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農村白事吹嗩吶都有什麼曲子
歌曲,如父親,母親,一壺老酒,人間第一情,一剪梅,黃土高坡,等等。戲曲,如二人台賣菜,走西口,黃梅戲,最受歡迎的還是晉劇,由於我們這里是張家口市農村,地處晉冀蒙交界地,人人都喜歡聽晉劇,一到有白事吹嗩吶的,看熱鬧的男女老少都要點播山西梆子。
『貳』 白事嗩吶一般吹什麼曲子
《哭五更》、《哭皇天》、《青天歌》、《一枝花》、《哭別曲》等。嗩吶在台灣民間稱為鼓吹;在廣東是「八音」樂器中的一種,在河南,山東稱作喇叭,有百鳥朝鳳,抬花轎等著名曲目。
嗩吶由哨、氣牌、侵子、桿和碗五部分構成。在木製的錐形管上開八孔(前七後一),管的上端裝有細銅管,銅管上端套有雙簧的葦哨,木管上端有一銅質的碗狀擴音器。嗩吶雖有八孔,但第七孔音與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與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芯子是嗩吶的重要部件之一,其上裝哨片,下接主體管。傳統的芯子為單管式,而活芯為活動套式,可以伸縮改變長度,復位靠彈簧的作用。
演奏時,通過雙手向上壓進活芯,便能奏出臨時變化半音或半音階。如果把活芯推進、卡定,即可做高半音的移調樂器使用,指法不變。
嗩吶按筒音的音高(以第三孔的音高作為調名),可以分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種。按照長短,可以分為小嗩吶、海笛、中嗩吶、大嗩吶等。
傳統嗩吶的管身一共有八個孔,分別由右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來按(慣用手不同者可換左右),以控制音高。
『叄』 嗩吶喪事出殯專用曲有哪些
嗩吶喪事出殯專用曲:
1、嗩吶獨奏《一江風》
2、嗩吶曲《黃河情》
3、嗩吶獨奏豫劇《秦雪梅弔孝》
4、嗩吶母親
5、嗩吶父親
6、哀樂
7、嗩吶悲調曲
8、嗩吶哭皇天
9、嗩吶悲曲
10、嗩吶獨奏朝陽溝
嗩吶使用環境:
在民間,嗩吶有著深厚的根基,一般百姓家舉辦婚喪壽慶、喬遷新居、過年過節時都要請幾個嗩吶手來慶賀熱鬧一番,發展到今天,送子參軍,開張剪綵也要請嗩吶樂隊,廣泛應用於民間的婚、喪、嫁、娶、禮、樂、典、祭及秧歌會等儀式伴奏。
『肆』 農村白事吹喇叭都是啥曲
苦菜花,大悲曲
『伍』 喪事時吹的什麼曲子
《哭五更》
夜祭
《哭皇天》、
《青天歌》、
《一枝花》
《哭別曲》
''大佛調''
漢吹曲
『陸』 跪求 東北農村白事 他們吹的什麼曲 還有電子琴
《大出殯》、《XX明天就要走》《XX兒想你》,《西行的平安路》,《十跪父/母重恩》,《千張紙》,《哭七關》,《蘇武牧羊》,《煙花嘆》等還有二人轉當中的送水調、大悲調、哭糜子等曲牌。當然也有流行歌曲,如《父親》、《母親》、《長相依》、《前緣》等。也吹歡快的,如《豬八戒背媳婦》、二人轉小帽等。
『柒』 農村死人樂隊吹的曲子
喪禮曲,傳統的有「打墓調」,「寡婦上墳」,百鳥朝鳳,喜慶嗩吶——別以為怪,他們真的喜歡吹奏這個,要知道,他們家又沒死人,再說,調子也不是吹給死人的近親屬聽的,他們哪有心聽那個啊!
他們還喜歡吹戲劇唱腔、一些傳統名曲,如,夕陽簫鼓,步步高,北京烽火傳邊寨,揚鞭催馬運糧忙;還有流行歌曲,如,妹妹坐船頭,大花轎,路邊的野花不要采,九妹等等。可以往民樂網上查,多著哪
『捌』 葬禮上放的音樂有哪些
葬禮上適合放的音樂有:、《大出殯》、《哭皇天》 、《千張紙》、《哭七關》、《青天歌》。
《大出殯》:
情悠悠恨悠悠。
幾代悲歡幾代愁。
漫漫人生的路啊。
處處有關口。
你也走他也走。
彎了腰白了頭。
多少愛和恨啊
都付水東流。
情悠悠恨悠悠。
幾代悲歡幾代愁。
漫漫人生的路啊。
處處有關口。
你也走他也走。
彎了腰又白了頭。
『玖』 農村死人吹的嗩吶歌曲名是
葬禮上的嗩吶曲,主要包括四種:
1、《大出殯》、《十跪父/母重恩》、《千張紙》,《哭七關》,《蘇武牧羊》,《煙花嘆》等應景的曲子。
嗩吶
嗩吶,是中國民族吹管樂器的一種。
嗩吶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製,呈圓錐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制的喇叭口(稱作碗),所以俗稱喇叭。在台灣民間稱為鼓吹;在廣東地區又被稱為嘀嗒[1],是廣東「八音」樂器中的一種。
最常見嗩吶曲,包括《百鳥朝鳳》、《全家福》、《抬花轎》、《六字開門》、《社慶》、《一枝花》、《鳳陽歌絞八板》、《懷鄉曲》等。,王國潼先生採用台灣地方戲曲《歌仔戲》的曲牌「哭調子」、「七字調」為素材創作而成的。
『拾』 陝北嗩吶紅事上吹什麼,白事上吹什麼
紅事上,嗩吶歡樂著《得勝回營》、《大擺隊》;
白事上,嗩吶啜泣著《西風涼》、《光棍哭妻》。
陝北人擺不脫陝北嗩吶,就像擺不脫滿身黃土一樣。 紅綢綢被褥毛驢驢馱,陝北臘月喜事多。春節前後,嗩吶手們是閑不住的。他們多半會被辦兒娶女嫁喜事的人家請去紅火熱鬧,也會隨意走進哪家鄉親的院子里拜年祝福。這時,主家就特別高興,熱情地把炕桌擺到院中,拿出燒酒香煙、花生瓜子、紅棗核桃,熱一鍋酸滋滋、香噴噴的米酒招待嗩吶手。等吃好喝好,來看熱鬧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們圍成一圈,吹鼓手們為了答謝主家的盛情,首先就來兩段充滿喜慶恭賀色彩的整牌子合奏《得勝回營》和《正月里來是新春》。頃刻間,整個院子便飛滿了熱熱烈烈的嗩吶聲鑼鼓聲鞭炮聲笑語聲。看吧,嗩吶手們腮幫子鼓圓了,鑼鼓手們手腕兒晃活了。兩桿嗩吶一高一低,高的叫「張字兒」,低的叫「拉筒筒」,他們閉著眼睛,點著頭,踏著腳,全憑一股神韻。一氣痛快淋漓的表演,滿院嘖贊。趁著興兒,嗩吶手們就又耍出各種路數,賣開各自的看家本領。你拆下碗子吹,我大小嗩吶一口吹;你扭著秧歌步給主家吹「壓福」,我端著燒酒盅給大夥吹「送喜」;你學幾聲雞叫,我來幾聲牛哞;你把一曲《張生戲鶯鶯》吹得恩恩愛愛,我把一曲《走西口》吹得纏纏綿綿。姑娘們的心被吹亂了,吹得那一雙雙毛蘇蘇的大眼睛愣往後生們的臉上飛,雙目相撞,迸出絢麗的火花。聽罷老曲換新調,一首《黃土高坡》給每一顆年輕的心,都留下了悠悠思緒,久懸不散…… 陝北人愛吹嗩吶,也愛聽嗩吶。陝北人吹嗩吶吹得勁足氣壯,痛快淋漓;讓人聽得回腸盪氣、心肺跌宕。在陝北嗩吶揚起的每一個音符中都放射著陝北漢子那坦盪無私、寬廣渾厚的性格。陝北嗩吶是雄性的,它那尖利的、百折不回的聲音是雄性的,如黃河纖夫鋼硬的脊骨扛起的黃河濤聲,永遠都震撼著這塊廣闊的黃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