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美女搜索 > 美女富豪李頻哪裡人

美女富豪李頻哪裡人

發布時間:2022-07-04 09:17:21

『壹』 張旭·李三隱·張泌·李頻·顧況·柳中庸·劉長卿·金昌緒分別是哪個朝代人

1.唐代書法家,字伯高,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 2.李商隱,晚唐著名詩人。擅長駢文寫作,詩作文學價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 3.唐末作家 4. 唐代詩人 5. 唐代詩人、畫家、鑒賞家 6.生卒年不詳,唐代詩人 7. 唐代著名詩人,擅五律,工五言 8. 生卒年不詳,唐朝詩人

『貳』 《渡漢江》作者李頻是何時人

李頻(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壽昌長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鎮)葬於永樂(今李家),唐代後期詩人。

來自於網路

滿意請採納~

『叄』 誰知道溫庭筠能不能講兩個他比較經典的事

溫庭筠 (約812—870),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漢族,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有個溫庭筠與魚玄機的故事: 溫庭筠長得丑,但人卻風流,而且頗有男人魅力,以至於讓魚玄機這個著名的美女難以忘懷。 溫庭筠和魚玄機的認識應當是機緣巧合。魚玄機是晚唐著名的才女,女詩人。原名幼薇,字蕙蘭。魚玄機的父親是個落魄秀才,因病過世後,魚玄機母女生活無著落,只好幫著一些妓院洗衣謀生。溫庭筠長得雖丑,卻很風流,是個著名的浪子,喜歡在妓院里混。他就這么認識了魚玄機。那一年,魚玄機也不過11 歲左右。溫庭筠看魚玄機聰明伶俐,就收她為弟子,教她寫詩,也順便照顧一下她們母女的生活。快60 歲的時候,溫庭筠得到一個做巡官的機會,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官。他得離開長安,離開魚玄機,到外地去了。在一起不覺得什麼,離開了才覺得缺少什麼,心裡空落落的。魚玄機覺得她愛上老師溫庭筠了。於是連續修書,表白心跡。溫庭筠雖然風流,但師生的界限他還是堅守了。該怎麼拒絕魚玄機呢?他想了好久,決定將少年才子李億介紹給她做老公。 李億對她還不錯,但是李億老家的老婆見丈夫帶著魚玄機進門就不客氣了,先是打,然後趕出家門。萬般無奈,李億將魚玄機送進一座道觀內,說三年後再來接她。她成了道姑,就是這個時候開始叫道號「玄機」的。 「過盡千帆皆不是」,三年的等待,是一場空。她開始改變自己,不再等什麼男人。她成了艷麗女道士,什麼男人都陪過夜,不少男人成了她的入幕之賓,把個修行所變成了妓院。後來因為爭風吃醋,一時失去理智,把情人的貼身丫環鞭打致死。這起命案很快被搞到官府,聲名狼藉的魚玄機被判處死刑,斬首。那一年,魚玄機還是個妙齡少婦,26 歲。 溫庭筠在千里之外,聽說自己的學生落得如此下場,痛心疾首。而他自己呢,日子混得也很狼狽。在襄陽當小小的巡官時,溫庭筠與段成式、周繇等一起交遊,喝酒,酬唱。後來,離開襄陽,去了江東,又到了淮南。 還有個唐宣宗與溫庭筠的故事: 有一次唐宣宗在外面遇上了溫庭筠,溫庭筠字飛卿,人送外號「溫鍾魁」,看來是一幅凶神惡煞的模樣。溫庭筠盯著普通人打扮的唐宣宗左看右看之後評價說:你大概是州里司馬一級的官員吧?宣宗說不至於吧!溫庭筠往高的說了一些:那就是節度府的主薄,唐宣宗再一次否認。溫庭筠沒有繼續往下猜,在他看來對方的官職也大不到那裡去,沒有必要再待見。被人家說成是國家的下級官員,唐宣宗一定很郁悶。 溫庭筠很有才氣,學子們在參加國家統一考試時要做律詩,一首詩是八句,溫庭筠左右手一交叉就想出一句,手叉八下一首詩就寫成了,人們叫他「溫八叉」。溫庭筠可以說是才思敏捷,有些人做詩卻難得多,一個叫李頻的人說自己「只將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有人就評論說,可惜了這顆心,干什麼不好偏偏在五言詩句上用破了。 大凡有才氣的人都有脾氣,才氣給人與暖意,脾氣給人與冷意,冷暖雙氣接入。唐宣宗微服私訪,溫庭筠講出話來很不客氣,你可以說那是溫庭筠等閑不識君王面,性格自然流露。宰相令狐綯溫庭筠是認識的,溫庭筠照樣是冷嘲熱諷,有一次令狐綯詢問起一個典故的出處,溫庭筠解釋說這個典故出自《南華經》。
希望採納

『肆』 寫出淳安的名人(三個)

方儲(?—93年),字聖明,歙東(今淳安)人。聰穎博學,曾注釋《孟氏易》,知天文五行,精占卜之學。東漢建初四年(79年)舉孝廉,授郎中。漢章帝一次召集文武大臣議事,令文官居左,武官居右。方儲則居正中說:「臣文武兼備,任所使用。」章帝誇其才,將亂絲一堆,交方儲整理。方儲拔佩刀將亂絲斬為三截說:「亂必剪之,而後理!」帝嘉其膽識。出為句章(今餘姚東南)令。又歷任阜陵(今安徽全椒縣)、陽翟(今河南禹縣)令。後歸奔母喪,克盡孝道;負土築墳,種樹干株。元和元年(84年)舉賢良方正,對策第一,拜授議郎,轉為洛陽令,升遷太常。永元五年(93年),和帝去城郊祭天,方儲勸阻說:「天氣當有變,御駕不宜出郊!」和帝不從。出城郊時,天氣無變化跡象,和帝責儲妄言欺君,方儲忿然飲毒酒自盡。不久,天氣突變,洛陽一片昏暗,天下冰雹大如斗,死者千計。和帝方悟儲有先見之明,深為內疚,即召方儲,而儲已死。和帝悲痛欲絕:「儲死,誰與我共治天下呢!」追贈方儲為尚書令、黟縣侯。命官護屍歸葬歙東。

吳少微,新安(今淳安)人。唐武周長安年間擢進士第,任晉陽(今山西太原)尉。與雍州武功人富嘉謨同官友好,並與太原主薄谷倚共享文名,時稱「北京三傑」。當時,天下文士多以徐陵、庾信為宗,文章華而不實,氣調漸劣。唯獨吳少微和富嘉謨與眾不同,為文皆以經典為本,雅厚雄邁,故時人爭慕仿效,遂自成一家,稱為「吳富體」。玄宗時,吳少微調吏部,與富嘉謨參與《三教珠英》的編修,後拜右台監察御史。已而,卧病,聞嘉謨死,哭而賦詩,不久亦卒。著有《吳少微文集》等。

方干(809—888年),字雄飛,號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從小愛吟詠,深得師長徐凝的器重。一次,因偶得佳句,歡喜雀躍,不慎跌破嘴唇,人呼「缺唇先生」。桐廬章八元愛其才,招為過門女婿,遂居家桐江白雲源(今桐廬縣蘆茨鄉)。唐寶歷中,參加科舉考試不第。以詩拜謁錢塘太守姚合。初次見面,因其容貌醜陋,姚合看不起他,待讀過方干詩稿後,為其才華所動,於是滿心歡喜,一連款待數日。開成年間,常與寓居桐江的喻鳧為友,並與同里人李頻唱和,詩來歌往,關系甚篤。大中年間,流寓會稽鑒湖。咸通年間,浙東廉訪使王龜慕名邀請,一經交談,覺得方干不僅才華出眾,且為人耿直,於是竭力向朝廷推薦。終因朝廷腐敗,忌賢妒能,不被起用。後人贊嘆他「身無一寸祿,名揚千萬里」。方干擅長律詩,清潤小巧,且多警句。其詩有的反映社會動亂,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發懷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懷。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會稽,歸葬桐江。方干門人搜集他的遺詩370餘篇,編成《方干詩集》傳世。《全唐詩》編有方干詩6卷348篇。宋景佑年間,范仲淹守睦州,繪方干像於嚴陵祠配享。

楊桂枝(1162—1232年),女,南宋寧宗皇後,淳安縣遼源十五里坑(今里商鄉杉樹塢龍門墈楊家基)人。少時,以姿容選入宮中。慶元元年(1195年),始封平樂郡夫人,爾後進封婕妤、婉儀。五年,又封為貴妃,至嘉泰二年(1202年),被寧宗立為皇後。楊桂枝性機警,能辨奸佞、別賢良。誅奸臣韓侂胄、擁立理宗,皆出其謀。開禧元年(1205年)十二月,備奏浙江百姓苦於重賦,由於繳不出「生子錢」,凡有育男者,均湮沒不舉,寧宗應楊後的請求,御批「盡免兩浙生子錢」。嘉定十七年(1224年)閏八月,寧宗去世,理宗即位,尊其為皇太後,並且垂簾聽政。次年四月,撤銷垂簾聽政。死後謚「恭聖仁烈」。

錢時(1175—1244年),字子是,號融堂,淳安蜀阜人。幼年即奇偉不群,不肖世俗儒生之見,絕意科舉,深究理學。因游慈溪,成為楊簡門下高弟。楊簡深愛之,大書「融堂」二字相贈。時江東提刑袁甫器重錢時才學,特設象山書院,請錢時為主講席,一時風聞遠近。當地及新安、紹興郡守聞訊後,厚禮延請他去郡學授課。錢時論議精闢,指摘痛快,聽其講者,皆有所得。右丞相喬行簡聞知,向理宗推薦:「錢時夙負才識,尤通世務,田裡之休戚利病,當世之是非得失,莫不詳究而熟知之,不但通詩書守陳言而已!」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二月,理宗召見「布衣」錢時,特賜進士出身,授秘閣校勘,助修國史。並令嚴州守臣抄錄錢時著作奉上御覽。不久,出佐浙東倉幕,李心傳奏請召為史館檢閱,旋以國史編修未畢求去。後授江東帥屬歸里。於蜀阜創辦融堂書院,日與群徒講學,是為淳安書院之始。錢時著述宏富,有《周易釋傳》、《尚書演義》、《學詩管見》、《春秋大旨》、《四書管見》、《兩漢筆記》、《蜀阜集》、《冠昏記》、《百行冠冕集》等。

黃蛻,字新之,號警齋,淳安合洋人。南宋淳佑七年(1247年)進士,廷試第二名。時方逢辰未第,以「狀元留後舉,榜眼探先鋒」聯對向他道賀。黃蛻即以「欲與狀元留地位,先將榜眼破天荒」答之。次科(1250年),方逢辰果中狀元,因而一時傳為美談。黃蛻學識淵博,著作不留稿,人得其片紙必珍藏之。舉進士後,初授建昌軍僉判,後升遷為大理寺卿,所至皆以文學知名。未幾歸老,學者稱為「警齋先生」。

何夢桂(1229—1303年),字岩叟,號潛齋,淳安文昌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舉進士,廷試第三名。其侄何景文,亦登同榜進士。宋度宗得知何夢桂與黃蛻、方逢辰同堂就讀於石峽書院,故御書「一門登兩第,百里足三元」的聯句相贈。何夢桂初為台州軍判官,歷官太常博士、監察御史。元初,御史程文海推薦,授江西儒學提舉,不赴。築室富昌(後改名文昌)小酉源,著書自娛,終老家中。學者稱之為「潛齋先生」。著有《易衍》、《中庸致用》諸書。其《潛齋文集》11卷,收入《四庫全書》。

洪震老,字復翁,淳安光昌鄉銀塘(今塘邊村)人。元延佑三年(1316年)舉人,後薦舉入上都(即內蒙古之多倫),因上丞相書,鯁直不諱,不久即棄官歸家。隱居故里石壁峰下,收徒講學,人稱「石峰先生」。洪震老尤長於詩,其詩氣格昂藏,詞鋒艷發,覽物品游,往往超脫。著有《觀光集》傳世。

吳暾,字朝陽,淳安人。八歲能詩文。元泰定二年(1325年)進士,授官鄱陽 (今江西鄱陽)縣丞,歷官峽州路(今湖北宜昌)經歷,所到之地皆有政績。不久,解印歸里,授徒講學以終。時與宋夢鼎、魯淵、張復並稱「春秋四家」。吳暾去世後,朝廷追封為翰林修撰。有《吳修撰集》傳世。

魯淵(1319—1377年),字道源,號本齋,淳安縣岐山(今臨岐)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進士,授官松江府華亭(今屬上海市)縣丞。歸家省親,時值農民起義烽火自徽州蔓延至淳安永平(即威坪)一帶,行省發文,徵召魯淵與監郡脫脫領兵拒敵;接連燒毀義軍營壘60餘處,與元軍主力會師於新安江中游地區。而後,魯淵與富山巡檢邵仲華共守豪嶺。不久,豪嶺失守,魯淵為義軍所擒,求死不得。次年,義軍被元軍主力擊敗,魯淵得脫,起用為浙江儒學副提舉,授奉訓大夫,繼升浙江儒學提舉。後因病辭官回家,居岐山下。明初,朱元璋多次召用,堅辭不出。以教書為生,並親事農桑,晚景凄涼。門人稱之為「岐山先生」。著有《春秋節傳》、《策府樞要》。

徐(田臣),字仲由,號巢松病叟,淳安徐村人。自幼穎敏,善屬文。明洪武十四年 (1381年)秀才,以文章著名於時。詩文有《巢松集》行世。又工於戲曲,所著南戲《殺狗記》(全名《楊德賢婦殺狗勸夫》),系取材於蕭德祥的《殺狗勸夫》而加以擴充、豐滿。故事曲折生動,人物性格鮮明,文辭朴質,與《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並稱為元明間四大傳奇。另據抄本《傳奇匯考標目》,他所作的戲曲劇本尚有《鯁直張志誠》、《王文舉月夜追倩魂》、《杵藍田裴航遇仙》、《柳文直元旦賀昇平》等,今皆不傳。

汪一初,字陽復,淳安人。從小好學,詩文皆有名。明洪武初,由守將推舉入朝。召見時,朱元璋正在觀書,便命他作詩,以考其文才。汪一初即以「上方觀書」為題,賦詩一首,其中有:「花影上階春滿地,讀書餘暇問蒼生。」朱元璋大喜,即命以白衣侍講。一月後,授為儒學提舉。不久,以父母年邁為由辭歸。洪武十三年 (1380年),朱元璋再次召見他,以對策第一授官太常寺卿,一初懇辭不就,便命他以白衣巡撫山西,病死於穎州(今安徽阜陽縣)。

徐尊生,字大年,號贅叟,淳安厚屏人。明洪武二年(1369年),以山林逸士身份被召,與宋濂等18人共修《元史》。《元史》編成,又應召在宮中同修《日歷》。其後,經宋濂推舉,任翰林應奉,負責文字草制。未幾,即以年老多病辭歸。居家十餘年後,由於朝中大臣競相推薦,復召入京,徐尊生再三推辭,出為陝西教授,尚未起程即病逝。著有《制誥》2卷、《懷歸稿》10卷、《還鄉稿》10卷。

洪堪(1383~?),字子輿,淳安人。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進士,被任命為監察御史。洪堪以年少而力辭,故上命掛職暫歸,以待成人後再行任用。永樂間,復召入京,授監察御史。洪堪在任職期間,「彈劾不避權要,風節凜然」,在朝中很有影響。一次,一位同事送他一對白鷳,洪堪當即寫詩一首,將白鷳退回。詩中有句雲:「白鷳本是山中物,何事飛來到柏台?」

徐貫,字原一,淳安蜀阜人。明景泰四年(1453年)舉人,天順元年(1457年)進士,初授兵部主事,後升兵部郎中,又調為福建右參議,分守延平、邵武等4府。時值當地飢荒,徐貫開官倉,減價出售,救濟災民。繼而升任右副都御史,巡撫遼東。時有鎮守總兵,多佔軍丁佃戶,徐貫堅決取締。後任工部左侍郎,會蘇、松大水連年,前往治理。徐貫選拔能吏、傳授方略,水患悉平。晉升工部尚書,累加太子少保。以疾乞歸,加太子太傅。去世後朝廷遣官禮葬,並追贈太保,謚號康懿。著有《餘力稿》12卷。

方漢,字孔殷,號壽山,淳安進賢人。明景泰元年(1450年),考取浙江鄉試第二名。天順二年(1458年),又考取「五經」單科第一,授官山東道監察御史。次年,巡按陝西、甘肅等地,全心撫治,邊境諸番王帖然畏服。成化三年(1467年),巡按四川,時川、貴少數民族起事,朝廷派兵征剿,而命方漢督軍記功,隨機行事。後任南通政司右參議,轉調北通政司左參議,官至南京太僕寺卿,卒於任上,蔭封二代。方漢平生博學多才,慷慨有節,從政之前曾講學嚴陵,尚書徐貫、參政邵新和副使方中,出仕前皆為其得意門生。著有《壽山文集》。

何埅,字文達,淳安文昌人,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進士,授戶科給事中。正統末年,蒙古瓦刺部首領也先經常騷擾邊境,並准備大舉南侵,明王朝危在旦夕。何墮受命和御史楊春趲一起護運邊餉,晝夜兼行,歷盡艱難險阻。「土木堡之役」,明軍大敗,英宗被俘。戰後遺骸遍野,何埅在回京途中,沿途掩埋骸骨。景泰年間,戶部尚書金濂為軍興財用之急,主張更變明朝長期實行的稅畝之法,將夏秋兩季的稅糧一並徵收,以備急用。何埅認為,這將擾亂民心,於國不利,代宗採納他的建議。天順六年(1462年)晉升河南管河右參議,當時黃河經常發生水患,兩岸的人民深受其害。何墮到任後,組織民工修疏河道,加固堤防,使漕運暢通,人民生活得以安寧,深得河南人民稱頌。

商輅(1414—1486年),字弘載,號素庵,淳安芝山(今里商鄉里商村)人。明宣德十年(1435年)鄉試第一。正統十年(1445年),會試、殿試皆第一,授官翰林修撰。後歷官翰林院學士、太常卿、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吏部尚書、太子少保、謹身殿大學士等職。十四年,「土木堡之役」敗績,英宗被俘,瓦剌也先驅部大舉入侵,人心惶惶。商輅偕群臣具本,懇請郕王即帝位,是為代宗。時有侍講徐珵倡言南遷,商輅與於謙上疏抗言。至敵臨城下,商輅與二三大臣,統籌經略戰守事。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英宗被送還北京,代宗表面上歡迎「太上皇」,暗地裡串通心腹,廢除英宗兒子的皇儲地位,立自己兒子為太子。代宗惟恐大臣們不從,各賜金銀元寶,一時升遷者甚眾,致有「滿朝皆太保,一部兩尚書」之謠。而商輅拒不接受皇上所封「保傅」之職,表明自己在「易儲」問題上的持正立場。「奪門之變」後,英宗重新執政,第一個召見商輅,與商國是。時有石亨、張鞔、張輒、楊善等,竊弄權威,勢焰可畏,商輅從容不迫,與他們辯論不已。因此,石亨等忌恨商輅,屢加彈劾,後終因於謙事被牽連下獄,最後貶斥為民,時年僅44歲。在罷官南歸居家的10年中,多在深洞嶺下「仙居書屋」賦詩自娛,並募工鑿山開道,去險就夷,為鄉梓做好事。成化三年(1467年),憲宗召商輅復出,以故宮入內閣參與機務。不久,言官林誠、胡琛等交章詆毀商輅。憲宗不信讒言,升商輅為兵部尚書,兼職如故;同時,要加罪林、胡等人。商輅卻向憲宗進言:「臣嘗請優容言者,奈何因論臣復責言者乎?」憲宗道:「真大臣也!」商輅為人寬厚有容,致臨大事、決大議,毅然莫能奪。商輅直言持正,剛正不阿。以「疾作休致」而辭歸故里。死後追贈太傅,謚文毅。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筆塵》,以及所纂《宋元通鑒綱目》、《寰宇通志》等書。

胡拱辰(1416—1508年),字共之,淳安胡溪(今外桐鄉)人。明正統四年(1439年)進士,授黟縣知縣,有政績,升為監察御史,疏陳時弊八事。後因父去世而辭歸守孝。景泰元年(1450年)重新起用,所陳之事,多被採納。歷任貴州左參政,廣西、四川布政使,南京左副都御史、操江提督、南京兵部侍郎,最後,以南京工部尚書辭歸。弘治中,巡按御史陳銓,曾向朝廷進言,說胡拱辰「退休十餘年,生平清操如一日,乞加禮異,以勵臣節」。朝廷月給米2石,每年給夫4人。卒後贈太子少傅,謚庄懿。

何紹正,字繼宗,號裕齋,淳安文昌人。明弘治十年(1502年)進士。正德間,升任吏部給事中。時有中官廖堂鎮守河南,倚仗司禮太監劉瑾權勢,何紹正彈劾過他,因而得罪劉瑾,謫貶為海州判官。其後,又升遷池州知府,因州城年久失修,何紹正舉事修築。時寧藩之變起,兵抵安慶,池州百姓震恐不已。何紹正登城晝夜固守,化險為夷。又修築銅陵防水護田堤壩五十餘處,使當地百姓免受旱澇之苦。後官至江西參政。池州百姓立祠祀之。著有《遺愛集》5卷。

徐廷綬(1515—1578年),字受之,號錦泉,淳安妙石河村人。明嘉靖四十一年 (1562年),徐廷綬考中進士榮歸故里,適逢海瑞調任離淳,徐廷綬受鄉親父老之囑,為海瑞寫了《海剛峰先生去思碑記》。徐廷綬官授刑部主事,後升郎中。四十五年春,海瑞上奏《直言天下第一事疏》,觸怒了嘉靖皇帝,被廷杖下獄,病危瀕死。徐廷綬不避牽累,調葯端湯,左右伺候,悉心扶救,海瑞才免於難。徐廷綬性嚴毅而仁恕,在刑部,總裁律例,平反冤案。時馮擋主東廠,氣焰囂張,人人畏懼。其以盜賊名誣詆無罪者十餘人,下刑部復審,徐廷綬不畏權勢,豁釋無辜者8人。同僚皆悚然縮頸。徐廷綬道:「祖宗法在,不可撓也。殺人以媚人,如天理何廠其後,徐廷綬出任辰州知府。所至皆以建學校、治水患、賑飢民為己任。最後以陝西按察使致仕。

徐士訥,字恂若,淳安黃金里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進士,授河南嵩縣知縣。任職期間,革除一切無名雜派,並且勉勤治懶,「耕者競勸」;興建伊川書院,更設義學。親自講學,聽者甚眾,三年便化行訟息,百姓愛戴。以政績卓著升為山東濟寧知州。時值黃河大水,飢荒嚴重。徐士訥親捐俸祿以倡賑,使全州富戶也解囊賑濟飢民,受益者十餘萬人。其他如定市價、懲凶尤、逐流娼,善政畢舉。濟寧之南有牛頭河,納南旺諸水,下經魚台,注於八閘。黃河每一決口,由於諸閘淤塞失修,濟寧南鄉地勢低窪,時遭水患。徐士納詳情申請浚河,並親自督理,工程完成十之七,終因勞累過度,死於任上。徐士訥為官清廉,工部尚書湯斌稱之為海內第一廉吏。人稱其詩「有筆力,不事摹擬」,著有《亦種堂詩集》5卷。

方楘如,字若文,一字文輈,號朴山,淳安賦溪人。曾受業於毛奇齡,篤信好學,博覽群書,以文章名天下。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進士,選授順天豐潤知縣,歷官3年,以「燒鍋失察」去官。自此以後,家居力學,清嚴律己,教書自給。曾在敷文、蕺山、紫陽書院講學,其教必以正心術、端品行為本,門下多出高足。乾隆二年 (1737年),以經學被推舉,欽召纂修三禮,固辭不就。自是閉戶著書,深究經學,潛心理學。又工古文,為文朴茂古奧,有濟世之教。時人稱其為「朴山先生」。著有《周易通義》、《尚書通義》、《毛詩通義》、《集虛齋學古文》、《離騷經解》及《朴山存稿、續稿》等。

吳祥達(1851—1914年),又名星亭,淳安縣橋西鎮人。出身貧寒,10歲時隨太平軍輾轉潮州,由一位好心人收留修文習武。28歲後,因抗擊外來侵略者驍勇善戰,任潮州府和梅州府鎮守使。光緒年間,升任廣東省陸路提督,統兵駐守廣州。吳祥達擔任提督後,關心桑梓,為家鄉做了幾件好事:一是出資修橋鋪路。計劃鋪設上至橋西,下達渡市,長達10里的青石板路,因經手人從中貪污,只鋪設一半;建造兩座拱型石橋。二是接濟窮苦鄉親。向村裡各戶分送銀兩,為5戶困難農民出資修房,添置衣被、農具。三是調解鄉親宿怨。吳祥達胞兄曾因私事被鄰居刺傷,懷恨在心,欲仗弟官勢加害鄰居。吳祥達勸阻兄長,請來鄰居協商調解,使其重歸於好。吳祥達病故後安葬於杭州西湖玉泉山麓。

邵瑞彭(1887~1937年),一名壽篯,字次公,淳安縣富文鄉人。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就讀於慈溪浙江省立優級師范,先後加入光復會、同盟會,任同盟會浙江支部秘書。宣統元年(1909年)加入南社。辛亥革命爆發後,積極參與光復浙江的軍事行動。民國元年(1912年)12月,國會成立,當選為眾議院議員。4年袁世凱陰謀稱帝,拒不同流,憂郁返里,寓居遂安岳父家,任台鼎小學教員。次年6月,黎元洪繼任大總統,又召開國會,應請再度北上,寄希望於黎氏,但府院爭權,導致張勛復辟。10年4月,孫中山號召國會議員到廣州商議國事,邵瑞彭與一批國會議員一起南下。5月5日出席國會非常會議,選舉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旋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又應清史館趙爾巽之請,協修《清史稿》儒林文苑傳,間或為北京、天津諸報紙寫稿。12年,直魯豫巡閱使曹錕謀任總統,密遣內務總長高凌霨出面收買國會議員,或聘作顧問,或奉為咨議,月給「津貼」200元。10月1日,設在北京甘石橋的總統選舉籌備處,向在京議員分贈支票一張,面額5000元,規定總統選出3日後即行兌現。邵瑞彭對曹錕賄賂議員之惡行十分憤慨,表面上與已出賣靈魂的議長吳景濂相周旋,取得行賄證據的支票一張,暗中作脫身准備。當日深夜,化裝乘火車逃至天津。10月3日,致函京師地方檢察廳,控告高凌霨、吳景濂等人為曹錕謀任總統向議員行賄的醜行;同日,通電全國說明得到一張5000元支票之由來,並將支票製版向各報發布。於是曹錕賄選總統丑聞大白於天下。10月5日,曹錕粉墨登場,遭到舉國上下的一致聲討。10月8日,邵瑞彭在天津再次致函京師地方檢察廳,重申依法起訴之嚴正立場,決不申請撤銷。次年11月,曹錕下台,段琪瑞就任臨時執政,組織參政院,計劃召開善後會議,被聘為善後會議議員和參政院參政,再度北上,出席善後會議。當局擬任命為教育總長,謙辭不就。後應聘任北京大學、民國大學教授,和洪汝闓、吳承仕、高步瀛等10餘人建思辨社,商榷朴學。20年應河南大學聘請,擔任國文系主任,寓居開封,授課之餘,潛心治學。工詞章,尤精通古歷算學。著有《泰誓決疑》、《揚荷集》、《山禽余響》等。

方贊修(1879—1940年),字述齋,號紉蘭,淳安威坪黃江潭村人。清宣統元年(1909年)以拔貢授休寧知縣,未赴任,不久加入同盟會。民國元年(1912年)任浙江省臨時參議會議員。6~9年,任省立嚴州中學校長。10年,為浙江省制憲議會議員。11年,浙東、浙西發生特大水災,方贊修奉命勘察,如實詳報災情,奔走呼籲,賑救災民。12年,創辦峽石師范講習所,任所長。13年,任省府警務秘書。16年,任上虞縣長。18年,應淳安縣長馮世范之請,主持創辦淳安中學,並任專職校長。學校注重新學,開設文、史、地、數、理、化、音樂、美術、體育和英語諸課,開辦圖書館、理化實驗室。方贊修學識淵博,長於經史,旁通詩詞易理,還精通醫術,為人治病不收診金。著有《飲淥山房文集》、《勘災雜詠》、《醫驗錄存》、《先德見聞錄》等。

潤桐(1898—1970年),字斡周,淳安威坪鎮人。曾在吳淞工業專科學校攻讀電機工程。民國10年(1921年),獨資創辦威坪電燈廠。12年,又幫助其兄胡潤梅,在淳城鎮開辦明樂電燈廠。同年,又與劉滋甫合股在港口鎮開辦博利安電燈廠。13年,幫助劉滋甫在淳城鎮建成恆春碾米廠。15年,應茶園鎮巨商戴禮和、程錦修的聘請,在茶園鎮開設茶園電力碾米廠。在此期間,曾先後任安徽屯溪鎮永明電燈公司工程主任、江蘇省吳江縣平望鎮電燈廠工程主任。17年秋冬間,胡潤桐遭匪徒綁架、勒索巨款,傾家盪產才贖回人質。迫不得已,去上海為一家公司翻譯科技書籍,後又應南京工部局聘請,任南京市自來水廠工程主任。抗戰時期,任廣西柳州防毒面具廠翻譯,後任機械所主任。抗戰勝利後,回滬任龍華機械廠工程師,直至全國解放。1950年,為振興家鄉電力工業,主動和劉潤稚一起籌建淳城鎮清光電燈廠。著有《超外差無線電之研究》、《於電池秘訣》等。

『伍』 一將功成萬骨枯是誰說的,什麼意思

1、一將功成萬骨枯,是唐代曹松《己亥歲》中的詩句。意思是:一個將帥的成功是靠犧牲成千上萬人的生命換來的。
2、《己亥歲》曹松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3、譯文
富饒的水域江山都已繪入戰圖,
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
請你別再提什麼封侯的事情了,
一個將帥的成功是靠犧牲成千上萬人的生命換來的。
4、賞析
曹松的這首詩描寫了安史之亂後的戰爭戰亂殃及江漢流域,兵荒馬亂、生靈塗炭的現實。詩中揭露了社會的一個普遍現象,將軍的戰功是千千萬萬人的生命換來的。
5、作者簡介
曹松(830——903),唐代晚期詩人。字夢徵。舒州(今安徽潛山)人。生卒年不詳。早年曾避亂棲居洪都西山,後依建州刺史李頻。李死後,流落江湖,無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進士,年已70餘,特授校書郎(秘書省正字)而卒。

『陸』 李頻的人物生平

李頻(生卒年不詳),唐代詩人。在任武功令時,當地強暴橫行,他針對時弊,查明地方惡霸實情,陳報上司,予以嚴懲。適遇荒年,遂開倉賑濟,並進而教育百姓開發水利,引水灌田,使糧食豐收,人民安居樂業。善政傳聞唐室,懿宗給予嘉許,後升侍御史,調都官員外郎。乾符年間上表自薦,請任建州刺史。當時正值黃巢起義軍從浙江衢州開山700里過建州,又因唐王朝宦官擅權,藩鎮割據,盜賊四起,縣政不治,建州局勢相當混亂。李頻到任後,首先宣布政教條例,嚴肅官規,懲辦盜賊,禮與法相提並行,使建州社會得以安定,民生安寧。
李頻初到建州時,曾有《之任建安淥溪亭偶作二首》詩:「入境當春務,農蠶事正殷。逢溪難飲馬,度嶺更勞人。想取烝黎泰,無過賦斂均。不知成政後,誰是得為鄰」。足見李頻非常重視農業生產和同情民間疾苦。李頻死後,建州父老將他卜葬在「縣之永樂洲」。又念及李頻生前甚愛梨山風景,便在梨山建廟,用廟前大梨木刻成李頻象,立在廟殿中,以供拜念。宋人有詩「建安梨岳老梨木,刻作唐朝建州牧」。廟今已荒廢。
李頻整頓吏治,安定社會,發官倉賑濟災民,雇鄉民疏通六門堰,按故道引水灌田。唐懿宗獎以緋衣、銀魚,調京任侍御史,後升任都官員外郎。不久,任建州(今福建建甌)刺史。頻以禮法治下,深受百姓愛戴。後李頻病死任內。建州百姓舉城致哀,建梨岳廟以祀之。壽昌父老相與扶柩,歸葬於永樂(今李家),並建都官祠以示紀念。
天復年間(901~904),李頻的兒子將父母棺柩運回家鄉埋葬,途中遇戰亂,無法運行,只好葬在昭武光澤的大烏洲。於是李頻之後裔也就定居在光澤,今人稱之為:「梨山李氏」。

『柒』 湖口送友人 作者是怎樣抒情的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表現了詩人的自傷之意,但同時也表現了念友之情,因為詩人之所以感到孤獨,完全是由友人的別離引起的,故而這種自傷正是對友人的依戀。

(7)美女富豪李頻哪裡人擴展閱讀

《湘口送友人》是唐代詩人李頻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寫詩人在湘江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別友人。全詩以寫景見長,詩人把孤舟離人放在中心的位置上,圍繞這個中心層層設景;又從孤舟離人逗出情思,把諸多景物有機地串聯起來,顯得章法齊整,中心突出,而且融情入景,情景交融,與一味作感傷語的送別詩不同,自有一番悠悠遠思的風韻。

李頻(818—876),字德新,唐壽昌長汀源(今浙江建德李家鎮)人,葬於永樂(今李家),唐代後期詩人。幼讀詩書,博覽強記,領悟頗多。著有《梨岳集》一卷,附錄一卷。壽昌縣令穆君曾游靈棲洞,即景吟詩:「一徑入雙崖,初疑有幾家。行窮人不見,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後稍頓未續。時李頻從行,續吟:「石上生靈筍,池中落異花。終須結茅屋,到此學餐霞。」穆君大為贊賞。但此詩根據史學家考證是李頻本人所作。

李頻是晚唐詩人,他在湘江流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別友人,寫下了這一首送別詩。詩人的送別對象與詩歌的創作時間未得確證。

『捌』 求名人的姓名

張九齡(673-740),字子壽,韶州(今韶關市)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屬河南),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

王維(701-761),字摩詰,原籍祁(今山西祁縣),其父遷居於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

王昌齡(約690-756?),字少伯,今陝西西安人,一說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

丘為(694-789?),蘇州嘉興(今屬浙江)人

綦毋潛(692-749?),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一說江西南康人。

常建(708-765?),籍貫不詳,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只做過盱眙尉的小官。

岑參(715-770),南陽人,一說湖北江陵人,少時隱居河南嵩陽。

元結(719-772),字次山,號漫郎、聱叟,曾避難入猗於洞,因號猗於子,河南人。

韋應物(737-791?),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縣解州鎮)人,世稱柳河東。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

李頎(690-751),東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時曾寓居河南登封。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號士。其先世為太原人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

高適(702-765),字達夫,德州莜(今河北景縣)人

唐玄宗(685-762),一稱唐明皇,姓李隆基,睿宗李旦之子,公元712年受禪即位,次年十二月改元開元,初期任用姚崇、宋景等賢相,政治清明,史稱開元之治。

王勃(649-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駱賓王(640-?),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

杜審言(約646-708),字必簡,祖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河南鞏縣,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

沈亻全期(約656-714),字雲卿,相州內黃(今屬河南)人

宋之問(約656-712),一名少連,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陽)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

王灣(?-750),今河南洛陽人

劉長卿(709-790?),字文房,河間(今屬河北)人

錢起(722-780),字仲文,吳興(今浙江湖州)人

韓雄(左)羽(生卒年不詳),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

劉繚(右上部)日(704-745?),江東(今江西奉新)人

戴叔倫(732-789),字幼公,金壇(今屬江蘇)人

盧綸(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濟)人。

李益(748-827),字君虞,陝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

司空曙(約720-790?),字文明,一作文初,廣平(郡治今河北永年東南)人。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

張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吳郡(治今江蘇蘇州),少時僑寓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許渾(生卒年不詳),字用晦,一作仲晦,潤州丹陽(今江蘇鎮江)人。

溫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飛卿,今山西祁縣人。

馬戴(775-?),字虞臣,今陝西華縣人

張喬(生卒年不詳),今安徽貴池人

崔塗(854-?),字禮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帶人。

杜荀鶴(846-907),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韋庄(836-910),字端已,長安杜陵(今屬陝西長安縣)人

僧皎然(730-799),字清晝,本姓謝,為南朝宋謝靈運十世孫,湖州(今浙江吳興)人。

崔顥(約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

祖詠(699-746?),洛陽(今屬河南)人

崔曙(約704-739),宋州(今河南登封)人

皇甫冉(716-769)字茂政,今江蘇丹陽人,先世居甘肅涇州。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

薛逢(806-876?),字陶臣,今山西永濟人,

秦韜玉(生卒年不詳),字中明,京兆(今陝西西安市)人。

裴迪(716-?),關中(今屬陝西)人。

王之渙(688-742),字季陵,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

李端(約743-782?),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少居廬山

王建(約767-830?),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

權德輿(759-818),字載之,今甘肅秦安人,一說為陝西略陽人。

張祜(生卒年不詳),字承吉。清河(今屬河北)人,一說河南沁陽人。早年寓居蘇州,後至長安,為元稹排擠,遂至淮南。

賈島(779-843),字閬仙,一作浪仙,范陽(今河北涿縣)人。

李頻(818?-876),字德新,今浙江建德人

西鄙人,西部邊地的人民,故稱為西鄙人。

金昌緒(生卒年不詳),今浙江杭州市人,余不詳。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州(今浙江蕭山)人

張旭(675-750?),字伯高,吳(今江蘇蘇州)人

王翰(約687-735後),字子羽。晉陽(今山西太原)人。

張繼(生卒年不詳),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陽)人。

劉方平(生卒年不詳),今河南洛陽人。

柳中庸(生卒年不詳),本名淡,字中庸。今山西永濟縣人

顧況(約725-約814),字逋翁。蘇州海鹽(今屬浙江)人。

朱慶余(生卒年不詳),字可久,越州(今浙江紹興)人

鄭畋(約824-882),字台文,滎陽(今屬河南)人

韓亻屋(844-約914後),字致堯(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號玉山樵人,今陝西西安人。

陳陶(約812-885前),字嵩伯,鄱陽(今江西波陽)人,一作嶺南人,又作劍浦(今福建南平)人。

張泌(930-?),字子澄,今江蘇江都人。曾任句容尉,南唐後主時官中書舍人。

杜秋娘,杜牧《杜秋娘詩序》雲: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為李奇妾,後奇叛來,籍之入宮,有寵於景陵。穆宗即位,命秋娘為皇子傅母。皇子壯,封漳王,被罪廢削,秋因賜歸故鄉。

薛濤 字洪度,生於大歷五年,卒於大和六年(即公元770-832年),享年63歲。原籍長安,幼隨父居成都,八九歲能詩,十六歲入樂籍,脫樂籍後終身未嫁。

蘇味道 趙州欒城人。

劉希夷 一名庭芝,汝州人。

虞世南 字伯施,餘姚人。

張謂 字正言,河南人。

徐氏 系前蜀太後也。

於良史 徐州張建封從事。

崔護 字殷功,博陵人

於鵠 大歷、貞元間詩人也。

趙徵明 天水人。

楊師道 字景猷,華陰人

袁郊 字之儀,朗山人,

崔涯 吳楚間人,與張祜齊名。

聶夷中,字坦之,河東人。

張若虛,揚州人。

劉叉,元和時人。

張仲素,字繪之,河間人。

盧汝弼 (《才調集》作盧弼),登進士第,以祠部員外郎、知制誥,從昭宗遷洛。後依李克用,克用表為節度副使。

王涯 字廣津,太原人。

李約 字存博,汧公勉之子,自稱蕭齋。官兵部員外郎。其詩語言朴實,感情沉鬱。詩十首,皆是不錯的作品,其中尤以《觀祈雨》為最善。

胡令能 莆田隱者,少為負局鎪釘之業。

戎昱,荊南人,登進士第。衛伯玉鎮荊南,辟為從事。

崔珏(音jue決),字夢之,嘗寄家荊州

王駕,字大用,河中人。大順元年登進士第,仕至禮部員外郎,自號守素先生。集六卷,今存詩六首,雖不多,但頗有名,尤其是《社日》和《雨晴》兩首流傳很廣.

黃巢(?~884)唐末農民起義領袖,曹州冤句(今山東荷澤)人。

崔國輔,吳郡人。

於武陵,會昌時人。

捧劍仆,咸陽郭氏之仆也。雖在奴隸,嘗以望水眺雲為事。

施肩吾,字希聖,洪州人。元和十年登第,隱洪州之西山,為詩奇麗。其最著名的代表作為《幼女詞》和《誚山中叟》.

花蕊夫人,徐氏,青城人。幼能文,尤長於宮詞。得幸蜀主孟昶,賜號花蕊夫人。其宮詞描寫的生活場景極為豐富,用語以濃艷為主,但也偶有清新朴實.

李郢,字楚望,長安人。大中十年,第進士,官終侍御史。詩作多寫景狀物,風格以老練沉鬱為主

皇甫松,(皇甫)湜之子,自稱檀欒子。代表作有《采蓮子二首》、《怨回紇歌》、《浪淘沙二首》等.

張南史,字季直,幽州人。好弈棋。其後折節讀書,遂入詩境,以試參軍。避亂,居揚州。

徐彥伯,名洪,以字行,兗州瑕丘人。七歲能為文,對策高第。

唐朝名人
裴矩(?——627),隋末唐初大臣。河東聞喜人。
裴行儉(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約,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
裴寂(570——632),唐初大臣。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臨猗西南)人。
溫大雅(?——627),唐初大臣,字彥弘,太原祁(山西祁縣東南)人。
武士(577——635),唐朝大臣。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
王績(585——644),唐朝文學家。字元功,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尉遲恭(585——658),唐初大將。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山西朔州)人。
柴紹(?——638),唐初將軍。字嗣昌,臨汾人。
狄仁傑(607——700),唐朝大臣。字懷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薛仁貴(614——683),唐朝大將。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650——678),唐朝文學家。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溫彥博(573——637年),字大臨,唐初並州文水(今文水縣東南)人。
王度(585?——625年?),原籍太原祁縣(今祁縣)人,後遷絳州龍門(今河津縣),唐初著名小說家。
裴炎(?——684年),唐朝大臣,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
宋之問(?——712年),唐朝詩人。字延清,一字少連,汾州(今山西汾陽)人。
張守圭(?——739年),陝州河北(今平陸縣東北人)。
王翰,唐朝詩人,字子羽,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
王之渙(688——742),唐朝詩人,字季陵,晉陽(今山西太原)人。
王昌齡(698——約756),唐朝詩人,字少伯,晉陽(今山西太原)人。
王維(701——760),唐朝詩人、畫家,字摩詰,祖籍祁縣,其父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
楊玉環(716——756),唐玄宗貴妃。蒲州永樂(今山西芮城西南)人。
盧綸(748——約800),唐朝詩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濟西)人。
裴度(765——839),唐朝大臣,字中立,河東聞喜人,德宗時進士,任監察御史、起居舍人。
白居易(772——846),唐朝詩人。字樂天,祖籍太原,曾祖時遷居下圭(今陝西渭南北),人稱太原白公。
柳宗元(773——819),唐朝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祖籍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西南)。
溫庭筠(812——約870),唐末詩人和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人。
白行簡(775——826年),字知退,大詩人白居易的弟弟。
鄭注(?——835年),唐代絳州翼城人。唐代名臣。
司空圖(837——908年),字表聖,河中虞鄉(今永濟縣)人。晚唐詩人、詩注家。
張彥遠,唐末書畫家。字愛賓,猗氏(今山西臨猗)人。

『玖』 渡漢江是宋之問還是李頻寫的

此詩創作背景有兩種說法。

一說作於宋之問神龍二年(706年)途經漢水時。宋之問媚附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武氏去世後,唐中宗將其貶為瀧州參軍。瀧州在嶺南,唐時屬於極為邊遠的地區,貶往那裡的官員因不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生活習俗,往往不能生還。神龍元年(705年)十月宋之問過嶺,次年春即冒險逃回洛陽,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下了此詩。

另一說,此詩是李頻由貶所瀧州逃歸洛陽,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漢水)時所作。

作品原文:

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白話譯文:

流放嶺南與親人斷絕了音信,熬過了冬天又經歷一個新春。
越走近故鄉心裡就越是膽怯,不敢打聽從家那邊過來的人。

(9)美女富豪李頻哪裡人擴展閱讀

宋之問:

宋之問(約656—712),唐代詩人,一名少連,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陽)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高宗上元二年(675年)進士,官至考功員外郎。曾先後諂事張易之和太平公主。睿宗時貶欽州,賜死。詩與沈佺期齊名,多歌功頌德之作,文辭華靡。放逐途中諸詩則表現了感傷情緒。律體形式完整,對律詩體制的定型頗有影響。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宋之問集》。

李頻:

李頻,唐代詩人,字德新,睦州壽昌(今屬浙江)人。少時以詩著稱。大中八年(854年)進士,調校書郎,為南陵主簿,遷武功令。後為建州(今福建建甌)刺史。卒於官。其詩多為五律。詩集本名《建州刺文集》,又稱《梨岳集》),《全唐詩》存其詩二卷。

『拾』 《送太學吳康仁及第南歸》,是哪個古詩人的作品

送太學吳康仁及第南歸
【作者】李頻 【朝代】唐
因為太學選,志業徹春闈。
首領諸生出,先登上第歸。
一榮猶未已,具慶且應稀。
縱馬行青草,臨岐脫白衣。
家遙楚國寄,帆對漢山飛。
知己盈華省,看君再發機。
作者介紹:李頻(818—876),字德新,唐壽昌長林西山人。幼讀詩書,博覽強記,領悟頗多。唐大中元年(847),壽昌縣令穆君游靈棲洞,即景吟詩:「一徑入雙崖,初疑有幾家。行窮人不見,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後稍頓未續。時李頻從行,續吟:「石上生靈筍,池中落異花。終須結茅屋,到此學餐霞。」穆君大為贊賞。但此詩根據史學家考證是李頻本人所作。

閱讀全文

與美女富豪李頻哪裡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美女獨自走在夜路 瀏覽:1556
動漫美女被騙10萬 瀏覽:1302
高鐵上的小女孩圖片大全 瀏覽:2084
美女絲襪中出電影有哪些 瀏覽:1080
古代四大美女ppt 瀏覽:1918
韓國美女車載dj音樂完整版 瀏覽:1851
巨臀美女手機在線看 瀏覽:808
小美女跳舞干凈利落 瀏覽:2223
繼承醫館美女小說 瀏覽:1558
最美軍訓女生爬草坪的圖片 瀏覽:1776
裸體女人和男人日B圖片 瀏覽:2130
美女是黃視頻下載 瀏覽:1734
大漠蒼狼偷看美女換衣服是第幾集 瀏覽:1625
男生溫頭像柔圖片 瀏覽:1107
讓圖片可愛起來的小圖案 瀏覽:1259
什麼叫姿身大美女 瀏覽:3740
看日韓美女生活片 瀏覽:1909
女人使用健慰器圖片 瀏覽:2088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聽溫柔大方美美噠 瀏覽:1138
哪裡能請到美女演員 瀏覽:1940