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畫賞析 能給幾句評論么
山水畫至少要體現兩種態度,要麼險峻,要麼清秀,看這幅哪邊都不靠。
中國畫是二維,這幅差一點就是二維半,後邊的山和雲還應該含蓄點,不然畫面太灰。
另外字題的不太是地方,整個畫面構圖再斟酌一下,有點畫散了。
Ⅱ 女畫家的評論
在上世紀中國畫壇上,男畫家的成就似乎掩蓋了女畫家的光芒。如果以大師級的標准來衡量,女畫家顯然未能企及。筆者以為,導致這一狀況並非是女子的能力不及男子,而是中國女子受傳統「無才便是德」的影響,女子在社會上的地位比較低,尤其是在解放前,她們受教育的機會明顯少於男性。盡管如此,仍有不少書香門第或大戶人家的女子接受了正規的教育,有的還專門拜師學畫,如俞致貞受業於於非廠、王叔暉受業於徐燕蓀、胡潔青受業於齊白石、李秋君受業於張大千、陳小翠受業於馮超然、陸小曼受業於賀天健、潘志雲受業於吳湖帆、江采受業於陳師曾、顧飛受業於黃賓虹等;還有女畫家跟丈夫或父親學畫,如潘靜淑跟丈夫吳湖帆、傅益瑤跟父親傅抱石、江聖華跟父親江寒汀、樊涌芳從父親樊少雲等。新中國成立後,女性的地位得到明顯的提高,她們受教育的機會大大增加。國內的美術院校都有女性學生,像周思聰、王迎春等曾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徐樂樂就讀於南京藝術學院,徐元清、張迪平就讀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張雷平就讀於上海戲曲學院舞美系。還有的女畫家到國外去學習藝術,如傅益瑤就讀於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所以,無論是拜師學畫還是入美術院校學畫,都造就了一大批有成就的畫家。如何香凝、吳青霞、王叔暉、俞致貞、陸小曼、陳佩秋、謝月媚、潘志雲、傅益瑤、馬小娟、王玉珏、吳玉梅、王迎春、周思聰、趙豫、徐樂樂、胡寧娜等等。尤值得一提的是:1934年上海還出現過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女性自行發起組織的女性藝術家團體,該會有馮文鳳、李秋君、陳小翠、顧青瑤、楊雪玖、顧飛等發起成立。期間還舉辦了書畫會展覽和出版《中國女子書畫會特刊》。此外,據1947年美術《年鑒》記載,有不少知名女畫家還授徒,像吳青霞有「篆香閣」,門徒12人;顧青瑤有「綠梅詩屋」,門徒35人;陳小翠有「翠樓」,門徒7人。在繪畫藝術上,許多女畫家也都有拿手的絕技,如吳青霞的鯉魚、蘆雁,王叔暉和周煉霞的仕女,俞致貞的工筆花卉,陳佩秋的青綠山水,傅益瑤的唐人詩意畫等成就很高,她們的作品都是海內外藏家所喜愛的。其中吳青霞的作品在1956年入選在芬蘭舉行的「世界女子畫展」,1984年她的《鯉魚》、《蘆雁》、《仕女》、《松鶴》、《葡萄》五幅作品代表中國參加了「法國國家秋季沙龍」。她還多次在海內外舉辦了畫展,出版畫集多部,其小傳被列入英國出版的《藝壇名人錄》、《世界著名女子傳記錄》等,她還榮膺義大利歐洲學院院士,為中國贏得了崇高榮譽。傅益瑤則獲得日本最高美術獎——「倫雅美術賞」,轟動全日本島。
而在藝術市場上,女畫家的作品市場行情顯然不能和男畫家分庭抗禮。以近兩年的市場行情看,陳佩秋、何香凝、吳青霞、王叔暉、俞致貞、李秋君、周煉霞、陸小曼、陳小翠、胡潔青、方召麟、周思聰、蕭淑芳、傅益瑤、潘素、徐樂樂等作品都能在海內外拍賣場上見到,有的市場行情還相當理想。最具代表性的是海派實力派的女畫家陳佩秋,她的作品於90年代進入海內外拍賣市場,價格一路走高。記得1993年她的《春谷幽蘭》在首屆朵雲軒拍賣會上以2萬元成交,1994年她的《竹鳥》被蘇富比拍至1.15 萬港元。以後,陳的作品呈穩步攀升之勢。1995年她的《春山白雲圖》被朵雲軒以6.82萬元賣出。1996年朵雲軒又推出陳的兩本冊頁:一本為八開《花果蝦蛙冊》拍得4.62萬元,另一本為十開《春華秋實冊》拍得7.7萬元。1998年盡管藝術市場受到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但陳的作品仍顯示出強勁的勢頭。這一年,她的12開《雜畫冊》被中國嘉德拍至4.4萬元, 她的《翠林短亭圖》在朵雲軒拍賣會上以14.33萬元成交,首次突破了十萬元大關。1999 年她的精心之作《春山訪友》在朵雲軒拍賣會上以22萬元成交,再創陳氏作品新高。2000年陳的《翎毛圖》四屏和12開《案頭小品冊》在朵雲軒拍賣會上創下12.65萬元和7.7萬元成交的好成績。近幾年來, 陳的細筆青綠山水異軍突起,讓人們看到了陳的潛力和後勁。2001年她的《翠峰古寺》(70cm×65cm)在上海敬華拍賣會上以11萬元成交。2003年《大地回春》被上海崇源拍至18.7萬元。《溪山清遠》在2004年蘇富比拍賣會上獲價78萬港元。《黃花青川》在2005年榮寶拍賣會上獲價330萬元,此作為陳佩秋作品市場最高價。現陳的作品中,以青綠山水精品價格最高,大幅青綠山水價格已在百萬以上。此外,陳的書法也有不俗表現,她的《草書》在2001年朵雲軒拍賣交易會上以0.46萬元成交;《行書古詩2幀》在2005年榮寶拍賣會上以2.2萬元拍出;《草書五言詩》在2006年上海崇源拍賣會上獲價1.1萬元。從目前的市場表現看,當今有不少女書畫家的作品走紅市場,其中能與男書畫家抗衡的,無疑首推海派名家陳佩秋。
而海派老畫家吳青霞的作品也不甘落後,2004年她作品價格大幅攀升,過去她的作品價格超過10萬元的寥寥無幾,而今超過20萬元的作品也不少,其中《打漁圖》在上海信仁拍賣會上以33萬元成交,巨幅《魚躍圖》在北京榮寶拍賣會上以220萬元成交,這些佳績著實為女畫家增添光彩。 嶺南畫派的何香凝歷來是市場上熱門人物,不過,她的作品在拍賣場上不多。2002年秋季她與傅抱石合作的一幅《賞雪》由於估價過高而流標。2005年《花鳥4屏》在中貿聖佳獲價165萬元,第一次突破了百萬元大關;同年《梅花》立軸在廣州藝拍獲價50萬元;2006年《虎》立軸獲價26.4萬元;2007年《梅花》在榮寶獲價23.1萬元。尺寸只有3平方尺,結果被中國嘉德拍至3.08萬元,如果按平方尺計,每平方尺高達萬元,充分說明了何香凝作品十分堅挺。
僅次於陳佩秋、何香凝的還有周思聰和方召麟的作品,周思聰的作品主要局限在國內市場交易,2006年北京保利推出周的《高原風情19開冊》獲價99萬元,距離百萬只差一萬;2007年《人物》中國嘉德獲價82.88萬元,價格相當理想。方召麟是張大千的弟子,她的作品在海外市場上也常有十分驚人之舉,1991年她的《世界和平年》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以59.4萬港元成交,時隔一年,她的《壯麗河山》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以77萬港元拍出。這些佳績在當時足以抗衡大師級的畫家。
至於其他女畫家盡管在各地市場上也有成交的紀錄,但是價格明顯較低,若是作品價格能過10萬元,已屬相當不錯。以筆者之見,在女畫家中,筆者十分看好李秋君、周煉霞、陸小曼、陳小翠、王叔暉、俞致貞,尤其是傅益瑤,她是當代著名的旅日著名女畫家。生於1947年,為現代國畫巨匠傅抱石之女,自幼受其父影響,遵父命而專攻中國文學,1979年底她東渡扶桑求學,1981年4月考入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取得碩士學位,1983年進入東京藝術大學平山郁夫教授研究室。在日本期間,她將傳統水墨畫技法和日本畫技法有機糅合起來,從而能超脫原有,從事獨立創作活動。她的水墨山水畫帶有濃厚的抒情風格,以激情洋溢的詩人氣質,營造筆下的山水世界,散鋒皴點山色,靈動飛揚,細膩而又富有層次,色塊對比柔和,漸進過渡而不濃烈,色不礙墨,墨不礙色,墨色相得益彰。
由於傅益瑤自幼觀父作畫,漸通筆墨之道,她早年仿其父的作品可以亂真,為此有些畫商曾找上門來出高價買她的畫。但是,他們讓她把題款寫到邊上去,這樣可以冒充傅抱石先生的畫,甚至說:「你畫500張,一輩子可以封筆不畫,享盡榮華富貴了。」她聽後很生氣,一張也不畫,從此在日本不和畫商來往。80年代傅益瑤潛心於中國水墨畫的研究和創作,堅持走自己的藝術道路,並以自己獨特的個性和氣韻受到日本藏家和機構的青睞,許多作品被日本寺院、神社及藏家等珍藏,其中《春夜宴桃李圖》曾以2000萬日元的價格售出。但是,八九十年代國內藏家對其比較陌生,特別是藝術市場上她的作品亮相不多。步入21世紀後,隨著傅益瑤在日本的聲譽日隆及中國藝術市場的急劇升溫,國內一些知名拍賣行也開始推出傅益瑤的作品,結果她的藝術格調很受各路藏家的歡迎。
此外,李秋君、周煉霞、陳小翠、陸小曼、俞致貞、王叔暉的繪畫藝術都是很有特色和題材的。隨著我國藝術市場的發展和成熟,市場上已有很多藏家開始關注女畫家專題的收藏,相信在各路藏家的青睞下,女畫家的作品會上一個台階,同時,市場也會給投資的藏家以豐厚的回報。
Ⅲ 古典美女國畫
有一位是白伯驊,他的畫很傳神。
白伯驊先生的仕女人物畫風格獨具,不僅在中國當代畫壇突顯個性特點,達到雅俗共賞的社會效果,就是將他的創作放進中國漫長的人物畫發展歷史上看,依舊是個特例,他延續繼承傳統,但不是刻意擬古不化,與傳統畫相比,他的畫有鮮明的時代審美特徵,顯得格調清新俊麗,將他的畫放在當代畫壇上與其他人物畫相比較又是古雅的,具備民族文化主流的延續特點。他之所以幾十年如一日,一以貫之,打造出自己的風格,被廣大的收藏愛好者擁戴,形成准確的白氏仕女人物畫風格。他是一個有美術觀念,對創作有思考的嚴肅的畫家,風格確立與形成經過了漫長的求索。
還有一位叫薛林興,他的仕女畫作品一問世就極為受寵,從眾多外國元首、國際友人到無數平民百姓皆喜歡收藏其作品。美國前總統老布希、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等眾多外國政要,來函贊揚他的作品。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先後多次到新加坡、日本舉辦個人畫展,在當地美術界引起巨大轟動。一位日本資深美術評論家激情贊嘆:「薛林興先生的畫筆將我們引領到神秘而富有詩意的領域深處,引導到仙女的國度、夢幻的境界。」《每日新聞》則贊譽薛林興的仕女畫為「東方的維納斯」。
多年來,薛林興創作了近百個古典美人形象。他筆下的楊貴妃,以其「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特有魅力,在中國畫壇獨樹一幟。他畫的《離騷》中的山鬼,《紅樓夢》中的十二釵,傳說中的白娘子、嫦娥等,或低眉細吟,或纖體微側,或斂容凝眸,常常令人擊節叫絕。薛林興創作的人體繪畫作品,具有超越油畫的東方韻味和神奇的魅力,他也因此成為人體繪畫中國畫的開拓者之一。
Ⅳ 如何看待當代畫家謝楚余的寫實女人油畫具有清新的寫意畫風呢
當代畫家謝楚余的寫實女人油畫當代畫家謝楚余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初,他筆下的油畫作品始終比他本人還要有名氣,比如,那幅人體油畫《陶》曾被模仿盜版了100多萬次,在各種商業廣告、報刊雜志上以及娛樂場所出現,這樣的現象在100多年的油畫藝術史上是從沒有過的,而謝楚余就開辟了這樣的罕見怪異的現象,可見這幅《陶》的名氣有多大,甚至人們會認為這是可以和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相媲美的畫作,知名度如此之高,事實上,謝楚余的《陶》無法和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相提並論,
從油畫藝術的「寫實」文化層面來講,當代畫家謝楚余寫實女人油畫充滿寫意畫風,這只是顯示謝楚余處理色彩的技巧能力,並沒有顯示出他對寫實油畫藝術的領悟認知能力。還要注意的是,謝楚余油畫作品中的寫意畫風,更多的是給人的一種視覺感受,並不是油畫畫面真的有國畫的寫意元素,他只是稀釋了色彩的純度,得到的效果,比如,紅色有深紅、淺紅之分。還有就是,謝楚余注重油畫女人的輪廓線條的修飾描繪,這和國畫線條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Ⅳ 怎麼樣評論中國畫,什麼樣的中國畫才是好的
簡單說,一看氣韻,二看用筆,三看構圖,四看立意,五看師承,六看書風與畫是否匹配,七看治印是否精良,八看印章位置是否正確,九看有無書卷氣。
詳細點:
外表:
初看國畫,要欣賞的不是畫面如此簡單,還要看下列各項是否精美。
畫工:
畫家的作品,可表現出作者的成就。畫面的形象,就是畫工的具體, 我們往往主觀批評該畫的優劣,就是受畫工的影響很大。
書法:
中國畫和西洋畫不同之處,其中一項就是書法。中國畫畫面上常伴 以詩句,而詩句是畫的靈魂,有時一句題詩,如畫龍點睛,使畫增色不 少。而畫中的書法,亦影響畫面至大。書法不精的畫家,大多不敢題字, 雖然僅具簽署,亦可窺其良莠。
印章:
畫面上常見的印章有各方面:畫家的印鑒,題字者私章,襯托用閑 章,收藏者印章,欣賞者印章,鑒證者印章等。而各種印章的雕工,印 文內容,蓋印位置等,都在評價之列。尤其古畫,往往有帝皇,名家, 藏家和鑒賞家的印鑒,可佐真偽。
裝框:
中國畫的裝裱更別具一格,常見的有紙,綾兩大類。 今呀洗 ,綾 裱較精。裱邊的顏色,闊窄,稱邊,接駁,裱工等,都十分講究。日本近代的裱工另有風味,對現代的裱畫方式具影響力。好的裝裱,能把一幅畫襯托得更為精美悅目,名貴大方。
框飾:
如用壓鏡方式將畫藏在玻璃框下,其採用的框邊質料、顏色、大小對畫的美觀影響極大。近年北美畫家多採用西式框飾代替中式裝裱,亦頗有可觀。
內涵:
中國人欣賞字畫不獨欣賞表面工夫,更著重與作品有關和作者個人相互關系。
功力:
從事書畫修養越久的人,他表現出的功力,是初學者無法掌握。尤其是書法,老手多蒼勁有力,雄渾生姿。在國畫方面,其線條,設計, 意境亦表現出作者的工力。所以人生經驗豐富的藝術家,其作品往往較年輕畫家有不同的表現,這表現就是功力。
布局:
布局看來似是畫面的設計,其實是作者胸懷中的天地,從畫面布局中表現出來。中國畫與西洋畫不同的地方甚多,最明顯之處就是「留白」。國畫傳統上不加底色,於是留白甚多,而疏、密、聚、散,成為留白的布局。在留白之處,有人以書法,提詩,蓋印等來補白,亦有讓其空虛,故從布局中可見作者特到之處。
學養:
工力及布局,可於畫面窺其一二,至於作者的學養,對其作品影響至大。故中國有「文人畫」之稱。著名文人,其作品與眾不同者,就是一種「書卷氣」。畫家與畫匠之分別,學養是條件之一。
人品:
西方畫家,往往以浪漫不羈,游戲人間為樂。而欣賞者只觀其畫而不理畫家的私德。中國人不同,畫家或書家如行為不檢,道德敗壞,聲名狼藉,大奸大惡者,即使其書法美術如何精美,亦無人問津,試問誰家高懸曹操,秦檜等奸臣作品,而岳飛的「還我河山」,孫中山的「天下為公」,成為人盡皆知的好匾額,就是這個原故。
詩句:
字畫中的詩文詞句,往往代表主人的心聲。其一句好詩,亦能表現 作者的內涵和學養。一句好句,亦把書題畫龍點睛。最難得的,就是作者能為自己的畫面題詩,不抄襲他人舊作,更見特出。至於書法亦然, 抄一首古人詩章,別人看來,只觀其字,因為內容不是作者心聲,而是古人翻版而已,到底欠缺了作者的靈魂。
印文:
無論字或畫,常有「壓角」的閑章出現。所謂壓角,就是畫面或書 法留白的角落。而印上的文字,有時影響字畫甚大。從印文中亦可見作 者的心態,或當時的環境。好的印文,配以好的雕刻刀法,蓋在字畫上,使作品更添光彩。
1.不要用西洋畫的法則來批評國畫,國畫不講究光線,透視
「例如畫庭院深深的光景,則曲廊洞房,盡行表示,好似飛到半空中時所望見的;且又不是一時間所見,卻是飛來飛去,飛上飛下,幾次所看見的。故中國畫的手卷,山水連綿數丈,好像是火車中所見的。中國畫的立幅,山水重重疊疊,好像是飛機中所看見的。因為中國人作畫同作詩一樣,想到哪裡,畫到哪裡,不能受透視法的拘束。所以中國畫中有時透視法會弄錯。但這弄錯並無大礙。我們不可用西洋畫的法則來批評中國畫。 」(豐子愷)
2.國畫求神似,不很注重形似;所以判斷好的國畫的標准其一就是:乍一看見有看見實物的那種感覺,表現出了實物的「精神氣」,「一望而知其為畫」,隨意揮灑,披露胸懷。
國畫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態的特點,卻不講人物各部的尺寸與比例。故中國畫中的男子,相貌奇古,身首不稱。女子則蛾眉櫻唇,削肩細腰。倘把這些人物的衣服脫掉,其形可怕。但這非但無妨,卻是中國畫的好處。中國畫欲求印象的強烈,故擴張人物的特點,使男子增雄偉,女子增纖麗,而充分表現其性格。故不用寫實法而用象徵法。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所以,好國畫還是那個標准,是否給人強烈的印象
中國畫重傳神,故必刪除瑣碎而特寫其主題,以求印象的強明
我就是畫國畫的 有問題可以加QQ 可以追問
要能有一手好的鑒賞功夫,是長年累月功夫的積累,而且自己也要畫的好,不是簡單能學會的,
不然那些評論家吃什麼飯啊
總而言之,多練,多畫,多看
手打辛苦!選我吧!!
Ⅵ 如何評論\欣賞國畫
中國畫與西洋畫相比有著自己獨特的特徵,還表現在其藝術手法、藝術分科、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多個方面。按照藝術的手法來分,中國畫可分為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三種形式。工筆就是用畫筆工整細致,敷色層層渲染,細節明徹入微,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物象,故稱「工筆」。而寫意呢?相對「工筆」而言,用豪放簡練的筆墨描繪物象的形神,抒發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勝多的含蓄意境,落筆要准確,運筆要熟練,要能得心應手,意到筆到。兼工帶寫的形式則是把工筆和寫意這兩種方法進行綜合的運用。
從藝術的分科來看,中國畫可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畫科,它主要是以描繪對象的不同來劃分的。而中國畫中的畜獸、鞍馬、昆蟲、蔬果等畫可分別歸入此三類。
中國畫在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點。中國畫的構圖一般不遵循西洋畫的黃金律,而是或作長卷,或作立軸,長寬比例是「失調」的。但它能夠很好表現特殊的意境和畫者的主觀情趣。同時,在透視的方法上,中國畫與西洋畫也是不一樣的。透視是繪畫的術語,就是在作畫的時候,把一切物體正確地在平面上表現出來,使之有遠近高低的空間感和立體感,這種方法就叫透視。因透視的現象是近大遠小,所以也常常稱作「遠近法」。西洋畫一般是用焦點透視,這就像照相一樣,固定在一個立腳點,受到空間的局限,攝入鏡頭的就如實照下來,否則就照不下來。中國畫就不一定固定在一個立腳點作畫,也不受固定視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據畫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腳點移動作畫,把見得到的和見不到的景物統統攝入自己的畫面。這種透視的方法,叫做散點透視或多點透視。如我們所熟知的北宋名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用的就是散點透視法。《清明上河圖》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內外豐富復雜、氣象萬千的景象。它以汴河為中心,從遠處的郊野畫到熱鬧的「虹橋」;觀者既能看到城內,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橋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橋下的船;既看得到近處的樓台樹木,又看得到遠處縱深的街道與河港。而且無論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畫焦點透機的方法去畫,許多地方是根本無法畫出來的。這是中國的古代畫家們根據內容和藝術表現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獨特的透視方法。
在用筆和用墨方面,是中國畫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筆講求粗細、疾徐、頓挫、轉折、方圓等變化,以表現物體的質感。一般來說,起筆和止筆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間氣不可斷,住筆不可輕挑。用筆時力輕則浮,力重則飩,疾運則滑,徐運則滯,偏用則薄,正用則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這都是用筆之意。古人總結有勾線十八描,可以說是中國畫用筆的經驗總結。而對於用墨,則講求皴、擦、點、染交互為用,干、濕、濃、淡合理調配,以塑造型體,烘染氣氛。一般說來,中國畫的用墨之妙,在於濃淡相生,全濃全淡都沒有精神,必須有濃有淡,濃處須精彩而不滯,淡處須靈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經驗,亦有惜墨如金的畫風。用墨還要有濃談相生相融,做到濃中有淡,淡中有濃;濃要有最濃與次濃,淡要有稍談與更淡,這都是中國畫的靈活用筆之法。由於中國畫與書法在工具及運筆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二者結下了不解之緣,古人早有「書畫同源」之說。但是二者也存在著差異,書法運筆變化多端,尤其是草書,要勝過繪畫,而繪畫的用墨豐富多彩,又超過書法。筆墨二字被當做中國畫技法的總稱,它不僅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還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
中國畫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講究,所用顏料多為天然礦物質或動物外殼的粉未,耐風吹日曬,經久不變。敷色方法多為平塗,追求物體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變化。
中國畫一般特點
要想簡明地用幾句話回答以上的問題並不容易。傳統的中國畫具有悠久的歷史,適應中國的文化土壤而生根開花,在立意、構圖、技法和程式化的表現諸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也正是目前國畫理論家正在討論總結的問題。這里試舉數點。
一、首重立意胸有成竹- -中國畫的構思
中國畫創作,以立意為先,許多繪畫理論家都首先強調這一點,不管是畫山水、畫人物、還是畫花鳥。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有一段關於"六法"的論述:"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大意而歸乎用筆。"他認為立意在完.畫中才能有變態、有奇意。
宋代以畫梅花著名的華光和尚,法號仲仁,傳為華光著作的《畫梅指迷》中,有一段"畫梅全決", 開頭就是"畫梅全決,生意為先"。到了清代的方薰,著有《山靜居畫論》.在這里也強調了立意與作畫之關系,他說:"作畫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則奇,意高則高,意遠則遠,意深則深,意古則古"。他認為平庸者作畫必平庸,俗氣者作畫也俗氣,因為缺乏畫家最寶貴的"立意",所以作品平庸。
意人利文藝復八時期的畫家達·芬奇,也有近似的近在他曾說:"一個畫家應當描繪兩件最主要的東西,人和人的思想意圖。"這與我國晉代人物畫家顧消之所提出的"巧密於精思"是十分一致的。
"意"是從哪裡來的?一是畫家對現實生活的豐富體察、創作經驗的充分積累;另一點便是畫家本人的修養,這樣在創作之先,畫什麼,怎麼畫,在頭腦中形成了成熟的構思。
宋代畫家文與可,別人稱贊他"胸有成竹",即在他沒有落筆畫竹之前,頭腦中已經有了竹子的形象,在胸中、筆下躍躍欲出,這時便能落筆而就。"'胸有成竹"遂成為我國贊譽善於計劃安排事情的成語。
在張彥遠提出的"立意"之前,南產時代的謝赫即有'創意"、'明意"之說。創意之畫,不落陳套,用意精當,借景以生境,筆少而意多,在這一意義上講作為一個畫家,不僅要在平時注意練筆、錘煉個人的表現技巧,更為重要者,還要認真地加強練意之功。很多習畫者,常常只是注意在練筆上下功夫,而忽略了練意,這是值得注意的。
二、以線造型以形傳神——中國畫的造型規律
中國畫是以線存形的,通過線勾出輪廓、質感、體積來。德國的詩人歌德稱美術有用光表現得神態活現的那種本領,說明西洋畫用光為造型手段之一。但中國畫主要是以線為造型之基礎,這就使中西繪畫在造型手段上有明顯之分野,但這並非說西洋畫完全排斥用線,而是說光可以作為繪畫的主要語言而用於繪畫的。法國的羅丹曾經強調過:"一根規定的線通貫著大宇宙",是說造型藝術從宇宙如何分割出來的問題,也並非以此作為繪畫的主要表現手段來看待。而中國畫無論對山水的破線或是衣服的紋線,都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線型,巧妙地描繪著各種形象。
"以形寫神"是晉代畫家顧愷之的一句名言,從而確立了中國藝術神高於形的美學觀。它與純以抽象性為高的近代歐洲美學觀具很大的區別,即畫人不僅僅於形似.還要升高於神似,畫出人的精神面貌,不停止於外形之模擬,不拘泥於自然之真實,這一論見為藝術家建立起藝術應竭力企求之高度,在這一理論指導下,歷代出現許多傳神寫照的佳作,成為指導繪畫的一個重要准則。
三、多點透視 計白當黑——中國畫的構圖法則
中國畫既用焦點透視法,也用散點透視法,既有嚴守真實的畫面空間和布白.也有打破真實按構圖需要而平列的空間和布白,這樣就使物象在畫面出現時,可以按實物在畫面上的藝術需要.伸長或縮短變化其形象,更換其位置。一株低於視平線的牡丹花.也可架高於祝平線之上,而取得透視的最佳效果。
中國畫在空白處尤其注意經營,常常借用書法上的計白當黑.即沒有畫面的部位要象有畫面的部位一樣作認真的推敲和處理。
四、隨類賦彩色彩相和- -中國畫的色彩法則
中國畫的色彩,不拘泥於光源冷暖色調的局限,比較重視物體本身的固有色,而不去強調在特殊光線下的條件色。畫那一件物品,就賦予那一件物品的基本色,達到色與物、色與線、色與墨、色與色的調和。
五、情景相生氣韻生動- -中國畫的意境
中國畫要求筆與墨合,情與景合、現實中無限豐富的景象,繪畫家以強烈的形象感染力。畫家憑借著這種感受,激起描繪這些景象的激情,於是作品作為情景相生的復寫而重現,使情景交融在一起。
至於氣韻生動,即是畫家所創造的藝術靈境,不同於一般的寫生畫,應成為富有生氣,新鮮而活潑,有詩一般的韻味,使觀者神往無窮。如果沒有表現出如此生動、如此韻味豐富的內涵,當然,就不能給予人這一些感受,而達不到中國畫富有引人入勝的意境。
六、詩書畫印紙筆- -中國畫的獨特形式
可以說只有中國畫,才有題字蓋印的做法,不僅文人畫,可以顯示其詩、書、畫三絕之長,即是一般的畫作,也總要題字蓋印,這樣才有傳統藝術的濃厚風味。
題字和詩句,可以提高或補充觀者對作品的欣賞和理解,也豐富了構附的變化,起到互相襯映,互為顯彰,點綴與平衡構圖的多方面作用。
中國畫的工具和材料之性能,也決定著中國畫的特色。中國畫是運用絹和紙作畫,特別是生宣紙的出現,更加發揮了筆趣和墨彩。宣紙的滲性,毛筆的尖錐,使得筆鋒無窮變化,產生出奇妙的效果。同時形成了各種效法和描法,畫法和筆法。
從寫生到寫意
國畫在初學時以臨摹作為入門的手段,逐漸地對物寫生。再轉而對物象寫意,不僅粗筆的寫意畫是如此,就是細致的工筆畫,也有其寫意的成份。因為中國畫在描繪物象時,不管是為工筆或為寫意,其處理手法都帶有寫意性,不是簡單復寫一遍,而是要得其精而忘其粗,繁其所當繁,而簡其所當簡,對物象提煉加工的程度較高,不以光色外型的逼真為能事,著重於內在的認識。
根據董其昌的記載,好多著名的山水畫家,都是以真山水為稿本進行創作的,如"李思訓寫海外山,馬遠夏圭寫錢塘山,趙吳興寫營雪山,黃子久寫海虞山"。當後人看這些畫幅時,感到他們既是在寫生,又是在寫意;既師法於自然,又不為自然現象所困。拿黃子久的《富春山居圖》來看,作者取材於富春山,並不就是富春山的環境地理圖,他表現的是黃子久理想化了的境界。
由此說明古代畫家對自然界各種物象是如何認識並表現出來,使真實物變為藝術形象,並且逐漸使之規律化、程式化,同時可以看出他們豐富的表現技法。
對照《芥子國畫傳》及其它畫譜,再對照歷代畫家對這一程式的運用,讀者便可以摸到從自然生態變為國畫中的藝術形態,如何加工和概括的過程。從中也可理解到從寫生到寫意的處理加工手法,從技法上掌握中國畫的造型特點。
主題突出
明代汪珂玉在《珊瑚綱》中說:"古人作畫,皆有深意,運思落筆,莫不各有所主"。"所主"也即是主題。主題突出,是藝術創作中的一個共性。一個主題思想形成了,便可決定用何題材去表現,再決定素材之選擇,以至確定下作品的標題,採用什麼樣的表現方法,都要取決於主題表現的是什麼。象唐代閻立本的名作《蕭翼賺蘭亭圖》(傳),這個故事的曲折情節很多,但閻立本選取的是蕭翼的意在"有意、機詐和騙誘"和辯才的出於"無心、善良和受騙"兩個典型情節,以突出畫中的主題。主題突出在"賺"字上,其他的細節則盯以減略或概括,這是完全符合《法書要錄》上對這一事實所作的記述。
在國畫創作中,發現了好的題材,並不等手都能突出主題。如只求人物之生動刻劃,或求畫面之豐富變化,或者平鋪直敘,均不能算是突出主題。作者只有從國畫藝術的特有規律和表現手法來考慮應該突出什麼,要善於按國畫形式概括題材,確定主題,把人物的刻劃,細節的組織,都用來烘托主題,使觀者從畫面上叮以不加解釋的領會到作畫者的意圖何在。所以郭熙認為?quot;作畫先命題為上品,無題便不成畫"。
主題明確了還應給作品取個最恰當的題名,大多數情況下還要題在畫面之上。標題要言簡意賅,寓有深意,也可以直接地揭示出主題,也可以暗示出主題的含意,以取得畫龍點睛之妙。
積累素材
文藝工作者都需要在生活中積累大量的素材。文學家使用的是文字,畫家有時也用文字,但主要的是用畫筆寫生。在畫家接觸自然界的風景、花卉和人物時,要經常以速寫為記錄,把觀察到的實物用畫筆隨時收集。象畫家齊白石,對於各種小生。的生理結構,都有非常細致的觀察和了解,這樣做下去,也鍛煉了美術工作者觀察生活和造型的能力。
魯迅先生提到過,"作者必須天天到外面或室內練習速寫,才有進步。到外面去速寫,是最有益的"。
從生活中記錄下來的原始材料,如同開採到的礦石,也象是活水的源頭,有無限的生動和豐富,比之於拍照片,抄畫報得來的素材,親切而深刻。在深入探索自然風光和人物的實踐中,積累大量素材,同時構思新的畫題,會引起無窮通思。
題材 體裁
題材不同於素材,素材是未經冶煉的礦石,題材則是從大量的素材中.經過淘沙煉金找出的最適於表達某一主題的材料。如果對素材的選取不精,會使所要表達的內容,失去鮮明性和典型性。
用一個通俗的比喻來解釋體裁,好比是量體裁衣,根據不同的體型,來剪裁不同的款式。比如一面大的壁畫製作,用一幅小的冊頁體裁就不適當。又如前面提到的《蕭翼賺蘭亭》,用人物畫的體裁就比較好,而《長江萬里圖》,當然是用山水畫的長卷形式為佳。而各種詠梅的詩意畫,則用花卉驚現口為貼切。
在人物、山水、花卉諸種形式和體裁中又分有工筆、寫意、重彩、水墨等等的不同。作者當確定畫的主題之後,都應從內容出發,跟著就要考慮所要使用的體裁。諸如長幅還是短幅,是用大場面還是用特寫之筆。
兩個基本功
一、中國畫在其形成過程中,有許多的傳統表現手法,掌握這些方法,一個經常使用的辦法,是;陵墓前人作品和老師的畫稿。副腳七畫家王石谷,臨摹宋元各大家,都有相當造詣,經數十年的臨摹和體驗,他才感到對青山綠水有了充分的把握,這一點在臨摹一章里還要細談。
二、生活中的豐富環境,是畫家最活的畫本,畫家應在生活中不停地磨練自己,國畫家常講求以造化為師,只有從這個豐富的寶藏中,才能開發出藝術的瑰寶,得到自然界的啟示,收集廣泛的素材。
兩個基本功相輔而行,不可或缺,只臨摹前人的稿本,日子長了,失去獨自創造的能力,如果只靠寫生的東西,則常常失去傳統的筆致。
在畫傢具有了很好的國畫臨摹基礎之後,生活則是最重要的了。清代畫家石濤說"筆非生活不神",關在屋子裡瞑思苦想不行,缺點在於離開自己親自收集來的形象,對人物的性格、精神面貌全無所知,這種形象就會概念化。反之,你在生活中畫下最熟悉的人物,一閉上眼,人的精神氣質、音容笑貌、都會不呼自出,就會生動得多。
就拿畫人來說吧,工人和農民,雖然都是勞動者,而從個性和氣質都不相同,這些就需要在生活中默默的研磨才能脫穎而出。畫山水花鳥,也同樣離不開實地旅行寫生和體驗。當然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除了筆墨和生活基礎之外,對於人品道德的修養,尤其不可忽視。過去人們常講的書如其人或者說畫如其人,即指一個畫家的人品和修養,常常自然流露於筆端。
清,王星在《東庄論畫》一書中徽「學畫者先貴立品」。清,沈宗春在《齊舟學畫編》中說:「筆格之高下,亦如人品」,「心畫形而人之邪正分焉」。都足以說明,書畫評論家,對畫家的藝術水平高低之外,還要全面的分析畫家人品道德,只有那品藝僅高的畫家才值得人們學習和尊重。
Ⅶ 一幅畫好看怎麼形容
工筆結構嚴謹,用筆圓潤自如,設色典雅秀逸;寫意氣旺神暢,筆墨華滋,渾然天成,厚實靈動,相映成趣
此圖的畫工蒼勁有力,此龍顯得如此盎然霸氣,崴震天下。詞意境更是好比天宮玉雲,不失為一幅佳作。實屬難得!
1、墨筆丹青,如行雲流水繞素箋,展瀚海崇山依舊顏,怎一個好字了得。
2、幾筆勾勒似雲錦,點墨繪出心中情,意境如此贊!
3、山遙水遠遺墨間,彼岸花開意連連,行筆走墨書流年。
拓展知識:
中國畫,簡稱「國畫」。是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從美術史的角度講,民國前的都統稱為古畫。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主要是用毛筆、軟筆或手指,用國畫顏色和墨在帛或宣紙上作畫的一種中國傳統的繪畫形式。
中國畫大致可分為;人物,山水、界畫、花卉、瓜果、翎毛、走獸、蟲魚等畫科;有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設色又可分為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絳等幾種。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鉤、皴、點、染,濃、淡、干、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來描繪物象與經營位置;取景布局,視野寬廣,不拘泥於焦點透視。有壁畫、屏幛、卷軸、冊頁、扇面等畫幅形式,輔以傳統的裝裱工藝裝璜之。人物畫從晚周至漢魏、六朝漸趨成熟。山水、花卉、鳥獸畫等至隋唐之際始獨立形成畫科。五代、兩宋流派競出,水墨畫隨之盛行,山水畫蔚成大科。文人畫在宋代已有發展,而至元代大興,畫風趨向寫意;明清和近代續有發展,日益側重達意暢神。在魏晉、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時期,先後受到佛教藝術和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
Ⅷ 一幅水墨畫畫的是後宮的女人們勾心鬥角的場面怎麼來贊美這幅什麼畫
作家楊大俠描述,她們是成功的:在勾心鬥角、殺機四伏的皇宮,憑著自己的聰明機巧,終達權力巔峰。具有非凡政治才乾的她,舉重若輕,從容地收拾了勢力,成為手握實權的皇太後,開始垂簾聽政。
Ⅸ 以評論員的角度針對這繪畫作品優點進行評論或談談你對這幅繪畫作品的審美感受(題目自擬)
審美注意與中國畫藝術美要素的關系中國畫作品陶冶情操。
1、愉悅耳目,撫慰心靈,其內容和形式所具有的藝術的特殊性,是構成中國畫特有藝術美的力量。此畫畫面整體,氣韻生動,簡約又有美感,有一種寧靜氣息撲面而來,使人為之感染。
2、意境幽邃,藝術以境界美為極致,中國畫重意象、重寫意,強調「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是筆法干練灑脫、氣象崢嶸和詩情的完美結合,此畫筆觸瀟灑,景物關系處理的挺好,這種更高、更美、更理 想的境界在注意穩定性的心理活動中更為微妙、更能打動賞畫之人。
3、筆墨懸妙。「骨法用筆」居「六法」論第二,「書法入畫」的重要這里不再贅 述,如果畫家一旦能駕馭自如成神來之筆,抑揚頓挫,剛柔虛實,生 動的美感形象便會躍然紙上。這樣,觀眾的注意力將會被自然吸引 過來,並能形成注意的穩定性,使其回味無窮,百看不厭,並且內行 往往帶著有意注意去品味這些筆墨的趣味。因此,筆墨的作用在審 美注意心理的重要性更是不能低估的。而這幅畫很好表現了出來,這種完美的搭配組合將會使一幅中國畫 更完美,更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
如果滿意設為滿意答案吧,洗完能幫到你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