亦醉,春情頓熾,忍俊不禁。於是竟忘其所以,放浪形骸,頻頻與高力士、裴力士二太監,作種種醉態,及求歡猥褻狀,乃始倦極回宮。 秘術之一:摒棄濃妝艷抹,講究淡妝輕掃,顯示人體自然美。唐代美容物,以鉛、汞為主要原料,長期使用,會慢性中毒,臉部留下褐斑,皮膚老化。楊玉環為女道士五六年間,遠離濃妝艷抹,不受鉛、汞危害,以後也摒棄濃妝,追求蛾眉輕掃的淡妝。
秘術之二:溫泉沐浴和拍打之功。唐朝承襲北朝習俗,設溫泉宮,華清池是最為有名的一處。相傳溫泉有祛除邪氣,免除疫病的功效,常浴溫泉,泉水中的硫磺等礦物質可以治療皮膚病,已被今天醫學界所公認。《長恨歌》寫道:「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楊貴妃沐浴溫泉時,常把牡丹丹皮、桑葉、蕁麻等浸入水中,它們能鎮靜神經,促進肌膚再生,使之滑膩光潔。《紅樓夢》中賈寶玉寫詩說「出浴太真冰作影」。在沐浴時,楊貴妃施行拍打之功,用手輕拍全身,尤其是面部皮膚,使周身穴位受到刺激,促進血液循環,以達到強化肌膚機能的美容效果。
秘術之三:合牡丹丹皮、杏仁、滑石、輕粉製成楊太真紅玉青。據說施之十日後,面色如紅玉,是歷代佳人美女川來美容的秘方之一,連後來的慈禧太後也天天使用。此方中杏仁有豐富的苦杏仁油,有滋潤皮膚的特殊效果。輕粉抑菌,滑潤利竅,它們「上能利毛腠之竅,下能利清溺之竅」。三葯合用,具有去垢潤膚,迫利毛竅的作川,徹底避免傳統美容物中鉛、汞的危害。
秘術之四:吃荔枝,服人參,保健美容邀君寵。楊貴妃喜食荔枝,人人皆知。杜牧有詩說:「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玄宗為投楊貴妃之好,下令各地驛站,快速轉運閩、廣荔枝進貢長安,耗去多少人力財力,僅為楊貴妃一人歡娛快樂。荔枝,為南方熱帶水果之一,內含豐富營養,性甘平無毒,久吃荔枝,益心脾、養肝血,益人顏色。 有一個疑問始終困擾著後世學人,那就是既然當時唐玄宗這么迷戀楊玉環,楊玉環卻為什麼一直是個貴妃,而沒有成為皇後呢?
關於這個問題,史書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我們只能從有關記載中發現和挖掘線索,進行相關論證和推測。從史書記載中的蛛絲馬跡來看,唐玄宗之所以沒有冊封楊玉環為皇後,很可能與他得到楊玉環的卑下手段有關。
根據《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史書記載,楊玉環原為唐玄宗的兒子壽王李瑁的王妃,唐玄宗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從兒子手中搶過來的。開元二十二年七月,李瑁與楊玉環一見鍾情,在武惠妃(李瑁之母)的再三請求下,唐玄宗下詔冊立楊玉環為壽王妃,婚後,兩人甜美異常,而這時唐玄宗並沒有見到楊玉環。
五年之後,唐玄宗才看見了楊玉環,並且一見之下便被楊玉環的姿色深深迷住了,而這時她已經嫁給壽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但唐玄宗卻不管這么多,他設計了一番表面文章,先是打著孝順的旗號,說是要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後薦福,便下詔令楊玉環出家做道士,並賜道號「太真」,命令楊玉環搬出了壽王府,住進了太真宮。然後,他將大臣韋昭訓的女兒許配給壽王李瑁,並立為妃,以此來安撫壽王。五年之後楊玉環守戒期滿,唐玄宗便下詔讓楊玉環還俗,並接入宮中,正式冊封為貴妃,自己養了起來。
這件事情自然給壽王李瑁以深重的傷害,但搶走愛妃的是自己的父皇,自己只能敢怒不敢言。對此,唐朝詩人李商隱曾在詩歌《驪山有感·詠楊妃》中寫道:「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此詩說明了當時唐玄宗搶走兒媳婦後,壽王李瑁的郁悶和唐玄宗的尷尬,然而楊玉環實在是太漂亮了,唐玄宗為了得到她這一切都不顧了,由此也可見楊貴妃的迷人之處。另外,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開放的朝代,採取了兼容並包的文化政策,各種外來風俗在大唐落地開花,封建倫理等級制度得到弱化,因此唐玄宗這樣做並沒有引來太大的反對。
但搶奪兒子王妃畢竟不是件光彩的事情,壽王李瑁雖然表面不敢說,暗地裡肯定是耿耿於懷的,所以唐玄宗雖然極其寵愛楊貴妃,將所有的恩惠都施加到她身上,連她的親戚朋友都提拔為重要官員,由朝廷俸祿包養起來,甚至於民間有了「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風氣,但卻一直不肯加封她為皇後。一來是從兒子手中搶來的貴妃畢竟有違倫理,雖然其時風俗開化,但倫理長情的主體還是存在的,讓這么得來的婦人做了皇後顯然無法「母儀天下」。二來是如果封楊玉環為皇後,勢必將壽王李瑁心中壓抑的怒氣激發出來,到時候發生政變也很有可能。其三是楊貴妃得寵後仙及雞犬,她的兄妹親戚都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已經發展成一股龐大的政治力量,如果再封她為皇後,必將引起大臣的反對和權力的傾斜,這對維護穩定是很不利的,所以唐玄宗一直不肯封楊貴妃為皇後。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讓唐玄宗不能封楊貴妃為皇後,這就是楊貴妃跟隨唐玄宗後一直沒有子嗣。至於楊貴妃為什麼沒有生育我們無從得知,但沒有兒子肯定是封她為皇後的一大障礙,因為古代冊立皇後是件非常重要的大事,要君臣參與,詔示天下,冊立的皇後必須是懿德懿容,能起到垂範萬眾、母儀天下的作用,她所生的兒子也將被立為太子,日後繼承大統。因此皇後與太子一般應當是母以子顯或是子以母顯的,但當時太子已立多年,而且成長正常,楊貴妃又遲遲沒能生個兒子出來,所以就沒有理由封她為皇後。如果霸王硬上弓,立楊貴妃為皇後,很可能引起太子、壽王李瑁甚至朝廷大臣的反對,發生宮廷政變,那樣就得不償失了,唐玄宗斷然不會去冒這個險。
楊貴妃雖然沒有成為皇後,但她享受的待遇規格早就是皇後的標准了。她一入宮便集「三千寵愛在一身」,民間還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傳說,可見楊貴妃地位之高,承運之深,宮中的儀體規制都是為她而設了。楊貴妃雖無皇後之名,但得皇後之實,而且比一般的皇後更受尊寵。楊貴妃也比較聰明,沒有反復請求唐玄宗立自己為皇後。既然已經達到了一個女人所達到的極致,得到了天子的萬千寵愛,何必還去在乎皇後的名號呢?她只需要發揮自己的美艷多才,把唐玄宗伺候得舒舒服服,便永遠都是實際意義上的皇後。
『叄』 關於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典故都有哪些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為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
【典故】
1.西施:西施浣紗
《全唐詩》「嶺上千峰秀,江邊細草春。今逢浣紗石,不見浣紗人。」
西施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就流傳開來。
2.王昭君:昭君出塞
王昭君,名嬙,為西漢南君秭歸人,晉代時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或「明妃」,是齊國王襄之女,因出身平民,身世詳情沒有考證。17歲時被選入宮待詔。漢元帝時,元帝答應呼韓邪單於提出的和親要求,決定從宮人中挑選一個才貌雙全的宮女,作為公主,嫁給呼韓邪單於。王昭君深明大義,主動「請行」。昭君出塞,實現了匈奴人民嚮往和平願望,呼韓邪單於封她為「寧胡閼氏」。昭君去世後,她的女兒須卜居次、當雲居次、外孫大且渠奢、侄子王歙和王颯等人,都繼續為漢匈和平友好做過努力。昭君出塞六十年,「邊成宴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
3.貂蟬:貂蟬拜月
貂蟬在後花園拜月,忽然,輕風吹來,一片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事正好被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
『肆』 中國歷史上,都有那些因為女人而亡的故事
商紂王因妲己而兵敗亡國,周幽王為褒姒烽火戲諸侯而殞命,楚霸王因虞姬而自殺烏江岸,陳叔寶因張麗華亡國,李自成因陳圓圓丟到江山社稷。自古以來美人英雄惺惺相惜,英雄難過沒人關,但溫柔鄉卻是英雄冢。
商紂王年輕時候力能扛鼎,有次和父親帝乙在花園里散步,剛走到一個亭子的時候房梁斷了,眼看房梁就要打在帝乙身上,紂王馬上將其舉了起來,從而避免了一場災禍,從此他逐漸開始進入了帝乙的眼中,後來帝乙就立他為太子。
樓上張麗華,樓下韓擒虎諷刺的就是南陳後主陳叔寶,楊堅平定北方後意圖統一全國,命令晉王楊廣和大將軍韓擒虎南征,韓擒虎的大軍達到金陵城時,陳後主依然在城樓上看張麗華跳舞,最終南陳滅亡,南北朝時代結束。
『伍』 古代有哪些美女,有哪些典故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都有介紹,在此就不介紹了)
東施效顰(西施鄰居)
昭君出塞(王昭君)
貂蟬拜月(貂蟬)
貴妃醉酒(楊貴妃)
西施浣紗(西施)
環肥燕瘦(楊貴妃,趙飛燕)
烽火戲諸侯(褒姒)
霸王別姬(虞姬)
英雄一怒為紅顏(陳圓圓)
章台柳隱(柳如是)
『陸』 關於古代美女典故的四字成語。一定要是美女的。謝謝····
閉月羞花
【拼音】:bì yuè xiū huā
【解釋】:閉:藏。使月亮躲藏,使花兒羞慚。形容女子容貌美麗。
【出處】: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四折:「引動這撩雲撥雨心,想起那閉月羞花貌,撇的似繞朱門燕子尋巢。」
【示例】:此時魯小姐卸了濃裝,換了幾件雅淡衣服,蘧公子舉眼細看,真有沉魚落雁之容,~之貌。★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
【近義詞】:沉魚落雁、花容月貌
【語法】:作謂語、定語;形容女子的容貌美
沉魚落雁
【拼音】:chén yú luò yàn
【解釋】:魚見之沉入水底,雁見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麗。
【出處】:《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示例】:他二人長的一個是~之容,一個是閉月羞花之貌。★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二回
【近義詞】:閉月羞花、花容月貌、國色天香
【語法】:作謂語、賓語、定語;形容女子極其美麗動人
花容月貌
【拼音】:huā róng yuè mào
【解釋】: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六十二回:「那公主花容月貌,有二十分人才。」
【示例】:那娟娟小姐,~,自不必說;刺綉描花,也是等閑之事。★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二十五
【近義詞】:國色天香、羞花閉月、傾城傾國
【反義詞】:面目可憎、其貌不揚
【語法】:作謂語、定語;形容女子貌美
傾城傾國
【拼音】:qīng chéng qīng guó
【解釋】:傾:傾覆;城:國。原指因女色而亡國。後多形容婦女容貌極美。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外戚傳下·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示例】:所謂~者,蓋一城一國之人皆傾心而愛悅之。★宋·袁文《瓮牖閑評》第二卷
【近義詞】:絕色佳人、傾國傾城
【語法】:作謂語、定語;用於女性
『柒』 中國歷史上因女子而亡國的君主有哪些
夏(夏後桀)亡以妹喜,商(帝乙紂)亡以妲己。
妲己是我國商朝終究一位君主商紂王王後,而更令人感到荒誕的是,商紂王還因遭到妲己的迷惑,大殺忠臣,乃至連皇叔比干都被剖心而死。終究,周朝的姬昌姬發領導人民抵擋商紂王的暴政,於牧野打敗紂王,商朝消亡。
北齊後主高緯,寵幸馮小玲(玉體橫陳的典故),亡國。
馮小憐是北齊後主高緯的嬪妃,乃至為了取悅馮小憐,高緯還不管戰事急迫,帶著她前去圍獵,以後又為其造橋觀戰,能夠說對其寵愛極盛。但這些終究致使了北齊的消亡。
3. 唐玄宗李隆基,因楊貴妃而幾乎喪國。
『捌』 中國歷史上因為女人而亡國的皇帝有那些
比較出名的有夏桀 妹喜商紂 妲己周幽王 褒姒高緯 馮小憐陳叔寶 張麗華楊廣 一大群但其實我認為亡國跟女人的關系其實不那麼大 關鍵還是這些皇帝自己的問題 美女每個時代都有 並不是出了絕世美女就會亡國
『玖』 古代的君王有多少為美人而亡國
樓上列舉的有些不對.
樓主問的是因美人而亡國,而與玄宗晚年寵幸楊玉環而導致的安史之亂並沒有滅亡唐朝,安史之亂只是讓唐朝從盛轉衰。既然沒有亡國,楊美女怎麼能算呢?
還有西晉的賈後,如此醜女也能入此列?
明朝的客氏,歷史上可沒說她是美女,而且熹宗並不是為了她啊。。。
三國的貂禪就更搞笑了,試問貂禪滅亡了哪個國家?而且歷史上並無貂禪此人。
誰又因為呂雉去滅亡西漢?雖然呂後臨朝稱制,實際掌握漢朝政權,但並沒有推翻啊。在她執政時期還是基本實行高祖制訂的政策。
所以~滿足樓主條件的只有三位~
1:夏朝的妹喜,桀王因妹喜而亡國
2:商朝的妲己,紂王因妲己而亡國
3:周朝的褒姒,周幽王因褒姒而亡國
而明朝的陳園園也不算,因為沒有君主為她亡國。。。只是吳三桂因她而降清,再說吳三桂未降清時,明朝便以滅亡了。。。
如果樓主問的是紅顏禍水的話,一樓的答案就很全了~
『拾』 中國歷史上因女子而亡國的君主有哪些(具體故事)
妹喜(mò xi),夏桀的寵妃,原為有施氏人,夏桀在征伐有施氏時,有施氏的首領把她獻給夏桀。妹喜貌美,夏桀對她十分寵愛,特意為她造了富麗堂皇的瓊室、象廊、瑤台和玉床。據《列女傳·夏桀妹喜傳》載,桀「日夜與妹喜及宮女飲酒,無有休時。置妹喜於膝上,聽用其言」。又據《帝王世紀》記載,妹喜喜歡聽「裂繒之聲」,夏桀就把繒帛撕裂,以博得她的歡笑。就是說妹喜愛聽撕裂棉帛的聲音,桀馬上命令各地每天進貢絲綢一百匹,讓人輪流撕開來給妹喜聽。如此浪費民脂民膏,時很多老百姓被逼得家破人亡,走投無路,苦不堪言。
這時候,夏朝的一個部落商在湯的領導下日益興旺了起來,已經對夏王朝構成了威脅。後來,在鳴條之戰中, 夏軍戰敗,夏桀帶著妹喜逃到南巢(今安徽巢縣),後又被商湯追上被俘,放逐在這里。夏桀和妹喜平時養尊處優慣了,在這荒僻的山鄉,無人服侍,自己又不會勞動,就活活餓死於山中,夏朝宣告來亡。
妲己(dá jǐ),為中國商朝最後一位君主商紂王的寵妃,根據《史記》的記載,妲己是有蘇氏諸侯之女。商紂王王征服有蘇氏(今河南省武陟東),有蘇氏獻出美女妲己。紂王迷於妲己的美色,對她言聽計從。妲己喜歡歌舞,紂王令樂師師涓創作靡靡的音樂,下流的健蹈,在宮中朝夕歡歌。妲己伴著「靡靡之音」起舞,妖艷迷人。於是紂王荒理朝政,日夜宴遊。紂王還在衛州(今河南省淇縣)設「酒池」,縣肉於樹為「肉林」,每宴飲者多至三千人,令男女裸體追逐其間,不堪入目。九侯(封地在今河北省臨漳)有一位女兒長得十分美麗,應召入宮,因看不慣妲己的淫盪被殺,九侯也遭「醢刑」,剁成肉醬分給諸侯。
有一天,商紂和妲己坐在摘星樓上飲酒,遠遠望見一老一少在涉渡溪水,老人行動緩慢,而小孩行動靈敏。紂王感到很奇怪,妲己對紂王說,小孩骨髓硬朗,不怕冷,老人骨髓空虛,所以怕冷。紂王不信,竟命人立刻把這無辜的老人和小孩抓來,用斧子砸斷他們的腿骨,驗證妲己的話是否正確。人們為了記住紂王這一暴行,把這條溪水取名為「折脛河」。
妲己還喜歡觀「炮烙之刑」,將銅柱塗油,燃以火炭,令犯人行其上,跌落火紅的炭中,腳板被燒傷,不時發出慘叫聲。妲已聽到犯人的慘叫,就像聽到刺激感官的音樂一樣發笑。紂王為了博得妲己一笑,濫用重刑。
紂王的無道,激起人民的反抗。周武王乘機發動諸侯伐紂,在牧野(今酒南省淇縣南)之戰,一舉滅商,紂王逃到鹿台自焚,妲己也自縊而死。
褒姒(bāo sì),西周幽王的寵妃,褒人所獻,姓姒,故稱為褒姒。
公元前779年(周幽王三年),周幽王征伐有褒國(今漢中平川中),褒人獻出美女褒姒乞降,據說褒姒長得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幽王愛如掌上明珠,立為妃,寵冠周王宮,翌年,褒姒生子伯服,幽王對她更加寵愛,竟廢去王後申氏和太子宜臼,冊立褒姒為王後,立伯服為太子,周太史伯陽嘆氣道:「周王室已面臨大禍,這是不可避免的了。」
果然不出伯陽所預料,原來褒姒平時很少露出笑容,偶露笑容,更加艷麗迷人,周幽王發出重賞,誰能誘發褒姒一笑,賞以千金,虢國石父獻出「烽火戲諸侯」的奇計,周幽王同褒後並駕游驪山,燃起逢火,擂鼓報警諸侯一隊隊兵馬聞警來救,至時發現平安無事,又退兵回去,褒姒看見一隊隊兵馬,像走馬燈一樣來來往往,人喊馬嘶,亂成一團,於是就冷笑了一聲。就是這一聲冷笑,笑得幽王心花怒放,於是重賞虢國石父千金。從此更加寵愛褒姒,卻不知道他已經失信於眾諸侯了。
公元前771年,犬戎兵至,幽王再燃烽火,諸侯不再出兵救援,幽王被殺,褒姒被擄,(一說被殺),司馬遷說:「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知,」意思是說,褒姒不喜笑,周幽王為了她一人的笑,天下百姓再也笑不起來了。歷時280多年的西周王朝正式宣告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